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管理师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

(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2)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3)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4)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5)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职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4)《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外国:(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纪人观点。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过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成为一种职业。(4)欧文的人事管理,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对管理的贡献主要有对工作方法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薪酬。(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对管理的贡献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消除了因刺激工资而引起的常见的劳资纠纷。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1)古典管理理论①科学管理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莉莲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的“甘特图”。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②组织管理理论:包括法约尔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2)行为管理理论:包括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和行为科学。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3)数量管理理论: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它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4)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运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5)权变管理理论: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着重考察有关的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6)全面质量管理: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要点: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7)20 世纪90 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①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②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③业务流程再造:通过重新设计流程,可以在流程绩效的改善上取得飞跃,激发和增进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理解:(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种职能。(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原则:满意原则。依据:适量的信息。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济了何种发展?

(1)古典决策理论(2)行为决策理论

3.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尽力获取精确地、可依赖的信息。(2)明确目标: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3)拟定方案: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4)筛选方案: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并仔细思考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奉贤,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5)执行方案: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6)评估效果: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已经出现的偏差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从而使方案取得预期的效果。4.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环境因素:①环境的稳定性②市场结构③卖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2)组织自身的因素:①组织文化②组织的信息化程度③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3)决策问题的性质:①问题的紧迫性②问题的重要性(4)决策主体的因素: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②个人能力③个人价值观④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5.比较三种集体决策方法的异同,举例说明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同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①②③不同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①集体意见的综合②目的是为了管理者解决问题③人越多越好,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有研究或有经验的小组成员讨论听取专家意见

6.结合课本案例5.3 讨论:风险的含义是什么?风险应该如何度量?

风险是决策的问题涉及的条件中的一些随机因素,虽然不是确定型,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通过不同的准则,比如最大期望收益、最大期望效用准则来衡量计算;还需特别考虑面对小概率事件的问题;还应分多阶段分析决策问题、建立决策树。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活动安排。我们又是用“计划工作”表示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缩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性质:(1)计划工作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1)时间长短:①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②短期计划:具体的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哥各个较短的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从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2)职能空间:①业务计划:长期业务计划主要涉及业务方面的调整或业务规模的发展,短期业务计划则主要涉及业务活动的具体安排。②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③人事计划: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3)综合性程度(设计时间长短和涉及的范围广狭):①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为爱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②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4)明确性:①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②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5)程序化程度:①程序性计划:对某类活动的决策时经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而不需要重新研究。②非程序性活动:处理某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再或因为这类问题十分重要而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

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1)目的或使命,它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方案(8)预算

4.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

(1)确定目标(2)认清现在(3)研究过去(4)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6)制定主要计划(7)制定派生计划(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八章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组织设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任务: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2)影响因素:①环境: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②战略③技术④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2.何谓部门化?部门化的形式有哪些?这些不同形式有何特征?

(1)部门化即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2)形式:①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就是按照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②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即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就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划分法。③地域部门化:就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计管理部门管理其他业务活动。④顾客部门化: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⑤流程部门化:是指按照

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⑥矩阵型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打破了统一指挥的传统原则,它有多重指挥线。⑦动态网络型结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性组织形式,是一种临时性组织。

3.何谓管理幅度?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只会和领导下属的数量。(1)工作能力(2)工作内容和性质:①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③计划的完善程度④非管理事务的多少(3)工作条件:①助手的配备情况②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③工作地点的相近性(4)工作环境

4.组织层级设计中影响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1)组织规模的大小(2)政策的统一性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4)组织的可控性(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

5.为什么要分权?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权?

在组织层级化设计方面,当今组织都注意到了纵向权力高度集中的层级组织会导致的组织僵化和臃肿,单纯的依靠高层主管进行决策可能很难动态的响应环境的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越来越意识到,把权力分解下去可以更好的组织成员自由、圆满、搞笑的完成组织的各项工作,向下授权因而也成为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有效的授权要素:①信息共享②提高授权对象的知识和技能③充分放权④奖励绩效(2)有效的授权原则:①重要性原则②适度原则③权责一致原则④极差授权原则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1.何谓领导?领导在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含义:“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 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2)作用:①指挥作用②协调作用③激励作用

2.如何根据不同标准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领导的特点?

