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

1.库利——镜中之我

2.戈夫曼——舞台布景理论

3.米德——主我宾我

4.互依自我——中日,独立自我——美等(文化与自我)

5.自尊&社会比较陌生人&上行——不影响自尊

下行——提升

本群成员&上行——降低

下行——提升

关系亲密者&上行——提升

下行——降低

6.他人影响对自我实现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未来预测改变现实行为eg智商测试聪明的汉斯

7.自我服务的偏差聚光灯效应盲目乐观假设别人关注我(成功&失败)虚假独特性虚假普遍性

8.冯特——科学心理学诞生

A型人格

准时早到,速度快

只求第一

注意分配能力强

时间急迫感——等待焦虑——疾病&情绪——冠心病&心脏病

自尊不足——危机感强

永远给自己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

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比

希望得到外界积极评价,认可

生气暴躁

高攻占性

泛化式敌意AIAI——愤怒、激怒、易怒、不耐烦

正面:上升机会多

负:抑郁感,幸福感低,压力,满意感低,内控差

B:无时间紧迫感,无敌意心态,自尊感,多元化处事,喜欢委托授权,无条件的爱&关注A:紧张,成功指数高(建议中慢速运动,朋友交流,艺术培养)

B:轻松,生活质量好,长寿

现在高速发展社会更鼓励A型人格

人际吸引:积极和喜爱

接近性:易得性&交往性熟识&曝光效应单纯曝光扩大初始感情——ps:异地恋

相似性:互动认同信念&倾向预期被相似者喜欢相似者拥有我们喜欢的品质

互补性:价值观相同

关系中回报:互惠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外貌吸引力:与生俱来

晕轮——积极——他人帮助,eg求职

美?=好自我表现,印象管理to 外貌好认为被欺骗

追求美

ps:男(外貌)→女(狩猎)

女(性格)→男(采集)

吸引力进化

胖美——食物不足

瘦美——充足

沟通——人不独立,社会性,改变他人(语言,语音,态势。。)

非言语沟通(巴比伦塔)——文化共享性同源性

面部表情:达尔文——人&动物情绪表达情绪一致性

面部模式——扩大(假装惊喜)&缩小(男儿有泪不轻弹)&中性(打牌)——情景不同

——检索情绪——差异→人格&性别

身体姿势萨宾象征性(嘘)说明式(吃饱抚胃)调整式(欲行看表)自适应(下意识,西子捧心)

人际距离霍尔接触性&非接触性(中)0——46亲密46——120个人120——360社会360——公共气泡空间ps公共汽车

情景文化影响沟通高情境文化(中)how&内容委婉点头沉默

低情境文化(西)only内容直接打断

跨国谈判

推测

表达方式

戏剧化表达方式偏好

敏感程度

指导行为

高变化——短暂——压力

21世纪是心理学的时代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身心分别诊断治疗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

汉斯塞里ps压力源

压力本质: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压力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反应:压力的源头广泛性

压力的反应非特异性

压力的反应的素质决定性个体差异A型人格&完美人格悲观&乐观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

压力的对适应的诱导性

阶级模型坎农——阶段论警戒阶段(战斗&逃跑)——抵抗——适应衰竭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来源死亡,生病,离婚。。。。。结婚LCU ←环境,动机

管理&应付改变压力来源发展应对技能发展合理思维平衡生活方式积极心理暗示改变视角真笑——杜乡式微笑假笑——官夫人剪彩⊙﹏⊙! 压力无法消除,只能缓解,自我管理

压力&效率倒U曲线——积极

慢性&急性&间歇性

心理学功能:描述,阐释,预测,控制

原生家庭: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与原生家庭有关的心理社会现象

1.啃老族

2.大学生陪读现象

3.“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eg控制,忽视

4.父母及子女冲突中的恶性事件eg自伤,离家出走,自杀,对父母的暴力

5.单亲家庭,收养家庭,继亲家庭子女特殊问题

如何解决分离与个体化的完成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生家庭(出生))→(原生家庭()分离)→(原生家庭()个体化<新关系、新家庭>)

健康状态: 1.原生家庭外自己独立空间

2.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3.原生家庭外与他人家里关系(友情、爱情)

