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媒体的漩涡与反转

自媒体的漩涡与反转

自媒体的漩涡与反转
自媒体的漩涡与反转

自媒体的漩涡与反转

———谈谈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乱象

时下中国互联网舆论漩涡中最大的浪花恐怕非“江苏民警失联后死亡”这一事件莫属。2016年5月17日晚9时30分许,江苏兴化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一中队民警张际勇在值班期间突然出走,去向不明。20日,张际勇的尸体在兴化城区南官河内被发现,已确认死亡。事后,死者妻子通过实名认证为“遇害民警张际勇妻子”的微博发声,“披露”关于张际勇出走前的反常细节,暗示张可能因牵涉到毒案调查而被杀害。5月22日,兴化公安局通过政务微博“平安兴化”公布张际勇死亡调查结果,确认其系生前溺水窒息死亡,排除他杀。舆论一时哗然。数以万计的评论迅速出现在“平安兴化”的最新微博下,其间,无数愤怒群众高举正义之旗为张妻讨要公道。此后这些“正义之师”更以惊人的毅力与决心,持续在各条热门微博下留言寻求关注,以至于短短几日,关于此事的讨论就多达40万条,阅读量更是高达7.5亿。眼看着舆论一边倒向张妻,似乎又是一个舆论倒逼真相、微博维护正义的典型案例。然而,5月27日,随着曾经帮助过张妻的某位华侨的长微博《张际勇身亡事件,遗孀将面临全输局面》的发布,一边倒的舆论开始出现动摇,对张妻真实目的的质疑声渐渐多了起来。警匪勾结谋杀亲夫,弱女子孤立无援的所谓“真相”似乎就要反转,取而代之的将是心机女挟尸要价,引舆论发死人财的另一“真相”……

笔者也算是较为活跃的微博用户,因此较早就关注到此事。以上是笔者针对此事的个人梳理。之所以叙述得如此详细,是因为这一整个事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它将自媒体的诸多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后文中我将以此切入进行深层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6月3日),舆论的漩涡依然混乱,阴谋论与水军说此起彼伏,事件真相迟迟没有浮出水面。在此我不作关于此事结果的个人判断,它与本文无关,但我将持续关注。

2010年被视为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一年,微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微博以其便捷的信息传递、自由的舆论空间迅速俘获了人们的欢心。众所周知,报纸的出现为公共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紧随其后的收音机、电视机的出现则进一步打破了政治时空。微博兼具报纸与电视的性质,它是一种全媒体,更是一种自媒体。在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办一份报纸,人人又都可以是读者。自媒体的这种属性使其天然具有魔鬼天使的两面性。微博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彻底民主,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同时,这种自由表达的权利又极容易被引导被操控。在百度上搜索“微博粉丝”,

你将看到一大堆刷粉丝的广告。而承接转发评论、红人转发、投票以及加V认证服务简直就成为一个流程的套餐。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掌握某种技术,你就能够通过雇佣大量的水军来制造舆论,将自己的声音无限放大。以张际勇事件为例,热心的网友自发支持张妻,在各大热门微博底下留言,希望引起网友关注此事。而他们的理由是“新浪官方故意限制事件热度,导致张际勇事件没有成为微博热点,于是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注意。”在那段时间,几乎点开任何一条热门微博,无论是搞笑的还是娱乐的,你都能看到这些“热心网友”刷起的关于张际勇事件的评论。很显然,无论新浪是否“限制事件热度”,张际勇事件的舆论关注都已经走向了非正常化。这是整个事件中值得警惕的一点。

