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6) 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则

句法是约定俗成的模式, 声音( 或符号) 通过这种模式传达意义, 因此, 句法并不需要自己特殊的元素( primitives) 和理论结构。约定俗成的符号模式是说话人通过实际话语获得的, 而要获得语法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符号模式才能实现。

认知范式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以上六条基本原则足以把这些理论方法紧密联系起

来。它们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 并使认知语言学与其他/ 认知0学科区别开来。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自乔姆斯基革命以来, 美国语言学界异军突起, 如波斯塔尔( Postal) 和珀尔马特( Perlmut2 ter) 发展了/ 关系语法0( Relational Grammar) , 后来波斯塔尔又与约翰逊(D. Johnson) 一起发展了/ 对弧语法0 (Arc2Pair Grammar) ; 萨多克( J. Sadock) 发展了/ 自主词汇语法0 (Autolexical Grammar) 。然而, 最大的发展却在美国西海岸, 那里形成了两个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 代表两个主要学派: 以兰格克为首的/ 圣地亚哥学派0 ( San Diego School) 和以雷科夫、菲尔莫以及凯( P. Kay) 等为首的/ 伯克利学派0 ( Berkeley School) 。这两个学派中有几种不同的理论方法: 菲尔莫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 , 兰格克的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 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 菲尔莫、雷科夫、凯以及奥康瑙尔(O. Connor) 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 福科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下面分别阐述这几种主要

理论方法。

1. 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自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 菲尔莫就一直从事/ 语义框架0 ( semantic frame) 的研究。由于语义框架这一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研究语义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菲尔莫( 1975, 1976) 把计算机科学家明斯基(Minsky) 的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 部分原因是针对意义的/ 清单理论0 ( the checklist theo2 ries) , 即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是以能满足该形式能恰当使用的条件清单来表达的。然而, 在框架语义学中, 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 experience space) 或认知结构, 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 并集中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式上。一个语言表达式, 例如词, 将激活该词正常涉及到的一整套经验。框架语义学认为, 要理解词语的意义, 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 即语义框架的知识。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词语可以通过其所在的语言结构, 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方式选择和突出基本的语义框架的某些方面。因此, 要解释词语的意义和功能, 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首先描写词语的基本语义框架, 然后对选择方式的特点加以详细刻画。以/ 商业交易0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 领有、给予、交易、钱。基本框架元素包括: 钱、商品、买方、卖方。外围元素还包括: 价格、时间特征、找钱等。还可能有其他更外围的元素, 如商品的真正主人、钱的真正主人以及他们跟参与交易协议的其他人之间的差别等。根据这些概念的组织原则, 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 sell, pay, spend, cost, charge, price, change, debt, credit, merchant, clerk, broker, shop, merchandise 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 那么所涉及的文本就会不断丰富,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 bribe, fee, honorari2 um, taxes, tuition 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 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这一事实也间接地说明了词汇是以框架为基础的。在以框架为基础的词汇组织中, 框架实际上为一个词的相关义项以及意义上相关的词提供了概念基础。框架语义学中的/ 框架0 概念是兰格克的/ 认知域0( cognitive domain) 和雷科夫/ 理想化的认知模型0(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 的基础。目前, 框架语义学已被用于其他研究领域, 特别是用于词典学研究, 并出现了框架语义学词典。

