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假如世人都爱黛玉

鲁迅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喜欢林妹妹的。不喜欢黛玉的,又岂止焦大一人。在我看来,世人大多不爱黛玉,便是正常。如果人人都喜欢黛玉,那她一定不是黛玉。孤标傲世者,常为凡俗之人所不能容忍。历来品质高洁者,多寂寞终生,无人能理解。更毋论喜欢。

在喜欢宝钗的同时又讨厌黛玉的人,十之八九都认为宝钗大度能容,黛玉刻薄小气,令人生厌。只是,大凡如此认为的人,恰恰缺乏宝钗的宽容大度。亦或者,对于弱小者,缺乏设身处地的同情。不能容忍一个孤女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不能容忍一个女子对感情的至真至纯。他能容忍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那一点敏感和自尊。有人要说黛玉并非无依无靠,因为老太太是宠她的。可是谁都知道,老太太的宠爱,必定是短暂的。如若她有宝钗的家世显赫,全然无须为自己毫无保障的命运担忧,她的从容大度,必定不比宝钗差。只是,太多的人,不愿意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哪怕只有一点。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以对自己更为严厉的标准对待别人,却从不自知。所以我常常看见,批评黛玉刻薄的人,往往,比黛玉更刻薄。

更有目光狭窄如那针尖者,分明一块美玉,那针尖探过去,便只见那点细微的瑕疵,全然不见整块玉的晶莹。只是用那针尖对准自己时,便干脆连瑕疵也看不见了,一寸一寸全是光辉。这样的人,其实不配对宝钗说喜欢。他们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如宝钗一般随和大度的人,却从不要求自己也这样对他人。否则,无法解释他们对黛玉的苛刻。

世外仙姝寂寞林。其实从开始,曹雪芹便没有打算让除了宝玉之外的任何人,发自真心地爱黛玉。很多人说什么“决不娶黛玉为妻”之类的话,但却不知,黛玉是宁死也不回嫁的!所以每每看到诸如“绝不娶黛玉为妻”之类的蠢话,我总忍不住哑然。更有何种女子适合为妻,何种女子适合为恋人之类的讨论,实在叫人啼笑皆非。适合或者不适合,必定有一个标准。你用这样的标准去寻找,找的一定不是真爱。好好一部传奇,就这样被糟蹋。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对于黛玉来说,世上唯有宝玉能知她如此之深。大观园里最寂寞的女子,从来不是黛玉。她的寂寞,是绝世而独立,可是,她有宝玉知她。大观园里最寂寞的女子,一直都是宝钗。她的寂寞,是身在闹市,却无人能近。纵是你对她千般好万般好,也休想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是淑女,她的家教让她看上去如此热情,又如此冷漠。

假如世人都爱黛玉,永远只能是假如。黛玉注定是要夭亡的,大观园里一众女子,也都注定了必然的悲剧。这世间常常容不得美好的事物存在太久。

评论黛玉的语段

林黛玉的性格固然有许多悲剧因素,而造成她不幸人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与封建社会的不相容。林黛玉的才情与抱负,她的生活理想和独立精神,她的高洁品质和不媚世俗的态度,她的不圆通和不妥协,都使她虽身为贵族却不能成为“大家闺秀”…

黛玉是盏茶,入口苦涩,得有心人细细品味,才晓得个中滋味;宝钗是坛酒,一揭盖儿就香气四溢,隔着三里也能熏人个半醉。

后人对《红楼梦》中极为重要女性的评价: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大意就是这些美人各有特色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但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人物,想也只有黛玉了。

研究人员对黛玉的小心眼有以下几点认识:(1)林黛玉只在一个问题上小心眼——和宝玉的关系上;(2)对于宝玉来说,这种“讽刺”、这种“挖苦”,有的只是幸福的感觉——所谓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比那些利益关系的奸男狗女要高许多层次;(3)黛玉在对待其他人上很大度——比如,的二十二回看戏时,湘云直嘴说那个戏子像黛玉…..而正当宝玉为化解黛玉和湘云之间的矛盾而着急时,黛玉却来找宝玉,拿走宝玉的悲叹诗去找湘云玩;(4)黛玉虽然主观上认为宝钗是情敌,处处给宝软话——但是,当宝钗向黛玉伸出和平之手时,黛玉接纳了宝钗的友谊,并以诚相待;(5)黛玉的小心眼和其他恶人的小心眼不可相提并论——贾环的小心眼使宝玉身受重伤,薛蟠的小心眼使宝玉遭受毒打,赵姨娘的小心眼使宝玉的心灵受到摧残……相比之下,黛玉的小心眼倒是有几分可爱!(6)黛玉在才干上决不小心眼——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第七十三回,黛玉主张迎春应该严管下人,还有黛玉的诗才;(7)不能否认黛玉说话很直,但这和小心眼完全是两码事。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的钟于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黛玉的完美就在于她的超凡,然而超凡就必然使她远离人群,曲高和寡。这最大的优点又成了她致命的弱点,于是她又显得那么不完美。