此外,无论是舆论最初的一边倒,还是自某人质疑后舆论出现的轻度反转,都暴露出微博传播的“盲从性”。微博在技术上设置为自由进入、自由评论、自由关注、自由浏览、自由转发,这样一种开放的公共空间决定了微博浓厚的围观氛围。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言论生态:个体很难脱离于众多的围观者而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以至于被围观的氛围感染,甚至绑架。我无法揣测被千万双眼睛所注视的张际勇妻子,在发每一条微博时的真实内心,但那绝不会轻松。说出自己的真实判断越来越难,而随大流跟风走又恰到好处地提供了某种政治正确。对于张妻如此,对于围观此事的众多网友亦然。所谓“沉默的螺旋”在张际勇事件之初舆论一边倒的情景中体现得再鲜明不过。而到了后期,面对可能反转的舆论,开始出现一些质疑张妻的声音。这些声音又究竟是经过了独立思考后发出,还是为了可能的打脸挽回一点颜面的努力呢?毕竟,现在质疑已经不那么“危险”。

六年前许知远写过一篇题为《庸众的胜利》的文章,让尚在高中念书的我深受触动。他不无失落地写道,“嘲讽成了时代的情绪,人们在乎的是姿态,而不是内容。”在微博上,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所充斥的反智性、反精英性、反强者性。“权威愚且坏,民间出奇才”的论调日嚣尘上。在私人生活中忍耐已久的庸众们迫切需要一个广场来游行,来示威,来把他们痛恨的(有时更是嫉妒的)人戴上高帽狠狠地批斗一番。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简直就是天赐的礼物——它既打开了公共话语空间,使你的声音能被听到;又具有良好的遮蔽性,让你的声音不被认出。还管什么科学道理依据常识?反权威即是正义。在张际勇事件中,张妻前后言论已经出现了诸多重大矛盾,而警方出具的尸检报告已有足够的说服力,却仍然有人着迷般地坚信,公安机关在说谎,张际勇妻子被构陷。可以想见,如果有一天真相出来,只要那不是他们需要的真相,他们就要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予以藐视。

自媒体的漩涡仍在转着,微博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这漩涡的中心是什么?恐怕是一个残缺的文化,以及无数破损的人性。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介的新闻自由 什么是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 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公民的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介的新闻自由又有区分。 公民的新闻自由1、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公民行使表达权的自由) 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出版自由是指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不予非法干预、妨碍的义务。而应当让公众知悉,但是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的手里的信息,国家应该对这些非法干预和妨碍公民寻求、获取信息的行为依法予以制止或制裁。2、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知情权3、公众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1、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第一,在公开场合或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第二,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题,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2、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一)广义上的闻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体及记者自由地搜集新闻信息并将它们报道出来的权利, 也是让受众享受“知晓”的权利。(注:包含了采访新闻信息和传播新闻信息两个过程。)(二)狭义上的新闻报道权指新闻媒体及记者将自由搜集的新闻信息报道出来的权利, 也是让受众享受“知晓”的权利。3、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 新闻媒介与公民的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 新闻媒介是公民行使新闻自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又反过来无形中赋予了新闻媒介的新闻自由权。 新闻媒介为公民行使自由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1新闻媒介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突出的作用。有时,它还可以使公民对政府机关行使监督的自由权利,发挥政治,法律等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 2公民自由权无形中赋予新闻媒介新闻自由权。 1.公民的自由言论和出版权使新闻媒介拥有了新闻自由权。 2.公民作为受众和传播者,他们的自由权也在新闻媒介自由上得到体现。3、公民的知情权与新闻媒介知情权的关系:记者知道是为了让公众知道,所以记者有权报道的也就是公众应当知道的。公众不应当知道的,记者也无权知道,记者不应当有比公众更多的权利。 新闻媒介与公民的新闻自由之间的区别新闻工作者将寻求、获取、传播信息作为自己的职业,这种职业可以使广大公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等权利。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上发表的言论、批评、评论等必须符合新闻单位的主旨和要求,遵守共产党的宣传纪律和新闻专业规范,比普通公民要受更多的约束,但同时,新闻记者享有比普通公民更多的接近消息源的权利。

