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查)

广西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查)

广西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查)
广西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查)

第十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

Tenth“challenges cup”

National college extta-curricular academic

题目:广西典型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研

主要负责人:李自恒

小组成员:潘镜全李莎莎秦年秀凌彩花梁丽萍万巧玉

指导老师:卢远

所属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资环学院

广西典型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研

李自恒潘镜全李莎莎秦年秀凌彩花梁丽萍万巧玉

摘要:通过对典型村庄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查,扩展到城镇、县域等大型区域,整理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数据,得出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有效模式,并对成功模式进行推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茉莉花桑蚕产业模式横县恭城宜州田东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人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的推动下,广西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和提高;针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涌现出了大批的生产模式宏图。在科学产业模式的指导和督促下,广西农业财政经济收入蓬勃发展,在推行和执行科学生产模式的农村地区已基本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然而,科学的发展模式并没有遍及大部分地区,仅局限于少数地区,于是,通过对广西典型区域产业模式的调查,展现出典型区域科学而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模式或对某些产业模式的不足给予提出并修正,号召其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因素采取相关的有效的生产模式,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本次调研形式如下:

1)个体访谈。选取广西四个典型区域(南宁横县、桂林恭城、河池宜州、百色田东)的100户农户(农户的选择是在典型区域内随机抽取相关村、相关农户)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基本种植情况、以及经济效益。

2)问卷调查。根据访谈掌握的信息资料,设计

对选定的四个典型区域的20个村的100户农民进行影响经济收益的因素的问卷调查。

3)资料查阅,通过有关部门或网页了解四个典型区域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影响调查区域经济收益的主要原因有:一年中的气候问题、市场价格的波动、农业信息的获取、国家政策的实施、生产成本的投入等因素。正是针对这种种的影响因素,有关部门提出和推行了科学的产业模式,以达到较好的经济收益效果。下面是我们调查的四个典型区域的产业模式及其经济效益。

横县“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生产模式

横县栽培茉莉花的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四百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横县茶厂开始引进双瓣茉莉花种植,并用其窨制茉莉花茶获得成功,从此,拉开了横县茉莉花人工规模栽培和花茶加工的序幕。随后于八十年代初,原商业部(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把广西横县确定为新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为了使其成为产业,历届县委、政府花尽心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积极扶植,成立了花茶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大规模开展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商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二十年来,经市场大潮的锤炼冲击,几起几落,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业终于站稳脚跟,使横县成为全国最大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目前,横县的茉莉花园种植范围已由最初的一个自然村扩大到十一个乡镇,花园面积由初期的数百亩扩大到十

3.9万亩,获得瑞士(IMO)等国际国内有机认证的茉莉花、茶园面积约1500亩。而福建茉莉花面积只有2万亩,四川和云南也只有2.5万亩。目前全国茉莉花种植面积1

4.5万亩,年产鲜花9万吨。花茶加工企业由原来仅有县茶厂一家发展到目前180多家,常年加工花茶100万担,约占全国花茶总量的60%,花茶加工产值达到2亿多元,全县还建立八大茉莉花专业市场,其中投资2000万元在县城建成的茶叶市场和茉莉花交易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花茶市场和茉莉花专业市场,并成为花茶产销的信息中心。

本次调研是以横县茉莉花为主展开的调查对象是横县不同乡镇的4个村共20户茉莉花种植农户,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调查法(包括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据调查了解到种植茉莉花土地面积占农户所拥有土地面积的在80%以上的占调查农户占65.8%,种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0%---80%的农户占调查农户的26.4%,而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低于50%的农户仅占调查农户的7.8%.

同时,种植茉莉花面积超过10亩的农户占调查农户的68.6%,种植面积在6-10亩这个范围的农户占调查农户的24.7%,种植面积少于5亩的农户占总调查农户的6.7%;

据调查数据统计,去年茉莉花鲜花年均产量达0.85吨/亩,与往年相比平均产量有所提高,不同年份增减程度各不相同,从2003年到2007年,年平均产量依次为0.78吨/亩、0.80吨/亩、0.79吨/亩、0.83吨/亩、0.85吨/亩.

