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数学教案高教版

中职数学教案高教版

中职数学教案高教版

【篇一:中职数学教案高教版】

1.1集合的概念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2)

1.3集合的运算

1.4充要条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区间

2.3一元二次不等式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3.2函数的性质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4.1实数指数幂(1)

4.1实数指数幂(2)

4.2指数函数

4.3对数

4.4对数函数

5.1角的概念推广

5.2弧度制

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

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5.5诱导公式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授课题目【课题】1.1集合的概念

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2.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方法、手段讲练结合

教具或设备多媒体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

解决

筐,

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放在文具篮筐.

归纳

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组成了食品集合,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组成了文具集合.

而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

尺子就是其对应集合的元素.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教案:直观图的画法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数学 课程 名称 数学 所在 年级 高一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 系部 授课 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7.1.2直观图的画法 教学目标1能认知棱柱、棱锥的模型与直观图2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3进行棱柱、棱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4提高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重点直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难点直棱柱、正棱锥的侧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法引导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 设备 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 教学内容一、情景引入 如图所示是长方体的实物图,在平面中画出这个立体图形时,我们如何体现立体感? 可以将长方体的正面画成长方形,将长方体的上、下底面和左、右侧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遮挡部分用虚线表示,如图所示,这样的画法使得长方体直观看起来有较强的立体感,接近我们观察实物的效果;同时还能直观表达长方体的各个顶点、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 像这样,直观看起来有立体感的图形称为直观图. 如图所示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二、探索新知 1.正三角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面内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如图(1)所示,其直观图画法如下: (1)建立直角坐标系Oxy; (2)以底边AB中点为坐标轴原点,以AB所在的直线为x 轴,以线段AB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为y轴,如图(2)所示.对应x轴和y轴画出轴x'和轴y',使两轴交于点O',且。 45 ='' ' ∠y O x,如图(3)所示; (3)在x'轴上取B A' ',使AB B A= ' ',且O'为B A' '的中点,即与x轴平行或重合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在y'轴上取一点C',使OC C O 2 1 =' ',即与x轴垂直的线段,其长度等于原长度的一半,如图(3)所示; (4)依次连接三点A'、B'、C',所得的三角形C B A' ' '就

中职数学(高教版)教案:直线与平面垂直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数学组 课程 名称 数学 所在 年级 二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 系部 授课 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 4.3.2 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学目标1.知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与性质定理 2.能根据定义或判定定理来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教法数形结合,实物演示,讲练结合 教学 设备 多媒体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 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 某型号无人机如图所示,其每根螺旋桨(如BC)与旋转轴 AB 均垂直,垂足是B.设螺旋桨旋转时构成的平面为α,显然,无人机的每根螺旋桨都在平面α内.试问,平面α与旋轴AB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二、探索新知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平面的垂线,这个平面称为这条直线的垂面,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称为垂足.直线l与平面α垂直记作l ⊥α.

教学内容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如图所示,若m、n是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且直线l⊥m,l⊥n,则l⊥α. 例4 四个面都是正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正四面体.已知正四面体ABCD,如图所示.求证:BD⊥AC. 证明设BD的中点为O,连接AO、CO. 因为正四面体ABCD的四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所以AO⊥BD,CO ⊥BD. 又AO∩CO=O,且AO、CO⊆平面AOC,故BD⊥平面AOC. 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由AC⊆平面AOC,可知BD⊥AC. 例 5 证明: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已知: m∥n,m⊥α,如图所示. 求证: n⊥α.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直线的方程》教案 (一)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直线的方程》 教案 (一) 本教案是根据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的《直线的方程》内容而 制定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线的方程相关知识,提高 其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的方程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2. 掌握一般式和截距式直线方程的求法。 3. 能够利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直线的方程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 一般式和截距式直线方程的求法。 3. 利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两个点的坐标,来引出直线的概念和方程。

2. 讲解相关概念: 讲解直线的概念和相关概念,如斜率、截距、公垂线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方程的求法。 3. 介绍一般式和截距式直线方程: 介绍一般式和截距式直线方程的求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直线方程。 4. 练习: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两点的连线方程、求公垂线方程等,让学生体会到直线方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 4.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重点:

1. 一般式和截距式直线方程的求法。 2. 利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 七、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小测验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反思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直线的方程相关知识,提高其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方法和思路,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本教材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和逻辑推理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以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材为基础,重点涵盖以下内容: 1. 函数与方程 2.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4. 概率与统计 5. 矩阵与行列式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第二步: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 根据教材内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第三步:合作探究与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应用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 究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 通过一些拓展题目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 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小结与反馈(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 理解情况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估: 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题能力; 2. 布置一些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定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 教学资源: 1.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学示范和实例讲解; 3. 练习题和应用题集。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

高教版中职高一数学教案

高教版中职高一数学教案 教案名称:由数字到代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应用数学中的基本代数概念,如变量、代数式、方程式等。 2.能力目标:能够使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代数化简和变形推导数学关系。 3.过程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2.熟练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代数表达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转化关系。

2.解决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显示几道简单的数学问题,如“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 2.学生回答并解释答案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二、引入代数表达式(15分钟) 1.定义代数表达式:“代数表达式是由数字和字母通过运算符号相连而成的表达式,它可以表示数值关系,也可以表示一系列数的计算规则。” 2.用具体的例子解释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并解释字母在代数表达式中的含义。 3.提示学生看到代数表达式后,能够快速理解其含义,实现代数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转化。 三、代数式的运算(20分钟)