2021年高考作文预测写作指导:关于“反转新闻”的再认识

2021年高考作文预测写作指导:关于“反转新闻”的再认识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广东东莞网约车司机艾先生车上的一名婴儿突发疾病,艾先生连闯三个红灯紧急救人,按照交规,艾先生因连闯三个红灯不仅要面临扣分罚款,还需要重新考取驾照,作为一名网约车司机,这个处罚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事后当他联系乘客希望作证以撤销罚单时,乘客却称“跟我没关系”。舆论被引爆后,这名乘客被指“冷血”,此事被网友称为“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交警部门在调查后取消了处罚,网约车平台也为艾先生颁发了“见义勇为”奖金,鼓励其正能量的行为。网友评论“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之后,还寒了心。”“好制度更应该有温度”。随着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是一起“乌龙事件”,原来医院当时给艾先生的联系方式并非当事乘客的,而是与当事乘客同时段入院、且情况基本相似的其他病人的联系方式,导致艾先生在请对方帮忙撤销违章的过程中出现误解。艾先生已向当事乘客道歉。网友欢呼“这是开心的反转,完美的结局。” 近年来,类似的“反转新闻”不时出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请你写一篇文章,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反转新闻”的认识。可以从“反转新闻”的概念、共同特征、发生原因、如何避免等角度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主要特征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征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发掘,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

新媒体内容发布协议

新媒体内容发布协议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媒体内容发布协议 甲方: 地址: 电话: 乙方: 地址: 电话: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发布内容事宜签订本合同。 一、合作内容清单 (2)相关规范:避免“标题党”,为遵守相关法律要求,封图和正文甲方有权增加“特约发布”等标识。文末需注明:本文为特约发布信息,解释权归品牌方所有。 (3)保留时长:内容一般保留7天,如有特殊需求请提前协商说明。但如遇特殊情况或者根据乙方运营需要,乙方有权提前删除并给与适当赔偿。如保留时长不足1天,退还该条全部费用,如果超过1天不足7天,退还费用20%,如超过7天,将不再退还费用。 二、服务费及支付方式 1、本合同发布服务费用含税金额为[¥:]元,(大写:元)。 2、本合同生效并且在发布内容发布前,甲方向乙方一次性付清本合同全部款项。乙方须按照合同金额向甲方开具等额的增值税专业发票,税费由乙方承担,信息应与本合同信息一致。 3、乙方账户信息:公司名称:

