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诽谤”的意思,这正是古今词义相同的地方。“谤”在古代还有“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的意思,现代则没有,这又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了。

这类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数量多,在阅读文言作品的过程中,又常常需要辨别哪些是与今义相同的用法,哪些是与今义不同的地方,难度比较大,我们应该注意。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

词义由古及今所产生的差异,在不同的词里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词义的范围和感情色彩两个方面的不同。(一)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扩大。

今义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大于古义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称之为词义扩大。例如:

“河”,上古专指“黄河”,《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之干”,就是黄河河岸。《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及诸河”,就是追赶他们追到黄河岸边。今义变为一般河流的通称。

“皮”,上古指“自然的、带毛的、兽类的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不带毛的皮,特别是经过鞣制的皮,

叫“革”,人的皮叫“肤”,今义则不管上述哪一种都叫“皮”,甚至还能指许多物体的表面一层,如“树皮”、“鱼皮”、“漆皮”、“地皮”等。

2.词义缩小。

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小于古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叫词义缩小。例如:

“臭”,上古是一切气味的总称,《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薰”是香草,“莸”是臭草。“有臭”就是“有气味”的意思。今义则专指臭味。

“亲戚”,古义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也可以指父母兄弟等。《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里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战国策·秦策一》:“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的感慨系为其父母和妻嫂的势利行为而发,“亲戚”指的就是这些人。今义则限于同姓和异姓的亲属,但不能指父母兄弟和妻嫂。 3.词义转移。

古今词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不一样,即词义在发展过程中由表示甲事物转向表示乙事物。

“兵”的本义是兵器,《说文》:“兵,械也。”《左传·成公二

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执兵”就是“手持兵器”的意思。今义则指。士兵”。

“闻”的古义是“听见”,属于用耳,《说文解字》:“闻,知闻也。”份L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而不闻”就是“(虽然)听了但没有听进去。”今义是“嗅”,属于用鼻。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词义的褒贬不同。

“爪牙”原来是两个单音词,复合成双音词后,指的是得力助手,褒义,《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今义指“走狗”,贬义。

“锻炼”原是“冶炼”的意思,用作比喻义时,指酷吏玩弄刑法对人进行诬陷。《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今义则带褒义,如“锻炼身体。”还有一些词,古义是中性词,后来变为贬义词,如前面提到的“谤”就是这样。

2.词义的轻重不同。

“饿”古义指没有饭吃,饿得快要死了,不是一般的肚子饿,一般的饿古代称之为“饥”,《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几天没有吃饭,饿得倒下了,这才叫“饿”,《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今义的程度则轻多了,指一般的饿。

“诛”的古义是“责备”,用的是言语,《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说,对宰我这个人还责备他什么呢?今义则指“杀戮”,用的是刀枪棍棒。;

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是从属于词义范围的差异的。一些词古今词义之所以有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首先是因为它们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词在词义范围发生变化以后都同时有这种感情色彩的变化。课堂练习(二)1.分析多义词的词义系统。2.讨论古今词义差异现象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浅析词义的演变与流行新词

