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共8页文档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共8页文档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共8页文档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共8页文档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正逐步完善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内,形成了多元利益关系、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人们在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方面与经济、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德育中出现诸多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退行。社会上一些人对奉献精神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倘若持续下去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紊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不利于新时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奉献意识的形成。本文将就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加强奉献精神的思

想道德建设进行一些思考。

一、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效果不佳

在学校中,传统的德育方法有:思想政治课授课;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开展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等;找个别学生谈心交流沟通等。

在传统授课方面,单纯从学科地位上看,社会上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位。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和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由于政治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低、课本内容理论化且与生活关联不大、传授方式单一,以及考试制度导致偏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及重视。针对奉献精神的教育,传统政治课授课在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开展活动方面,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座谈会、谈话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主题单一化、陈旧化,明显削弱了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如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活动样式老套,停留在爱国诗歌朗诵这样传统的节目上,缺乏新鲜感、创造性,学生丧失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目的性不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某活动,学生往往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并不清楚参加该活动的意义何在,不清楚要收获一些什么。第三,参加对象限制性,活动并没有在所有学生当中普及。如志愿者活动,考察了上海市一些中学,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对参与对象进行筛选,对象一般为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第四,活动次数不定,缺乏长效性。比如献爱心慰问孤老活动,只是在特定的某一天去敬老院打扫一下卫生,学生不会因为这一次的活动,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第五,活动受考试制度限制。在中学期间往往初三、高三的学生由于需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学校一般不会给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安排什么活动。

在个别谈话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不一样,且以说服法为主,谈话方式局限,教师在谈话当中并不能完全说服学生。

以上三种方法,传统授课、开展活动、个别谈话,虽然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总体说来,传统德育方法在奉献精神的教育上教育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缺失。

二、提倡奉献精神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倡导和弘扬奉献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校阶段是思想道德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重要作用。在校学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在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逐步走向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的统一、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的统一。所以说,在校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在校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

2.奉献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

为祖国、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奉献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

(1)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

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是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与前提。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和孟子重视和提倡社会责任感,以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作为道德尺度,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改革家商鞅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诗人屈原对祖国的热爱“虽九死其犹未悔”,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无论是在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还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都表现了为国献身的情操与壮举,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更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

众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而献身的伟大历史运动。

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二者紧密相连。否则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而奉献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奉献精神与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舍己利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奉献的表现形式从最基本的初级层次上升到一定的高级层次,依次为: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舍己利人。古往今来,乐于助人的案例不胜枚举。3月5日纪念雷锋日,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再说先人后己,冯异驱车让路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故事。最后是舍己利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见义勇为。《宋史·欧阳修传》中赞扬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陷在前,触发这,不顾。”现代有罗盛教为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有面对歹徒临危不惧的徐洪刚,有为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的程新安等。

奉献精神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最本质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为祖国、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他人的快乐和幸福。由上可见,奉献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所谓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就是要以某种形式对祖国和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精神也是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舍己利人思想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正是在对祖国、民族、集体和他人的奉献过程中,才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