三、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保证其提供发布的信息内容真实、准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共道德准则。 2、甲方根据发布内容按规定向乙方提供营业执照、行政许可等资格证明文件;甲方保证发布的内容不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人身权等),甲方有义务向乙方提供相关的授权证明文件。 3、按照本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服务费;在发布之前如需要更换发布内容,提前[三]个工作日书面通知乙方。 4、甲方承诺若其制作发布的内容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乙方遭到第三人提出相关的索赔主张时,甲方将向该第三方承担责任及赔偿乙方为此支付的全部费用。 四、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甲方所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并提出修改意见。 2、在发布之前,若甲方提出需更换发布内容(含画面及文字、视频),乙方应在甲方提供更换内容的2个工作日按甲方要求更换。 3、乙方负责在发布期间按合同规定的要求和时间进行发送,如乙方不能按期发送,乙方负责退回相应的费用,或按双方重新约定的时间发送。 五、保密责任 双方保证对在讨论、签订、执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悉的属于对方的且无法自公开渠道获得的文件及资料(包括商业秘密、计划、运营活动、财务信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本次合作形式、价格等所有条款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另一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该商业秘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追究全部法律责任。协议终止,本条款仍适用。 六、违约责任 1、若甲方提供发布的信息内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共道德准则,由此产生的全部责任由甲方自行承担,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甲方应赔偿乙方全部损失。若甲方提供发布的信息内容及形式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人身权等),甲方负责解决和承担因此引起纠纷、索赔、处罚,并赔偿乙方因此受到全部损失。若因此造成不良影响的,甲方还应负责消除由此给乙方造成的不良影响。 3.如因甲乙一方原因,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违约方需赔偿守约方本合同金额30%的违约金,不足部分,守约方保留追偿权。 七、不可抗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尚自强 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的定义: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等的自由权利,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不受干扰的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2、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164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演说,抨击政府对新闻出版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在这篇演说里阐述了三个基本思想:第一,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因此,人人都有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二,应该允许存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说(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都可以流行,通过自由竞争,正确的观点会保留下来,错误的观点会自行消亡;第三,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政府应保持中立,不要去协助任何一方。这个演说后来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名为《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3、新闻自由的实质: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4、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1)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靠资本家钱袋的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3)资本主义新闻媒体的自由被限定在不能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严格界限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4)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极力操纵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5、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6、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为所欲为,想发表什么就发表什么,新闻媒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受任何约束,想传播什么就传播什么。 7、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4)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新闻控制 1、新闻控制的实质:新闻控制的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 2、新闻控制的目标: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施控者的利益和主张。显然,新闻控制的目标是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研究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研究 “反转新闻”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刺激大众的神经, 撩拨社会的情绪,事件最初的报道和可能与最后的事实相差甚远。反转新闻激化了社会矛盾,降低媒体公信力,解构社会道德体系并给媒 介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等诸多问题。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真相呈现方式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真相在新闻的不断反转之中慢慢出现,这体现了无论在什么时代,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诉求都没有改变。之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非常态化的新闻现象,是因为各方因素导致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媒介技术的改变大大压缩了信息传递的时间,让 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反转新闻”与新媒体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新媒体时代特殊的新闻呈现方式。新媒体环境是新闻发生反转的重要背景,因此本文首先从媒介环境的改变,受众地位的转变和 生产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着眼,来分析反转新闻的生成背景。因为反转新闻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因此学界还没有对它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所以在本文中,将“反转新闻”的概念与其它类似的概念进行了厘清,并尝试给出定义。接下来,本文选取了2015-2018年由各大主流媒体盘点的年度反转新闻40篇,对样本从新闻的首发阶段到事件的转折点,再到后续的报道进行分析。分析首发阶段新闻源主体、新闻源形式以及首发媒介的特点,找出因为何种因素导致新闻发生反转,通过 分析涉及议题和群体情感的表达,来探寻反转新闻的深层次诉求。然后再通过个案“深圳罗一笑事件”,对个案的深入分析,找到反转新闻在不同阶段的舆论特点,以及该个案是如何呈现出反转新闻的典型特

征,并对该事件进行思考。通过40则反转新闻三个阶段的分析,将从职业媒体新闻把关、大众对新闻生产的参与,技术发展,和受众心理因素的影响四个维度去分析反转新闻的成因。了解了成因以后,需要对反转新闻进行思考,思考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大量反转新闻的是由网络媒体参与,因此也体现了传统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职业坚守的重要性。另外,网民是助推新闻出现反转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政府也需要在监管机制上发力,共同构建良好传播环境。新媒体时代为反转新闻的提供了生产背景,反转新闻有别于其它类别的新闻,表现在突发性、阶段性和话题性等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掌握反转新闻的生成与扩散,形构与特征,对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和将事件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都有积极作用。反转新闻的生产机制与传统新闻生产存在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2015——2018年40则“反转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力图寻找到其生成背景,产生原因和不同阶段过程传播特点,以及这类新闻集中关注的议题和公众在这类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从而对反转新闻进行反思,思考其产生的社会效应。

