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咕咚》教案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咕咚》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 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 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 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

④ 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 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咕咚》教案篇2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 、“?”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分组表演,实现师生多边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根据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采取激趣促读、创设情境的教法,做到教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引导学生采取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力求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

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一、识字、写字。

二、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课文。

教学难点为:

了解课文主旨,体会“听到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通过合作学习,将课文中的大量对白组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再以句带段,以读带讲,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中心。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运用多种形式,将枯燥的生字教学渗透于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通过摘木瓜、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字。

以下我着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做进一步说明。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正因为如此,我运用激趣导入,进行猜谜语、听声音比赛。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渠道运作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且我还特别设计了个别声音用耳朵比较难以辨别,学生只好用眼睛揭开谜底,从而初步接触课文“眼见为实”的主旨。最后出示“咕咚”的声音,让学生猜猜这样的声音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模拟发“咕咚”声,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告诉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个有点奇怪的声音,它可在森林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呢。

二、初读感知,理顺层次。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读,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落?

2、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

3、根据插图,复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这个环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复述故事,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完整地说

说每幅图的意思,并且集体评议。发挥师生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且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抠对白,制作小剧本

善于读书的人,会把书越读越薄。意思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自己会归纳和总结。善于学习的人,同样会把课文越学越精简。这篇长课文,情节却很简单,对白比较多,我便引导学生自己用笔划出所有的对白,组成一个小剧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和示范作用,因此,我通过插图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经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表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表演,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表演等多次反复的朗读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来体会短小的剧本所表达的故事精髓。

四、分组合作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的教学弊端在于:教师用烦琐的教学分析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当学生有迫切的学习兴趣,并且这篇文章又简单易懂,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有了小剧本作为主线,我就做到由“扶”到“放”,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对白,找到课文出处,学习探讨整个段落中小动物的心理活动、动作反应、表达情绪的关键词、朗读的语气等等。

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全班交流了学习成果。如小兔的第一句对白,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孩子们紧扣“撒腿就跑”的这个动词,抓住小兔胆小的心态。充分发挥想象,“咕咚”究竟是个如何可怕的东西。学生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形象地模拟“撒腿就跑”这个动作。其

他动物的盲目跟随、慌乱紧张,狮子的好奇大胆、要一探究竟的场景都在合作学习中一一再现。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之后,带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此时再次让学生整体朗读全文,进行总结,完成“总—分—总”的课文学习结构。

五、动脑动口,升华主旨。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并结合社会活动,用语言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所以在《咕咚》这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并给孩子留下情感发挥的余地。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动物,为什么?

2、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3、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到“凡事要动脑筋,要眼见为实,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道理,使课堂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六、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等自主选择练习,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综合性。

《咕咚》教案篇3

《咕咚》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幽默动感十足。落入水中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吓坏了但小的小老鼠,他的奔逃引了了群体的慌张,顿时乱做一团,最终发现是自己吓坏了自己!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基础了,让不要惊慌,而要沉着,要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动物的情绪并学说:"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3、体验师生共同表演故事的快乐。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动物的情绪,学会对话:"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活动难点:

体验动物逃跑时的紧张情绪。

活动准备:

1、绘本ppt,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大图一套,小图片与幼儿人数一样。

2、情景表演(一只小老鼠正在散步,听到"咕咚"声,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导入(一只胆小的老鼠正在散步,忽然听到"咕咚",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提问:刚才的小老鼠怎样了?(逃跑)它为什么要逃跑呢?(害怕)它害怕什么呢?(咕咚)"咕咚"会是谁呢?(幼儿猜测)

二、幼儿观看ppt,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老鼠跑着跑着,会遇到谁呢?他们说了些什么?

我们一一看。

观看第一页(兔子听到老鼠叫喊声一起逃跑)

——小老鼠跑啊跑,它遇到了谁呢?

——它遇到小兔子说到什么呢?

——小老鼠对小兔子说了什么?

——小兔子听到喊声怎么了?

观看第二页(狐狸逃跑)——这是谁呀?谁来学学狐狸的样子?

观看第三页(狐狸被吓的和小老鼠、兔子、一起逃跑)——狐狸听到了什么声音?

