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2019年精选文档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2019年精选文档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2019年精选文档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2019年精选文档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轻负担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谈谈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体会。

一、体验中凸显主体

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和发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

我校的孩子几乎都来自城里,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很少,对

常见的植物的认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被忽略掉了。在以往的教

学中我会出示书本中的几张图片,根据图片进行说教式的讲解、分析植物的分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并不高,那些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早就把头转向了窗外,反馈作业也体现出学生

的被动学习。反思教学过程,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先带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认识一些植物的名称,这可比课堂上照本宣科强得多,孩子们的兴趣一触即发,当然本节课重点绝非是让学生认识植物,他们寻找植物的各个器官,采集代表性的植物,并拍下照片,为重点内容植物的分类的教学打下基础。

上课时,学生拿出采集的代表性植物和拍下的照片,因为是自

己体验得到的成果,他们格外的投入。我引导学生观察采集来的植物,分别辨认它们的根、茎、叶等器官,在辨认中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这些结构,这样分类的观点水到渠成了。因为有了观察体验,学生积极性很高,无论是基础差的,还是平时调皮或学习吊儿郎当的都能说上几句,叶的形状、茎的颜色、花的形态……都成了学生分类的依据,这自然渗透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的分类学思想。

体验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缺少学生参与的缺点,把学生从被动引向主动,从消极接受引向积极参与,它强调直接接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验中营造和谐

课堂气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能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见,和谐的课堂气氛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教学效果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体验就有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

在种子植物分类的教学中,我提出如下问题:果实形态各异,

它们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提示解剖过程与注意点后,学生开始分小组来解剖果实。又要动手活动了,学生的情绪高涨。切开苹果、猕猴桃,剥开花生、豌豆豆荚,你看看切面,我找找有什么相似处;围绕问题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有疑惑的询问老师。5?6分钟的体验活动,学生很快找出了果实的共同点:里面有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课堂的气氛相当和谐,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交流。不少学生还偷偷吃起了桃子,并且风趣的说:“让我看看种子,尝尝果皮的味道”,无形中学生就明白了果实的结构组

成;这样在下面的判断环节中,学生对哪些是果实已经了如指掌了。这时,我乘胜追击,出示松球果,问:“这个果子同学们认识吗?它是果实吗?”学生解剖观察松球果,很快,他们便找到了种子,同时发现松球果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这样一体验学生不仅知道了常见的种子植物,同时也清楚了种子植物的分类。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学生在观察时还发现了种翅,他们在猜想它的用途,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被学生提了出来,这是我们在体验式教学中的妙手偶得,是传统教学学生难以达到的境界。整个课堂高潮迭起,笑声讨论声不绝于耳,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获得了知识。学生们体验并领悟到了我们难以用语言教会的其中的哲理,升华了认知。

体验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难以顾及学生的理解与应用的不足,强调主体去感受、理解事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学生可能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课堂上容易形成情感的升

三、体验中拓展思维

科学的思维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

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往往导致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堂的教学尤为重要。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

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力的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着许多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这些“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于是,我设计了感受力f体验力f体会力f探索力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首先,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束橡皮筋,让学生拉橡皮筋并坚持一段时间,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学生感受到了力。接着,我提供了一些器材,如磁铁、铁球、木块……让学生利用器材和身边任意物体展示几个与力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共同特征。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了力的概念、力的间接作用及力的作用效果。体验活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使一些错误观点不攻自破。微小形变演示器的体验,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又安排了两个体验

活动,活动一:假设面前是一堵“危墙”,要用力把它推倒,要求保护好自己不受伤,你会怎么做?活动二:让学生用力互拍对方的手,体验手的感觉,以此进一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的体验,使他们对力的认识直观具体而又清晰深刻,他们体会了力。这节课,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感知一

一概括一一应用的思维模式去发现掌握规律,使学生的思维

得到了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在课堂科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实现知识传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体验中突破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一般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然后从感知中学习、思考和探讨,寻找出概念、现象和规律。这种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难点能在体验中突破,重点能在体验中加深理解。

《体温的调节》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教学难点在“调节控制”。教学中我出示了高温、正常、低温三种环境情况下血管的管径图,然后一一分析,看似学生已经了解人体可以用皮肤来调节体温,而皮肤温度又由血管流量来调节的教学重难点,但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的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是我分析的不够透彻?还是……?我思考着,何不带学生去体验一回。于是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 5 分钟快跑,然后进教室,此时的学生个个脸色通红,冒着汗;我问道“剧烈运动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齐声说“热”,“为什么这么热?”很快学生被引入了课题。学生知道了运动与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后,我追问道:

“剧烈运动时,除了热,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有了课前的体验,学生立刻说出了出汗、脸色通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此时我打开电扇,凉快的感受中学生意识到了出汗能调节体温。我们又开始讨论脸红与散热的关系。脸红,学生想到了脸部充血。我让学生摸摸运动后的脸蛋,皮肤温度确实明显升高。此时再出示三张血管管径图,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很快分辨出了运动时的血管,有的学生还补充了皮肤温度高低与血流量的大小的关系以及皮肤温度升高的目的。“在高温条件下,人体的血管管径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继续体验,把手伸入45C?50C的热水中,学生亲眼看见皮肤管径的增粗,这可比多媒体演示形象的多,而且印象深刻,真是眼见为实啊!这样一来,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人体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最后,我还是以运动后的体验为例,结合书本插图,让学生谈谈运动时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驾轻就熟地突破了难点。

体验式教学,是在“做中学、玩中学”,它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自主体验,结合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跃、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能够使学生灵性得到较好的开发,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它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开展自我探索,还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成长的障碍,“体验”实现反思,达到“超越”,学会解决问题。因此我相信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