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b.控制条件的重要属性—为自变量提供可比的基线

c.实验假设(1)含义:是对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提出的假定性解释,它预测特定前提条件会对被测量行为带来何种影响。(2)特点:精确性;合理性;可验证性(可证伪性)

d.选择被试(1)含义:研究者研究的对象(2)选择被试的方法:简单随机法;系统随机法;分层随机法;等组匹配法;方便取样法;个案取样法e.实验变量的操纵与测量

f.额外变量的控制

1.2避免混淆因素规则

a.含义:不同条件之间,应该只在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上才有差别。

b.主试效应(期望效应):在心理研究中,主试的期望、动机、疲劳等心理活动会对被试产生微妙的影响,被称为主试效应。双盲实验(主试被试都

不知道实验目的,只有实验设计者知道实验目的)

被试效应(好被试效应)与霍桑效应:心理实验中被试总是希望能够配合实验者,想猜出实验者希望他们如何反应,并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表现。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实验目的)

1.3随机化规则

1.4.统计检验规则

1.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a.使用全部被试的数据: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应对所有被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宜随便剔除某些被试的数据(极端数据,偏标准数据)。

b.使用被试的全部数据:研究者应对全部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不要随便剔除某几次试验数据。

研究者的伦理道德:a.公正地对待研究对象 b.职业素养与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严谨审慎

第三章

1、内部效度 a.指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b.控制是核心,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有效控制(包括研究变量和额外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达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明确解释

2、外部效度a.指一个实验结果的推论性,它们是否能够推广到实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中,是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b.抽样是核心,包括研究内容的抽样、研究样本的抽样和研究情境的抽样

3、统计结论效度:考察的是研究者的变异源分析及选用差异检验方法的能力。

4、构想效度:考察问题或变量的概念测量或概念操作上的代表性问题。

研究问题的构想效度: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论构想或变量间关系构思的全面性程度。研究变量的构想效度:反映了研究者对其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的代表程度。影响因素:研究概念分完整程度、单一操作的偏差、构想与构想间有限的推论。

5、研究报告的撰写重点考试内容:摘要前言方法

第四章

1、a.变量的分类根据性质分为两类,定性变量(指导语类型、教法类型、药物类型、性别、婚否、性格类型)定量变量(反应时、错误率、智商、多点态度量表、干扰刺激数目、持续时间、时间间隔)

b.根据来源分为三类刺激变量(迷津的难度、视听觉刺激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环境变量(温度、湿度)被试变量(固有的永久性特征、暂时的被试变量、行为分类)

2、自变量定义:由实验者加以操纵、控制,以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因素种类(刺激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注:自变量的种类复习请结合PPT

3、额外变量 a.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叫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无关变量。b.在相关变量里,主试要研究的变量叫自变量,主试不进行研究的变量叫额外变量 c.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额外变量也叫控制变量

自变量(原因)因变量(结果)

操纵

主试观察被试

eg:教学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自:教学方式;因: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的相关变量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有额外变量(学生智力、家庭、习惯等),实验时设立平行班将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4、避免反应指标量程限制: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受损,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

天花板效应(三年级的试卷给六年级做)分数段偏高地板效应(一年级做三年级卷子)分数段偏低

5、自变量的操纵

a.操纵定义:根据测定程序对一个心理现象所下的定义。(用数字表征变量)b、自变量的水平: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确定自变量的水平。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取值(或操纵结果)

区分一下处理和水平

Eg: 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X2(球的属性:软、硬)

2个变量(也叫2个因素,一个自变量就叫一个因素:被试性别、球的属性),各自有2个水平(指因素有几个考察指标:男、女,软、硬),一共4个处理(4个条件)。

6、额外变量的控制(重点)

a.消除法

b.恒定法

c.抵消平衡法

d.匹配法

e.随机化法

f.统计控制法

a.消除法:消除其余刺激变量,只保存自变量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b.恒定法:不能采用消除法的机体变量,如年龄、性别可以通过保持恒定不变来控制

c.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控制额外变量

d.匹配法:使实验组合控制组被试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时,首先测试所有被试者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具有高相关的特点,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把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特点匹配成相等的

e.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从被界定的被试者总体中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法抽取被试样本

f.统计控制法:条件限制无法使用上述方法时,在实验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或共变数分析)把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出来,以达到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第五章

