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31)

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200)

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98)

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183)

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214)

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24)

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43)

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65)

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96)

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55)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87)

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214)

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24)

16,Stroop效应: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28)

17,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的单位。(91)18,心理旋转: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140)

19,集理论模型:认为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语义没有严谨的结构,不具网络形式,而是松散的。概念之间无现成的联系,靠计算才能得到。(121)20,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120)

二,简答

1,简述激活扩散模型(118)

答:①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②在该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③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逻辑层次结构,也放弃了分级贮存原则,④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之间也已建立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它也是一种预存模型。

2,短时记忆存在的依据有哪些?(71)

答:①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方面的逆向性遗忘症,临床还发现癫痫症患者在摘除大脑的海马后,过去记住的东西未受损,但新东西难以记住,高等动物也有此反应,电休克试验也证明了短时记忆存在。②自由会议实验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简述概率推理的两种形式。(213)

答:形式化模型,概率可分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两类,前者基于对事件的物理特性的分析,而主观概率仅存于人的头脑中,是人对事件的客观概率的判断,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不相符,所以人在进行概率推理时需要将客观概率组合起来,

启发式策略,认为人加工概率信息的方式与形式化模型可能有极少或根本没有关系,人的实际的直觉式概率推理完全不同于它应该是怎样的。人们在进行概率推理时,往往忽视事件的基准率信息,不顾事件的先验概率,而是采取一些例如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和调整启发法等的启发式策略。(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可得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而调整启发法指人们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调整启发法,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信息是对事件的估计。)

4,简述表象计算理论(151)

答:该理论认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1)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2)深层表征,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特征。而我们意识到的表象依赖于表层表征。这种表层表征出现于视觉短时记忆中,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极易衰退。表层表征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

至于深层表征,分为(1)本义表征:这种表征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2)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它们是解释客体的。

5,简述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1)

答;该原理认为,①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②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③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6,简述概念结构的特征表说(170)

答:该学说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它吸收了许多语义记忆和人工概念的研究成果。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2)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这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并以为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认为概念形成过程应包括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两种过程

7,简述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83)

答:①核心仍是两种记忆说。②该理论模型包含了从感觉登记到长时记忆的完整过程,认为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是通过复述实现的,且不是靠简单的复述,而是靠精细的复述完成的。该理论还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的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8,简述概念结构原型说(174)

答:该学说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人对概念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原型,而且包含着微量(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概念就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1)原型或最佳实例:(2)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这两个因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原型起着核心的作用。

原型之所以能最好的表征概念,是因为它有更多的特征与该概念的其他成员相同,然而这不是特征表说所主张的一个概念的全部成员都具有的共同特征,一个概念的原型具有最少的与别的概念相同的特征。概念允许其实例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原型是核心,它为这些各具特点的众多实例组成一个整体提供基础

9,简述中枢能量理论(62)

答: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理论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

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还有个人长期倾向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行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

由此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受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10,简述模式识别的模板说(32)

答: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在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然后做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它的加工。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刺激与模板匹配,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11,简述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203)

答:该理论阐述了推理的内部过程。按照这个理论,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心理模型。这种心理模型相当于前提中所述事件的知觉和表象。在这些前提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心理模型通常提示某个结论。然后通过搜索与该结论不相容的的其他替代的心理模型来评价该结论的真实性。如果搜索不到,即没有足以破坏该结论的对前提的其他解释,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真实的。因此,一个真实的结论不是在逻辑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的,而是基于语义原则。所有上述推理的过程均依赖于工作记忆的加工资源,并且受制于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12,简述言语产出的阶段(233)

答;言语的产出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意思;(2)转换阶段,应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言语的形式;(3)执行阶段,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来。

13,简述记忆加工水平说(85)

答: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加工的深度愈深,则有愈多的认知加工和语义加工。一个刺激的加工深度依赖于一些因素,如刺激的性质、可用于加工的时间和加工的任务等。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效果依赖于加工深度,因此对两种记忆说和多存贮说所强调的复述作用提出尖锐的批评,它从加工深度出发,将复述分为简单的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认为后者是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该学说还认为记忆的结果不仅依赖对项目本身的加工,而且还依赖于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加工一致性)。关于加工序列,加工水平说以加工深度概念为核心,强调不同深度或水平的加工对记忆的决定作用,但同时还认为在某一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

14,简述认知心理学的实质(3)

答: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15,简述言语理解的相互作用模型(227)

答:该模型认为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也是可以重叠的,相互作用模型既包括自下而上加工,又包括自上而下加工,以及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