研究成果

黛色倾城举世无双

在《红楼梦》中,曹雪琴用“红研娇娜”的绛珠草、用“珠泪斑斑”的湘妃竹、用“风露清愁”的芙蓉来形容黛玉的神韵,用“病如西子胜三分”和“风流袅娜”来形容黛玉的外在美丽,并用了很多细节描述黛玉的口尖心窄孤傲过分,但是仔细从字里行间看来,黛玉却是一个有气度、有眼光、有见识、有爱心的充满阳刚之美的女孩子。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诗,几位姐妹和宝玉的诗作中,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做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在咏白海棠时候,我们可以看出黛玉所做的“半卷湘帘半掩门”句句是精华,只是因为循规蹈矩的李纨认为“过于伤悲”才屈居宝钗之下,而在第二次诗社聚会的时候,黛玉就“魁夺菊花诗”了。之外,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光彩夺目字字珠玑,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从写诗时候她的漫不经心却“笔落惊鬼神”衬托出了她才思敏捷的创作构思和高于大观园中众多才女如宝琴、宝钗、湘云的一面,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不是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一见钟情”,而是建立在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着共同追求观点一致的基础上。那天在溪边时,就想把这个肩膀借给你,留给你了。她即不象宝钗那样原来是一心要进宫当一个“才人”不成之后又觊觎“宝二奶奶”的宝座,也不象湘云那样热衷于金榜题名经济仕途,而是鄙视达官贵人、蔑视世俗人情,但在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环境中,她除了宝玉再不能和任何人直抒胸臆,而且对于当时的社会又“回天无力”,所以只能是“孤标傲世”,才给人以“目下无尘”的印象。她不象封建时代的少女那样盼望走一条嫁一个有权有钱的丈夫渡过一生,也不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是一个“只知道仕途经济学问”的庸俗之辈,只希望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心心相印的清白之人。

从一些细微的情节去看,黛玉是个厚道、实在、平和的人。在海棠结社时她的诗词被评为第二,连宝玉都要为她报不平,黛玉却毫不在意,在凹景馆和湘云联诗,她总是不断的为湘云叫好,对妙玉的词句更是由衷的叫好:“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黛玉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却没有半点高傲自大,对于初学做诗的香菱,她不象宝钗讥讽香菱“得陇望蜀”,而是诚恳的说:“既要做诗,你就拜我做师”,并且鼓励香菱说“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并且自此谆谆教诲毫无倦意,从来没有半点轻视和厌烦的表现。对于自己的丫鬟紫鹃,黛玉更是没有什么尊卑之分,所以紫鹃敢与在黛玉办错事和说错话的时候指责她“太浮躁了”“姑娘倒有七分不是”,黛玉在对待紫鹃、香菱的态度上没有主仆之分。

黛玉很多时候宽厚的,并不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就心存芥蒂。在妙玉招待她和宝钗以及宝玉的时候,妙玉冷笑她“竟然是个大俗人”,她毫不介意。在看到贾母对宝琴关怀备至的时候,连宝钗都有点眼红,黛玉却“赶着宝琴叫妹妹”。在听到宝玉所做的《芙蓉女儿诔》后,她并不介意宝玉对晴雯的由衷赞美。在看到宝玉为丫鬟调弄的胭脂溅到脸上之后,黛玉只是提醒他以后注意,并没有拈酸吃醋。在宝玉因为蒋玉菡挨打后,黛玉只是正话反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宝

玉向黛玉表明心迹:“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黛玉丝毫没有抱怨。

黛玉的言行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宽厚仁爱的,充满了阳刚之美。

当然,我们从书中也看到了黛玉多愁善感、言谈尖刻、感情脆弱的一面,这和黛玉的身世凄苦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她是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住进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的,真正关心她的只有贾母一人,真正和她贴心的独独一个宝玉。这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得这样一个尚未成年的、寄人篱下的、孤苦伶仃的女子“片言谁解素秋心”。在人人都是“看人下菜碟”的大观园,她只有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维护自己的爱情和感情,这棵“因为生存在巨石下的小草”只能是长出弯曲的茎和苍白的叶子,这就形成了黛玉言语尖刻、生性敏感、看起来心胸狭窄的外在性格,其实我觉得敦敏咏颂曹雪琴的诗歌中有两句用在黛玉身上也很贴切: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那一片黛色倾城,只恐举世无双!

成员感受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深入的了解了黛玉这个人物,看到了一个与平常所理解不同的黛玉。她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心地善良,更有着自己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她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敢女子,但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反抗注定是没有用的;她有着一些不公的评价,可细细品味,却是她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情理之举…曹雪芹把太多的心血倾注到了这个人物身上,他造就的黛玉是金陵城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除此之外,通过这次探究活动,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及社会能力等方面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