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目的要求: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体会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匠心独运的手法。

4.通过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性格鲜明对照,进而领会将相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

5.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重点难点:

(一)本课的学习要点是:

①掌握若干多义词的用法和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②了解本文通过三个故事刻划人物的写法;

③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的高贵品质。

(二)本课的难点是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拜、易、书、遗、患、报、走、质、却、急、遇、去。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负、徒、幸、引、以、亡、见、因、谢。

3.使动用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秦王恐其破璧;毕礼而归之

一、引入

1.中学阶段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

①《垓gāi下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涉世家》(初中)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高2002级1册;高2005级6册)

④《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高2002级2册;高2005级1册)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高

2002级4册;高2005级6册

⑥《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高2005级5册)

⑦《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2002、2005级6册)

⑧《报任安书》(高2005级6册)

附:高中2002级二册P

35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将括母》;P

321

《史记·项羽本

纪赞》

2.和氏献璧

《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a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摘自《短篇文言文译注》P263~264;另见高2002级三册课本P358)

3.和氏璧传奇

①和氏璧的来历。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

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

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

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

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

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

不入。

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

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由于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秦昭王的阴谋没能得逞,秦昭王最终也没能得到和氏璧,直到秦始皇灭了楚国后,才得到和氏璧。

⑤和氏璧的下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巧匠将和氏璧加以雕琢,让李斯在上面刻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制成传国玉玺,从此成为君权的象征。

秦灭亡后,和氏璧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

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和氏璧便一代一代辗转相传下来。直到唐朝第九代李从珂时,契丹人耶律光打进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出逃,在玄武楼被火烧死,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摘自1999年12月21日《语文报》)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掌管起草文

)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

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古代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

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

..(记诸侯王)、70

..(记帝王)、30篇世家

篇列传

..(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摘自高2002级《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教学

参考书》和高2002级一册课本“预习提示”

三、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摘自《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

四、课文简析

(一)简介廉蔺的身分..和地位..

。(1-2段) 1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廉颇为赵将,伐.

(攻打)齐,大破之,取.(攻下,夺取)阳晋(阳晋:在现在山东省郓y ùn 城县西。),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以.

(介词,凭)勇气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简析】廉颇高贵..,为后文其居功自傲、鄙视蔺相如埋下伏笔..

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为赵宦者令(宦官的

头目。)缪贤舍人(舍sh a。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参考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简析】廉、蔺相并提,一贵一贱,地位悬殊,为下文廉、蔺矛盾埋下伏笔。

【补充注释】缪:①mi ào 姓。②mi ù纰缪(错误)。③m óu 绸缪。如:未雨绸缪(修缮);情意绸缪(缠绵)。

(二)完璧归赵。(3—13段)

第一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3-5段)

3段.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秦昭王闻之,使.(派)人遗.

(w

ai 送给)赵王书.(信),愿以.(介词,

拿,用)十五城请.(请求)易.

(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恐怕)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被动句。);欲勿.(w ù)予.(y ǔ),即.(则,就)患.

(忧虑,担心)秦兵之.(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作“人”的定语),未得。 【参考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简析】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赵国君臣举棋难定,既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实,也为蔺相如出场设伏。

4段.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以:介词,凭)知之?”对.

(回

答)曰:“臣尝有罪,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欲亡走..(亡:逃亡;走:跑)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臣舍人相如止.

(阻止)臣曰:‘君何以..(宾语前置)知燕王?’臣语.(y 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见本段“补充注释”)与燕王会(省略“于”)境.(指赵国

边境)上,燕王私.(私下,偷偷地)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

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被。被动句),故燕王欲结于君...(同您结交。介宾短语后置句)。今君乃.(副词,却)亡赵走燕(“亡于赵

,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

(捆缚)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省略“于”)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

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请罪..(承认罪过,服罪),则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矣。’臣从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计,大王亦幸.

(幸而)赦臣。臣窃以为

.(应该)可使.

(出使)。”(侧面描写....蔺相如) 【参考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

,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

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

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简析】借缪贤之口点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本段对蔺相如进行侧面描写,未见其人,

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张本..

