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目录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单纯性)

第五节肺炎

第六节胃食管反流病

第七节急性单纯性胃炎

第八节急性糜烂性胃炎

第九节慢性胃炎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第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三节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第十四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十五节心绞痛

第十六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七节糖尿病

第十八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九节缺铁性贫血

第二十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十一节腔隙性梗死

第二章外科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

第四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第五节肠梗阻

第六节急性阑尾炎

第七节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八节腹股沟疝

第九节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

第十一节痔

第十二节肛裂

第十三节肛瘘

第十四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第十五节慢性前列腺炎

第十六节良性前列腺增生

第十七节肾结石

第十八节输尿管结石

第十九节膀胱结石

第二十节尿道结石

第二十一节精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二节鞘膜积液

第二十三节包茎与包皮过长

第二十四节隐睾

第二十五节疖

第二十六节痈

第二十七节皮下急性蜂窝组织炎

第二十八节丹毒

第三章骨科

第一节甲沟炎和甲下脓肿

第二节脓性指头炎

第三节腱鞘囊肿

第四节急性腰扭伤

第五节腰肌劳损

第六节肱骨外上髁炎

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八节颈椎病

第九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节低位颈椎半脱位

第十一节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第四章妇产科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第三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流产

第五节霉菌性阴道炎

第六节早孕

第五章儿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水痘

第五节手足口病

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采集】

1.诱因:淋雨、受凉、过度劳累等,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更易发本病。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2.症状:

(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疲乏等。

(2) 局部症状:鼻卡他症状: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混浊脓性)和鼻塞,咽、喉卡他症状(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嘶哑),干咳或胸骨后疼痛等。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 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巴结。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症状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现象.

2.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一般无需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采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

【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多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于5~7日痊愈.

2.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并有核左移。病原学检测可作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2.流行性感冒。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4.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治疗原则】

1. 对症治疗:对于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给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应用。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2. 抗菌药物治疗:目前已明确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咯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流行病学和经验用药,可使用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3. 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3。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病史采集】

1.诱因:受凉、劳累。

2.症状:

(1)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2)局部症状: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肺部听诊.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3.X线胸片检查大多为肺纹理增粗。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病因和细菌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疾病可变现为类似的咳嗽咳痰表现,应详细检查,以资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

2.抗菌药物治疗: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应及时使用。可以首选新大环内脂类、青霉素类,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等药物。多数患者口服抗菌药物即可,症状较重者可经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少数患者需要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指导用药.

3.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咳必清)镇咳。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可选用盐酸氨溴索、溴已新(必漱平),桃金娘油提取物祛痰.较为常用的为兼顾止咳和化痰的棕色合剂,也可选用中成药止咳祛痰.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茶碱类、β2受体激动剂等。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

第三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史采集】

1.病因:确切的病因不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严重反应有关。如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有关.

2。症状: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晚期患者可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

1.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

2.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缩小,肺下届和肝浊音届下降。

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辅助检查】

1.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2.胸部X线检查: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加,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外,主要为肺气肿改变。对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

之用.

3.胸部CT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对有疑问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4.血气分析: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判断出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意义。

5.其他:合并感染时检查血常规、痰培养等.

【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有少数患者并无咳嗽、咳痰症状,仅在肺功能检查时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亦可诊断为COPD。

【鉴别诊断】

1.与其他能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矽肺或其他尘肺相鉴别。

2.有喘息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但有些COPD患者可合并哮喘或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原则】

1. 稳定器治疗:

(1)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因职业或环境粉尘、刺激性气体所致者,应脱离污染环境。

(2)支气管扩张药包括短期按需应用以暂时缓解症状,及长期规则应用以减轻症状.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主要有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抗胆碱能药:是COPD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茶碱类药:氨茶碱0.1g,每日3次。

(3)祛痰药:对痰不易咳出者可应用盐酸氨溴索。

(4)糖皮质激素:有客观证据显示对糖皮质激素有反应的COPD病人,可使用定量吸入制剂.急性发作时可用注射或口服制剂。对皮质激素有反应的定义是:指稳定期COPD 病人,用强的松30mg/天,连用3周后,FEV1改善超过10%以上。

(5)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2. 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期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3)支气管舒张药:药物同稳定期。

(4)低流量吸氧: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吸入氧浓度28%—30%.

(5)抗生素治疗.

(6)糖皮质激素及祛痰剂治疗。

【疗效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部不可逆器质性病变.疗效标准为:

1.肺功能已达最大限度的改善.

2.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减缓.

3.改善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提高.

【出院标准】

1.稳定期病人勿需住院。

2.对于急性发作病人,引起急性发作的病因(如感染)得到控制。心、肺功能稳定,动脉血气分析示PaO2,PaCO2•恢复至病人稳定期的基础水平。无血酸碱度,电解质失衡。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病史采集】

1.病因:患者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

2.临床表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可作为唯一的症状。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体格检查】

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发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

【辅助检查】

1.痰液检查:涂片在纤维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呼气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在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改变、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以测定气道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以测定气道可逆性、呼吸峰流速及其变异率测定PEF可反映气道通气功能的变化。

3.胸部X线检查:在哮喘发作时可见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注意有无气胸或肺炎。

4.动脉血气分析:急性发作时PaO2升高,PaCO2降低,

45.特异性病应原的检测.

【并发症】

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和感染或并发慢支、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源性心脏病。

【诊断要点】

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后,可作出临床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应作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阳性者可确诊。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左心衰竭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等。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症状能得到控制, 复发至不发作。

1.脱离过敏原: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

(1)缓解哮喘发作: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包括抗胆碱药、茶碱类、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

(2)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此类药物主要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糖皮质激素、LT 调节剂、其他药物如酮替芬等.

3。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尽快缓解气道阻塞,恢复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

4. 严重发作的治疗:严重发作时需住院治疗,根据临床资料特别是动脉血气分析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原则为供氧。支气管舒张等,B2激动剂可雾化吸入.剂量为沙丁胺醇1ml加生理盐水2ml.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静注氨苯硷,从未用过苯碱者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4~6mg,继之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6~0。8mg静滴.•如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升高,考虑机械通气。

第五节肺炎

【病史采集】

1.突然或在几天内起病.

2.咳嗽:伴咳痰,可有铁锈色痰或脓痰.

3.发热:多为持续高热。

4.胸痛.

5.呼吸困难.

6.较少见的症状有咯血、呕吐、腹泻,肌肉疼痛。

严重病例可有意识改变。

【体格检查】

1.体温升高.

2.唇泡疹。

3.患部叩诊实音,语颤增强,细湿啰音,支气管呼吸音。

4.呼吸频率加快.

5.意识改变,紫绀,低血压,见于严重病例。

【辅助检查】

1.确立诊断:胸部X片。

2.确定病因:

(1)血培养;

(2)痰革兰氏染色和培养;

(3)胸水革兰氏染色和培养;

(4)血清学: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测定抗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抗体.

