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整理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整理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整理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社)复习资料

一.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二.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及其多种实现形式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次,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再次,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着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2.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三.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归属谁所有;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生产资料所有者具体经营和组织利用生产资料的方式。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四.所有制结构的概念,多种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与作用

1.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数量比例。

2.a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存在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b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经济资源,促进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c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就业和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五.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六.先阶段按劳分配的特征

1.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奖金等,然后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

2.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和单位内部实现。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

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九.如何理解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允许适度收入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必须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必须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同时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十.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

1.依法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收入。

2.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

5.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要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十一、如何有效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

2.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3.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十二.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制度特征: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全体社会成员既是劳动者又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者。B.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2.运行特征:A.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B.计划调节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市场调节发挥作用。C.按劳分配通过企业内部的按要素分配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二层次实现,丰富了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抑制了两极分化,有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共同富裕。

二.市场机制的含义和内容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过程中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关系,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的含义和内容及相互关系

1.价格机制是指竞争性市场的商品价格形成及其变动影响商品供求的联系和作用,即价格运动引起供求变化从而引起价格与供求相互运动的机制。包括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2.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价格变动,即指某种产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与同种产品的社会需要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该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应的升降变动的机制。

3.价格与供求双向互动、相互调节,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4.竞争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之间为了谋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对有利的市场地位即有利的生

产条件和产品实现条件展开的争夺,并最终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5.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6.风险机制与竞争机制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风险机制则是压力机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的充分条件。

3.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正确处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相互关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保证社会公平。

5.建立多层次的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经济运行有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五.计划调节、市场调节的概念、优缺点

1.计划调节是通过计划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势:A.有利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自觉调节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B.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大建设,实施经济赶超战略。C.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公正。弱点:A.一旦计划失误,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受到损害。B.受计划调节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调整可能损害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经济主体的活力。

2.市场调节是通过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优势:A.通过市场竞争,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B.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需衔接和供求平衡。

C.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可以增强经济主体的活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弱点:A.经济运行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供求关系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B。事后性。C。不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容易导致个人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D。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市场失灵。E。竞争可能导致垄断,市场调节对垄断行业和垄断产品的调节作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六.市场体系的构成和特征P50

1.交易对象,交易者,空间,时间,市场结构。

2.开放性,整体性,调整性。

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途径P58

1.重新塑造市场主体。

2.大力发展各类要素市场。

3.必须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4.发展各种交易方式。

5.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八.经济体制的概念

经济体制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组织形式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是由管理经济运行及各种构成要素的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

九.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2、内容不同。

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而经济体制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规律机构的设置等。

3、划分类型不同。

经济制度包括的几种类型;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而经济体制按决策权可划分为集权型经济体制和分散型经济体制。

4、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不同。

经济制度的性质变化了,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就变了;而经济体制变化了,社会制度不一定变化,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存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因为经济体制会随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历史条件、政治文化等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一.企业的特征

1.企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2.企业是一种营利组织

3.企业是一个生产要素集合体

4.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5.企业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6.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要素有机构成的、自主经营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经济基本组织。

二.企业制度的概念

企业制度是一系列用来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的权利义务规则和习惯。是一个历史范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三.企业的类型

1.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2.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3.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信息企业

4.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5.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特征、内容

1.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系列用来规范或约束现代企业行为的权利义务规则和习惯。

2.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3.产权制度,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代理问题。

五.产权制度概念与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1.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

2.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特征)

六.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结构

1.利益不一致,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一是代理人追求过度的在职消费,挥霍和浪费公款;二是代理人采取私立帐户、转移资产、造假帐等手段,挪用公司资金,贪污公司财产;三是代理人工作不努力、决策不负责、行为短期化;四是代理人为了提高社会地位片面追求企业规模扩张等。

2.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理人员。P94

七.国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思路

1.理顺产权关系。用法律界定出资者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确立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建立企业法人制度。不仅要用法律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而且要树立保护企业法人地位的法制观念。法人制度的核心是法人

财产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3.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等宏观措施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与政府间的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关系。

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鼓动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执行机构。以完善企业的功能与保障企业员工利益。

5.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培育理性、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使企业形成以机构法人股东为持股主体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6.设计合理的激励性报酬制度。通过物质与精神激励、短期与长期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整体价值。

八.国企改革的历程及启示?P9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但企业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

九.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企业的发展阶段?

