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文化建设

首先,要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古往今来,要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除了看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还要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

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可以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既然是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加强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并且提高这种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文化的渗透力。一种文化,如果不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就不足以被称为是文化。中国的文化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这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望尘莫及的。但是,中国虽然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却始终无法扩大这种文化在轨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对于任何一个这个人来说,都是很值得深思的。只能说,我们在文化建设上面,还做得不足,还需要更多新的思维来引领这种特色文化的建设。

二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

要想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那么文化的发展必将会受挫。因此,发展文化应该与发展经济同一起来,彼此兼顾,共同推进。但是,经济的发展只是一

个前提,要想成为一个文化强国,一个政府首先要采取相关措施,将自己的这种文化保护起来,并且要时刻有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在全球化大浪潮中,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但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指原封不动地去盲目继承和保留,而应该有所创新。当然,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守。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生命力。

传统文化亦也是如此,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无法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创新即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任何一个事物,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生生不息,世代绵延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

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

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在国际社会中造成影响力,并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世界文明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可靠的保证。而在发展自己特色文化的同时,还应不断的学习与引进的外国文化。但这种学习决不是全盘引进,而应该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吸收和学习其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则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所以,文化的保护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近年来,某些国家企图抢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诸如对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这些主要都是因为我们对这种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所造成的,应该引起国家和民众的反思。

至此,我们在建设本国文化,向世界展现良好“中国形象”的国际影响力的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