4.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有连接且彼此支持

分离个体化两个重要发展时期NO.1断奶(身心)0——3

NO.2 心12——18 青春期

父母扮演重要角色

阿德勒每个人自卑感

温尼科特婴儿总是和养育者连接在一起

马勒分离和个体化

分离:儿童能把自觉与母亲和世界上其他人区分开

个体化: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发展

0——3岁0——1月正常的孤独:未分化能量指向自身绝对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2——4月正常的共生: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认为自己做,自恋满足——很好水平自尊,

自我价值感)

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体

4——36月分离和个体化:个体感个体同一感

1.分化:从共生体分离互动→关系出现扩展世界对陌生事物好奇

2.实践:容易区别自己身体和母亲身体自己行走接触外界兴奋(危险东西)探索自主性

母亲态度重要

3.和解:成熟自我了解没有母亲无法真正独立全能感降低依赖感上升回到母亲身边

母亲适应(意识需求,理解需求)

4.情感客体恒定(没有终点):对母亲形成恒定内在表象,容忍身体上分离

未形成则为安全仍在母亲身边(残留)

→障碍:早期共生期未完成&未分离并成为个体会影响人一生(人际关系)

分离和个体化:1. 不停滞,持续一生

2. 不直线,螺旋上升

青春期:分离和个体化

如何顺利完成(与幼儿期不同,自己配合更重要)

布洛斯——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以来&独立的矛盾中→调整上一阶段残留

马勒:1.分化:意识到与父母不同有自己的秘密寻求自己的独立空间

2.实践:友情重要独立处理

3.和解:各种压力(同龄人一样)寻求帮助或独立处理,经验增多,受挫

4.情感客体恒常

个体化阶段:价值观大致形成

完成个体化任务

建立内在稳固个体

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准备离家读书,做好准备离家工作

有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乔瑟尔森:和解是分离和个体化顺利发展的重要阶段,且是艰难阶段

与父母分离后青少年一有所获就会回头确认父母是否仍在原处,希望继续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

矛盾心理持续多年,分离和个体化最艰难阶段是亲子关系发展动力

父母关系矛盾状态:难共识

子女义无反顾实践,因无父母相应指导,成长多挫折,不能顺利解决

全部由父母解决,依赖→对父母要求高,要求互动

安娜弗洛伊德:最理想父母——时进时退→促进子女发展事业&人际关系→不切断关系,不再将父母作为自尊唯一来源

两种自主性支持方式:1.促进青少年独立表达思维&决策

2.能够帮助孩子探索自身价值观&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进行活动

3.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选择机会,较少坚持控制&权力(不要吐槽为什么有三条,我也不知道)

同伴作用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伴支持会影响分离和个体化,弥补上次分离和个体化缺陷自我探索中的困难:1.人际关系

2.学习压力

3.情感产生&发展

4.未来选择&规划

不能解决儿导致心理困扰:1.自我怀疑

2.受挫感

3.迷茫

4.焦虑

To青少年非建设性:1.回避问题

2.报喜不报忧

3.寻求他人帮助受阻而放弃

4.事无巨细请示父母由之代替解决

建设性: 1.正视困难

2.自我思考&理解,尝试自我解决

3.寻求同伴

4.寻求父母帮助(具体提问)

To父母非建设性:1.一切听从父母建议

2.如违背则威胁

建设性:1.尝试理解困扰

2.放心让孩子与同伴接触交流

3.鼓励孩子探索解决方案,支持

4.商讨建设性意见,让孩子学会

亲密:密切的私人联系&归属感

人与生俱来具有归属&爱别人的需要

亲密关系: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

亲密关系: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性关系的人,我们获得情感支

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狭义:异性间,夫妻,伴侣,恋人

广义:不限性别年龄,两人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朋友,亲子

人是关系动物,喜欢与他人互动

归属感满足重要∵正常生活需要经常愉快&亲密在长期的充满爱心的关系中互动;不满足会产生问题

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不同: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特点:强烈依赖经常性多元(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持久

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经营的相互作用需要精神上满足感情感依恋

亲密关系形成:时间过程(相互理解认知)能力(懂相处懂独处)

亲密关系质与量:不多,基本足矣,质重于量,与对象无关

爱&性:身体开放,满足时愉悦感,情感上亲密,深刻认识,关心,对对方成就的骄傲感

亲密关系→不好有后果,代价,失望

建立困扰:人际比较疏离,对深入关系担心,恐惧

期待高投入少,难以投入时间精力

过度投入易受挫,方式不当,致亲密关系过于紧密过快

建立需要:了解内容(情感,需要,想法)