1.创业阶段

2.集合阶段

3.正规化阶段

4.精细阶段

一.国民收入的概念

社会总产值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国民收入。二.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途径

1.一部分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给国家财政,由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安排使用。

2.一部分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用于职工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费用。

3.再一部分以企业留利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生产发展、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P152

1.A.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B。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C。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D。满足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E。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F.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2. 国家预算(是国家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渠道),价格杠杆(是再分配的重要渠道,可以改变国民收入在各阶层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服务费用(一部分转化成服务业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银行信贷(提高或降低信贷利率,会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劳动者之间实现再分配)。

五.积累基金、消费基金的概念及构成

1.积累基金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那一部分基金。包括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

2.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个人和共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基金。包括社会消费基金(国家行政管理基金、国防基金、文教卫基金、社会保证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生产部门劳动者报酬基金、非生产部门劳动者报酬基金)。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P155

1.积累和消费是矛盾统一的关系。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消费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积累和消费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是一个定量,积累和消费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的矛盾。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2.A.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要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B。积累与消费的增长要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

C.要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内部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七.国民收入的功能P147

补偿功能,积累功能,保障功能,调控功能。

八.提高国民收入的途径P147

劳动生产率,投入生产中的劳动量,生产资料的节约。

一.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增长中的速度、效益和比例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选择经济增长速度和安排调整比例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济增长速度和比例关系必须体现和服从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经济增长速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一定的速度就谈不上经济的增长。

3.而比例关系作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如何影响

1.积累。积累率,积累效果。

2.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人口流动。

3.科技教育。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工具的性能,使劳动者素质及熟练程度提高,扩展和开辟新的生产部门和领域,使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走向科学化。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自然

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自然资源制约着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

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1.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2.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3.是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4.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要求。

5.有助于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1.我国已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国力,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体制转换,使我国经济已基本摆脱短缺经济的局面。

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商品价格已经基本放开。

4.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培养,我国已经拥有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

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也逐步开始进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

2.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3.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4.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

5.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六.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途径

1.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前提,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2. 二者又存在明显的区别。第一,二者的涵义不同。经济增长是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量上的变化或增加,即指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增长。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第二,经济增长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演进,它不仅包括这一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量的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的质的变化。三.经济结构的概念

经济结构通常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四.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五.主导产业、潜导产业的概念

1.即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于主要支配地位的产业

2.它在当时并不是很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

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

六.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与原因

1.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次产业无论是从产值看还是从就业人数看,其所占份额都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次产业所占份额则首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次产业所占份额则一直增长。

2.在工业结构内部,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最后逐步趋于稳定。

3.在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会由原材料工业为重点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点的结构发展,即呈现出“高加工度化”的趋势。

4.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也在逐步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演变趋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

5.在所有产业的各种行业中,传统行业逐渐被新兴行业所取代,新兴行业逐渐成为重要行业。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迅速发展,信息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不断增长,即呈现出产业结构“信息化”趋势。

1.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动

2.生产率的不均等增长

3.国际贸易的促动

七.产业之间的非均衡增长不同于产业之间的不协调发展

前者不一定会破坏产业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关系,后者则会破坏产业之间客观要求的内在比例性,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畸形发展,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比例失调,形成经济发展中的某些薄弱环节或瓶颈产业,使产需脱节,资源遭到浪费,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增长停滞。

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与途径

1.一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构成一国经济整体的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一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个区域充分利用其生产要素

3.一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区域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4.一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各区域近远期发展相互配合。1.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2.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缩小区域差距结合起来

3.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合理化

2.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步伐

3.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和联合

九.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文明观的否定

2.可持续发展能够使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长期持续地发展

3.将可持续发展观应用于经济分析,能够加深和拓展我们队经济理论的认识。

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1.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3.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十一。二元经济的概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

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

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

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

余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

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

2. 有利:A。现代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

的转变,从而推动传统部门的现代化。

B.促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

C.推动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逐步演进

不利:A。使农业生产连续几年低速徘徊,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瓶颈约束。

B.对农民的生活以及农业的积累和发展十分不利,对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甚至会使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

距进一步扩大

C.导致劳动者收入差异的扩大。

十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1.通过发展城市工业、服务业、商业以及建筑运输业,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2.通过农村集约化经营,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十三。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1.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依据

1.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 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需要。

3. 是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4. 是克服市场缺陷、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高效运行的要求