(在文章前面为后文的叙事埋下伏笔) 5段.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请求)易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之璧,可予不.(f ǒu ,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允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假设连词,如果,假如)赵不许.(答应允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均,权衡、比较。之,这),宁.n ìng 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这番分析,显示了

蔺相如的“智谋..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p ěng 。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

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这个表态,体现了蔺相如的“勇.”)。”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p ěng 。通“捧”)璧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入秦。

【参考译文】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简析】蔺相如的分析入情入理,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见(“有智谋”);蔺相如勇挑重担(“其人勇士”),与赵王及群臣的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比..

。 第二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6-11段)

6段.秦王坐(省略“于”)章台(秦宫名,旧址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见相如(秦王倨傲..

)。相如奉璧奏.(呈献进献)秦王(相如很有礼貌,使他后面的取璧、归璧显得有理)。秦王大喜,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指妃嫔)及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渲染秦王的

赫赫声势)。相如

视.(看出。“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上前动词)曰:“璧有瑕.(xi á,玉上的斑点,疵病),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指示..(古今异义。指,指出;示,给……看)王。”(“有智谋”)王授.(交,给)璧。相如因.(连词,于是,便)持璧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立.(站着),倚柱,怒发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勇士”),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信)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凭借倚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偿还)城恐.(恐怕)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尚.(副词

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介词,因)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欢,欢心)不可(实质是讽刺秦

王的言而无信....

)。于是赵王乃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拜,叩拜。书,国书。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介宾短语后置句)。何者?严.(尊重,形容词用作动词)大国之威以.(连词,来,而)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

意。修,整饰)也(“有智谋”)。今.

(现在)臣至,大王见臣(省略“于”)列观(观,gu àn ,建筑物的一种。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意思是不在正殿接见,礼数轻慢。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礼节甚倨.

(j

ù,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高1995级教材:弄臣,皇帝狎近宠爱的之臣。其后之教参译为“戏弄小臣”或“戏弄我”)。臣观.(观察)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着急,这里

可译为“逼迫”)臣,臣头今.(副词,即将,马上)与璧俱碎于柱矣(“勇士..”)!”(这段话显示了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娴于辞令,显示了他的“智谋”和“勇敢”,这段话意在使秦王承担理亏的责任,使

他的取璧显得有理)

【参考译文】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7段.相如持.(握着)其璧睨.(n ì,斜看)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秦王恐.

(恐怕,

表示担心或推测)其破.(使……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召有司(1998年高考题。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案.

图(察

看地图。案,通“按”,审察、

察看),指从此以往..(从这到那,古今异义)十五都.(城)予赵(秦王:狡猾,装模作

样,一反倨傲的态度)。 【参考译文】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段.相如度.(du ó,估计)秦王特.

(只,不过)以诈佯y áng 为(装作)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同传颂,就是公认的意思)宝也(判断句)。赵王恐.

(害怕),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指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臣乃.

(副词,才)敢上.(送上进献)璧。”秦王度.du ó之,终不可强.(qi ǎng ,强行硬要)夺,遂许.斋五日,舍.

(sh a,安置住宿,动词)相如广成传舍(传,

zhu àn 。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参考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简析】本段主要描写了蔺相如的“智谋..

”。 9段.相如度du ó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1984年高考题)不偿城,乃使.(让)其从者衣褐..(衣,y ì,动词,穿。褐h a。穿着粗布衣服,意

思是化装

成百姓),怀.(揣着)其璧,从径道..

(便道小路)亡,归璧于赵。(机智谨慎) 【参考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10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礼仪、礼节)于廷,引.

(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m ù公(就是秦穆公

,春秋时五霸之一。缪,通“穆”。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王和楚庄王)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

束.(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古今异义。古:盟约,信约;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者也。臣诚.(实在)恐.(恐怕,表示担心或推测)见.欺于.王而(连词因而)负.

(辜负,

对不起)赵(被动句),故.(所以)令人持璧归,间.(间,

ji àn 。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

使.(之:音节助词,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至赵,赵立奉.p ěng 璧来。今以秦之强.

(强大)而先割十五都.(都市城市)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应该判)诛,臣请.

(请你允许

我做某事)就汤镬(镬hu ò,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臣请就汤镬”把秦王置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其人勇士....

”!)。唯.(副词。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

(热爱祖国的感情) 【参考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简析】蔺相如慷慨陈词,有理有节:①指出璧已归赵,责任在秦。②历数强秦负约往事。③提出秦先割城,赵后奉璧的合理要求。

11段.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 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活画出秦君臣的窘态)。左右..(在旁侍侯的近侍近臣)或欲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引,牵、拉),秦王因.(由此趁此)曰:“今.(现在如果)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友好

关系)。不如因.(由此趁此)而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y ??(秦王“老谋深算”)”卒.

