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277.57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总结范文一、工作回顾在2024年,我们积极开展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全年的工作中,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工作。
1.加强环境监测2024年,我们在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们加强了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了环境状况。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我们能够准确判断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为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工厂、车辆等污染源的排放管控,同时加强了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对于水体污染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我们推行了土壤修复和污染源清理工作,努力减少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我们在2024年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们加强了生态保护工作,建设了一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同时,我们鼓励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推广环保技术和绿色产品,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
4.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2024年,我们加大了环境宣传教育的力度。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加强与企业、学校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培养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
二、取得的成绩在2024年,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1.环境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我们成功改善了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的浓度明显降低,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污染地块得到清理和修复,土壤质量有所改善。
2.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通过建设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我们成功保护了一批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
2023年生态环境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通用篇) 2023年生态环境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和总体情况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牢牢把握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创新技术,全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23年,我局所属各级和各部门紧密协作,巩固和扩大了去年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成果,全面推进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修复治理、土壤保护与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有效防控了土壤污染的发展势头,保障了土壤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工作亮点和成果1.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我们深入推进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建设,完善了监测站点布局,增加了监测频次和监测指标,全面提升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利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开展土壤污染遥感监测,及时掌握土壤污染区域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深入开展土壤修复治理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土壤污染问题,我们加大了土壤修复治理的力度。
通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并争取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开展了一批土壤修复项目。
同时,我们积极推广了先进的土壤修复技术和经验,加强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提升了土壤修复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3.加强土壤保护与利用为了有效保护土壤资源,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土壤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土壤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
同时,我们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鼓励推广高效、节水、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
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土壤质量优良地块的保护力度,提高了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土壤环境工作总结一、工作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土壤环境专家,参与了许多与土壤环境相关的工作。
以下是我所参与的主要工作:1. 土壤监测与评估:我负责参与了多个土壤监测和评估项目,包括农田,园林和工业区等不同场所的土壤状况评价。
我们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分析,评估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和污染物等的含量,并制定相应的土壤修复方案。
2. 土壤修复与治理:基于我们的监测和评估结果,我与团队成员一起制定了多个土壤修复方案,并参与了相关治理工作。
我们采用了多种修复技术,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我们还对修复效果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并进行了持续改进。
3. 农业环境保护:我参与了一些农业环境保护项目,通过农田土壤监测,种植管理指导和农药使用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控制土壤污染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我们还推广了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减少对土壤的负面影响。
4. 科研与创新:作为一个土壤环境专家,我还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和创新工作。
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以了解土壤中不同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并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我们还与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
二、工作亮点在这一年里,我在土壤环境工作中取得了许多亮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亮点:1. 团队合作: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许多项目。
我们相互支持,互相学习,并共同解决了许多困难。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作进展顺利。
2. 技术创新:在工作中,我们尝试了一些新的修复技术,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通过采用新的材料和方法,提高了修复效果,并减少了修复成本。
这些技术创新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农业环境保护:通过我们的工作,一些农民改变了原有的种植方式,采用了更环保的种植方式。
他们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增加了有机肥的使用,并调整了灌溉和土壤管理策略。
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对土壤的损害,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第1篇一、前言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农业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土壤质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检测工作。
本文将对土壤检测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工作概述1. 工作目标土壤检测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 工作内容(1)土壤样品采集:按照国家标准和方法,对全国土壤进行抽样调查,采集土壤样品。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指标。
(3)数据统计分析: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土壤污染程度和风险。
(4)报告编制:根据分析结果,编制土壤污染状况报告,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3. 工作成果(1)全面掌握了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提高了土壤污染监测能力,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3)推动了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工作总结1. 工作亮点(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成立土壤检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检测流程。
制定土壤检测工作规程,规范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统计等环节。
(3)强化技术支持,提高检测质量。
引进先进检测设备,提高检测精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检测能力。
2. 存在问题(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监测覆盖率不足,部分土壤样品采集难度较大。
(2)实验室检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实验室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有待优化,报告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1. 提高土壤污染监测覆盖率(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土壤污染监测工作的认识。
(2)优化采样方案,提高采样效率。
(3)加大投入,完善监测设备和技术。
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回顾近几十年来的环境保护进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了对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监管。
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注重垃圾分类、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以及低碳生活。
这些积极的努力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给地球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协议,如《巴黎协定》,但实施起来仍然面临挑战。