(5)支气管镜: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病原学检查,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常需作此项检查,一般病人则很少需要。

3.确定严重程度:下列情况提示危险性升高:

(1)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降低。

(2)血象:白细胞计数<4或>20×109/L.

(3)血液生化:血尿素升高,血钠降低.

(4)血白蛋白降低。

【诊断要点】

1.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可建立肺炎的临床诊断.

2.肺炎的病因诊断主要靠病原学检查,下列资料可提供有关病因的线索:

(1)75%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肺炎链球菌肺炎。

(2)50%以上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由革兰氏阴性肠杆菌所致。

(3)吸入性肺炎要注意厌氧菌感染。

(4)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可有多种机会感染,见第6节。

(5)支原体肺炎多见15~30岁的青少年.

(6)军团菌肺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病人常有高热、意识改变、肌肉疼痛、腹痛、呕吐和腹泻、低钠、低蛋白和血尿(50%病例)。

【鉴别诊断】

1.肺水肿。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3.肺栓塞。

4.肺癌。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口腔或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

(2)有低氧血症者应予吸氧.

(3)密切观察呼吸,循环状况,严重病例收进ICU。有呼衰病例经治疗无改善者应行机械通气。

2.抗生素使用:

(1)开始时抗生素的选用为经验性,以后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调整.

(2)轻症者可口服抗生素,严重或有呕吐者需静脉给药。

(3)疗程需至退烧,白细胞正常后三天。多数为一周左右,严重病例需长达三周。

(4)抗生素的经验选用:

1)院外获得性肺炎: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如羟氨苄基青霉素),或红霉素。严重病例需选用第2或第3代头孢霉素,必要时同时使用红霉素.

2)院内感染肺炎:第2或第3代头孢霉素加氨基甙类抗生素。

3)吸入性肺炎: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加甲硝唑。

【疗效标准】

1.体温正常。

2.白细胞恢复正常。

【出院标准】

已达疗效标准。

第六节胃食管反流病

【病史采集】

1.病因: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2.症状:烧心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可有胸痛、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少数患者有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3.并发症:

(1)上消化出血。

(2)食管狭窄。

(3)Barrett食管。

【体格检查】

上腹部轻压痛。可有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食管黏膜破损,严重者可见黏膜破损有融合.

3.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烧心、反流。可有胸痛、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少数患者有吞咽困难。

2.体征:上腹部轻压痛。可有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表现.

3.胃镜:食管黏膜破损,严重者可见黏膜破损有融合。

【鉴别诊断】

1.其他病因引起的食管病变(真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食管癌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

2.消化性溃疡。

3.胆道疾病。

【治疗原则】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抬高15-20cm。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注意减少一切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压降低的食物。戒烟禁酒,避免应用降低食管

下括约肌压的药物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2.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由于这类药物疗效有限且不确定,因此只适用于轻症患者,或作为抑酸药合用的辅助治疗.

(2)抑酸药

1)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达莫替丁等,适用于轻、中症患者,疗程8—12周。

2)质子泵抑制剂:包含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对本病的治疗优于H2受体拮抗剂,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疗程4—8周.

3)抗酸药: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为临时缓解症状用。

3.维持治疗。

4.抗反流手术治疗。

5.并发症的治疗。

第七节急性单纯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

2.症状: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由细菌或其毒素致病者可伴有腹泻、发热,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体格检查】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者活跃.呕吐、腹泻剧烈者可见脱水、酸中毒、休克等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或糜烂等。

3.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脱水等.

2.体征:上腹压痛、肠鸣音活跃、脱水征等。

3.胃镜: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糜烂等.

【鉴别诊断】

1.早期急性阑尾炎。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胰腺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

2.对症治疗:

(1)呕吐、腹泻严重者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

(3) 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疗效标准】

治愈:急性症状消失。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第八节急性糜烂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缺血、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症状: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

【体格检查】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稍亢进。大出血者可有休克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粪便潜血阳性.

2.胃镜检查:发病24~48小时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

【诊断要点】

1.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

2.上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容量不足表现。

3.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等。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

3.胃癌。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2.呕血停止后给流质饮食.

3.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维持胃内pH〉4.

4.弥漫性胃粘膜出血可应用8mg%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

5.小动脉出血可在胃镜直视下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凝固止血。

6.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出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出血停止、胃粘膜病变完全恢复。

2.好转:病情明显好转.

3.未愈:病因未能去除,反复出血并危及生命.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九节慢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

2.症状: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体格检查】

主要体征:中上腹部触压痛,有典型贫血时,可出现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查,或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测定。

2.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以红为主,表面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散在出血点和局限性糜烂。

(2)萎缩性胃炎:粘膜多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颗粒,也可见到出血及糜烂灶。

3.X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2.胃癌。

3.慢性胆囊炎.

4.慢性胰腺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饮食,忌烟酒、浓茶等。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阳性者,可用CBS、四环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或奥美拉唑和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法。

3.健胃及对症治疗:腹胀、恶心、呕吐可给予胃肠动力药;高酸者可给予抑酸药;有胆汁反流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及中和胆盐的药物;伴恶性贫血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4.外科手术: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化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病史采集】

1.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气候变化,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进餐不规律及刺激性食物,烟酒嗜好有关。

2.临床表现:

(1)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发作期可有数周或数月;规律性,表现为空腹、午夜痛,多在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后所缓解。

(2)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胀等症状。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体格检查】

溃疡活动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轻压痛,缓解期无明显体征。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本光滑,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苔膜所覆盖,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略隆起。

2.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及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有确诊价值;局部压痛、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急性、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为间接征象,仅提示可能有溃疡.

3.幽门螺杆菌检测。

4.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诊断要点】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进食或服用抑酸药可缓解。

2.X线钡餐检查见典型龛影.

3.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可确诊,并可鉴别良恶性溃疡.

【鉴别诊断】

1.功能性消化不良。

2.胃泌素瘤.

3.癌性溃疡.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精神和生活治疗、休息、饮食等。

2.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1) 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结合从而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可选用西咪替丁(Cimi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或法莫替丁(Famotidine)。

2)质子泵阻滞剂: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奥美拉唑(Omeprazole),常用剂量为20~40mg/d。

(2)增强粘膜防御力药物:胶体次枸橼酸铋、硫糖铝等。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

3.手术治疗:

适应证为:

(1)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处理无效者;

(2)急性穿孔;

(3) 器质性幽门梗阻;

(4) 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5)胃溃疡疑有癌变.

【疗效标准】

1.治愈:

(1)症状及体征消失;

(2)X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

(3)内镜显示溃疡愈合或疤痕期.

2.好转:

(1)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2)X线钡餐检查龛影缩小;

(3)内镜示溃疡缩小。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者均可出院.

第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史采集】

1.病因: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精神社会因素被认为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2.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

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以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体格检查】

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实验室、胃镜等辅助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诊断要点】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超过半年,近三个月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各种器质性疾病,各种肝胆胰疾病,由全身性或其他系统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等。

【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以适当给予镇静药。

2.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一般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滞剂.