——他为什么也要逃跑呀?

——他们逃跑时,又会遇到哪些动物呢?

观看第三页(小羊、小猪、斑马都被吓到一起逃跑)——他们见到小羊(小猪、斑马)对他(们)说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说说。(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有谁发现了这群小动物?他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教师播放第四五页,和幼儿一起观察,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观察大熊并学学他的动作。再模仿小动物们紧张的样子。

——小动物们跟在大熊后面干什么呢?

——"咕咚"会是谁呢?(幼儿自由发言)

三、讨论并理解故事内容。

师:让大熊带着小动物去找"咕咚"我们来想想,小老鼠吓得往前跑时,碰见了谁?说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动物形象图片(大)鼓励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的表情及语言:"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教师播放最后画面(苹果掉到水中)——咕咚到底是谁啊?

——"咕咚"可怕吗?小动物们为什么害怕呢?

四、幼儿选择相应的.角色表演故事。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及时表扬声音和表情到位的幼儿并提示幼儿:如果不记得自己何时出场,可以借助线索图。

根据实情况,可以再说几次,让幼儿体验和同伴一起表演的快乐。《咕咚》教案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个自然段,幅图,讲了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也跟着跑,只有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

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

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

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三课时

一、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二、表演故事。

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三、辅导学生自学自读课本第19课《小牛站起来》。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2)读了这篇课文,想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小牛没有听乌龟的劝告,不怕摔跤,终于学会站起来了的事。)

2、对照插图,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自然段。

(1)指名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图意:

①小牛学站起来,几次摔跤,乌龟劝它别学了,小牛没有听从。

②不怕摔跤的小牛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在练习走路呢!

(2)根据图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1—4自然段;5—7自然段)

3、指名读课后问题,思考回答:

(1)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小牛不怕摔跤,不盲目地相信别人

的话,通过反复练习,终于站了起来。)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板书:

《咕咚》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会认字,能正确书写8个会写字,学习两个新部首“羊字头’’和“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一、疑:

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这是什么声音?

2、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探:

(探索一)让学生借助拼音边读课文,边标然段,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探索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0”标出会认字,用“Δ”标出会写字。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探索三)观察图①,图上画了什么?你能找出课文中那一段和图相应的段落吗?认真的读一读。

(探索四)观察图②,图文结合,狐狸、猴子、小鹿、松鼠听到兔子慌张的叫喊,看到兔子拼命的逃跑,他们有什么反应?课文里怎样说的?用“_”画出。

(探索五)观察图③,狮子与其他动物有哪些不一样的地呢小组合作在课文中找找,再图文结合,议一议。

(探索六)观察图④,让学生说出图意,看它们的表情与图①―③有什么不同?它们来到湖边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三、精彩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

2、看图,分角色演一演“咕咚”这个故事。

3、展示会写字,看谁能在田字格正确书写。

四、拓展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

着松跟阴玩棵

看村根阳完颗

3、照样子,写一写

例:结结巴巴

乱哄哄

4、填空。

①松:部首旁,结构,第七划是,组词

②着:偏旁,读音,结构笔顺:

五、自我:

学习了这课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咕咚》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会安静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简单学习故事对话“你跑什么呀?”“咕咚来了!”

2、发挥想象,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培养对经典儿童文学的欣赏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兔、狐狸、小猫、老虎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兔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观察小兔惊奇的图片,幼儿猜猜小兔怎么了?

2、小兔为什么会惊奇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吧!

二、分段欣赏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1、观看课件第一部分

师:小兔惊奇是因为遇到了咕咚,小朋友认为咕咚会是什么呢?

2、观看课件第二部分

(1)它碰到了谁?他们是怎么对话的?

(2)小兔又碰到了谁?他们是怎么说的?

(3)幼儿边听故事,边学习故事对话!

3、观看课件第三部分

(1)小兔子又碰到了谁?小朋友猜猜看,它会怎么做呢?

(2)咕咚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继续来听故事吧。

4、观看课件第四部分教师总结:原来“咕咚”只是一个木瓜掉到了河里,可是小动物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跑了起来,老虎勇敢地去找到了答案,我们给老虎拍拍手。

三、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角色表演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角色扮演,复习故事里动物们的对话。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们听到响声时会怎么做呢?比如“雷声”。

哇,听了咕咚的故事,小朋友都学习了老虎,变得真勇敢,让我们一起来跳个舞鼓励一下自己吧!