(1)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①集权式领导者②民主式领导者(2)按创新方式划分:①魅力型领导者②变革型领导者(3)按思维方式划分:①事务性领导者②战略性领导者

3.菲德勒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或者说,领导者和领导方式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即S=f(L,F,E),S 代表领导方式,L 代表领导者特征,F 代表追随者的特征,E 代表环境。即领导方式是关于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

4.路径—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循的路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把领导方式和员工的行为关系通过成熟度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周期性的领导方式,它对于深化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十二章激励

1.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有何特点?如何影响或引导人的行为?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又发出不同的行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激励是组织重任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领导者既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的环境。

2.何谓需要层次论?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需要层次论主要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决定人的行为的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有些什么内容?只有在认识到了需要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组织的领导者才能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组织激励员工,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

3.何谓激励因素?何谓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对我们可提供哪些启示?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发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试介绍并评价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的期望。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1)努力与绩效的联系(2)绩效与奖赏的联系(3)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在这三种基础上,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M=V*E。5.试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不同激励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1)薪酬管理:获得薪酬是许多员工参与企业活动的目的。薪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管理吉利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除了基本

工资外,员工的薪酬管理还应注意:①绩效工资②分红③总奖金④知识工资(2)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是公司以放弃股权的代价来提高生产率水平,在小企业的管理中比较流行,使得员工们更加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是所有者。(3)灵活的工作日程:主要指取消对员工固定的五日上班8 小时工作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公司同意使用兼职员工。(4)目标管理:一个为所供所接受的清楚的目标,可以使员工受到激励。目标明确并具有挑战性时,能更有效地激励个体或团队行动。目标设定需要相当的管理技术。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控制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必要性:(1)环境的变化(2)管理权力的分散(3)工作能力的差异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 值的方法分类:①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 值是时间t 的函数,Z=f(t)。②跟踪控制:控制标准Z 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的函数,Z=f(W)。③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 的函数。也就是说,Z 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Z=f(K)。④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 值是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引资S 和K 及各种附加参数C,Z=max/min f(X、S、K、C)。(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类:①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②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③反馈控制:亦称事后控制或成果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3.控制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的工作?

(一)确立标准:(1)确定控制对象:①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②资源投入③组织的活动。(2)选择控制的重点:①获利能力②市场地位③生产率④产品领导地位⑤人员发展⑥员工态度⑦公共责任⑧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3)制定标准的方法:①统计性标准②根据评估建立标准③工程标准(二)衡量绩效:(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三)纠正偏差:(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2)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3)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4.如何进行有效地控制?

(1)适时控制(2)适度控制: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3)客观控制(4)弹性控制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一、公共安全 1、概念:安全是指在口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发生过程屮,能将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状态。 属性:大多数学者认同安全具冇主观与客观二元性即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的客观存在是指:具冇对抗一切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实实在在的保障。 安全的主观感觉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生命和相关事物的无忧河放心。 二、突发事件 z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分类: 自然灾害:回函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事故灾难: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祥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吋间。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 分类优点:本质上是基于事件发生的诱因进行分类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而,为预防危机捉供线索,另一方而,也为国家应急措施的采取捉供基本的依据, 符合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分类不足:存在分类分歧,对于前四大类危机,口前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观点比较一致,争论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是将经济危机单独列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危机,还是将它纳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加以管理。 4分级及影响因素 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同时,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顺应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也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依次用不同颜色标明。 突发事件分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描突发事件的客观属性,承灾体的承受能力和社会整体的控制能力三个方面。 突发事件客观属性:性质,产生原因,损失后果,影响范围等。 作用对象承受能力:物理屈性,心理屈性,能力屈性,影响程度,严重程度等。社会整体控制能力: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机制(预警预测、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政策保障。 5分期 综合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划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并对应设置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酝酿期(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主要任务是防范事件的发生,主要内容包扌乩应急预案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实用版

YF-ED-J3765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 理的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 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 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 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 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 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

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政策性。(2)规范性。(3)权威性。 (4)思想性。(5)科学性。(6)全面性。 (7)复杂性。(8)长期性。(9)连续性。 (10)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076-60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政策性。(2)规范性。(3)权威性。

