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26 23:52:00

查看( 33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一、概念(intertextuality)

巴赫金认为,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语言意识或语言追求。一种是私人语言,它追求表达的奇特化和个性化特色,语言使用者寄希望通过语词的巧妙配合与搭配传达出他对社会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种语言的最终发展趋势是走向朦胧与模糊,其传达的内蕴可能只有语言创造者自己明白。诗歌语言就是在该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风格满足于一种语言和一个语言意识。诗人不能把自己的诗思和自己的诗旨同他所运用的那个语言对立起来,因为诗人整个地生活在这个语言之中,所以不能在这风格的范围内把语言变成思索的对象、反省的对象、对之采取某种态度的对象”。

另一种是社会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明晰性和可理解性,最终达到交际目的。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社会语言,它所运用的词语、句式和表达的意义是清楚的,能够为一般公众所理解。但小说语言的透明性并不影响其传达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于语言除表现自身外,还表现社会现实及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巴赫金认为,诗歌语言是一种纯净语言,具有独白性;而小说语言是杂语共生的语言,具有奇声喧哗和对话特征,这种语言能为文本释义的多种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巴赫金提到的中世纪的“引用”现象,如今我们称为“互文性”。

“中世纪文学史和拉丁文学史就是一部独特的侵吞史、再创作史和模仿他人作品的历史。”(巴赫金)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依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提出的。

“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是复数的,文本的生产性导致“文本不是意义和平共处的场所,而是一个通

道,一个意义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作家的责任就是把不同的作品融合在一起,所以文本永远不会是原创的。

热奈特认为互文性是“两个或若干个文本之间的互现关系,从本相上最经常地表现为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利用引用、抄袭等手法横向地将文献罗列于文本中,实现两篇文本的共存(甲文出现在乙文中)。

总体看来,互文性主张文本处于一个由其他文本、书籍和文化所构成的系统的中心,并形成相互参照、彼此关联和开放式的对话关系。

简言之,互文是指(有意或无意)运用其他先前文本的素材。

互文观念的产生与解构主义思潮关系密切,从根本上讲,它也体现出一种反对单一与稳定、主张多元与颠覆的解构倾向,可以说互文精神就是一种立足文本形式的解构精神。

二、类型

阿瑟·伯杰认为,有风格滑稽模仿,如在比赛中,参赛者模仿海明威的风格,达到可笑的效果;和体裁滑稽模仿,如肥皂剧和西部片。

另一种有意识的互文性发生在编导制造可以被认出是“引用”与其他电影的场景。如先锋派作品。

以上都是有意识到互文。无意识的互文性是指在创作者毫无意识到情况下,各种文本素材成为共同媒介、遍及各种文化并进入新的文本。一些文艺理论家认为,所有创作作品最终都是互文性的,即所有文本中不同程度上都彼此相互关联。

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一书中,运用整章篇幅介绍了电视的互文性。

菲斯克认为,互文性是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两个层面上运作的。

水平面互文性是通过类型、角色和内容等因素而运作的。垂直面互文性指的是在原始文本如电视节目或连续剧等和其他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

按照他的理解,当一个文本很明确地是在促销另一个文本时,垂直面互文性便清楚地展现了出来,例如,随着一部新剧情片的上映而出现的宣传素材。在这个案例中,二级文本像广告、海报、期刊上的影评等都是用来推动与促销原始文本的偏好意义的流通。二级文本无疑会影响到电视观众对意义的深刻理解。

水平面互文性和垂直面互文性可以用来分析电视的多义性。

另外,有学者认为,文本续接方式及引入文本对此在文本发生影响的价值取向是互文本分类的两个重要标准。

所谓“文本续接方式”只有两种:要么是直接引入,它可以通过可证实的文本分析比较得出;要么是间接引入,这主要是指前在文化实践的暗示,文本间并没有可证实的直接联系。

所谓“引入文本对此在文本发生影响的价值取向”即引入文本客观上对此在文本起到了何种影响、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肯定了此文本的存在,与此在文本保持基调上的一致性,体现了一种正向价值;一是客观上歪曲或否定了此在文本,两者并未达成共识。

依据续接方式上直接、间接的不同和发生影响价值取向上肯定、否定的区别进行划分,互文本就有四种存在形式:

直接引入具有正向肯定价值的“引用”;

直接引入具有否定价值的“抄袭”与“拼贴”;

间接引入具有肯定价值的“用典”;

间接引入具有负向价值的“戏仿”与“戏拟”。

(《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董希文)

三、现状(另见论文索引)

