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二章运动系统

教学课题:第一节骨骼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骨的形态,掌握骨的结构与性质;掌握关节的基本构造,了解关节的运动;了解全身骨的分布概况;掌握各部骨的特征。

教学重点:骨的基本构造;关节的基本构造;各部骨的特征

教学难点:各部骨的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使用挂图、标本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骼

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的,它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并支持体重,保护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

一、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质

(一)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大致分为四类,即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的形态和分布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如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起支持和杠杆作用;短骨多分布于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活动的部位;扁骨呈板状,围成空腔,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不规则骨的形状不规则。

(二)骨的构造

1、骨膜:是紧贴在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骨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作用。骨膜内有成骨细胞,使骨长粗。

2、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有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坚硬,耐压性强。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分布与压力的传递方向一致,因此,也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骨密质多分布于骨干和骨的表面,骨松质多分布于骨骺和骨的内面。

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内,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三)骨的显微结构

1、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基质构成。由于基质不同还可分为透明软骨、弹力软骨和纤维软骨。

2、骨组织:由骨细胞和基质构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基质和纤维排列成紧密的骨板。骨密质由排列规则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骨松质的骨板排列不规则,组成片状或针状的骨小梁。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无机物主要是大量的钙盐,如磷酸钙、碳酸钙等。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起来,使骨既坚硬又具有一定的弹性。

(五)骨的发生和生长

在胚胎早期,骨骼是由结缔组织和软骨组成的,约在胚胎第8周。在软骨雏形的中部有钙盐沉积,称骨化点,骨化点向两端扩展形成骨质,使骨不断增长,新生骨质表面有骨膜。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的骨质,使骨不断增粗,同时新生成的骨质又不断地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形成骨干中央的骨髓腔。出生后,在长骨两端的骨骺内也出现骨化点,使骨继续伸长。

二、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称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膜或软骨直接连结,直接连结的活动范围很少。间接连结称为关节,这是全身骨的主要连结方式。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1、关节面:是组成关节的相邻两骨的接触面,一般一个为凸面,另一个为凹面。关节面上有一层薄而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运动时的冲击和震荡。

2、关节囊:是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囊。关节囊壁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非常坚韧。内层是滑膜层,薄而柔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在纤维层内,能分泌滑液,润滑关节,减少摩擦。

3、关节腔: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含少量滑液。关节腔内为负压,有助于关节的稳固。

此外,关节还有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唇,滑液囊等辅助结构,有加固关节和增加灵活性的作用。

(二)关节的运动

在肌肉的牵引下,关节能做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等各种运动。关节的运动范围与关节面的形状有关,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与关节的构造有关。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一)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人体共有骨206块,以骨连结互相结合成骨骼。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二)颅骨的特征

颅骨共29块,包括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1、脑颅骨:共8块,即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各一块,顶骨、颞骨各二块,共同围成颅腔,容纳并保护脑。脑颅可分颅顶和颅底两部分。颅顶各骨均为扁骨,各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称为骨缝。

颅底内面承托脑,有三个呈阶梯状的窝,称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颅前窝主要由额骨和筛骨构成,容纳大脑半球的额叶、颅中窝主要由蝶骨和颞骨组成,容纳大脑半球颞叶,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构成,容纳小脑、脑桥和延髓。颅后窝内有一大孔,称为枕骨大孔,下通锥管,是脑和脊髓连接的地方。

2、面颅骨:由15块骨分别围成眼眶、鼻腔和口腔。

(三)躯干骨的特征

1、脊柱:位于身体脊部,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和尾骨所组成。每块椎骨都包括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椎弓与椎体围成椎孔。在整体上,椎孔连成椎管,容纳脊髓。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即向后的棘突,向两侧的横突,向上、向下有4个关节突。4个关节突分别与上、下椎骨形成关节。椎弓与椎体相连处

很细,称椎弓根。两个相邻椎弓根围成椎间孔,脊神经由此通过。相邻椎骨之间借椎间盘连结。

人类的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区、骶曲。这样可增大胸腔和盆腔的容积,并使人体重心后移,有利于保持直立。这些弯曲还象弹簧装置,可以减少走路与跳跃时对脑的冲击和震荡。

2、胸廓:由胸椎、胸骨、肋和韧带共同围成的。功能是容纳并保护心、肺等器官,并参与呼吸。

(四)四肢骨的特征

1、上肢骨:由上肢骨(肩胛骨、锁骨)和上肢游离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组成。上肢骨一般较轻、小,关节灵活度大。手部腕骨较小,拇指可以对掌,适合于握持工具及灵活运动,进行生产劳动。