自下而上加工对进入感觉系统的听觉的或视觉的信息进行分析,抽取特征,识别字母和字词及其联系,最后再予以解释,以达到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自上而下的加工从对话题的一般概念或期望开始,应用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来引导对特定的感觉信息、特定的字词及其句法联系等进行加工。

16,简述命题检验中选择作业困难的理论解释(210)

答:(1)困难与实验作业的抽象的、非现实性的性质有关;(2)人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解释了命题或规则的意义,类似在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换位。具体地说就是将一个单项的条件命题错误的看作双向的、双重的条件命题了;(3)被试在实验中有一种“匹配偏向”,即倾向于选

择在规则中提到的项目,将选择的项目与之匹配。

17,谈谈你对模式识别的理解(31)

答: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的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即刺激的组合。而模式识别是指当人们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可以说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模式识别可看做一个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8,简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106)

答:该模型认为,输入的每个字词可按其知觉维量来编码,称为知觉代码,字词还有意义,即有概念代码。知觉代码和概念代码共同构成一个概念结。每个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其强度或大小依赖于该概念结是否经常受到激活和新近是否受到激活,经常或新近受到激活的则有高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否则有低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假设人在内部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高标准,一个低标准,熟悉值到达或高于高标准,做出“是”反应,达到或低于低标准,做出“否”反应,但对于中等的熟悉值,则要进行系列搜索,才能做出反应,需要时间也较多。即根据熟悉值不同采取或平行的快速扫描直通的方式,或采取系列的慢速搜索方式。

19,试评价注意衰减模型(56)

答:衰减模型不同于过滤器模型,主要在于将过滤器的“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将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衰减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但它根本出发点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认为过滤器的作用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这三点与过滤器模型是相同的。

20,简述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27)

答:整体和局部的加工问题与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有密切联系,自下而上加工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类似于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而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期望或假设引导的加工,类似于从整体开始的加工。但说总体优先或从总体到局部的加工,是针对刺激的物理特性的,而不是说刺激的意义作用,,所以在承认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以后,仍然存在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和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问题。

三,论述

1,论述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25)

答: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两个术语是从计算机科学引来的。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而自上而下的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自上而下的加工常体现于上下文效应中。自下而上的加工为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概念驱动加工,两者结合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2,试分析表象的功能(152)

答:表象对知觉有促进作用,表象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不仅会导致表象对知觉的干涉,而且表象还会对知觉产生促进作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这点。

表象对学习记忆有作用,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图像信息是在表象系统中贮存和加工的,表象对一些字词的记忆也有着重要作用等。

表象在思维中也有作用,表象在思维中有着引人注目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问题解决和创造活动中,像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在人思维中的作用可被称作形象思维等等。

3,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20)

答: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常将知觉看作刺激在神经系统或脑中留下的烙印,将知觉当作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论点大致有(1)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似乎是自动的;(2)人常意识不到知觉的各种过程;(3)某些空间特性的知觉似乎是先天制约的,不依赖过去的经验或学习;(4)某些几何错觉甚至不依赖于人掌握的有关概念。这些论点给知觉过程的理解带来消极被动色彩,贬低乃至取消了知觉的组织问题,这便是知觉的直接理论。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知觉被看作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开始摆脱这种被动的直接理论。认为知觉过程就是对刺激的解释,感觉是对刺激的观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认为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便是知觉的间接理论。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4,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的异同。(58)

答: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二者也并非绝对尖锐的对立,反应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记忆堵塞现象,它也是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联系着的。而且这两个模型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分配。5,试评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114)

答:层次网络模型认为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是按照一定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的,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模型还认为概念的特征相应的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的概念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这样的分级贮存可以节省贮存空间,体现出“认识经济”原则。在模型中由于感念按照上下级的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该模型还具有“范畴大小效应”,即搜索的范围越大,所用的时间越多。另外,该模型还受到一定的批评,如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否定判断等。

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在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中,它认为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的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连线向四周扩散,而激活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概念愈是长时间的受到加工,释放激活的时间也就愈长,但激活在网络中的扩散将逐渐减弱,它与连线的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连线的易进入性或强度越高则激活减弱越少,反之越多。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高低,二者成正比。激活还会随时间或干扰活动而减弱。由于激活是沿不同的连线扩散的,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结点交叉而总和又不达到该结点得的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了评价。据此,激活扩散模型认为从语义网络中提取信息就需要进行搜索来搜集足够的肯定和否定的证据。

