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地铁一号线为例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级李月陈萌黄晓阳马奔

指导教师黄贤金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轨道交通对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文献,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结合影响土地价格的其他特征,建立了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南京市土地价格受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城市区位圈内轨道交通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各不相同。从城市中心地区向外围,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辐射逐步扩大,距站点距离的增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有衰减作用。轨道交通对其周边地价的增值作用为政府对地价进行评估与监管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土地价格;特征价格模型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从狭义来讲,是指一个城市或大都市区范围内以钢轮钢轨系统或胶轮轨道系统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地下铁路、轻轨、市郊铁路和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快捷高效的大容量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城市轨

道交通在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沿线土

地价格有着增值的影响。

南京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自迈皋桥

始,到奥体中心止,大部分为地下铁,一部

分为轻轨。设有16座车站,途径珠江路、新

街口、张府园等3个一级中心地,三山街、

玄武门、新模范马路、鼓楼等4个次级中心

地,以及南京站、中华门和安德门等3个城

市交通客流集散点。一期工程总投资85亿元

人民币,于2001年正式开工,并于2005年10

月正式投入运营。其贯穿主城南北中轴线最

重要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把城市中心区商

业、金融、文化、综合服务等繁华区及对外

交通等客流集散点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南北

两个工业区,是南京南北线客流走廊的骨干

图1:南京地铁一号线交通图

交通线[1]。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地价具有明显升值作用。因此,系统分析和掌握这种影响,将有助于规范城市土地价格分享机制、实现“涨价归公”、促进地铁这一公共物品的持续运行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旨在以南京市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和开通为例,系统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

的影响。论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试图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第三部分将以南京市地铁一号线为例,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和评价地铁一号线建设对其周边地价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理论与经验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改变了土地用途、进而通过改变城区的区位结构来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态势。目前,我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仅有6个。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轨道交通这种高速、大容量、低污染的交通模式成了它们的首要选择。

轨道交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能够给沿线的土地带来显著的增值效益。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改善沿线土地的交通状况,并且可以缩短沿线土地与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距离[2],节省人们交通出行时间,降低出行成本,为沿线土地提供了高可达性,轨道交通的可达性具有“磁力效应”,可以吸引各种商业、文娱、生活等设施向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刺激其沿线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因此促进沿线地产增值。其次,城市轨道交通为沿线土地提供了规划调整、改变其用地性质、方式的机会,通过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调整改变沿线土地用地属性,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因地制宜,有效提高土地收益。最后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改善沿线土地的相区位条件,并且加强了沿线土地相互关联,提高土地互补效应,使得轨道交通系统沿线土地成为有机整体,相邻地块间的土地升值相互作用,带动沿线土地的整体升值。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轨道交通给土地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美国学者对华盛顿特区地铁及周围房地产的研究显示[3],截至2001年1月地铁累计投资达到95亿美元,新增的土地价值达到100亿~150亿美元。地铁沿线一些区域的商业用地增值幅度达到100 %~300 %。我国相关研究业已分析了北京、深圳、广州等地铁交通对于周边土地利用及房价、地价的影响。据统计,1993年—1994年,梅陇、田林和康健地铁口附近地区的房价涨幅在150 %以上,远远超过上海市区的平均涨幅[4] 。广州地铁一号线的通车运行、鹤洞大桥的通车等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后,土地升值很快,升值约1 000元/m2。地铁的建成,使得坐落于地铁车站周边的物业(尤其是商服业)租金增长为40 % ~ 500 %[4]国外业已建立了相应的偏好模型揭示地铁建设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何剑华和郑思齐[5]在2004年也借助Hedonic模型对北京13号线沿的住宅价格影响进行研究。

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主要局限在地面交通网络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进行较多,并且主要具体到一些交通网络的某个部分,比如对地价的增值效益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是非常缺乏的。本研究希望基于已有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首先,从理论上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南京市已建成的地铁一号线为例来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价格的具体影响,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土地价格的时间、空间影响,建立模型分析轨道交通对周边地价涨幅影响规律。以此研究结果对即将运行的南京市地铁二号线周围土地价格的变化做出预估。同时,对南京市未来的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出建议。

