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乡子·捣衣 鉴赏

南乡子·捣衣 鉴赏

南乡子·捣衣 鉴赏

南乡子·捣衣鉴赏

南乡子·捣衣

顾贞观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捣衣,即将衣服置于石上,以木杵捶击,使之松软,乃是古人缝制衣裳的一道卫序。故而,古代诗人常常以此为题,通过思妇捣衣的描述,来表达征夫思妇之相思、怨苦。

这首词,虽亦用传统题目,但却有其特定的情境与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借此以表达对挚友吴兆骞的思念和感情,吴兆骞与文坛齐名。私交甚厚,不料却因江南乡试作弊案牵连,为仇人诬陷,被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手足知己,遭此大难,诗人自是牵挂于怀,忧绪百端。但是当时是个动辄得咎的年代,江南形势十分险恶,所以只得借这“捣衣”旧题,从吴氏之妻万采真的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词的上片,集中描绘思妇捣衣之苦情。“嘹唳”,响亮凄清之声,陶弘景《寒夜怨》有谓“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阶除”二字,均为台阶之意。整个上片,全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你听,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满阶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风呼啸。这一切静夜传响,声声真切,真是纵有“西风吹不断”。如此环境氛围,思妇岂不是倍加凄苦孤单、倍加凄切伤心?更有甚者,在这凄苦的秋声中,还要加上自己不停的捣衣声。一声声饱含着自己的凄苦辛酸,一声声寄寓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正所谓“中有深闺万里情”。

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片石”两句承上,先写捣衣之后,夜深、石冷、霜凝之状,可见思妇是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今夜”以下,是写征夫归梦:今夜远戍边关之人定会在乡思的归梦中,分明看到妻子频呵着纤纤双手带月前迎国。当然,也可解作梦夫归来,自己呵手出迎。两地相思一样情,这种梦幻中的相会是夫妇双方的期盼,是他们遥相思念的心灵感应。

全词平实如话,但却深情情韵。细细读来,如闻酸楚凄凉的捣衣之声!如见梦中相会的具体情景,也可体味出对远遣之友的深切同情。令人读罢不禁叹息歔欷,一掬同情之泪。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赏析: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讽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七个字,第二句五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由于胸怀民族大

南乡子·乘彩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乡子·乘彩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乘彩舫》这首令词,当作于十世纪初,是李珣前期的作品。李珣东游粤地时,共作有《南乡子》词17首,描绘南国水乡的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这是其中的一首。 文学 此词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词将时令景物、人物动态写得句明字净,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对南国水乡风物人情的热爱,充溢字里行间,读来饶有兴味,颇耐咀嚼。 此词前三句: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写春女漫游莲塘。春日里,芰荷满塘,碧水渌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这一来,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勾起了春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 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后三句正是游女们触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态。游女带香偎伴笑一句,紧承惊起睡鸳鸯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喜春图。游女们惊动了结伴而居的鸳鸯,而鸳鸯又震颤了

少女的春心,憧憬着幸福的。带香,给人以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感受,是对妙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们看看眼前偶居不离的鸳鸯,想着心上的人儿,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凭借着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发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 沉浸在追味甜美爱情之中的少女们,一个比一个地娇羞艳丽,在一首短短的小词中,不允许逐个描状。作者以争窈窕一句,尽写出怀春少女的娇美。少女们的异样情态,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觉得难以为情。她们羞中生智,急忙从水中采摘下一片圆圆的荷叶,以遮挡夕阳的照射为防身,避开游人的围观,只自己消受那向往爱情的甜蜜滋味儿。竞折团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揭示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 这首小令,绘出一幅活泼俏丽的风俗画,卷面绚丽而明快,状景则景致秀美,状人则形神兼备,更兼妙语传神,丽而不妖,艳而能质,颇得民歌韵味。人们常说王维中有画,如果说李珣的这首《南乡子》词中有画,当非溢美之词。 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选释》:咏南荒风景,惟李珣《南乡子》词有17首之多。荔子轻红,桄榔深碧,猩啼暮,象渡瘴溪,更萦以艳情,为词家特开新采。 况周颐《蕙风词话》:绝无曲折,却极形容之妙。