思考题:结合实际阐述互文性的概念及其在文化传播产业中的实践。

互文性艺术分析

互文性艺术分析 1艺术:现实的审美变形 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千百年来在文学批评界可谓一直争论不休。究其原因,恐怕与文学艺术本身所呈现出的变化多端的面貌息息相关。换言之,文学主体通过千差万别的表现手法,展示出迥然相异的生存状况与人生态度。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艺术与现实之间毫无关联呢?概览整个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有些创作带有鲜明的现实烙印,以如实反映现实真相为目标;还有些则极尽扭曲、变幻之势,难以认清现实的本来面目。当然,前者非指现实的翻版,仅仅就形式而言呈现出一种逼真描摹现实的倾向,细究之下,其中应当不乏对生活的反思与改造,甚至有对现实出路的深刻探寻;后者也并非意味着文学主体的活动与现实无涉,不管怎样夸张,怎样怪诞,其看似虚幻的面纱之下总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现实根源。由此思之,上述二者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仅仅主体对现实进行审美变形的形式不同。随之而来,大量处于这两种倾向之间、对二者进行中和的各种类型的出现便不可避免了。不管怎样,应当明确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审美方式对现实进行加工,其所呈现的面貌无论与现实多近或者多远,从根本上说,完全等同于现实或者完全脱离现实的情形却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存有的。以现实为基准进行千变万化的审美变形,这既是文学的艺术性使然,又充分体现了文学主体的自由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对此,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过颇有意义的理论探索,比如其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阿多诺等曾就此作专门讨论。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样,马尔库塞始终关注着政治斗争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马尔库塞是从审美的角度论之,明确表示:“艺术的政治潜能仅仅存有于它自身的审美之维。”(马尔库塞1989:206)他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的工具或者逃避现实的手段这样两种极端的做法,而结合弗洛伊德相关本能升华的理论指出,通过审美维度的建立,艺术以其自身的形式使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获得虚幻的满足,至于当代以反升华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则起到了唤醒人们与不合理的现实进行斗争的作用。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互文性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0610793873.html,/s/blog_4e481e610100us2r.html 1 互文性与翻译李粟 北京语言大 学 【硕士】 北京语言 大学 2008-05-01 0 150 2 索尔·贝娄小说的互文性: 《赫索格》和《拉维尔斯 坦》的互文性分析 江春奋厦门大学 【硕士】 厦门大学 2009-04-01 0 210 3 从互文性理论谈《牡丹亭》 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林雪 四川师范大 学 【硕士】 四川师范 大学 2010-06-30 0 31 4 互文性与《红楼梦》中互 文符号的翻译 黄懿 湖南师范大 学 【硕士】 湖南师范 大学 2005-11-01 1 279 5 英汉广告文本互文性的顺 应性研究 谢瑞芹 南京财经大 学 【硕士】 南京财经 大学 2009-11-01 0 6 报刊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 体性—互文性视角 陈立群中南大学 【硕士】 中南大学 2008-11-01 0 226 7 互文性视角下甲型H1N1 流感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 析 庆凌 南京理工大 学 【硕士】 南京理工 大学 2010-05-01 0 113 8 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 的典籍翻译研究 姜怡 大连理工大 学 【博士】 大连理工 大学 2010-07-06 0 84 9 “红色经典”的叙事模式与 左翼文学经验 姜辉暨南大学 【博士】 暨南大学 2010-05-20 0 161 10 体裁互文性研究陈亚萍 上海外国语 大学 【博士】 上海外国 语大学 2008-05-01 1 616 11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 特征研究 焦亚东 华中师范大 学 【博士】 华中师范 大学 2006-04-01 4 940 12 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 际互文性研究 武建国 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 【博士】 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 2006-04-01 6 683 13 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 究 刘金明 上海外国语 大学 【博士】 上海外国 语大学 2006-05-01 11 1522 14 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 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 释 万书辉四川大学 【博士】 四川大学 2007-03-07 2 778 15 从互文性角度看《三国演 义》英译本中文化内容的 翻译策略 巫丹 天津理工大 学 【硕士】 天津理工 大学 2009-12-01 0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26 23:52:00 查看( 33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一、概念(intertextuality) 巴赫金认为,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语言意识或语言追求。一种是私人语言,它追求表达的奇特化和个性化特色,语言使用者寄希望通过语词的巧妙配合与搭配传达出他对社会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种语言的最终发展趋势是走向朦胧与模糊,其传达的内蕴可能只有语言创造者自己明白。诗歌语言就是在该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风格满足于一种语言和一个语言意识。诗人不能把自己的诗思和自己的诗旨同他所运用的那个语言对立起来,因为诗人整个地生活在这个语言之中,所以不能在这风格的范围内把语言变成思索的对象、反省的对象、对之采取某种态度的对象”。 另一种是社会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明晰性和可理解性,最终达到交际目的。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社会语言,它所运用的词语、句式和表达的意义是清楚的,能够为一般公众所理解。但小说语言的透明性并不影响其传达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于语言除表现自身外,还表现社会现实及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巴赫金认为,诗歌语言是一种纯净语言,具有独白性;而小说语言是杂语共生的语言,具有奇声喧哗和对话特征,这种语言能为文本释义的多种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巴赫金提到的中世纪的“引用”现象,如今我们称为“互文性”。 “中世纪文学史和拉丁文学史就是一部独特的侵吞史、再创作史和模仿他人作品的历史。”(巴赫金)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依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提出的。 “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是复数的,文本的生产性导致“文本不是意义和平共处的场所,而是一个通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典型案例分析