2. 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兰格克的语言学理论, 最初称为/ 空间语法0( Space Grammar) 。该理论认为, 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统, 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 并且所有语法成分都是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 尽管这种概念输入可能是抽象的或多余的。一个符号成分, 词汇的或语法的, 通常是多义的, 具有一个以典型为中心的相关意义的家族, 其中一些意义与另外的意义具有图式相关性。认知语法认为, 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经验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力作为一个语言表达式意义的一部分, 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概念被称为/ 认知域0。概念的范围可以从基本的时间、空间、颜色概念到更高级别的概念, 如概念合成物, 甚至是整个知识系统。认知域的范围也是从丰富而详细的概念结构到高度抽象的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s) , 而这些意象图式是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某些复杂概念也是基本的, 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中, 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 兰格克把这种复杂概念称为/ 概念原型0( conceptual archetype) 。意象图式和概念原型对认知结构和语言结构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兰格克认为, 意象图式反映天生的认知能力, 是心理经验的基础; 某些概念原型也可能有天生的基础, 但它们是由经验形成的。此外, 有的意象图式与概念原型之间具有特殊的关系, 例如, 与空间物理运动的概念原型相对应的是更抽象的心理扫描运动意象图式(Langacker 1986) ; 与容器及其内容的概念原型相对应的是一个抽象的内包关系意象图式。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意象图式和概念原型结合在一起, 能解释说明某些基本的语言概念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意象图式为语言形式提供图式描写, 而概念原型则用来描写典型的特征。例如, 一个名词指示一个区域( region) 或一个物体, 这个区域是相关实体的集合, 其识解( construal) 反映了概念具体化的意象图式能力; 一个物体的原型概念提供范畴典型。又如, 一个主语是典型的施事, 是一个原型的意义角色, 但如果所有主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么这个特征一定是高度抽象的。根据认知语法, 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但涉及概念的内容, 而且还涉及识解( construe) 那一内容的特殊方式。识解方式包括许多方面: 情景描写的详细程度( level of specificity) ; 视角( perspective) , 例如有利地形( vantage point) , 方位( orientation) , 心理扫描的方向, 辖域(scope) , 即实际激活的一大批概念内容; 一个结构的识解依靠另一结构提供背景, 如隐喻、预设以及话语等; 各种突显( prominence) 。有两种突显对语法分析特别重要: 第一, 每个表达式在其辖域里勾画( 即标示, designates) 某个次结构的侧面( profile) 。例如, 英语名词/ intermission0 能激活一种行为的图式作为其基体( base) , 在这个基体中它标示出一种按计划执行的/ 停顿0。一个表达式不是标示出一种东西, 就是标示出一种关系, 即决定其词类的特征。因此, 一个名词标示一种东西, 而关系侧面则具有像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这类词的特征。第二, 关系表达式通常还具有另外一种突显: 一个参与者为射体( trajector) , 作为被勾画关系中的首要图形, 另一个参与者为次要图形, 称为/ 界标0 ( landmark) 。例如, 介词above 与below 的语义对比就在于射体是否与纵轴上较高的那个实体还是较低的那个实体一致。

3. 认知语义学

狭义的认知语义学主要是指雷科夫、约翰逊等人的语义学理论。雷科夫等认为, 语义并不反映客观实体, 它在本质上是主观的。此外, 语义的描写还包含兰格克所说的/ 约定俗成的意象0( conventional imagery) , 这就意味着说话人对情景进行概念化的手段是语义表达形式的来源。说话人采用不同手段对情景进行概念化的能力, 实际上就是认知语义学的基础。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第一, 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 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这样的语境就是兰格克所说的/ 认知域0。雷科夫用/ 理想化的认知模型0 来描写一些概念( 如bachelor 和mother) 的背景知识如何涉及理想的经验模型, 因此, ICM在强调一个语义域与外部经验之间的关系时, 它与认知域具有同样的功能。第二, 心智或大脑中语义表征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 心智在语义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不同的说话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 这样, 语言的许多方面, 特别是语法结构、词语以及语法的屈折变化等, 就可以看成是对不同经验进行概念化的编码。第三, 范畴结构的研究方法。认知语义学认为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 通常称为/ 典型结构0, 雷科夫称之为/ 放射范畴结构0( radial cate2 gory structure) , 即是说, 一个范畴涉及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 而范畴延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与边缘( 非典型) 成员之间的关系。第四, 隐喻和转喻在生成语言学中被看成是语言的偏离现象, 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但在认知语义学中, 隐喻和转喻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被认为是/ 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0 (Ungerer & Schmid 1996: 114) 。当代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必然产物。第五, 认知语义学