2.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模型与数据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这里将以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为例,构建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

2.1 模型的设定

根据经典的地价理论,城市地价的变化除了受到轨道交通建设的影响外,还主要与地块本身的特征及属性有关。因此,这里在实证分析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时将基于不动产价格分析领域常用的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具体展开。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P=f(C, S, R)

式中,P为土地的成交价格;C为特征变量,包括地块的容积率、出让面积和供地方式3个变量;S为结构变量,包括土地的商业用途和住宅用途2个变量;R表示区位变量,包括地块距地铁站的距离,地铁站区位和地铁的开通3个变量。

根据以上基本模型,为分析地铁的开通对周边地价的影响程度,构建如下所示模型1:

式中,P为单位平均地价,单位为元/m2;因子D1为表示土地商业用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用途为商业,其余用途均取值为0;因子D2表示土地住宅用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用途为住宅,其余用途均取值为0;D3为土地供地方式为净地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交易时为净地,其余供地方式均取值为0;D4表示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出让时地铁已开通,其余情况均取值为0;H为地块的容积率;E为地块的出让面积,单位m2;C为常数项,a1…a6为对应变量的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更好的分析土地距轨道交通各站点的距离与土地价格的影响,即土地价格的衰减度与距离的关系,特引入地块到其相应站点的距离,构建了如下所示模型2:

式中P’为折算的后单位平均地价,单位为元/m2;因子D1为表示土地商业用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用途为商业,其余用途均取值为0;因子D2表示土地住宅用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用途为住宅,其余用途均取值为0;D3为土地供地方式为净地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时代表土地交易时为净地,其余供地方式均取值为0;H为地块的容积率;E为土地的出让面积,单位m2 ;L为地块到相应站点的距离,单位为m。

2.2 数据的来源

2.2.1 样本的选择

文章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南京市新出让的各类土地。通过筛选,最终得到样本分布在自2002年1月到2009年10月的南京市地铁1号线沿线距各站点3000m范围内的165个新出让地块交易样本。

考虑到各站点的区位不同,轨道交通对地价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把南京1号线的16个地铁站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为一级中心地,选取位于珠江路、新街口和张府园3个一级商业

中心区的站点,该区域为南京市商业、文化、金融中心;类型Ⅱ为次级中心地,选取位于鼓楼、三山街、玄武门和新模范马路4个次级CBD商业区的地铁站,该区域夫子庙和湖南路为南京市次级中心地,但规模和辐射范围小于一级商业中心;模型Ⅲ为交通接驳区,选取的是南京站、中华门和安德门3个交通客流集散区的地铁站,该区域为南京市主要的火车和汽车客运站,该区域交通便利、进出客流量大,且该区域位于南京市主城区的外围,连接了市中心和外围郊区。以上三个区域将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分别进行讨论,进而对比分析位于不同区位的地铁站对其周边地价影响之间的差异。

2.2.2 变量数据来源

本文试探讨地铁开通对周边土地的价格涨幅模型及地价随着距地铁站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模型。通过模型测算,文章最终选取半对数线性形式模型,变量的数据来源如下:1)模型中的区位变量D1、D2、D3,特征变量容积率H、出让面积E的数据均来自于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0617679919.html,)和南京市国土资源局(https://www.doczj.com/doc/0617679919.html,)公布的土地交易数据和南京市基准地价数据。

2)距离变量L即地块到其所对应的地铁站点的距离数据来源于GPS电子地图获取的最优选择距离,即到站点的最近距离。

3)站点区位变量,以市中心商业区新街口站为1,由于地铁1号线为一条南北贯穿的交通干线且每站运行的时间约为2min, 因此假设站与站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因此站点区位随着距新街口站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1个单位。如与新街口站相邻的张府园站和珠江路站的站点区位变量赋值为2,以此类推鼓楼站和三山街站站点区位变量赋值为3。