表达方式(非语言)

为什么这样表达(原因)

如何了解:态度倾听尊重信任

了解视角:社会背景

家庭代际历史

个人成长经历,个人心理特征

传统文化,政,经,文,地狱,家庭

孤独:丧失&不满足的感觉

因为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现实不一致而产生

主观上社交孤立状态,与他人隔离&缺乏接触&不被接纳的痛苦感觉

社交孤立:缺少朋友熟人社交网络情绪孤立:缺乏单一深厚关系

不可能以一种类型的关系缓解另一种类型的孤立

孤独感:男>女,妻>夫,青少年青年孤独感高,老年人孤独感高

建设性:积极独处社交接触消遣

非建设性:哭泣。忧愁,醉酒

建议:主动交往,有行动

有恰当期待,准备冒险

自我表达&开放

给对方空间

正向支持

受挫恰当归因

行动持续一段时间

孤独也是成长体验,对同他人关系的满意感&对自身内部的满意感之间建立平衡

丧失:失去亲近的人,死亡或离开

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身体的损害等

基本生活信念:危险离我很远

生活可以预期

我可以掌控生活

生活是公平的,有意义的,对我有价值→安全的错觉→有助于维持美好,保护功能丧失会破坏:基本生活信念

安全感(对周围环境&人)

信任(基本信任感)

控制(对现实世界的控制&对自我生活的掌控)

自我价值自尊感下降

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丧失引发痛苦的心理机制:延伸的自我:指所有的人,地方&关于表明我们是谁的心理部分(eg.我

的妈妈,我的家乡)

隐喻方式,扩充自我,帮助定义自我,赋予延伸的自我价值后→提升自尊

人的一生是丧失的一生,丧失必须经过哀伤,需要发泄口,哀伤可以修复丧失

正常哀伤的过程:1.悲伤的反应:情绪:内疚感&自责是丧亲者常有的经验

愤怒感:被抛弃感被遗弃感无助感自己不好→攻击他人(包括失去的人)&自己(抑郁)

认知:不相信,困惑,思念,幻觉

行为:失眠,珍藏遗物,食欲障碍等

2.仪式哀悼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实为人们面对哀伤的过程eg葬礼

→提供心理过程:提供特定的时间空间,完成与丧失对象的分离

多重意义象征,比喻和情节,可以充分宣泄因死亡带来的各种情绪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不仅死亡,其他丧失也需要祭奠仪式→心理修复

3.长久的哀伤(个体,家庭,群体):记住丧失对象

花时间和精力记忆

沉浸想象和记忆

整理&了解

eg.清明节,规律性看望,与丧失的连接

哀伤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经验悲伤的痛苦

应对由于丧失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

转移与丧失对象的心理联系

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自尊&自我价值)

未完成的哀伤(未进行或未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没有机会为丧失进行悼念

未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

如果分离是永久性的,未能建立其他新的关系→复杂的哀伤(创伤)

复杂的哀伤(创伤):当事人反映的程度和持久度

长期的哀伤:过度延长,永未达到一个满意结果的哀伤反应,周年忌日长达十年更久

迟缓的哀伤:被禁止,压抑或延后的哀伤反应,丧失发生时反应不足,日后再度失落时产生过多过强的哀伤反应

eg.看影视作品时引发

夸大的哀伤:当事人经验到强烈的正常哀伤,不胜负荷,不适应绝望,抑郁

伪装的哀伤:虽有引起生活困难的症状和行为,却不认为与丧失有关→哀伤心理咨询

哀伤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处理丧失的重要途径:协助当事人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哀伤反应,以健全完成哀伤任务

帮助处理异常或复杂的哀伤反应

抑郁:抑郁情绪:个体对环境和内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eg.悲伤,幸福感低,烦躁,兴趣降低

抑郁状态:个体日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两大核心症状:忧郁心境&兴趣丧失

神经性抑郁症: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倦低自尊注意力难集中无望感想自杀的心理和生理症状

内外成因:生理&遗传:脑神经指标,没有足够证据,未能下结论

家庭&成长:严厉(→自我否定)&纵容(→依赖&专横)的教育模式人际交往产生困难,无助,影响自信心

环境&文化:社会文化的转变不合理和恶劣的生活环境

心理因素:负面思维方式(偏差,悲观,牛角尖)