(2)促胃肠动力药:一般适用于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患者。对于疗效不佳者,可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换用或合用。

(3)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试用.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症状好转;

3.未愈:症状没有改善.

第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病史采集】

1.病因: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据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2.症状: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腹泻日3—5次,多成糊状,可带有粘液;便秘,可与腹泻交替发生;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体格检查】

无明显阳性体征,可在相应部位偶轻压痛,部分患者可以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间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辅助检查】

实验室、肠镜等辅助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诊断要点】

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以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肠易激综合征

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或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粘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

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相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求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详细询问病史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去除.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对失眠、焦虑者可以适当给予镇静药.

2.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

(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药用炭等。

(3)泻药:对于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

(5)其他:肠道菌群调节药等.

3. 心理和行为疗法: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症状好转;

3.未愈:症状没有改善。

第十三节尿路感染(膀胱炎和肾盂肾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尿路梗阻、机体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长期卧床、严重的慢性病和艾滋病等、遗传因素等。

2. 症状:

(1)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混浊,并有异味,约30%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0℃。

(2)急性肾盂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育龄女性最多见。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通常起病较急。

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多为驰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

(3)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

【体格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发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

1. 尿液检查:

(1)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

(2)细菌学检查:涂片细菌检查和细菌培养.

2。血液检查:血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3。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腹部平片等。

【诊断】

1。尿路感染的诊断:典型的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症状、腰部不适等,结合尿液改变和尿液细菌学检查即可诊断。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无症状性细菌尿的诊断主要依靠尿细菌学检查,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的真性菌尿。当女性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尿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并为常见致病菌,可拟诊断为尿路感染。

2。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定位:上尿路感染常有发热、寒战、甚至出现毒血症症状,伴明显腰痛,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肋脊角压痛、肾区叩击痛等.而下尿路感染,常以膀胱刺激征为突出表现,一般少有发热、腰痛等。

(2)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出现下列情况提示上尿路感染:

1)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

2)尿沉渣镜检有白细胞管型,并排除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

3)尿NAG升高、尿β2-MG升高。

4)尿渗透压降低。

【鉴别诊断】

1. 尿道综合征.

2. 肾结核。

3。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发热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明显者,可口服碳酸氢钠片1g,每日3次,以碱化尿液、缓解症状、抑制细菌增长、避免形成血凝块,对应用磺胺类抗生素者还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避免尿路结晶形成。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求病因,及时去除诱发因素.

2、抗感染治疗:

(1)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无病原菌结果前,一般首选待遇革兰阴性杆菌有限的抗生素,尤其是首发尿感。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应按照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

(3)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4)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出现时应联合用药.

(5)对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给予不同治疗时间。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尿菌阴性,疗程结束后2周、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

2.未愈: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治疗后尿菌阴性,但2周、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且为同一菌株。

第十四节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因素的综合征.

【病史采集】

1. 对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就诊记录。入院后24小时之内必须完成住院病历记录。

2。病历采集的内容应该包括:

(1)血压升高的时间和水平;

(2)以往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3)可能影响血压控制的神经精神和环境因素;

(4)家族史;

(5)是否有心、脑血管、肾病及糖尿病史;

(6)体重状况、运动量、饮食状况;

(7)其它药物服用史。

【体格检查】

1.初次体检病人应休息十分钟,按标准测血压方法连续测上臂血压三次;

2.发现两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需测两侧上臂血压;

3.行心、肺、腹部检查;

4.行颈、胸、腹部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存在;

5.必要行神经系统和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X线、UCG、必要腹部CT和相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生化检查.

【诊断】

对高血压患者需进行诊断性评估,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确定血压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②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③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

级(见表1).

尚无根治方法,虽然降压治疗不是治本的,但也不是仅仅对症的,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等。

2。降压治疗对象: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160/100 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凡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患者。

3. 血压控制目标值:原则上降血压降到血压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40mmHg。

4.降压药物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5. 降压治疗方案:降压治疗的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

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

【疗效标准】

1.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水平以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称痊愈.

2.血压未达到上述水准,有临床症状者,称未愈。

3.血压降到目标水平后,无明显临床其它并发症存在,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十五节心绞痛

【病史采集】

1.住院病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病历记录,门诊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相关病情记录。

2.病历的采集内容应包括症状的发生、发展、诱因、特别胸痛的位置、性质、放射部位、发作时间、治疗反应、有无危险因素及合并症。

【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1.入院后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并做18导联心电图。

2.心绞痛持续发作1小时不愈者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排除心肌梗塞。

【诊断】

1.具有典型心绞痛,相应心电图缺血和/或传导系统的改变可做出明确诊断。

2.凡症状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可疑或正常者或具有典型症状但心电图无改变者都需进一步检查,包括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X光心脏摄片、必要同位素心肌扫描、大血管核磁共振检查、与各种可能引起胸部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凡诊断明确的或可疑心绞痛者都应该按心绞痛进行治疗,诊断不明确者一方面治疗并观察治疗反应,另一方面同时进行鉴别诊断有关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治疗原则】

1.根据病况限制一定体力活动范围,避免过度工作紧张,避免或消除一切诱发因素.

2.戒烟、避免大量饮酒和禁用烈性酒。

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都需同时治疗.

4.以劳力性心绞痛表现者用药以硝酸脂类和β—阻滞剂为主的药物联合治疗,注意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如肺部阻塞性疾病、哮喘者都禁用β-阻滞剂。以自发性心绞痛表现者以硝酸脂类和钙拮抗剂为主联合用药,同时注意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用药反应,用药剂量应是个体化.

5.对症处理、中西医结合。

6.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可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力抗栓、华法令、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对有出血性疾病、活动性胃溃疡、近期外伤、对上药有过敏者都是禁忌证。

7.经药物正规治疗无效者,必须行冠脉造影,在造影的基础上必须采用PTCA、支架或搭桥手术等,适应证和禁忌证详见介入性诊疗技术规范.

【疗效标准】

1.治愈:心绞痛的症状消失,心电图缺血的改变恢复正常。

2.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的程度减轻,心电图缺血状态改善.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凡未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十六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史采集】

症状的发生时间、诱因、发展过程、程度(如多长时间内体重下降多少公斤)、有鉴别意义的有关症状(包括阴性症状)、治疗经过及其转归。

1.高代谢征候群:怕热、多汗、皮肤湿热、体重减轻;

2.甲状腺:肿大、对称;

3.眼部表现:突眼;

4.精神神经系统:精神亢奋或抑郁、多动或少动;

5.心血管系统:心悸、落空感;

6.消化系统:食欲亢进或减退、大便次数增多、转氨酶升高;

7.肌肉骨骼系统:肌无力、肌痛、吞咽困难、构音不清;

8.皮肤、毛发:面颈部皮肤红斑样改变、斑秃、下肢胫前水肿.

【体格检查】

1.皮肤:潮湿、斑秃;

2.眼:突眼、甲亢眼征;

3.甲状腺:肿大程度、质地、结节、杂音;

4.心脏:心界、心率;

5.下肢:胫前粘液水肿、腱反射.