其次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了土地开发、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大规模的空气和水污染。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和创新的技术手段。
未来,环境保护将朝着更加综合、可持续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首先,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环境保护的核心目标。
人们将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平衡,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这意味着不仅要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
其次,创新技术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智能城市的发展将通过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实现能源和环境的智能管理。
同时,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教育和意识的提升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人们需要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的环境意识将不断提高,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环境保护的行动。
同时,企业和政府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推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回顾了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土壤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
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联合修复技术等,同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本文还探讨了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
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政策导向,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期望能够为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一直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土壤,研究者们已经开发出多种修复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大类。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换土法、电热修复和土壤淋洗等。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土壤。
化学修复技术则包括化学淋洗、化学氧化和化学还原等,这些方法对于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生物修复技术则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或转化污染物,包括生物降解、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纳米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修复效果。
土壤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壤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品质的下降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土壤环境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监测技术落后、监测网络不健全、监测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约了对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的准确了解,也制约了对土壤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有必要对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的技术力量,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升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并加强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监测的水平,为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土壤环境监测是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部分地区缺乏监测点,导致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受到影响。
现有监测技术和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复杂环境中的监测需求。
监测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分析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不畅,监测结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对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对策研究,包括加强监测技术研发、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以及加强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以期提高土壤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当前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材料的开发、性能优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本文将回顾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发展历程,梳理出该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近年来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揭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关注新型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进展,如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复合材料等,并分析这些材料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结合全球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重点。
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促进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学科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生态环境功能材料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该领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环境功能材料旨在通过材料的科学设计和应用,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修复、能源节约、污染控制等目标。
环境修复材料:这类材料主要针对土壤、水体等环境的污染问题,通过吸附、分解、转化等方式,去除或降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纳米级吸附材料、光催化材料等在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节能与能源转化材料: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与能源转化材料的研究成为热点。
这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热电材料、储能材料等,它们能够将太阳能、热能等转化为电能或化学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土壤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所做的土壤保护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致力于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以确保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篇总结汇报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我们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
首先,我们对当地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类型、质量和污染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和实验室分析,我们确定了土壤保护的重点和方向。
其次,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壤保护措施,包括合理施肥、植被恢复、防治土壤侵蚀等。
我们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壤进行修复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护土壤结构。
同时,我们也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当地居民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在我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首先,我们成功改善了部分受污染的土壤,使其恢复了肥力和生产力。
其次,我们有效地减少了土壤侵蚀的程度,保护了土壤资源。
同时,我们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土壤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更好地推动土壤保护工作。
总的来说,我们在土壤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为土壤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最新土壤保护社会实践报告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本报告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当前土壤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一、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物的累积,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壤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旨在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
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为土壤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三、土壤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1.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如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土壤修复工程中。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农作物轮作和深松耕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自然恢复能力。
3. 公众教育与参与: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到土壤保护的实践中来。
四、土壤保护成效与挑战通过一系列的土壤保护措施,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然而,由于土壤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土壤保护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等。
五、未来展望未来,土壤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发展更为高效和经济的土壤修复技术。