(4)思想性。(5)科学性。(6)全面性。 (7)复杂性。(8)长期性。(9)连续性。 (10)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2.用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用海因里希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1)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后,公司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组织了事故分析。事故分析中,安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地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在详细地分析中,找到事故起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把高压气体直接对非承压部件进

现代安全管理模拟题.doc

《现代安全管理》模拟题(补) 一.单项选择题 1.“3E原则”认为可以采取(A)三种对策防止事故的发生。 A.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B.安全管理对策、监督与监察对策、法规对策 C.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监督与监察对策 D.预防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2.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培训方法的是(C)。 A.实际操作演练法 B.讲授法 C.自学提高法 D.读书指导法 3.《安全生产法》规定:(C)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安全资格培训,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 A.所有生产经营单位 B.从业人超过300人的单位 C.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矿山和建筑施工单位 D.从业人超过200人的单位 4.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A)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损失。 A.事故 B.危险 C.管理不善 D.违章 5.“三同时”是指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 A.同时立项、同时审查、同时验收 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C.同时立项、同时设计、同时验收 D.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6.(B)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B)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少。 A.事故预防劳动保护 B.事故预防事故控制 C.安全生产事故控制 D.安全生产劳动保护 7.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D)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D)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A.安全规则安全技术 B.安全管理安全技术 C.安全管理安全规则 D安全技术安全管理 8.安全检查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不属于安全检查必要步骤的内容是(D)。 A.复查整改落实情况 B.下达隐患整改意见和要求 C.实施安全检查 D.公示检查结果 9.安全生产监察方式一般有(A)监察和(A)监察。 A.行为、技术 B.活动、文件 C.活动、制度 D.制度、技术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质量和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概念及意义 有没有同学没有听过“质量”一词?想必是没有的。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如此轻易地使用“质量”一词,以至于人们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深入地去探究“质量”一词的含义。然而,不对质量的含义进行深入探讨和准确界定,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一般而言,质量被用来描述“产品或者服务的好坏、优劣程度”。也常常加入一些限制词,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建筑质量和教育质量等等,或更加具体的如“空调质量”、“衣服质量”、乃至“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生活质量”等,以使得质量的指向更为明确,意义表达更为具体。由此可见,质量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产品、经营过程,经济增长,管理机制)进行审视并达到深层的理解。 质量有一个重要特性值得注意,即质量的含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质量的含义将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调整表述而具有时代气息。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乎总包含着质量及其控制和管理的内容。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手工业产品的工程技术规格、制作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质量管理的方法。例如《考工记》开始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审曲面势”就是对当地手工业品类型和规格的设计;“以饬五材”即在设计后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成分比例;“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的手工业品,通过检查确定是否合格、可以使用。这就是当时人们对质量形成过程的记录,融入了他们对质量及其保证手段的理解。再如,中东古代史上,一块呗发掘的泥土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429年,巴比伦阿尔坦尔西王朝一世第35年,对给皇室生产戒指的工场要求:金戒指所镶嵌的翡翠要保证20年不会脱落,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1、质量的定义 ISO9000:2000族标准中给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所谓的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 ①固有特性 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相机快门使用的次数。 ②赋予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编号:SM-ZD-25402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 术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综合安全管理技术 1.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是要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2)“三同时”的原则:国家对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要求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原则。 (3)“五同时”原则:要求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监察、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4)“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规划和实施自身生产经营发展、进行机构改革、进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相应的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 (5)安全否决权的原则: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2.科学的安全检查 科学的安全检查方法有如下四种:①经常性检查:是指安全技术人员、车间和班组干部及职工对安全工作所进行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其目的是辨别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检查加以控制和整改,以防止事故发生。②定期安全检查:使企业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活动情况组织的全面安全检查,如季节性检查、季度检查、年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参考文本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参考文 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特 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 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 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 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 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进生 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 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 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政策性。(2)规范性。(3)权威性。 (4)思想性。(5)科学性。(6)全面性。 (7)复杂性。(8)长期性。(9)连续性。 (10)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2.用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用海因里希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1)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后,公司按照事故四不放过

