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我国从实行教育改革以来就主张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发现及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使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否能和实际的教学相适应也是很难确定的事情。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要所学的内容是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就都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虽然能够想出比较理想的方法去学习这些内容,但一旦面对现实却又是不容易实现的,然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习方法相比较之下就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法中为教学提供服务,从而解决了那些在教学中出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之前,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在确立了教学内容之后,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试图创新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

地分析。将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等一系列与教学有

关的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情况灵活地选取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将其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详细的分析和规划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有四个环节,即知识的获取、转化、应用及评价。在教学设计中有一种设计被称为理想设计,它是假设教学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学习的四个环节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理想设计是以学生学习的四个阶段为中心,结合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为学生设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流程。首先,教师可以选取探究式或直接讲解等教学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这一阶段进行知识的传授;其次,在学生对知识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证明等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化知识;再次,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一些现实问题中时,教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应用;最后,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其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

就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而言,它还处在一个整合的阶段,技术还不能完全融入到教育当中去。但为了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清楚的理解和把握,在了解学生特点及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转化与应用。因此,构建

学科支撑工具,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平台并使教师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为了使教学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支撑,构建资源库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构建资源库,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广泛的发展平台。但就目前的资源库来说,虽然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是课件、图片等素材,而且教学理念及内容形式等都没有与新时期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用性较差。除此之外,资源库中的资源大多都被个性化,致使教师很难灵活运用。因此,为了更好、更方便的为教师提供资源,就需要在资源库的基础上构建学科支撑工具与平台。这样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资源库现存问题,也有助于改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

(一)理科构建方法

在为理科构建学科支撑工具及平台时,一定要注重教学中的重难点,特别是重点知识,而对重难点进行攻克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的就是十分抽象或复杂的知识点,因为这部分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的就是不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类知识,可以构建学科支撑工具及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视频、动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科构建工具,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有关联的典型案例等等,为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文科构建方法

文科与理科有所不同,但首要考虑的问题还是教学的难点问题。通过分析知道,文科的教与学都需要用到很多的资料,因此,在为文科构建支撑工具及平台时应根据知识点及知识点在学科本体中的构

成作进一步的资料集成。但由于学科的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不同,因此,在构建文科支撑工具及平台时还应该对教师自行根据学科进行操作及设定等提供支持与帮助。将学科的特色作为构建工具及平台的出发点便于师生更好地教与学,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三、依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除了需要学科教师本身的努

力之外,更需要相关部门领导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在采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时有必要考虑以下几点实施策略:

(一)确立目标,做出切实推进方案。在现有的组织保障下,使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能够落到实处就需要在开始时确定目标,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更有效地达成目的。

(二)增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了更好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就需要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因而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从而使数字化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积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为了创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应该充分调动教师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定期开展一些与教育教研有关的活动,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健全完善考核机制。之所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是为了能够对与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相关的因素做出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进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努力达到既可以对资源和软件作出正确处理和筛选的同时还可以对资源和软件进行设计的水平。由此可想而知,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数的认识》一课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结合自己的课例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设计了《数的认识》一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以下是我设计的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案例---------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材分析】

《数的认识》是总复习的起始课,教材通过一组讨论题(7小题),唤起学生对整数和小数的知识的回忆。重点复习整数和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十进计数法、小数分类等知识。而后又通过一组练习题(6题),补充巩固这部分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想让学生在第一复习课时要唤起复习意识,并

引起对复习方法的关注。通过“数的认识”整理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整体的把握,在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并且自己尝试运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表示所学“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一些整理复习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个人反思、小组合作、班级交流和教师指导下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复习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所以我将小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等知识放到下节课重点复习。

【学生分析】

复习前及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了解,特别是学生真正的困难。虽然“复习”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通过我们对学生的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并非完全了解“复习”的真正内涵。总复习涵盖的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遗忘,复习的方法也不成体系。面对六年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觉知识太多、太杂,无从下手。在数的领域中,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而且对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楚,仅仅局限于自己比较经常使用的数,例如:对于分数,他们熟悉的多是正分数,而负数又多是负整数等等。因此需要复习和回顾有关数的意义的理解。于是,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对学生复习意识以及复习方法的培养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小数的分类等相关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小数的分类等相关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搜集一条有关数的信息,阅读数的起源相关知识,并可以制成PPT。

2、老师教学所的PPT课件。我们在电脑教室里上课

【预设教学过程】

一、在“薄——厚——薄”的谈话中——唤起复习的意识,明确

复习意义

师:(课件出示华罗庚的图像和简介)华罗庚老爷爷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大家想知道华爷爷是怎样读书的吗?(课件出示: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像这样的数学书(师手举一本数学课本),我们在小学阶段读了多少本?

师:是啊!已经读了12本了,这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我们能把这12本书的内容都记下来吗?显然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向华罗庚爷爷学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提炼,也就是把书由厚读到薄。

师:说得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也就是对我们六年来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提炼。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数的认识。(板书该课题)

二、在“回顾——整理——运用”的过程中,展开复习活动

(一)收集生活中有关数的信息,分类整理。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小学阶段的总复习。大家都知道,“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也无处不在,谁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用数表示的信息?

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说明,说明数据所表示的意义,老师侧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的数,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回顾中梳理知识。另外,在分类过程中,多样化的分类为知识整理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分类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

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梳理。】2、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数是不是都在这里?还有没有补充(完善板书: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

(二)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加深对数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课件展示)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们在认识学习这些数的时候,就要大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过调查和了解,你知道这些数是如何产生的吗?如果我现在要你们根据这些数的产生顺序排序的话,你会吗?

原始社会,由于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记数的符号,进而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随着文化的发展,十进制记数法的使用;分数概念的不断完善,便产生小数,即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我国对小数的认识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三)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查漏补缺。

1、通过对数的发展顺序的了解,对于各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你是不是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呢?下面,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你们根据自己对数的理解,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一份“数的认识”知识网络图。

(1)独立思考,分组进行整理。

(2)全班交流,展示汇报,构建知识网络图。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一、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性的表述,词意相近或相似、杨反的概念,小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与掌握。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延续性与活动性来帮我们理解数学题中的关键词。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理解“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对而行”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通过falsh课件,设置了两个小朋友过一座桥,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理解:小朋友从桥的两边向中间走是“相对而行”;从中间一处向两边走是“相向而行”,小朋友朝同一个方向,一前一后走是“同向而行”,仅仅通过这一课件,就很好地帮助学生一起理解了这三个概念的不同。

二、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诱发学生独立、深刻地去思考。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用计算机的闪动功能突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利用动画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是正方形,但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

三、多媒体有利于演示操作过程。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本来就较为简单,无法再用更简单的知识来推理出这些知识,对此,我们教师就应当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接触新知。

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利用课件设计了由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宽不等的长方形,边长不等的正方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更直观形象,更适合三年级学生接受方式,理解的方式,效果明显更好。

四、信息化教学体现学生个性化,达成教学最优化效果。

信息化的教学功能,并不限于简单的信息显示,我们还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实现各个画面的任意切换,能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改变对事物不同角度的展示。

如:我在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拼接训练时,我们设计了一组上机练习题:让学生自由拼接出各种图形。学生练习时,在计算机上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种形状的图形,这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还能对学生的拼接能力做出相应的诊断,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求助键就会帮助学生拼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