新闻媒体与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与社会责任 ——分析当今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如何践行社会责任论 在当下,无论是电台,电视台,报纸,还是网络,都把收听率、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放在第一位,谁吸引眼球多,谁的效益就越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很多媒体哗众取宠,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当今新闻界充满了光怪陆离,似假乱真、虚伪、谎言、侵犯隐私权、歪曲事实、偏见等的乱相。但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媒体长远发展之道,所以媒体就不能唯“眼球论”,应该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今媒体应当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实践社会责任论呢?下面就以中国媒体在四川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来分析当今媒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践行社会责任论。 首先,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理智,并且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旦新闻失实,那么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切中了当今许多媒体的一大弊病,使得公众对这些媒体的信任度急速下减。新闻报道还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另外,新闻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在这一点上,中国社会媒体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中就做得比较好,遵从科学理性,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在四川地震中,地震的地点、震级、伤亡人数、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具体情况等具体信息都是根据权威部门发布而报道,数据精确到个位数;地震的新闻主要以新华社的新闻为主,新华社总是在第一时间将真实客观的消息报道出来;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从关注灾区人民到关注灾区军人、医生、志愿者、各国救援队伍、全国关注灾区的人民等,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对灾难进行刻画,营造全民抗灾的氛围。 其次,媒体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来践行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媒体

论新闻自由背后的媒体责任文献综述.doc

论新闻自由背后的媒体责任 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背负着自由的梦想前行。新闻是自由的,其自由背后其实是媒体无可推卸的媒体责任和媒体义务。在媒体责任基础之上的,其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化和延展了这种媒体的自由性和媒体责任的关系。新闻自由的历史阶段性,拓展了媒体社会责任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表现,也随着新闻自由的扩大而不断向外延伸拓展。如何看待新闻自由背后的媒体责任?需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去深入探索研究,站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综合评定。 (二)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当前新闻界对新闻传媒责任缺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分析,与提高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对策等这些课题。现择其要者,可以概括这类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下: 1.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随着人们对新闻自由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逐渐形成了新闻自由学。新闻自由不仅局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职业伦理。新闻自由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

宋钰菡在《浅议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一文,介绍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又绝对不能忽视社会责任。现代中国传媒无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而这种发展给予了公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使他们对大众媒介及其产业不断产生新渴望。 鄢玫,吴昌林在《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重任》一文,论述了党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纲领中,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七项要求,勾画出了和谐社会新闻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党中央对新闻媒体首次提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这是党对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对新闻媒体加强自觉、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付俊龙,王旭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一文指出,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媚俗现象日益严重,炒作明星绯闻、追踪明星私生活、宣扬色情暴力等等方面内容,已经成为了现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站中的重要内容,似乎变成了人们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但这种宣传的负面作用已经逐渐体现出来,它反应出新闻传媒社会责任严重缺失。 沈继成,王东在《恶性案件报道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兼论新闻媒体的责任》一文,说明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对突发恶性事件的新闻报道逐渐增多,报道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密集。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恶性突发事件的同时,是否考虑到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和进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这就生出了新闻媒体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的问题。 3.提高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法治宣传实效性