4)土地的成交价格:来源于地块以招标、拍卖和挂牌形式出让的价格。其中土地出让价格来自于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0617679919.html,)网站公布的各类用地出让信息。由于文章收集的数据时间跨度从2002~2009年,在此期间受房价上升的影响,南京市土地价格整体波动较大。土地价格的整体波动是由宏观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的,而文章研究的是影响土地价格空间布局的结构性因素。因此,需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调整,剔除宏观经济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调整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南京市土地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动态地价检测网https://www.doczj.com/doc/0617679919.html,)进行修正,将收集到的土地成交价格根据不同用地类型调整到统一时间点2005年上的价格水平。

3.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总体判断

这里试图从总体上分析判断轨道交通开通前后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在已知地块价格在本身的特征及属性的影响下理性上涨的同时,通过加入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意在研究地铁在开通之后是否在地价上涨中有显著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影响的程度。

本文地块交易数据自2002年起,至2009年止。其中2002~2005年为地铁1号线开通前4年,2005~2009年为地铁1号线开通后4年。从平均地价对比以及其他学者对轨道交通的研究结果来看,土地的价格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为了定量说明地铁1号线从规划到运营后对周边土地价格的增值作用,使用模型1:

3.1 地铁一号线开通对地块价格的总体影响分析

运用收集的样本数据,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如表2所示的结果。从各变量的显著性可以看出,商业用途虚拟变量(D1),净地出让方式虚拟变量(D3),出让面积(E)和容积率(H)四个变量的显著性满足5%水平下的检验,并且商业用途变量、净地出让方式和容积率与土地价格成正相关关系,而土地出让面积与土地价格呈负相关关系,这与一般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相一致。因为商业用地,土地经过修整达到基本的三通一平和高容积率都会导致地价上升。而出售土地面积越大,交易成本降低,所以土地的成交价格将有所优惠,单位成交价格越小。

但是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显著性为0.418,不能满足在10%上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对上面模型估计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通过检验发现存在一定的异方差问题,因此由对该模型进行了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WLS)(以变量Ln R作为权重因子)。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显著性为0.021,达到了在5%下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由此说明轨道交通的开通对土地价格的上升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由模型1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假设各地块的宏观政治、经济区位均质的条件下,地铁的运营对周边地价的上升有显著的作用,各地块受地铁的影响,平均上涨价格为2432元/m2。

3.2 地铁一号线开通对不同区位地块价格的影响差异分析

考虑到各站点的区位不同,地块的价格上涨幅度受轨道交通的开通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分别讨论位于三种区位的地铁站,试比较分析不同区位下地铁开通因子对土地价格的上升的影响程度。

区位Ⅰ为一级中心区,站点为珠江路、新街口和张府园3个站点;区位Ⅱ为次级中心区,选取鼓楼、三山街、玄武门和新模范马路4个站点;区位Ⅲ为交通接驳区,选取南京站、中华门和安德门3个地铁站点。以这三种典型区域探讨地铁的运营对不同区位的地块的价格涨幅影响和辐射范围。利用模型1,对各区域内的地块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研究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显著性和其系数,可以得到地铁的开通对区域内土地价格的影响程度和价格涨幅。地铁站对周边地价影响的辐射范围分析结果如表4。由于模型1在一级中心区和交通接驳区中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回归显著性已满足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只对模型1在次级中心区运用中进行了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WLS)。

从三种区位的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显著性和系数对比中可以看出,地铁的运营对地价的上升最显著的是交通接驳区,为0.002,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而对地价上升相比显著性略弱的是次级商业中心区,显著性为0.041,但仍然能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地铁的开通对次级中心区内地价的上升作用显著。而从轨道交通的运营带来的地价的涨幅来看,对地价的涨幅最大的是一级商业中心区,平均涨幅为7255元/m2。而涨幅最小的地区是交通接驳区,平均地价涨幅为4139元/m2。出现该规律可能是由于:

对于一级商业中心区,地铁的运营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地价的涨幅之所以比其他地区高是因为一级商业中心区受市场因素,房价在2002~2009年之间房价翻了一番,因此为地价的上涨提供了巨大的涨幅空间。而对于次级商业中心区,地铁的运营对其地价的上升显著性降低,是由于次级商业中心的交通便利度高,且是一级商业中心和城市郊区的连接点。居民出行可选择自驾车、出租车、公交汽车或步行等多种方式,因此地铁作为居民出行的额外选择之一,所起的作用显著性略小。而对比交通客运集散区(区域3),地铁的开通对周边房价的上涨作用非常显著,从线性回归的显著性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交通客运集散区地处城市郊区,对外交通便利,但是对内交通较不便,尤其是对于市民的工作和出行。地铁的开通使得城郊的居民缩短了到达市中心的时

间,也给他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是地价的涨幅相比另外两个区域较低的原因是城郊的土地区位和等级低于一级商业区,因此地价的允许涨幅空间有限。

4. 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空间辐射效应分析

4.1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价的辐射范围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结果,发现轨道交通站点对其周边地价的影响不是无限延伸的,而是有一定的辐射半径。文章通过对模型1的线性回归显著性进行逐步分析,发现在保证模型中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显著性在5%水平下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前提下,模型的F显著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趋于1%的水平。然而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当距地铁站点距离变量(L)大于某值时,F显著性将会远离10%的置信水平。因此把该处的距离作为地铁站点的辐射范围临界点。当L大于该临界点时,可以认为轨道交通对土地的价格影响已不显著。

考虑到各站点的区位不同,站点对周边地价的辐射半径也可能不同,因此分别讨论位于三种区位(一级中心区、次级中心区和交通接驳区)的地铁站,试比较分析不同区位下地铁站的辐射范围差异。采用模型1对三个区位的站点进行逐步回归。

通过对上述3个区域进行研究,在保证F的显著性(Sig. F)和土地受地铁影响的虚拟变量D4的显著性(Sig. D4)都满足在5%水平下显著的条件下,不同地铁站点对其周边地块的价格影响范围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一级中心区内的站点在2000m范围内模型回归效果最好,即在地铁站的辐射范围为2000m的区域内地铁的运营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显著。同样对于次级中心区,在以地铁站为中心,半径为2600m的范围内地铁的开通对其土地的价格影响显著。对于交通接驳区内的站点,影响半径则扩大到地铁站附近的3000m范围内。

从以上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地铁站的区位因素对地铁交通对地价的影响范围大小的确定各不相同,距市中心越远,影响范围越大。这是由于在城市中心地区出行距离较短,交通出行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选择。而外围地区通过接驳可以大大地扩大地铁的影响区范围。因此在对地铁站周边地价进行分析的时候,地铁站的区位因素不能忽视。

4.2 土地价格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分析

轨道交通对土地价格影响的空间辐射效应表现在土地价格与该地块到其相应地铁站的距离呈一定的线性关系。通过加入站点区位变量(M)和地块距地铁站点的距离变量(L),利用模型2,试通过定量化的描述地块到地铁站的距离与该地块价格的关系,通过距离因子(L)的显著性分析,验证距离因子对地价存在着影响。从而得出土地价格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规律。

通过对模型2进行线性回归的OLW分析后如表6所示,距离变量的显著性为0.062,基本满足在5%上的水平显著。从模型2中看出,假设各站点地价随距离的衰减均质,则距离每增加100m,地块的价格将会下降750元/ m2。

事实上,不同区位的站点,地价的衰减率随着距离的增加也是不同的。为了具体分析位于不同区域的地铁站点对周边地价的辐射范围以及地价衰减度,在三个位于不同区位的地铁站建立3种模型。模型2-1选取位于珠江路、新街口和张府园3个一级中心区的站点;模型2-2选取位于鼓楼、三山街、玄武门和新模范马路4个次级中心区的站点;模型2-3选取的是南京站、中华门和安德门3个交通接驳区的站点。以这三种典型区域探讨地铁对不同区位的地铁站周围地块的价格涨幅影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表7。由于三个模型中距地铁站的距离变量(L)线性回归的显著性不满足10%的置信水平,因此对该模型进行了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WLS)(以变量折算地价(P’)作为权重因子)。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距离变量(L)的显著性有所提高。

