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_跨国犯罪关系辨析_以基础概念解析为进路

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_跨国犯罪关系辨析_以基础概念解析为进路

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_跨国犯罪关系辨析_以基础概念解析为进路
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_跨国犯罪关系辨析_以基础概念解析为进路

2008年7月 当 代 法 学 第22卷第4期(总第130期) July,2008 Contemporary L a w R ev ie w V o,l22,N o.4(Ser,N o.130)

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关系辨析

以基础概念解析为进路

吕岩峰 李海滢

(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之间虽然在起源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渊源,但它们在内容上并不具有同一或者包容关系,而是一种即相互交叉又彼此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关系。只有当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具有 国际性 时,即它们的危害性达到国际刑法所要求的严重程度时,才能上升为国际犯罪。而在国际犯罪中,除了具有国际性的涉外犯罪和跨国犯罪外,还包括具有国际性的既不属于涉外犯罪又不属于跨国犯罪的单纯的国内犯罪。

[关键词]国际犯罪;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国内刑法;国际刑法

[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81(2008)04-0093-7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吕岩峰(1960-),男,吉林德惠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滢(1977-),女,辽宁抚顺人,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

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关系的解析与明确,对于我们划清国际犯罪的界限,厘定国际刑法的管辖范围,以及理顺国际刑法与国内刑法的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因为到目前为止学者间关于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关系界分一直未形成统一意见,甚至出现彼此间观点大相径庭的局面。因此,在回顾理论界关于这一关系的既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探寻问题解决的症结之所在并对其予以深刻反思,进而对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与追问,成为我们在研究国际刑法时不容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关系,学者们的观点基本分为包含说与交叉说两派。

持包含说的学者认为,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或者跨国犯罪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涉外犯罪或者跨国犯罪亦属于国际犯罪的范畴。如巴西奥尼教授主张,所有的国际犯罪均应包含以下三个特征要素的任何一个或多个:(1)该禁止行为侵害重大国际利益;(2)该禁止行为构成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异常行为;(3)该禁止行为在谋划、预备、实施的过程中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即要么该行为的犯罪人或者被害人的国籍具有多样性,要么采取的手段超越了国界,要么行为损害了国际保护的利益,但该利益不足以归入上述(1)或者(2)项中,之所以将该行为国际犯罪化是为了确保强化国际合作以有效地对其进行遏制。在上述三个因素中,(1)

和(2)更符合 国际的 ,(3)更符合 国家之间的 或 跨国的 。依据行为的本质、活动范围和国际法所意图保护的利益的不同,所做的这种 国际的 和 跨国的 的区分,有助于实现关于起诉和惩罚犯罪人的相关的国家义务的选择和陈列,以及这些义务的实施。这种 国际的 和 跨国的 的区分,也是确保在国际犯罪中建立等级制度的基础。目前在国际犯罪中尚无等级制度,因此在不考虑所要保护的国际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区分大概是一种较公平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犯罪被称为 国际性犯罪 比较适当,有些犯罪则最好被称为 跨国性犯罪 。但是,即使在这两类广泛的犯罪类别中,一些犯罪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比其他犯罪严重,而其他危害相对较小的犯罪则更多地依赖国际合作。面对这种状况,在这些犯罪中建立国际性犯罪与跨国性犯罪的区分,即使不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用的。[1](P45-46)在我国,持包含说的学者又存在相对包含说与绝对包含说之别。前者认为,国际犯罪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关系,在广义的国际犯罪下,属于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在狭义的国际犯罪下,属于交叉关系。 [2](P35-40)后者则主张对国际犯罪只存在广义理解,而不存在狭义解释,因此涉外犯罪与跨国犯罪均属于国际犯罪的范畴。[3](P1-3)持交叉说的学者认为,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或者跨国犯罪之间并不存在同一或者包含关系,而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交错的关系。如博斯特(Paust)教授等人认为,国际犯罪是以国际法为依据的,即国际犯罪要么规定于国际公约,要么反映于国际惯例。相比之下,跨国犯罪不必以国际法为依据,尽管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都与管辖、执行、适当程序、司法合作、审判等事项有关。从理论上讲,跨国犯罪是指具有跨国因素的犯罪。而国际犯罪不要求跨国因素的必然存在,尽管其经常具备一个或几个跨国因素。例如,官员针对其本国人民的群体所实施地完全发生在一国境内的种族灭绝行为,尽管没有跨国因素的存在,但其构成国际犯罪。[4](P18)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法官威廉姆斯(W illia m s)女士则直接将国际犯罪同跨国犯罪区别开来,强调具备国际要素并不必然决定某一行为构成国际犯罪。她认为跨国犯罪本质上是国内犯罪,只是犯罪过程跨越了国界。典型的例子是国际欺诈。该犯罪的行为人、被害人或者行为都可能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即具有国际因素,但是其属于国内犯罪,而不是国际犯罪。[5](P304)我国学者在论及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交叉关系时,除像国外学者一样强调区别外,对它们的联系更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国际犯罪同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区别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际犯罪同国内犯罪的区别。所谓跨国犯罪,指的是犯罪行为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实施的犯罪,也即某一犯罪行为在从准备、实施到危害结果发生的过程中跨越了国界。跨国犯罪往往同时触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刑法,具有一定的国际性,但它仍然属于内国刑法管辖的范畴,其准据法是内国刑法。但是,跨国犯罪与国际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也存在有些跨国犯罪关涉到许多国家并威胁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严重不安,从而被确认为国际犯罪的情况。而涉外犯罪,是指犯罪的某一因素涉及到外国,相关国家在对该类犯罪行使管辖权时,将此类犯罪称为涉外犯罪。同国际犯罪相比,涉外犯罪违反的是有关内国刑法的规定,侵犯的主要是某个国家及其公民的利益。含有涉外因素的内国刑法上的犯罪,不论它涉及到几个国家,只要没有危及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它就仍然是内国刑法中的犯罪,而不能仅仅因为其含有涉外因素而质变为国际犯罪。[6](P92-93)目前,在国际刑法学界,关于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的关系论争,多数学者赞同交叉说。但由于学者间关于国际犯罪、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基本涵义的解读不同,致使他们所主张的 交叉关系 一方面由于立论基点的不同而彼此存在一定出入,另一方面又由于前提概念界定的不准确而出现自身界限混乱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探究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