应对压力&处理情绪能力不足

欠缺适当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技巧

错误的理解和期望

引发事件:丧亲,离异,失业,患病

一连串压力事件(未必重大)

高压的不健康的处境

有人是多种因素影响,有人是某个因素影响

对待抑郁的态度:不能谈抑郁色变,也不能掉以轻心,严重者积极治疗

弗洛伊德:抑郁是失落的反应,与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有关,当超我的攻击性指向内部时,个体容易产生抑郁

抑郁也是表达一种丧失的状态

抑郁的好处:其原理可能是面对丧失所有的体验,是哀伤的必经之路

以抑郁方式进行自我防御时,会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坦诚面对自己

让人更坚强

给心理一种威慑,帮助人们远离曾犯下的错误

有利于平静,耐心,严谨以及琢磨

赋予艺术家的作品以情感上的深度,为其提供让全人类感同身受的主题

探寻与生命,死亡,善,恶,人性,世界的性质和上帝的性质等有关的终极性问题

重度抑郁必须关注,∵社会功能受损,本人痛苦&不良后果

抑郁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专业人士)

建议:积极自我肯定,看到长处

培养兴趣

多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体现自我价值

和乐观的朋友在一起

增加生活的希望

不要沉浸在抑郁中

抑郁症女>男女→悲伤男→愤怒

抑郁症: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自杀,自伤(男女大脑抑制物质一样,但文化不允许男)

攻击:朝内攻击:抑郁个体

言语和想法:自我贬低谴责

行为:自杀自伤

朝外攻击:因暴力触犯法律的服刑人员

言语:对他人诬陷谩骂

行为:对他人身体上直接伤害

攻击性分类:1.主动攻击:通过行为造成直接伤害

被动攻击:示弱让他人觉得自己内疚自责

2.直接攻击:朝向明确对象

间接攻击:没有明确对象或具体对象,但让他人感觉到被攻击了(炫富)

特殊的攻击:对制度和规则额不遵守(压抑,不知不觉宣泄)

人为什么有攻击性,不同理论解读

弗洛伊德:人生来就具有死亡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也称为攻击本能。有时朝内,有时朝外。从事暴力活动,破坏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攻击活动,产生根源是攻击本能

生态学理论:人具有攻击本能,是进化产物,保证生存和生命延续的结果。

社会化使儿童内化成人社会的规范,控制自己攻击本能,但生命过程中这些本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通过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得以保持因为它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某种程度上得到社会强化和替代性强化,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或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认知在侵犯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地依赖于所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更多的是他如何看待这些信息。

个体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

对情景和社会线索的认知加工不同,在攻击行为上差异很大

高攻击性引发冲突同时也是被攻击对象(社会信息加工偏差)(对他人意图解读倾向攻击性)

对攻击性处理:对攻击性的看法

对攻击性背后愤怒情绪的处理

如何恰当表达攻击性

如何用非攻击性方式表达感觉告知别人:

李敏龙——忍:策略性自抑机制或历程,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公众不利后果发生或期待对自己、他人,公众有利记过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担己所不欲的痛苦(易爆发)

以一种让别人可以更好做出积极反应的方法交流感受

建设性的非指向攻击对象的表达:玩游戏运动看影视作品、小说,听音乐向朋友倾诉自我宣泄:写日记升华:精力投入学习工作

指向对象的表达直接合理指责,就事论事,有道理合理惩罚

非建设性,谨慎:宣泄室的暴力(对橡皮人的机打,仍是暴力,不利)

利用身份之便,不恰当惩罚(迁怒)

对无关人员负面情绪表达(网络暴力言语攻击&对计算机攻击→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社会约束和

规定在虚拟世界影响力低→实名化)

减少攻击性的核心:爱自己不要攻击自己,善待自己相信自我价值相信通过努力未来有希望伤害别人也是伤害自己

各种社会现象体现人们安全感不足,寻求稳定感

危机: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情或境遇是个人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

除非及时缓解,否则会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功能的失调

危机的存在:人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的外在的情况

意识:外在情况在头脑主观的反映

危机情况:丧失亲人,生活变故,失业,离婚,灾难。。。

危机的多样性:自然危机&社会危机(政经文)&精神危机(道德失落,理想贬值,信仰缺失)