表1

在种植茉莉花的农户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18.5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63.7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48%,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3%;接受1——3次技术培训的农户占27.85%,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农户占72.15%,从这组数据来看,种植茉莉花的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只具初中、小学文化。农民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难以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更缺乏将农业技术用于生产的能力,加上市场意识的缺乏,以及由于市场交易体系和规则的不完善,使农民在搜集资料、辨析和管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科学的决策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经常表现出市场价格的变化控制农民的种植情况。在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不完善的背景下,为改变市场格局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有关资料显示,全县实行这种生产模式以来,不断促进优质稻、糖蔗、茉莉花、桑蚕、蘑菇、甜玉米、畜牧水产、商品林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9.63万亩,糖蔗种植面积30.3万亩,茉莉花种植面积10万亩,桑园面积16.03万亩,养蚕70.6万张,甜玉米种植面积20.36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158万平方米等。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60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家,仅2008年共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个。据统计,目前横县现有厂家一百八十多家,年生产花茶能力超过200万担,实际加工量每年约为100万担。主要品牌有:横县茶厂生产的“金花”牌,郁江茶厂生产的“郁江”牌,校椅花茶厂生产的“金莉”牌,阳春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锦河”牌,华湘茶厂生产的“乔王”、“灵香”牌,

桂枢茶厂生产的“桂枢”牌,永盛茶厂生产的“石豹”牌,南方茶厂生产的“南方”牌,天晨茶厂生产的“天晨”牌。

在“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指导和操作下,广大茉莉花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部分人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据调查显示,在种植茉莉花的农户中,住房条件好(楼房两层以上并经装修)的农户占73.26%,住房条件一般(楼房两层以上未装修和一层楼房装修)的农户占21.58%,住房条件较差的农户占5.1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46.34元,比往年传统农耕模式下增587.23元,增长31.59%,其中以茉莉花为主要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的农户占92.4% ,茉莉花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70%——90%的农户占6.5%,茉莉花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70以下的农户占1.1%;至于投资成本主要在于化肥以及技术性劳具的投入,投入相对其他作物也比较大。下面是从2003到2007年年均产量、市场价格、亩成本投入、亩产净收入、年人均收入的数据:

表2

在“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的指导下,横县的茉莉花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全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县种植茉莉花的农户有6.8万户,花农33万人,茉莉花种植面积7万多亩,年产鲜花6万多吨,茉莉花销售收入3亿多元。横县的茉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附城、云表、那阳、马岭、校椅、莲塘等乡镇,连片种植面积大,有较高的集约经营水平。

横县的花茶加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由六十年代的一家已发展到现在的180多家,全县年花茶加工能力突破200万担,实际年花茶加工量100万担左右,每年茉莉花及花茶销售收入10多亿元。目前,横县的茉莉花产量和花茶加工量均达到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被新闻界和茶叶界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2000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

随着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了培育市场,规范管理,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8个茉莉花交易市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西南茶城。同时下大力气,加快横县交通、通讯、城镇建设等硬件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有效地促进了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

事实证明,“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彰显出巨大的生

(一)“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把多家农户组织联合起来,发挥群体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引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将成功的致富经验推广到农户中去,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不但茉莉花成为全国和全区有名的农业优势产业而且蘑菇、桑蚕等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优势产业产值达31.1亿元,带动农户70多万人。

(二)“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是实现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必须着力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如何把千千万万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把农民生产的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合作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如滩头的木器加工业,在没有成立协会之前,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逐渐不适应广泛联系、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农民以户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生产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参与市场谈判的地位弱,通过分散的方式在市场找订单,形成了人为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致使木器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产品质量低—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局面。创办木器协会后,由协会统一在市场找订单,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开拓市场,形成了协会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木器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销售量比原来增加25%。2005年,在滩头村人均纯收入中,木器产业贡献了1350元。

(三)“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协会通过不断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如横县桑蚕蘑菇协会成立以来,与广西农科院、浙江省蚕业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举办科技培训班100多期,培训50000多人次,引进推广了高产优质的升降式方格簇营茧、彩色蚕茧和大棚房式蘑菇种植新技术。目前,桑蚕蘑菇产业形成年产值5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农村的用水者协会解决了自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小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企业经营与农民灌溉用水的难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目前,横县成立的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共集资了767.9万元投入水利建设,管理水利工程258处,渠道519.96公里,灌溉面积15.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横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深化了农村组织形式和社会化服务。