犯罪的关系,应当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只有这样才能对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区分,进而才能对国际犯罪的外延问题予以合理界定。

二、国际犯罪、涉外犯罪及跨国犯罪的涵义

(一)涉外犯罪

关于涉外犯罪的涵义,除前文提到的主流观点 外,又有学者提出一种全新的主张,即 涉外犯罪可作以下基本定义: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其构成要件的全部或者部分要素涉及外国因素,需要加以刑罚的处罚的,本国刑事司法机关对其拥有完全管辖权的刑事犯罪。 [7] (P81)笔者认为,这一定义的明显缺陷在于将涉外犯罪仅限于具有涉外因素的域内犯罪,而排除了域外犯罪,从而不适当地缩小了涉外犯罪的范围。另外,其实犯罪地亦属于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由此依据该定义,犯罪地具有涉外性的犯罪既应属于涉外犯罪,却又不是涉外犯罪,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涉外犯罪是指一国拥有管辖权的具有涉外因素的犯罪。这里的涉外因素,按照刑法学界通常的理解,包括犯罪人具有外国国籍或属于无国籍人,或者被害人具有外国国籍或属于无国籍人,或者犯罪地在他国领域内。具体说来,涉外犯罪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本国公民(包含法人,下同)在本国领域内针对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实施的犯罪;

(2)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本国领域内实施的犯罪;(3)本国公民在他国领域内实施的犯罪;(4)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他国领域内针对本国国家或公民实施的犯罪;(5)在本国领域内发现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他国领域内针对外国人、无国籍人或外国国家所实施的,侵害为国际刑法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而一国对于涉外犯罪行使管辖权的依据或称连接点在于犯罪地、被告人的国籍、被害人的国籍、受害国或者普遍保护的利益,即犯罪行为发生在该国领域内,或者被告人或被害人具有该国国籍,或者侵犯的是该国的国家利益或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涉外犯罪不同于单纯的国内犯罪,也有别于域外犯罪。单纯的国内犯罪与涉外犯罪是两个具有各自领域,既不形成包容也不发生交叉关系的犯罪形式。而域外犯罪,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国领域之外发生的犯罪。而这样解释域外犯罪,显然范围过宽,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刑法学所要研究的域外犯罪应是指在一国领域之外实施的该国具有刑事管辖权的犯罪。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种情形:(1)本国公民在本国境外实施的犯罪;(2)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本国境外对本国或者本国国民所实施的犯罪;(3)在本国领域内发现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本国领域外针对外国人、无国籍人或外国国家所实施的,侵害为国际刑法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由此可见,国家对域外犯罪行使管辖权的连接点在于被告人的国籍、被害人的国籍、受害国或者普遍保护的利益。按照上述理解,涉外犯罪与域外犯罪是两个具有包容关系的犯罪形式,而非有学者所主张的交叉关系。

(二)跨国犯罪

关于跨国犯罪的涵义,学者们的种种解释,不乏其相通之处,即普遍认为跨国犯罪的根本特征在于跨国性。这里的跨国性应指犯罪过程的跨国性,而不是犯罪主体的跨国性或者涉外性,也不仅限于犯罪行为的跨国性。有学者在界定跨国犯罪的概念时,虽然也认可跨国犯罪与其他犯罪的主要界分在于其犯罪过程的跨国度性,但其却将跨国犯罪表述为 犯罪行为人在两国或两国以上所实施的犯罪 。[2](P38)从此定义出发,不免容易令人对跨国犯罪做出以下理解:(1)某一行为人先后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实施的同种数罪或异种数罪;或者(2)某一行为人的某一犯罪行为准备、实施或结果跨越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国境线。而这种广泛的理解显

然不符合定义该跨国犯罪的学者的本意。还有学者在定义跨国犯罪时,将其跨国性限定为具有跨国因素的犯罪行为,即 犯罪行为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 。[8](P98-99)这里学者所说的犯罪行为应理解为广义的犯罪行为,既包括狭义的犯罪行为,即通常所说的 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9](P130)也包括犯罪结果,即 危害行为(指狭义的犯罪行为 笔者注)给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 。[9](P136)但从国内刑法学界和国际刑法领域的通说来看,一般将犯罪行为做狭义理解,而将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结合体统称为犯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将跨国犯罪的基本特征表述为 犯罪行为的跨国性 无助于对跨国犯罪的跨国性特征予以完整表述,也不符合刑法学界一般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最好遵循安德烈 博萨博士、赵秉志教授、张智辉教授等多数学者对跨国犯罪的跨国性特征所作的解释方式,即本文在前面提到的 犯罪过程的跨国性 。此外,近来有学者主张依据联合国有关文件对跨国犯罪的定义 将跨国犯罪做如下界定: 当犯罪行为违反两个以上国家的刑事法律时,即为跨国犯罪。 [10](P35)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方式虽然注意到了跨国犯罪的刑事违法性,但忽视了跨国犯罪的实质危害及其特有的跨国性特征,因而有失完善。

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跨国犯罪,是指犯罪过程跨越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国境,对所涉及国家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均造成严重损害,依照这些国家的刑法均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其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形:(1)犯罪行为本身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2)犯罪行为虽然在一国境内实施,但其犯罪结果发生在另一国家境内;(3)共同犯罪人就同一犯罪分别在不同国家实施。除了这三种情况外,有学者认为还存在第四种情况,即犯罪发生在一个国家之内,但危害到另一个国家的利益或者是针对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实施。如在甲国领域内伪造乙国的国家货币或有价证券并在甲国兑换。[11](P110)笔者认为,按照该学者关于涉外犯罪与跨国犯罪的界分标准,这种情形应属于 犯罪活动从准备、实施到危害结果发生,整个过程都发生在一国的领域之内,只是在制裁犯罪人时涉及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 ,[11] (P109)而不是 同一犯罪在从准备、实施到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过程中跨越了国度的界线 。

[11](P110)因此,这所谓的第四种情况应认定为涉外犯罪,而不是跨国犯罪。

(三)国际犯罪

中外学者对国际犯罪的概念的理解虽然各有千秋,但在出发点上却存在雷同之处。概括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定义国际犯罪:

第一,从界定范围出发,学者们关于国际犯罪的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即广义的国际犯罪与狭义的国际犯罪。前者主张对国际犯罪采取广泛的解释,将涉外犯罪、跨国犯罪等也纳入国际犯罪的范畴。如威勒(W eiler)等人提出: 国际犯罪,既可以指导致特别严重后果的国际违法行为,即使这一术语仅适用于双边关系中,犯罪实施地国与受影响国之间的违法行为,也可以指那些非直接受到犯罪行为影响的国家被赋予某些权利或被授权采取某些措施制裁违法行为的事实。 [12](P156)后者主张对国际犯罪做狭义理解,只有那些侵犯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犯罪才属于国际犯罪,这一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赞同。

第二,着眼于国际犯罪的法律特征,认为国际犯罪就是国际法所确认的或违反国际刑法的行为。如巴西奥尼教授在其编著的 国际刑法 国际刑法典草案 中给国际犯罪所下的定义是: 国际犯罪就是本法分则所列出的任何犯法行为,或在国际公约中确认的犯法行为。 [13] (P147)1985年,他又对该定义予以进一步完善,提出 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直接创设的,因违反国际法而应受到刑事制裁的行为。目前,创设国际犯罪的主要是国际协议,但也包括国际习

即:当犯罪行为、犯罪交易违反一个以上国家的法律时,犯罪学家将其称为跨国犯罪(Tran s nati onal C ri m e)。转引自王湘林: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犯罪 ,载于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第35页。

惯法。 [4](P3-4)张智辉教授在其 国际刑法通论 中则认为: 国际犯罪是国际社会通过国际公约的形式予以明文禁止并确认其实施者应当受到刑事制裁的行为。 [11](P104)第三,从违法形式和侵害利益的本质相结合的角度,将国际犯罪定义为一种违反国际法或国际刑法规范,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如安东尼奥 卡萨瑟认为,国际犯罪是指违犯了国际法规,需要就与个人有关的行为承担个人刑事责任的行为。该概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国际犯罪违反的是国际习惯法。其次,该国际习惯法意图保护的是被整个国际社会认为重要的利益,且该利益关系到所有的国家和个人。再次,在镇压国际犯罪时,存在一种国际利益。最后,如果犯罪人以官方的身份实施犯罪,则其所代表的国家不能再主张司法豁免,该国家公职人员应就其实施的行为和所起的作用受到国际习惯法的追诉。[14](P23-24)

笔者认为,要想给国际犯罪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必须做好两项前提性工作:一是要抓住国际犯罪的特性,这是将国际犯罪与其他问题区别开来的砝码;一是选取科学的视角,这是决定我们所做出的定义是否可能具有科学性的尺度。关于国际犯罪的特性,笔者将其定位于 国际性 。这是因为:首先,某一犯罪之所以被国际化,是因为其危害的不再是某一国家的国内利益或者某几个国家的国内利益,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而且程度极其严重。其次,国际犯罪是受国际刑法规制的行为,而国际刑法的制定主体是国际社会,体现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志。关于国际犯罪的界定视角,笔者则将其定位于 两重性 。理由在于:国际犯罪与国际刑法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对国际犯罪的认识与对国际刑法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而国际刑法虽然由于其调整对象的独特而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品格,但其与国内刑事法和国际法的天然联系决定其自产生之日便具有了两重性的特性。 国际刑法的这一特性决定我们在理解和把握国际犯罪时,也应当从两重性的视角入手。具体说来,国际犯罪的两重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实质上说,国际犯罪侵害的利益具有两重性。它在侵害国际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必然直接侵害某一国家的利益。其次,从形式上说,国际犯罪侵犯的是国际刑法,而国际刑法在起源上具有两重性,即国际刑法来源于国际法中的刑事方面和国内刑法中的涉外方面。

由此,笔者认为,国际犯罪是指严重危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依据国际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这里的国际刑法是指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以国际犯罪为制裁对象,所有调整国际刑事关系的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的总和。

三、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关系的重新梳理

国际刑法起源于国内刑事法(含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下同)和国际法,其内容来源于国内刑事法的国际部分和国际法的刑事部分,其发展也有赖于各国国内刑事法和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刑法与国内刑事法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其所规制的国际犯罪与一般受国内刑事法所规制的涉外犯罪、跨国犯罪之间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系。

翻开刑法史,最初的犯罪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国内刑法上的犯罪,且是单纯的国内犯罪。随着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增强,公民的跨境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早期的国内犯罪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犯罪形式 涉外犯罪,而为了惩罚这种犯罪,以引渡为代表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飞速发展,人们活动的地域障碍日益缩小,一种犯罪过

国际刑法的两重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起源的两重性。国际刑法是由国际法中的刑事方面和国内刑事法中的涉外方面结合而成的独立的体系。其二,体现意志的两重性。国际刑法在体现国际社会共同意志的同时,自然也体现了作为国际社会组成体的国家的意志。其三,惩处对象的两重性。作为国际刑法惩罚对象的国际犯罪,往往也是某一国家国内刑法所规制的犯罪。其四,执行方式的两重性。目前,国际刑法的执行方式有两种,即国际刑事机构的直接执行和国内司法机构的间接执行。

程具有 涉外性 的犯罪形式 跨国犯罪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跨国犯罪是同一犯罪在从准备、实施到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过程中跨越了国度的界限,因而其往往同时触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刑法。而在同跨国犯罪斗争的过程中,各国逐渐发现,某些跨国犯罪并不仅仅是对有关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侵犯,而且是对整个人类的安全和安宁的破坏,是对国际公共秩序的破坏。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地把某些触犯国内刑法的犯罪视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犯罪,要求世界各国对其实施普遍管辖,以制止这类犯罪的发生。这类犯罪就是国际犯罪。[11] (P110)

虽然国际刑法与国内刑事法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但调整对象的独特性决定国际刑法既不属于国内刑事法的组成部分,也不从属于国际法,更不是这两者内容的简单堆砌。国际刑法是由国内刑事法中的国际方面和国际法中的刑事方面相互借鉴交融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这种独立的品格决定国际刑法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根据,也决定了受其规制的国际犯罪与受国内刑事法规制的涉外犯罪、跨国犯罪之间存在必然的区别:

首先,国际犯罪侵害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涉外犯罪、跨国犯罪所侵害的主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国内利益,其不具有国际共同性。因此,一般情况下涉外犯罪和跨国犯罪均属国内犯罪,只有当它们侵害到人类共同利益时,才有可能演变成国际犯罪。