中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 它们是隐喻的基础, 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雷科夫和约翰逊认为, 像/ 容器0、/ 路径0、/ 系联0(LINK) 这样的意象图式是最基本的意义载体, 人们根据这些意象图式可以理解和认知更复杂的概念。例如, 根据系联图式我们就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概念, 如在汉语中, 我们往往把社会人际关系称为/ 纽带0, 把靠妻女姊妹等亲属关系相互攀缘勾结以达到升官发财目的这样的事情称为/ 裙带关系0, 把自由叫做/ 解放0、/ 解脱0、/ 无拘无束0 等。

4. 句式语法

句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 由于其研究中心在伯克利,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 伯克利句式语法0 (Berkeley Construction Grammar ) 。在句式语法里, 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正如菲尔莫( 1988: 54) 指出: / 我们把语法句式(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当作是彼此顺应、彼此强加条件、彼此继承特征的句法模式。语法句式限制具有某种特征的填充词( fillers) 的位置, 而那些位置上的填充词可以引入自己的句式, 并能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包含它们的句式的位置。0这里, 菲尔莫主要谈论的是句法连接。但在另一篇文章里, 他与凯、奥康瑙尔( 1988: 534) 提出了一个更宽泛的观点: /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大部分能力是许多信息的贮藏所, 这些信息同时包括形态句法模式、这些模式的语义解释原则, 以及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语用功能。0 显然, 句式语法采纳了传统语法的观点: 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对应组成的, 即语法句式。句式语法的这种非模块特征实际上是把形式和意义看成是一个语法成分的一部分, 而不是语法中彼此独立的成分。句式语法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 / 语用信息0 可能与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规约的联系, 从而组成语法句式。例如英语句式( 1) 至( 5) 把具体的语用力( prag2 matic forces) 或语用效应( pragmatic effects) 与具体的形态) 句法结构规约地联系起来: ( 1) Keep silent. ( 2) Him help an enemy? ( 3) Watch it not rain ( now that I. ve bought an umbrel2 la) . ( 4) What. s it doing snowing in August? ( 5) in her own right 构造( 1) 表达的是祈使力, ( 2) 表达的是一种怀疑态度, ( 3) 指命运变换莫测, ( 4) 传递的是不恰当的判断, ( 5) 需要复杂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 如代词her 的先行语等。从句式语法的观点来看, 以上例子的兴趣在于, 话语的语用效应是语言规约传递的结果, 而不是会话推理过程的结果, 因此, 语法应对之作出解释。由此可见, 句式语法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要对语言中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解释, 就是要弄清楚语法的能产部分与非能产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及句式是如何与投影在词汇上的语法部分相互作用的。目前, 句式语法正在朝着这几个方向努力, 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5. 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该理论认为, 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 do2 main) , 以及人们用成分( elements) 、角色( roles) 、策略( strategies) 和关系( relations) 建构的域, 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 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 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表征的隐藏层次, 但语言离开了它们是无法表征的。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 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 constructs) 。在一般情况下, 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处于现实空间(R) 中。例如: ( 6) 张三喜欢李四。在空间R 中有两个成分, 即张三和李四, 他们之间存在一种/ 喜欢0 关系: 喜欢( 张三, 李四) 。说话人当然可以建立其他心理空间,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使用空间构造语( space2builders) , 即那些可以建立新的空间或回指话语中已经介