管理沟通教学大纲

《管理沟通》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选修课 学分/总学时:2学分/32学时 开课对象:工商管理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必修/选修课开设。 课程目的: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管理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企业内部而言,要建立学习型的企业,企业必须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交流是成功的关键;对企业外部而言,加强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需要掌握谈判与合作等沟通技巧。同时,为了更好地在现有政策条件允许下,实现企业的发展并服务社会,企业也需要处理好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公众、企业与媒体等各方面的关系。所以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管理沟通的原理和技巧。 教学目标:管理沟通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管理沟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和技能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管理沟通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个人沟通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管理沟通知识和能力。进而使同学们在学习、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管理、沟通的知识和理论,达成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管理沟通效果。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沟通概论(2学时) 1-1沟通的含义

1-2沟通的基本模型 1-3沟通的要素 1-4沟通的方式 1-5沟通中的障碍 1-6有效沟通的策略 基本要求: ①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规划、学习方式、学习重点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对沟通有一定的认识. ②掌握克服沟通障碍的策略 第二章管理沟通1学时 2-1管理沟通的含义 2-2管理与沟通的关系 2-3管理沟通的作用 2-4影响管理沟通的主要因素 2-5有效管理沟通的策略 基本要求: ①了解管理沟通与沟通的区别 ②掌握实现有效管理沟通的方法 第三章组织沟通3学时 3-1组织沟通的含义及类型 3-2纵向沟通 3-3横向沟通 3-3组织中的沟通网络

管理沟通 第一章

管理沟通 讲议 云南财经大学 高继华

第一章沟通概论 本章学习掌握要点: ●理解沟通的含义、类型 ●理解沟通对管理的重要意义 ●理解沟通的模式、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沟通障碍 ●了解管理沟通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一节沟通的含义 一、沟通的定义 打电话约定顾客,与某政府部门代表会谈,查阅报表,撰写年度工作报告;浏览地区经理提交的备忘录,为召开会议做心理准备,征求部下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翻阅报纸,看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上述的每一种情况都是在进行“沟通”。通过这些日常情景,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沟通”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以及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那么沟通到底是什么? 管理沟通中使用的“沟通”与传播学中使用的“传播”是英语“commu nication”的对译词。据考证,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n”和“communis”,14世纪在英语中写做“comynycacion”,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现代词形,其含义包括“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19世纪末,这个词成为日常用语。 20世纪初,一些学者已经自觉地将“传播”(或“沟通”)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认为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问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几乎与他同时,另一位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一书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例如有的学者将传播定义为“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有的学者则认为传播即“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这些概念,使我们对传播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然而,这种社会互动,究竟是由意义引起的,还是由符号引起的?这个问题,直到信息科学的出现才得到解决。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从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时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例如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另一位传播学者阿耶尔则更明确地指出: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85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When Carrying Out Various Production T asks,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Ensure Safe Production, Conduct Economic Account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Win Mor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y Reducing Product Cost, So As T o Realiz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Safe Produc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通用范本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贯彻执行各项生产任务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同时进行经济核算,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赢得更多商业机会,最终实现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管理。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

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概述(标准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概述(标准 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概述(标准版) 管理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之中,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人类共同劳动、生存的需要。管理是生产力的基本组织成分之一,即自然属性;它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即社会属性。企业是现代社会整体经济的细胞和基本单位,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通过某种机制和方法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和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全部内容都是与之有关的文化的沉淀,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管理的进步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所以管理本属于文化的范畴。当今企业文化盛行,有人称其为管理文化,虽不准确,但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能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精神、信念得到升华,并以此为基础,产生大家公允的愿意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是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点,是企业经营者超越产品生产的综合素质的展示,是员工在人权和人格得到双重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优选稿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 政策性。(2) 规范性。(3) 权威性。