其次,国际犯罪违反的是国际刑法,而涉外犯罪、跨国犯罪所违反的一般是国内刑法。只有当涉外犯罪、跨国犯罪达到一定危害程度以致最终被纳入国际刑法的调整视野时,它们才能演变成国际犯罪。

再次,从现有的国际刑法规定看,对于国际犯罪的审判可以由国内法院进行,也可以由国际刑事法院进行。而对于涉外犯罪和跨国犯罪的审判则一般由国内法院进行,且往往需要其他相关国家提供刑事司法协助。在国际刑事法院对国际犯罪行使管辖权时,虽然也经常需要有关国家提供合作,但这种合作是垂直性的,有别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平行性合作。

最后,有些国际犯罪的犯罪过程完全发生在一国领域之内,而有些国际犯罪的犯罪过程则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第一种情况下,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之间属于并列关系,与涉外犯罪之间在其具备涉外因素的条件下属于被包含与包含关系。在第二种情况下,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之间属于被包含与包含关系,而与涉外犯罪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际犯罪与涉外犯罪、跨国犯罪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交叉又不完全包容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如下图表表示:

图一

图二

参考文献:

[1]M.Cherif Bassioun,i A D raft Internationa lC ri m i na lCode and D ra ft Sta t ure for A n Interna tiona lC ri m i na lT r i buna l ,

M artinus N ijho ff Pub lishe r,D ordrecht,1987.

[2]赵永琛.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3]冯双星.国际犯罪[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

[4]Jo rdan J.P aust,M.Cher if Bassi oun,i M i chae l Schar,f J i m m y G uru l ,L e ila Sada t,B ruce Zagar is,Sharon A.W i-l

li ams, Inte rnati onal C ri m i na l Law:Cases and M ater i a ls ,C aro lina A cadem ic P ress,D urha m,2000.

[5]D r.Lya l S.Sunga, The Inte rnati onal Co mmun ity sR ecogn iti on o f Certa i n A c ts as C ri m e under Internationa lL a w

,a t Internati ona l Cr i m i na l L a w:Q uo V ad i s? , diti ons r s,R a m onv ille Sa i nt-A gne,2004.

[6]贾宇.国际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张筱薇.涉外犯罪与跨国犯罪、国际犯罪的比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

[8]马呈元.国际犯罪与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张明楷.刑法学: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王湘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犯罪[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

[11]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增补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2]Joseph H.H.W e iler,A ntonio Cassese,M ar i na Spi ned,i Interna ti ona l Cr i m es of S tate:A C ritica lA na l ysis o fT he

I LC s D ra ft A rtic l e19on Sta te R espons i bility ,W a lter de G ruyte r and Co.,Ber li n,1989.

[13]M.Cherif Bassioun,i Internati onal C ri m i na l Law:A D raft Internati ona l Cr i m i na l Code ,H ague,1980.

[14]A ntoni o Cassese, In ternati onal C ri m i na l Law ,O x ford U niversit y P ress Inc.,N e w Y ork,2003.

责任编辑:何志鹏

Analysis on R el ati onsh i p bet w een Internati onal

Crim e and Foreign Related Crim e and bet w een Internati onal

Crim e and Transnati onal Crim e

LV Y an-feng,LI H ai-ying

(L aw Schoo,l Jili n U niversity,Changchun,Jili n,130012)

Abst ract:A lt h ough internati o nal cri m e,f o reign related cri m e and transnati o na l cri m e have i n de li b ly histo rical relations in the ori g ins,they have not i d entical or e m bracing re lationsh i p s for contents at a l,l but an interlock or i n dependen t relationsh i p.Only w hen the internati o na lnature e m bod ied w ith foreign re lated cri m e and transnational cri m e,that is to say,their har m fu l n ess reaches t h e grave l e vel requested by i n ternational cri m i n a l la w,they are w alki n g i n the rank o f i n ter national cri m es.Am ong i n ternational cri m es,besides fore i g n related cri m e and transnational cri m e w ith internati o na l nature,they a lso i n clude other pure do m estic cri m es wh ich are of this nature and don t belong to above t w o.

K ey w ords:internati o na l cri m e;foreign re lated cri m e,transnational cri m e;do m estic cri m i n al la w;

