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宋朝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与现实生活比较,培养他们的想象、迁移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并设想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情感目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

和现代美容的比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情分析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形象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俗、表现俗、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气象万千的原因。

4、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5、教学用时:1课时

6、【教学过程】

活动一:图像导入、创设旅游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请大家一个一个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游览名山大川。

生;我喜欢看民俗风情。

生:我比较谗想吃遍个地的名小吃。

(笑声,掌声)

生:我喜欢看名胜古迹,特别是古代建筑。

生:我喜欢看各民族的服装。

生:我嘛,就是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感觉。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旅游,但各自喜欢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今天我就带领我们全班同

出示课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师:出发之前教师有个要求(多媒体展示):你的旅游必须体验北宋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首先决定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旅游时要尽量吃到你认为北宋最好吃的东西,到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去玩;入城后你将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当你玩累了,你要到哪里休息呢?在旅游过程中,还要进行古今对比,多问个为什么哦?

活动二:“东京一日游”,体验北宋生活

任务一: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

师:现在我们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自己打扮成宋代人的模样,不能因为我们的服饰打扮惊扰了宋代人的生活,影响到人家的交通状况和社会秩序啊。所以现在请同学们先到商店去选择你们喜欢的宋代服饰。

教师出示各式宋代衣服图片,学生结合课本上第58页关于宋代服饰的描述,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

师:衣服穿好了老师还要考考你们常识性知识啊,请你们根据自己所穿的衣说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比比谁挑的衣服穿着最有魅力。

生回答

师:同学们选的都不错啊,看来我们今天的旅游团是群英跨时空聚会啊。

师:(多媒体显示)看到很多妇女穿的鞋都很小,难道她们不怕夹脚吗?引出畸形的审美观念——缠足。

生:回答

师述:缠足,又称裹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古代女子裹足是为了美忍受痛苦,那么现代有没有此类现象呢?

生:有,很多啊。比如做双眼皮、隆鼻、减肥。

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身体的残害。那么我们该怎么来看待美呢?

生:我觉得崇尚自然最好。

师:缠足这一陋习说明了什么?

生:反映出了统治阶级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

师生小结:

宋代衣着特点:

(1)历史发展特点:崇尚简朴→盛行奢侈。

(2)民族融合特点: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3)陋俗观念特点:畸形审美——缠足。

师:现在我们继续我们的旅行。

任务二:“品尝”美味佳肴——体验宋代“食”

师:同学们,你们的服饰和宋代人相同估计进城后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么现在我们分组活动,进城后,各小组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吃完后,各组进行交流,并比比哪个组吃到宋朝最好吃的东西。

生:好!

学生按照各自的喜好自己组织小组交、交流。

师: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吃到的好吃的。

小组甲:我们吃了包子,腊八粥。

小组乙:我们吃的是米饭,菜是东坡肉。

小组丙:我们吃的是鱼。

小组丁;我们吃的是烧羊肉。

……

我们还喝了茶啊。

师:(总结)宋代饮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北方人爱吃羊肉,南方人爱吃鱼肉。宋代饮食相当丰富,也发明了好多美食。那时“斗茶”之风盛行,宋代的“斗茶”已经超出了物质享受的范围。

师:关于斗茶与献茶这两个内容我想让你们回去百度一下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师生小结:

宋朝饮食特点:(1)北喜羊肉与面食;(2)南吃鱼类和米饭。

过渡:饭后轻松轻松,现在个玩游戏。

任务三:考考你眼力——体验宋代“住”

师:我们从城郊进城一路走来,你们注意到宋带代人的住房了吗?我给大家选择几个有特色的民居。请你们猜猜属哪个社会阶层人住的房屋?这些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师:展示几组宋代住房图片,学生观察差异,结合课本上第63页关于宋代住房的描述,竟猜属哪类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生:分别是农民、城市居民和达官贵人的房屋……

师;对,一般的百姓来讲,他们无力建造豪华宅第,因此乡村中几乎全是茅草的房屋,城市中住宅条件稍好的一般是瓦房和茅草房相结合的样式。相比之下,贵族和官僚的宅第则显得十分豪华。