浅析词义的演变与流行新词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社会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从语言的词义演变和产生的流行新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化动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本文通过介绍语义变化类型、变化因素,对近年出现的来自网络和生活中的英汉流行新词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归纳了词汇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及特点。 关键词:词义演变变化因素新词发展规律 1.引言 正如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一样,任何语言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地变化的。词语的意义在一个时间段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每个时间断都会有所变化,或产生新的词汇。在经过多年之后,同一种语言甚至会发生重大变化。语言承载着文化,是对文化的表达,而流行新词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体现。下面将结合词义演变类型对新词进行分析和说明,并找出这些新词所遵循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词义的演变 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在语言的变化中,语音和语法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而语义的变化最快。随着科技、经济、政治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语义变化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 英语的词义变化是最为迅速和显著的语言之一。纵观历史,英语经过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以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发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田喜腾,单翔燕,张苹:2011)现代使用的英语词汇中,有2/3以上是在近300年中产生的。(赵露:2001) 词汇的发展主要分为词义的变化和新词的产生两方面。词义的变化,是指词本身内部结构形式不发生变化,而意义发生改变的现象。这使得词汇在表达和运用上更加灵活和多样。 2.1演变类型 束定芳在《现代语义学》(2000)中提到,词义变化类型分为两种。一是词义范围发生变化,二是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词义范围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大(extension of meaning)和词义的缩小(restriction of meaning)两种情况。语言反映着时代的变化,旧词随着时代变迁会产生新的意义,从而扩大了语义。如mouse一词,以前只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随着电脑的普及,mouse有了“鼠标”的含义,词义得到了扩大。又如paper一词来自希腊语,本意是一种植物,而现在paper一词在字典里具有“纸”“论文”“报纸”“文件”等多种解释。 词义的缩小,是指一个原来词义广泛的词演变成了比较狭窄的、含特殊意义的词。(田喜腾,单翔燕,张苹:2011)词义缩小的现象也很常见,如accident 原指“发生的任何事件”,现在只指“事故”。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包括词义的扬升(amelioration)和贬降(deterioration)。词义扬升,是指原来具有负面意义的、贬义的词演变成了含义较好的词。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本是邪恶的妖精,现代被解读为“白领、骨干、精英”,即词义的扬升。 词义的贬降,与词义的扬升相反,指原来具有正面意义的词变为具有负面意

程度副词“非常”的词义演变浅析

程度副词“非常”的词义演变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对“非常”一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做了简单的分析探讨,探讨其在不同历时时期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非常;程度副词;历时演变 在《文言复式虚词》、《古汉语虚词》、《古汉语虚字集释》、《广释词》、《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手册》等辞书中均未列“非常”这一词条,《辞源》列有“非常”条目,但无表程度副词用法,《汉语大词典》在“非常”表“很、十分”义上的最早引例为唐·李德裕《昭义军事宜状》: 其端氏城,是刘从谏近年修筑,非常牢固。 而事实上,“非常”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才最终成为一个表程度的双音词,程度副词“非常”的出现归功于如下两点: 一、“非常+之+名词”的结构使“非常”凝固成双音词 “非常”在这里只是“非”和“常”两个单音词的临时连用,并非是一个词。“非”、“常”在上古汉语中多是用作单音词,但有时也会结合在一起使用,此时“非”用作否定副词,“常”用作形容词,如: (1)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老子·常道无名》) (2)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举难》) (3)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黄帝内经·素问译解·逆调论篇》 上述几例中,“道”“名”“人”“温”“热”是中心词,形容词“常”作定语修饰这些中心词,副词“非”用来否定“常道”、“常名”、“常人”、“常温”“常热”,它们的内部结构是“非+常x”因此,这里的“非常”只是“非”和“常”两个单音词的临时连用,还没有凝固成复音词,但在“非”和“常”连用时,“非”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杨景侠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2012英语成本杨景侠 20125504020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应文化。而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失败很大部分不是来自语言,而是因为交际者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没有完全的理解。了解词汇变化的现象十分必要,而更加重要的是要试图理解变化背后的机制。 影响词义演变的相关因素(Factors of change) 英语经古英语时期(450-115-)、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及现代英语时期(1500 up to the present)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所谓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内在结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现象也是英语咋表达运用上具有的丰富性、灵活性的重要原因。纵观语言文字发展的历程、社会原因和外来影响等;以及内部原因,即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等。导致词义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概括说来可以大致分为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及语言学因素(Linguistic factors)。 一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 (一)历史原因(Historical cause) 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义的变化。 (二)社会原因(Social cause)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古今词义的演变讲课讲稿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

古今词义浅析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提要: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突出,往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集于一身,难以辨认;另一方面,古今词义有差异和演变,要准确理解也不容易,有的词古今意义迥异,成为阅读障碍,有的词意义抽象灵活,也难于把握。本论文通过《古代汉语》一书中字词来分析古今词义的范围、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和词义的转换来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范围感情色彩转换 正文: 首先,有些词在古今词义的范围上有一些变化。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在《大龙湫记》中,“乃缘石矼下”中的“乃”字,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多:①才,“今乃得之”,如今才知道。②是,为,“乃大丈夫也,是大丈夫。③竟,“乃至如此”,竟然这样。④于是,就,“乃还”,就回来了。⑤你,你的,“乃父”,你的父亲。古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意思,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偶尔会用到其“于是,就”这一意思,其它的意思几乎不再出现。而这句话中的“缘”字,在这里的意思为“顺着,沿着”,而如今

