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资组合管理论文

投资组合管理论文

投资组合管理论文
投资组合管理论文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投资组合管理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有企业国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小组小小小组

组员汤嘉伟0801010456 汤嘉伟0801010456

汤嘉伟0801010456 汤嘉伟0801010456

汤嘉伟0801010456 汤嘉伟0801010456 专业班级 08金融学(3,4)班

导师姓名任玎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选题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研究的内容框架及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影响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内部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信息不对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影响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外部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经济基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是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体制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表现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金融传导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金融传导机制的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金融传导机制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预期传导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预期传导机制的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预期传导机制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金融危机的三种传导机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中国防范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可能面临的传导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国际贸易传导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金融传导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预期传导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中国防范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审慎有序地进行资本项目自由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建立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加强对私人资本流动的约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改进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利用各种金融创新手段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常态运行阶段,即步入后危机时期。后危机时期的到来,既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也暗藏了许多风险,如金融、政治法律、文化和经营管理等风险。为使国有企业成功走向世界,须采取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提高国有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以产业集群的模式抱团“走出去”、建立健全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和积极发挥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职能等对策化解风险。

关键词:国有企业;“走出去”;风险;对策;后危机时期

一、引言

目前,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救助行动已经收到一定成效,各种经济刺激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效果已经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同时,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常态运行阶段,即步入后危机时期。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国内不少企业就已经开始筹划在非常时期的“走出去”战略。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新的机会又开始出现,给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注入了新动力。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必然要走向世界。后危机时期的到来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会。[1]

首先,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危机都会推动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升级和发展,带来经济、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化。在此次世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转移过程中,全球投资与贸易格局也将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发达国家经济恢复带来了新的投资需求。

其次,国内许多行业出现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已不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必然要以各种方式走出国门。同时,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传统出口贸易中频频遭遇反倾销和反规避的制裁,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必须以新的方式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跨国并购将成为必然选择。

第三,我国巨额外汇资产需要通过海外分流实现保值增值目标。截止到2009年11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2726亿美元。规模如此庞大的外汇资产,结构却不尽合理,有必要进行有益的多元化投资尝试。

第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国资产迅速贬值,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欧美国家放宽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限制。“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企业“走出去”,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

第五,提高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建立跨国企业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跨国企业集团正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主体。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一直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国企“走出去”,可以站在更高水平的平台上参与竞争,促进其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提升。

面对有利条件,国有企业若能把握住“走出去”的良机,加强对境外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可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但其中也隐藏了不可忽视的风险,若盲目跟风,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防范风险是国企“走出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后危机时期国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从经济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狭义上的“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一直以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业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后危机时期,由于发展环境的起伏波动,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必须重视的风险。[2]

(一)金融风险

1.汇率风险

今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国际外汇市场变数依然很大,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也不甚明朗。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势更显市场性特征,有涨有跌。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相对良好,决定了人民币的强

势货币地位。在市场化环境中,汇率升贬都是正常的,不排除出现人民币阶段性贬值的可能,这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美元的走势。金融危机暴发后,虽然美元一度发行泛滥,但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格局依然难以改变,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美国是唯一能够通过政策真正左右汇率的国家,美元汇率走势决定其他货币汇率走势。危机背景下,美元汇率主要是战略工具,兑欧洲货币将继续走强,以削弱其对美元的挑战兑主要亚洲货币可能会略有走弱,但不可避免地会有异常起伏和波动。

2.利率风险

利率变化的不确定将增加国有企业国际投融资的成本。投资价值与利率水平的变化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的不稳定也将增加国有企业预期收益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各国仍在不断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求稳定快速的走出萧条。不同国家在促使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优化资金投向的措施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各国利率频繁变动的风险。

3.衍生金融产品风险

衍生金融产品是从货币、股票和债券等基础金融产品派生而来。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中资银行和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的制度缺陷。衍生品交易的杠杆性、虚拟性和跨期性等特点,可以小搏大获得巨额利润,但亏损也将成杠杆式的被放大很多倍。银行金融衍生品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自2008年下半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一批国内企业和机构都因从事衍生品交易而遭受严重亏损。2008年欧元长短期利率出现罕见倒挂现象,使原以为风险不大的企业损失惨重。一系列巨亏事件警示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时,必须审慎投资金融衍生品。