激活扩散模型的信息提取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层次网络模型只包含搜索过程,而激活扩散模型则包含搜索过程和决策过程,激活扩散模型虽然也是一种预存模型,但信息的提取或应用还要依靠计算。

激活扩散模型还受启动效应的影响,激活扩散模型是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因而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可以说激活扩散模型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

6,试分析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112)

答:(1)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何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总之,情景记忆保持的信息总与个人生活中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具有自传体的性质,语义记忆所贮存的事物不依赖于个人所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即是说语义记忆中的事物总是可用一般的定义来描述的。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不仅贮存的信息不同,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可有区别。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间空间为框架,而语义记忆则以一般知识为参照,可有形式结构,如语法结构。另外,情景记忆常处于变化的状态。易受干扰,所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而语义记忆较少变化,不太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情景记忆贮存特定事件的个人事件,其推理能力小,而语义记

忆贮存一般知识,推理能力大。

7,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191)

答:问题解决最常用的策略是尝试-错误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开始时易于使用,但其效率是很低的。指向性分析策略是人们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经贮存的信息来执行有明确方向的推理已确定最终代码,这种策略可以缩小搜索范围,具有明确的分析方向,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问题解决的策略多种多样,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选择哪种策略既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依赖于人的认识和经验。总的来说人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发。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明解题步骤,但算法不一定都有公式的形式。

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启发法与算法不同,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的解决问题。

算法和启发法是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虽然算法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它不能取代启发法,首先不能肯定所有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算法,其次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运用启发法可以更快的解决问题,再则许多问题的算法过于繁杂,往往需时过多,实际上无法加以运用。

其实启发法也有很多种,不同的问题可用不同的启发法,一个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启发法,有些启发法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类型的问题,应用范围有限,另一些启发法则有一定的普遍性,可应用一些不同类别的问题,如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计划等。

8,分析假设考验说关于概念的形成(158)

答:学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假设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假设可看作认知的单元,它是人解决概念形成问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何一个刺激做出反应之前,被试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据此做出反应,也即对所应用的假设进行考验。如果被试做出的这个反应被主试告知是正确的,这个假设就将继续使用下去(成功-继续),否则就会更换假设(失败-更换),将原用的假设送回假设库,再取出其他的假设进行考验。这个过程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获得某个正确的假设,即形成某个概念。

9,试述斯腾伯格有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研究(101)

答:他的实验范式是提出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方法即相加因素法,通过再认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的做出正确的反应,为了查明实验信息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被提取的,在实验中他将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把识记项目分类贮存形成记忆集,使每次实验中的记忆集大小可以不同,通过系统的改变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大小来掌握被试反应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内部过程。

斯腾伯格还提出平行扫描和系列扫描两种假设,另外在系列扫描中,他还提出了从头至尾的扫描和自我停止的扫描两种方式,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最终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10,试论述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219)

答: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包括短语法结构与法与转换语法两部分。

在语法结构语法中认为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部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重要的结构,实际上短语结构语法是由一系列重写规则构成的。对于短语结构存在的心理真实性,有一些心理实验提供了若干依据。

但短语结构语法未能确切的解释语言,短语结构语法难以说明两个形式不同的句子的联系,因此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转换语法理论,把句子区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结构,认为表层结构是实际说出的句子,即字词及其组织,可以对它进行通常的逐层分析,直至短语,即是说表层结构涉及句子的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对应于句子的意义的抽象表征,即贮存于长时记忆的概念和规则,深层结构涉及句子的内容。表层结构按转换规则从深层结构得来。转换规则不仅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将不同形式的一些句子联系起来,在转换语法理论中,转换规则是核心。

对于这个理论,得到一些实验的证实,也有一些实验结果不相符,可尽管如此,该理论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其地位尚无可取代。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31) 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200) 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98) 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183) 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214) 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24) 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43) 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65) 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96) 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55)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87) 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214) 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24) 16,Stroop效应: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28) 17,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的单位。(91)18,心理旋转: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140) 19,集理论模型:认为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语义没有严谨的结构,不具网络形式,而是松散的。概念之间无现成的联系,靠计算才能得到。(121)20,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120) 二,简答 1,简述激活扩散模型(118) 答:①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②在该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③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逻辑层次结构,也放弃了分级贮存原则,④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之间也已建立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它也是一种预存模型。 2,短时记忆存在的依据有哪些?(71) 答:①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方面的逆向性遗忘症,临床还发现癫痫症患者在摘除大脑的海马后,过去记住的东西未受损,但新东西难以记住,高等动物也有此反应,电休克试验也证明了短时记忆存在。②自由会议实验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名词解释和简答