目录 摘要 1、绪论 (3) 1.1 现状 (3) 1.2 未来发展趋势 (4) 2、第二章新媒体对于法治宣传特点 (5) 2.1 新媒体对于法治宣传的必要性 (5) 2.2 新媒体法治宣传的优势 (5) 2.3 新、旧媒体结合,做好法治宣传工作 (6) 3、新媒体时代法院司法宣传工作机制创新 (7) 3.1当前司法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 (7) 3.2创新司法宣传工作机制的建议 (8) 3.2.1加强门户网站建设,传递法院正能量 (8) 3.3.2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媒介素养 (9) 3.3.3完善考核奖励机制,规范司法宣传工作 (9) 3.3.4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提高宣传质量和层次 (10) 4、新媒体时代基层检察机关面临挑战 (10) 4.1新媒体时代下检察宣传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 4.1.1新媒体为检察宣传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10) 4.1.2检察宣传在新媒体时代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11) 4.1.3 部分检察宣传工作者方法掌握不到位 (11) 4.1.3 部分检察宣传工作者方法掌握不到位 (11) 4.1.4检察机关机制完善不到位 (12) 4.2以践行群众路线作为检察宣传工作的主导方向 (12) 4.2.1认清形势,深化认识,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取得群众认知 (12) 4.2.2拓展宣传方式,凸显群众性 (13) 4.2.3注重宣传内容,突出亲民性 (13) 4.3真诚公开,提高能力,通过沟通引导赢得群众认同 (13) 4.3.1完善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13) 4.3.2规范检察人员的网络语言和行为 (14) 5、新媒体时代法治宣传存在的问题 (14) 5.1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14) 5.1.1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14) 5.1.2长效机制不健全 (14) 5.2对新媒体的应对 (14) 5.2.1更新观念,主动接纳新媒体 (14) 5.2.2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运用新媒体能力 (15) 5.2.3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 (15) 5.2.4完善立法,依法规范新媒体 (15) 6、结论 (15) 7、参考文献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梁建增 《新闻战线》( 2007-11-10 第11期) 【字号大小】【打印】【关闭】 2007年3月,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而部分新闻媒体不假思索、以讹传讹、盲目跟风和推波助澜,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另一方面又使这个传言加上了真实和权威的帽子,大大提高了其杀伤力,致使海南省的蕉农损失惨重,而消费者也陷于恐慌之中。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公众舆论的焦点转向了“责任”——“蕉癌事件”拷问媒体社会责任、“蕉癌事件”是否该向媒体问责,等等。而半年之后,一则“纸馅包子”的虚假电视新闻,在社会上掀起了更为巨大的波澜,其影响甚至广泛散播于海外。这一事件不仅为国外所谓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提供了口实,加剧了矛盾,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海南“蕉癌事件”和“包子事件”虽然暴露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但也的确集中投射出了一个隐藏在背后的重大问题:那就是新闻媒体如何看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所以,透过这两个极端而又典型的事件,作为新闻媒体,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并且在认清责任的基础上,总结并且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践行与落实责任的思想和制度保证。 新闻媒体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 诚然,新闻媒体享有着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等等权力,公众也有着知情权和不受侵害权。但新闻媒体该如何行使这些权力,媒体承担的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呢? 在一个文明和健全的社会中,权力和责任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采用率极高的关键词。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并且相承而行的,不负担责任的权力是极端危险的,没有权力的责任则是不牢靠的,这是周知的浅显道理。社会中的个体的人、个体的组织,概莫如此。 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社会组织,同样拥有着独特的权利,所谓“第三力量”、“无冕之王”等等的形容或称谓,大致就是这样的指向。现代新闻传播理论对于媒体的权利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当然他们在更多的时候使用的词汇是“权力”,不过实际上,权力与权利基本上是分不开的。新闻媒体的权力被认为有三个方面: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通过这样三个方面的权力,通过媒体自身握有的、看似先天的话语权,通过自身握有的舆论和传播工具,新闻媒体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组织。并且,新闻媒体通过这些重要的、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研究·融合与发展38 无论身处各行各业,新闻传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极大程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和产业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社会认知感,对于国家的安定团结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强烈冲击,与此同时,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和途径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媒体人参与新闻的传播,新闻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亲民。面对这个新媒体当家作主的年代,人们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1.关于新媒体 1.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而言的。它主要是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互联网渠道,将资讯信息与现代的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数字报刊、电脑等设备进行信息的分散传播,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新闻的强烈需求。由于新媒体传播渠道和设备的普及以及发展,人们想要获取新闻,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文化。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渠道而言,新媒体传播更加数字化、高端化,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了解新闻并且分享新闻。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2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想要获取信息不再趋于集中报刊书籍,难以有大量空闲时间专注于电视新闻。在这样的一个高速消费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就能够使受众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形势下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及认可。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大的信息量、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更多样化的趣味性都使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传统书籍已经从实物转移到网络,新媒体作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传播工具,可以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迎合了时代需求,提高了互动性。 2.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2.1传播实效性 一则新闻想要进行传播,传统的渠道就是电视和书籍报刊。书籍和报刊往往是报道的前一天的内容,甚至是更长时间之前发生的社会形态,有效时间内受众看到新闻时,早已是时过境迁,其时效性差强人意。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标志性特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获得自身需要的数据信息。智能终端设备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操作系统,操控界面逐渐趋向人性化,为媒体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以迎合时代及公众对媒体服务方式的需求。 2.2新闻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更加注重互动性。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受众群体不再是单向地接收讯息,而是更加关注于自身的想法,这种互动性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所欠缺的。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使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形式得以突破,产生了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在评论区里,人们可以针对新闻事件自由发挥个性话语权,在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布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传播方式直接提高了新闻的互动性和沟通性,可以说新闻传播从高高在上的分享者,成为了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的桥梁,变得更加亲民。 2.3传播即时性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之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即时性。传统的新闻传播一般都是有固定的时间段的,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七点准时开始,那么人们想要从中获得讯息,就必须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段专门去关注电视台的播出。但是在新媒体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很难有固定的闲散时间来获取新闻资讯,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摘 要:当今社会,受到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人类已经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变成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互动中。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8-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055203360.html,ki.11-4653/n.2017.12.007 文/丁理

