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进化理论 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 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 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 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命科学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首要介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来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而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形成过程——“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以及代表著作《物种起源》。然后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以及自然选择作用例子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生物进化的内容,对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仍停留在表面,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并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2)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观点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学会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理论分别进行讲解,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四个主要论点的探讨,学会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感悟生命延续的规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基本论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适应性

(2)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教学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景导入

由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物种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多样的物种的由来,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介绍拉马克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之一。屏幕展示

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解释以下问题:

①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②拉马克进化学说中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用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原因,并强调拉马克进化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拉马克的进化理论,了解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础之一。教师需强调拉马克进化理论并不完全正确,并由此引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1 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发现背景,并通过介绍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达尔文登岛后看到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论点。

通过阅读课本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论点:变异和遗传、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师生互动解释变异和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繁殖过剩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再由教师进一步讲解从而加深理解。讲解过程中,四个论点层层递进,教师需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

3.3 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要注重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论点进行解释,即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它们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繁殖过剩);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相同现象,运用两种不同理论进行解释,体会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先进性,加深对四个论点的理解,建立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进化模型。

3.4 引导学生从生物进化的结果出发,思考自然选择的作用,提出:

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拟态也是一种适应。

②自然选择形成了多样性的物种。

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如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蜂鸟的长喙、枯叶蝶的拟态等,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运用已建立的模型解释生物现象,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论点。

3.5 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1)贡献:

①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②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③解释了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2)局限性:

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搭建问题台阶,引导学生总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建立对该理论的科学认识,并通过对局限性的解释引出下节课内容,承上启下。

3.6 最后环节:通过阅读原著译文,近距离感受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美好意境,体会原著科学性与文艺性共存的特性,唤起学生对原著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生物进化理论(一)

一、拉马克进化学说

二、达尔文进化理论

变异与遗传

自然选择学说繁殖过剩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作用

1、生物的适应性

2、生物的多样性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 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 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 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 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 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 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 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2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并板书: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学生先看资料:(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芜湖开学考)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 . 9/400 B . 1/44 C . 9/200 D . 1/22 【考点】 2. (2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 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 . 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 . 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 . ④是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

3. (2分) (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 . 植物自交种群的基因颏率不发生改变 C . 有害的突变基因一般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掉 D . 突变的方向与环境的诱导无关而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考点】 4. (2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 ②④⑤⑥⑦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②③⑤⑦ 【考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理解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相互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在生物界中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概括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产物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关心爱护绿色植物,关心发展农业的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且这种结构和成分与其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关系。如,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片层的垛叠形式、基粒和基质的关系等,都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结构和成分,才能顺利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发生的场所。 (2)在第一章细胞部分,学生接触了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实际看到过各种叶绿体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2.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内容,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因为: (1)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从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能量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2)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3.光合作用的意义,也是教学的重点。因为: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结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育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其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重视。 (2)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绿色植物本身利用,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来源,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些,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4.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对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特别是有机化学知识,高二第一学期多数学校未学习到。对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的理解,对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命科学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首要介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来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而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形成过程——“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以及代表著作《物种起源》。然后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以及自然选择作用例子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生物进化的内容,对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仍停留在表面,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并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2)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观点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学会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理论分别进行讲解,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四个主要论点的探讨,学会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感悟生命延续的规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基本论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适应性 (2)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教学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景导入 由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物种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多样的物种的由来,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介绍拉马克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之一。屏幕展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⑸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参赛教案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为主线介绍自然选择。 接着进一步阐述这个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并且指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教材着重讲述了突变在种群中出现的数量,以及突变对生物体生存的影响等。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教材举例介绍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教材主要讲述了物种的概念、隔离和物种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物种的概念,然后讲述隔离的概念和类型,再后举例讲述了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方式。 教材在最后进行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物种的形成等知识需要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难点及分析 1、重点和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展开过程探究新知 虽然我们看不到生物进化的 历程,但通过科学的探究可以推测 出生物进化的历程,下面,根据我 们学过的动植物知识,推出它们的 进化历程。 请各小组回忆我们学过的动物、植 物类型,并把这些类型名称填写在 小卡片上。 根据生物进化历程,把代表这些生 物的小卡片按先后顺序排列。 环节动物呢?应放在哪里? 在老师启发下进 入上课状态。 (小组讨论,填写 卡片,小组汇报) 植物由低等到高 等的顺序: 藻类植物→苔藓 植物→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动物由低等到高 等的顺序: 腔肠动物→软体 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 通过小组讨 论培养了学 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提出 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 能力及小组 协作能力。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现在请同学们把小组拼的进化树 与书上的进行比较,回答以下问 题: (1)多细胞生物都是由什么生物进 (1)都是由单细胞 生物进化而来的。 (2)起连接作用。 因为地球上最初 扩展知识,培 养学生观察 和语言描述 能力。