生活中:新环境新工作陌生人陌生地方始料未及情况

任何转变都可以成为危机

危机意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情或境遇是个人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可以发展新的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资源一旦问题解决,提高自信心安全感:不担心外界对自己身体心理的威胁与伤害

对自己、他人、外部世界有恰当的控制感

对他人、社会的信任和接纳

危机是生存危机,安全感的缺乏和破坏

多灾多难的民族:代际创伤(缺乏安全感的代际传递)战争政治运动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安全感的形成:早年心理发展是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依恋理论: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社会性联结,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意味着忠诚,充满感情的关注与联系人生来就具有寻求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的倾向

早期体验爱和责任形成自我良好印象

三种依恋模式:安全型关系:婴儿在妈妈在与不在时皆体验到关心和爱快乐积极自信(容易理解接纳)回避型:妈妈不很负责任,孩子对妈妈冷漠回避,妈妈不在时不焦虑,回来不高兴,缺乏依恋,未建立亲密情感联系

焦虑—矛盾型:妈妈对爱子需要不关心敏感,孩子在妈妈离开时焦虑,回来时反抗安抚

现在与早年有相似性

贫穷对心理影响:生命受到威胁受到他人歧视自尊受到伤害

对安全感的寻求:如果不能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来获得使用其他替代物(金钱、房子、汽车、学历、权力、地位)

对生命的维护:养生,健身,繁衍后代

如何获得安全感:建立亲密关系外在物质可以帮助获得安全感,但不能解决深层次本质的安全感缺乏

如何面对危机:重新认识事件和境遇

坚定信心自我承担责任而不是强调外部因素

合理情绪疗法:人对事物的共同看法叫信念,有合理也有不合理合理信念会引起人对事物适当适度反应,坚持不合理的产生障碍

ABC理论:A诱发事件,B个体在诱发事件后相应产生的信念,C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

结果

不是A导致C,而是B导致C

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一定)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危机不能解决原因:缺乏客观条件

缺乏可以提供帮助的人

缺乏类似情况的经验

缺乏能力和知识的储备

缺乏自信心

缺乏应变能力

悲观主义→符合不合理信念特征

现实疗法:要求个体接受自己行为,并对自己行为负责,从而帮助我们成功而感受到快乐

不负责任导致心理问题

重大危机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心理咨询,自杀危机干预

自杀只是危机的处理方法之一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按危机特征划分)渡过危机意味发展人生是不断面对危机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1.什么是生涯规划

2.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

3.怎么进行生涯规划

E.M.Schain:生命历程主要由三种旋律交互影响:

1. 工作、职业与事业

2.情感、婚姻与家庭

3.个人身心发展与自我成长

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要),更是发展(个人潜能发挥和自我意识的实现),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工作可以满足经济上(对未来发展安全感、流动资产、成功的证明),社会上(责任感、被人需要、潜在友谊、受人尊重、社会地位、人群关系),心理上的需要(自我肯定、角色认定、秩序感、投入感、可信赖感、自我效能感、胜任感、个人评价)。

社会发展变化对工作的挑战和影响:

1.经济持续发展或衰退

2.经济结构转型

3.全球化竞争激烈

4.高科技影响

5.大学教育逐渐普及

生涯: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所担任的职务、角色,也同时涉及其他非工作/职业的活动。(工作、职业、事业)

生涯的特点:独特性:不可复制

发展性:舒伯:生涯发展阶段:成长——儿童期、探索——青春期、建立——成年前期、维持——中年期、衰退——老年期

终身性:一生生涯发展任务不断循环调整

综合性:影响一生生活(生活方式)舒伯:生涯彩虹:人们同时在不同时空扮演不同角色,所有角色都彼此互相影响

“生涯指导之父”帕森斯《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三个要素:1.清楚了解自己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提供职业的知识与信息,及成功的条件及所需的知识,在不同工作岗位所占的优势、不足、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即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信息恰当判断职业方向

SDS的理论基础——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的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或延伸。自我和职业认知的比较,及后续的接纳或排斥是生涯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六边形——实际型R,研究型I,艺术型A,传统型C,企业型E,社会型S)

职业生涯规划要素:1.认识自我的特点

2.了解用人单位的期望

3.抉择与行动

怎样发展生涯:自我——职业——休闲——人际

追求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渴望和永恒主题

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界开辟的新领域,重点关注可以提升人们生命价值的事件,是一门研究快乐和幸福的科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马丁·塞里格曼博士是积极心理学的始祖。

