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必修一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学习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相关考点基本知识、概念。

2.提高阅读、提炼、理解、概括历史材料信息以及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基本能力。

3.把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与近代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历程进行联系和比较,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的建设和完善,同样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任重而道远。

学习重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现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构想和实践

学习难点

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确立以及依法治国在国家政治建设进程的意义。

学习过程

第20、21课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

1、前提条件:

军事基础: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政治基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①通过《》为施政纲领

内容:A.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即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公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

B.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职能: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职能。

性质:具有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

③定国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启新纪元!(开国大典)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根本政治制度的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①背景:A 法律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

B 时机成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②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③内容:a制定法律:《》

内容: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国家机构:国家主席毛泽东,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任命周恩

来为国务院总理。

④作用: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

了基础。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⑵特点:

①充分体现了最广泛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②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特色和优势。

【典例】(08·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 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人民政协性质:

⑤、主要职能: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结束,职能转变为:。

⑥、特点: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共产党和民主党是亲密友党,共产党是执政党,民

主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

对手势不两立的关系。

⑦、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典例1】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最主要的职能是()

A.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

B.管理全国行政事物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参政、议政、民主协商

【典例2】(2010江苏历史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3、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原因

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传统)

②长期以来各民族事实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局面,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分布特点)

③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旧中国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现实状况)

④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中结成荣辱与共的关系(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⑤新中国中共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原则)

(2)含义: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建立:1949年《》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载入《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4)实施:

三级机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五大自治区:1947 、新疆、宁夏、广西、1965 (时间)(5)特点:

①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同时行使自治权。

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治。

⑹意义:①符合国情

②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

③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

1、原因:长期不健康的民主和法律体制

2、破坏表现:(1)《》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人权肆意被践踏

(2)非法夺权造成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陷于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3、文革教训:

①坚持以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③必须坚和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1978年以后)

(一)背景: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二)主要成就: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法制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平反冤假错案(举例:刘少奇冤案)

③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④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⑤“依法治国”方略: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⑵成就: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恢复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

(4)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①1998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

层民主。

②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

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实质: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力。

意义:是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极大地激发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基层公民的权利。

▲新中国民主法制发展的启示:民主政治建设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用文明史观解读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顺应了这一趋势。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分发展历程都和本国国情密切相关,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不例外

祖国统一

【典例1】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以下对该影片的评论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

①一个中国: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②两制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高度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意义:

①成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指导方针;

②推动了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港澳回归根本原因和前提条件。(2)重要原因:①“”的正确方针。

②中英两国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祖国人民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

2、解决香港问题:

(1)由来: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③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2)解决:

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和邓小平会谈,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①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②标志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③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类似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3、解决澳门问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港澳问题的实质:国家主权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由来:

(1)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成功收回台湾。

(3)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台湾问题的实质:中国的内政问题

3、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利弊因素,基本方针

(1)有利因素

根本保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高

人心所向:实现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策保证:一国两制

(2)不利因素:①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

②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干涉;

(3)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难点探究:

4、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性质不同

(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涉及国际关系。

(2)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于中国内政,外国不得干涉,两者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押题卷专题汇总(解析版)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押题卷专题汇总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5分) 1.张明在网上结识了一个新网友,虽未见面但两个人非常谈得来。一天网友对张明说,自己要搞一项社会调查,希望张明能把家庭详细住址告诉他。这时张明应该() A.相信网友,直接告诉他 B.问明白调查原因后再告诉他 C.约他见面后再告诉他 D.严词拒绝,坚决不告诉他 答案:B 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部委联合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我国政府出台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 B.中国要发展只有靠高层次创新人才 C.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D.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无数全面发展的人才,A项正确;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国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普通人才,B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D两项错误。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右面漫画寓意的是() A.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B.人人讲诚信,社会才能文明进步 C.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从点滴做起 D.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答案:A 解析:分析漫画可知,诚信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与欢迎,A项为对漫画的正确理解;B、C、D三项本身正确,但不能体现漫画主旨,不选。(2016山东聊城中考)2016年5月25日凌晨,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病逝。据此完成4~5题。4.杨绛先生曾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题点2新中国三大新型民主制度 3.至2012年底,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610亿元,年增长率达12.6%。(《2012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层面看,西藏地区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稳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应是() A.实施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C.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地区人民世代辛勤劳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 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 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的不同点有() ①经济基础不同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③活动原则不同④分别属于行政机构 和立法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点3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 8.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9.十年动乱时期,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 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3.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 1953年《选举法》规定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则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规定反映了() A.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B. 农村地区无足轻重 C.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D. 三大改造即将开始 5.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 人民民主原则 B. 国民平等原则 C. 依法治国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6.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 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7. 1972年4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始发行《红楼梦》《三