(二)政治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东道国的重大政治变更及政治突发事件等因素给企业跨国投资经营战略带来的影响上,当企业投资涉及东道国的重大国家利益时,东道国政府往往会动用法律或政策手段直接干涉投资项目,从而导致经济项目的政治化处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政府存在密切联系,这种政府背景会使东道国政府有所顾虑,国企可能会遭遇东道国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等力量的阻挠,由此导致成本上升、成功率下降及在东道国经营难度加大等状况。

2009年2月,中铝与力拓签署协议后,澳大利亚不少反对党议员和民众对这项投资公开表示反对。澳政府认为力拓与中铝的交易损害了国家利益,迟迟不给中铝的交易方案放行,力拓董事会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同时,力拓的部分股东也担心中铝收购力拓后,公司会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难以达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等各种意识形态也对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形成政治干扰。

法律风险主要指来源于东道国的法律风险,各国都有不同的法律法规管理和规范本国外的企业在国内的投资经营活动。“走出去”的每一步都需要符合东道国的法律要求,我国国有企业在在国际化运作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不重视东道国法律,甚至有意规避,不做充分的尽职调查,通常会违反其证券法、反垄断法、行业法等。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往往相互转化,当东道国认为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影响到本国利益时,有可能通过临时制定或修订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特别控制。

(三)文化风险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庭制度、道德观、价值观商业贸易习惯和消费习惯等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我国国有企业要成功“走出去”,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中。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的时间短,缺乏经验,主动适应性还较差。许多国有企业把在国内形成的思维定式带到国外,在异国的经营策略没能够及时、灵活地调整,以至于与当地文化形成冲突,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国有企业在实践中往往对中外文化差异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有效地将海外文化与自己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蒙上了阴影,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但国际上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已有抬头倾向,从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愈加突出。

(四)经营管理风险

当前,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无论技术实力还是国际竞争经验,都处于弱势地位。部分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机制不活、管理不善,未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在经理念和方法上都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首先,许多国有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在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不少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仅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而不是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能力相对较低,多以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自己“走出去”的发展定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这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导致“走出去”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是国有企业“走出去”所面临又一障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需要大批高级的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惯例,而我国国有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3]

(五)制度风险

我国的国有企业“走出去”相关制度尚不完备,缺乏对外投资保护机制。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着较大的政治、经济等风险。[4]目前,我国政府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还不完备,在对外投资风险担保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还几近空白。长

期以来,我国企业几乎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独自承担对外投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为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往往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建立必要的对外投资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措施来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经营。

我国对外投资经营项目核准程序仍不顺畅。按规定,不同类型和金额的对外投资项目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准,需要企业报送的相关材料虽然有所减化,但仍相对繁杂,企业还是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审核。另外,国家和地方的外经贸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分工不清、相互牵制的问题,令企业无所适从。

三、中国国有企业化解走出去风险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走出去”时会面临各种风险,只有具有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成功走向世界。国有企业自身和政府都应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国内环境,培育出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一)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除了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还具有套期保值的作用。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避险工具和产品。衍生金融工具就可以帮助企业锁定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可选择的工具主要有远期金融合约、金融期货合、期权合约、互换等。[5]企业通过衍生金融交易可以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外汇收支提前确定。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职能在于锁定价格波动,进行风险的控制。风险资产

持有者为消除风险而利用一种或多种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向对冲交易。但杠杆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有脱离原生性金融商品的趋势,通常其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原生市场的规模。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可能加剧风险的程度。有时会产生重大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事故,形成重大损失。因此,在国有企业进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规避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加强监管,防止忽视风险的投机行为。

(二)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提高国有企业应对风险能力

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时,必须对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和正确估计。不断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改革力度,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6]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塑造真正承担决策和经营风险的投资主体。要学习和借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

其次,提高国企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决定了跨国公司的成长速度和存续时间。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国有企业要成功“走出去”就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品牌战略意识。

第三,尽职调查东道国市场,全面融入当地环境。国有企业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经营活动,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口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尤其要注意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相符合,融入当地文化,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尊

重,企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环境。

第四,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国有企业要发展跨国投资经营,须尽快制定人才战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计划提高本企业人员的跨国经营能力需要较长时间,所以还可考虑同高校合作和从国外引进人才等途径。另外,也可采取人员本地化战略,直接从东道国聘用管理人员。

(三)以产业集群的模式抱团“走出去”