师生小结:

宋代的居住特点

(1)农村百姓:茅屋。

(2)城市平民:瓦房、四合院。

(2)贵族官僚:园林建筑。

过渡:吃饱轻松后到城内最热闹的地方玩,但路途较远,且有点累,不想走路,引出主题。任务四:以“车、轿”代步——体验宋代“行”。

创设情景:

师:出示图片,我们将要到东京最热闹的瓦子玩,你认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最舒服、最快到达呢?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宋代交通旅行的条件。

生:驴、骡、坐轿、牛车、驴车、船。

师:同学们为什么没提到坐马车呢?

生:缺马。

师:宋朝本身不产马,它与辽、西夏、金等产马地区对峙,这就造成了宋朝马匹来源困难;同时长期战乱使宋朝军用马匹不断增多,自然就严重缺马。

师:宋朝少马,士大夫一般是骑驴、骡主要交通工具是牛车或驴车由于南方水路交错所以船也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师生小结:

宋代交通工具:牛车、驴车、轿子、骡子、船。

任务五:游瓦子——体验宋代娱乐。

师:我们现在来到了宋朝最热闹的场所—瓦子,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介绍东京瓦子的热闹情景。

师:什么叫瓦子?瓦子里都有哪些娱乐活动?

生回答。

师:总结宋代是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年代。富裕闲暇的市民阶层对娱乐休闲产生出前所未有

任务六:知识竟猜——欢乐的节日。

师:出示王安石元日的诗、让学生思考……

A、找找诗中所反映的北宋过年的习俗。

B、在你的家乡还保留这些过年的风俗吗?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除是春节,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生回答。

师生小结:

宋代的娱乐生活:娱乐购物去瓦子、传统节日习俗多。

活动三:点题、探究、拓展

1、师:难忘的“东京一日游”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宋代的社会生活吧,想一想宋代社会风貌为什么会如此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原因:①经济重心的南移。②、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

往。

活动四:小结

活动五:随堂练习

1、大家来找茬:

今天,我跟同学们回到了北宋的东京旅游。宋代是一个以“衣”观人的社会,官员穿黑白两色的衣服。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鱼肉和米饭是北宋人的最爱。饱餐后,我们乘着马车去农贸市场购物、游玩,那里节目可丰富了,有唱戏的、说书的、甚至还有篮球比赛看呢。过元旦时,人们要挂年画,要守岁,还要吃粽子。我太喜欢东京了!我太喜欢北宋了!

2、下面关于宋朝社会风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B.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

C.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D.人们出行多乘马车

3、下面哪一地方既是文艺演出场地又是商业中心?()

A.坊

B.市

C.勾

栏 D.瓦子

4、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普通百姓只能穿两色衣服()

A.青灰

B.蓝灰

C.黑

蓝 D.黑白

6、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亲历历史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陶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是否跟上上课的节奏!另外,还要注意把握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2.本课是一节活动课,其思路以东京一日游为路线去探究宋代的社会风貌,所以在学法方面注意指导了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同时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社会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本课活动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4.不足之处在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适时地询问学生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并要及时予以帮助,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由于农村学生见识少,所以在录制过程中过于紧张,造成了有些问题本应该可以回答的,但不敢大胆回答或不敢大胆地讨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

7-2-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唐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掌握宋代丝织业的发展,景德镇的兴起和造船业的发达,知道开封和杭州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知道纸币的产生与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农业的发展 (1)粮食作物:从越南引进的(),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和()成为重要的粮仓;()产量居宋朝粮食产量的首位。 (2)经济作物:()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流域()的栽培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棉织业从()兴起,南宋发展到()地区。 (2)制瓷业:()地区成为我国制瓷重心()的冰裂纹瓷器非常美观。北宋兴起的()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业居世界首位,造船中心是(),()。 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而且()改为都城后远远超过过北宋的开封。 (2)对外贸易:()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大商港是(),()。()政府重视,设()管理。 (3)货币:()前期在()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南宋纸币叫()。