所以我们认为,“龙头企业+基地+科技人才+合作组织+农户”这种发展模式符合横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产业中去,在相同或相近的地理环境下也能很好的发挥着巨大作用。

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情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6乡117个村委会,总人口 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4.06万人,境内居住着瑶、汉、壮等12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14.97万人,占总人口的53.77%。恭城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起步,经20年来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

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养殖—沼气—种植”、“经济—社会”三个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后恭城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比2002年增长40.2%;人均GDP达到8285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1.15亿元,比2002年增长38.1%;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是2002年的2倍。获得了2005年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综合经济实力居广西第25位。2006年1-6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8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财政收入6821万元,同比增长20.9%;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同比增长13.2%,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门红。

二是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他们遵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即“既要跳出农业又要抓劳农业,用发展工业的那一套理念来经营和发展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的提升生态农业质量。同时在节能方面,能源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这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建沼气池俨然成了那是的一种潮流。据知,2002年至2005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52万座,沼气池累计达5.66万座,入户率高达88%,种植和养殖方面也有改进。以柑橙、月柿、沙田柚、桃类四大类水果为代表的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引进了新的品种,提高水果的质量和产量。2005年,水果总面积38.6万亩、年产46.2万吨,人均有果面积、人均产果、人均水果收入继续保持全区第一。

三是在工业方面的进步。在这里工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更加大了,设备更加先进。

四是第三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里以"节会"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桃花节"成为大桂林春季旅游的新亮点,以红岩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做得越来越红火。2005年红岩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有力促进了商贸、餐饮、通讯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据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比2002年的1864元增加了806元,增长43.2%。几年来,群众衣、食、住、行条件有较大改善,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万户,互联网用户2100多户。城乡居民存款9.89亿元,人均3532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回顾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寻找合适的试用点,这一阶段主要是抓沼气池的建设,解决这里的能源问题。实践证明了使用沼气,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牲畜的粪便放进沼气池中发酵,从而产生沼气。用沼气可以做饭,同时也可以点灯。经过发酵过的东西又可以拿来施肥,且效果比没有发酵过的好合那多。这就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使用沼气的最大特点是:经济、方便、卫生。第二阶段即沼气池建设的推广普及,只有是沼气的入户率达到一定得程度才能在有效的解决能源方面的问题。第三阶段则是巩固提高阶段了,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完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尽量是这里的能源使用达到规范化,产业化的程度。在沼气建设方面,才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大力推广了新型自动排渣沼气池和贮气罐,种植业方面,他们主要是进一步的规范建设月柿、柑橙、沙田柚、红花桃等水果的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引进新品种,提高水果的质量。养殖的重点是抓好生猪的品种改良,注重幼猪的成活率,严格进行猪病的防治。

恭城的农业生态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方便生产,绿化美化。现在,恭城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主要采取建立示范点——点连线——线织网的办法逐步推进,首先在示范点摸索总结经验,然后再把得出的经验在整个县里推开,从而这里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再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恭城县做到“三早”(即谋划早、布置早、组织早)”突出“三大”(即决心大、力度大、场面大)体现“三好”(即思路好、措施好、效果好)。

虽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好的方面。就水果方面来说,第一、在生产过程中不够规范,农药的残留量大。第二、缺乏自己的品牌。俗话说“好酒还要会吆喝”,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当我们把它放在同一个摊档上时,一般来说,消费者只会从价格、形状上,色泽上去决定是否购买,很少有消费者能够分清品质的优劣。第三、需求弹性太小但是产量过大,有时在某一段时间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产品的收益甚少。第四、水果商品化处理不够,缺乏大型的龙头企业来引导其发展。.所以我们应从这些缺点中寻求出路,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为手段,环环相扣,实现多元化。②、引导农业走向多元化。应打破传统的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多元化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将龙头企业和农户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共同关心其收益问题,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个体经营户走向经济化、市场化得运作模式。使农业与经济快速的融合,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位。这样在受到效益之后农民的积极性快速的提高,同时他们的收入也会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③.推广和实行标准化无公害以及绿色水果的生产④、加大服务力度,各个部门要齐抓共管。搞好交通、治安、卫生、金融、信息、通讯、包装及包装材料、食住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确保果农和客商的利益不受损害。⑤、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促进水果流通工作。恭城县在抓水果流通方面应重视“以人为本”,五、扩展水果市场,建立新的营销观念。(见附表)