同时,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资金投入,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土壤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第28卷第1期2009年 2月四 川 环 境SI CHUAN ENV I RONMENTVol 128,No 11February 2009・综 述・收稿日期:2008209202作者简介:刘冬梅(1983-),女,成都人,现为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学。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刘冬梅1,孙 辉1,方自力2(1.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成都 610065;2.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41) 摘要:土壤环境质量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表征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能力。
目前对土壤环境质量定义尚无统一的意见,陈怀满教授给出了土壤环境质量的参考定义,指出土壤环境质量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和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本文从土壤污染、环境容量、污染物迁移转化、生态安全以及修复技术等角度回顾了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的研究内容。
对今后土壤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土壤环境质量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在土壤持续污染物防治、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等方面急需加强。
随着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土壤环境污染机理及其防治也提上议事日程,土壤环境质量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我国的农业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质量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9)0120073205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n Research of So il Env i ronm en t a l Qua lityL IU Dong 2mei 1,S UN Hui 1,F ANG Zi 2li2(1.D epart m ent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S ichuan U 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2.S ichuan Institute of 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Chengdu 610041,China ) Abstract:A s an i m portant part of s oil quality,s 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 indicates the capacity t o contain,abs orb and degradeenvir on mental pollutants .A s far there is no ad m itted definiti on of s 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 .A s a reference,D r .Chen has p r oposed that S 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 meant adap tability of the s oil,within a certain ti m e horizon and s patial di m ensi on based on its natural p r operty f or its sustainable utilizati on and concerned envir onmental fact ors affecting the survival and rep r oducti on of hu man and other living being as well as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economy .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studies at home and abr oad on s 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 fr om the res pects of the s oil polluti on,envir on mental capacity,transference and conversi on of contam inants,ecol ogical security and re mediati on technol ogy .Besides,the future researches are p r os pected .It is pointed outthat,in China,the work of researches on s 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 is still poor .Es pecially it needs urgent strengthening of sustaining pollutants p reventi on and risk assess ment of s oil polluti on .W ith the increasing s oil polluti on in China,the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on s 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 will be very i m portant on agricultural security,food security,and ecol ogical security theoretically and p ractically .Keywords:Soil envir on mental quality;s oil polluti on;s oil envir on mental capacity;s oil quality1 前 言 近20年来,国际土壤学和环境科学越来越重视从环境和健康的角度开拓土壤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先后于1991年和1992年召开了土壤质量问题学术讨论会,并于1994年正式出版了《Defining Soil Quality for a Sustainable Envir onment 》一书,使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开始成为现代土壤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1]。
Doran 和Parkin 首次从生产力、环境质量、动物健康三个角度对土壤质量做了概括,认为土壤质量是“在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维持土壤基本功能的能力和保持土壤生物的繁殖、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能力”[2],澄清了以往对于土壤功能的单一认识,并开始关注土壤质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赵其国院士率先将“土壤质量”方面的研究引入我国,根据我国的科学实践丰富和补充了土壤质量的定义,并特别关注土壤在维持生态系统和动植物健康以及不发生其他环境问题的能力[3],强调了土壤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密切关系。
随着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壤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必然,而且十分迫切。
目前,在土壤环境质量定义方面尚无统一的意见,陈怀满等给出了土壤环境质量的参考定义,指出土壤环境质量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和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4]。
土壤环境质量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表征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能力,它一方面依赖于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环境条件和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另一方面又直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作为次生污染源影响区域大气、水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的特殊物质组成、结构及空间位置,使得土壤具有缓冲性、净化性等重要的客观属性,这使土壤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土壤环境质量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并不亚于土壤肥力。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加速发展,土壤承受着由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更是时有发生,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回顾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的内容,评述其进展,展望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农业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的内容211 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并影响土壤利用功能的现象。
土壤作为开放的缓冲物质体系,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被认为是地球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物的汇集,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污染物质[5]。
土壤污染很难恢复,即使有机污染物能被降解,但一般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
21111 重金属污染状况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等特点。
受土壤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和生物富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重金属超过土壤环境容量,污染将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消除。
土壤中的重金属一方面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等生化过程和平衡,降低土壤的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活动,降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目前世界各国土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15×104t,Cu为340×104t,Pb为500×104t,Mn为1500×104t,N i为100×104t。
一些国家如英国、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土壤中重金属Cd、Pb、Cu、Zn浓度与欧共体推荐的最大量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农业部环境监测系统近年的调查,我国24个省市城郊、污水灌溉区、工矿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320个重点污染区中,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6016×104hm2,占调查总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尤其是Pb、Cd、Hg、Cu及其复合污染最为突出。
21112 有机污染状况与重金属污染相比,有机物对土壤污染也不容忽视。
常见土壤有机物污染物主要为有机农药类、多环芳烃(P AH s)、多氯联苯(PCB s)、二噁英(PCDD/PCDFs)以及石油类等,通过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进入土壤,最终在土壤环境中累积、转化和迁移,危及土壤生态系统、地表水系统和地下水系统,并通过农作物和农产品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
目前,我国受有机污染物(农药、石油烃和P AH s)污染的农田土壤达316×107h m2,其中农药污染面积约116×107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