媒介的责任:将报道与评论分开

媒介的责任:将报道与评论分开 ——兼议报道及评论案件的新闻规则 徐迅 一、“烦”与“怕”—法官对媒介的负面心态 新闻与司法的关系,是这两大领域历久不衰的话题,中外莫不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这两大领域的成功合作早巳有目共睹,因此本文不将这些成就作为讨论的重点。毕竟,只有自觉顺应世界潮流,同时尽快确立符合国情又切实可行的规则,新闻界与司法界的合作才能继续推进。 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提出:“公开审理……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这一开明态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一些新闻界人士欢呼:“这下可好了可以放开写了。”而一些法院的同志在理解“自负其责”的含意时认为:“对案件怎么写,是新闻记者自己的事情,记者对报道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依笔者之见,这两种观点都很片面。因为,所谓“自负其责”,并不是不要负责,而是将以往经常采用的事前限制改为事后追究;所谓没有限制的“放开写”以前不存在,以后也不会有。而真正应当对报道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的,只能是新闻机构,而非新闻记者(当然,新闻机构能不能承担责任,能承担什么责任,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以笔者多年做法制记者的经历和观察,在司法界与新闻界的相互关系中,尽管合作是主流,但冲突也不容忽视。司法界尤其是法院人士对新闻界的负面心态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是“烦”,二是“怕”。这种心态有时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烦”新闻界对某些案件的炒作,使当事人亢奋,社会关注,法院工作难做;“怕”新闻界某些外行对案情人为地复杂化,从而妨碍依法定罪定性,最终妨碍司法公正。但也不能否认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司法人员“烦”新闻记者无处不在地关注现实生活,不习惯经常暴露在媒体挑剔的视线下;也有人“怕”自己那些缺乏必要修养的表现被媒介“放大”,“怕”那些“暗箱操作”的人情案、关系案见了“阳光”,被整个社会一览无余。显然,上述心理有些应当被理解,而有些则不应得到支持。 执法者对于媒介的态度,不论是“烦”还是“怕”,都没前途。因为公开审判制度不允许法官远离媒介的关注。笔者赞同如下观点:每一家法院、每一位法官,都要善于面对媒介,认真搞好每一起公开审理的案件,以公开的判决、裁定向社会表明执法者的观点和理念(这些观点和理念不论正确与否,都将通过传媒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摘要】面对新形势下传媒界纷繁复杂的竞争态势,主流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的主要责任应是正确的舆论导向、精准的新闻、资讯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受众自然轻松地接收到正确的、积极的、有温度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主流媒体履行好职责,让更多的受众省去在冗杂的社会新闻和信息中甄别真假、对错的时间和精力,规避了因为误信、盲从造成的损失或其他风险……因此,本文着重地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主流媒体的责任。 【关键词】主流媒体社会责任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 值观 新形势下的媒体宣传工作,作为主流媒体更需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媒体宣传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观念;充分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增强做好宣传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尤为重要。 首先,主流媒体要有承担重要宣传任务的责任 具体体现在覆盖面要广、引导性要强、影响力要大的几个方面,进而形成新闻传播的主导强势。那么我们所理解的主流媒体就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1.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非主 流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 2.主流媒体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 3.主流媒体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 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因此,树立和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经济类、娱乐休闲类、服务类信息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可视为对主流媒体的某些功能的拓展延伸和补充。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给主流受众,需要最多的是新闻及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等方面的信息,其中尤以新闻为主。与每个受众的生活都有关的内容,如:政策、科技、健康、经济等;还有一些与部分受众有关,但能引起其他受众关注的内容,如:发生在就近地区的灾难、事故、事件等;或与本地受众无关的,但内容反映的是不可预见性事件,或是由于突发性造成危害极大的,或者趣味性极强的,并具有悬念性质的内容。另外还有些信息虽与受众无关,但却是受众精神上感受所需要的内容,如:体育、世界