【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rT3.

2.TSH免疫放射测定分析(STSH IRMA)正常:0。4~6。0uIU/ml。

3.TRH兴奋试验:静注TRH 200ug后TSH不增高者,支持甲亢诊断。

4.甲状腺摄131I率:3小时>25%,24小时>45%,且高峰前移。

5.T3抑制试验:测基础摄131I率后,服T3200ug,每日三次,连服6天,第7天再作摄1 31I率,甲亢患者抑制率<50%。冠心病及甲亢心脏病者禁用此法。

6.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测定:甲亢病人TSAb阳性率高达80%~90%,有预测复发的价值。

【诊断标准】

1.高代谢症候群、突眼、甲状腺肿大.

2.TT3,TT4,FT3,FT4增高.

3.TSH下降(IRMA法)。

4.131I摄取率增高且高峰前移。

5.T3抑制试验抑制率<50%.

6.TRH刺激试验阴性。

【鉴别诊断】

1.单纯性甲状腺肿。

2.神经官能症.

3.更年期综合征.

4.桥本甲状腺炎。

5.单侧突眼需与炎性假瘤,眶内肿瘤鉴别.

【治疗原则】

1.休息与饮食:初期适当休息。低碘、高热量、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1)他巴唑(MM):初始期5~10mg每日三次,渐减量至5~10mg/日维持,共服1。5~2年。

(2)丙基硫氧密啶(PTU):初始期50~100mg每日三次,渐减量至50~100mg/日维持,共服1.5~2年。

(3)主要副作用:

1)粒细胞减少或缺乏(MM较PTU多见),如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则应

考虑停药。

2)药疹,较常见,多可用抗组织胺药控制,皮疹严重时应停药。

3.辅助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它洛克)。用于甲亢初治期,心率正常后停药。哮喘病人禁用。

(2)复方碘溶液:仅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属暂时短期给药。

(3)维生素B族:复合维生素。

(4)辅助能量代谢:三磷酸腺苷(ATP),肌苷。

(5)粒细胞减少者,利血生,鲨肝醇,肌肝,Vit B4。粒细胞缺乏者,须即停抗甲亢药,使用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其它方法治疗。

(6)服抗甲状腺药过敏者,服抗过敏药,直至过敏症状消失。严重过敏者,需停抗甲状腺药,改其它方法治疗.

4.放射性131I治疗:

(1)适应证:

1)年龄>25岁,中度甲亢;

2)抗甲状腺药物长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及药物过敏者;

3)心、肝、肾疾病不宜手术、术后复发、严重药物过敏者;

4)某些结节性高功能性甲亢患者.

(2)禁忌证:

1)妊娠、哺乳期妇女;年龄20岁以下;

2)严重心、肝、肾功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

3)中性粒细胞低于1500个/mm3;

4)重度浸润性凸眼;

5)甲状腺危象.

病情严重者,先服抗甲状腺药3个月,症状减轻后,停药3~5天,服放射碘治疗。

5.手术治疗适应证:

甲状腺巨大,有压迫症状;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停药后复发,不愿长期服药者;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甲状腺内冷结节疑及甲状腺癌变者。

【临床治愈标准】

TSH正常,甲功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

第十七节糖尿病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内容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缓急、程度、诊治经过及此次就诊原因。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非典型症状(头晕、乏力、外阴瘙痒、反复皮肤疖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

2.急、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如有急性并发症,注意询问可能的诱因,如摄入高糖、中断治疗、应激状态等;

3.诊治经过:有关诊断的检查结果(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有关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情况,特别是降糖药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疗效;使用胰岛素者应注意询问首次使用胰岛素的原因,治疗中有无低血糖症状及体重的变化;

4.既往有无高血压、肾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女性有无巨大胎儿分娩史及妊娠期糖尿病史;

5.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除常规体检外,还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辅助检查】

1.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5.免疫学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6.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检验项目:血脂、肾功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

7.心电图、胸片、胰腺B超、肌电图、B超测膀胱残余尿、眼底检查.

【诊断标准】

1.无论有无糖尿病症状,均可根据血糖作出糖尿病诊断:

(1)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空腹血糖≥7。8 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一次空腹血糖≥7.8mmo l/L及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两次以上OGTT2h血糖≥11。1mmol/L.

2.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赖与否及胰岛素、C肽水平、ICA、IAA、GAD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3.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鉴别诊断】

需与肝、肾疾病及急性应激、药物影响及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所致血糖升高相鉴别,根据血糖升高可除外肾性糖尿、尿崩症.

【治疗原则】

糖尿病知识教育、糖尿病人自我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降糖药物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糖尿病血糖监测指标、方法,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等.

2.糖尿病监测:监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必要时监测全天血糖(三餐前后、晚睡前及夜间)、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肾功能、尿糖、尿酮、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心电图、肌电图及血压、体重。

3.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平衡,从而保证病人正常的体重和体力,并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1)控制全日总热量: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生理状况、活动强度而定。

(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糖类占总热量的60%,蛋白质为15%或1~1.2g·Kg—1·d-1,有肾功能损害者应减至0.6~0.8g·Kg—1·d—1,脂肪占总热量20~25%或1.0g·K g-—1·d-1。

(3)膳食分配:可按各1/3或1/5、2/5、2/5三餐分配.

4.运动:选择运动治疗前行全面体检,有严重心、脑、肾损害或急性感染者或能为力Ⅰ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者不适应运动疗法。运动方式以散步、打拳、骑车、做操为宜。

5.降糖药:小剂量起始,根据血糖逐渐加量.

(1)磺脲类:Ⅱ型糖尿病非肥胖型首选。餐前服用,可与其它降糖药物配合使用.常用药物有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瑞易宁、糖适平等。

(2)双胍类:Ⅱ型糖尿病肥胖型,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首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时也可使用,餐时或餐后服用,常用药物有美迪康、二甲双胍、格华止等.

(3)α-糖苷酶抑制剂: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者首选,可与其它类降糖药合用,常用药有拜糖平、倍欣。

(4)胰岛素:适应证为Ⅰ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Ⅱ型糖尿病口服磺脲类药物原发或继发性失效、Ⅱ型

2019编辑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doc

Xx医院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 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20) 第九章心律失常 (23) 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 第十一章脑出血 (29) 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 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 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 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 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 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 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 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 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 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 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 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 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49) 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

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术 (55) 二、机械通气 (57) 三、电除颤术 (60)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 五、清创缝合术 (63)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 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 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现场急救处理包括: (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

目录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单纯性) 第五节肺炎 第六节胃食管反流病 第七节急性单纯性胃炎 第八节急性糜烂性胃炎 第九节慢性胃炎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第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三节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第十四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十五节心绞痛 第十六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七节糖尿病 第十八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九节缺铁性贫血 第二十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十一节腔隙性梗死 第二章外科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 第四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第五节肠梗阻 第六节急性阑尾炎 第七节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八节腹股沟疝 第九节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 第十一节痔 第十二节肛裂 第十三节肛瘘 第十四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第十五节慢性前列腺炎 第十六节良性前列腺增生

