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5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试析5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试析5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试析5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摘要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子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教育工作,就明白教育是富强民国,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本文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通过对我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进行深刻研究来寻找产生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制度因素。针对这些原因,本文的最后试探性的给出解决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方法和建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制度因素,公平

一、当前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不平等”通常是指人们在法律、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拥有专断的特权。“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不同、不公平的待遇,以及一定的歧视行为。(一)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等现象

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户籍的不同来确定录取线的不同。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考生,比那些拥有外地户口的考生在高校招生的时候享有更多特别优待。例如,外地户口的考生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全国顶尖的一流大学时的考试分数比那些拥有北上广户口的学生,分数高出五六十分,有的甚至达到上百分的差距。那些外地户口的考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贫乏的地区,他们在高考竞争中本来就处于劣势,他们不需要什么照顾,只要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已,但总事与愿违。这种现象不但没有贯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同时也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这类现象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对于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来说无论是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对于身处于西部以及偏远农村的孩子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大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三)农民工与普通市民的子女受教育政策不平等现象

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但是他们却没有享受到这个城市的住房政策、子女受教育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所建设的这个城市,而他们的儿女也跟随父母的足迹踏入这个陌生的城市。虽然在城里,但是他们受教育的情况却与城里孩子各不相同。由于城市公办中小学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和子女分开,让他们留在家乡念书。即使农民工把子女带在身边,但也只能进一些条件不好的民办学校读书,他们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质量和公办学校之间必然有很大的差距。

(四)女童与男童在受教育时的不平等现象

在农村,很多父母觉得女孩读书没什么用处,学会基本的汉字就可以了。他们只送男孩上学读书,却让女孩在家做又脏又累的家务活。以至于很多农村家庭的女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达到法定婚龄就早早的结婚生子。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必任何人少,但是她们也只能认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农村地区经济非常落后,经济落后的又进一步加深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五)地域性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1.地区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地区间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国家投资建立的重点大学在省区间分布严重不均,有的城市、有的省份享受过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不合理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设置,使得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明显得益,而没有重点高校或重点高校很少的地区明显吃亏,引起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2.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农村学生比起城市学生受教育机会少,享受的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校舍简陋,房屋破旧,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有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没有美术、音乐类教师,像这样的艺术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农村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城里的孩子拉开了差距。

农村学生比起城市学生受教育机会少,享受的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六)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不平等现象

重点学校制度就是把少数学校树立为重点发展,培养优秀学生的国家或省级重要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招生就业等多方面进行重点保障,重点学校在权力、资源上更有获取的优势,更多地得到政府的支持。

由于现在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占有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争着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

重点学校设置的的种种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通过公共财政、教育政策等促进重点学校建设制度性地制造了学校等级,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造成了学校的分化,也造成学生发展、学生身份的分化,更是造成了中国公共教育独有的以巨额高费择校的现象。按道理讲,既然都是为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那么所有的学校都应同样地以教育人才为目标。重点学校这样的制度颇令人费解。

(七)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优越的学生能够进入“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较差的家庭学生只能选择“差学校”。由于各个经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这个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

很多地方有农村学生千方百计地进城镇学校就读,他们能够支付起高昂的住宿费等,能够享受更优越的教育服务。但对于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儿子,他们只好在农村学校将就读书上学了。虽然有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说法,但事实上家庭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他们子女享受的基础教育的不平等。

二、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分析

(一)重点学校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重点学校制度设计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和社会迅速地培养高素质人才,重点学校也渐

渐的成为了各地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重点学校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以城市为重点的学校制度,对于集中有限资源确保优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历史性作用。尽管重点学校制度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快了高端人才培养、改善了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快出人才的办学效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但是它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人为地扩大了义务教育学校间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弊端,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缺失。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不得不得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它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原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因此,它不应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不应具有选拔、淘汰的功能。而重点学校制度所确立的培养目标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分数成了学生能否就读重点学校的标尺。它不会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养成和能力发展它不会在乎学生是否全面发展。

将那些优秀学生高度集中到少数几所学校,只会造成学校的两极分化,从而使中学教育丧失多样化和丰富性,这不符合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也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育收费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现在的高校收费越来越高,将要接近或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经济差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因此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费水平不断提升速度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速度的不平衡是导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差异重要原因。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由各级政府负责,免收学费,但可以收取适当杂费。但是各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乱收费现象,包括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各种名目费用,或向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等,人为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使教育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三)考试与选拔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1.高校招生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2.高考加分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高考加分政策的设置初衷为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录取机制。但这种制度对那些本身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的缺乏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公平,加之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政策被某些利益群体所利用。不但没有探索出更优的录取机制,反而为权力阶层搞暗箱操作打开了绿灯;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反而成为毒化社会空气的霉菌。