宜州桑蚕养殖产业模式

为了顺应国家形势政策,以及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们对河池宜州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想从中发现一些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作出相关分析,以找出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一、河池宜州的基本情况简介

河池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要城市,具有桑树生长期长、蚕造多、供茧早2个来月,休市晚2个来月的独特优势,十分适合种桑养蚕。“东桑西移”战略给河池的桑蚕产业带来壮大发展的机遇。2003年以来,河池市以“万亩桑园”高效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桑蚕生产基地,积极引导蚕农成立桑蚕协会22个,形成了“企业+协会+蚕农”的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的桑蚕业迅猛发展。

宜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龙江中游。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河池、环江,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 10.20%。

全市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 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

宜州物产丰富,除水稻、玉米、小麦、黄豆等粮食作物外,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

近几年,宜州市进行了一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现在,我们就来分析桑蚕这一产业的变化。

二、河池宜州目前桑蚕养殖与经济发展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土地资源减少等因素,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51%下降到2005年的41%。而从宜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其桑蚕生产的基础来看,应该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该市的气候条件,既不像江浙、四川一带开春迟、入秋早,日均温低于18摄氏度时间太多不利于桑叶生长及养蚕,又不像北回归线以南,气候炎热,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过多而不利于养蚕及影响蚕茧品质。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商务部决定从2006年起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宜州为了使种桑养蚕业更具竞争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优势。桑树则大力推广桂桑优12、62及三倍体杂交桑,蚕种则主推“桂蚕一号”,并着力推广小蚕共育饲养技术,使之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

河池宜州目前桑蚕养殖情况及农民收入情况对比

2008年,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河池桑蚕业仍创佳绩。蚕种饲养量188.98张,鲜茧产量143.56万担,桑蚕总产值10.77亿元,养蚕户平均收入3652元,桑蚕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从上述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桑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说明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种桑养蚕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正竭力调整当地农业结构。

随着种桑养蚕的迅猛发展,加快催生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过去宜州市的干茧80%以上是销往江浙一带,自己能加工缫丝的不足20%。由于缺乏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农民群众往往心存疑虑,不敢放手发展桑蚕。宜州市党委、政府看准这个薄弱环节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分别投产了两个较大的缫丝加工企业:计划年产白厂丝1000吨,年产值2亿元的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和计划投资3500万元,年产值7000万元的茂源茧丝公司。目前,还筹建其它新的缫丝厂。

随着宜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茧丝绸、电子、制衣、林业、肥料、建材等产业转移,吸引了62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2007年投资额达11.5亿元。随着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户宜州,每年为宜州市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为实现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又缓解工业园区用工压力的双赢效果。

三、桑蚕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到2005年4月底,已突破了18万亩,不仅是全区第一,而且是全国种桑养蚕第一大市。但据了解,河池市2007年只有17家缫丝加工企业,织绸企业仅一家,而如交织、丝毛、家纺用丝绸及厚重宽幅织物等高档丝绸产品生产仍是空白。深加工水平落后,产业链条短,桑蚕附加值低一直是制约河池蚕丝产业发展的瓶颈。

其实,环境污染问题仍是河池桑蚕业的一块心病。河池市科学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崖巨钊说,河池市的桑园大都存在杂花种植的现象,有的甚至建在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附近,造成养蚕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蚕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由于观念、认识和技术不足,对养蚕生产的废弃物缺乏有效的处理和管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四、针对的解决方案

总体上宜州的桑蚕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体系,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却需要有一定的改进。下面是一些建议:

第一、宜州的桑蚕产业要走集体化,企业化的道路,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有关企业,较少)只有集体化、企业化才能使该产业更迅速的发展,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机遇,采取“多予、放活”的原则,把蚕桑产业摆在新农村建设产业中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确立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开展蚕桑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的蚕桑生产技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养蚕生产工序多、风险大,需要蚕农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质量,建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给农民带来最大收益.