(终于)廷见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

法。让他(相如)回去)。(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斗争的胜利!) 【参考译文】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第三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结局。(12-13段)

12段.相如既.(副词。……以后)归,赵王以为..

(认为)贤大夫(德才兼备的大夫;贤明的大夫。参阅1992年3期《语文学习》P16~17),使.不辱于.诸侯(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被动句),拜相如为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参考译文】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13段.秦亦不以.(介词,起提宾作用,把)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简单作结)

【参考译文】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简析】第二部分以璧始,以璧终,结构完整。

(三)渑池之会。(14-16段)

第一层:写会前计议。(14段)

14段.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就是赵惠文王十八年)秦伐赵,拔.(攻下)石城(地名,在现在河

南省林州市西南)。明年..

(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两次战役,两笔带过。简介渑池会背景..,为蔺相如的表现张本)。秦王使.(派遣)使.(出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会于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外渑池(渑miǎn池: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渑池县)。赵王畏秦,欲毋行(毋wú,不

要。想要不去)。廉颇蔺相

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边境),与王诀.

(ju ?,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曰:“王行,度du ó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立太子为王,以.

(连词用来)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他敢于在赵王面前说如是的话,是出于爱国之心,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廉颇后面之所以能负荆请罪,是同他的爱国心是密不可分的)。”王许之。遂与秦王会.

(盟会。1986年高考题)(省略“于”)渑池。 【参考译文】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第二层:写会上斗争。(15段)

15段.秦王饮酒酣.(酒喝得很畅快),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用于自称,谦称)窃闻赵王好音,请.

(请你做某事)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瑟,s a,乐器名,形状

像琴)。”赵王鼓瑟。秦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称“御史”)前书.

(写)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请允许我

做某事)奉盆缶(省略“于”)秦王(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意思是请秦王击盆缶为乐。奉,献。缶,f ǒu ,盛

酒浆的瓦器。秦人歌

唱,常击缶为节拍),以相娱乐。..(古: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进,献上;今:向前行动或发展)缶,因.(连词,便)跪请.

(请你做某事)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能够拿(我)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思是和秦王

拼命)矣(针锋相对,不畏强暴,置生死于度外,何等勇敢!毫不逊色于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左右欲刃.(名词作动词用,杀)相如,相如张目..(睁大眼睛)叱.(ch ì,大声呵斥)之(蔺相如:“其人勇士”),左右皆靡.(m ǐ退却)。于是..(复音虚词,同现代汉语,不译)秦王不怿.(y ì,高兴,喜悦),为(省略“之”)一击缶。相如顾.

(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请你做某事)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给

秦王献礼。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动词)。”蔺相如亦曰:“请.

(请你做某事)以秦之咸阳(秦国的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为赵王寿。” 【参考译文】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

王祝寿。”

本段主要写蔺相如的外交斗争

第三层:写斗争结果。(16段)

16段.秦王竟酒(酒筵完毕),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多多部署军

队。盛,多)以待秦,秦不敢动。(简单交代结果)

【参考译文】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四)将相交欢。(17-21段)

第一层:写蔺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17-18段)

17段.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上。秦汉

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参考译文】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18段.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古:言语;今:①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②指劝说、争辩、交涉时说的话)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徒,只、不过。口舌,言语),而位居.(处在处于)我上。且相如素.贱人(本来(是)卑贱的人(指相如为宦

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吾羞,不忍为之下(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下面)!(廉颇的这段话同1、2段相照应。既显出了廉颇的自高自大,也体现了其心胸的狭窄)”宣言..

(古:扬言;今: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②宣告;声明)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古今异义。古:y ǔhu ì,同其会面;今:y ù hu ì,参加会议)。相如每朝时,常称.

(推口说,声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争位次)。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掉转)车避匿。(蔺相如:目光远大,心胸宽阔,以国家利益为重) 【参考译文】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

车子避开他。 第二层: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19段)

19段.于是舍人相与(一齐共同)谏.(规劝)曰:“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所以去亲戚..

(古:内外

亲属,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等;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

的成员)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尚的品德)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廉君宣.