这个意思我们几乎不用,而是用其它的意思比如“衣服的边饰,机缘,边沿(名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今义词弱化了一些文言词的意义,使得今义词的用途范围变小。虽然二者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在《庐山草堂记》中“恋恋不能去中的“去”字的意思是“离开”。但在现代汉语中“去”的意思常作为“到某地”,意义正好相反。而“去”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以及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其次,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比如在《王子坊》中,“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中的“恨”字,在这里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而在今天多表示仇恨、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憾我不去见石崇,只遗憾石崇不来见我”。在这里我们不能翻译为仇恨,结合文本如果翻译成仇恨的话感情色彩久太过严重,不能符合元琛的性格。又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大龙湫记》中“挽崖端偃木牵连下”一句话意思为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其中,“牵连”的意思为互相拉着,一个接一个的,也就是把“牵”和“连”的意思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牵连”的古意还有连接、联系、连累、留连、牵挂等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牵连”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意为“连累”。同时,在《王子坊》中,“伎女楼上,坐而摘食”中的“伎”通“妓”。妓:古代指从事歌舞

浅谈“娘”的词义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54740494.html, 浅谈“娘”的词义演变 作者:周巳琦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通过查找古今的字典、词典来了解“娘”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分析“娘”的词义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探索词义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娘”;词义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96-03 一、词义演变理论及研究成果 “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比如以前称母亲为“娘”,还有2011年的热播大剧《甄嬛传》刮起的一阵“娘娘”风,以及2011年百度年会上HR刘冬的惊艳亮相被人们称为“度娘”等。“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既然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娘”的词义自然也会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而逐渐演变。 (一)词义演变的理论简述 1.词义的类型 “词义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例如,从派生关系上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从词义在现实的作用上可以分为基本义、常用义、生僻义等,从传达的信息内容的性质上可以分为概念义、附属色彩”(主要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2.词义演变的概念 词义演变具体可以分为词义的历史演变和词义在语境中的共时变化。词义的历史演变是指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这是不受某一个语境或者时间点制约的,是词义系统性的、长久性的变化。但是,词义的历史演变正是从词义在语境中的临时性变化开始的。这种临时性的词义变化反复出现,被人们所接受、认同,渐渐固定下来,就有可能成为长久的、固定的词义演变。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前人在词义演变的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无论是在词义演变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词义演变在实际中应用研究方面,都已经有了大量相关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我们可以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归纳为两大类。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TAG:古今词义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引言: 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语言系统也一样。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单位,和其他语言单位一样,随着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而发展变化,客观世界运动发展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变化(特别是词义变化)的必然性。语言系统在与周围其他各种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语言从未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封闭状态,而是处在变化之中。分析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以加强对词汇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语言的变化发展,正确熟练地使用语言。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从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钟”原来是指“一种中空而敲击发声的响器”,用铜或铁制造成的,后来出现了计时的器具,也用它来表示,“钟”的意义发生了改变。