第三、宜州的桑蚕产业要注意科技含量的加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桑养蚕这一产业,要想在这一行业站稳脚跟,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组建自己的科技团队,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对隐藏的问题加以挖掘,并不断引进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对桑蚕产业进行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桑蚕产业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

第四、宜州的桑蚕产业发展要注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蚕业,推行“桑—蚕沙—无公害蔬菜”、“生丝—废水—螺旋藻”等生态模式生产,促进蚕丝产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蚕丝产业的良性循环生产。近年来不少蚕农将蚕沙(蚕粪)及病死蚕乱扔乱倒乱堆,造成空气、水质恶化,蚕病暴发,威胁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为避免养蚕导致大环境受到更严重的污染,应结合全区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宣传、帮助养蚕户兴建蚕沙池,将蚕粪堆沤在蚕沙池,发酵腐熟后用作有机肥等。

第五、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公共配套投入,减少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环保。

第六、要致力于拉长产业链。宜州市,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方面的独特优势,要想方设法尽量延长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做到产业链上的末端产品——丝绸产品、天丝服装,使宜州不仅是全国种桑养蚕大县(市),更应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丝绸城”。并且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和文化(刘三姐这一形象),既加强自身竞争力,又可以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

总之呢,要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机会,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建立国家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要在“丝绸加工以东促西,大力提升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这一机遇下,好好学习先进技术,加大自身的改革,创立自己的品牌,为产品的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

田东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 田东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 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不断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了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据调查其根据该县右江河谷、南部

挥各个区域的资源优势,创建地方高效特色农业,积极围绕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工业,培育壮大了石化、电力、煤碳、制糖、造纸、建材等工业企业。田东香蕉、芒果、香米、香猪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迅速发展壮大,打造出“达力”牌瓦楞纸、“右江”牌水泥、“东星”牌砂糖、“增年”牌山茶油、“田东桂七香芒”等一批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优质产品。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田东县围绕让农民“挣得到钱、学得到艺、睡得好觉、做得了主、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喝得上水、过得有味”的“十个得”具体目标,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农民得实惠,农村面貌大改观。

1、抓典型示范带动, 促农业效益提高。

田东县因地制宜,抓好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立足资源优势, 突出本地特色, 建立多个重点示范新农村, 积极促进数量型农业向科技效益型农业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田东县在保证各村建设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各村的自然条件、围绕产业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让农民自主参与讨论新村建设和村庄整体规划,引导和规范农民建房行为,拆除废弃的“空心房”,抓好村容整治,不搞大拆大建。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乡镇村党校、职校、农技校、农家课堂、示范基地、中心农户等六级培训网络为平台,分层次、分对象、分内容进行逐级培训、归类培训和“菜单式”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致富本领。该县还通过深化创建学习型新农村、培养知识化新农民活动,使更多的村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县涌现出一批种粮、种果、种菜、养殖能手。

3、发展新产业,不断增强农业品牌和市场经营能力

“田东香米”被自治区优质稻米评定委员会评为“广西一级优质米”。“增年”牌食用山茶油进入美国市场,“达力”牌瓦楞纸荣获国际商工贸产品金牌,产品免检直接出口泰国。通过实施优粮、优糖、优果、优菜、优畜等五大工程,加快建设甘蔗、芒果、香蕉、香米、蔬菜、油茶、竹子、板栗、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等十大农业基地,努力在“名、特、优、新、稀”上做文章,形成特色产业格局,打造特色品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增收。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

通过“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班、一村一会、一村一室”建设,使得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出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目前,田东县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百谷红军村以爱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为特色;平马镇游昌村内榄屯是以生态旅游农家乐以及甘蔗产业为特色;祥周镇中平村以香葱产业为特色等。

