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教学教材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教学教材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教学教材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教学教材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

质和地位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 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差不多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时期人的心理进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差不多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究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进展技能。如学习进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治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治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躯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关心,积极探究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课程内容: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了解自我,进展自我 第三章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觉、经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 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观:“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定义细则为: (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 (二)积极乐观,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完整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共10个,共20分)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的详细计划。通常称课时计划为教案。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 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STS教育思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常态记分法:或称正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等第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50个空,共25分) 1、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面向全体学生、_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_倡导探究性学习_。 2、中学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至少三个)_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__ 、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生物学科学水平。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高中生物新教材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 程 标 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人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以前称为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1、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 3.科学的世界观:即在其自身的体系内是没有逻辑错误或价值矛盾的理论和判断.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按其固有规律永恒运动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生物科学所研究的是生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也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 4.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5.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6.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教育: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8.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课堂目标与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 每门具体的学科目标都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块、三种类型。不是要在原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就像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不是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7-9'BIO'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 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 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 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 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 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 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 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 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 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 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 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 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 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 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 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 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 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 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 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 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7-9'BIO'1.3)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 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 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 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 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 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 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 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 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 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 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 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 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 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 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 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 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 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 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 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 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 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 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 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 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 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 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 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 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 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 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 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 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 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 活动建议和案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BIO'2) 一、课程总目标(7-9'BIO'2.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 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 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 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 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 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 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 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 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7-9'BIO'2.2) 知识(7-9'BIO'2.2.1)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 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 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 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 础知识。(7-9'BIO'2.2.1.1)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 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 心理的健康发展。(7-9'BIO'2.2.1.2)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 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 能产生的影响。(7-9'BIO'2.2.1.3) 能力(7-9'BIO'2.2.2)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 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 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7-9'BIO'2.2.2.1)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 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7-9'BIO'2.2.2.2)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 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 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7-9'BIO'2.2.2.3)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 1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刘恩山

中学生物教学论(刘恩山) 一、中学生物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也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 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一)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三)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四)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五)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六)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每个师范生的专业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再经过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师上岗的基本要求,但要达到优秀生物学教师的标准,则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长期的努力和钻研。 四、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 角色的转变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生物学课程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的关注。 二、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是指:这一课程在哪些学段中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在各学科授课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课时要求)。 它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课程地位、作用及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认识。 在实行课程同意管理(集权管理)的国家和地区,课程设置一般在政府颁布的《课程计划》中描述。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与生物学相关的综合课程包括:生物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等学科内容的综合理科课程,也称作“科学”、或“自然科学”。 分科课程应称作“生物学”。多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仍按习惯称之为“生物”。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占有优势和局限。 我国综合理科课程成为初中生物学(科学)课的主要设课方式。高中学段的生物课是分科课程。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完整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1: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是"前科学概念”。 参考答案: 许多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思考过一些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生物学现象,并形成了一些想法来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这就是"前科学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与科学家的认识接近或相同,但大多数是科学界不能接受的结论,有人也将其称为"错误概念或迷思概念”。例如人们腐肉生蛆的认识。 2:简答题:请你介绍一个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的网站,并对其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提供一个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的网站的网址;主要栏目、特色;简单评价。 3:简述概念图在教学中的用途。 参考答案: (1)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 (2)作为学的工具; (3)作为评价工具。 4:简答题:你是如何理解教学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是制定评价标准的基础;评价是围绕着目标展开,否则就是无效的评价。 5:简答题:简要介绍导入的基本结构。 参考答案: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引导;建立联系。 6:简答题:举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某些合理性。

参考答案: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7:简答题:简述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 参考答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8:简答题:简述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参考答案: (1)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 (2)从教学活动的特点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 9:[多选题]教态的变化包括() A:声音的变化B:停顿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变化E:身体移动F:头手的动作变化 参考答案:ABCDEF 10:[单选题]讲授"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于理解水平的问题是()。 A:叶绿体中含有哪两类色素B:光反应的场所C:光合作用的实质D:作物栽培要合理密植参考答案:C 11:[多选题]下列属于"模型”的特点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