三、合作探究, 1、屏幕这幅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2、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了什么新发展?(和学生一起探讨纸币产生的原因、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课堂检测: 完成《学习与评价》与填充图册 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寄语】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注重将历史课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 2、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幻灯片显示: 钱塘江怀古 袁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时期,为什么吴越能在那时候修筑海塘?江南地区在五代和以后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呢?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2、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参照《历史伴你学》P42“知识梳理”预习课本内容,归纳提炼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农业 教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南方农业的发展。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阅读归纳原因,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提到,北方开发较早,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今天的黄河水有大量的泥沙,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就是因为古代北方人民为了开发经济而长期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环境而造成的结果。今天,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平衡,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开发的战略,今天的西部开发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A、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B、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乱砍乱伐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板书:2。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性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烟瘾,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三、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叙述与讲解,图表填写,史料解读,前后对比,问题探究。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上一课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课堂导入:由学生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出南方经济优于北方,从而引出古代南北方经济差距如何?导入正课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课本内容。 教师:引导,归纳。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1、自然变化2、认为改变}3、政治因素 教师:介绍什么叫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以及南北分界线。 学生:根据经济重心的衡量标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南方农业的发展 学生:阅文,结合“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图,思考南方农业的发展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归纳 南方经济的发展:1、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2、棉花: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茶叶 学生:思考“动脑筋”,体会途中农业的繁忙景象。 教师:引导,介绍《耕获图》又名《农耕图》,图中反映出南宋农民从事耕牛,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的繁忙景象。 过渡:农业的发展会很大的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南方农业的发展促了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完整版)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docx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 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简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 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 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 时。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 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 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 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 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 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 七、评价方法:讨论法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现在哪里比较富裕 吗? 得出结果是南方比较富裕。 老师指出现在我国是南方比较富裕发达,但在古代是 不是也这样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今天学习的 新课就是第 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2、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经济重心 学生讨论 教师给出结论 --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请同学们通览一遍课文,课文是从几方面叙述了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使学 生从总体上了解教材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本设计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本单元中,它更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由于本课抽象的东西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情景与现实相关结合,同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另一方面学生这阶段好奇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断设疑,以问题带动教学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学生通过各种资料与信息,归纳出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由北向南迁移,建立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大体认识。学生归纳出中国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方法与途径: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虚拟人物角色法。教师组织检查层层设疑,拓深知识联系。主要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通过虚拟人物角色等形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步步设疑,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三是让学生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及习题】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及习题】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江南的经济却远远超过北方。你知道我国经济重心是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及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2.下列关于纸币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首先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③交子出现后,原先作为货币的铜钱被废除④交子的出现,表明宋代商业发达⑤应合理安排交子的发行量,否则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读图题 根据下面两图,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说宋代海外贸易的盛况。

三、简答题 请你根据宋代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描述当时南方农业发展的情况。(提示:从土地开垦、耕作技术、作物种类等方面展开) 七下历史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二、读图题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宋代造船业发达,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条件。宋代所造的海船,不仅船体大、装货多,而且结构坚固,抗风暴能力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海船有多个密封舱,即使其中一两个密封舱发生漏水现象,船只仍能安全航行。 第二,宋代经济繁荣,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大量出口商品。宋代的丝织品和瓷器畅销海外。 第三,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许多外国商人居住,政府委派外国商人进行管理。在泉州,有不少外国商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政府允许他们在那里修建清真寺和公共墓地。 三、简答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来 源:学科网]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课题: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南方商业的发展; 2 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题: 1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的全国经济中心 D、苏湖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粮仓 2 优良品种占城稻原产于() A、越南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3 棉花种植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教学过程: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环境:相对安定 2、劳力:大量增加 3、技术:不断进步 4、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开发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南朝后期,南宋完成)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初中历史】2018-2019学年度最新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2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