5. 是国家正确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迫切要求。

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基本特征

1. 以经济总量调控为主。

2. 整个经济运行的调控形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这里

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3. 宏观经济调控的动态性,即它是一种动态调控模式

4. 调控手段由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

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 效率、增长、稳定,经济福利,分配公正

2.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总量平衡,充分就业,结构优化,国际

收支平衡

四.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计划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汇率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五.产业政策的内涵

产业政策是国家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确定支持、鼓励的产业与限制的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

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

1. 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

2.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自控原理选择题

1.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B ) A.开环控制系统 B .闭环控制系统 B.扰动顺馈补尝 D .输入顺馈补偿 2.位置随动系统的主反馈环节是(A ) A .电压负反馈 B .电流负反馈 C .转速负反馈 D .位置负反馈 3.如果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减幅振荡(又称阻尼振荡),则其阻尼比(C ) Aξ<0 Bξ=0 C0<ξ<1 D ξ≥1 4.G(s)= 1/[(S+1)(S+2)(S+3)(S+4)]环 节的对数相频特性的高频渐近线斜率为(D ) A -20d B B-40dB C-60dB D-80dB 5.某自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1/[(S+1)(S+2)] ,则此系统为( A ) A .稳定系统 B .不稳定系统 C .稳 定边界系统 D .条件稳定系统 6.若一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s+1)2(s -2)2+3=0,则此系统是(C ) A 稳定的 B 临界稳定的 C 不稳定 D .条件稳定的 7.下列性能指标中的(D )为系统的稳态指标。 A.σP B.t s C.N D.e ss 8.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C) A.自动跟踪雷达 B.数控加工中心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9.RLC 串联电路的系统应为(D)环节。 A 比例 B.惯性 C.积分 D.振荡 10.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是(B )。 A.幅频特性 B.相频特性 C.传递函数 D.频率响应函数 1.奈奎斯特图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A )A.稳态性能 B.动态性能 C.稳态和动态性能 D.抗扰性能 2.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 1(t)和u 2(t)时,输出分别为y 1(t)和y 2(t)。 当输入为a 1u 1(t)+a 2u 2(t)时(a 1,a 2为常 数),输出应为(B ) A.a 1y 1(t)+y 2(t) B.a 1y 1(t)+a 2y 2(t) C.a 1y 1(t)-a 2y 2(t) D.y 1(t)+a 2y 2(t) 3.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G c (S)=K S S T 1T 1+β+(0<β<1),则该装置 是( A ) A.超前校正装置 B.滞后校正装置 C.滞后超前 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4.1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 低频段斜率为( B ) A.-40(dB/dec) B.-20(dB/dec) C.0(dB/dec) D.+20(dB/dec) 5.开环传递函数G(s)H(s)=) p s )(p s () z s (K 211+++,其中p 2>z 1>p 1>0,则实轴上的根轨迹(A ) A.(-∞,-p 2],[-z 1,-p 1] B.(- ∞,-p 2] C.[-p 1,+ ∞] D.[-z 1,-p 1] 6.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1 s 5s 2512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C. 21 7.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 o (s)=) a s (s K +,其中K>0,a>0,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D ) A.K 值的大小有关 B .a 值的大小有关 C.a 和K 值的有关 D.a 和K 值的无关 8. 在伯德图中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是 B. 中频段 9. 设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2 ) j 1(1 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G(1)=(D ) A. 1 B. 2 C.21 D. 41 10.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3s (s K 3+,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D )。 A.[-3,∞] B. [0,∞] C. (-∞,-3) D. [-3,0] 1.实验中可以从( D )获取频率特性。A.稳定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B. 不稳定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C.不 稳定的线性系统 D. 稳定的线性系统2.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D )系统。 A .线性、非线性 B. 线性 非时变 C .非线性定常 D. 线性定常 3.系统的动态性能包括( B )。 A 稳定性平稳性 B.平稳性快速性 C 快速性稳定性 D.稳定性准确性 4. 确定系统根轨迹的充要条件是C A 根轨迹的模方程B.根轨迹的相方程 C 根轨迹增益 D 根轨迹方程的阶次 5 .正弦信号作用于线性系统所产生的频率响应是( A ) A .输出响应的稳态分量 B. 输出响应的暂态分 量 C .输出响应的零输入分量 D. 输出响应的零状态分量 6.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决定于系统 的 ( C )。A .输入信号 B.输出信号C.结构和参数D.扰动信号7.控制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反咉 了系统的 ( B )。A .稳定性 B.稳态性能C.快速性 D.动态性能8.一般来说,系统增加积分环节,系统的稳定性将( B )。 A .变好 B.变坏 C.不变 D.可能9.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ω)中频段主要参数的大小对系统的 ( D )性能无影响。A.动态 B. 稳态 C. 相对稳定性 D. 响应的快速性10.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 B ) A .开环控制系统 B .闭环控制系统 C 扰动顺馈补偿 D 输入顺馈补偿 1.单位斜坡函数f(t)=t 的拉氏变换式F(s)=( D ) A.s B.1 C .S 2 D . 1/S 2 2.单位抛物线输入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r(t)=(D ) A .at 2 B .1/2 Rt 2 C .t 2 3.当二阶系统特征方程的根为具有负实部的复数根时,系统的阻尼比C A ζ<0 B ζ=0 C0<ζ<1 D ζ≥1 4.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稳态误差e ss 为常数,则此系统为B .I 型系统 5.设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1 21 +s ,当ω=0.5rad /s 时,其频率特性相位移θ(0.5)=(A) A .- 4π B .-6π C .6π D 4 π 6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趋D .90°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浙江大学845自动控制原理考研真题试卷