二战前,心理学三大目标: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识别培育天才

二战后,心理问题增多,过分强调疾病模式,少有关注普通人治疗心理疾病——过度强调使所有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被忽视识别培育天才——被遗忘

积极的三重含义:反疾病模式的心理学

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

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获得积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人类善良和美好的一面同样真实的存在着,人类的优点和长处与缺点和脆弱一样真实,积极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不是我们刻意去营造,而是本身就存在。

主要目的:改善生活品质,预防低潮期心理疾病发生(不仅研究缺点损害,而且研究优点和力量,修复&培育)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友善,能力,热情)

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友谊,婚姻,宗教,学校教育)

积极心理学功能:积极增进,积极预防,积极治疗

积极心理学三大支柱:积极的主观体验(满意快乐),积极的人格特质(性格优点,兴趣,天赋),积极的社会关系

什么是快乐?

1、一种主观感受和评价

2、积极正面的情绪和积极心态

3、相关的生理反应,快乐的时候,身体非常轻松。

4、对整体生活的满足感

什么让人快乐?身体健康,宗教信仰,休闲娱乐,爱和婚姻,工作,人格特质

有助于幸福的因素:家庭生活,爱情婚姻,经济收入,住房条件,职业地位,友谊,身心健康,休闲活动

内在目标(与人的需要一致,可行,实际,被文化所认同,且不会互相矛盾)——使人快乐,影响比外在因素大

较快乐的人是:乐观有盼望的

有正面的期盼

能从负面的事件中找到正面的意义

有幽默感

不会沉溺在不断重复及自我中心的思虑中

健康的面对自己与人不同的地方

乐观者思维模式:

暂时性的(事情的成因是可变或短暂的)

个别的(事情的成因只会影响个别的情况而不会在其他时候发生)

非人格的(事情的成因是由于外在环境及他人的情况,而非人格的问题)

人的六大积极特质:

智慧和知识

勇气

仁慈

正义

自制

超越自我积极心理学研究什么呢?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有意义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情绪,人格特质,社会因素)

