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随着宁波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物流量急剧增加,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物流量增加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要求,可以逐渐缓解江北地区出现的瓶颈问题。江北陆港物流中心作为城市货运车辆集散中心,可以进一步优化宁波市物流中心的布局,并提高宁波市物流中心供给能力。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建成使用后不仅会成为江北区的支柱产业带动江北及宁波的经济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在改善江北区的投资环境的同时提高江北区经济整体竞争力。所以,对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预期目标:

通过分析对比宁波市物流需求和江北陆港物流中心货运处理量说明陆港物流中心的建设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为促进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使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真正成为宁波依托干线公路和铁路的内外衔接物流枢纽,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现代物流系统主框架的重要节点,宁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流中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完善的一种先进的流通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市场大流通的必然产物。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物流中心也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美国和日本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中心。我国学术界的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探索,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也产生了一批数量不多的物流中心。所以目前国内对物流中心的研究还比较粗浅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物流中心的发展起步较早,且近些年发展态势良好。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物流中心概念方面的研究情况看,物流中心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在日本物流中心被称为“物流团地”(Distribution Park),在德国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 Village)。在国内有的被称为“物流基地”,如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的被称为“物流中心”,如大连国际物流中心、深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还有的称“物流园区”,如北京通州物流园区、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等等。2001年,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中心是这样定义的:物流中心(Logistics Center)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面向社会服务;物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大;少品种、大批量;存储、吞吐能力强;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虽然名称不同,各国的定义表述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的建设目的、服务、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在物流中心的功能和规划选址方面的研究中,王方庆(2004)从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入手,同时对物流中心的作用与功能进行了介绍,对物流中心进行了分类。并且重点分析和介绍了物流中心的规划流程,通过对物流中心规划流程的把握,将物流中心规划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展开,从基本的资料收集、功能定位和计划制定,到物流中心的基本布局、信息系统建设和区域布置,对各个部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987年Ghosh和Mclafferty提出了一些关于设施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对于物流中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纽约港的物流总监Sam Azzarello 说:“当人们想到我们港口中的铁路线离高速公路那么近,就会明白我们的内陆运输能力在本地区同类港口中是无可匹敌的。”与此相类似,如果综合物流中心靠近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点则不仅可以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和能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有利于综合物流中心的发展。

关于物流中心的管理方面的研究中,姜超峰(2004)指出:“物流中心的产生和演变最重要的关联因素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政府在物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总体规划和协调、政策支持、制定和执行标准等作用。

关于国外物流中心的运营模式的研究方面,汪鸣(2003)总结和分析了日本的“物流团地”和德国的“货运村”成功运营的经验。康丽(2005)指出日本在物流中心建设中的经验主要有三点分别是重视规划、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投资政策和良好的市政配套设施。杨旭(2003)介绍到德国的物流中心产生是由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个企业在生产及销售环节尽力降低成本及费用支出。德国在货运村的运营模式下积累的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企业化经营管理;入驻园区企业自主经营。

对于国内物流中心运营模式的研究中,李泽(2008)以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为例,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其开发运营模式,首先阐述了物流园的一般理论和一些地方物流园建设运营的实践方法,其次对青岛胶州湾国物流园的发展优势、机遇、困难及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开发与运营发展进行研究,从物流网络构建模式、建设发展模式、服务平台构建模式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其开发运营模式,以实现园区良性发展。张道臣(2009)首先对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和运营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从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入驻企业选择和盈利模式三个方

面阐释了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内涵,并总结了我国物流园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张道臣提出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完成后,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建立适当的组织管理体系,对物流园区主要战略和经营层面的活动进行设计,为实现园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同时,他提出物流园区的运营应该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重视政府在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园区运营管理和政策支持上有所创新。

宁波市交通局2009年编制的《宁波市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提出在新铁路货运北站附近建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作为城市货运车辆集散中心。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宁波市物流中心布局,并提高宁波市物流中心供给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宁波市物流需求和江北陆港物流中心货运处理量,说明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分析设置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开发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为促进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借鉴。

3.参考文献

[1] 王方庆.物流中心功能与规划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4.

[2] 姜超峰.物流中心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管理模式[C].第二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八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2004.

[3] 汪鸣.国外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及借鉴[J].中国储运,2003(05):14-16.

[4] 康丽.株洲新马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5.

[5] 杨旭.大连国际物流园区运营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东北财经大学,2003.

[6] 李泽.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项目开发及运营模式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8.

[7] 张道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8] 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宁波市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R].宁波市交通局,2009.

[9] 姜源,孙鹏,向爱兵.物流中心运作模式比较[J].交通标准化,2006(05):162-166.

[10] 通创物流咨询有限公司课题组.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模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1] 赵成锋,陈义虎.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模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2] 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3] 周容霞.基于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北:武汉科技大学,2008.

[14] 过秀成,胡斌,谢实海.我国物流中心的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03):147-151.

[15] Marian Sulgan.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in Slovak Republic[J]. Transport,

2006(3):197-200.

[16] LI XU-hong, Hu Wen-you, MAO Hai-jun.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planning method[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2(1):85-87.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物流中心概述

2.1 物流中心的概念及特征

2.2 当代物流中心开发、运营状况

3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物流需求预测

3.2 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建设必要性

4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定位与功能配置

4.1 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定位

4.2 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功能配置

5 宁波市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发展模式分析

5.1 江北陆港物流中心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5.2 江北陆港物流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5.3 江北陆港物流中心盈利模式分析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对近几年关于物流中心的相关理论和实际运用的研究,主要将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和EBSCO等查找相关的文献。然后有疑问的部分要找导师商量讨论,使文章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进度计划:

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7学期第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7学期第15-20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8学期第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8学期第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