《咕咚》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5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它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然段,划出描写野牛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为。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6―7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

瞧,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6、7自然段。

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说什么?

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同步读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高潮,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咕咚》教案篇8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组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指导读好这些词语或短语:咕咚、木瓜、逃命、野牛、大象、拦住、拔腿就跑、可怕极了。

二、整体读文,理解内容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课件出示木瓜图,认识木瓜。

2.读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

(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

(3)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咕咚一定是很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4.教师:其实,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

5.讨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都吓得跑起来?

6.全班齐读5~7自然段。

(1)指名反馈:野牛为什么没跟着跑?

(2)教师:对,野牛想弄清这咕咚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那么这咕咚是什么呀?

(3)理解“拦住”。

7.分角色读课文。

8.谈收获: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教师小结。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自己没看见,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

3.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四、板书设计

20.咕咚

木瓜

害怕、逃跑笑了

《咕咚》教案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咕咚》一文,谁知道“咕咚”是什么?小动物们听到“咕咚”都是什么反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二、借助插图,学习第5~7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学习第5自然段。

(1)小动物们知道“咕咚”来了,全都吓得逃跑了,只有野牛没有跑,他把大伙儿拦住了,我们看看野牛是怎么说的。自己读读第5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咕咚》教案 《咕咚》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咕咚》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 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 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 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 ④ 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 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咕咚》教案篇2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 、“?”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分组表演,实现师生多边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根据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采取激趣促读、创设情境的教法,做到教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引导学生采取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力求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

小学语文一年级《咕咚》优秀教案

《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幼儿园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

小朋友园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小朋友懂得遇事要问清晰弄明白了再行动,观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进展小朋友语言表达力量和表现力,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小朋友叙述图片内容,快来看看小朋友园中班《咕咚》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观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进展小朋友语言表达力量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晰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小朋友叙述图片内容。 4,依据已有阅历,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依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小朋友懂得遇事要问清晰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预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小朋友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老师生动、形象地叙述故事,让小朋友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老师再次叙述故事,引导小朋友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 ④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最终,它们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4.小朋友完整观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惊慌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预备也比较充分,小朋友都能够依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小朋友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小

幼儿园咕咚教案

幼儿园咕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形状和颜色 2.掌握咕咚掷地球的技巧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提高幼儿大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咕咚球:用不同颜色的气囊制作的球 2.游戏道具:用彩色画纸制作的地球 3.幼儿园室内或室外活动场地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认识咕咚形状和颜色 1.引导幼儿观察咕咚球的形状和颜色,并让他们说出观察到的特点。 2.让幼儿围成一个圈子,给每个幼儿发一个咕咚球。 3.通过音乐,让幼儿跳舞,并用咕咚球边跳边拍打,使幼儿更加熟悉咕咚球。 步骤二:掌握咕咚掷地球的技巧 1.给幼儿展示掷地球的技巧,例如握住咕咚球的两端,通过摆动手臂将球掷向地球。 2.让幼儿一个个练习掷地球的技巧,教师可以逐个纠正他们的操作方式和力道。 步骤三: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2-4名幼儿。 2.给每个小组发放不同颜色的地球。 3.让小组成员合作,通过掷咕咚球将地球传到下一个人手中,直到最后一个人。 4.鼓励幼儿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和鼓励。 步骤四:提高幼儿大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1.在室内或室外场地设置几个目标,用不同颜色的地球标识。 2.让幼儿距离目标一段适当距离,并给每个幼儿发放一枚咕咚球。 3.让幼儿一个个进行掷地球的训练,尽量把球掷向目标。