(1)高考加分政策的出台过程不透明。这些部门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从政策的起草到政策的颁布这一过程,并没有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或进行有效或清晰的公示。

(2)对高考加分对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缺少清晰的评定。

(3)高考加分政策包含对象繁多且某些地方高考加分政策超出教育部的规定范围。

(4)高考加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社会福利手段或社会管理工具。所以,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加分对象在高考加分政策中出现。把这些内容作为加分对象,一方面用来奖励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另一方面,还将之作为管理社会的某项工具。

3.高考名额分配制、与户籍挂钩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是分数面前人人等,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其结果是导致区域间的招生指标分配和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各个省份教材和全国统考的试卷没有统一,又因为我国目前的高招制度,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那些在外地跟随父母的考生,在居住地城市读到初中,最终也要回到户籍地读高中和参加高考,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1)带来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和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孩子普遍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安全保护,有的留守儿童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的教育、前途。这些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只能回户籍地就读,由于教材不一样,环境的改变等原因,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回到户籍地时成绩一落千丈,导致高考落榜。

子女随父母在工作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是对应的,一个城市既然接受了新移民工作、生活和纳税,就应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而不应以户籍为借口,而在公共服务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对新移民进行歧视。

4.高考推荐保送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保送生正成为中国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的一个重要生源渠道。高考保送生制度,其设置初衷是为了防止那些优秀的学生因为在高考中发挥失误而上不了好大学的学生。保送制度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个别高校捞利的工具,交换的砝码。导致走后门、拉关系、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现在却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高校出台这样变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这项政策从出台、实施到现在,一直备受争议,因为自主招生制度正变得不公平。很多家长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花巨资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奥林匹克数学、钢琴和绘画等辅导班,刻意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家长的经济水平已经对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家教育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但是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农村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这些地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学习中所需克服的困难,远远超过大中城市、发达地区的孩子,上大学已经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

(五)高等的配置严重不均问题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1.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大头是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难以让人满意的现状,与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很大差距。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2.“精英教育”导致教育不公平。

“精英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所谓重点学校投入多,使之形成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优质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地方院校则投入少,使之形成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恶性循环。

(六)教育腐败现象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腐败正在加剧教育不公平。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换取私有制的教育资源

三、解决教育制度不公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均衡发展,是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物质

保障。调整结构,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用于贫困地区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性教育。同时,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处于落后。

现在要将教育资源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因为基础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如果基础教育都不能保证,以后的教育根本无法谈论机会平等了。放宽对高等教育的管制,对投资者开放这一领域,鼓励民办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包括通过资本市场,允许一些机构参股等方式)筹集资金。这样,中央政府能够逐渐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逐步普及高中。

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交流重点是由城市向农村、由强校向弱校、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定期流动。组织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当前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的重点。要建立教师保障制度,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内城乡间、学校间教师工资实行统一标准,逐步缩小教师收入差别。

(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

1.取消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实行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真正实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对于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以提高当地公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

2.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取消那些容易成为腐败温床的制度和政策,如高考的加分政策。

3.取消一次高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考招生方式,采取综合素质测评法,既看高考成绩,又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等综合考察后进行录取;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实施。

(三)保证农民工子女的享受到教育公平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了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取消与户籍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放开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帮助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比较集中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问题。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成本。

总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转型期所出现的这一庞大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

是一个社会问题。

(四)加强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保障农村教师工资

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关系到每一个农村孩子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现代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是重中之重。必须建立完善的符合当前教育发展水平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工资发放体系,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工资待遇、采取倾斜政策、实行奖励办法以及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发展水平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到农村任教;定向生制度吸引人才的一项有效办法。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教育的流动制度,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分配到优质的教师资源。同时还要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农村教师,关心农村教师的良好氛围,中央财政应拨专款支付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权利。

(五)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给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内容和收费标准进行严格界定,对教育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防微杜渐。学校收费标准的确定,应充分考虑每个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保证广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避免高校等强势集团在价格制定过程中的垄断权。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依法严惩教育腐败行为,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公用经费和学杂费全部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不给腐败一丝存在的可能。

结束语

本文在明确选题背景和意义的条件下,描述了我国在招生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地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制度原因,最后试探性的给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基本思路。我国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中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公平化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普通公民在促进教育公平中也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更多的公民要勇于担当社会公平的促进者。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教育公平不再是口头上的空话,会最终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doc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 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 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 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