铁山乡干部作风整治典型案例分析会 会议记录整理 时间:2012年4月24日 地点:乡便民服务中心五楼会议室 主持:彭联军(纪检书记) 4月24日上午,铁山乡党委政府在乡便民服务中心五楼会议室召开“集中整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典型案例剖析专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体乡村干部、乡属乡办各单位的负责人。会议由乡纪委书记、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彭联军同志主持。乡党委书记、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洪海出席会议并讲话。 一、典型案例分析 1、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通报一起干部作风问题典型案件。 该县屏山镇长江村新村点近百户建房户2007年申请办证,至今年3月调查时仍未办结,对该镇政府、规划所、国土所相关人员办事拖拉、服务意识不强、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和驻村挂点的县体育局“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队员作风不实问题进行效能责任追究,给予3人口头效能告诫,扣发一个月津补贴的50%;给予4人书面效能告诫,扣发一个月津补贴,且当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建房办证中乱收费行为进行立案调查,给予1人党内严重警告、2人党内警告、2人行政警告处分。目前,该村建房户土地使用

证正在按程序办理中,违规收取的费用已全部退还给了建房户。 分析: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屏山镇长江村新村点农民建房办证过程中有关部门单位存在的问题,暴露出乡政府及职能部门存在着政策宣传不力、惠民政策执行不到位、干部作风飘浮、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它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农民建房乱收费行为。要以当前全县正在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深入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2、河北兴隆县部分县直部门和乡镇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 2009年5月,河北省审计厅到兴隆县对该县2006至2008年财政决算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中发现兴隆县部分县直部门和乡镇存在较严重的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省审计组陆续向承德市委移送案件线索83件。市委决定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经过省审计组审计和市委调查组调查,发现被审单位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监督查处工作不到位。二是资金、账户管理不严。三是资金支出随意性大,违规使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该县挂兰峪镇原党委书记王庆国、原镇长司铁军采用收入不入账、虚打收条截留款项、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等方式,将该镇应收的承包费、县直部门拨付的项目款等合计364万元留作账外资金,并采取报销虚假单据的方式,从“小金库”中套取现