陆游爱国事迹五篇800字

陆游爱国事迹五篇800字 陆游爱国事迹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几百年来,每当人们朗诵这首诗作,就会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鼓舞人们反抗侵略,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去战斗。它的作者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真的是一个爱国诗人吗?我认为他不是,也更不佩。 为什么陆游不是一个爱国诗人呢?我理解,应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与屈原作比较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后,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中国个大业。但由于受到楚国贵族集团的仇恨和排挤,没有完成他的鸿图大志。秦国攻破楚国后,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悲痛之余,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抒发了他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而陆游呢?他则是闲居乡下,虽然他也有鸿图大志,但他受朝中打压,就立即辞官,在乡下写他的爱国诗篇。他的诗篇也只是徒个表面形式罢了,没有屈原来得真切。 二、作诗与爱国和行动与爱国 作诗与爱国有必然关系吗?作几首爱国诗就能算爱国诗人了吗?如果能算,大家写几首爱国诗,不都成了爱国诗人了。陆游光把那些个“爱国”写在诗中,那能有什么用呀?纯粹是装。没有实际行动算什么?什么都不是。又不是说没有机会。在他面前的机会就够多得了,比如说吧:在抗金的时候,他曾任抗金领袖王炎的部下,他没有把握

机会,去表示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他只是留余表面文章罢了。他在诗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行动是截然相反的。 三、继承的是思想,而不是行动 陆游幼年正是国势危迫的战争时期。其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言传身教,是陆游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情怀,却没有教会他如何去做爱国的行为,怪不得陆游只是把爱国挂在嘴上,却没有付诸行动。 时间已相隔近八_九百年,陆游对国的爱与不爱都已成为了往事,就让史学家去解释吧! 陆游爱国事迹2 是你教会我如何迈出前进的脚步,从而获得最美的精髓,是你教会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从而获得超然的气质,读你让我收获颇多。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优秀的品质,追寻你的脚步是我的使命和信仰,我将为你奏响爱的赞歌。 从万里觅封侯,匹马戎梁洲的热血男儿到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的落魄诗人在到胡来还鬓先秋,泪空流的垂暮之人,你依旧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你纵然身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你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代名词。纵然请缨无路屡遭贬黜,你依旧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纵然是疆卧孤村,你依旧心系天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纵然是临终之际,你依旧念念不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7)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8)汉坛旌(j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汉书·高帝纪》: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 在我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杰出的英雄人物,陆游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看看下面的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1 陆游是我国中国南宋诗人,他创作了爱国诗篇九千三百余首。 他创作的大部分诗篇都跟抗击侵略者有关,或者是跟军营里的艰苦生活有关,如:‘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他的爱国情怀是谁都无法比拟的,在他三十岁那年,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但她并没有回信,他三十四岁那年,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他又凭着才干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是官场险恶,他又被罢免回乡,他四十五岁那年投奔了王炎旗下,努力为百姓做事,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但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再一次破灭,当公元一千二百一十年时,他已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了,他一生爱国如命在他去世前夕,用尽了全力写下了《示儿》这首诗,之后,他就逝世了。 他的这种爱国精神,真是世间少有,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2 当我读完《爱国诗人陆游》这篇文章后,受益匪浅。 陆游是宋朝时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30岁那年,陆游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了名。 认为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攻读兵书,认真练武。 准备与国建功立业。34岁时陆游终于当上了一个较大的官职,但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陆游45岁那年,过上了军旅生活。他竭尽全力收复祖国失地,并多次亲临前线深深地感受到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只因南宋皇帝屈服投降,陆游的愿望又被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一位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北方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十分虚弱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光彩,嘴里不停喘着粗气。 可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他的眼前,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完

南乡子·捣衣 鉴赏

南乡子·捣衣鉴赏 南乡子·捣衣 顾贞观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捣衣,即将衣服置于石上,以木杵捶击,使之松软,乃是古人缝制衣裳的一道卫序。故而,古代诗人常常以此为题,通过思妇捣衣的描述,来表达征夫思妇之相思、怨苦。 这首词,虽亦用传统题目,但却有其特定的情境与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借此以表达对挚友吴兆骞的思念和感情,吴兆骞与文坛齐名。私交甚厚,不料却因江南乡试作弊案牵连,为仇人诬陷,被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手足知己,遭此大难,诗人自是牵挂于怀,忧绪百端。但是当时是个动辄得咎的年代,江南形势十分险恶,所以只得借这“捣衣”旧题,从吴氏之妻万采真的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词的上片,集中描绘思妇捣衣之苦情。“嘹唳”,响亮凄清之声,陶弘景《寒夜怨》有谓“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阶除”二字,均为台阶之意。整个上片,全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你听,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满阶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风呼啸。这一切静夜传响,声声真切,真是纵有“西风吹不断”。如此环境氛围,思妇岂不是倍加凄苦孤单、倍加凄切伤心?更有甚者,在这凄苦的秋声中,还要加上自己不停的捣衣声。一声声饱含着自己的凄苦辛酸,一声声寄寓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正所谓“中有深闺万里情”。 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片石”两句承上,先写捣衣之后,夜深、石冷、霜凝之状,可见思妇是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今夜”以下,是写征夫归梦:今夜远戍边关之人定会在乡思的归梦中,分明看到妻子频呵着纤纤双手带月前迎国。当然,也可解作梦夫归来,自己呵手出迎。两地相思一样情,这种梦幻中的相会是夫妇双方的期盼,是他们遥相思念的心灵感应。 全词平实如话,但却深情情韵。细细读来,如闻酸楚凄凉的捣衣之声!如见梦中相会的具体情景,也可体味出对远遣之友的深切同情。令人读罢不禁叹息歔欷,一掬同情之泪。