(公开说)恶言..(无理的话),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太过分。殊.,很、极,1998年高考题。甚,过分)。且庸人尚.羞.之(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且,就是,连

词,表假设,兼让步。尚,副词。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之,“以之为羞”的意思,“羞”,形容词意动用法),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xi ào (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固.

(坚决)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谓语“威”)(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谁、哪一个。孰与,何如、比……怎么样)?”曰:“不若(省略宾语“秦王”。不如秦王)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驽(nú)〕愚劣,无能。,独畏廉将军哉.(语气助词反问..

语气)?顾.(只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不共存)。吾所以..(复音虚词,

表示原因)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以:因为。先、后:方位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蔺相如的一番谈话,体现了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

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

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第三层: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0-21段)

20段.廉颇闻之,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谢罪或祭祀时,常脱衣露体,表示虔敬和惶惧)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因.宾客(由宾客

(作引导)。因,介词,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至蔺相如门谢.(道歉)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任将相,所以称将军)宽之.

(第一人称代词,我)至此也!” 【参考译文】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21段.卒相与欢,为刎w ěn 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 【参考译文】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补充注释】

规劝:动词,以郑重的态度告诫和劝说,使改正错误。跟“劝说”不同,“规劝”的对象通常是犯了错误的人,“劝说”的对象则不受此限制。

进言:向人提出建议或意见(含委婉的口气)。如:向领导进言;对朋友进一言。

五、人物形象

1.蔺相如

一个目光远大、心胸宽阔的爱国者...;一个不畏强暴、智勇双全的勇士..

;一个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

。 2.廉颇

他勇于冲锋陷阵且很有政治头脑,虽然有时也自高自大、心胸狭窄,但他性格坦率真诚,知错就改。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有勇有谋的将军..

。 六、主题思想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富有思想、社会意义的作品。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蔺廉交欢”三个故事,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主义精神......

,即对敌斗争的坚持和对同僚的退让;同时也赞美了廉颇的忠于赵...国与勇于改过......

。从蔺廉二人的行事与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极为自然地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当敌人侵犯的时候,应该怎样地为国而忘身,怎样在军事上、外交上紧密配合起来击退敌人的进攻,而在平时,应该怎样团结御侮,消除内部矛盾,来保卫祖国。因此可以说,这篇传记,是富于爱国思想....

的。 七、写作特点

1.选材典型、形象突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唯赵在当时还有一些实力,秦尚难轻取。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2.一详一略,线索分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一详一略的写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章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智斗”已经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3.反衬手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在“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

....,主要是为

....、窘态毕露

..、欺诈

..、色厉内荏

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心胸偏狭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

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顾全大局

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

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4.细节与人物语言个性化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相如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不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的傲慢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话也是如此。

5.前后照应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五个艺术特色是前后照应。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安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再如“渑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了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如要细细分析起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还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以上五点是就其主要而言的。

八、课本练习参考答案

(一)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课文是从哪些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

....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的?廉颇的思想性格

答: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思想性格。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

详写

....;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蔺相如的英勇果敢

....。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

如的顾全大局

....。

....,宽厚待人

略写

..廉颇: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

就是直率坦白

....。

....、勇于改错

(二)试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本文在运用语言方面的特色

..。

答: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本文无论写人记事,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

..........勾勒出

来;“怒发上冲冠”形容蔺相如的愤怒

....。

..,十分生动

本文大量运用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蔺相如在秦廷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有时表态坚决,暗示对方考虑利害,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三)注意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答:设计本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阅读课文时,语言上是否有困难。

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我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想找一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秦国的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受欺骗。

5.赵王以为贤大夫──(省略句)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

6.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介词结构后置)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你,不过是因为仰慕你的高尚品德。

(四)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全盘否定。读读这篇史论,说说王氏是从哪些方面批评“完璧归赵”一事的,他的见解是否有道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

..①,人皆称.②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③。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④,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⑤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

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⑥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⑦秦王怒而僇.⑧相如于市,武安君⑨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⑩,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完璧〕指完璧归赵。②〔称〕称道,称颂。③〔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这时秦国声言要取璧是实情,不是想要借此打赵国的主意。情,实情。④〔此两言决耳〕这只要两句话就决断了。

⑤〔出〕交出,拿出。⑥〔绐(dài)〕欺骗,欺诈。⑦〔令〕假如。⑧〔僇〕通“戮”。

⑨〔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大将。⑩〔责璧与信〕意思是索取璧和责令赵国守信。责,索取、责令。〔族〕灭族。