中考政治 热点专题 屠呦呦

屠呦呦 一、热点材料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5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科技占绝对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势利导,奋起直追,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发展的主动权,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激励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推动民族素质提高的精神追求。 4、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少年。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国家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选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B.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D.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任务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党在过渡时期基本任务的完成,故D项正确。 3.(2019·榆林一模)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A.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 4.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1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是: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 的拥护;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 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 了政治舞台,主力军也变成了工人阶级。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注1 加大惠农政策聚焦“三农”15年 时政热点 1.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3.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知识链接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 5.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设题角度】 (一)是什么 1.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体现类)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④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说明了什么?(列举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明了什么?(说明类) ①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促进共同发展,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细分为: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9-1966年全面建设时期 1966-1976年文革 1976-1978年三年徘徊时期 1978-至今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期) 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5)一国两制 3.党中心的转移: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政协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49-1954)) 7.共同纲领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9.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文革期间没召开,所以没实现,直到1982年完善了政协) 10.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地位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1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2.共同纲领中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5.最早独立的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6.最晚独立的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7.文化大革命政治上:是对民主与法治的践踏 经济上:国民经济的劫难 18.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9.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20.吸取文革教训,新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1)法治方面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平反冤假错案 1979年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方面的建设:重新召开各级人大和政协 完善政协(1982年) 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中考政治热点问题专题训练汇总

2010中考政治热点问题专题训练汇总 专题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专题二: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专题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专题四:学习宪法,宣传宪法专题五: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专题六:坚持“一国两制”,反对“公投”台独 专题七: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专题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知识点: 1、针对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初三P90) 2、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初三P77)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初三P50) 4、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三P104) 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初三P117) 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初三P45) 7、社会主义的中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初三P94) 练习题 1、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答:①、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执政党的第-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发展是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③、发展是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协调发展。 ④、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在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 一、学习目标 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②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③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其颁行意义 ④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⑤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二、重点:“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三、学法指导:本课的学习同学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有新中国的成立,才有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开展政治建设的问题,进而引出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体会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四、课前预习(把握框架线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石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开国大典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1、 (根本) 2、 (基本) 3、 (基本) 五、知识梳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大会代表对会议各项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规定国名“ ”。通过《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筹备工作 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基本内容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起着的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作了汇总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2)新中国车国内立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时间、地点:。②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意义: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特点):体现原则和原则。(《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初步建立:1949中国人民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⑴背景:中国是一个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局面。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民族在社会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2)民族原则:、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 (4)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5)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6)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现代中国政治决策的特点

现代中国政治决策的特点 摘要:新中国人民政府自成立之初至今尚不足70年光阴,建国以来在民主发扬、法治健全方面差强人意,相比于旧中国近似无权威政府状态有了质的转变和提升,尤其是人民代表制度确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保证,行政决策过程逐渐规范化、法制化。但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仍有些问题急需去反思、去解决,例如条块体制权力分割、参政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法制仍有许多盲区、决策效率低下等等。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政治成功斐然,却伴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 关键词:条块政治,社科精神,决策效率 正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府两院”是行政决策重要的实施部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现代中国政治的特征。一整套决策、执行、监督部门体系构成了目前中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决策过程又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决策的目的和主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以及人民与政府间的双向关系。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部门全力与地方政府权力之间的条块冲突。新形势下的政治社会,单个政府部门都可以假设为某一特定的利益诉求体,唯一不同的是它同时还肩负着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决策主体不明确直接影响决策的效率,各大利益主体相互推诿,有利便趋之若鹜,责任却避之不及。尤其是在税制改革之后,地方上的诸多优良税目被强制收归中央,地方政府又不得不承担数目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此导致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土地财政应运而生,条块矛盾也愈演愈烈。中央政府曾三令五申强调房地产价格调控,同时加强耕地保护,这显然损害了地方上的重要财源。中央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和食品粮食安全,而地方政府的原动力却在于逐利性,决策主体不同必然会引起决策难以有效执行,即所谓的政出多门。 当前国内教育对提升民众对政治学的认知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思想价值观导向多以品德教化为主,忽视了政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以至于普通民众在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光有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却不在意经世致用、深究其然的哲人眼光。革命宣传教育也多以情感控诉为手段,个别党政领导干部上午因缅怀革命先烈壮烈事迹而潸然泪下,下午便因作风问题被纪委问责,这便是未能深刻理解人文情怀与社科精神之简的差别引发的笑谈。政治建设既要抓好思想教育,又要学习政治科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国政府决策的又一特点是“上管下”,这里是上级管下级指的是下级单位接受所有上级的领导,这也为部门决策带来不少困扰,因为上级与下级之间也会有指令误差,使得基层政府人员地位更加尴尬。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起步尚晚,决策执行出现问题总是在所难免,只有进一步察纳雅言、革故鼎新,决策过程的透明化、法制化、高效化必然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1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2荣兆梓,政治经济学新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