泰勒:快乐学习,开心工作,美满婚姻

心理评估笔记

心理评估 第一章心理评估绪论 第一节心理评估的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评估对象的心理品质或状态进行客观的描述或鉴定。 2.心理诊断,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评定个体的心理功能水平和心理活动状态,主要目的是了解心理异常的程度和性质,以判断有无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及其性质和程度。 评定,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语意定义对个体行为或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并予以量化,这个过程称为评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手段,分为自评和他评。 二、心理评估特征:间接性、相对性、互动性 三、心理评估的作用:教育方面、咨询方面、临床心理方面、人事方面、其他方面。 第二节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一、评估准备 1.阅读申请,明确申请人关心的问题。 2.决定评估的内容,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决定评估的具体内容。 3.确定评估的目的:诊断、筛查、预测、进程评价 4.选择作决策的标准: 常模参照,拿评估对象去跟同他具有可比性的人群的一般情况即常模相比较。 自身参照标准, 专业标准,依据一定相应专业领域既有的标准和规范,标准不同,结论可能不同。 5.拟定计划,制定资料搜集计划 二、搜集资料 1.资料内容 2.资料来源:评估对象、知情人、文字记录 3.搜集方法: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其他方法(档案查阅、作品分析、生理评估) 三、资料解释和报告,整合各种手段、各种来源的评估资料,判断资料的内在含义,探索资料对诊断、分类和干预的意义。分析好资料,不仅要得出评估结论,还要提出建议,写出评估报告,与有关人员交流评估结果,必要时进行追踪性评估。 第三节心理评估者的相关要求 一、心理评估者的职业道德 态度严肃、尊重评估对象、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二、评估者应具备的条件 1.专业知识和技能 2.心理素质:人格特点、智能水平、社交技能 三、心理评估人员的管理职业培训 第四节心理评估简史和展望 心理评估领域的新进展:一是加强心理评估工具对各种潜在认知加工成分的评估;二是心理评估计算机化。 第二章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测量和量表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与心理测量 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某种数量化确定的过程。 心理测量,依据一定心理学理论,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行为作出的某种数量化确定。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13小语何梓莹2013724154 读书真是一件麻烦之事,一开始想要找的书籍是以故事事实类为主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连有什么好看的书籍也是不清楚的。上网百度了一下,没啥结果,去图书馆搜了几下“教育心理学”,还真有结果了。于是在万千书籍中觅得了这本《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咋一看,还真的是挺好的。 这本书是基于智力三元论框架,书中有一些“创造性思考”、“分析性思考”、“专家型教师访谈”等等,可能是一个比较喜欢实践的人,所以一旦看到书本那么多对实践进行经验分享,就特别开心。 书中的第一章就是“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哪个老师不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呢?这和“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得意啊。就像我们都想当老板,可是有的员工就是不甘于多干点,想着自己做了工作一定得去邀一下功;就是耐不住性子,焦急呗,就想不到深谋远略了。现实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员工而只有1%的老板呢?这和我们当教师都是一样的,谁都想当个好教师,相当各“专家型教师”,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会坐不住了,学生们没有进步,我们就会着急;学生们上课吵闹,我们就会发火......可能这就是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专家型教师”总能根据各种情况应对各种问题。所以,趁现在我还是激情满怀的,就要奔着我的“专家型教师”前行吧! 书中讲到,成为“专家型教师”与年龄无关,但与思考有关,所谓思考就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化解实践中的问题,注意,一定是要“巧妙”的运用。 谈谈认知发展,书中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牢记,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很重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说,一个人的生理特质会影响他寻求怎样的社会环境,而这些社会环境也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做出反应。其根本在于,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总是相互作用的。我们通常会认为儿童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其实,儿童也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的,尤其在涉及家庭和朋友的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1955年,他建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皮亚杰在讲述思维发展时,把思维、认识、智慧作为同义词使用。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互相作用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经验。互相作用论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心理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绝对化的、无休止的争论,为研究认识的发生开拓了新的航道。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皮亚杰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反应者。 三、思维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纺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皮亚杰说,思维的结构就是认知过程中性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就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最基本的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格式有点类似图式,但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而“格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的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婴儿早期就有一种吸吮格式,经过练习和概括,这种格式便能运用到其他客体上去,如吸吮手指、吸吮奶瓶橡皮奶头、吸吮玩具等。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是一种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它允许儿童在心理上回到思维连续的开始。运算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这里的“运算”指内化的、可逆的、并协调成有规律可循的动作系统,不是指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或者智慧的成长的,他认为,思维的本质乃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有紧密联系,两者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则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婴儿,抓握、注视两种独立格式,不协调,练习,协调,有了这种能力,儿童就能认识环境中遇到的经验,并加以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的倾向包含在生物学的遗传中,它是适应机能的一部分。)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外部元素纳入结构内;顺应就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两者相互相成,有同化必须有顺应。当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牌平衡状态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同化占优,以自我为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 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 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 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 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 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 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 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 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 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 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 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 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 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 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 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

学校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与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学校心理学家工作领域主要是小学生也包括部分非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学家的服务对象为在校学生(主要是5-18岁)及其教师、家长 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是问题学生 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内容包括: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徐光兴,2000):发展性心理辅导、预防性心理辅导、治疗性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学的特点: 1)实用性/应用性:理论的应用性很强、直接的心理学服务 2)综合性:多学科渗透 3)职业性:有专职工作人员;要求执照开业,并遵守职业法规;有酬劳动。 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与职能:测评、咨询、干预。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一)国外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西方三大社会问题:犯罪、毒品、家庭破裂 日本学生三大问题:学校恐怖症、压力症等问题严重;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侮问题;校园暴力。 (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新旧体制转化、应试教育、离婚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自杀、吸烟吸毒、网瘾。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计算机普及、溺爱、升学压力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学校心理自行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推广,学校心理学家已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主力军。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危机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了给儿童青少年提供具体的、高质量的服务,学校心理学家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凭借临床的敏锐以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从事课题研究,运用研究的智慧以提高服务的科学性。 学校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应用性课题。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 ·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 ·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学习困难、学校恐惧症 ·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 ·青少年上网成瘾、自杀、接触毒品、性问题等等。

心理健康学习课标笔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笔记 陈红霞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

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喜欢学校,爱上学 2、能初步学会观察,学会记忆 3、能初步学会与人交往 4、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第二学段(3~6年级) 1、能初步认识自我 2、初步具有交往能力 3、初步具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4、爱学习、会学习第三学段(7~9年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对于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

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