陆游的爱国诗词18首

陆游的爱国诗词 18 首 1、《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6、《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7、《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秋晚登城北楼》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9、《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10、《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1、《陇头水》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12、《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13、《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4、《诉衷情》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quot;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词鉴赏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词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 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能够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持续,如同没 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 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 (dōu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 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敌手:水平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不过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 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 鉴赏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所以,词 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不过,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 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 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陆游爱国诗句赏析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陆游爱国诗句赏析 导读: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

辛弃疾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古诗文赏析 赏心亭读稼轩 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

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词的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辛弃疾古诗文赏析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 THE END~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 赏析 【作品介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原文】 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⑶?满眼风光北固楼⑷。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天下英雄谁敌手⑼?曹刘⑽。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

古诗《南乡子春闺》赏析

古诗《XX春闺》赏析 XX春闺 [宋代]xx道绚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因用此词调者多咏江南风物,故名。此调为双调,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其余句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XX:早晨的XX。 斗帐:形如覆斗的帐子。 忺(Xi a)n:适意。 春XX:指女人眉毛。 捋(Xi d)n:取。 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 陌上:田间小路上。 恹恹(y a n y巾n精神不振的样子。 译文 东日初升,飞檐斗翘,早晨起来,还觉春寒,很不惬意,也懒得梳洗、画眉。 闲来无事,把绣丝寻找,做做女红,可是金针倒拈,心不在焉。远游的爱 人到底回不回来呢?思念爱人几乎都病了。时已暮春,xx 满院,也不愿卷帘去看赏析 升起的红日,压着一层层的屋檐。阵阵料峭的春寒而至,这是一个困人的天气。她感到

浑身慵懒无力,起床的时候,还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她简单地梳洗完毕,走到了妆台前。 对着镜子,她只是草草地画了一下眉毛。 陈廷焯曾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起句“晓日压重檐”中的一个“压”字,就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天气困人梳洗懒”,作者把无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满的情绪,全都责怪在周围的环境和天气上了。李清照曾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宋朝四川的歌妓僧儿也写过:“愁烦,梳洗懒,寻思陪宴,把月湖边。”还有温庭钧笔下所描写的女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些女子在心思不定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懒于梳洗,不愿化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这一句,就写得特别有意思。那是她打开小巧精致的针线盒,拿出针线原本想刺绣出一幅鸳鸯图的。可她居然把绣花针给拿反了。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夸张,正说明了她当时该是多么的心不在焉。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论词》书中说:词号称诗 余,然而诗人不为也。孙夫人「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可谓看朱成碧矣。”看朱成碧是指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极度思念之时,把红色看成了绿色。红和绿,本是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一个人能产生视觉上这样巨大的偏差,不是魂不守舍,那是什么?不是心不在焉,又会是什么?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结句的“满院杨花不卷帘”,道出了女子细腻而敏感的心思。杨花就是柳絮。春寒之际,柳絮飘飞。她心里特别清楚,外面院子里的柳絮,此时是怎样一幅漫天乱飞的景象的。 在古人眼里,柳絮是温柔多情的。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古人还认为柳絮一旦落入水中,在经过一夜后就会化作浮萍。如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而这种浮踪不定的柳絮,更像是那些出门在外四处飘泊的游子。 陈子龙《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陌上游人归也未?”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解开谜团的答案。她之所以心情不好、状态不佳,是由于她心有所盼、心有所系而造成的,与天气其实是毫不相干的。

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提纲 1、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2、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3、陆游诗歌中爱国主题的表现方法。 4、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5、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的独特特点。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忧国忧民舍生报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陆游的诗歌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享誉千古。 陆游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 一、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出生时,正值女真大举南侵之际。靖康之难后,为避兵乱,随家人逃难,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时期。“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惨痛经历,

及家族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产生了抗敌御侮的爱国理想和“少小遇伤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于是从儿时起,陆游便发愤立下了英雄誓愿:“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壬子除夕》)。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这对陆游的爱国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 总之,陆游的一生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自记事起,目睹的是金兵对中原的践踏肆虐,百姓无奈的背井离乡;耳闻的是父辈们救国救民的爱国言辞,使得陆游的思想较早的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生于宋徽宗赵估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葬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陆游的父亲陆宰,曾任直秘阁,京西路转运副使,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的是金人兵马的肆虐践踏,人民流离,山河破碎,父亲及长辈们的慷慨陈辞。国破家亡的耻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烙印,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思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后,必然要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来,于是,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代替了酣歌醉舞与柔靡香艳的诗歌情调。陆游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译文】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空教我上楼去瞭望。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注释】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狼籍,散乱。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一名海桐。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生长在南方。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闲愁:为国家之愁。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彩云,指想念的人。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谩,作空、徒解。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层楼:高楼。平芜:平原、原野。 【创作背景】 宋代泉州曾环城种植大量刺桐树。元代时马可波罗即称泉州为刺桐城。辛弃疾于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此词约写于此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习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部编版九下】 班级:姓名: 说明:整理了古诗词资料,内容有【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答案】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

