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士塔

道士塔

道士塔
道士塔

道士塔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作者余秋雨,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

已经五十二岁了。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

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

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坍弛:倒塌,倒垮;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

呆滞:(目光、神情等)迟钝,不活动;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悲壮苍凉的氛围。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3、“竟然就是那个王圆渌”中的“竟然”如果换成“原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换成“原来”表达效果不如用“竟然”那么强烈,用“竟然”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外和惊诧,与前文“猛然一惊”相呼应。

4、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样的肖像描写对表现王道士有什么作用?

表现王道士的平民身份,卑微、愚昧、无知。

5、专家们为何要“叹息一声”?

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可惜,感到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因而叹息。

6、为什么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因为敦煌文物不断地流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流失,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暗示了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事由:事情的原委;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借口、理由。

歆羡:羡慕。

憨厚:老实厚道。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2、第二段中写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而敦煌的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了敦煌文明的衰落。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王道士将洞窟壁画刷白的经过和细节?

着重表现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表现像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4、说出最后一段中四个“惨白”的含义。

前边两个可以看成是王道士破坏敦煌文化的历史见证;后两个表达了作者面对被破坏的敦煌文物茫然不知所措的悲凉心情。

阅读第三部分“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愚蠢的人掌管敦煌的稀世珍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文物拥有主权。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我”接受额尔金的投降。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是什么意思?

要同额尔金决斗,接受挑战。

5、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哦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6、一批文献送京城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席子乱捆,说明政府官员对文物毫不珍惜;另一面是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的收藏。

7、“大哭一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篇一: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

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 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 (一)第一部分:

道士塔赏析

赏析一: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 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 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 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 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赏析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 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赏析三:道士王圆箓长眠于敦煌莫高窟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个道士,最终却沉睡在了佛的怀抱,受到佛的永久庇荫,不能不说是非常罕见的例外.更有意思 的是,从古至今,王圆箓大约还是道教史上惟一一位在死后得以建塔的道士,而且 在莫高窟,而且安葬他的那座塔,比别的塔高而且大.这两点例外,已是难得的殊荣,足以表明他的不同寻常. 赏析四:余秋雨的王道士――评《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形象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刘玛林 说余秋雨先生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人一点也不过分.且不说过去的辉煌,单是近来的批评就够了. 作者看重《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篇之作;批评者也看重《道士塔》.特意弄了一个《道士塔》的评注版.(附文后) 要说《道士塔》,王道士是个关键人物.看重与批评,分歧就出在王道士身上. 在《道士塔》中,作者既写出了王道士作为文物破坏者与文物出卖者的身份,破坏了敦煌的壁画,破坏了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的罪人.又写出了王道士的无奈.出身农民,生活所迫,当了道士.改善居住环境,粉刷房子,塑造天师灵官.在

道士塔读后感范文500字左右

道士塔读后感范文500字左右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大家读完之后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受呢?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道士塔读后感范文500字左右,欢迎大家阅读 道士塔读后感范文500字左右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

“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道士塔读后感读书心得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

最新《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专科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短歌行》 B 《饮酒》C《蛇》 2、《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 A 反复咏叹 B 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 起兴手法 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中的“甘”“美”“乐”属() A 使动词 B 意动词 C 名词 5、“功施到今”中“施”读作() A yì B sī C shī 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7、下列诗篇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 《短歌行》 B 《月夜》 C 《春江花月夜》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A 陆游 B 唐琬 C 白居易 9、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 A 赠别诗 B 七言古诗 C 山水诗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A 夸张 B 对比C借代 11、不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A 崔莺莺 B 张珙 C 红娘 12、《铸剑》属于() A 散文 B 神话 C 小说 13、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 A 《道士塔》 B 《蛇》 C 《乡愁》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

A 李白B曹操 C 杜甫 15、下列作品属于梁实秋的有() A 《听听那冷雨》 B 《雅舍》C《神女峰》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自() A 《短歌行》 B 《邯郸记》 C 《还魂记》 1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出自() A 《蜀道难》B《逍遥游》C《短歌行》 18、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 A 举一反三B当仁不让C君子成人之美 19、《诗经》中的“风”是() A 人风B家风 C 国风 20、《采薇》是选自《诗经》的() A 《大雅》 B 《小雅》 C 《国风》 21、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 A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22、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 A 夸张B比喻 C 对比 2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A 韩愈B柳宗元 C 白居易 25、下列诗句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有()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白云一片去悠悠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 27、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 《短歌行》B《月夜》C《春江花月夜》 28、下列诗(词)句属于李清照的有() A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B闺中只独看C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29、“春如旧,人空瘦”的作者是()

酒公墓读后感850字

酒公墓读后感850字 酒公墓读后感850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了大半,除了《道士塔》《庙宇》《牌坊》《风雨天一阁》等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触最深的是《酒公墓》——一个平凡苍凉的人物故事。 文章写一位早年留学美国的状元之后张先生,学成归来,本想“逻辑救国”,怎奈却遭遇了现实的尴尬。正当他顺应现实,惶惶度日,不想落入土匪之手,几次逃跑,被打致残。十年浩劫,因写错字又被戴上“右派”的帽子,经历了不幸的短暂婚姻,本以为教书育人可以实现些许的人生价值,却发现原来是对牛弹琴。最后只能聊以替人写墓碑换取美酒度过残年。 读罢,一个寂寞文人悲凉的一生如云般掠过眼前。“文章憎命达”,或许杜甫的悲叹不只是李白,还有张先生。他的一生是痛苦寂寞的。逻辑学的寂寞,现实巨大落差的寂寞,陷入土匪之手的痛苦寂寞,十年浩劫的痛苦寂寞,情感婚姻的痛苦寂寞,对牛弹琴、知音难觅的痛苦寂寞,而最终又不得不潦倒卑微地活着的痛苦寂寞。 谁念西风独自凉?暂且引用作者原文: 张先生为自己斟酌口述的碑文,读来令人泪下: “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