2、下肢骨:由下肢带骨(髋骨)与下肢游离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组成。下肢骨一般较粗大,关节牢固。足部跗骨较粗大,足趾短小,适于支持体重和行走。

3、骨盆:是由髂骨、骶骨、尾骨、软骨及韧带组成的。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块骨愈合而成的。这3块骨愈合较晚,一般在20-25岁才能完全愈合,骨盆内容纳并保护盆腔脏器。

4、足弓:足骨借坚强的韧带连结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为足弓。站立时,人体重量分散在与地面接触的3个点上,增加了站立的稳定性。足弓具弹性,能缓冲行走与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

参考书目: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王玢,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组织解剖学》,北京师大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运动系统

教学课题:第二节肌肉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肌肉的形态与作用;了解肌肉的配布与运动;了解全身肌肉的分布概况;掌握肌肉的特性;理解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重点:肌肉的特性;肌肉收缩

教学难点:阈刺激;强直收缩;肌肉收缩的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使用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二节肌肉

一、肌肉的一般形态与作用

(一)肌肉的形态与作用

肌肉一般由肌腱和肌腹二部分组成。肌腹是由肌纤维构成的,有收缩性。肌腱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色白而坚韧,没有收缩性。

肌肉可以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4种。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在躯干的深部,收缩时运动幅度小;阔肌分布在胸、腹壁及背部浅层,收缩时引起躯干运动,对内脏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关闭孔裂,如口轮匝肌。

(二)肌肉的配布与运动

1、肌肉的起止点

肌肉一般附着与邻近的二块或二块以上的骨面上,人们把肌肉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在肢体近端的附着处称为起点,而将肌肉远离正中面或在肢体远端的附着处称为止点。

2、协同肌和拮抗肌

肌肉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密切相关,能作一种运动的关节,其相对两侧各配布有一群肌肉;能做多种运动的关节,必有多群肌肉分布,在完成某一活动时,起相同作用的肌肉称协同肌,起相反作用的肌肉称拮抗肌。完成某一动作时,协同肌和拮抗肌应高度协调。

二、全身肌肉的分布概况

全身肌肉约600多块,包括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三、骨骼肌的特性

(一)展长性和弹性

一切肌肉都可因外力而被拉长,称为展长性。当除去外力后,又可恢复原状,称为弹性。

(二)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

肌肉与其他活组织一样,当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称兴奋性。肌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迅

速传播到整个肌纤维的特性称传导性。肌肉兴奋的表现形式是收缩,肌纤维缩短并产生力量的机械变化称收缩性。

如果刺激时间固定不变,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可以找到一个刚刚能引起最小收缩反应的刺激强度,此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又称刺激阈值。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阈值越低,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起高;阈值越高,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低。所以,阈值可以作为测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四、肌肉收缩

(一)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1、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可以发生长度和张力的变化,当受到刺激时,肌肉迅速收缩变短,但张力不变,称为等张收缩。当受到刺激时,肌肉不能缩短,仅表现张力变化,称为等长收缩。如肢体的自由屈曲,主要是等张收缩,用力握拳,主要是等长收缩。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当肌肉接受单个刺激时,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称单收缩,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

如果增加刺激频率,则各个刺激引起的单收缩便倾向于融合,即前一个收缩的舒张尚未完成,又开始后一个收缩,这种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刺激频率若再增加,则在整个刺激时间内,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这种由于迅速重复刺激所产生的强大的持续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人的随意活动都是由不同程度的强直收缩所构成的。

(二)肌肉收缩的化学变化

肌肉收缩时的化学变化概括如下:

1、ATP的分解与合成

2、CP的作用

3、肌糖原的酵解

4、丙酮酸与脂肪酸的氧化

ATP分解是肌肉收缩时首先发生的化学变化,所释放的能量直接供肌肉收缩。

在变化过程中,ATP和CP的含量不变,肌糖原和脂肪酸则不断被消耗。

肌糖原和脂肪酸氧化所释放的能量是肌肉收缩的最终能量来源。

(三)肌肉的疲劳

由于持久的活动而引起肌肉工作能力逐渐减弱甚至停顿的现象,称为疲劳,疲劳的原因很多,离体肌肉的疲劳可能是由于代谢原料,如肌糖原和磷酸化合物的消耗或代谢产物的堆积所造成的,此种疲劳称为收缩性疲劳;也可能是由于神经肌肉接点的疲劳,称为传递性疲劳;在完整的机体内,骨骼肌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疲劳首先发生在中枢,称为中枢性疲劳。

五、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使骨骼和肌肉得到更多的营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肌纤维变粗,肌肉重量增加。经常锻炼也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粗壮坚实,同时又促进了韧带的发育,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思考题: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性如何?

参考书目: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王玢,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组织解剖学》,北京师大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