i n ter national cri m i n al la w

编译原理概念_名词解释

编译过程的六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解释程序:把某种语言的源程序转换成等价的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目标程序。 解释方式是接受某高级语言的一个语句输入,进行解释并控制计算机执行,马上得到这句的执 行结果,然后再接受下一句。 编译程序:就是指这样一种程序,通过它能够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与之在逻辑上等价的低级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目标代码 句子的二义性(这里的二义性是指语法结构上的。):文法G[S]的一个句子如果能找到两种不同的最左推导(或最右推导),或者存在两棵不同的语法树,则称这个句子是二义性的。 文法的二义性:一个文法如果包含二义性的句子,则这个文法是二义文法,否则是无二义文法。 LL(1)的含义:(LL(1)文法是无二义的; LL(1)文法不含左递归) 第1个L:从左到右扫描输入串第2个L:生成的是最左推导 1:向右看1个输入符号便可决定选择哪个产生式 某些非LL(1)文法到LL(1)文法的等价变换: 1. 提取公因子 2. 消除左递归 文法符号的属性:单词的含义,即与文法符号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类型、值、存储地址等。 一个属性文法(attribute grammar)是一个三元组A=(G, V, F) G:上下文无关文法。 V:属性的有穷集。每个属性与文法的一个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连。属性与变量一样,可以进行计算和传递。 F:关于属性的断言或谓词(一组属性的计算规则)的有穷集。断言或语义规则与一个产生式相联,只引用该产生式左端或右端的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联的属性。 综合属性:若产生式左部的单非终结符A的属性值由右部各非终结符的属性值决定,则A的属性称为综合属继承属性:若产生式右部符号B的属性值是根据左部非终结符的属性值或者右部其它符号的属性值决定的,则B的属性为继承属性。 (1)非终结符既可有综合属性也可有继承属性,但文法开始符号没有继承属性。 (2) 终结符只有综合属性,没有继承属性,它们由词法程序提供。 在计算时:综合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上传递;继承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下传递。 语法制导翻译:是指在语法分析过程中,完成附加在所使用的产生式上的语义规则描述的动作。 语法制导翻译实现:对单词符号串进行语法分析,构造语法分析树,然后根据需要构造属性依赖图,遍历语法树并在语法树的各结点处按语义规则进行计算。 中间代码(中间语言) 1、是复杂性介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一种表示形式。 2、一般,快速编译程序直接生成目标代码。 3、为了使编译程序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常采用中间代码,这样可以将与机器相关的某些实现细节置于代码生成阶段仔细处理,并且可以在中间代码一级进行优化工作,使得代码优化比较容易实现。 何谓中间代码:源程序的一种内部表示,不依赖目标机的结构,易于代码的机械生成。 为何要转换成中间代码:(1)逻辑结构清楚;利于不同目标机上实现同一种语言。 (2)便于移植,便于修改,便于进行与机器无关的优化。 中间代码的几种形式:逆波兰记号,三元式和树形表示,四元式 符号表的一般形式:一张符号表的的组成包括两项,即名字栏和信息栏。 信息栏包含许多子栏和标志位,用来记录相应名字和种种不同属性,名字栏也称主栏。主栏的内容称为关键字(key word)。 符号表的功能:(1)收集符号属性(2) 上下文语义的合法性检查的依据:检查标识符属性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和合法性。(3)作为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地址分配的依据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犯罪概念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也就是指犯罪的一般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罪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放火罪等等的具体概念。 外国学者和立法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如大致地加以归纳,可以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三类。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总的来说,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是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真正科学地阐明犯罪的实质概念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精辟地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这是关于犯罪的经典论述。这段论述既深刻又简练地指出了犯罪的阶级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阐明了犯罪与现行统治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本质属犯罪的阶级本质就在于: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犯罪是一种反抗“统治关系”的斗争。所谓“统治关系”,是指一种阶级压迫关系,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建立或认可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一种法律秩序。 其次,犯罪是“孤立的个人”进行的反抗行为。所谓“孤立的个人”,是指某一社会统治秩序下单个的社会成员,既有敌对阶级的,也有本阶级内部的。“孤立的个人”之所以反抗现行统治关系,原因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政治性的,如意图推翻现行统治,建立新的统治;有的则可能是非政治性的,如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要求和利益而实施犯罪。 (三)犯罪的混合概念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合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修订后的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个定义是对我国社会上形形色色犯罪所作的科学概括,是我们认定犯罪、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基本依据。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犯罪这种行为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当家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 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 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 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犯罪及其特征

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概念新解 犯罪概念及其特征,一直是我国刑法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也难怪,因为,整个刑法学理论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为研究对象,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也以认定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主要任务,因此,犯罪概念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从我国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来看,一直将犯罪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对立起来,分开探讨,认为两者之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时,出现了一种否定现行刑法中有关犯罪概念的规定之倾向,认为该规定“弄混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使得本已清楚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反而都模糊起来”,主张“犯罪有实质与形式两层意义:在立法政策的意义上,犯罪是指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司法准则的意义上,犯罪是指刑法规定为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1] 情况果真如此吗?以下,笔者试从现行刑法所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的立场出发,对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及其特征问题进行探讨。 一、犯罪的概念 通常认为,各国学说与立法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尽管多种多样,若作大致归类的话,可以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与混合概念三类。其中,犯罪的形式概念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的实质概念即仅从犯罪的本质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而混合的犯罪概念则是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合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 对于我国现行刑法第13 条所规定之犯罪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这个概念明确将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体现了犯罪的鲜明阶级性;它以概括的方法,揭示了各类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明确了主要打击对象;它明确规定只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程度才是犯罪,从而把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实质特征,与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这一法律特征结合起来,因此,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在其科学性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无法比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刑法中,这个规定也是最完善的。[2]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刑法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些学者对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问题,提出了和上述通说立场完全相反的见解。[3] 这种新的见解认为,研究犯罪概念,即犯罪是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站在什么立场,要解决什么问题?站在立法者的立场,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框定社会成员的某些行为是犯罪,就要先于刑事法规,确定将被框定为犯罪的该类行为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特性,而所谓犯罪概念,就是对这类行为共同本质和特征的描述;而站在司法者和守法者的立场,要求有可操作的明确标准,来帮助其辨认某些行为是否已经构成犯罪,故所谓犯罪概念,必然不能排斥法律的规定,而仅做所谓本质性的空泛定义。 从这种见地出发,上述见解认为,犯罪的形式概念清楚、明了、容易操作。它告诉司法者和守法者,作为判定是否犯罪的唯一标准的,只有刑法的规定;刑事司法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刑法规定,来区别罪与非罪,追究依法构成犯罪的人的刑事责任;守法者有权拒绝法外定罪和法外量刑。所以,只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犯罪的形式概念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但对刑事立法者来说,它就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了。立法者需要创制法律,他要在原先并未被贴上犯罪标签的人类行为中,框定某一部分,作为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将其规定在刑法中。而这种框定是靠实质的犯罪概念来完成的。从此意义上讲,实质的犯罪概念的出现,是人类认识的进步。但是,犯罪的实质概念,只是指明了犯罪的一般特征,而并不能给一般人提供一个犯罪的范围,而且,迄今为止的有关犯罪的实质性概念,都没有能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概念准确地区别开来。所以,犯罪的实质性概念,只有刑事政策学上的意义,对于刑事司法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那么,对混合的犯罪概念该怎么看待呢?上述见解认为,混合的犯罪概念把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合二为一,既揭示了犯罪的本质概念,又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既回答了“什么是犯罪”的问题,又回答了“为什么它是犯罪”的问题,所以比单独的形式概念或实质概念都有优点。但混合概念在逻辑上存有缺陷,它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使得本已清楚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反而都模糊起来。换言之,它对于立法者和司法者来说,都已不是一个科学而明确的概念。因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行为”,这是一个混合概念。那么,存在如下问题,它是要解决立法问题的概念还是要解决司法问题的概念呢?如果是要解决立法问题,立法者要到何处去寻找已经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然后把它规定为犯罪?如果是要解决司法问题,是否意味着司法者面对某一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法定要件的行为时,还要另行考察该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司法者认为该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否可以据此认为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根据以上分析,上述见解提出: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们应当分别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领域中发挥指导性功能;将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统为一体的混合概念存在逻辑上的缺陷,欠缺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故主张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采纳并立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具体表述如下:在立法政策的意义上,犯罪是指应当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司法准则的意义上,犯罪是指刑法规定为应受刑法惩罚的行为。 应当说,上述见解确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我们反思我国刑法中有关犯罪概念的规定以及我国刑法学中有关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的各种争论,确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上述观点是针对1979 年刑法典中的有关规定提出来的,而1997 年修订的刑法即现行刑法第13 条基本上沿袭了1979 年刑法中的规定。只是在文字表述上作了某些修改而已。因此,在现行刑法维持原有规定的情况之下,我们对于刑法第13 条的理解,似乎就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进一步的话,当然就是对立法者无视上述极有价值的批评意见的态度本身进行各种猜测和责难;退一步的话,就是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即对刑法第13 条的规定完全予以否定,置之不理。但是,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学术探讨应有的态度,而且对于司法实践来说,