1、实验设计:广义(对整个研究的各个环节的周密计划从问题提出一直到结论的推理过程)狭义(对实验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筹划安排、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实现实验目的)

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变异:因变量的总变化

实验中的变异包括三个方面:a.系统变异:总变异中有自变量引起的变异 b.无关变异:由额外变量引起的变异c.误差变异:所有未控制住的误差引起的变异

3、F检验的实质

方差分析的F检验实质是计算系统变异与误差变异的比率

SS总变异=SS组间+SS组内(具体公式见PPT第五页)

4、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做主效应

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我们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注:判断主效应的方法:将一个水平数据相加取平均值再将另一水平数据相加取平均两者相比看是否有显著变化

交互作用判定方法:PPT上图形

5、单因素完全随机、随机区组、重复测量设计

第六章

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感觉量和物理刺激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感觉是对作用于人体器官的物理刺激的反应,但人体器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成为感觉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研究起点是感觉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简称阈限,包括两类: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指刚好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1、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最小可觉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办法。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增和递减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回答

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到无感觉,或无感觉到有感觉。极限法中要求被试以口头练习报告的形式表示。注意事项:最小变化法容易受练习、疲劳、习惯因素的影响。所以用ABBA法或AB法平衡误差。

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被试在每个刺激系列上的阈限,即被试反应转折点所对应的两个刺激量的中点,再求出所有刺激系列阈限的均值,该均值就是最后要求的绝对阈限。

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容易产生四种误差,期望、习惯是、疲劳、练习。

测量差别阈限,每次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两个刺激可同时呈现,也可先后呈现,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要呈现,比较刺激则按递增或递减方式呈现。被试以口头方式进行报告。一般采用三类反应。

计算方法:首先计算出差别阈限的平均上限和平均下限,他们的差值的中点就是差别阈限。

除了要控制习惯和期望误差外,还要控制由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或同时呈现所造成的时间和空间误差。可以用调节刺激呈现的顺序来调节。

极限法的变式—阶梯法(了解)熟知主观相等点、不肯定间距等概念

2、平均差误法:应该不考,看PPT

3、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中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有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制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注意事项: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少,且不需要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因此测不易随时改变强度的刺激比较方便,同时它的刺激随机呈现,所以可以克服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猜测的可能性较多,因此对实验设计的要求高。

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作图法、平均Z分数、最小二乘法(掌握前两种即可)

4、差别阈限的计算:斜率

5、d'值计算:Z击中-Z虚报

6、β似然比值O击中/O虚报

7、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又称等感受性曲线 ROC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图形需要掌握)

心理量表和心理物理函数

8、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是一个常数。△I/I=k;△I 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叫韦伯比例。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

50g重量放在手掌上,我们得到某种感觉,当50g重量增加1g,我们如果有50%时次数感觉到51g刚好比50g重些,50%的次数感觉两者重量相同,那么1g就是差别阈限。如果是从100g重量开始。最小刺激增量就必须是2g,我们才会觉得100g重量比102g重量引起的两个重量感觉是不同的。(帮助理解)

9、费希纳定律:费希纳提出,差别阈限造成了最小可觉差(在前面,都认为最小可觉差就是差别阈限),因此最小可觉差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他试图做一个心理量表,主观经验的感觉以最小可觉差为单位,客观的刺激强度以差别阈限为单位,看看刺激强度的变化怎样引起相应的感觉的变化。具体公式幻灯片上有。(了解一下)

斯蒂文斯定律、数量估计法和比例量表

数量估计法: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任务是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意数字,然后按照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其他刺激逐个标出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以便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最后用几何平均数处理差异。

斯蒂文斯得出结论,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顺序量表制作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

等距量表制作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差别阈限法

比例量表制作方法有分段法、数量估计法

三种测量阈限方法比较在幻灯片上有,可以去熟悉一下。

第三节信号检测论

雷达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混入很多噪音,或者其他干扰物,如果排除干扰物的影响,是信号检测论要解决的问题。信号检测论可以把反应标准和辨别力区分开来。

其统计学原理

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噪音,刺激看作信号。在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虚惊,漏报,正确拒斥。掌握在一张图上,各个面积划分。(图不好画)