第2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背景 (1)____中期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再一次大量____。 (2)人口的____,既增加了劳动力,又引进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加上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好的社会环境,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了____时期,____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2.表现 (1)生产工具的改进:____和________的发明。 (2)圩田出现:圩田是农田开垦和________结合的产物。 (3)先进品种的推广:______从两广推广到了江淮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成为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太湖流域的____、____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棉花的推广:茶叶、桑、麻等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____也从岭南推广到了江淮流域。 成为制瓷业的 1.商业的兴盛 (1)城市的繁荣:宋朝商业繁荣,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很多。____是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极其繁荣。宋代城市打破了以往______和______分割的界线,繁华的商业街市到处可见。 (2)纸币的出现: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____”,这是世界上____的纸币。南宋时,政府发行纸币“会子”,与金属货币并行使用。 2.海外贸易 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广州等地设置了“______”,负责管理海外贸易。与南宋有通商关系的国家达50多个。____、____和明州是当时的主要贸易港口。 答案:一、1.(1)唐代南迁(2)南迁生产技术南宋南方 2.(1)秧马牛转翻车(2)水利建设(3)占城稻苏州湖州(4)棉花 二、景德镇中心浙江四川机户南宋桅杆密封舱指南针车船 三、1.(1)杭州住宅区商业区(2)交子最早 2.市舶司广州泉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材分析重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材分析 重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尤其以商业方面为重中之重。 难点: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 市舶司、交子等历史术语的解释。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第二,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第三,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第四,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本课导言从“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入手,概述古代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第一目“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除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前面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①政治因素。这里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 ②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1、学情分析 由于针对的是初一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对经济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表现的整体把握性并不强,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可以通过大量直观的图片使学生了解到两宋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材料,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唐中晚期至五代、两宋时期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明确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归纳。 (2)通过思考、讨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和认识社会现象。 (3)通过描绘南宋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景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4)通过思考、归纳、讨论、想象、描述、课外收集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取得很大的发展,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从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2)空前发达的对外贸易为传播我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从丝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繁荣、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应讲清几个问题:第一,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农业、手工业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为南方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商业繁荣。第二,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以杭州的商业活动为典型。②海外贸易的发展。教材主要叙述了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广州和泉州为代表的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③货币制度的变化,主要叙述了纸币出现的原因、发展状况、世界地位及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第一,经济因素。第二、自然因素。第三、政治因素。第四、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4、教学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南方农业的发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这是本课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图片展示、课堂情景剧表演。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编排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情景剧、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发资料《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案导学法、情景导入教学法。 教学思路: 1、首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教材结构:教材从3个方面叙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研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原因以及表现,最后的出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以及“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幻灯片显示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再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同学们,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通览一遍课文,课文是从几方面叙述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空前辽阔疆域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图片展示。 元朝疆域图 2.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学生概括元朝民族融合情况。

答案提示: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学生分组讨论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教师提出问题: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案提示:(1)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2)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4.教师讲述:中书省的古今对比。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 目标导学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材料解读。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案(教师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 【自主学习】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指经济重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2、许多中原人南迁(北人南迁)带去了,。(根本原因) 3、条件优越。 4、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三)、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时间: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开始南移,到_____最后完成。。 标志:①南方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超过了。 ②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特别是地区。 【合作探究】 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古都时,实仰东南财富,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国家财政收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地区:江南地区;故都:东京,今天开封;宋朝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南方税收超过北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材料二体现了宋朝采取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为有效管辖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宋高宗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宋政府是怎样“措置得宜”的? (政策: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机构:市舶司;部门:海外贸易;措置得宜: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说明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4)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经济重心南移) (5)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联系: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或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6)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①保持稳定的大好局面②引进、运用先进的技术③要有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巩固提高】 1、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无徽不成镇。” 2、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3、假设你回到了北宋时期,下列哪些事情是你可能遇到的() ①夜间酒楼、商店营业②在四川用交子买东西 ③酒店里的用具有精美瓷器④在饭馆中,看到了一个大汉吃了三大碗米饭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A B C D 5、南宋时,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他抵达泉州后应道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都护府 B.宣政院 C.市舶司 D.理藩院 6、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宋代商业繁荣的一项是( ) A.各地城市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引进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D.汴京城内大酒楼的日客流量有1000多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