中国鞋业欧盟市场遭遇反倾销概述及应对策略浅析

中国鞋业欧盟市场遭遇反倾销概述及应对策略浅析 摘要]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 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欧盟市场内制鞋业由于劳动力 成本高、技术投资不足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制鞋产业不断向盟外转移;而中国 鞋业凭借低廉的生产成本优势,不断进入欧盟市场。 [关键词]制鞋欧盟市场策略 一、中国鞋业欧盟遭遇反倾销历史与现状概述 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鞋业经过近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逐步走 向成熟,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是“世界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的制 鞋生产大国,但与此同时,中国鞋业的迅速崛起对欧盟等国家的制鞋业冲击很大,尤其是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等传统制鞋强国,行业生产日渐萎缩和就业不断减少。欧盟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制鞋产业,不停挥着“反倾销大棒”阻碍我国鞋业进军 欧盟的脚步: 早在1995年欧洲制鞋联合会提起对中国制造的皮面及塑料面鞋进行反倾销调查。该案在1998年2月28日仲裁,反倾销税率有效期为5年。由于期满后欧洲 相关企业没有要求延长倾销税率,因此对中国鞋的倾销税在2003年起取消,中国 鞋产品与欧盟贸易正常化。但这种平静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随着2004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的大量增加(出口共计8亿多双,总额22亿美元),欧盟 的贸易保护主义又逐渐开始萌发。 根据中欧入世协议, 2005年1月起欧盟将取消对中国鞋类长期实行的配额制度并降低进口关税,配额及关税已不能再对中国鞋业的大量出口起到阻挡的作用,中国鞋业的出口潜力在这一年得到充分释放,国内向欧洲出口鞋的企业大量增加,中国鞋与欧洲鞋的矛盾在盟市场再度激化。出于对中国鞋蜂拥而入对本国行业的 巨大冲击的担忧,2005年2月1日欧盟提出“预先进口许可监控”,对我国鞋类产 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出口数量、通关手续、货物滞留等方面均对中国鞋 企出口欧盟产生巨大阻力,而该措施实际上是进一步对中国鞋类产品实施更严格 的限制所进行的前期准备。2005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做出决定,对中国鞋 正式实施反倾销调查。 2006年10月5日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终裁,中国涉案企业中除1家因获 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7%的反倾销税外,其余企业均被课以16.5%的税。反 倾销税从10月7日起征收,为期2年。按照惯例,反倾销税征收满一年之后, 中国企业可以获得重新申请降低税率机会,但2007年9月份开始又对中国皮鞋“借道”澳门出口欧洲的情况发起反规避调查。根据欧盟相关规定,如果我国出口 至欧盟的皮鞋存在经澳门转运的规避行为,欧委会将对这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其杀伤力不亚于反倾销调查。 随着新一期反倾销税期限界满,2008年10月3日,欧委会宣布展开对皮鞋 反倾销案的日落复审①,这次欧盟皮鞋反倾销“日落复审”牵涉到全国12400家企业,如果投票不能通过,出口欧盟的制鞋企业的产品将被强制征收时间延长到3年,甚至达到最长5年,而且征收税点也可能增加,再加上今年受目前国际金融 危机的影响,这对于参加集体应诉的60多家制鞋企业乃至更多的关联企业来说,攸关未来生存和生计,今后中国出口欧盟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鞋业如何能从这 场风暴中突出重围?

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编辑:张智勇律师(重庆市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副主任)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一.概念: 金融凭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二.犯罪构成: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有关金融凭证的管理制度,同时又对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造成损害。从广义上来说,汇票、本票、支票都属于银行的结算凭证,与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等金融凭证具有相同的性质。但作为本罪行为对象的金融凭证,则仅是指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及银行存单。如果使用伪造的、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进行诈骗,构成犯罪的,不构成本罪、而应是票据诈骗罪。 所谓委托收款凭证,是指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所提供的凭据与证明。利用委托收款的方式进行银行结算,其必以收款人向其开户银行填写委托收款的凭证,并提供收款依据为前提。收款的依据一般有经济合同、各项劳务费用的收费单据、各项代办业务的手续费凭证等证明。委托收款凭证根据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邮寄和电报划回两种情况,具体采用哪种,则由收款人自己加以选择,在付款期满后,银行即将应付的款项划转到收款人的帐户上。所谓汇款凭证,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收款人时所提供的凭据和证明。按照银行传递凭证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信汇和电汇两种方式。前者即信汇方式、是指委托银行以邮寄的方法划转款项;后者即电汇,则是指委托银行采用电报的方式划转款项。 所谓银行存单、作为一种银行结算凭证,亦是一种信用凭证。它是由客户即存款人向银行交存款项、办理开户后,由银行签发的载有户名、帐号、存款金额、存期、存入日、到期日、利率等内容的一种银行到期绝对付款的结算凭据和证明。

