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9·株洲市高三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而到了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出() 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B.商朝政治制度已被西周抛弃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西周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可知,西周时期开始重视百姓的重要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仍然是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A选项排除。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选项排除。

答案:D

2.[2019·合肥市高三模拟]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

C.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

解析:依据材料中“变其俗、革其礼”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并非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B

3.[2019·柳州市高三模拟]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解析: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A;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C;D项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

答案:B

4.[2019·孝感市高三二模]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

答案:D

5.[2019·福州市高三一模]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了郡县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项。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D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选A。

答案:A

6.[2019·太原市高三联考]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录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

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7.[2019·宜昌市高三一模]“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

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促进了汉代经济恢复,适应汉初统治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对封国经济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D

8.[2019·洛阳市高三二模]唐朝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都集中到政事堂议事,政事堂逐渐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而副职左右仆射则成为三省实际的负责人。后来皇帝干脆不设三省正职,以副职替代,让副职进入政事堂。这些措施()

A.赋予了低级官员相权B.加强了专制皇权

C.导致冗官局面的出现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事堂逐渐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皇帝以副职替代三省正职,让副职进入政事堂,于是宰相的官阶降低了,更便于皇帝的控制,故答案为B项。三省的副职并不是低级官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冗官局面,也没有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D项。

答案:B

9.[2019·玉溪市高三联考]《宋史·刑法志》记载:“熙宁初,置局修敕,诏中外言法不便者,集议更定。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这说明宋朝的“二府”()

A.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职责分工明确

C.是宋朝法制建设的主体

D.参与国家决策

解析:根据材料“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可知宋朝的“二府”参与国家决策,D选项符合题意。宋朝的“二府”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中央集权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二府职责分工明确,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宋朝的“二府”参与法律的审核,不能说明二府是宋朝法制建设的主体,C选项排除。

答案:D

10.[2019·潍坊市高三二模]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的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维护民主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说明行省设置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故A项错误;“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不会形成地方威胁中央的局面,反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保障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9·榆林市高三模拟]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朝野普遍认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

B.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

C.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

D.明朝政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不堪

解析:结合所学,明朝设立内阁,实质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所以署衙必然挂上某部尚书的名号,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朝野普遍认为”,排除A;明朝皇帝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朝政治腐败,排除D。

答案:C

12.[2019·佛山市高三一模]西方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D.为权臣专权开方便之门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帮助皇帝处理海量信息,并且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故选C。军机处在内廷办公起到连接外廷的工作,不是外廷化,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权力运作的规范化,排除B。军机处大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无法达到专权,D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

13.[2019·开封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簿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

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16分)

解析:(1)目的:据材料“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可知,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据材料“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可知,由国家为官员提供住房且趋于制度化;据材料“……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可知,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身份提供;据材料“……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可知,官员调任或退休,所有的家具杂用都要归还政府。(2)同:据材料一“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和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可知,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据材料一“……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和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可知,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据材料一“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和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可知,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异:据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在美国,……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可知,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据材料“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可知,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本题可结合实际来分析。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可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减少浪费,扭转奢靡之风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对官员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调任或离职所用物品都要按清单归还政府。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异: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

14.[2019·鹤壁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身份地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

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性。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12分)

解析:本题根据上述材料“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例如: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再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即可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改变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等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主题: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成绩,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示例二

主题:财富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财富由奴隶主占有转为封建地主占有,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1953~1956年,新中国有计划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满足了广大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需求。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财富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示例三

主题:权力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秦朝统一后,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握权力的局面,权力由贵族转向专业官僚,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举荐孝、廉突出的人才,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以门第出身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国家各级权力部门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人才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宋至清不断完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权力的逐渐开放,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其他史实论述,或提出其他主题,符合观点,史论结合即可得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