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最新版

最新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最新版

最新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最新版
最新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最新版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150)1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戴果丰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doc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为您整理“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欢迎阅读 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81。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②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 82。谋:①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②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 枝合,奇已!)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 84。骑:①jì,骑兵(骑千余)②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 ②上前(狼不敢前) 86。强:①强悍(凶强侠气)②有余(赏赐百千强)③勉强(不可强以仕)④力行(慕义强仁)⑤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⑥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况且(且焉置土石) 88。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①实情(必以情) ②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②请求(曹刿请见) 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②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①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①许、让(虽席地不容闲)②神色(视端容寂)③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①喂奶(妇抚儿乳) ②奶头(儿含乳啼) 97。善:①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②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③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还(而君前途尚可) ③尚且 99。少:shǎo ①一会儿(少时) ②稍微(意少舒③不多(饮少辄醉)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①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②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③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④shě,施舍(舍与你的)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中考)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简表

中考150字积累 1、比B ①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⑤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 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⑥比较:鄙;敝 3、兵 ①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5、察 C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7、乘 ①“乘,升也”。登车、坐车。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④欺凌,欺压。 ⑤追逐⑥计量,计算。 ⑦乘,sheng,量词。一车四马;乘车驾四马。 8、从 ①“从”是跟随在后面意思,它和行动关系密切。 ②所“从”的如果是人,跟随、跟从。 ③如果所“从”的是命令、意愿、法令、计谋……,就是顺随、照办、遵守、

初中文言文实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汝安.知鱼乐(哪里) 而死于安.乐也(安逸)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2.卑: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犹得备.晨炊(准备)4.被:被.于来世(影响)皆被.绮绣(通“披”,穿)5.本:臣本.布衣(本来)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本) 6.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浅陋) 7.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比.至陈(bì,等到) 8.毕:毕.力平险(尽,用 尽) 群响毕.绝(全部) 录毕.,走送之(完毕) 9.别:士别.三日(分别) 与世无别.(区别)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 驱之别.院(另外) 10.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器) 上使外将兵.(士兵) 11.病:未果,寻病.终(得 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贫困) 12.薄:薄.暮冥冥(迫近, 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13.策: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14.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cháng,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木兰无长.兄(zhǎng,排行 最大) 而或长.烟一空(大片) 幼有所长.(成长) 以君为长.者(敦厚) 宋无长.木(多余的) 15.尝:未尝.识书具(曾经) 16.朝: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 17.称:称.之曰能(chēng, 称赞)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相 当,配合) 18.诚: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 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果真,如果) 19.惩:惩.山北之塞也(苦 于)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1.爱ài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②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梁惠王上》) 2.安ān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③表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①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本bě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义为棵树)字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①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学而》) ④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4)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 (2)然后得一夕安寝( )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4)衣食所安( ) (5)既来之,则安之( )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3)被发行吟泽畔( ) (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5)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3)每逢佳节倍思亲( ) 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若止印三二本( ) (4)本末倒置( ) (5)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3)孔子鄙其小器( )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4)左右欲兵之( )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人至察则无徒( ) 10.朝 (1)朝服衣冠(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 (6)坐南朝北( ) 【参考答案】 1.爱 (1)疼爱(2)喜爱(3)吝惜(4)爱惜(5)欣赏 2.安 (1)安稳(2)安逸(3)哪里(4)养生(5)使…安定 3.被 (1)被动词(2)通“披”,穿在身上(3)通“披”,散开(4)被子(5)覆盖4.倍 (1)通“背”,背叛(2)加倍(3)越发 5 本 (1)根本(2)原本(3)量词(4)根本(5)推究本源 6 鄙 (1)边界的地方(2)浅陋(3)轻视 7.兵 (1)兵器(2)军队(3)策略(4)用兵器杀人 8.病 (1)疾病(2)困苦(3)责备 9。察 (1)仔细看(2)了解(3)洁白的样子(4)看清楚(5)精明 10.朝 (1)早晨(2)朝见(3)朝拜(4)朝廷(5)朝代(6)向对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 一.选择题 1.下列爱字解释错误得一项 (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 答案 C 爱惜 2.下列安字解释正确得两项 ( ) A、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稳 ) B、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哪里 ) C、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逸 )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答案AB ( C.安稳D 使…安定) 3、下列本字解释错误得两项 ( ) A、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得根或茎干) B、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C、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 E、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得计量单位) F、就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得奏章或书信) 答案 B根,这里指树干 D推究本源、考查 4、下列鄙字解释错误得两项 (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界)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得地方 )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 ) D、肉食者鄙 (鄙视) E、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鄙俗不开化得人) F、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瞧不起 ) 答案A、边境,边邑,这里名词得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 D、鄙陋,见识浅 5、下列兵字解释错误得一项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士兵 ) B、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 C、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策略) D、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 答案A、兵器 6、下列病字解释错误得两项 ( )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 ) D、病瘘,隆然伏行 ( 疾病,生病 ) E、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患病 ) F、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有病,患病) 答案 B、困苦E、担心忧虑【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7、下列察字解释错误得一项 ( )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瞧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观察)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观察,细瞧)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瞧清楚) E、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简表(优选.)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简表 1、比B ①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⑤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 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⑥比较:鄙;敝 3、兵 ①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5、察 C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7、乘 ①“乘,升也”。登车、坐车。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④欺凌,欺压。 ⑤追逐⑥计量,计算。 ⑦乘,sheng,量词。一车四马;乘车驾四马。 8、从 ①“从”是跟随在后面意思,它和行动关系密切。 ②所“从”的如果是人,跟随、跟从。 ③如果所“从”的是命令、意愿、法令、计谋……,就是顺随、照办、遵守、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人教版初中文言实词整理