全县形成了芒果、香蕉、甘蔗、蔬菜、香米、油茶、板栗、香葱等八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田东县灵活采取措施,根据各村的区位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因地制宜,抓好规划,凸显各村发展特色。目前,14个重点示范村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祥周镇中平村新农村香葱产业为例

中平村是百色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其以“农民新型化、环境生态化、产业合作化、

建设中心农户、培育骨干农民”为载体的先锋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并以“园田化”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组织成立了以农民、厂商代表及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无公害蔬菜协会、香葱协会,协会联动,强化农民种恒心。协会成立后,加入协会的农民可以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得政府、厂商、会员互助的各种服务、信息和保障自己合法利益。协会打造优质香葱等无公害蔬菜优势产业带,目前全村年种植香葱面积4600亩(含复种),村民自己留种自己育种,然后移栽,每年可复种3-4造,每造亩产2000-3000公斤,日收购外运香葱2万斤以上,仅香葱一项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500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葱花经济品牌。

据了解,2003年中平村种植辣椒面积2000多亩,香葱年种植面积3000亩(含复种),2005年全村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其中秋种泡椒面积1700多亩,香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300多亩,全年蔬菜生产总值达1700万元,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上,人均增收300元左右。2008年全村几乎以种植香葱为主。造成这一种植面积变化的原因为:该村大部分群众还处于分散种植、粗放管理、零乱营销的无组织状况,生产管理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难以统一,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越来越不适应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没有一个专门收集、提供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的机构,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严重制约了该村的蔬菜生产的发展。镇党委、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几年来中平村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引导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跳出小农业干大农业,把发展香葱作为全村一村一品产业来打造,全村群众靠种香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的中平村,产业突出,设施齐全,村容整洁,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图景。

通过中平村香葱看产业,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该县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可忽视,应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田东县位于右江河谷,是广西受干旱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春、秋两季干旱频繁发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香蕉等生产都需要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排涝能力,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目前,当地农村中公共水利设施管理滞后的情况很严重。例如:作登乡新安村的抽水机从50年代延用到现在,在灌溉季节前都要进行大修理,由于缺少资金,灌溉往往滞后。部分水田由于近几年的干旱转型为旱地,由于种植的发展变化,各种矛盾调解不好,导致一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逐年老化,效益低,水利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畜牧水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牛耕已经慢慢减少,机器代替部分牛耕,因此畜牧业这几年来有一定的减少,富余的粮食没有很好转化为畜禽产品而实现增值。右江河谷水量充足,水面资源较丰富,但日常消费的水产类产品还需要从外地进购,如“田东十里莲塘”700 亩池塘用于开发旅游,养殖观赏鱼,发挥了其自然优势,却忽视更大的经济效益。义圩镇的七里香猪是我县的特色产品,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只能单家独户饲养无条件进行规模生产,品牌也打不出县门,繁殖和发展的速度很慢。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民种植农作物存在市场盲目性。

4、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营造的“盆景”不少, 但名声不响; 开发的产品不少, 但品牌、名牌不多; 创办的农业企业不少, 但规模不大; 调整的面积不少, 但档次不高。

四、对策与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要做大做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发展专业性批发市场 ,如在抓好田东中国西南大市场建设的同时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香蕉、香米、蔬菜等专业性的批发市场 ,同时不断完善市场的现代功能 ,建立集信息、营销等多功能于一体 ,安全、高效、现代化的市场环境。

2、激发农民主体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中平村香葱产业的成功,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种植香葱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

3、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组织形式,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4、注重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要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安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及农民群众掌握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水平,加大优新作物品种引进的力度,搞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样板。

5、政府大力推动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大力推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和特色,也难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要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目标,同时要确保既定的规划及其配套政策相对稳定和连续性。

五、可行性模式(田东县域农业产业结构适用模式)

①右江河谷地带: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米的生产,实行“稻—稻—菜”模式。

②南部石山区:田少石山多,因地制宜,可种植竹林业,带动造纸业的发展,还可加工竹笋,竹林下可放养土鸡,打造石山土鸡品牌。山脚下的旱地水田按传统农耕自给自足,形成“竹—鸡—传统农耕”的生产模式。