第十七节肾结石 第十八节输尿管结石 第十九节膀胱结石 第二十节尿道结石 第二十一节精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二节鞘膜积液 第二十三节包茎与包皮过长 第二十四节隐睾 第二十五节疖 第二十六节痈 第二十七节皮下急性蜂窝组织炎 第二十八节丹毒 第三章骨科 第一节甲沟炎和甲下脓肿 第二节脓性指头炎 第三节腱鞘囊肿 第四节急性腰扭伤 第五节腰肌劳损 第六节肱骨外上髁炎 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八节颈椎病 第九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节低位颈椎半脱位 第十一节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第四章妇产科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第三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流产 第五节霉菌性阴道炎 第六节早孕 第五章儿科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水痘 第五节手足口病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Xx医院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 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20) 第九章心律失常 (23) 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 第十一章脑出血 (29) 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 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 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 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 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 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 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 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 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 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 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 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 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49)

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 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术 (55) 二、机械通气 (57) 三、电除颤术 (60)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 五、清创缝合术 (63)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 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

医院诊疗工作规范及程序

***人民医院诊疗工作规范及程序 一、医师基本规范 1、主管医师必须明确告知患者自己的姓名,患者入院后及时查看,了解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开医嘱并于8小时之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请示诊治意见。 2、按要求及时完成住院病历。病历记录文字要求清楚、整洁、无涂改,需要更改时应划线、签字并将改写内容注在旁边。病历内容准确、属实、完整。诊断、手术应按照统一的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 3、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医保性质患者,如需特殊检查、治疗及应用贵重药品者,必须事先经上级医师同意后,按医保要求与家属谈话签字并审批表审批后执行。 4、认真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必须明确体现三级医师查房,并详细、准确记录。 5、尽快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术前由术者或主管上级医师向病员或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及其并发症,并完成手术签字;还应按医院要求完成委托书、有创检查、某些特殊检查及输血同意单。 6、较大手术者(急诊手术除外)需提交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并请上级医师审核,要求所有手术写“术前小结”。 7、对全科查房及术前讨论,各级医师应做好准备,如:病历、术前讨论记录单、各种检查报告、影像学检查片子、所需检查器材等,并告知患者等待检查。 8、术后主管医师应向主班护士交代手术经过,并尽快完成术后记录的书写,上级医师向家属交待病情。 9、术后患者合理用药,严格按各科室规定或各专业组规定使用,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操作及一次性用品准确、严格记账,做到不多记、不漏账。 10、患者出院,主管医师应在48小时内完成病历首页的填写及诊断证明(因报销需要部分资料在患者出院时应立即完成),出院带药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具处方。 11、全体医师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或早退,有病、有事须向科主任请假。每日上午8:00按时参加早交班,各级医师各尽其责,遵守岗位责任制,完成查房、手术等医疗工作。 12、值班医师坚守岗位,若因会诊、出诊等需离开病房应告知科主任及当班护士;负责会诊患者的会诊工作,完成急诊病历记录。 13各级医师认真出好门诊(急诊),执行“首诊负责制”,对于非本科患者亦应该做好会诊、转诊工作,急诊患者应亲自护送到相应科室,不能推诿患者,做到认真负责。 14、医师及医护间应团结合作,杜绝医疗事故及医疗差错,本着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一切从患者出发,爱岗敬业,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二、临床住院医师工作规范 住院医师阶段是临床医师培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级,训练应从难从严,着重于练好基本功,养成良好的医疗作风和科学态度,实行临床医师24小时负责制。 1、在科主任领导、主治医师和总住院医师的共同指导下,担任门诊、急诊和病房的医疗工作。 2、负责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负责实习医师的医疗作风培养、病历修改、操作示范、查房和医疗常规的训练。 3、在病房工作期间,全面负责分管患者的医疗工作,参加患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坚守岗位,做到随叫随到。每日至少早、晚2次对全部患者做巡视查房,对危重患者及新入院患者要重点查看。除了解患者的病情外,还应关注患者的起居及思想状态,多做心理治疗。提出进一步的诊断意见和修改医嘱的建议并写好病程记录。

乡镇卫生院出诊制度

乡镇卫生院出诊制度 乡镇卫生院出诊制度 一、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乡镇卫生院出诊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所有医务人员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药剂师、放射技师等。 三、出诊要求 1.医务人员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执业范围和诊疗科目开展出诊服务,遵 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诊疗规范,确保医疗行为合法、规范。 2.乡镇卫生院应建立完善的出诊流程和制度,包括出诊前申请、审批、派遣、 执行、随访等环节。出诊医生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能够独立处理常见疾病和急诊。 3.出诊时应携带必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并按规定使用,确保患者安全。同 时,出诊医生应按照规定做好病历记录及相关文件的填写,确保诊疗行为有据可查。 4.在特殊情况下,如突发事件、疫情等,乡镇卫生院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 开展紧急出诊服务,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四、出诊流程 1.出诊前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提出出诊申请,填写《出诊申请 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病情简介等。 2.审批:出诊申请单需经科主任审核通过,批准后由出诊医生安排出诊时间、 地点、人员等。

3.派遣:出诊医生根据批准的申请单安排出诊事宜,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准 备情况。派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能够处理常见疾病和急诊。 4.执行:出诊医生按照约定时间、地点到达患者家中或指定地点进行诊疗服 务。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做好病历记录及相关文件的填写。同时,护士等辅助人员应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 5.随访:出诊后,出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同时,应将随访情况记录在病历中,并做好工作总结。 五、注意事项 1.医务人员在出诊过程中应遵守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乡镇卫生院应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对于违反本制度的医务人员应严肃处 理,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医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适应新形势下出诊工作的需 要。同时,乡镇卫生院应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4.乡镇卫生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风险防控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意外情 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安全和合法权益。 5.在特殊情况下,如突发事件、疫情等,乡镇卫生院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 开展紧急出诊服务,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六、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由乡镇卫生院解释并制定补充规 定。 2.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乡镇卫生院所有。

乡卫生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乡卫生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乡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辖区内的居民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分类诊疗的目标,针对乡卫生院实施分级诊疗,需要探索出一套有效实施方案。 一、实施分级诊疗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分级诊疗可以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就诊费用,提高医疗效果。 二、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乡卫生院实施分级诊疗服务,需要分为三个层次:一级诊疗、二级诊疗和三级诊疗。分级诊疗的目的是将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减轻三级医院的压力,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诊渠道。 1. 一级诊疗:由乡卫生院提供普及的诊断、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注重对患者健康的预防、保健和教育工作。疾病诊断和治疗,可以通过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来确保患者可以得到可负担的药品。同时,该级别的服务还需要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接种、中医按摩、康复护理等基本治疗。

