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问仁

《论语》问仁

《论语》问仁
《论语》问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论语》中一共记载了十三则弟子问仁,其中,樊迟与子贡各三次,子张两次,子张、仲弓、宰我、司马牛、原宪、颜回各一次。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非直接性的问仁,孔子回答问题的角度各异,试就回答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孔子的“仁”思想。

1、樊迟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子贡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另有两次,间接提及。)

3、子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仲弓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5、宰我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司马牛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7、原宪

(原宪问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8、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里仁篇教学设计

《论语.里仁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 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 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1、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8、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9、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0、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1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0、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1、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22、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3、巧言令色,鲜矣仁!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8、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30、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31、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3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1)《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4.10) (1)本选段中含有一个成语是() (2)孔子说做事要“允执其中”(《尧曰》20.1),又说要“义之与比”,请结合这段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何谓“无适无莫”?要如何才能做到?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4.9) (1)一般人都喜欢追求衣食的美好,为什么孔子却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男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 (1)本选段中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是(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填空):()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在本选段中所要求的是否矛盾?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4.5) (1)本段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4.6)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仁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仁,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仁。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仁,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厌恶不仁德的仁,不会被仁德的人影响。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宪问》) (1)从以上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点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 1、弟子问仁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 (4)事:从事,照着去做 (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评析】 ]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

2019粤教版语文(论语选读)第1课《弟子问仁》同步检测(含答案)

2019粤教版语文(论语选读)第1课《弟子问仁》同步检测(含答 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二十二)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能近取譬.() (2)可谓仁之方.也已() (3)请问其目.() (4)问知.() (5)知.人() (6)樊迟未达.() (7)举.皋陶()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6)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综合拓展提升 二、《论语》鉴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子张篇》)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②可者与.之() ③异乎.吾所闻() ④君子尊贤而容众.()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嘉善而矜不能。 ②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①。贺动作 ..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 福,至于 ..涕泣,蹇蹇②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学而》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里仁》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600字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从心,士声。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意思是心之所往。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 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训练目标】 1、识记所选《论语》。 2、理解所选《论语》旨趣。 3、用所选《论语》的视角审视相关作文题目。 4、点拨联想方法。 【训练重点】 2、用所选《论语》的视角解读作文题目。 3、在写作中深入理解所选《论语》。 【选文】 选自《论语》(原文据《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1.子曰:“巧言〔巧言〕甘美悦人的言语,即花言巧语。令色〔令色〕这里指为取悦于人而伪装成讨好的脸色。,鲜〔鲜〕稀少的,罕见的。矣仁!”(《学而》) 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恶〕厌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好仁者,无以尚之〕爱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可以超过仁德。一说,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尚,超过。;恶不仁者,其为仁矣〔矣〕此处用法同“也”,表示停顿。,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谁能一天致力于仁德吗??我未见力不足者。盖〔盖〕大概,可能。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3.仲弓〔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弟子。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邦〕诸侯统治的国家。无怨,在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任职于诸侯统治的国家不要有怨恨,任职于卿大夫统治的封地也不要有怨恨。一说,出仕为官不对工作有怨恨,没有担任职位也不要有怨恨。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敏〕敏锐,敏捷。,请事〔事〕从事,照着去做。斯语矣。”(《颜渊》) 4.司马牛〔司马牛〕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孔子弟子。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讱(rèn)〕(言语)迟钝。。”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斯谓之仁已乎〕这就可以叫做仁了吗??”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有仁德的人知道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语言迟缓,不说大话、不轻易许诺。?”(《颜渊》)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人之恶〔不成人之恶〕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反是〔反是〕与此相反。。”(《颜渊》) 6.樊迟〔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问知〔知〕通“智”,智慧。。子曰:“知人〔知人〕了解人,善于鉴别人。。”(《颜渊》)

论语04里仁篇及翻译

04里仁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文言文翻译-《论语》里仁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知者乐,仁者寿。”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