因此,从模型2中距离的显著性大小可以看出,对于位于一级中心区的地铁站,每增加100m 到地铁站的距离,地价将下降750元/m2。而对于位于次级中心区的地铁站,到相应地铁站的距离每增加100m,地价将下降725元/m2。与前两个区域地价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不同的是,交通接驳区内的地铁站,地价与距离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与地铁站的距离每增加100m,地价将会上升630元/m2。出现上述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目前由于交通客运站流动人口众多,车流量大,产生的噪音、空气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因素很可能是造成距离与地价衰减成反相关的原因。5.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对提升在其影响辐射范围内的土地价格有显著的作用。具体来说,以南京市地铁一号线为例,受其建设开通的影响,周边土地的价格将上升2432元,涨幅达到22%。由于交通可达性不同,地铁在城市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力,影响土地价值的主导因素随着不同地段而不同。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开通带来的地价的上升也因地而异。总的而言,在客运接驳区和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的运营对土地价格的升值的影响最显著,然而在一级中心区,轨道交通带来的土地的涨幅最大。其原因是一级中心区和次级中心区的交通可达性已经足够好,而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段,影响土地价格和等级的主要因素是与市中心的联系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时空距离,而轨道交通能够缩短人们出行的时间,加强与就业、休闲、娱乐等中心的联系,因而地铁能够为外围地区土地带来更加显著的增值效应。然而一级中心区内土地的其他属性使得土地的上涨空间大于其他地区,因此其涨幅最大。

地铁站点对其周边地价的影响呈现圈层辐射效应且在圈层内土地的价格随着距地铁站的距离的增加而衰减。总的来说,从市中心到城市外围区,地价受距地铁站距离影响的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一级中心区、次级中心区和交通接驳区。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外围地区的交通接驳区,土地价格与距地铁站距离成正相关关系,即离地铁站距离越远,土地价格上升,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交通接驳区的进出客流量、车流量大,在靠近火车站、汽车站的地区,存在着噪音污染、环境质量差、交通拥堵的缺点,因此土地价格随着距离的增加反而有上升的趋势。

对土地价格影响显著的因素除距地铁站距离和地铁站区位以外,对于土地的商业用途,供地方式为净地且容积率高的地块,对土地价格有正增长关系。而土地的出让面积与土地的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在交易地块时,对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容积率和土地等级,如实现三通一平或六通一平将有助于提升土地的价值。

5.2 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南京市地铁一号线建设开通对其周边土地价格的影响规律进行探讨和实证研究获知地铁的开通对土地价格有后续增值作用。与国内外学者对轨道交通与房地产的关系研究相比较,轨道交通对土地和房地产的价格上升均产生影响,然而不同的是,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是隐性的,往往不能及时的反应出来。

政府为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投入大量资金,而轨道交通带来的外部性却体现在房地产之上,这导致了政府的公共建设投资的收益流入了投资商手中。政府应成为土地增值的受益者,真正实现涨价归公。

对于即将开通的南京市地铁2号线,将引致周边地价的快速上涨。作为轨道交通的投资者,政府应该对地铁2号线周边的地价进行重新估价,更新土地等级,完善基本地价,使得土地的增值能及时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文翎,阎小培.[J]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地理科学.2002.Vol. 22(5):574~580

[2]陈光.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研究.[J].城市快轨交通.2005.8.Vol.18(4):76~78

[3]Roderick B. Diaz. Impacts of Rail Transit on Property Values. APTA 1999 Rapid Transit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aper. May 1999.https://www.doczj.com/doc/0617679919.html,/ info/briefings/ diaz.pdf.

[4]Price Waterhouse LLP,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TCRP Report 31: Funding Strategies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Volume 2, Casebook. Washington, D.C., U.S.A.: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5]何剑华,郑思齐.新建地铁能提升住宅价格吗——以北京地铁13 号线为例[J].城市开发, 2004(11) .