浅析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依据学习资料

浅析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理论和实务依据 引言 在国际刑法问题的研究中,犯罪行为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条件,始终是一项困扰理论发展的疑难问题。在现有的国际刑法规范中,似乎又无法发现追究国际犯罪行为主体责任的一般原则。有鉴于此,惩罚国际犯罪往往被视为国际政治的要求,或被看成是国际关系制衡的结果。但是,与传统犯罪相同的是,任何一项国际罪行的成立,都必然以人的行为或者特定主体的行为为核心,行为责任的观点在国际刑中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本文从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视角出发,论证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理论和实务依据。 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概念 刑事责任是法律意义上的一种以自由、财产或生命等权利为基础的特殊负担,即违背刑事法律义务,实施了侵害刑法规范的行为之后,行为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性制裁结果。1国际刑事责任是指国际犯罪的主体依照国际刑法和有关国家的国内刑法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或者说,行为人实施了国际犯罪行为,应受国际社会依据国际刑法进行的否定性评价并由此承担的相应的法律后果。2 二、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1、国家不是国际刑事责任承担的主体 国家不能构成国际犯罪,也不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更不能追究国家的国际刑事责任,只有个人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如有的学者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但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国家是抽象的实体,没有意识,根本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的问题,所以它不具备国际犯罪构成的要件,因此,国家不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由此论断,国家不能承受国际刑事责任。有的学者也认为,国家是国际法上的主体,但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国家无法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而且,家缺乏刑事责任能力,只有个人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还有的学者认为,国家作为由其全体人民组成的社会,根据“社会不能犯罪”的格言,指控包括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在内的国家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是令人怀疑的;而且,即使国家罪行的概念成立,国际社会也尚无审判和惩罚犯罪国家所必需的基本机制。在这样的现实下,国际刑事法院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国家作为国际罪行的刑事责任主体来行使管辖权和进行审判。英国早期的著名国际法学家奥本海在其所著《国际法))一书中指出:“国际不法行为不是一种罪行,…国际法作为主权国家之间,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的性质,排除了因一项国际不法行为而惩罚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同时,也排除了从犯罪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行 1苏彩霞.中国刑法国际化研究I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柠:《论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特征:犯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实行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应该从主客观统一的意义上把握着手:主观上,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客观的实行行为开始表现出来;客观上,行为人已经开始直接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着手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反映了着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为认定着手实行犯罪提供了一般标准。 着手实行犯罪的共同特征: ①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已经同直接客体发生了接触,或者说已经逼近了直接客体。如拿刀对准被害人。 ②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可以直接造成犯罪的结果的行为。如举枪瞄准被害人。 ③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客体的行为。 2、犯罪没有得逞,指犯罪的直接故意内容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结果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一定的物质性的犯罪结果作为其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的结果犯,应当以法定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故意杀人罪。 行为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完成一定的行为作为其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完成,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强奸罪。 危险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其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要件的危险犯,以是否造成了某种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破坏交通工具罪。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应当具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1)从质上说,只有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才能成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2)从量上说,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必须达到足以阻碍犯罪分子继续实行犯罪的程度。因此,有些犯罪分子遇到一些轻微的阻碍因素,例如在抢劫罪中遇到熟人,在强奸罪中由于被害人请求等,犯罪分子就中止了犯罪,应该认为是自动中止。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种类包括:①犯罪分子自身方面的原因,如能力不足;主观认识错误;②犯罪分子以外的原因。主要有: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出现;自然力的破坏;物质阻碍,如撬不开门;时间、地点的不利影响等。 综上所述,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的前提条件;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的形态条件;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犯罪未遂的主观条件。在这三个条件中,前两个侧重于揭示犯罪未遂的客观特征,第三个侧重于揭示犯罪未遂的主观特征,这三个条件以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揭示犯罪未遂的本质。

欧盟反倾销机制简介

欧盟反倾销机制简介 文章来源:中国欧盟协会 一、欧盟反倾销的组织机构 1、欧盟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执行机构,也是欧盟的决策中心。在反倾销工作中起关键作用。它负责对反倾销的提案进行调查,初步裁决反倾销的理由是否成立,向部长理事会提出征收最终反倾销税的建议。它直接确定对未加工的煤和钢铁制品的反倾销税率。 反倾销的具体工作由欧盟委员会中的贸易委员会下属的反倾销司来完成。 2、部长理事会 部长理事会是欧盟主要的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和协调各国政策;同时也是主要的决策机构,对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做出决议。 在反倾销方面的作用是,当诉讼结束时决定是否实行委员会所建议的最终措施(未加工的煤和钢铁制品除外)。理事会采取简单多数的办法做出决议,即目前在15票中至少应取得8票。 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由各成员国一名政府代表组成,主席由欧盟委员会一名代表担任,其职责是就欧盟反倾销事务进行内部磋商。对反倾销事务,它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欧盟委员会表明态度,但不能做出对欧盟委员会有约束力的决议。 4、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的法律作用日益扩大并经常参与部长理事会的决策。它虽不直接参与反倾销,但可以提问题。欧盟委员会每年须向其提交一份关于反倾销情况的报告。 二、反倾销程序 倾销通常被认为是低价(便宜的)销售或低于成本价的出口。实际上确认倾销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欧盟现行的反倾销法律依据是1995年12月22日制定,1996年3月6日

生效的理事会第384/96号法规。根据这一法规和以往的实际裁决,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允许征收反倾销税: 确立倾销。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其卖价低于标准价值就视为倾销。这个标准价值可以是这种商品在生产国的市场价也可以是所谓的测算标准价(对非市场经济国家)。 对欧盟的经济部门有明显的损害。进口这种商品对欧盟经济部门的主要部分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的威胁,其形式可为市场份额的损失,生产者的价格受到影响以及对生产、销售、利润和生产能力造成压力。 因果关系。有证据表明,在倾销的商品和欧盟经济部门的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欧盟的利益。采取的措施不能违背欧盟的整体利益(主要指进口商、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1、反倾销议案的提出 欧盟任何一个经济部门认为,它受到了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倾销性出口的明显伤害时,可以向欧盟委员会提出正式的书面提案,并附有倾销和损害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证据。提案可以由企业自己,也可以由所在的行业协会或经济部门提出。 欧盟委员会审查提案所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以便确定是否正式调查。委员会须在45天内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否则,经济部门可向欧洲一审法院提起诉讼。在决定是否进行调查之前,委员会要听取由成员国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当咨询委员会认为倾销和损害的证据不充足或提案者在所涉及经济部门没有占到一定份额时(对所涉及的产品至少要占欧盟生产份额的25%)就可以拒绝提案。在计算份额时,与倾销这种产品的出口商有业务联系的欧盟生产者或自己也进口这种产品的欧盟生产者要排除在外。 一旦决定进行正式调查,要在欧盟的公报中公布,将通告所有与此有关的单位和出口国政府。 2、期限 从公布之日起就有严格的时间限定。委员会要在9个月之内根据所澄清的事实公布临时反倾销措施。原则上调查应在正式立案1年之内完成,最长不超过15个月。 3、调查 委员会可以分别调查倾销和损害的情况,也可同时进行。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空位: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 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