社会责任与媒体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与媒体社会责任 1.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应当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责任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因为媒体传播直接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每一个传播工作者都应当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必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要对社会与公众负行这一责任的时候,其他社会机构可以加以干预,必要时,政府也可以借助法规等手段对其进行干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修正。它不再把新闻自由看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人都可享有的,并且不受剥夺的、绝对的自由。 2.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及政策建议 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标准指南中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其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标准中社会责任的提出在加强网络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美国在二十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这也是关于媒体社会责任最早的研究。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在制订的《报业法规》中提出报纸的责任问题。第二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C.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二战后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R. M.哈钦斯在《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报告》中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介机构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对新闻报道时客观按、《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报告》的出版,宣告了社会责任论的诞生。 在我国,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媒体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围绕社会发展目标,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和引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浅谈网络媒体的商业化与社会责任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是指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网络新闻传播活动和经营活动时,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及公民身心健康承担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5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的回顾与断想 对新媒体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一方面需要从时间的向度对传统媒体社会责任进行历史梳理,另一方面需要在现时的媒介生态空间框架下对这一概念的适用性进行审视。我国现有关于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界定大体存在三个维度。一是源自官方的权威解释,如2003 年,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的蔡名照认为网络媒体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批驳歪理邪说,使互联网站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二是从公共利益维度进行界定,认为“网络媒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承担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责任,又要承担提供正确舆论监督的责任,同时也要承担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责任”。三是从媒体的职能进行界定,认为新媒体也“应当在舆论导向、新闻真实、社会问题、民意表达、网络文化、内容健康、知识产权和公益慈善等诸多方面,承担履行法律法规之外的更宽泛的社会责任”。以上三个维度虽然对新媒体社会责任界定角度不同,但关注的内容

新媒体下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新媒体下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快速普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容小觑的传播力和渗透力。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企业,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尽快适应新媒体特点,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使其成为企业扩大宣传范围、强化宣传效果的最新武器,如何主动运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危机应对,使其成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维护企业声誉的有力推手,这些都成为企业宣称工作亟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近年来,随着博客、微博、论坛、SNS网站等新媒体开放平台的出现,单向静态的、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Web1.0时代正在被分享式、用户主动参与内容构建的Web2.0时代所取代,原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每个人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新媒体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同样也体现在宣传工作中。早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他也明确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形势下对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同样,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企业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1967年提交的一份商业计划。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一词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总体来看,新媒体有如下几点特点: 1、互动性 这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不管讨厌或者喜欢,无从表达对信息的看法。但是新媒体则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互相转变身份角色,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实时性 新媒体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条新闻几秒钟就可以传遍整个世界。同时也具有实时更新的功能,重大事件发生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连续滚动报道,两三分钟就可以更新一次。其中,微博、博客的新闻报道可以实现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同步。真正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诉求。 3、大容量 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这些信息包括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专家评述及广大公众的意见反馈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报刊的容量有限,广播及电视的信息传递时间短暂,新媒体却可以依靠海量的信息容量和无时间限制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