[6]何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R].同济大学,1998

[7]Mat.s.Wilhelmson. Household Expenditure Patterns for Housing Attributes: A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with Hedonic Prices[J].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 2002 ,11 : 75~93.

[8]叶霞飞,蔡蔚.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的计算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4):431 ~436.

[9]张冕,陈守明.基于Hedonic定价理论的上海房地产价格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8 (6) .

[10]高微,赵林,谭黎明.Hedonic模型在住宅价格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62~163.

The Impact of Metro on Land Price: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research works about the impact of metro on the land and property price studied by domestic and oversea researchers. Base on the Hedonic Price method and combine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 which have effect on the land price to build up the hedonic price model. Collect the data of land in Nanjing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cension of land price and the running of metro. It provid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metro on land price is different from downtown to suburban district, and the area which impacted by the station of metro gradually accelerates.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between a certain land and the metro station would lead to the price fall of land.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help to rise up some related policy proposal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Keywords: metro, land price, hedonic price model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陈静学号:514113001875 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在

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 地形地貌 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 南京规划简史 2.1 东汉末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 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 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 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资料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交通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此表由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交指导老师审核, 通过后开始论文写作) 设计(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 系部:轨道交通工程系 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移动电话: QQ号码: 电子邮箱: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6年10 月16 日

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执行。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标准格式(可从教务 网上下载)打印,不得随便涂改或潦草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凡签名处均应本人签名,不得打印或盖章。 3.任务书内有关“系部”、“专业”、“班级”等名称的填写,应 写规范的中文全称,不能写数字代码。学生的“学号”要写全号(与学 生证书上的相同),不能只写最后2位或1位数字。 4.“文献摘要”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相 应的栏目内。文献摘要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文后“主要参考文献”的填写,应按照国标GB 7714—2005《文 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书写,不能有随意性。 5.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2005《数 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 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日”或“2004-04-02”。 8.表格内文字输入格式为:5号宋体,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A4页面,双面打印,并请注意保持表格的整体美观。 9.本《开题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学生,一份指导教师留存,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交所在系部存档。 轨道交通工程系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的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的参考文献 [1]罗强,胡三根,龚华炜,臧晓冬.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与模型构建[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587-592. [2]高微. 经济视角下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7):210+216. [3]郭延永,刘攀,吴瑶,马超群. 城市轨道交通单线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384-389. [4]周文通,陆军,孙铁山. 轨道交通对北京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J]. 城市问题,2021,(03):35-42. [5]潘彦洁. 商洛市中心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 榆林学院学报,2021,(02):39-42. [6]李成兵,魏磊,李奉孝,路远征. 基于攻击策略的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脆弱性研 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21,(03):101-109. [7]徐雪艺,张国强,吕永波. 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 综合运输,2021,(03):29-33. [8]耿彦斌. 再论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综合运输,2021,(03):18-23. [9]金书鑫,王建军,徐嫚谷. 区域高速路网交通事故影响区划分及交通诱导[J]. 长 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89-98. [10]李彬娴. 刍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控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07):275. [11]赵红旗. 网约车遭遇交通事故由谁赔[N]. 法制日报,2021-03-03(008). [12]张海涛. 传递交通广播的爱心力量[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3):7-8. [13]张琛. 基于DID模型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效果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 [14]曹宇静. 城市轨道交通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探讨[J]. 铁路节能环 保与安全卫生,2021,(01):17-20. [15]杨红. 构建“大交通” 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能力[N]. 广西法治日报,2021-02-28(A01).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论文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二号黑体居中 间 距或毕业论文约毕业论文字号:初号,黑体居中 3 c m 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小 三 号 黑 体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 本年月日 页 最 后 一 行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分院毕业论文安全管理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 通安全运营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营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安全管理模式发展研究入手,分析了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四种安全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 本文将安全系统理论、安全风险学、持续改进及安全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根据安全管理模式设计理论,从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结构分析、操作方式三个层湎出发,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将运营管理分解为计划、实施、校验、评审四个单元。并依据理论维、目标维、控制维的不同需求提出上诉四个单元的基本管理要素。各要素在总体方针的指导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体系。 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各要素的实施流程以及体系进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管理模式。 - 2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分院毕业论文目录 1 绪论…………………………………………………………………………………3 1.1研究背景……………………………………………………………………………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4 1.2.1国外研究现状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投稿要求