2. 二级诊疗:由基层医院提供诊断和治疗疑难病、常见病复杂病、常见病高危病等疾病,也提供技术专业较强的医学检查以及必要的住院服务。 3. 三级诊疗:以大型综合医疗中心为代表,为复杂、巨大、难治疾病需要医疗手段的患者提供包括手术治疗、特殊治疗、特殊检查等诊疗服务。 三、实施分级诊疗的重要性 1. 平衡医疗资源:推行分级诊疗,能够将医疗资源更好地分配到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2. 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对常见的病种药品实行按疗程付费,可以为患者减少医疗支出。 3.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分级诊疗可以升级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设备,加强医疗技术培训,提高诊治效果,从而增强患者信心。 四、实施分级诊疗的措施 1. 建立分类诊疗机制:乡卫生院需要建立分类诊疗机制,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水平的诊疗服务。乡卫生院需要拥有综合门诊、特色门诊和慢病门诊等服务模式,对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分类诊疗。 2. 完善医保制度: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分级诊疗相结合,通

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

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分级诊疗制度如下: 一、总体思路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和“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理念,强化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职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医保和价格的调节作用,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流程简化、行为规范、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促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三、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能在市级医院治疗的,不到省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坚决按程序转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诊的,原则上转诊到医保定点医院治疗。 (三)同级医疗检查结果互认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各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分级诊疗工作(双向转诊),开通转诊“绿色通道”,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服务功能,合理配置资源 L细化落实诊疗服务功能。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向上级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患者。为康复、老年人、护理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2.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我院标准化建设,抓紧华严锅产医疗点建设。 (二)明确功能定位,实施急慢分治 明确我院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完善“治疗一康复一长期护理”

诊疗服务规范基本标准

诊疗服务规范基本标准 一、门诊诊疗服务规范 1.在门诊各科工作的医师须具备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2.门诊设置“一站式”导医服务台,有护士进行专科分诊;3.保障患者就诊时间,原则上门诊各科病人就诊时间符合卫生部规定; 4. 门诊执行首诊负责制、专科会诊制; 5. 3日内未确诊应上报上级医师或组织会诊(需做病理等特殊检查者除外); 6.门诊医师须规范书写门诊病历、处方及申请单; 7.门诊治疗须填写治疗单; 8.传染科病人须有全程隔离措施; 9.门诊病人有登记,孕产妇有保健卡; 10.合理安排门诊流程,挂号、收费、取药排队的人数不超过10人; 11.担任专科门诊医师须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二、急诊诊疗服务规范 1.在急诊各科工作的医师须具备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或执业注册3年以上)。急诊医师相对固定,如有轮科,时间不得低于6—12个月。

2.综合医院应设急诊科(其它专科医院设急诊室)。急诊应有独立的分诊、候诊、诊疗、抢救空间,抢救设备及药品齐全; 3.急诊接诊时间<5分钟,危重病人立即接诊; 4.急诊设立二线值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医师; 5.危重病人检查有专人陪送,检查等候时间应<5分钟;6.抢救室有各种急危重症新版抢救规范(上墙); 7.急诊病人有登记,留观病人有交班,抢救病人有床旁交班; 8.留观病人有观察病历,抢救病人有抢救病历; 9.急诊留观时间不超过3天,留观24小时以上应有上级医师查房或会诊; 10.危重病人住院前须有适当的维护生命体征处理。 三、住院(病区)诊疗服务规范 1.住院病人有院前卫生处理,传染科病人有消毒隔离;2.普通病人完成检诊时间<2小时,危重病人立即检诊;3.普通病人由床位医师或值班医师处理,必要时报告上级医师;危重抢救病人由床位医师(值班医师)及二线班医师共同检诊; 4.普通病人实施诊疗措施时间<2小时,危重抢救病人立即实施;

医院诊疗规范

诊疗规范 一、乡镇卫生院检查、诊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后果 二、合理诊疗的原则 三、乡镇卫生院检查、诊疗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四、乡镇卫生院诊疗规范的实施 (一)问诊不详细,体格检查不规范、不全面问诊是诊断疾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步骤,但是在部分医生中存在不重视问诊步骤,表现为简单、简短、粗糙。体格检查是诊断疾病最基本的操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操作不规范,甚至有的舍弃部分操作。这样就可能直接导致漏诊和误诊。 (二)辅助检查不全面和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或由于诊断思路的限制,不能很好的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这样也可以导致漏诊和误诊。此外,部分医生不加分析过分依赖辅助检查以至于延误诊断。 (三)诊断思路狭窄和鉴别诊断不全面在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种或很少的几种病种,从而造成误诊和漏诊。 (四)用药不规范和治疗方案不能及时调整 1.抗生素的滥用表现为发烧病人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一律应用抗生素;不考虑病原随意用药;几种抗生素随意合用,这样不但不能很好治疗疾病,甚至还可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2.糖皮质激素滥用表现为对发烧病人不管体温高低,为达到暂时的疗效而随意应用和大剂量应用。结果不但延误病情,还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股骨头的无菌性坏死。 3.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案确定后,往往不能很好的按照疾病病程的发展变化合理调节用药和治疗方法,这样可以直接导致病程的延长。

(五)病历书写不规范表现为书写格式错误、书写潦草、随意改动。病历是记录病人情况的有效资料,他不仅反映了疾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措施的实施,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所以应当完整清楚,认真记录。 (一)诊断原则 1.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 2.全面深入的进行分析 3.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 (二)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病原治疗 4.免疫调节 5.中医治疗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史)、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等)。有时一点非常细微的发现就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诊断线索,例如眼结膜出现一个小出血点常提示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密切的牛羊接触史常提示布氏杆菌病的可能性等。切忌“表面性”和“片面性”。 ●一定要把全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仔细判断,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每一项资料的意义。 ●有的资料意义就较大,例如脓血便常提示为侵袭性病原体的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等。 ●有些具有确诊意义,例如麻疹斑、血片中找到疟原虫等. ●首先要把诊断范围扩大,然后逐步缩小,逐一进行鉴别诊断。 ●恶性疾病诊断时要慎重,一定有100%的根据才能确诊,否则万一诊断有误,就会延误治疗,甚至造成病人不应该的死亡。 一时还不能确诊的病例,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反复体格检查,尽早了解实验检查结果。 X线、超声等要及时进行比较。 不要只看体温表上的体温变化,也要根据病人的全身症状(精神、食欲等)的变化。有时病人的体温虽无明显变化,而病人全身情况明显好转,也提示可能有效,对于体温很高而一般情况良好的病人也要考虑有无“伪热”的可能,应当面复试体温。

乡村卫生室诊疗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乡村卫生室诊疗规范 篇一:村卫生室管理实施细则 xxx县村卫生室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村卫生室的管理,明确村卫生室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保障农牧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和《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基层发〔20xx〕3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县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和执业 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乡镇各村设置 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 本细则所指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含乡镇执业助理医师)、执乡 村医生证和护士上岗证的人员。