论语-里仁第四(拼音诵读版)

lǐrén dì sì 里仁第四 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 chǔ rén yān dézhì 处仁,焉得知智。” 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 jiǔ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久处约,不可以长处 lèrén zhě ān rén zhì zhě lì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 rén 仁。” zǐ yuē wéi rén zhěnéng hào rén ③子曰:“惟仁者,能好人,

néng wùrén 能恶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 wù yě 恶也。” zǐ yuēfùyǔ guì shì rén zhī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 suǒ yù yě bùyǐqí dào dé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zhī bù chù yě pín yǔ jiàn shì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rén zhī suǒ wù yě bù yǐqí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dào dé zhībùqù yě jūn zǐ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qùrén wù hū chéng míng jūn z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wú zhōng shízhī jiān wéi rén zào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 cì bì yú shì diān pèi bì yú 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shì 是。” zǐ yuē wǒ wèi jiàn hào rén zhě⑥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wù bùrén zhě hào rén zhě wú恶不仁者。好仁者,无 yǐ shàng zhīwùbù rén zhě qí以尚之;恶不仁者,其 wéi rén yǐbùshǐ bùrén zhě为仁矣,不使不仁者

我看《论语》中的“仁”

我看《论语》中的“仁”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相信大家在高中时都学过,“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也以讲“仁”为主,据我们统计,其中“仁”字出现在所有20篇中的16篇(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 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所以,我们将对孔子“仁”的思想对人的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做以分析,进而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碰撞出的剧烈火花中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思想路。 一、学行结合中的“仁” ——关于学习《学而》是《论语》的开篇,而其中第一章为“子曰:‘学而时习乎,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32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表述,精辟地概括了孔子学行结合的原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孔子藉以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尚朋、向群、乐群、聚群、里仁、处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表述,则反映了藉以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心理要求,宽恕、容人、厚道(即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也不埋怨别人,也不发脾气)、不怨天不尤人。这三者(学行结合、尚朋里仁、宽恕不愠)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关于知识(学)与实践(行)的智慧。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快乐就在于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无止境,行无尽头。学行结合,学行相须。学行尚朋乐群里仁,学行忠厚宽恕无怨无尤。 这种仁心体现在交友之道上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只有爱人利物的仁人,才能尚朋、向群;只有尚朋向群的仁者,才能为远方来的朋友高兴、快乐;只有尚朋、向群、乐友,才能里仁、处仁。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实含义,体现了孔子的“仁爱”。 美好的仁爱之心,要求人们互相之间忠恕相待诚实相处。忠与恕,是美好的仁慈爱人的道德心的两项重要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1)《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里仁》) ( 1 )本选段中含有一个成语是( ) ( 2)孔子说做事要“允执其中” (《尧曰》),又说要“义之与比” ,请结合这段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何谓“无适无莫”要如何才能做到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里仁》) ( 1 ) 一般人都喜欢追求衣食的美好,为什么孔子却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男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 1 )本选段中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是(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填空) :( )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 ,这和孔子在本选段中所要求的是否矛盾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1)本段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仁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仁,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仁。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仁,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厌恶不仁德的仁,不会被仁德的人影响。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宪问》) (1)从以上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点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参考答案 1、(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人类追求义理因为知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音色相同的乐器会相互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相互吸引。而“德”本身有强烈的感召教化作用,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1、弟子问仁 一、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了解,动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二、通假字 1.错:同“措”,放置 2.乡:同“向”,刚才 三、词类活用 1.直:正直人,形作名 2.立:使……站得住 3.达:使……行得通 4.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六、名句: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立身处世 一、重点字词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惑:迷惑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逾越,矩:规矩 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

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远大,毅:意志 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闻:名望,名声 6、色取仁而行违色:外表,取:趋向、求 7、士而怀居怀:留恋 8、盍:何不。兼词 二、通假字 有:同“又”彫同“凋” 三、词类活用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名作动,立志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动作名名望 3.敝之而无憾使动使……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名作状在……之后 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 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 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 四、虚词 而: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 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 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 4.任重而道远 (并列:并且) 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 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 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 之: 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 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 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 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 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 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指前文的“仁”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 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 六、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导读: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

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二)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