紧急通知 本资料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16届专业课129分学长,也就是我本人亲自整理编排而成。大家可以叫我学长,年龄比我大的辞职考的可以叫我小弟。资料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看起来非常诱人实则是粗制烂造的资料,而是以一个考过845自控的过来人的经验,完全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做到资料最全,资料最好,资料最精致。全套资料包括葵花宝典一到葵花宝典九共九本资料,每本资料都是我精心编辑整理的,并做了精美的封面,一共650页完美打印发给大家,大家把这650从头到尾肯透了,再做下我推荐的几本资料书(16年有一道15分的大题就是上面的类似题,第三问很多高手都没做出来,注意不是周春晖那本哈),可以说完全没问题了。这是其它卖家不可能做到的。同时赠送845自控全套电子资料。葵花宝典一完全由我本人原创,里面包含了考浙大845自动控制原理的全部问题,比如考多少分比较保险,怎么复习,有哪些好的资料书,最近几年考题变化及应对策略,浙大常考题型,招生名额,复试资料,导师联系,公共课复习用书及方法以及845近年命题风格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全是我的心得和经验,方法,技巧等,说句心里话,我自己都觉得这些资料非常宝贵,能帮助学弟学妹们少走很多弯路。 注意:前面是一些关于我的故事,有些地方可能对你有用,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拉到后面去看,资料清单和图片都在后面。 学长自我介绍 学长姓邓,名某某,男,本科于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考浙大控制考了3次,14年大三时第一次考浙大控制总分没过线。当时我们学校有三个同学征战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结果全军覆没,只有我一人过了300分,由此可见考浙大控制还是很有难度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专业课的信息和专业课的命题走向的获取,当时我们都不是很清楚,蒙着头自己学,去图书馆借了很多自动控制原理的资料书来看,我自我感觉学得还不错,当时我一个同学考电子科大的自动化,经常跑来问我自控的问题,我基本都能给他解答出来,他说我好牛逼,觉对没有问题,然而最后的结果是他考电子科大自动控制原理137,而我只考了96分。后面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浙大的出题风格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它的命题方向和爱考的地方,方向都错了,怎么可能得高分?虽然我把11年以前的真题都做了,但是浙大12年以后的命题风格和以前有所不同,所以还是无济于事。因此即使你的自控基础知识扎实,也未必能够得到高分,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都是我从后面的考试中慢慢总结出来的。 由于不甘心就这么与浙大失之交臂,所以决定二战,但是又不想向家里要钱了,因为学长家在贵州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我选择平时晚上去给别人做家教,周末去给培训机构上课。这样的好处是我有大把的白天用来复习,只是晚上出去干干活。这个事就说到这里,不是主题。15年专业课考了113,一个中等的分数,本来可以考130,但是为什么没有考到,这些原因我都在葵花宝典一中给大家分析了,希望大家能我的身上汲取经验,别步我的后尘。但是15年死在英语不过线上,差3分,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学长英语虽然不能说特别好,但是最起码四六级大一就过了,高考英语还是我们小县城的单科第一名(山中无老虎),第一年也考了65分。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所以有的时候感觉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 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