击中的概率加上漏报的概率为1

虚报的概率加上正确拒斥的概率为1

最优决策原则指个体在确定一个判断标准时,一般按照最优原则进行,既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即被试对某一个刺激是信号还是噪声,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的,而这种主观的判断标准主要受到信号或噪声呈现的先验概率和对判断结果的奖惩措施的影响。影响被试对结果的判断主要有两个因素:先定概率、奖惩制度。

测量指标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d'值计算:Z击中-Z虚报

两个分布的线离的越近,那d'值就越小,即感受性弱。反之则亦然。若为0,则属于偶然事件。

似然比值O击中/O虚报

值小,被试判断标准松(小松)

值大,被试判断标准紧

报告标准C在书229页

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又称等感受性曲线 ROC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图形需要掌握)

如果被试的辨别力指数为零,就是在偶然事件对角线上,辨别力指数越大,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远,辨别力越强。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1、有无法

选定信号和噪声刺激,二者的差别要足够小,并且规定它们出现的概率。以随机方式呈现刺激,让被试判断刺激中有无信号,并做口头报告。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两个指标。

通常人的辨别能力是恒定的,但判断标准却会随人的动机、态度等时刻变化,判断标准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信号出现的概率和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当奖惩方法固定时,信号出现的概率将怎样影响被试的判断标准。概率越大,被试的判断标准越松,似然比值偏低;概率越低,被试的判断标准越紧,似然比值偏高。(注意:理论上辨别力指数不变)

评价法

与有无法不同的是,被试不仅需要回答是否有信号,而且还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程度,即报告有无信号的评级等级。可以把被试作答的肯定程度分为五个等级:80%以上肯定是信号,为肯定是信号;80%~60%肯定是信号,为可能是信号;60%~40%肯定是信号,为可能是信号,也可能是噪声;40%~20%肯定是信号,为可能是噪声;20%以下肯定不是信号,为肯定是噪声。

迫选法(不是重点)

第七章

1、反应时:指从过刺激呈现的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时间也称"反应的潜伏期"

2、反应时实验的要求:进行反应时实验,除了和其他心理实验一样,都要很严格地控制食盐条件外,要求讲究策略思想,应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方能得到预期的效果。a.对被试要求:从被试反应上来看,应避免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反应。防止出现假反应,在实验中插入侦查实验,即给预备信号后并不呈现刺激。b.选择反应的数目需要与辨别的刺激数目相等。c.防止抢码

3、减法反应时:A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 B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反应的时间C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

4、开窗实验:减法和加法反应时实验难以得到某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且还需要严密的推理才能被确认。那么,如果能直接地测量某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了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像打开窗户一样一览无余了,这种对任务复杂程度高的实验称为开窗实验。

例:字母转换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在后面标上数字,如"F+3" "KENC+4"当呈现F+3时就要求被试说出F后第三个位置字母KENC+4即KENC四个字母每个字母分别的后第四个位置字母。但四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只做出一次反应。

第八章

另附:实验设计

题目:

第一步:实验假设

第二步:实验方法:其中被试的选择需要说明,此为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之一,还需要说明实验的材料过程。还需要说明实验的因变量、自变量第三步:统计推论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心理暗示案例——心理暗示、诅咒与催眠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诅咒和心理暗示的原理基本一致,但也不完全一样。诅咒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你相信你被人诅咒了,那么你就被诅咒了。你并不是被别人诅咒而病加重,是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病加重。佛家有句话叫做“心诚则灵”,诀窍就在心理暗示,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同样,你信你被诅咒了,你就被诅咒了,你不信就平安无事了。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我们所处的环境总在变化,当心里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倘若自己都觉得不好,那么自己得意识到是哪里出了差错,并去修补、改正,保持乐观,相信一切会更好。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池塘边看人家钓鱼,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我奋力挣扎,紧紧抓住了岸边的杂草,当时大脑空白,本能抓着杂草不松手,心理暗示自己要撑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的,最后等到了救援,没事了。信念强的人应该比一般的人要坚持的时间长不少。

大家都跳过高吧,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跨不过去,可是当你看见一个比自己重了一倍的大胖子轻松跃过去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于是你立刻充满信心,心理暗示自己跳过去不是困难,没有了包袱,放开了就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小孩头上碰了一个大包,你给他吹口气再哄一哄他马上就不疼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 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我们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譬如妇女和儿童,就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资料中这样描述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因此,那些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是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人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 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一、多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的自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一些被试分到一种水平的自变量(每一个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混合设计:在有些多自变量的实验中可以既包含被试内设计,又包含被试间设计。我们把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称为混合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心理学案例分析