答: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从两个方面批评“完璧归赵”一事。

一方面说明“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指出“完璧归赵”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另一方面说明“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指出“使舍人怀而逃亡”的做法是错误的。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可让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九、附录

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1.茅坤: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选自《史记钞》卷四九)

2.凌稚隆: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

3.李晚芳: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

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选自《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三)合纵连衡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衡,也叫合横、连衡。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就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连衡就指这些国家中的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谓之合纵;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故六国服从秦国谓之连衡。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xuān即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邮箱地址:zgyzywzlgf@https://www.doczj.com/doc/0610701285.html,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 2.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5.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9.请奉盆瓯秦王。“奉”通“捧”,托、举。“瓯”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但) 因 ①相如因持壁却立(连词,于是,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请 ①请奏瑟(请人做某事,请求) ②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请允许我) ③臣请完璧归赵(敬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在这时。前进,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怀其璧(怀,怀揣着) 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b.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西,向西)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 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c.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归壁于赵(归,使……回到) 毕礼而归之(归,使……归,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断绝)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坚守,恪守)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藤野先生》优质说课稿1 【说教材及学情】 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也会相对容易些。 【说三维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藤野先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理解描写藤野先生和我在求学来往之间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藤野先生无私的精神,并让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说重难点】 我将理解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和我之间交往的句子并受到感染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说教法学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主问题法、关键词法的教法以及探究法、讨论法、圈点勾勒法的学法,最后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要说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如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有没有让你敬佩的老师,请同学们上讲台来谈谈你的感受,从而顺势地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课堂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请同学们借助手边的工具书去预习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描写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句子画出来,同桌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通过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读的形式朗读本篇课文。接下来顺势抛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将课文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 战国形势: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藤野先生》说课稿三篇

《藤野先生》说课稿三篇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藤野先生》说课稿,欢迎阅读。 《藤野先生》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及学情】 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也会相对容易些。 【说三维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

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藤野先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理解描写藤野先生和我在求学来往之间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藤野先生无私的精神,并让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说重难点】 我将理解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和我之间交往的句子并受到感染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说教法学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主问题法、关键词法的教法以及探究法、讨论法、圈点勾勒法的学法,最后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要说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如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有没有让你敬佩的老师,请同学们上讲台来谈谈你的感受,从而顺势地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课堂氛围。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词; 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

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最新小学体育《肩肘倒立》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小学体育《肩肘倒立》教学设计精 品版

小学体育《肩肘倒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新课程理念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以初步学习肩肘倒立运动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在组织学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所收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以后学习或从事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肩肘倒立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其动作方法是:两腿伸直并腿坐,上体前屈,胸部靠近大腿,两手触脚面;然后上体滚动后倒,两腿上举,两臂压垫同时腿上伸、迅速屈肘内收,手撑腰的上部(拇指向腰侧,其余四指托背),展髋、挺腹、脚面绷直向上方伸展,成肩颈和上臂支撑地面的肩肘倒立姿势在肩肘倒立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夹肘能使正三角支撑更稳固,而适宜的后倒速度和及时的向上伸腿是完成动作的关键(即重心的把握),若后滚不到位则形成屈髋,重心则在双肘之外,身体便无法展开;而后滚过度、不及时伸腿则身体重心便在肩部之外,形成后滚翻。所以将重心控制在正三角的中心,是动作稳定的关键。既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知觉能力和对自己身体的自控能力,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意识、审美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陶冶其情操。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属于水平三学段学生,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该学段学生既有求知的渴望,又有在学习中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和保护与帮助的能力。对一些简单的技巧类学习内容兴趣较高,但是由于对倒立类动作的接触较少,缺少对该动作的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对该类动作技能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练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鼓励、保护和帮助。