欧盟指令38496反倾销条例中文版(参考Word)

欧盟反倾销条例 1995年12月22日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抵制非欧共体成员国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条例 欧洲共同体理事会1995年12月22日通过 欧洲联盟理事会 鉴于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特别是其第113条;鉴于建立农业市场共同组织的诸规则和依照条约第235条通过的、适用于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条例,以及特别是条例中可不遵循一般原则的规定,即边境贸易的保护性措施可完全为条例规定的措施所取代的规定。 鉴于委员会的建议; 鉴于欧洲议会的意见; (1)鉴于欧洲理事会通过了2423/88号条例,制订了抵制非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倾销或补贴性进口的一般规则; (2)鉴于这些规则是根据现存的国际义务、特别是那些产生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称为关贸总协定)第6条、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1979年反倾销法典)以及解释和适用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和第23条的协定(关于补贴和抵销关税的法典)的国际义务而通过的; (3)鉴于1994年结束的多边贸易谈判制订了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新协定,因此,应根据新协定修订共同体条例;鉴于应该根据有关调整倾销和补贴的各自新规则的不同性质,在这两个领域内有一套独立的共同体规则,鉴于关于抵制补贴和反补贴税的新规则应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条例中; (4)鉴于为了维护关贸总协定所建立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共同体在适用这些规则时须考虑共同体主要贸易伙伴如何解释这些规则; (5)鉴于有关倾销的新协定,即1994年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以下称为1994年反倾销协定),包含了新的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关于倾销的计算,提起和进行调查的程序,包括事实的认定和处理、采取临时性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措施的期限和复审以及公开披露有关反倾销调查的信息;鉴于考虑到这些变化的程度并为确保严格地和明确地实施这些新规则,应尽可能地将新协定中的用语引入共同体立法中; (6)鉴于需要就正常价值的计算制定明确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鉴于这一价值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应以在出口国正常贸易过程中有代表性的销售为基础;鉴于明确那些国内销售可视为亏本因此不予以考虑的情形,以及明确可以求助于不低于成本的销售、计算正常价值、或向第三国销售等情形是有利的;鉴于即使在启动情况下规定成本的适当配置也是合乎需要的,鉴于对"启动"的概念以及配置的范围和方法制定指导也是适当的;鉴于计算正常价值时有必要指出被用于确定销售量、一般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应包括在该价值内的利润幅度的方法; (7)鉴于在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应当制订有关选择适当的将被用于这一目的的市场经济第三国的规则,以及在不可能找到适合的第三国

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1.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答: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特点: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均无权进行;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等问题;是在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刑事诉讼是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惩罚犯罪,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达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等目的。 2. 简述刑事诉讼职能的含义? 答:侦查职能;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审判职能;执行职能;协助诉讼职能;诉讼监督职能。 3. 现代刑事诉讼职能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原则是什么? 答: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审判中立。 4. 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控审分离原则;平等对抗原则;诉讼迅速原则;有效辩护原则;禁止重复追究原则;适度原则。 5.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障人权;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原则;实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规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 6. 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答:对于依法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决定起诉的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7.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 答: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样,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也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 8.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请求立案;申请回避;委托代理人;要求赔偿损失;对不立案和不起诉的决定向检察院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有权参加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对一审判决不服在法定期限内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对生效判决或者裁定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审判。 9.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义务:如实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接受公

论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

论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 ① 张殿军1  赵明明 2 (11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国际犯罪严重危及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将惩治国际犯罪的国际刑法规范在国内法中加以规定和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打击国际犯罪。我国目前已将部分国际犯罪在国内立法中加以规定,但仍需增设相关国际公约中的其他罪名,进一步完善我国打击国际犯罪的刑事立法。关键词:国际公约;国际犯罪;国内立法中图分类号:D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 (2006)02-0071-03 国际社会为预防和惩治日趋频繁的国际犯罪 作了不懈努力:一方面加强了有关打击国际犯罪的国际公约的立法,如《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打击国际犯罪的现实需要,世界各国加强了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工作,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在国际犯罪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显得愈发重要。 一、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的必要性 11国际刑法对国际犯罪只作原则性的规定, 需要国内法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国内法的规定使国际公约、条约的精神具体 化,使其实施变为现实。即国际刑法的适用需要通过国内刑事司法来实现,如果不能将国际刑法的某些刑事规范在国内法中刑事化,国内刑法就 难以实现对国际犯罪的刑事制裁[1](p 1460) 。现有的大多数国际刑法规范对国际犯罪只作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而需要由国内法做出具体规定。《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也只是规定了国际刑事法院只能作为国家刑事管辖权的一种补充。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在处理国际犯罪案件时,首先是要从其国内法中去寻找依据,而不可能仅仅 依据国际条约[2](p 19) 。因为每个国家的司法机关都是依照国内法律制度进行活动的,即便是在有关打击国际犯罪和跨国性犯罪的国际刑事合作的 过程中,也不可能逾越本国的法律规范。 尤为重要的是,司法实践明确表明,通过国内刑事立法,由国家来行使对国际犯罪的刑事管辖权,打击国际犯罪的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在惩治国际犯罪方面,不断完善各国国内刑法中关于国际犯罪的规定才能使相关的国际公约得到贯彻实施,有效地同国际犯罪作斗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1加强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刑事责任的实现来看,实现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途径,目前只有国际法庭管辖和国内法院管辖两种模式。通过国际法庭管辖模式来实现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还存在许多困难,在国际社会还没有完善的直接执行机制的现实条件下,对大部分国际犯罪分子的惩罚仍需要依靠有关国家的司法机构来实现。因此,通过国内法院管辖模式来实现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在国内法上对国际犯罪加以规定,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3](p 150) 。 31加强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符合世界各 国刑事立法的一般趋势 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国内刑事立法中都体现了国际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十二编专门规定了“破坏人类和安全的犯罪”。其中包括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罪;公开号召发动侵略战争罪;生产或扩散大规 ? 17?①收稿日期:2005-03-07 作者简介:张殿军(1968-),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讲师1研究方向:国际法学1 2006年第2期(总第31期)张殿军,等:论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 3月15日出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