互文性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本文无力展开这一浩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一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2) 实际上,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的狂欢节化”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多声部性”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而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还指出,陀氏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构成不同对话形式,强化了复调结构。在分析陀氏文本的复调现象和对话性形式建构原则基础上,巴赫金进一步提出“文学的狂欢节化”这一概念。在陀氏作品(如《白痴》)中,狂欢节中的情节与场面随处可见。狂欢化的时空是陀氏复调小说得以滋长的土壤,而复调结构又集中体现了“文学的狂欢节化”。巴赫金指出,作为复杂文化行为之综合的狂欢节,其仪式对小说本文产生了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如狂欢广场、无等级的插科打诨、粗鄙对话、庄谐结合的语言等都影射了权威的消失、等级世界观的破碎和文化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逆转。狂欢节这种反权威、反逻辑、反和谐、去除中心、消蚀界限的复杂纷乱的变调特征建立在狂欢节对文化认可的种种行为和话语的综合性混合与反讽化基础之上,由此,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方言、职业语言、民俗语言等交汇在一起相互指涉,以一种新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世界。可见,“文学的狂欢节化”这一概念实际已具备“互文性”的基本内涵。关于这一点,当代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也有论述。在《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一文中,他指出:“狂欢,这个词自然是巴赫金的创造,它丰富地涵盖了不确定性、支离破碎性、非原则性、无我性、反讽和种类混杂等等。……狂欢在更深一层意味着…一符多音?——语言的离心力,事物欢悦的相互依存性、透视和行为,参与生活的狂乱、笑的内在性。……至少指游戏的颠覆的包孕着更生的因素”。(3) 二 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不同文化理论对互文性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并非一致。从上述文化理论的主要理论家的不同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界定、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践运用各有其侧重点或理论兴趣点,由此导致了互文性理论的复杂性。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在其意指作用理论中认为审美本文具有自我指涉和“含混”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只要纠缠在一起的各种解释相互作用,文本就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常规的代码和它们转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从不同角度被讨论和定义过。在批评性研究领域中,体裁互文性是指“不同语篇体裁或类型之间的现今的或历史的关系,每一种语篇体裁或类型都是以一个集合主体或一类使用者为前提的,因为每一类语篇都是受到某个社会团体,阶层或机构的控制,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的语篇体裁或类型具有优先权”。在体裁研究领域,体裁互文性则被定义为体裁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因为体裁是动态的和历史性的,它总会对社会体系其它方面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我们认为,尽管体裁互文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深入讨论,但现有的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局限和不足。第一,体裁互文性理应是有关体裁的语言交际现象,有关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将以体裁研究为基础。但由于影响语篇体裁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结论性论断,甚至我们在决定某一个语篇是否属于某种体裁时都难免有任意之嫌。大多数关于体裁本质属性的研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以某一种方式进行研究。所以,对体裁本质属性的认识的角度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完善。第二,已有的体裁互文性研究比较注重对体裁互文现象的形式上的描述。即使有对体裁互文发生机制的讨论,也受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限制,很少涉及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第三,虽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早已承认体裁互文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它们之间的可操作链接策略并没有做出过进一步的讨论。对于在体裁互文过程中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体裁互文的,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最后,体裁互文性理应被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中或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研究,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的角度的或目的的局限性,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很难做到全面和完善。这种局限性还同时表现在研究层面的无法突破。如现有的涉及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如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研究由于注重篇际互文性的语言实现,其研究层面始终停留于语篇甚至语篇以下层面的互文性研究。篇际互文性中的语篇互文性和更宏观意义上的体裁互文性的特质区别很难区分,毕竟语篇是体裁的具体实现载体。鉴于以上对现有体裁互文性研究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宏观层面的关于体裁的互文性研究理论框架。我们为体裁互文性研究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宏观社会符号理论框架。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由来已久的努力方向,其结合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使得语言研究更全面的价值早有定论。我们通过分析索绪尔,皮尔斯,以及之后的韩礼德等人对语言符号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语篇,语域,体裁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我们论证了将语篇视作为一个完整象征符号而非语言符号复合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作为语言符号宏观体系中的最高层面,其实质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macro social se miosis system)。于是,体裁互文性即可被定义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本身又可视作为一种符号过程。因而,我们对于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借鉴了对语言符号的两分法研究方法,即分别对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进行研究。不仅于此,基于对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的建构和分析,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三维性理论框架模型,除了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还提出了体裁互文焦点这一研究维度。在体裁互文系统的维度上,体裁互文被视作为一个含有若干体裁互文潜势的资源系统,具体包括体裁互文学科知识潜势(disciplinary knowledge potentials),体裁互文宏观话

春晚节目的互文性分析——以 2013 年春晚为例

春晚节目的互文性分析——以2013年春晚为例 吕修琦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不仅仅是一台文艺晚会,它更是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使命的独特的媒介产品,春晚通过与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宏观话题、当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互相引用的具体互文,以及春晚极力汇聚多种艺术形式和营造年夜饭氛围的体裁互文,共同完成这一独特的使命。互文性的恰当运用使得春晚成为了一个令人愉悦的、粘合世代、传递国家意识形态并且有助于构建想象的共同体的独特媒介产品。 【关键字】春晚互文性 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A Semiotic Study on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of 2013 LV Xiuqi (MA stud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ABSTRACT:CCTV's Spring Festival Gala is not just an art show, it is a unique media products that carries mor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mission. To accomplish this unique mission, the program not only contains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s of the folk cultur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cro-topic and the popular culture of the year, but also create a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s between varieties of art forms. The proper use of intertextuality makes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a pleasant show which can bond generations, sends national ideology and build an imagined communit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Intertextuality