十二、实例分析题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实验心理学(上)

《实验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对心理学描述不正确的是() A. 1879年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 B. 心理学是对行为的科学研究 C. 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证据存在局限性 D. 心理学研究中可以有科学欺骗 2.对科学证据不正确的描述为() A. 它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B. 它是客观的 C. 它是相对不系统的 D. 它是经过控制的 3. 心理学科学的假设应该往往是() A. 可证伪的 B. 不可证伪的 C. 可证实的 D.不可检验的 4.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前面汽车的刹车灯多亮可以使后面司机最快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在

这个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什么()A.前面汽车刹车灯亮度 B. 后面司机的反应时间 C. 汽车制造者的动机 D. 后面汽车的车速 5.心理学研究中,不正确的取样方式为() A. 随机取样 B. 随便取样 C. 分层随机取样 D.方便取样 6 对于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来说,方差齐性检验是在() A. 发现主效应显著之前 B. 发现主效应显著之后 C. 发现交互作用显著之后 D. 发现简单效应检验显著之后 7. 对被试间设计相对正确的说法是() A. 它又叫做重复测量设计 B. 它意味着每名被试接受每种条件的处理 C. 分配被试的方法有随机分派和匹配 D. 它容易创设相等的实验组 8. 对实验设计描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实验设计中只能有一个因变量 B. 一个变量设为被试内变量就不能再设为被试间变量 C. 一个变量设为被试间变量就不能再成为被试内变量 D. 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可以在一个实验中并存 9. 在一个单因素实验设计中,通常是() A. 只有一个自变量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实验心理学答案

一、实验设计题: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 O1 X O2 控制组 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 发答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实验心理学题型及范围

实验心理学考试题型和范围 题型:单项选择题20分10题名词解释15分简答题25分实验分析题40分 范围:心理学实验方法部分和教学实验有关内容实验心理学练习题 名词解释5 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地板效应。 双盲设计: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目的和内容。被试也不知道。因此将这种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和内容的安排称为双盲设计。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所谓内部效度就是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对实验中的额外变量控制不充分,那么这些额外因素的效应可能与自变量发生混淆,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不是完全有把握。此时就说这个实验缺乏内在效度)所谓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条件以外的情境的程度。(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都想将其结果推广,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同类现象做出解释,预测和控制。这就需要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两向交互效应和简单效应 比较B的不同水平下,A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则表明交互作用显著。用下列表达式进行判定:μij-μi,j-(μij,- μi,j,) = 0 如果A因素的效应在B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或者反过来),那么就说A和B之间有交互作用。这是两因素交互作用。 一个自变量在另一个自变量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简单效应。 三向交互效应和简单交互效应 如果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第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那么就说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三向交互作用。判断表达式:[μijk-μi,jk-(μij,k- μi,j,k)] -[μijk,-μi,jk,-(μij,k,- μi,j,k,)] = 0 简单交互效应:在c因素的某个水平下,A和B的交互作用。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击中率和虚报率 击中率:信号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P(y/SN) 漏报率:信号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P(n/SN) 虚报率:噪音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P(y/N) 正确否定率:噪音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P(n/N)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实验心理学复习个人整理

第一章 实验研究步骤:(1)查阅以往的研究文献(2)实验验证(3)提出理论解释结果(4)从理论到实践。 科学方法的特征: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原因:(1)从经验观察:观察感觉、记忆、情绪等;拥有一套有效、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2)从自我校正:理论观点是可以检验、反驳质疑。 心理学科学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含义与内容体系: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其内容就是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 费希纳: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科学量化;“信号检测论”--针对其阈限思想的缺陷与不足发展出来。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之人,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冯特宣告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艾宾浩斯:证明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科学性,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建立第一个高级心理过程函数遗忘曲线。 实验心理学研究伦理:(一般伦理是实事求是,严谨审慎)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消除有害结果,保密原则。 实验心理学一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因素控制,数据整合,撰写实验报告。 第三章 变量: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对其操作定义进行控制,即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做出具体界定。 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对其指示语进行控制。 其他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其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条件称为额外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事前控制),统计控制法(事后控制)。 实验设计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3)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被试处理水平中是否相同被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