化而来? (2)原始生命在生物进化中起什么作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到的只是生物界里面的一小部分生物,生物界并非只有这些类型,甚至有些生物人们还没认识,这就有待于你们今后去学习研究。产生的是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进化到现在的各种生物。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 上进一步学习了生物的进化历程, 本节课重点掌握植物的进化历程 和动物进化历程中脊椎动物的进 化历程。 学生自主回顾本 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 学知识形成 知识网。 效果 检测完成达标检测,小组交流解决。 学生独立自主完 成课堂检测并及 时互纠。 针对不同层 次的学生达 到因材施教 的效果。 板书 设计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初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解读生物进化树,推测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能力目标:掌握生物学探究方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是进化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测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树解读 难点:解读生物进化树 三、新课导入 视频动画导入。通过刚刚的动画,我们看出,现在身边形形色色的生物在几十亿年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而这个单细胞生物,几十亿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才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生物进化的历程”。 四、新课讲授 首先出示“岩层与化石关系示意图” 。 提出问题:你能从此图中看出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出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越深层越古老的地层当中出现的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晚期地层中出现的化石结构越复杂,生物也更为高等。 教师:科学家们纵向比较不同地层中出现生物化石的早晚,从而绘制出这个生物进化树。 PPT 出示生物进化树图片 教师:这棵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了地质年代的延伸,也就是时间的延伸,树干代表了不同生物类群他们的共同祖先,也就是在同一条主干上她们有共同的原

始祖先,树枝代表的是相互关联的生物进化线索,要特别注意分支出现的位置和分支点的高低。 PPT 动画展示植物的进化历程。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植物是怎样进化的?原始生命出现了营养方式的分化,而自养的那些就成为了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然后进化出了原始的苔藓和蕨类植物,其中一部分蕨类植物又进化成了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请尝试跟你的同桌复述一遍,植物的进化历程。 学生:同桌相互复述植物的进化历程。 教师:仿照植物的进化历程,我们再来看动物的进化历程。 PPT 播放动画,全体学生随动画一起说出动物的进化历程。然后用名称和箭头在学案上写出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并思考学案第三题(有人认为生物进化树还不够全面,你认为怎样修改才能更完善?)。PPT 循环播放进化树构建的进化历程,学生边看边写,写完后组内可以交流,并派代表写到黑板上。 学生回答:进化树上应该加上微生物。 教师:点拨黑板上的进化历程,提醒学生注意在动植物类群前加“原始”,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加原始二字?”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能力提升】的两个问题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马王堆中学姚文霞 概述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二、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进化的学说教案

生物进化的学说教案

丁庄学校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集体备课纸(初稿)备课组八年级生物组授课周次第周课题16.3生物进化的学说主备人王芹 教学目标1.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意义 2.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进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3.能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的变化 4.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达尔文进化学说与其他进化学说的关系 教学过程备课组成员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已经灭绝的生物:中国白臀叶猴和渡渡鸟,新发现的生物: 一种在哥伦比亚的小鸟和马达加斯加的一种小嘴狐猴为什么总会有一些物种 灭亡,新的物种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者对 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的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 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之一。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和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1.简介对达尔文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环球考察:让学生先看书,了解 “贝格尔”号航行的路线。 2.探究: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1)展示达尔文地雀喙进化的图片; (2)分组讨论:结合有关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材料,尝试提出有 关达尔文地雀的进化过程假设; (3)讨论:达尔文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达尔文认为:这些地雀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由于环境的改变,地雀的形态 和大小等方面逐渐发生了改变,以适应改变的环境 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 一定的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美 洲雀的变化表明,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有利变异的 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是环境选择的结 果。 3.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4人一组,学生间相互交流; (2)班级交流:学生上讲台讲述。 4.完成课本P77思维拓展2 (1)归纳出这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说明这种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答:(1)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明显多于灰色桦尺蛾 (2)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 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容易被 淘汰。这样一代代的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 区的黑化现象。 5.小结: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 <过渡>继达尔文之后,许多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研究,发展了生物进化的学 说。 (二)其他的生物进化学说 1.现代综合进化论: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 异,淘汰不利变异,就可能产生新的物种。 2.分子进化中性说:侧重从分子水平即基因水平阐述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3.澄江动物群: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难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植物、动物进化大致历程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四、相关资源 《【生物世界】植物的进化》视频资源、《【知识探究】地球上的生命史》交互动画资源、《【知识解析】生物进化的历程(微课)》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生物进化树》图片资源、《【教学实验】观察生物进化树》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新知讲解】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后来才出现了真核生物,现在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真核生物。 展示教材第59页动植物的大致进化历程图,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拼图游戏。 播放视频:【观察生物进化树】。 1.植物的进化历程 讲解:最先出现的是原始藻类植物,然后出现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出现分支,进化出原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动物的进化历程 讲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原始单细胞动物,然后出现了原始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棘皮动物。然后依次出现了原始节肢动物、