4.教师在一旁观察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教学延伸 1.组织咕咚球比赛,让幼儿进行个人或小组间的竞争。 2.增加难度,例如让幼儿在掷球的同时注意避开障碍物。 3.制作一个咕咚球的成果展示,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咕咚球展示给其他 同学。 4.鼓励幼儿在家里练习掷球技巧,并可以分享自己的训练成果。 五、教学评估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咕咚球的形状和颜色。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掌握咕咚掷地球的技巧。 3.观察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有效地与队友合作。 4.观察幼儿在掷球训练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高自己的大运动能力和手 眼协调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的实施,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咕咚形状和颜色,掌握咕咚掷地球的技巧,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幼儿大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够给幼儿带来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幼儿园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 《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语言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

又怎么做的? ④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小百科:咕咚,象声词。沉重的降落或打击而发出的声音。 中班教案《咕咚》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209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说课稿

20咕咚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熟”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跟”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借助插图,学习第1-4自然段。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把一个橘子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板书:咕咚)对,就是这个声音吓跑了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 2.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借助连环画,图文对应学习,读懂故事内容。(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读连环画的经验——“段落之间有空行”来判断逐步梳理文本信息。)

三、借助插图,学习第1-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一,学习第1、2自然段: 小兔子怎么了?从课文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第2自然段) 2.出示课文插图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谁听见了小兔子的喊声?(小猴子)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2)“咕咚”是什么? (3)听到他们的喊声,还有谁也跟着跑起来了? 出示: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3.根据这些动物们的表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教师相机引导) 4.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体会小动物们害怕的心情。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吓”“怕”“跟”三个生字,组词,观察结构。 (1)三个字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2)“跟”字复习足字旁笔画的变化,右边第一笔横折起笔与足字旁齐平。 2.教师范写,讲解要点。(“吓”左窄右宽,“怕”左窄右宽,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3.学生书空,描红,书写练习。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重点) 2.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难点) 4.初步懂得遇到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咕咚》一文,谁知道“咕咚”是什么?小动物们听到“咕咚”都是什么反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二、借助插图,学习第5-7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学习第5自然段。 (1)小动物们知道“咕咚”来了,全都吓得逃跑了,只有野牛没有跑,他把大伙儿拦住

《咕咚》教案

《咕咚》教案

《咕咚》教学设计 即墨区第三实验小学韩晨晨 【教材分析】 《咕咚》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象、家、跟”3个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生活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及难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或联系生活的方式猜字、认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和之前学过的课文不太一样——大部分的字都不带拼音了,只有几个字有拼音。那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就要大胆地猜一猜。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本课和前面学过的课文,发现不同,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不认识没有注音的字,要学着猜读。】 2.出示课题“咕咚”,指名读。 3.引导质疑:你是怎么猜的? 【预设:根据右半部分猜的;生活中听过这个声音】 4.再猜一猜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预设:是一种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猜读“咕咚”,激发学生猜字的兴趣,为接下来的猜字、认字做好铺垫。】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由一个声音引发的小故事。

②出示句子: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指名读,相机指导语气。 ①出示句子: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指名读,师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兔子害怕的心情。学生语气把握不到位的时候,教师的范读就十分重要。】 ②出示“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知识点要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⑤过渡:小猴子一听,也跟着跑起来,他一边___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小猴子不仅吓得叫起来,还“大叫” 出示句子: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语气。 【设计意图:朗读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猴子更加害怕的心情。】 2.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 过渡:其他动物听见了,也跟着跑起来,狐狸、山羊、小鹿跟着跑起来了。 齐读。 3.师生进行角色体验,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就连力大无穷的大象居然也跟着跑起来。只有野牛没有跟着跑。 老师来当野牛采访一下小动物们: 大象:大象,你看见“咕咚”在哪儿了吗?没看见那为什么跑? 【预设:没看见。其他动物跑了,我就跟着跑。】 猴子:小猴子,你看见“咕咚”在哪儿了吗? 【预设:没看见。】 山羊:山羊,你呢?你看见了吗? 【预设:没看见。】 狐狸:你呢? 【预设:我也没看见。】 兔子:兔子,你是最先跑的,那你看见“咕咚”了吗? 【预设:我没看见,我听见了,“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咕咚》优秀教案14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咕咚(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 20、咕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 2、会写“吓、怕”等7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懂得听到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想想或亲自去看看,不能偏听偏信,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在那里,总是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的课文就是关于森林里的小动物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咕咚》,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咕咚是拟声词,形容重东西落下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的故事。让我们去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ɡūdōnɡshúdiào xiàlùtáo mìnɡxiànɡyělán lǐnɡpàɡēn jiāy ánɡ 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 领怕家羊 dōu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咕:音节:两拼音节,偏旁:口字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xià吓怕 吓 hè恐吓 反义词 高——矮熟——生热闹——冷清正好——不巧 近义词 领——带,正好——恰巧热闹——喧闹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写偏旁 咕——()熟——()鹿——() 命——()令——()家——() 加偏旁 下——()()白——()() 者——()