③北部土山区:地广人稀,应大胆调整部分水田改种甘蔗、蔬菜和特色水果,重点发展七里香猪、那拔鸭等特色产品。建立沼气池,通过沼渣沼液还田,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林果、蔬菜等产业,发展沼气,搞舍饲养殖,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同时还能节省能源,保护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形成“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

④部分景点地区:作为少数村屯的生产模式,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支撑模式”、“红色旅游支撑模式”和“生态文化支撑模式”。

适当产业模式可以带动一方人民的发展,加速地区进入小康社会。以上四个典型区域的产业模式,各有千秋,在其各自的产业模式下,地区的经济效益不断发展,在先进的产业模式的指导下,典型地区的农户已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然而,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科技含量普

遍偏低,因此要加强农村的教育问题,同时要派相应的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和实际操作指导!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农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农业也随之发展快速,我国又是一个

只有在先进的产业模式指导下,地区的经济效益才会有显著地提高,才能打造具有地区性的农业产业特色。总观广西全局,还属于比较落后的省份,故而推行先进的农业产业生产模式很重要,上面的四个典型产业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故而,在广大的落后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因素效仿以上四个典型产业模式的发展或开创出新的科学的产业模式进行指导。

同时,政府也鼓励采取科学的产业模式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对此还出台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扶持力度也日趋加大。通过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支柱产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根据同地区的优势,培育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建立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

要提高广西整体经济效益,就要破处保守的思想和小农意识,重新调整传统产业模式,以上述四大典型区域的产业模式为代表,不断完善和改进,是产业模式从单元化到多元化,从单一化向规模化发展,根据自身地理环境因素,选择适合本地农业的发展模式,打造地区特色产业,改善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韦昌联等农户种植茉莉花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2O08 36(5)201-203

农业信息中心南宁农业信息网 2008-12-31

https://www.doczj.com/doc/036307907.html,

中国知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6307907.html,/qk/94134X/200805/28477520.html

《田东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对策》黄本龙广西农学报2003 年第一期41 —45

《小小葱花富一方》李玉华文章来源:中共田东县委组织部 2008-4-11 《创新载体加大投入做强产业——田东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周章师黄忠汉右江日报 2008-11-10

《辉煌五年□农业实现新的腾飞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五年辉煌》田东农业篇》李生田东县农业局 2008-6-16

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

《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年)

中华纺织网-新闻频道-河池宜州标准化项目(2007年11月2日)