(4) 思想性。(5) 科学性。(6) 全面性。 (7) 复杂性。(8) 长期性。(9) 连续性。 (10) 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2.用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用海因里希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1)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后,公司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组织了事故分析。事故分析中,安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地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在详细地分析中,找到事故起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把高压气体直接对非承压部件进行吹扫,是违反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相关的条款,是严重的违章行为。 2)管理失误:虽然仪表班在整体的安全管理方面还是比较规范,由于专业的限制,仪表班员工缺乏高压容器方面的安全技术知识,甚至不了解二氧化碳钢瓶内的公称压力,缺乏危险感的认识。而且以前连续几年都用本工艺方法进行作业,大家都没有异议。反映出部门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存在工作失误,是事故的另一主要原因。 3)设备不安全状态:相关的管道和测量平衡桶经常发生堵塞,运行中必须要消除堵塞,但受条件限制处理困难,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4)环境因素:因过去进行吹扫时,一是堵塞没有本次严重;二是吹扫方法的方向是从小截面处向大截面处吹。所以吹扫中未发生明显的不安全

安全管理及技术导论

安全管理及技术导论 一.安全学科的发展过程 安全学科是关于事故这种客观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根据是“科学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事故这种客观现象是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事故取广义定义,含职业病、自然灾害等带来损失的事件。安全学科的直接目的是预防事故的发生和事故损失的扩大,间接目的是为社会组织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此目的为目的的所有研究活动均属于安全学科,不以此目的为目的的所有研究活动均不属于安全学科。根据海因里希等学者近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安全学科基本规律(可称之为“公理”)得知,事故的发生与发展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及其损失扩大的预防也必须从这两方面进行。所以安全学科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它是文理交叉的综合学科;同时,任何行业都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安全学科也是行业横断的学科。也因此,安全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文理综合、行业横断”的属性,它不可能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之下,必须列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也被列为一级学科。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预防事故发生及损失扩大。重点研究各个行业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共性原因及其解决手段,其他学科如石油工程、采矿工程、交通工程等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本行业各方面的运行效率,而且重点研究本行业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所以,解决共性问题、以事故预防为目的的研究属于安全学科,解决行业个性问题、以提高性能或效率为目的的工程技术只能属于行业工程。 19世纪,为适应大工业需要,一些国家开始制定有关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有的国家建立了防止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保险基金组织和安全技术、职业危害防护机构。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急剧扩大,社会生产持续向升读和广度进军,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生产安全、职业卫生研究组织和机构。一些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创办《安全科学文献》,正式床用“安全科学”这一术语。1981年,德国库尔曼出版《安全科学导论》一书,成为安全科学这一新兴门类崛起的标志性著作。在中国,安全科学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矿业工程中的安全技术研究,二是劳动保护研究。 安全科学理论的提出,源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我国早在20世纪50 年代就曾在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中设有安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教育,在《矿业工程》专业中一直开设“矿山通

全员安全管理概论

局安质干部培训班 培训材料之六 施工安全管理概论 二OOO年十月于高碑店

全员安全管理概论 第一讲全员安全管理 一、企业开展全员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铁路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及各类工程建筑、设备安装的施工任务。安全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组织生产必须保障安全,所以开展全员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员安全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根本保证 铁路施工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国家代表人民拥有生产资料,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企业的性质和生产目的决定了“科学施工,安全生产”是首要责任,决定了企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全员安全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它使企业编织成纵横交错的安全网,为实现企业生产目的提供根本保证。 (二)、全员安全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铁路施工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生产的建筑产品是商品。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看,国营企业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是由消耗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及企业利润三部分构成。一旦企业发生事故,建筑商品的价值基本构成不变,但各组成部分的数值要发生变化。如事故造成职工伤亡,企业要支付医疗费、丧葬费、怃恤费、处理金等,还要增