稿件标准 1、论点明确, 文字精炼, 论据充分, 数据可靠. 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 但必须依次包括: 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及邮编, 中文摘要, 关键词(3~8个), 中图分类号, 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文稿首页请在地脚处注明: 第一作者简介,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 资助基金项目(若有的话, 并注明项目号). 2、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为宜。摘要分为三种: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侧重写本项研究的最具价值和创造性的结果和结论, 指示性摘要主要写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内容范围, 报道-指示性摘要则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性论文应写成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少数综述性论文在不便于写成报道性摘要时才考虑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即应为译文), 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 5、图、表要精选, 切忌图、表、文字间的重复. 表格须有表序和表题, 插图须

有图序和图题, 图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须有所指向(如引用, 如"见图1"或"见表1"), 一般紧随所提到的文字排放。 6、文稿用字规范, 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新近颁布的国家标准(GB3100~3102)或国际标准. 量的符号用斜体, 量的上下角标中以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的字母作角标时用斜体; 其它下角标(包括数字)用正体, 并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和我国规定的可与SI单位(即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拉丁符号。 稿件要求 1、不得上传剽窃、抄袭(是指未经原作者同意,把他人的作品原封 不动或经改头换面据为已有的行为)他人作者在浏览网发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浏览网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剽窃、抄袭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的监控能力。但是一经发现,负有删除剽窃、抄袭作品和停止继续传播的义务。浏览网对此类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侵权的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2、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浏览网保留不事先通知作 者便将已发表的作品随时撤销和删除的权力。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专题研究报告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 (送审稿)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 (一)工作原则 (1) (二)工作阶段 (1) 1、前期阶段 (1) 2、纲要阶段 (2) 3、成果阶段 (2)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 (一)前期阶段 (2) 1、工作方案 (2) 2、意见梳理 (3) 3、采纳情况 (4) (二)纲要阶段 (5) 1、社区宣传 (5) 2、问卷调查 (6) 3、社区访谈 (6) 4、采纳情况 (8) (三)成果阶段 (8) 1、工作组织 (8) 2、问卷设计 (9) 3、参与对象 (9) (四)区县部门意见 (10) 1、基本概况 (10) 2、分析采纳 (11) 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 (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 (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

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 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 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 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 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1) 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 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 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 10、关于住房规划 (32) 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2)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 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基本形式(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市内和郊区,在固定轨道上运行,通常以电力为动力的客运交通系统。 构成:车站建筑、结构工程、线路、车辆、车辆段、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 基本形式:地铁、轻轨、单轨系统、市郊铁路、有轨电车、自动导向系统、线性地铁、磁悬浮系统。 (1)地铁: ①单方向输送能力在3万人次/h以上。 ②了解其优缺点; ③掌握地铁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2)轻轨(LRT): ①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方向输送能力在1.5万~3万人次/h。 ②掌握轻轨系统(LRT)的技术经济参数。 (3)单轨系统(独轨系统): ①由电气牵引、具有特殊导向和转折装置、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轨道梁上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②分为悬挂式、跨坐式。 ③掌握单轨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4)市郊铁路: ①由电气或内燃机车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城市中心与市郊、市郊与市郊、市郊与新建城镇间,以地面专用铁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②所有权归属铁路部门。 (5)有轨电车: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单车或两辆编组运行在城市路面线路上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6)自动导向系统(AGT系统): ①掌握AGT的技术经济指标; (7)线性地铁(又称小断面地铁): ①掌握线性地铁的技术经济指标; (8)磁悬浮系统(了解) 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与作用(次重点) 1、掌握其优势; 2、了解其地位; 3、了解其作用。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 2、了解国外发展概况; 3、了解国内发展概况; 4、当前世界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