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辩证法)单选

马原(辩证法)单选

马原(辩证法)单选
马原(辩证法)单选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

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答案】D

【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答案】A

【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观点主要体现了()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体

D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5“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这就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6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简单

B低级

C前进

D联系

【答案】C

【解析】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A、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C 选项为正确答案。

7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D

【解析】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题干中两句诗都体现了这一哲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8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B把世界看作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体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

D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

【答案】B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B选项把世界看作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体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根据题干要求,B选项是正确答案。

9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必然要有其核心,无核心不成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有下列四方面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问题的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10列宁称为“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的矛盾是指()

A逻辑矛盾

B辩证矛盾

C客观矛盾

D主观矛盾

【答案】B

【解析】矛盾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现实的矛盾,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人的思维中。故正确答案选B。

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答案】B

【解析】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12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西方人说成“失败教会成功”,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失败总是与成功相生相伴,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上述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D

【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正是体现了失败与成功这一对矛盾的相互转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3在唯物辩证法上,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案】D

【解析】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需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与矛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又有特定强调的含义,不能完全等同。(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3)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4)和谐的作用可以表述为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条件,推动发展。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14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该命题的错误之处在于()

A割裂了内外因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割裂了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题目中“白马非马”论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5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B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

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没有共性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韩信根据战场实际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兵法原则,所以取得了胜利,反之马谡则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必然遭受失败。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坚持适度原则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答案】D

【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实践中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题目中的两个成语正是这一哲理的启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8把一个事物与它事物区分来开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

C事物的质

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答案】C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恩格斯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这说明()

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答案】D

【解析】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引起质变的角度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份的排列组合

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题目中所给出的例子即是第二种情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选项。

20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前提

D质变是量变的基础

【答案】B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两者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老子的这句话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2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C对待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的体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22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被人类认识得最晚,这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对象与其他两个规律有所不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方向和道路

【答案】D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它启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故正确答案选择D。

23马克思说:“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句话蕴含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和两种因素。所谓肯定的方面或因素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物的方面。所谓否定方面或因素是事物中促成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是坚持辩证否定观的前提。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客观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形成的自我否定、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正是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当肯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肯定了自身,成为现存事物;当否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否定了自身,现存事物就转化为他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在西方社会算是一句名言,虽然渊源久远,但许多人至今将其作为口头禅。处理简单日常事物时,执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作为哲学观点,它()

A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B执着于形而上学否定观

C认为不能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D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答案】B

【解析】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5在辩证法范畴中,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答案】C

【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A选项的内容是现象与本质所揭示的。B选项的内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所揭示的,D选项的内容是现实性与可能性所揭示的。C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26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

A必要前提

B必然结果

C发展趋势

D表现形式和补充

【答案】D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由于事物范围的极为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27“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一句众所周知的格言。在现实生活中,好士兵为数众多,其中想当元帅的也不在少数,但士兵真的成为元帅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想当元帅的士兵成为元帅具有()

A现实性

B不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具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实际存在。不可能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当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因在目前无法实现,看起来好似不可能,故称抽象的可能性。但抽象的可能毕竟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具备了实现的条件,因而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性。因此,C选项为正确答案。

28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的本质是如何被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所掩盖的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D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答案】C

【解析】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即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歪曲表现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根据假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工所得到的工资,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的价格。其实这是一种假象。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9“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这说明()

A揭示了内容与形式的联系

B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区别

C否认了内容与形式的区别

D夸大形式的作用

【答案】A

【解析】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

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30唯物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

A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1 《荀子》中《天论篇》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这句话揭示了()

A规律的平等性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C规律的能动作用

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B

【解析】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故B选项是正确答案。

3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B承认规律的能动作用

C认识客观规律

D依赖人的意识

【答案】A

【解析】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3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认识

B实践

C发展

D运动

【答案】B

【解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意识的能动性只在精神的范围内兜圈子并不能得到实现,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