加新职工恢复生产,需要增加流动资金的补偿额;事故造成机械设备损害,还需要购臵新的设备,增加固定资金的补偿额。由于增加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补偿额,使企业建筑物成本增加,而建筑产品的价格不变,于是导致企业利润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开展全员安全管理,保证企业减少事故或避免事故发生,有利于企业多创利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全员安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全员安全管理是企业赢得生存发展的基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铁路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企业间的竞争焦点是安全质量,安全质量好的企业竞争中就会得到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在建筑市场上站不住脚。企业开展全员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修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才能提高企业职工的收入和改善职工的福利条件。 (四)、全员安全管理是适应铁路施工企业生产特点的管理办法 铁路施工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相比,危险作业与不安全因素更多,也不易控制。这是因为企业所承揽的建筑安装产品多是处于野外、露天、高空或地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施工作业劳动密集、环境多变,受地质和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不安全因素多,所以必须实行全员安全管理。其次,施工企业建筑安装产品具有单件性,每一工程的生产周期和技术组织措施都不尽相同,施工任务多变,工作面上的差异较大,许多不安全因素会不断地重复出现,要求贯彻执行安全制度,必须适应这种经常变动的情况,从而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实行全员安全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再次,铁路施工企业的多数工种属于危险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参考文本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 术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综合安全管理技术 1.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是要 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 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2)“三同时”的原则:国家对企业新建、改建、扩建 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要求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原则。

(3)“五同时”原则:要求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监察、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4)“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规划和实施自身生产经营发展、进行机构改革、进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相应的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 (5)安全否决权的原则: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2.科学的安全检查

安全管理概论

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论 第一节管理基本原理概述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保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安全生产管理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另一种是微观的安全生产管理。 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大安全的概念,即能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的一切管理措施和活动都属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微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小安全的概念,主要指从事经济和生产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活动。 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经济生活一部分,是管理范畴的一个分支,也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弹性原理、人本原理、能级原理、动力原理、激励原理等。系统原理和人本原理是属于一级原理,其他原理均分别隶属于它们的二级原理。 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作为一个系统,应具备6个特征,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综合性、环境适应性。 2、整分合原理 整分合原理是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理的主要含义。 3、反馈原理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反馈是把控制系统输出信号返送回来,对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比较,比较差值作为系统输入信号,再作用系统,对系统起到控制的作用。在现代管理中,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对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管理工作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也就是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的过程。 4、封闭原理 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贿赂,才能形成有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863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正式 版)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 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 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 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 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 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 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 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

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政策性。(2)规范性。(3)权威性。 (4)思想性。(5)科学性。(6)全面性。 (7)复杂性。(8)长期性。(9)连续性。 (10)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2.用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质量工程师-第一章习题要点

上篇质量专业相关知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1961年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 延伸:①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美国出现的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将质量检验机构独立出来。 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发明了控制图,标志着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进 行检验加预防的阶段。1929年《抽样检查方法》最早将数理统计引入质量管理;1931年休哈特发表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 2、如果顾客可感知质量与认知质量相匹配,顾客就满意。 延伸: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如果效果低于期望,期望得不到满意,则顾客不满意; 如果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匹配,期望得到满足,顾客就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直至产生忠诚。 3、顾客满意度时对顾客满意的定量化的描述。 4、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应当是持续改进总体业绩。 5、服务质量特性可分为五种类型:可靠性、相应性、保证性、移惰性、有形性。 延伸:软件的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六种特性。 6、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7、重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的要求,将造成产品的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延伸:关键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次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 8、顾客满意(见要点2) 9、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10、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也是由休哈特提出的,随后被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被称为“戴明环”。 11、特性可分为固有的和赋予的。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固有与赋予特性的相对性:不同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不同,某种产品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种产品的固有特性(转换)。 12、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延伸: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顾客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 质量的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1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前世界上唯一处理政府间贸易的国际组织。 14、售出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保证期内出现了质量问题,销售者应当承担产品质量担保责任。 延伸:依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销售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销售者依法向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承担了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后,属于产品生产者或供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追偿。追偿的依据时销售者与生产者,或者供货者之间的产品买卖合同。 15、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七大类目是:“4.1领导”、“4.2战略”、“4.3顾客与市场”、“4.4资源”、“4.5过程管理”、“4.6测量、分析与改进”和“4.7经营结果”。 延伸:其中有关过程的类目包括4.1,4.2,4.3,4.4,4.5,4.6,有关结果的类目为4.7。 16、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中规定,技术法规除为实现正当目标所必须的条款外,不应有额外限制贸易的条款。正当目标是:①国家安全要求②保护人身安全或健康③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④保护环境⑤阻止欺诈行为⑥ ⑦其它目的。包括保证质量、技术协调或促进贸易。 19、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20、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