“飞”,原来是指“鸟类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了飞机、飞船以后,产生了新的意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革命”原指“更改天命”,古人认为王者受天命而立,王者易姓就叫革命,如“汤武革命”,现在“革命”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新制度,转义为“根本革命”。上面例子充分说明了社会历史变化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2、心理原因。主要由于心理上的联想,使词义发生变化。语言是一种系统性的事物,它深深受使用它的群体的影响。无论是语言、语法、还是语义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例如汉语“尖锐的声音”,从触觉到听觉的联想。英语sweet sound (甜蜜的声音),从味觉到听觉的联想。又比如“羊”古代认为是六畜中最具美味的佳肴,这种风俗习惯也在文字和字义上有所反应,出现了一批从“羊”得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它们大多有“美好”、“善良”、等义,如“祥”,从“羊”得声训为“善”。“善”从“羊”会意,训为“吉”。古人既把羊看成是吉祥、美好的东西,它的词义经过抽象和引申,不少美好善良的品德和事物都可以用“羊”来形容。比如《诗经·召南·羔羊》这首诗,比喻“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 3、语言内部原因。词义间的相互制约,是词义发生演变的另一原因。同时词义的发展演变也有着自己的内部规律,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某个词在某一种语言环境中不断地连续使用,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会把一个较为广义的词的词义限制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上。例如汉语“汤”原指“开水”,如“赴汤蹈火”,后来出现了“开水”等词,“汤”一般只指“食物的汁”。英语中tide 一词原有“时间、时节、小时、潮汐”等义,后来出现了time(时间)、season(时节)、hour(小时)等词,tide词义缩小,保留“潮汐”意义。在古代汉语中,“臭”字兼有“香”和“臭”两个意思。《易·系辞上》:“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就是“香”的含义。即“臭”字的词义变化应为“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但在语言交际中,人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姓名:高月 学号:64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最为灵敏,因而大量新词应运而生,比如我们常用的“给力”“秒杀”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与语境的变化,词义所涵盖的范围也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古今异义中的词义的扩大与缩小部分。 [关键词]:古今异义新词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语境 [正文]: 民谚常说:“言为心之声,衣为身之表”,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之中,语言也随之变化。有些基本词汇由于其稳固性和继承性,并未有什么变动,如鱼,笑,犬吠等。有些词汇的意义则会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而随之转移、消亡或变化。所谓古今异义,即文言词语或短语的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的词。 形成“古今异义”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词本身,而是源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相对应的语境。如《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根据杜甫所见识到的征兵之残酷,竟是在夜间捕人,导致一老翁翻墙而逃。其中的“走”,就要理解为“逃跑”的意思。 对于古今异义的分类,大致有那么几种:词义扩大,词以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强化,词义弱化等。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词义所适用的范围也从原本的“妻子和儿女”缩小为“妻子”。 从上一个例子中,很简单就可以推断出“词义缩小"的概念,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范围大,而在汉代汉语中意义范围变小了。又如出自《周易.系辞》中的“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古时香气或是秽气都称之为臭,而不同于我们现在对于它的第一印象,即“臭豆腐”之中的臭,也就是难闻的味道。再如,“让”,古代既可以表示谦让退让之义,又有责备的含义。《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此处即可理解成退位让贤;“二世使人让章邯”中,很明显就要理解成责备、谴责的意思了。至于今义,则是多取不争、谦让之义。 相对而言,何为“词义扩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荀子.富国》中“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这个“菜”字的古义仅有蔬菜之义,而到现如今我们的饭桌上,则是涵盖了主食以外的食品,荤素全有,也就是包含肉、蛋、奶以及熟食在内。又如,“亲戚”的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属,通指家里的亲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正是如此。今义则是泛指旁系亲属,比如叔叔,舅舅之类的。再如,《吕氏春秋.分职》一文曾写道:“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库”在当时特指的是收藏兵甲战车的地方,而今则是成为一个更大众化意义的词汇,比如货物仓库,图书的库藏等等。 由于古时多使用单音节,而现今人们更习惯于双音节词语,这其实也是词汇形成古今异义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先看《夸父逐日》一例,“欲得饮,饮于河、渭”,此处的“河、渭”,特指黄河与渭水;再看另外一例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腾文公下》)中,“河”依旧是黄河,“江”则特指长