英语广告语篇中的省略探析

A Study on Ellipsis in English Advertising Discourse (20141181 韦盼盼)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hesion device, ellipsis is a vital phenomenon in the language use. Especially it is widely used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advertising discours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basi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llipsis in the English advertising discourse, in order to show that ellipsis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hesion device for discourses but also can meet the needs of text rhetoric in advertising. Key words: ellipsis, English advertising discourse, cohesion 1.Introduction Ellipsis is an important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a vital means of language cohesion in English. It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substitution by zero”. Main functions of ellipsis are saving words, avoiding repetition, and making the texts concise. Meanwhile, ellipsis is a means of rhetorical devices which belongs to syntax structure. The major function of advertisements is to persuade readers instantly. In general, an advertisement should express the most information in a limited length. It should simplify the les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employ elliptic sentences which can make the texts clear, prominent, compact and eye-catching. Therefore, employing ellipsis can make an advertisement more eye-catching. Elliptic sentences are the most typical form and feature of advertisemen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nglish advertisements, and try to find the ellipsis in the advertisements, which may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when we are reading the English advertisements. 2.Ellipsis According to Halliday & Hasan(2001, 88), “ Ellipsis as the omission of an item,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at form of substitution in which the item is replaced by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近年来,互文性之于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杨衍松,1994;蒋晓华,1998)。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些成果时,发现关于互文性与翻译的研析多从源语文化角度展开。具体说,就是将外互文性(extl习textuallty)之于翻译的探讨定格在源语文化的框架之内来阐述如何在译人语中转存源语文本中的外互文因素。然而,关涉到两种语言转换、两种文化传通的翻译活动是在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常常诉诸于“跨文化互文”这一手段,即译者将外互文性定格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 这是翻译实践中转存外互文性因素的另一类文化互文现象,值得研究与探讨。 所谓外互文性,是指互文性被看作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融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B田tlles,1970;玩.人e,1985)。翻译实践中,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与目的语文化文本的功能是相似的,都旨在增加言外之意、增强感情色彩、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题旨的感悟与解读。 但其实质则有差别,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是源语文本本身

所固有的,是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而外互文性之于目的语文化文本并非指源语文本中存在的外互文性因素在目的语文本中的转存,而是指译者在不失原作题旨的情况下,为影响和感染目的语读者而创造出来的与目的语文化形成互文的东西,即前面所说的“跨文化互文”因素。因此,此时此地的外互文性因素不再是源语文化文本所固有的。以下从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文学翻译中跨文化互文因素作尝试性讨论。 一、词语的跨文化互文 词语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文化意义也最易于在词语层面上体现出来。 词语的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其本身原有的意义;后者则与其历史沿革有紧密关系,有时其涵义经前人提炼、加工和创造变得较为固定而在语言实践中相递沿袭下来,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情韵符号。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达意传情效果,往往会对这些承载着诸多情韵的语词符号十分喜爱,特别在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小说的情节、结构都带有印度神话的影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说人物和印度神话人物互文,他们同名,使用同一指称,如湿婆,帕尔瓦蒂、帕德玛等。这种指称就是一种激发语,指向印度神话,引发读者的联想,指引读者去追忆印度神话。 二、.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 能够证明互文影响的两个标签: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尤其重要。互文指涉包括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Lemke认为互文指涉一是存在于同一文本内各成分之间,前后成分互相指涉,这是文内互文指涉;二是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间,这是文际互文指涉;互文标记是文本的有形成分,代表的是互文指涉。互文标记往往是作者的意图所在(intentionality),即作者有意使用一定“知名度”的表达方式,或词或句或更大的语言单位,以便达到某个目的。如美国黑人独立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

互文性解释

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具体而言,互文性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和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理论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文本分析策略,不过它结合了自身诞生于结构主义文论的特色,将之改换了文本和文本的互文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所以,互文性理论所遵循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窥见,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否则它也将落入形式主义文论的窠臼。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互文性理论以“影响”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而互文性理论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下面本文就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多重对话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文本网络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2];二是“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3]。“互文性”概念强调的是把写作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以关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应当说,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 从第一个层次来看,“互文性”概念更偏重于文学的形式研究层面,这正与它

案例分析常用的方法

介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 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 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 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 4、swot分析方法、 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 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或弱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目标、资源和战略三者达到最佳匹配。公司通过对外部机会、风险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的综合加权分析(借助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确立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再将公司目标、资源与所制定的战略相比较,找出并建立外部与内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备选战略(借助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及大战略矩阵),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若干备选战略的吸引力总分数的比较,确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战略。然后制定公司可量化的、具体的年度目标,围绕着已确立的目标,合理的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如人、财、物方面的配置和调度),并有效地实施战略,最后是对已实施的战略进行控制、反馈与评价。这是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极重要的工作。往往一些战略的挫败很大部分是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和绩效考核标准所导致的。充分与及时的反馈是有效战略评价的基石,在快速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公司的战略经受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战略评价决策矩阵,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现行战略与实际的目标实现进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