国内药店存在五大差距

国内药店存在五大差距 观念差距 绝大多数国内零售药店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市场眼界狭窄:只看自己所在城市的市场环境,不看全国市场,更不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只重视促销,不重视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别提什么发展战略、营销战略;营销策划粗放,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的零售药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各大零售连锁药店在竞争中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理念来统领运营规范。如日本杉药局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客为尊”——我们只经营能真正让顾客每天安心、快乐、健康地生活的商品;我们不光是销售商品,还为顾客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建议,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再如美国沃尔格林药店定位清晰简单的“刺猬理念”就是:最好的便利型药店。 管理差距 国内零售药店的管理手段、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单体药店、小型连锁药店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低,因而导致其效率低,利润薄。一个普遍现象是:管理层大都比较注重市场促销和价格战,却忽视对经营战略的研究,忽视对企业战略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远景规划,发展战略不明,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国际知名零售药店大都具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技巧,有长远的经营目标、完善的市场组织和高效的运作体系,对商品、服务、价格、现场、设备等管理都有较为完善的手段。相对来说,像益丰大药房连锁、芝林大药房连锁、海王星辰连锁等在这方面领先于国内同行,特别是益丰大药房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名列全国零售连锁领域前茅,其本土化策略值得其他药店借鉴。 规模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体系的欠缺、企业自有资金薄弱、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国内零售药店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集中度低,很难获取规模效益。国际知名药品零售企业一般都是连锁经营,网点多,规模大,进货总量大,从而能在价格上争取更多的优惠,降低进货成本,能依靠低廉的价格赢得顾客。 美国《财富》杂志的数据表明,世界排名前200家的贸易公司全都是连锁集团。中国商业协会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药店数量有34万多家,连锁门店12万多家,但整体的连锁率不足35%;2008年,全国连锁药店百强的销售额总共为572亿元。规模偏小的缺点,致使我国零售药店的采购成本偏高,难以营造自有优势,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融资差距 我国目前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大多创建于2001年前后,发展时间短,资金积累明显不足,绝大多数企业在负债经营。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负债率居高不下。再加上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一些连锁药店很难融到资金,造成企业经营风险丛生,发展困难重重。尽管近两年来先有海王星辰在美国上市,后有湖南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江西开心人大药房等获得外界注资。但除了这几家顶尖级的国内连锁药店,其他绝大部分并不为国际风投所看好。融资不畅,将严重制约连锁规模和发展速度。 营销差距 目前,我国的零售药药店个性化经营模式很少,业态、定位、品类、服务等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品牌营销尚处于初级阶段。终端策略多是采用会员制、打折等促销方式,竞销手段简单、雷同。同时,几乎所有的药店都缺乏一个能有效沟通内外、辐射全国的分销系统。而国际上成功的知名零售药店,基本上都有一套独特的营销模式。比如在价格管理上,很多国外药店都能熟练运用消费心理技巧,推行价格组合的营销方式,虽然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显现越发显著。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 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 因素,最后提出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公平,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教育工作,就深明教育是长久之计。数千年来,教育制度历经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无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在欣慰着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有悖于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 并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逐步 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而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却依 靠人民的思想观念,而人的思维来源于学习和实践,如果每个人都必须亲历才能获得 思维那么社会就无法进步,所以说大多数的思想都来源于借鉴千人的智慧,这就需要 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 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 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在我国表现尤为严重,例如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的不平等,富 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平等;知识教育、能力教 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不平等。从教育制度因素出发分析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一方面,教育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国富民强的学科, 其理论研究来源于教育实践,通过对我国教育不平等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新的教育 学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教育的不平等直接或间接地剥夺了部分人受到 公平教育的权力,使教育事业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从而给部分人带来了损失, 给社会埋下一定的隐患,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承人的潜力无法得以全面 挖掘与 发挥,这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从制度上消除不平等显现势在必行。 二、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 教育发展研究(2000,8—9){已校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1、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 1997年为2.5 :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45 :l: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 :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 [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五大教育的公平

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 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前年,笔者在湖南某市调查时发现,在中央明确要求为公检法每人增4万元办公费的情况下,由于当地是“吃饭财政”,通过把教育和农业的财政支出降下来解决政策要求。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最近笔者在河南调查时发现,在紧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的一个非贫困县,有一个县城内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全县95%的学校师生共用一个旱厕所,厕所里没有上下水。下雨天,老师、学生要冒雨如厕。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场所还在国家禁用的石棉瓦小房子里。财政困难还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几个工作八、九年的中学教师,月收入才只有八、九百元,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很多中小学没有本科毕业的教师,教学质量甚差。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 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L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2.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3.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4.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 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谈中国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 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 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 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是怎么样的? 说到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其实可以分为教和育。首先大家反思,很多父母亲,你育了,可以再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正确的教了吗?学校,在教的过程中,做到育了吗?只能说我们现存的教育,功利性太强,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上好的大学,却忽略了作为社会的个体的个性化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在升学率和优秀率的前提下,部分教师师德沦丧,接受家长送礼,金钱化严重,不惜为了收费辅导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权利。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