《咕咚》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9 咕咚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学一学,请你根据老师的要求,模拟出声音。 (1)小鸡的叫声?(叽叽叽) (2)小青蛙的叫声?(呱呱呱) (3)程老师的笑声?(哈哈哈) 2.游戏升级我们来——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三组汉字,猜一猜哪一组汉字是谁的叫声、为什么? 预设: (1)小鸡的叫声是第一组“叽叽叽”,“叽”的左边是口字旁,说明和嘴巴有关,右边是“几”,是个形声字。 (2)小小青蛙的叫声第二组“呱呱呱,“呱”的左边是个口字旁,和嘴巴有关,右边是“瓜”,“西瓜”的“瓜”,读音一样,是形声字。 (3)老师的笑声是第三组“哈哈哈”,这个字我认识。 3.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啊,小朋友们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出来的。左边的偏旁告诉我们这个字和我们的嘴巴有关,这叫形旁,右边的部分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这叫声旁。汉字就是这么有趣,猜一猜我们也能猜出来它的读音和大概的意思,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猜一猜这两个字读什么吗?(板贴咕咚)

预设: 生:gūdōng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咕”左边是个“口”字旁,是形旁,右边是个“古”,是声旁,是形声字,“咚”左边是个口字旁,是形旁,右边是个“冬”,是声旁,是形声字。 4.(出示拼音)猜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5.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和这两个字有关,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题?齐读(补完整板书20.咕咚)板贴 二、初识课文,认读生字 1.这篇课文和之前学习的课文有些不同,它只有几个字有注音,有些字没有注音还不认识,请你想一想,知道这些不认识的字的读音能不能用猜的方法?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检查,自然段标好了吗?左手按书,右手指,开始。 2.通过猜一猜的方法,你认识了哪些原先不认识的、不会读的字? (如果学生不说,师出示:有几个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能来用之前的方法说一说呢?吓拦领鹿象) 预设: 1.吓:左边的偏旁是口字旁,说明和嘴巴有关,右边是“下”,说明它读“xià”。非常正确小朋友们被突然吓一跳的时候,会怎么样?请你做一做动作,是的,大家突然被吓一跳的时候都张大了嘴巴,所以这个字的偏旁是口字旁。我们一起来读三遍。 2.拦:左边的偏旁是提手旁,说明和手有关,右边是“兰”,说明它读“lán”。请你做一做“拦”的动作。是呀,小朋友们都伸出了手,所以这个字的偏旁是提手旁。我们一起来读三遍。 2.领:领的偏旁是“页字边”,它的读音和“令”有关,读“lǐng”。 猜的非常正确,“领”的声旁是“令”,形旁是页字边,页表示人头的意思,是最前面的意思,请你看一看这个字出现在哪里?“兔子领着大家”,再看看插图,兔子是不是走在最前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字读3遍。 3.鹿象 你有什么办法来认识这两个字呢?

一年级下册《咕咚》一等奖教案

一年级下册《咕咚》一等奖教案XXX《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课文中的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吓”、“羊”、“跟”、“都”、“怕”、“家”、“象”7个汉字。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朗读小动物“叫”的句子,体会小动物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让事情越传越变样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的就盲目地跟从,而应该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你们一边模仿声音一边加上动作,看谁模仿得最像。那我们就试试看吧。 青蛙叫起来了?呱呱呱,呱呱呱。 苍蝇飞过来了?嗡嗡嗡,嗡嗡嗡。 大雨下起来了?哗哗哗,哗哗哗。 小孩哭起来了?呜呜呜,呜呜呜。 师: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师:咚,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研究的这篇课文《咕咚》。 2.板书课题“咕咚”。 3.指导朗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XXX