xx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藤野先生说课稿

xx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藤野先生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号,课文是《藤野先生》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 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师生共同明确: (一)相识。 (二)改讲义。 (三)问裹脚。 (四)漏题门。(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 二、指导思想:根据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本课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体 育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 学生的小组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男女生 2、知识、技能基础: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但在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 和学习的方法、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 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特点:心理素质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思路比较敏捷,乐 于思考组织纪律性和自信心以及集体荣誉感较强。身体素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呈现 出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特性。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作概念以及完整动作的相关原理,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2、通过研究和想象用羽毛球、球网来创作编织“奥运”的意识。 技能目标:1、较好地掌握肩肘倒立动作方法,能够较稳定、高质量地完成动作。 2、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合作精神,较好地完成游戏任务。 情感目标:主动参与,积极创新,欣赏自我;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 互帮互学、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体验取得成功的欣慰感。 五、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压臂举臀,两手撑腰。 2、难点:伸髋立腰,连贯优美。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开始部分:除常规教学外,安排了队列队行——按所报数齐步走立定练习。 2、准备部分:安排了几节徒手操,并模拟解放军叔叔进行行军操练,通过多种 障碍如冲过战壕、投弹、跑过独木桥、走过沼泽地、爬过铁丝网、滚过草地、越过小 山包、穿过树林、跨过小河等对学生进行磨练教育,学习解放军叔叔训练的刻苦精神。同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克服困难、勇于进取较好地完 成这次行军任务。 3、主体部分: (1)、利用多媒体导入本课主教材——肩肘倒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雨后春笋”的形状和样子,提出质疑——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将春笋正直、挺拔的特点展 现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展现出各种动作。教师利用课件总结出几种如直立、手倒立、头手倒立、肩肘倒立等,导入课题肩肘倒立。 (2)、教师通过课件集中讲解肩肘倒立的动作并示范,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分解练习上体前倒手触脚—后倒翻臀臂压垫—屈肘内收手插腰—伸髋挺腹腿蹬直。教师巡视给予指导纠正,找学生进行示范并点评。组织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展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说课稿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

肩肘倒立教案资料讲解

肩肘倒立教案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同时,以探究性课程为主,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身体的时间和空间感,发挥团结合作,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同伴之间相互保护帮助下共同完成,并且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娱乐身心、发展个性,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学思路 本教材我设计为三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本次课为单元第一课时,进一步学习完整的肩肘倒立动作,表现出动作的准确和姿态的优美。在技巧教学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课堂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注重课堂纪律的同时也应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实践法、对比法、评价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索、实践为主,教师及时的对学生做出的动作做出评价。对于不准确或没到位的动作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技术动作会较快,有的需要帮助和保护,有的会较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让学习较快的学生进行展示并介绍完成动作的经验,并通过结组的形式进行小组学习,相互评价,加强同半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四.学情分析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带到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中,使学校和生活相结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但在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和学习的方法、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在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发展。肩肘倒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新鲜,也是非常喜欢学习的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示范的同时还应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位置感,发扬谁也不甘落后的体育精神,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

《藤野先生》说课稿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同时,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习这篇课文,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还能受到爱国情感和尊师情怀的熏陶。。 编者将此文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该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藤野先生》一文可以作为叙事性文章的教学范例。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两个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九年级叙事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该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作者成长中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其用意让读者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前期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抒发爱国主题和美好情感的文章,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鲁迅的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作为叙事性作品,本文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全文的教学目标有: (1)了解《藤野先生》一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味意蕴丰富的语句。 (2)学会在浏览文章中理清思路,探讨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深刻原因;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以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法。 (3)感受藤野先生治学之严谨、为人之热情、胸怀之博大等人格魅力;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与尊师情怀。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2课时)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2、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幻灯片5-8)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整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 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 7. 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6、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7、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8、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继续、接着) 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于是) 9、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10、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三、古今异义词 ⑴拜为上卿 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肩肘倒立教案