初中文言实词归类整理爱 1.爱惜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安 1.安适,安逸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反问。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 被 动词,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 同舍生皆被绮绣 本 1..事物的根本,最主要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请循其本。 2.副词,原本,本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鄙 1.鄙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兵 1.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坚利也, 2,军队 上使外将兵。 3,士卒,兵士。 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察 1.审查,考察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朝而往,暮而归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 3朝见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曾 1动词,通“增”。 所以动心忍性(13),曾益(14)其所不能。 2,竟然,简直,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乘 1动词,驾车 公与之乘。 2,一车四马为一乘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动词,驾车,引申为“坐,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诚 2,真诚,真心实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3,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真的”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除 去除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辞 1,言语,辞令。 未尝稍降辞色。 2,辞别,告辞。 停数日,辞去。 3,推辞,谢绝。 蒙辞以军中多务。 道 1.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得 1,得到,取得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通“德”,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表示反问,可译为“莫非,是不是”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1)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X”) ()1.【2004】以功除岷州刺 史除:授予官职 ()2.【2009】若真鄙儒 也鄙:品德低下 ()3.【2010】未尝诣取 直诣:前往 ()4.【2011东城期末】以闰六月朔朔:农历每月十五 ()5.【2011海淀期末】擢太子率更 令擢:提拔 农田 ()7.【2003】其所宝者异 也。宝:宝贝 ()8.【2007】上唱而民 和唱:倡导 ()9. 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顾:照顾()10.【2011丰台期末】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11.【2009海淀区一模】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12. 【2009东城二模】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13.【2009】竟朝置 酒竟:直至……终了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14.【2010】终不复言复:回答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5.【2009西城一模】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16.【2010东城一模】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候:等待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 ()17. 【海淀区2008高三期末】民必甚病之病:损害 ()18.【2010】居善 药居:聚积,搜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19. 原吉危坐俨然危坐:端正地坐着 ()20.【09东城】会昌初致仕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2)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X”) ()1.【2010海淀二模】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2.【2009西城二模】辟太尉李修府辟:征召 ()3.【2011海淀高三期中】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卒:终于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4.【2009朝阳期末】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陵:巍峨,高大()5.【2009西城二模】以采线缝其裾为识识:识别 ()6.【2007】法弗能正 也正:正确 ()7.【2011丰台期末】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8.【2006】兼于涂而不能 逮逮:赶上 (晏子)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课内文言文实词整理

课内文言文实词整理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或者说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前人概括为简明扼要的四句话,即“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是很符合文言文阅读规律的,是便于操作的。下面则就这四点进行解说。 1.字训其义 这是指能正确理解、解释词义(“训”是指“解释词义”),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字”相当于词。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最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异,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指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而很生僻的不包括在内)。文言词语有分为实词和虚词。 不管实词还是虚词,要达到“字训其义”,都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准确理解某个词义,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它所在的整篇............................................. 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 要做到“字训其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有推知词语意义(或者”猜词义”)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为阅读时很难做到每个词义都曾经见过、学过更不用说掌握了,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推知词义,而上下文语境乃至句意、文意都是推知词义的“已知条件”,2+X=5,X就是3,推知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推知的词义一定符合上下文、句意乃至文意,所以需验合才行。推知词义的另一办法, 就是善于利用选择题的选项,它们具有“注解”的作用 ......................(有的故意注解错误)。 2.句贯其意 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理解这类句子和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理解、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分。尤其是要注意文字省略“介宾”和“兼语”的情况(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时要补上介宾:“为我打败沛公的军队”。又如“而民悦之,使为王”,翻译时应补上兼语:“使之为王”。此外,文言文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也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也要注意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好在词类活用的规律性较强,不难掌握。 在“句贯其意”时,一般可用这样的方法,即替、扩、袭、增、减、移。 “替”是指由于古今异义,用一个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文言文中的词,如“兔走触株”,用“跑”去代替“走”,用“撞”代替“触”,用“树桩”代替“株”。 “扩”是指由于一词多义等情况,在文言词上加一个字,使它成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折颈而死”的“折”扩为“折断”。采用“扩”的方式对译的文言词最多。 “袭”是沿用不变,指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专用名词不译而照用在现代汉语中。 “增”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增加一些东西,主要指文字省略而言,比如增加省略的主语、宾语、介宾、兼语等。 “减”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减掉一些东西,主要指有些语气词如“者、也、哉”之类或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可减掉不译。 “移”是指文言文一些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一般来说,理解文言文句子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结合起来,在准确理解词义基础上,做到能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是次要的方法。直译就是将原文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翻译,不必字字句句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3.文寻其脉 这是指在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的基础上,把握了文意,能找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脉络。这实际上是阅读文言文时对内容的分析,是对文言文所述人物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方面要做的事情有以下这些。 (1)知人明事。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这中间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几个人围绕同一件事,表现各自的思想观点;二是通过叙述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现其思想品质;三是几个人所做的同一类性质的事情,表现某种思想品质。 (2)分析综合。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弄清某个问题的性质、某个思想观点的根据等。 总之,“文寻其脉”是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应具备的较高层级的能力。 4.篇会其旨 这是指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属于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或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 ..........,要避免以偏概全、偏离主旨、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 以上所讲的四句话“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些能力要点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