第三条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保证农牧民能够就近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农牧民的身体健康的机构之一。 第四条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县内村卫生室的规划、设置、审批、人员准入,并委托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实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依法对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定期指导、培训、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的聘用制管理。 第二章功能任务 第六条村卫生室是本辖区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医疗卫生 机构,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主要包括:(一)承担、参与和协助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参与和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三)在执业许可范围内,开展各类疾病的诊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康复指导和护理服务;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服务;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人的报

基层医疗机构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

基层医疗机构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 为了加快建立XX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首诊在社区、转诊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了XX市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 一、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适用机构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医务室、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同时,___和军队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医务室、诊所也可以参照本指南执行。 二、四类慢病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指南 一)四类慢病诊疗原则

1.以患者为中心,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2.政策引导,促进四类慢病患者自愿到基层诊疗。 3.城乡统筹,推动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均衡发展。 4.创新机制,兼顾各方权益,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四类慢病诊疗基本条件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四类慢病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疗: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明确、病情稳定、伴随并发症治疗后病情稳定。 三)四类慢病诊疗流程 1.居民持健康卡(或医保卡)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2.为居民建立或完善健康档案,提供健康自测服务项目。 3.引导居民自愿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明确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约定服务内容。 4.提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 5.提供常规诊疗服务。

6.病情稳定患者可预约下次服务,对病情急性期或危重症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预约转诊服务(门诊或住院)。 三、四类慢病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指南 一)转诊基本原则 1.分级诊疗原则 根据病情实施逐级转诊,急性期、怀疑或者靶器官损害等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处理者。经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则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支持与管理。 2.就近转诊原则 应按方便、及时、快捷的原则就近转诊,根据医疗机构区域布局。除有特殊约定(医联体内)转诊关系的情况。 3.自主选择原则

临床诊疗规范

临床诊疗规范1、门诊顾客诊疗规范 (1)在门诊各科独立工作(de)医师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具 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 (2)门诊设置导医服务台,有护士进行专科分诊; (3)保障患者就诊时间,原则上门诊各科患者就诊时间符合卫生部规定;(4)门诊执行首诊负责制,专科会诊制; (5)三日内未确诊应上报上级医师或组织会诊(需做病理等特殊检查者除外); (6)门诊医师须规范书写门诊病历、处方及申请单; (7)门诊治疗须填写治疗单; (8)传染科患者须有全程隔离措施; (9)门诊患者有登记; (10)挂号、收费、取药排队时(de)人数不超过十人; (11)担任专科门诊医师须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2、急诊患者诊疗规范 (1)在急诊各科独立工作(de)医师须具执业医师资格并具 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急诊轮科时间不少于半年,有50%(de)人员固定在急诊科;(2)急诊设置有独立(de)分诊、候诊、诊疗、抢救空间; (3)综合医院急诊应设内、外、妇、儿基本分科(150张床位以下医院只设内、外科);

(4)急诊接诊时间<5分钟,危重顾客立即接诊; (5)急诊设立二线值班,至少1名高级职称医师; (6)危重顾客检查有专人陪送,等候时间<5分钟; (7)抢救室有各种急危重症新版抢救规范(上墙); (8)急诊抢救室有生命体征监护设施; (9)急诊顾客有登记,留观顾客有交班,抢救顾客床旁交班; (10)留观顾客有观察病历,抢救顾客有抢救病历; (11)急诊留观时间不超过 3天,留观 24小时以上应有上级医师查房或会诊; (12)危重顾客住院前须有适当(de)维护生命体征处理; (13)设立对外公开(de)急救,24小时开通; (14)设有院前科(de)院前急救1分钟内出车,没设院前科(de)2分钟内出车.出诊人员与急救伤病情相适应、药械完备; 3、住院顾客诊疗规范 (1)住院顾客有院前卫生处理,传染科顾客有消毒隔离; (2)普通顾客完成检诊时间<2小时,危重顾客立即检诊; (3)普通顾客由值班医师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危重抢救顾客由二线班医师检诊; (4)普通顾客实施诊疗措施时间<2小时,危重抢救顾客立即实施; (5)普通会诊8小时内到位,紧急会诊30分钟内到位,抢救顾客会诊 15分钟内到位(到位时间界定:普通会诊从书面会诊通知起至会诊医师到达提出会诊(de)科室止,紧急会诊和抢救会诊从收到书面会诊通知或会诊通

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规定

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为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促进医院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规范化医疗质量管理,使医院(de)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de)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de)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de)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de)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de)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de)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de)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临床专家、科主任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de)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de)办事机构.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de)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de)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de)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de)体制变动,质量标准(de)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de)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de)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de)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de)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

诊疗规范及程序

诊疗工作规范及程序 一、医师基本规范 1、主管医师必须明确告知患者自己的姓名,患者入院后及时查看,了解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开医嘱并于8小时之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请示诊治意见。 2、按要求及时完成住院病历。病历记录文字要求清楚、整洁、无涂改,需要更改时应划线、签字并将改写内容注在旁边。病历内容准确、属实、完整。诊断、手术应按照统一的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 3、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医保性质患者,如需特殊检查、治疗及应用贵重药品者,必须事先经上级医师同意后,按医保要求与家属谈话签字并审批表审批后执行。 4、认真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必须明确体现三级医师查房,并详细、准确记录。 5、尽快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术前由术者或主管上级医师向病员或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及其并发症,并完成手术签字;还应按医院要求完成委托书、有创检查、某些特殊检查及输血同意单。 6、较大手术者(急诊手术除外)需提交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并请上级医师审核,要求所有手术写“术前小结”。 7、对全科查房及术前讨论,各级医师应做好准备,如:病历、术前讨论记录单、各种检查报告、影像学检查片子、所需检查器材等,并告知患者等待检查。 8、术后主管医师应向主班护士交代手术经过,并尽快完成术后记录的书写,上级医师向家属交待病情。 9、术后患者合理用药,严格按各科室规定或各专业组规定使用,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操作及一次性用品准确、严格记账,做到不多记、不漏账。 10、患者出院,主管医师应在48小时内完成病历首页的填写及诊断证明(因报销需要部分资料在患者出院时应立即完成),出院带药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具处方。 11、全体医师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或早退,有病、有事须向科主任请假。每日上午8:00按时参加早交班,各级医师各尽其责,遵守岗位责任制,完成查房、手术等医疗工作。 12、值班医师坚守岗位,若因会诊、出诊等需离开病房应告知科

医疗诊疗规范

医疗诊疗规范 篇一:规范诊疗30条 医院规范诊疗30条 合理检查 一、医师对疑难复杂患者的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他检查,可检查可不检查的,尽量不检查或少检查,以降低病人检查费用。如患者确需进行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应与上级医师商定,经科主任批准,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湖北省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放射检查资料互认暂行规定》,在二级医疗机构间、三级医疗机构间进行医学检验结果和放射检查资料互认。如需重新检查,医师必须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原因,并由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 三、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管理机制, 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尽量为患者节省费用。患者在-个住院周期内转科,转入科室医师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诊疗过程的连续性,以及检查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应对转出科室所做的检查、化验结果予以认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合理用药 四、医师开具处方必须遵循“急3慢7”原则,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不得开具大处方。对老年病、慢性病等特殊患者,经上级医师同意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最多不 超过15日用量。