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从原始的爬行类分为两支,一支进化为原始的哺乳类,另一支进化为原始的鸟类。 总结: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 (三)评价证据与假说(有关恐龙绝灭的原因) 提问: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只有物种的产生,没有绝灭吗? 讲解: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展示恐龙化石和恐龙的图片。 提问: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主”达一亿多年,但是,它们却在距今约有六千万年前神秘地绝灭了。恐龙究竟为什么会绝灭呢?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两个假说及证据: 假说A:有些科学家认为,大约在六千多万年前,一颗小行星、陨石或彗星撞击了地球,引起了海啸、火山爆发,导致恐龙迅速绝灭。 假说B:有的科学家根据另一些证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恐龙是逐渐消亡的,绝灭原因是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 以下所列的一些证据,有的可能支持假说A,有的可能支持假说B。 1.在墨西哥,人们发现了一个六千多万年前由一颗直径近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大坑。大的行星和陨石撞击地球会造成尘埃飞扬,遮天蔽日,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2.恐龙灭绝的时间相对较短。 3.恐龙的化石常常是集中出现,表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 4.在造成墨西哥大陨石坑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之后,恐龙还生存了几十万年。 5.有人发现,在某一批70个恐龙蛋的化石中,只有1个有胚胎,这表明这批恐龙蛋的受精率比较低。 6.化石证据显示,在绝灭之前一段时期的恐龙,骨骼出现变形,蛋壳变得很薄,因此卵中的胚胎容易受到威胁。 支持假说A和支持假说B的证据分别有哪些?你对各证据对假说支持的力度是怎样评价的?你更倾向于支持哪种假说? 讲解:支持假说A的有:1、2、3;支持假说B的有:4、5、6。支持假说A的证据中,证据1的支持力度最大;支持假说B的证据中,证据4的支持力度最大。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优秀教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概述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二、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

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的教案.

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的教案 2019-11-18 知识目标 1.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意义。 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及过程。 3.说出达尔文进化学说和其他生物进化学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知道达尔文论的实质。 2.能够较准确判断加拉帕戈斯雀的进化顺序。 3.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的变化。 情感目标 1.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认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世界观。 课前准备 1.加拉帕戈斯雀喙进化的图片。 2.要求学生通过资料、网络等查询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生物是进化发展的,进化发展的证据有哪些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不是漫长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研究一下生物进化的学说

二、新授 生物进化的学说(板书)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师: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达尔文,哪位同学能再介绍一下达尔文。 学生:(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进化学说。)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达尔文为了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建立做了哪些工作?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学生1:达尔文在考察中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地质和生物,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等,在吸收前人进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学生2:地球上的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要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学生3: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质就是竞争,谁能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谁就能够生存下来。 学生4:这样生存下来的都是在生存环境中获胜的,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生存能力较强的。 学生5:老鼠的生殖能力很强,如果没有生存环境的限制,那么地球早就是一个都是老鼠的世界了。 师总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就是自然选择,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原因之一是自然选择。下面我们以加拉帕戈斯雀的进化过程为例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加拉帕戈斯雀的进化图片并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进化主要原因为什么?设想一下如果加拉帕戈斯雀不改变取食的食物种类,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1:加拉帕戈斯雀的喙发生了变化,有的粗而尖,有的尖而长,有的变得粗壮。 学生2:我们发现角质喙的变化都和它们要食用的食物有关,都是为了有利于取食。 学生3:可能是拉帕戈斯雀太多了,昆虫不够了,一部分拉帕戈斯雀不得不改变所食的食物种类。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可能加拉帕戈斯雀的喙就不会发生改变。

济南版生物初二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word教案1

济南版生物初二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word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要紧历程。 (3)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差不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依照各种生物的要紧特点,排列出生物进化的顺序,进一步锤炼学生运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培养唯物主义思想观和爱护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教学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要紧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方法】 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动植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现:恐龙复原图 在距今2亿~6500万年前,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陆生脊椎动物。随着年代的更替和环境的变迁,许多种生物像恐龙一样永久地消逝了。然而,还有许多生物类群坚强地存活下来,繁育生息,不断地进化和进展。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如何样进化成今天如此丰富多彩

的生物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物进化的历程》去探个怎么说吧!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 (一)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过渡)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直截了当用观看和实验的方法再现。科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类群的要紧特点,能够间接地概括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1.观看课文P14图5.1-11,回忆讨论: 比较四类常见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状结构特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课件展现:四类植物 学生回忆、讨论、反馈、总结: 2.观看课文P14图5.1—12,完成表格内容: 课件展现: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示意图比较 学生回忆、讨论、反馈,总结: 质疑: (1)依照各类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估量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 (2)分析填写的表格,你能从中估量出动物的进化趋势吗? 学生依照已有知识摸索,归纳: (1)鸟类和哺乳类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 (2)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