铜仁市第十五中学与铜仁市民族中学 校际交流活动 教案设计 学科:体育与健康 课题:肩肘倒立 授课教师:雷泰盛

指导教师:李承勇 授课班级:高一(8)班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首先考虑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以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教材分析: 肩肘倒立是由直腿坐开始,向后倒肩、举腿、翻臀,当向后翻滚至小腿超过头部时,向上伸腿、展髋、挺直身体,同时两手撑住腰背部,夹肘;成肘、肩、颈支撑的倒立姿势。发展学生的协调、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学互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 三、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知识和技能,但侧重于感性方面。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强,且协调性和力量方面发展不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示范法和同时还采用了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用鼓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做到锻炼与育人相结合。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以及完整动作的相关原理,学会自我评价。 技能目标:80%的同学能够在他人帮助下完成肩肘倒立,发展腰腹肌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 情感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夹肘撑腰 难点:展髋立腰 六、设计思路: 1、准备部分:通过热身跑中的小游戏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专项热身操有针对性的拉伸关节,使其身心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基本部分:通过分小组探讨学习卡片、引导、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等教学策略来层层突破重难点,在进行肩肘倒立教学前先做一些辅助练习,如后倒举腿练习、举腿展髋练习;教学中注重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进行肩肘倒立教学时采用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讲解保护帮助方法,由组长组织本组队员有序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小组队员互帮互学团结协作。通过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后,设计分组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3、结束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音乐一起做放松练习,教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白水县田家炳中学刘芳利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分两点来谈:语文课程总目标、内容目标。说教材是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教材结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来谈。说建议从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点来说。 一、说课标 先说“语文课程总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从三个维度目标来说: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汉语拼音,能讲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式,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3)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 2、过程与方法 进行探究性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爱国、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再说“内容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本单元特点,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鼓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说教材 先说编写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本单元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讨论,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样解读,注重学生自己的

情感体验,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注重了自身的艺术性和内在的实用性。 教材在封面及插图的设计上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流动着艺术美。教材还注重实用性,如单元提示、课前小语、研读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课后小知识,都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3、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综合学习。 教材特别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研讨与练习”“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这就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安排的活动有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烦恼;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周围成年人少年时期的烦恼,通过采访,与他们交流然后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最后还设置情景,要求打电话帮小学同学常君解脱烦恼。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注重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教材课后的名著导读充分体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教材还把语文学习放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要求“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并在班上交流”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再说编写体例: 通过知识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上的突出特点是板块设计,它包括主题单元、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和附录四个部分,主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就本单元来讲,前有单元导读,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学习重难点做了明确的提示。然后精读略读五篇课文穿插安排,课前由课文提示导入新课,点明中心,课后安排有研读与练习,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并指导性地进行拓展延伸,读一读,写一写更是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最后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又是一个补充、总结、提升的阶段。整个单元是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编写的。 接着说教材结构,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五篇课文,从不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网络相关内容授课方法思考、讨论、引导、点拨

一、讲析第8--10段。 1.疏理主要情节: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2.“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3.齐读第9段:秦强赵弱,但廉、蔺二并不畏惧,他们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总结: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二、讲析“会上斗争”。 1.讲析斗争的具体情况: 秦王:“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前(曰)”,“前(进缶)”,“跪”—机智 秦王: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2.讲析:斗争的结果:“终不能加胜于赵。” 总结: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臣,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被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组讨论合力完成 ①理情节并训练高度概括能力。 ②体会双方对比叙写的艺术效果。

三、讲析“廉蔺交欢”。 1.疏理主要情节: 矛盾发生 廉蔺交恶矛盾激化 矛盾解决 2.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五、提问:课文又是如何表现廉颇思想性格的? 明确:(1)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2)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3)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③了解主要情节,并探究共同的思想基础。 ④探究侧面描写的不同角度。 ⑤提取表现廉颇思想性格的相关情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通假字 1. 可予 不。 “不”通“否”, 2. 拜送书于 庭 。 “庭 ”通 “廷 ”, 3. 召有司 案图。 “案 ”通 “按 ”, 4. 设九 宾礼于廷。 “宾”通 “傧”, 6.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孰 ”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负 ① 秦贪, 负其强 (依仗,凭借 )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负 赵 (辜负,对不起 )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 负 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 负荆(背着) 使 ① 秦昭王闻之, 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 使 (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 使(使臣) 引 ① 引 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② 左右或欲 引 相如去(拉、牵) ③ 相如 引 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 君子 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徒 ①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白白地) ② 而蔺相如 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 大王亦 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 而君 幸 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矣 (侥幸 ) 以 ① 以 勇气闻于诸侯;今 以 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介词,凭借) ② 愿 以 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③ 严大国之威 以 修敬也(连词,表目的,来) ④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 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因为) 5.秦自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表疑问语气。 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审查、察看。 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⑤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介词,因为)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欢洽,欢好)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回头看)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环顾) ④三顾茅庐(拜访) ⑤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看)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趁机) ④因势利导(顺着)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书 ①拜书送于庭(国书) ②秦御史前书曰(写)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 ②臣乃敢上璧(才)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 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 2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 3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5)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9)左右欲刃相如(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1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13)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15)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辞谢:古义为婉言道歉今义为有礼貌的拒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