汉语词义的演变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词义的古今演变 张志奎电话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词汇的演变是语言发展变化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也最灵敏。本文重点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三方面讨论词义演变的方式。并从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语言学方面因素分析引起词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对汉语词义演变的规律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研究的兴趣,壮大汉语研究的队伍。同时通过对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方式的分析,加深自己对词语本质及词义演变历史的理解,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词义、演变、原因、方式、规律 词义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词的意义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词义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而且词义演变的形式也很多,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词义演变的形式 1、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还有义项的增多也应该看作词义的扩大,有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但我认为这样能将问题简单化,有利于研究。 (1)发生在较早时候的词义扩大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词义的时代性以及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引起了古今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时代性,使得人们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对同一词的词义解释发生变化。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则造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得词的义项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体而言,词义的演变,则应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二则是从某个词中某一个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 首先,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古存今废和古无今有。第一,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例如“池”:《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上句中的“池”指护城河,是词的引申义;而在现代汉语中“池”一般不再表示“护城河”义,只在成语“金城汤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尚保存此义,其他情况下基本不用了,这就是词的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第二,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无今有。同以“池”为例,现代汉语中“池”有“旁边高中间平整”义,如“舞池”,而此义是古代汉语中“池”所不具有的。 再者,从某个词某一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易色四种类型,此外还包括词义程度的轻重和词义有所侧重两种情况。以下为具体举例说明: ⑴词义扩大:指词义有具体变抽象,从而使得词义所指的范围 扩大。例如:“睡”,本义为“坐着打瞌睡”。《说文》:“睡, 坐寐也。”中古以后引申为“睡觉”义。如白居易《长恨歌》:

“云鬓半偏新睡觉。”诗中的“睡”是“睡觉”,“觉”是“睡醒”。这样,无论是“坐着打瞌睡”还是在床上“睡觉”都可以叫“睡”了。“睡”由“坐着打瞌睡”义发展为“睡觉”义,内涵缩小而所指范围扩大了。 ⑵词义缩小:一个词的某一义项内涵较小而外延较大,后来随 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增加了内涵而缩小了外延,于是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例如:“宫”,本义是“房屋,住宅”。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秦以后只有帝王宗室的居所能称之为宫。如《尔雅音义》:“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宫”有“房屋”发展为“宫殿”,内涵增加而所指范围缩小了。 ⑶词义转移:原来表示一种客体的词用来表示另一种客体,这 种转移一般通过比喻和借代实现。例如:“头”,本义指人头。 因头在人上部之尽处,故凡尽头处皆可称头,如:船头、矛头、箭头等。“头”由单指人头发展为凡尽头之处皆可称头,词义发生了转移。 ⑷词义易色: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的变化,使得词 义中的某一义项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主要包含有:由贬义词发展为褒义词、由褒义词发展为贬义词、由中性词发展为贬义词、由中性词发展为褒义词、由贬义词发展为中性词。 此处以由贬义词发展为褒义词举例分析,例如:“小姐”,古时为对青楼女子的贱称——“此建康娼女杨小姐,此妓女称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_1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导读:TAG:古今词义分类讲析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概说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 痛哭流涕不速之客求全责备 上述这些成语中加“一”的词,如按照现代常用义理解均会误解。它们不是“鼻涕,” “快”,“责备”。在古文中是常用词。如: (1)《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闻一多云:为,成也。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也。],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2)《周易?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又:《荀子?乐论》:“主人来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3)《孟子?梁惠王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又:《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左传?桓13》:“宋多责赂于郑。” (5)《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尔雅:明察貌] (6)《左?成公二年》:“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又:“摆甲执兵,固即死也。 以上说明,古代习以为常的词的用法,如今却只保存在成语中了,甚至连成语也不能理解,于是想办法加以改造:如:斤斤计较-------------- 两两计较。走马观 花跑马观花。何以要改呢?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词的古义鲜为人知,不改就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是词义变化的反映。如果单纯是改而从今,还无可厚非,怕的是不知为非。如: (1)《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有人理解为“粥”。 (2)《左传》:“虽及胡耈,荻则取之。”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住他。 (3)罄竹难书一一80届高考生释为“竹山难读书”。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其误有三不明:a.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难词) b.竹(古代书制) c.书,古今义异。(写) 有人读《战国策》:“认为赵太后有作风问题。“丈去亦爱怜其少子乎?” 这都是因为缺少词义发展的观点而以今律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就对许多词的古今义作了说明:例如: 玺:《说文》王者之印也。段注:“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堂:《说文》:“殿”也。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 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当然,现在方言有“堂屋” 。存古义)。 删:剟(duo)也。徐错系传:“古以简牘,故曰孔子删《诗》,《书》,言有所取

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分析

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分析 导读:TAG:古今词义异同情况分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分析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汉语词义对应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旧词的死亡

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 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 TAG:古今词义异同情况分析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又如:“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又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