1.提供几个简单的代数式,要求学生进行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分配律。 2.小组合作讨论,解释运算方法和答案。 3.教师进行及时讲解和复习。 四、实际问题与代数表达式(20分钟) 1.举例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代数表达式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思路。 3.教师进行听辨和及时辅导。 五、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入(20分钟) 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最高 次数为一的方程,解方程就是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 2.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方程的含义和解决方法。 3.提供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进行解答并讨论。 六、解决一元一次方程(20分钟)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棱锥教案(一)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棱锥教案(一)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棱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棱锥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掌握棱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棱锥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2.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辅资料、计算器。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概念解释 1.什么是棱锥?(使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解释) 2.棱锥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二、棱锥的分类 1.根据棱锥的底面形状进行分类 –正棱锥:底面为正多边形;

–斜棱锥:底面为任意形状的多边形。 2.根据棱锥的侧面形状进行分类 –直棱锥:侧面全为三角形; –斜棱锥:侧面不全为三角形。 三、棱锥的表面积计算 1.正棱锥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以五棱锥为例) –计算底面的面积:可以利用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计算侧面的面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所有侧面的面积; –求和得到棱锥的表面积。 2.斜棱锥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六棱锥为例) –利用底面和侧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求和得到棱锥的表面积。 四、棱锥的体积计算 1.正棱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四棱锥为例) –利用底面的面积和棱锥的高度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体积 = 底面积× 高度 / 3。 2.斜棱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六棱锥为例)

–利用底面的面积、棱锥的高度和棱锥的斜棱长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体积 = 底面积× 高度× 1/3。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 1.利用棱锥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可结合教辅资料中的例题进 行讲解)。 教学总结 1.复习棱锥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总结棱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 2.思考并解答如下问题: –棱锥的底面如果是一个正方形,它的侧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一个棱锥的斜棱长为10cm,底面为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为8cm,高为12cm,求该棱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六、解答课堂作业问题 1.棱锥的底面如果是一个正方形,它的侧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中职数学(高教版)教案:两平面平行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教学内容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例1 证明: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已知:m∩n =P,m⊆α,n⊆α,m' ⊆β,n' ⊆β,且m∥m', n∥n',如图所示. 求证: α∥β. 证明因为m∥m', m' ⊆β, m⊈β,所以m∥β.同理可证, n ∥β.又m⊆α,n⊆α,m∩m=P,根据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α∥β. 探究与发现 既然可以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直线平行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平面与平面的平行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直线平行呢?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也就是说,如果α∥β,l⊆α,那么l∥β.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两条交线互相平行. 已知:α∥β,γ∩α=m,γ∩β=n,如图所示. 求证: m∥n. 证明因为m⊆γ,n⊆γ,所以m、n共面. 又因为α∥β,m⊆α,n⊆β,所以m、n没有公共点,因此m∥n.

的位置关系是,平的位置关系是.

4.已知平面α∥β,ΔABC 在β内,AB、AC分别与平面α 相交于D、E两点,如图所 示,求证:AD AE AB AC . 5.工程人员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是工程质量的基本保障.为检验所铺设的地板是否达到水平要求,工程人员将水平仪(如图)分两次交叉放置在地板上,如果气泡两次都在正中间,则说明地板与水平面平行,达到要求.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课堂小结 板 书 设 计 教后札记

中职数学高教版统计图表教案

中职数学高教版统计图表教案 教案标题:中职数学高教版统计图表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统计图表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 3. 运用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 1. 统计图表的种类和特点; 2. 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 3. 统计图表的解读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1. 统计图表的解读和数据分析; 2. 运用统计图表进行数据比较和推理。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职数学高教版教材; 2. 教具:白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 学具:学生练习册、统计图表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常见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引起学生对统计图表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Step 2:讲解统计图表的种类和特点(15分钟)

- 介绍常见的统计图表种类,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并说明它 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并讲解绘制的步骤和技巧。 Step 3:练习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20分钟) -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练习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 - 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绘图工具,如尺子、直尺、圆规等,讲解绘制的注意事项。 Step 4:统计图表的解读和数据分析(15分钟)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已绘制的统计图表,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最高值、最 低值、比较趋势等。 - 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Step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收集各种统计数据,并尝试用统计图表进行展 示和分析。 -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 -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统计图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图表的种类、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培 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表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的设计,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可编辑)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 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会用适的法表示集合集合的表示法集合表示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新阶段学习导入语 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特点等等. 同学们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能够独立生存,能够成为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自我贡献的能工巧匠.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你脚踏实地的认真的学做人、学做事,那么现在请让我们从学习开始……

1.学习――旅程 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未来的成功在现在脚下! 2.老师――导游 与大家一起开始这一段新的旅程、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一起体会成长与进步的滋味. 3.目的――运用 我们应当能够理解数学,而且通过运用数学进行沟通和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养成一种数学上的自信心理.请不要害怕学数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学好自己的数学. 4.准备――必需品 轻松愉快的心情、热情饱满的精神、全力以赴的态度、 踏实努力的行动、科学认真的方法、及时真诚的交流. 回答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怎么学数学? 介绍 说明 讲解 说明 倾听 了解 领会

引领 学生 了解 新阶 段的 数学 学习 特点 重点 是要 树立 学生 的数 学学 习信 心 8 *揭示课题 缤纷多彩的世界,众多繁杂的现象,需要我们去认识.将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加强对其属性的认识,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存放物品,在取用时就十分方便.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学习的1.1集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