绍过的空间的语言表达式。例如: ( 7) Max believes that Susan hates Harry. ( 8) In that movie, Clint Eastwood is a villain. 这里的Max believes 和In that movie 都是空间构造语。常见的空间构造语有: 介词短语, 如in John. s picture, inMary. s mind, in 1998, at the factory, from his point of view; 副词, 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连词, 如if . . . then. . . , either. . . or. . . ; 主谓结构, 如Max be2 lieves. . . , Mary hopes. . . , Gertrude claims. . . 等。此外, 一个心理空间内还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 从而形成复杂的、内包的空间关系, 前者称为/ 母空间0 ( 用M 表示) , 后者称为/ 子空间0( 本文作者术语, 用D表示) 。例如: ( 9) Max believes that in Len. s picture, the flowers are yellow. 这里, 空间建构语Max believes 首先建立一个母空间M, 在这一母空间里, 空间建构语in Len. s picture 又建立起一个子空间, 从而形成一种内包关系, 即M= D。心理空间理论认为, 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 还牵涉自身的建构。语言建立心理空间、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中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两个人从同样的语言和语用材料中建立起相似的空间结构, 就可以交际, 因此, 交际可以看成是空间建构过程的一种结果。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语义理论, 目前它已发展成为/ 概念整合理论0( concep2 tual integration theory) , 或称/ 概念合成理论0 (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合成理论0 ( blend2 ing theory) 或/ 心理约束理论0 ( mental binding theory) 。它对语言研究( 指称歧义、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 、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都很有启发意义。

五、结语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其本质在于认知的主体/ 人0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一个主动的施动者; 人类经验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 认知范式中的各种理论方法虽有一定差别,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人类智能的奥秘是当今科学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正以其崭新的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丰富和支持着一门以智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这门新的综合学科中, 认知语言学在多学科交叉的层面上既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又从其他相关学科中吸收营养, 从而为认知科学梦想的实现增添了新的希望。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语言学理论考博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5年考博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 1、萨丕尔《语言论》 2、"预设 3、"语境 4、"化石化 5、"亲属语言 二、简述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的异同。(10分) 三、语言变异的种类及原因(10分) 四、语言层次性理论在语言规范工作的运用。(20分) 五、 1、"语言动态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影响(20分,二选一) 2、中介语理论是什么?在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情况。 六、 1、"词类划分有没有必要?有必要的话,哪种标准最实用,请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或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论述。(20分,二选一) 2、怎样解决中文信息处理中的“瓶颈”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考博试题 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考试科目:

理论语言学 考试时间: 2010年3月27日14:00—17:00 一.请就语言规划或语言规范化研究尽你所知展开论述。(40分) 二.以下两题任选一道作答。(30分) A.请论述话语(语篇或篇章)的研究。 B.论述形式主义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区别。 三.分析题。(3×10分=30分) 1.请分析下面三个四字格短语的联系,并分析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以及每个短语的表达效果。 喜鹊登枝、喜上梅梢、喜上眉梢 2.请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我后悔死这件事了”能变换为“这件事后悔死我了”,而“我后悔这件事”不能变换成“这件事后悔我了”? 3.运用预设理论分析下面这句话: 北京又开始打击非法一日游了。 考试科目: 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及理论 考试时间: 2010年3月28日8:30—11:30 (第1题为必答题,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 (https://www.doczj.com/doc/0616015391.html,/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这篇文章的英语 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https://www.doczj.com/doc/0616015391.html,/user/smalin/miller.html)。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我觉得认知语言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 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 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5、普通语言学浅析 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 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 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 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 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 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 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 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 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 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 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 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 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 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

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 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 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 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 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 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 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41、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火星文 42、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 43、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44、普遍语言学下的语言模因研究 45、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 46、网络称呼语“女汉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47、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 48、法兰西社会心理学派的语言学贡献述要 4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解析 50、形式与功能: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二维统一 51、外国汽车商标词汉译新探--以认知语言学为切入点 52、现代语言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5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54、语言学模因论指导下的多义词研究 55、论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56、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价值阐释 57、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 58、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以陕北说书研究为例 59、生态语言学视阙下的“绿色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 Mar.2002 V ol.34N o.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https://www.doczj.com/doc/0616015391.html,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 ? 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