中华网新闻《东桑西移 2005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54.3%》

河池政协网 > 经济科技委员会《宜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研

究》

附表:统计分析表

广西经济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 朱文亮 今天谈起广西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要从解放思想这一方面说起,我觉得更是困难,尤其是在今天的时局的情况下。我们来发展经济,到底需要怎么来解放思想,或者说运用如何样的思维来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此,我不想仅“思想”方面来谈经济的发展,因为仅从一方面来谈,会将经济的发展看得很片面。所以,在此我选择若干个方面来简要谈谈我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想法。 现状和历史 就目前广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程度来说,不用全国的地位如果,就是在西部的12个省、市、区也谈不上是很出类拔萃。在此我们说的是总体程度,而不是单单指的是GDP或者是居民可支配出入来说的,而应该还包括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创新程度等等方面。广西经济今日的落后,我不简单思想领域的问题,我想更多的历史上的问题,因此在谈如果发展经济之时不能仅仅谈现阶段“解放思想”问题,有些问题应该是更深层的历史问题,明白这一情况是否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呢?广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并非中国的富裕地区,也是更不是容易接近的地区。自秦朝开始的朝代对于这一地区出于国防安全和民族团结的考虑,一直采用比较的宽松的政策。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建立了民族自治区,但是中央政府在此并没有在此投入较多的工业项目,而加之原先的农业基础不好,教育文化落后的等先天性缺陷。今日之落后是长期历史过程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的今日的落后的面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长期的奋斗的过程。 一些案例的分析 下面就广西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在此作一简单的分析: 第一,就整个地区而言,城市化水平不高,尤其缺乏一些核心的大城市。目前的广西的三大城市南宁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而柳州是交通和工业中心,但桂林的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优势另外在外其声誉很高,就总体而言实力相当。按说这应该是好事,因为他们实力的相当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这样的情况是本来稀有的资源过于分散,使其单个实力必然不强,其这三座城市的竞争力都较弱,对周边县区的缺乏相应的辐射力。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合理发展中等规模城市,但是中等规模城市的实力毕竟不如大城市那样强大,而一个省区只有一些实力不强的中等城市对本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起不到太大的辐射力。就以区内最实力最强的城市南宁市来说在西部的城市中综合实力仅才排列第八位,这个和广西在西部地区的总体实力的排名实在是不相符合。而被誉为西部城市三巨的头重庆,西安和成都,它们的潜在竞争力和实力即使放在沿海地区仍是不可小视,或许这些城今日在GDP总量上它们不及一些东部的城市,但是他们在科技,文化,教育,区位等诸多方面起的优势。使其将来的发展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反观现在广西的城市,最大的南宁市区人口仅仅才150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不到600亿,这样城市实力和规模显然难以参加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所以将来的广西的发展必须要培育一两个大型的核心城市,是指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辐射到广西其他地区。不要搞什么“平均主义”,搞个个都不错,但是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在发展之初,城市之间应该需要拉开一些档次的。 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争论在现在中国双方都足够的力量来压倒对方。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大,所有的问题都不能一刀而切。就现在的广西区而言,我想应该是效率优先,积极培养一些具有实实在在竞争力的核心城市,在先进带动落后。当然在注重效益的时候绝对不能置公平而不管。 第二,产业规划不合理,真正的优势和劣势不分。关于的广西将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我们从政府的报告来看主要是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以及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东盟的物流中心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塞。总体看来这些项目,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相对于现在广西的情况基本还是很合适的,但是在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却出现在了很大的偏差。 1.首先是夸大了区位优势。目前情况而言广西优越的区位优势还不能体现出来。因为广西周边的省份除了广东之外,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因此把对广西的区位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而且所谓的西南出海通道现在已

最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一、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些年,随着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头两尾”工程为突破口,助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间,大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60.5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增加了8.21%。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了15.1亿元,达到171亿元,增长了9.6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3%左右。2018年与2014相比,种植业表现出“三减一增”态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4.5万公顷,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减少3.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减少121.2万吨,油料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减少64.6万吨,可以看出在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的同时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林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达到7.1亿元,增长了108.82%,增长最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2%。林业完成植树造林减少5.1万亩,实现产值确增加3.6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8.7亿元,达到18.6亿元,增长了87.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75%上升到4.77%。其中水产品产量

从9.6万吨增加到11.8万吨。畜牧业产值仅增加了1.4亿元,达到190.3亿元,增长最慢,仅增长了0.74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52.4%下降到48.78%。服务业增加0.7亿元,增加了29.17%(见表1)。 二、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户长期耕种玉米,对玉米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和政策依赖。二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主要围绕玉米作物展开的,针对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为其它农作物构建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大批量的种植业结构转型。三是种植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术、肥料、农用机械设备、果蔬大棚、冷库及改种其它农作物相关显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带来的隐形成本。四是农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较高,农户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二)畜牧业发展受阻于环境制约。近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两牛一猪一羊三禽”为主导的养殖格局,但仍存在来自环境和技术的制约。一是对空间环境的约束压力正在逐渐增大。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按照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30%要求,一些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现存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s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t su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ow to solve thes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ussed.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Keywords: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正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二是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三是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2021年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 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 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 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 农业产值38217万元, 林业产值518万元, 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 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 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 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 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 占57, 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 占43。粮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必要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前言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 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 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 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

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6307907.html, 时间: 2008-02-28 发表评论>> 中国国情专题库:透视中国问与答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规划》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和玉林、崇左两市物流等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 万平方公里,2006 年末总人口1255 万人。 【解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拥有沿海1595公里海岸线,深水岸线160多公里,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沿海岸线,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是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完善沿海经济布局,推动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 功能定位 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规划》摘要】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解读】把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突出了开放合作的主题,表明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将担任重要角色。这一功能定位以面向东盟合作和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把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作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 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

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