为摆脱传统出口产品受制于他人市场的弊端,国有企业可以考虑在境外建立工业园区,把产业链整体转移到东道国,尝试输出产业集群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国有企业实现从出口产品向“输出”企业,再到“输出”产业集群的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可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当前正值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产业集群,特别是现代产业集群就是这个机遇期的关键点。国有企业应抓住机遇,为集群抱团“走出去”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国内已形成的成熟产业链同时输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先“走出去”,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待条件成熟后再进入国际市场;研发和营销机构建在境外,生产企业在国内,内外联动。第三种方式已经成为浙江外贸的“两头在外”发展战略,一头是营销在外面,在境外建立营销机构,另一头就是研发在外面,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到海外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目前,浙江省已创办了8个境外工业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越南、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得益于发展战略的转型,在全国进出口走势仍处于下降通道的形势下,浙江的几个主要外贸指标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群的模式抱团“走出去”的模式对于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扩大自主出口,打造品牌

形象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促进出口方与进口方的合作共赢,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为“中国制造”塑造新的国际形象。[7]

(四)建立健全对外投资保险制度

为降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风险,一些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先后实行了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本国对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障或保险。目前,国有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如战争和内乱等,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国家征收、没收、国有化、东道国国际收支困难、外汇管制、投资领域限制或禁止等等。我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借鉴美、德等发达国家经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以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经济利益。对外投资保险制度不仅涵盖政治风险,还应包括金融、法律等风险。跨国投资经营者在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保险后,若承保的风险发生而造成损失,则由本国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而后代位取得对外投资者的权利,包括向被投资国政府的索赔权,这样可有效减少投资者后顾之忧。

(五)积极发挥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职能

“走出去”战略是一项国家长期战略,离不开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

首先,政府应简化完善企业境外投资经营审批制度。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制度。资金来源是掌握审批标准的主要依据,对利用商业银行贷款和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的国有企业,由企业提交投资报告,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并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管,由投资主体和相关金融机构承担投资风险。对政府财政拨款或使用国家外汇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的项目,应严格审批。政府的审批应强化宏观控制与服务职能。依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审批的重点

一方面在于审查投资主体资格。即是否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和资产状况、有无境外经营和管理人才、有无逃套汇等违规行为等。另一方面,应从国家安全、境外资产总体效益出发,进行宏观控制。

其次,加大对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及信息支持力度。在财政、信贷、保险、税收等方面制定的扶持政策,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相比企业,政府占有更多有关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状况、宏观经济、与外资投资有关的法律、税收框架、政府管理程序等基本信息。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信息采集、建立可靠的信息传播机构和渠道,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邀请企业参加国家大型商务洽谈活动。

最后,积极扩大政府间合作。虽然我国已和上百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这些协定大多数是中国以投资东道国的身份签署。在条件成熟时,我国还应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参加区域层次的投资保护协定,建立并维系与被投资国政府的紧密互信关系,为双方企业间的跨国投资经营建立起一定的框架条件,降低政治法律风险。

四、结论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问题是国内外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我国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原因很多,只有从企业自身建设、外部环境建设以及政府全力参与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处理好我国国有企业投资问题,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戎凡,浅析中国的“走出去”战略[J].企业家天地,2009(7):92-93

[2]邹纯,张文静,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走出去”战略[J].北方经

济,2009(5):63-64

[3]仲鑫,马光明,金融危机对近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J].国际贸

易,2009(7):56-59

[4] 王元龙,企业走出去的四大核心风险,新浪财经,2009-12-06,

https://www.doczj.com/doc/0611415809.html,/money/roll/20091206/185********.shtml.

[5] 纪元,张燕,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观点的评析[J].中国劳动关

系学院学报,2006(2):119-124

[6]傅自应,中国企业具备走出去条件需规避风险,中国网,2009-08-12

https://www.doczj.com/doc/0611415809.html,/g/20090812/11326606144.shtml

[7] 钟懿辉,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9(2):76-79

投资组合管理基本理论.