吓羊跟都怕家象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跟”的偏旁是“足”; “都”的偏旁是“阝”; “家”的偏旁是“宀”。 (3)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口——吓、者——都、白——怕。 (4)你能读准下面的词语吗? XXX 咕咚熟了掉下XXX逃命大象野牛拦住 2.研究组词。小组内合作研究,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跟头跟上都会都是吓跑吓走 怕人可怕大家家人大象气象 三、精读领悟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再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课文首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年级语文《咕咚》教案

20.《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xx青衣江路戚欣 一、教学内容: 课文1-4自然段,生字教学:“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方式认识“咕、咚、熟、吓〞;通过观察 图画的方式认识“鹿、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连环画的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3、学习写生字“吓〞。 三、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等方式猜字、认字。 2.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感受角色心情,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PPT、动物图片、田字格黑板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 课前活动 1、师:同学们请坐端!〔开始声音低,但也要饱满〕 生:我坐端。 师: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我们要开始玩一个听力游戏啦,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缓慢说〕〔对口令〕:

师:谁的耳朵灵。 生:我的耳朵灵。 师:戚老师要来找一找耳朵最灵的小朋友。听!〔师手指耳朵〕 〔播放青蛙叫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青蛙怎么叫?〔呱呱〕 〔播放刮风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风怎么吹?〔呼呼〕 〔播放水流动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水怎么流?〔哗哗〕 接下来我们要用眼睛看,〔对口令〕 2、师:谁的眼睛亮? 生:我的眼睛亮。 师:戚老师要来找一找眼睛最亮的娃娃。看!〔师手指屏幕〕 这里的第几个词语写的是青蛙的叫声?〔学生答复〕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学生答复,左边一个口表示青蛙用嘴巴发出声音,右边是一个西瓜的瓜,读音很近〕你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猜,这个方法很好! 真是个会学习的娃娃,掌声送给他! 谁来说说第几个词语写的是刮风的声音?怎么猜的。〔学生答复〕你真会听!那同学们水流动的声音就是?〔学生答复〕我们把这三个词语读两遍。〔齐读词语〕 师小结:这些模拟声音的词,大多都有个口字旁。会学习的孩子都会听、会看、会思考,待会儿老师就要看你们精彩的表现哦!〔静息四十秒〕 七、过程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材教案

咕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足字旁”1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学生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因此要充分保证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可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和落实体会和感悟。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计特色 充满激情地读,思维敏捷地说,动之以情地演,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

《咕咚》教学设计(精选6篇)

《咕咚》教学设计(精选6篇) 《咕咚》教学设计1 1、知识目标 (1)复习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你们高兴吗? (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词语小火车。(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了、逃命、大象、拦住、领着、掉进湖里)这列火车开起来!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真不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第二关:选词造句。(词语同上)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第三关:拟声词找家。(咕呱咕呱、沙沙沙、嗡嗡嗡、哗啦哗啦、叽叽喳喳,短文内容:大森林里的声音真好听!雨娃娃()地飘落下来,小溪()地流淌着。勤劳的蜜蜂()地提着蜜罐采蜜,小鸟在树上()地唱着歌,一只青蛙从水里跳了出来,()地呼唤同伴。)请一生一边填空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播放声音: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森林王国欢迎你!)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赶快去森林看看吧,你们看,湖边的木瓜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真馋人哪!(播放:咕咚声)咦,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咕咚一声。师:咕咚声是从哪发出的`? 生:咕咚声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知道吗?就是这“咕咚”声,可把动物们吓坏了!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咕咚”,了解事情的真相。(板题:咕咚)请大家齐读课题!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咕咚》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咕咚》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四、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习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听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咕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

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个自然段,#幅图,讲了#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也跟着跑,只有#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咕咚教案(合集9篇)

咕咚教案(合集9篇) 咕咚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

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

《咕咚》教学设计10篇 咕咚的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10篇咕咚的教学设计 下面是收集的《咕咚》教学设计10篇咕咚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咕咚》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a、预习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

我教《咕咚》这一课(通用14篇)

我教《咕咚》这一课(通用14篇) 我教《咕咚》这一课篇1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