1.简述生态入侵的四个阶段。 ①入侵: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一个新的环境,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②定居:生物到达入侵地区后,经过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一个世代。 ③适应:入侵生物已在新地区繁殖了几代。由于人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所以,种群数量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④扩展: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于新生态系统中生活,种群已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年龄结构和性比,并且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 2.简述三种年龄锥体的特征?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正金字塔型。 ②稳定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数量大于相等;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不变。钟型。 ③下降型:1.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下降。壶型

3.简述三种存活曲线的特征,每种存活曲线至少列举一个物种。 ①Ⅰ型:幼年存活率高,大多数个体在老年时死亡。如人类、大熊猫、大角羊、山羊、华南虎等。 ②Ⅱ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死亡率相似。如小型哺乳动物、成鸟、水螅等。 ③Ⅲ型: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之后死亡率低。如鱼类、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牡蛎等 4.请问r- 与K-对策者的特征主要区别有哪些? 5.请问捕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 ①生物群落的能量由捕食作用得到传递; ②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进行合理的调节; ③捕食者在被捕食者的进化中起着选择性作用。 6.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7.举例说明资源与条件有什么区别?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因类群而异,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因时间与环境状况而异,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大雨时,会将植物打倒或冲走,这是水分却变成了条件。 8.从生态学角度考虑,C3和C4植物有哪一些区别? C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三碳植物,碳吸收效率低,故叶子气孔开放时间长,失水多即水利用效率低,能量消耗低,一般生活在除热带和沙漠之外其他栖息地中。如小麦、水青冈。 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四碳产物,碳吸收效率高,故叶子气候开放时间短,失水少及水利用效率高,但能量消耗高,一般生活热带和沙漠地带。如高粱、玉米。 9.三种演替模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0.简述三种演替群落顶级学说。 单顶级学说:一个气候区只有一种顶极群落,究竟产生什么样的顶极群落,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多顶级学说:任何一个地区的顶极群落可以有多个,如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动物顶级 顶级-格局学说:环境条件存在梯度变化,顶极类型也是连续逐渐变化的。 11、种群的特征、参数有哪些?并分别加以简单描述。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或种群大小,描述种群数量的大小; ②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称为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迁入率表示种群的所得,死亡率、死亡率表示种群的损失,种群数量动态变动取决于这两组力量的对比。 ③除此之外,种群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年龄结构、性比、种群增长率、种群空间分型等,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秋季《认知心理学》期末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口述记录法这种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内省法是相同的。 答案: 错。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对注意选择的解释中,过滤器模型认为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错。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解释知觉过程的刺激物说认为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正确。刺激物说只承认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假设考验说认为除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有自.上 两者相互渗透。 4、深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 答案:错。表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但容量有限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是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5、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答案:错误。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一)反应时法 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那么通过精巧设计不同的认知任务让人们完成,我们就可以在事后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或更复杂分析,从而得知人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认知过程的奥秘。反应时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1.因素相减法:两种作业,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多某个心理过程,则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名词解释及简答

1、劳动生产率: 答:制造单件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常值系统误差: 答: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称为。 3、强迫振动: 答:在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下,工艺系统被迫产生的振动。 4、表面残余应力: 答:切削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层组织发生形状变化和组织变化时,在表层金属与基体材料交界处将会产生相互平衡的弹性力,该应力就是表面残余应力。 5、安装: 答:对工件进行定位、夹紧的过程。 6、欠定位: 答: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 7、装配尺寸链: 答:产品或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关系所组成的封闭的尺寸系统。 8、柔性制造系统(FMS): 答:是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机械生产方式的、由计算机控制的、以数控机床设备为基础和以物料存储系统连成的自动加工系统。 9、光整加工: 答:是用于精密零件上公差等级IT5以上或表面粗糙度低于Ra0.5um的加工表面的加工。 10、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 11、工序 答: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12、生产过程 答: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所有劳动过程。 13、原理误差 答:加工中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近似的刀具轮廓和近似的加工方法而产生的原始误差。 14、工艺能力系数 答:C P=T/6σT为工件公差6σ为一批工件尺寸分散范围 15、定位 答:使工件在机床中占有正确的位置。 16、时间定额: 答: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订出来的完成单件产品或某项工作(如一个工序)所必须消耗的时间。 18、完全互换法: 答:就是在机器的装配中,每个待装配的零件不经挑选、修配和调整就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一种装配方法。 19、过定位: 答:夹具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工件上的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的现象。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