五、医师开具处方必须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所选药品必须与诊断相符,能口服用药时不注射用药,能肌肉注射时不静脉注射用药。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等患者,医师必须首选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处方必须经药师“四查十对”,审核合格后予以调剂,不合格处方,不得调剂发药。 六、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师不得越级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必须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准。 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临床药师制度,配备规定数量专职临床药师,开展查房、会诊、疑难病症用药检测(基因、药物浓度检测)等临床药学工作。 八、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对经点评发现的不合格处方、不合理用药等不良行为,要按规定进行处理。 九、医师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门、急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十、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必须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 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个体化用药。同时,必须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不用高档药,用最少的药物达到诊疗目的。 合理治疗

诊疗规范及程序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一、医师基本规范 1、主管医师必须明确告知患者自己的姓名,患者入院后及时查看,了解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开医嘱并于8 小时之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请示诊治意见。 2、按要求及时完成住院病历。病历记录文字要求清晰、整洁、无涂改,需要更改时应划线、签字并将改写内容注在旁边。病历内容准确、属实、完整。诊断、手术应按照统一的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 3 、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医保性质患者,如需特殊检查、治疗及应用贵重药品者,必须事先经上级医师允许后,按医保要求与家属谈话签字并审批表审批后执行。 4 、认真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必须明确体现三级医师查房,并详细、准确记录。 5、尽快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术前由术者或者主管上级医师向病员或者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及其并发症,并完成手术签字;还应按医院要求完成委托书、有创检查、某些特殊检查及输血允许单。 6、较大手术者(急诊手术除外)需提交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并请上级医师审核,要求所有手术写“术前小结”。 7、对全科查房及术前讨论,各级医师应做好准备,如:病历、术前讨论记录单、各种检查报告、影像学检查片子、所需检查器材等,并告知患者等待检查。

8、术后主管医师应向主班护士交待手术经过,并尽快完成术后记录的书写,上级医师向家属交待病情。 9、术后患者合理用药,严格按各科室规定或者各专业组规定使用,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操作及一次性用品准确、严 格记账,做到不多记、不漏账。 10、患者出院,主管医师应在48 小时内完成病历首页的填写及诊断证明(因报销需要部份资料在患者出院时应即将完成),出院带药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具处方。 11、全体医师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或者早退,有病、有事须向科主任请假。每日上午8:00 按时参加早交班,各级医师各尽其责,遵守岗位责任制,完成查房、手术等医疗工作。 12、值班医师坚守岗位,若因会诊、出诊等需离开病房应告知科主任及当班护士;负责会诊患者的会诊工作,完成急诊病历记录。 13 各级医师认真出好门诊(急诊),执行“首诊负责制”,对于非本科患者亦应该做好会诊、转诊工作,急诊患者应亲自护送到相应科室,不能推委患者,做到认真负责。 14 、医师及医护间应团结合作,杜绝医疗事故及医疗差错,本着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一切从患者出发,爱岗敬业,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二、临床住院医师工作规范 住院医师阶段是临床医师培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级,训练应从难从严,着重于练好基本功,养成良好的医疗作风和科学态度,实行临床医师24 小时负责制。

诊疗规范及程序

诊疗规范及程序 XXX的诊疗工作规范及程序如下: 一、医师基本规范 1、主管医师必须明确告知患者自己的姓名,并及时查看患者的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开医嘱并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并请示诊治意见。 2、医师应按要求及时完成住院病历,并保证病历记录文字清楚、整洁、无涂改。如果需要更改,应划线、签字并将改写内容注在旁边。病历内容必须准确、属实、完整。诊断、手术应按照统一的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 3、对于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医保性质患者,如需特殊检查、治疗及应用贵重药品者,必须事先经上级医师同意后,按医保要求与家属谈话签字并审批表审批后执行。

4、医师应认真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并明确体现三级医师查房。病程记录应详细、准确。 5、医师应尽快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并向病员或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及其并发症。术前还应按医院要求完成委托书、有创检查、某些特殊检查及输血同意单。手术前,术者或主管上级医师需完成手术签字。 6、对于较大手术者(急诊手术除外),医师需提交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并请上级医师审核。所有手术都需要写“术前小结”。 7、医师应做好全科查房及术前讨论的准备,如准备好病历、术前讨论记录单、各种检查报告、影像学检查片子、所需检查器材等,并告知患者等待检查。 8、术后主管医师应向主班护士交代手术经过,并尽快完成术后记录的书写。上级医师需要向家属交待病情。

9、术后患者应合理用药,严格按各科室规定或各专业组规定使用,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操作及一次性用品需准确、严格记账,做到不多记、不漏账。 10、患者出院,主管医师应在48小时内完成病历首页的填写及诊断证明(因报销需要部分资料在患者出院时应立即完成),出院带药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具处方。 11、全体医师应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或早退。有病、有事须向科主任请假。每日上午8:00按时参加早交班,各级医师各尽其责,遵守岗位责任制,完成查房、手术等医疗工作。 12、值班医师应坚守岗位,若因会诊、出诊等需离开病房应告知科主任及当班护士。负责会诊患者的医师应完成急诊病历记录。 13、医师应认真出好门诊(急诊),执行“首诊负责制”,对于非本科患者亦应该做好会诊、转诊工作,急诊患者应亲自护送到相应科室,不能推诿患者,做到认真负责。

乡镇卫生院门诊管理制度

乡镇卫生院门诊管理制度 门诊工作制度 一、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做好门诊行政管理工作。 二、定期检查督导门诊各科室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的执行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提高服务质量。 三、做好门诊环境管理和秩序管理工作,做到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工作有序。 四、深入各科室门诊调查了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工作,提出改进工作措施。 五、对门诊流量实时监测,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的协调配合工作。 六、加强预检分诊制度的落实,督导落实急危重患者优先处置,保障急诊绿色通道畅通。 七、建立、健全和落实好本部门各项规章制度。 八、检查门诊情况并全面掌握各科门诊医疗,负责组织检查门诊患者的就诊情况,组织好各专业门诊,方便病人就医。 九、做好导医培训,有效指导患者就诊。 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分析、总结、改进,提高服务水平。 十一、领导和组织门诊服务质量的考评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不断提高。 门诊导医工作制度 一、门诊导医人员必须熟悉本院、门诊各科位置、就诊情况及常规开展项目情况,保证能正确引导病人就诊。 二、导医人员必须佩带胸卡,做到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必须准时上下岗,不串岗、不脱岗、不闲谈。 三、要热情主动接待病人,礼貌待人,有问必答,主动介绍医院概况、科室组成、医院设备及门诊各科情况等。 四、经常巡视大厅,引导患者候诊、检查。 五、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应主动搀扶,提供轮椅服务,优先就诊,合理安排检查。对急危重症病人,应立即协助送急诊科处理。 六、为病人免费提供开水、一次性水杯及各种便民措施。免费发送宣传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