投资组合管理基本理论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投资战略;投资组合风险;投资组合业绩评价,对投资组合管理基本理论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投资股市的基金经理通常采用一些不同的投资战略、我们已经知道,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用投资组合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度量,而且,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证券个数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投资组合的业绩进行评估、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是特定期间内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化加上所获得的任何收益。对封闭式基金来说,由于没有资金的流进和流出,回报率的计算相对比较容易、没有经过风险调整的回报率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经过风险调整的回报率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具体材料请详见:一、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马考维茨(Markowitz)是现代投资组合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经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他认为若在具有相同回报率的两个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任何投资者都会选择风险小的。这同时也表明投资者若要追求高回报必定要承担高风险。同样,出于回避风险的原因,投资者通常持有多样化投资组合。马考维茨从对回报和风险的定量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投资组合的特性,从数学上解释了投资者的避险行为,并提出了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法。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因此,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其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定义的。这些统计量是描述回报率围绕其平均值变化的程度,如果变化剧烈则表明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较大。从投资组合方差的数学展开式中可以看到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各成分证券的方差、权重以及成分证券间的协方差有关,而协方差与任意两证券的相关系数成正比。相关系数越小,其协方差就越小,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也就越小。因此,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另外,由投资组合方差的数学展开式可以得出:增加证券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基于回避风险的假设,马考维茨建立了一个投资组合的分析模型,其要点为:(1)投资组合的两个相关特征是期望回报率及其方差。(2)投资将选择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期望回报率最大的投资组合,或在给定期望回报率水平下风险最低的投资组合。(3)对每种证券的期望回报率、方差和与其他证券的协方差进行估计和挑选,并进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以确定各证券在投资者资金中的比重。二、投资战略投资股市的基金经理通常采用一些不同的投资战略。最常见的投资类型是增长型投资和收益型投资。不同类型的投资战略给予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但也使投资计划的制定变得复杂化。选择增长型或收益型的股票是基金经理们最常用的投资战略。增长型公司的特点是有较高的盈利增长率和赢余保留率;收益型公司的特点是有较高的股息收益率。判断一家公司的持续增长通常会有因信息不足带来的风险,而股息收益率所依赖的信息相对比较可靠,风险也比较低。美国股市的历史数据显示,就长期而言,增长型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收益型投资,但收益型投资的回报率比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型公司会随着时间不断壮大,其回报率会逐渐回落。历史数据证实增长型大公司和收益型大公司的长期平均回报率趋于相同。另外,投资战略还可以分为积极投资战略和消极投资战略。积极投资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不断地选择进出市

博迪《投资学》(第9版)课后习题-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27章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理论 1.在实施证券分析后如何应用BL模型于股票和债券组合(如同前述)?这说明BL和TB的使用顺序有什么要求? 答:债券相对于股票的表现会对证券分析的实施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当预期到利率下降时,现在债券的表现将比先前预期的要好。这一预期表现可能也反映了对债券质量(信用)利差的预测。除了对宏观经济预测的影响,该收益的变动对有高杠杆且处于财务危机的公司有重大的意义。从BL模型的输入量开始,该模型的使用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分析。这并不排除在相反方向的反馈,例如,如果多数证券分析暗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好(或坏)的经济(或经济部门)状况。 2.教材图27-4有一个计量经济学框。第3条为“协助其他单元”,这具体可能指什么任务? 答:经济部门的特定任务可能包含以下几种: (1)帮助宏观预测者对他们的资本配置进行预测和建立BL模型的“观点”。 (2)帮助质量控制部门估计预测记录。 (3)向其他部门提供解决可能遇见的统计问题的资源。 3.做出新的 预测,用以替换教材27.1节中的数据表27-2。找出最优组合与期望业绩。 答:答案不惟一。

4.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替换教材27.3节中的数据表27.7。找出最优组合与期望业绩。 答:答案不惟一。 5.如果给分析师进行培训可以把他的预测精度R2提高0.01,这个培训的价值是多少?举例说明之。 答:要给业绩的提高赋值,应先从M2的预期值开始。这是来自积极管理的增量收益(风险调整后)。将此增量M2应用到未来资产组合的美元价值中,并计算这些美元增量的现值以决定管理的美元价值。继续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获得增量M2。估计由管理组合的信息比率(IR)的增加所带来的夏普比率的提高。 这个问题中设想的行为相当于提高了监测着一系列证券的分析师的预测精度。这限制了那些证券整体IR的提高。(回想一下,整体IR的平方是单个证券的IR的平方之和。)精确度的提高意味着将更大的权重分配给分析师的预测,这使得分析师预期的IR有一个增量。分析师所涵盖的(可能从正或负的阿尔法值中预测到)证券IR预期可能由以下两种方式获得:(1)直接来自于分析师过去的预测;(2)来自于对问题中股票过去的异常收益的分布估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