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1、分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2、分析: 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3、分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辛弃疾:《最高楼》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最高楼》原文加赏析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赏析】 词,本是一种纯粹的音乐文学艺术品,但在发展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扩大,许多作品已经兼备了应用文的 性质。特别是到南宋,她几乎进入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可以用来谈恋爱,可以用来交朋友,可以用来孝 顺父母,可以用来联络亲戚,乃至替人作寿,给人送终,祝人新婚,贺人生子,打阔佬的秋风,拍上司的马屁……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能。然而,写词来训儿子,这还是头一回。如若编一本“宋词之最”,这首诗该算一 项“纪录”罢? 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当时词人五十五岁,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从梁启超、邓广 铭二先生说)。据词及小序可知,词人因官场上的失意,打算辞官,但那不晓事的“犬子”极力反对,(家中田地、房产还未购置齐全,老头子倒想洗手不干了,一旦他老人家呜呼哀哉,叫咱哥儿们喝西北风去?)于是词人便作 了这首词数落他。 由于“犬子”劝阻自己的充足理由是官做得还不够大,薪俸级别还不够高,一句话,还不够“富贵”,因此,词人首先抓住“富贵”这两个字来作文章,打开窗户说亮话,张口便道:我老啦,干不动了,等“富贵”要等到哪一天呢?接下去改用让步性语气,以退为进:就算能捱到“富贵”的那一天又能怎样?“富贵”是好要的么?爬得高,跌得重,危险得很呐!

上阕头三句看似肆口而成,其实字字都有来历。“吾衰矣”出自《论语·述而》:“子(孔子)曰:‘甚矣吾衰也。’”“须富贵何时”出自《汉书·杨恽传》:杨恽报孙会宗书:“人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则见于《晋书·诸葛长民传》。东晋末年,长民官至都督豫州扬州之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深得实力派、太尉 刘裕的信任,权倾一时。他贪婪奢侈,多聚珍宝美女,大建府第宅院。然而显赫的富贵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快乐,相反,由于时时担心遭到杀身之祸,连觉也睡不安稳,竟至一月中有十几夜做恶梦惊起跳踉,如与人厮打。他曾 叹息说:”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后来果然为刘裕所杀。词人袭用其语,可见对这样的历史教训深有感触。那么,怎样才是远祸全身的上上之策是什么呢?只有急流勇退,及时辞官归隐。于是,下文便拈出一个正面 典型来和诸葛长民作对比。《汉书·楚元王传》记载,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封楚王,他以穆生、白生、申公等三人 为中大夫,十分恭敬礼遇。穆生不喜欢喝酒,刘交开宴时,特地为他“设醴”(摆上度数不高的米汁甜酒)。后来 刘交的孙子刘戊为王,有一次忘了为穆生设醴,穆生退而言曰:我该走了。醴酒不设,说明王爷已开始怠慢,再 不走,就将获罪遭殃。穆生称病去职后,刘戊日渐淫暴,白生、申公劝谏无效,反被罚作苦役,真个应验了穆生 的预言。“暂忘”句即咏此事。因说穆生,所以,又带出另一位先哲来,那就是在任彭泽县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弃官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揣测词人的作意,请陶渊明到场本是为了应付格律。——此处例须对仗,故不能让”穆 先生“落单,一定得给他找位”傧相;但“陶县令”弃官的动因与“穆先生”又不尽相同,他的拂衣而去,还包含着“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成分,于是,他的出场就给词意增添了一项 新的内容,其作用又不仅仅是给“穆先生”当陪衬了。总而言之,词人将这两位高士悬为自己的师范,用意十分明显:“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朝廷对我既然 不太信任,那么再干下去恐怕就会有祸患那又有什么“富贵”可言呢?更何况,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博取“富贵”,代价也未免太大。这“富贵”求不得,老夫拿定主意要归隐了。 下阕头四句,谈自己辞官后的打算:辟一处花园,建一座亭阁,闲下来作甚?喝老酒。喝醉了作甚?写诗词。优哉游哉,岂不快哉!陶然欣然,何其超然!“闲饮酒醉,吟诗”为短句流水对,只寥寥六字,两组连续性的动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