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孓然一人。少习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国神州,莘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渺如沧海一粟。但就每一个个体而言,精神的寂寞,物质的匮乏,没有尊严和希望地活着,又是何等巨大的痛苦! 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然而命运又似乎很难抗争。张先生不是孔乙己,他也穿长衫,但他不会纠缠于回字的几种写法。他抗争过,他顺应过,他想教书育人,为救学生他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他是状元之后,西学归来,可他却不得不以一种最潦倒的状态活着。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 一个文人的遭遇刺痛了另一个文人的心,想来余秋雨先生也是感触颇深遂有此文。“古来圣贤皆寂寞”,凡夫俗子毕竟占了芸芸众生的多数。世间知音难觅,又岂只是伯牙才有的感叹。 张先生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墓正树立在状元坟。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 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 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 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 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 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近几年来,《道士 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 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 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 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 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 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 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了解敦煌学。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3.培养散 文鉴赏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道士塔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原文】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 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纔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篇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篇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以下 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 当时中国的弱。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瑰宝莫高窟由一个做了道士的农民王圆箓掌管。可是,这个 王道士却嫌壁画太暗,将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朴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几个怪里怪气的塑像;他还将发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个官员家中。当那些为敦煌文物慕名而来的外国冒险者想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它们时,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极少的货物,甚至还会把文物 主动送给这些外国人。 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真恨这个王道士,他就是个卖国贼,可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 很可怜。王道士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可以赚到点零碎银子 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接受教育了。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么珍贵,即使 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也一定会把文物卖掉的,因为他要吃饭,要活 下去。毕竟,像朱自清那样“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有气节的人是少数。而“涂墙砸像”让 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个人的审美观与敦煌壁画完全不和造成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都读不起书,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不知道这些壁画也是一种美,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贵。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当时中国是个弱国。弱国,国民吃不饱 穿不暖;而强国,国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国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学,而强国,大部分人都接 受了教育;弱国,就是内部人心涣散,而强国,则是所有人团结一心。“王道士”是一个民族 的悲剧!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迈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人 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为新中国的富强奋斗一生;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马云创建了淘宝公司,不仅使我们的购物 生活更轻松,还使许多人实现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个普普通 通的人,有老师、司机、农民、消防队员还有环卫工人……他们都正在为中国能成为强国 而奋斗着。假如中国是一列火车,14亿人就是火车上的零件,少了一个火车就会减速, 零件多了火车则会跑得更快。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现在要为中华之 富强而读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4) 参考文献 (5) 开题报告 (7)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 “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岗位之中,都需要创新,文学艺术也如此,需要打破常规,有新的突破,让文学的长河之中涌现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浪花。而余秋雨的散文正是散文长河崛起的奇峰,是当代散文的又一高峰。这正是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的创新,打破常规,用一种新的取材立意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大氛围,大气魄之下的散文的魅力,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归根于他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我们可以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自序之中可以看出:他提及到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文化悠久的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陶所造成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只要闭一下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在这部文集中,他通过自身的文化行为创新了文学形态,使散文河流突然奔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灵魂到整体精神的反思,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在余秋雨后来的散文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如《千年一叹》这部散文集中一系列对人生之中常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无不闪现出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思辨色彩和大家风范,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受益颇深。 这效果是基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研究和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辨,让人们真正地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而不像有些散文一样空乏无力。细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像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探索,时刻闪现出思辨的色彩的火花,让人思想上受到启发,精神上受到愉悦。从而我们可知余秋雨散文在选材立意上的独具一格,引人注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表现小主题的散文布局方式,采取了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让人领略到了大氛围之下散文的巨大魅力。我们主要从余秋雨的头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之中可以看出发现这种取材立意在其文集中的表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秀丽山水之下的文化苦思。这种别具心意的大场景,大题材,让他在山水之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生命的最佳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之中领略到了一种大主题,而且是令人沉思的主题。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之作《道士塔》这篇散文,作者将这篇散文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作为背景,从一个王道士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的苍海桑田,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痛惜中国文化珍品的流失和国人的愚昧无知这个大主题,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莫高窟,既然让一个不识一字农民出身的王道士去“当家”,既不是文人,何以会懂得祖先遗传下来的文物之宝贵了。当壁画被无知的人刷得粉白,王道士脸上露出了无知无耻的笑容之时,他根本没有听到风中的低

《摩挲大地》读后感

《摩挲大地》读后感 此书名为《摩挲大地》,这本书与《寻觅中华》是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六册中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此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可谓是精益求精,保古出新之作。关于作者,想必也不必多说,这便是曾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余秋雨。他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路,改变了中国散文的格局。本人对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的喜爱。那接下来,便来品悟一下文章中所叙述的文化之旅,所包含的人文之理吧。1、《道士塔》当人与历史相遇,引发解码文化基因的冲动。所谓余秋雨的大散文,正好联系着两个

关联性主题:历史探访与文化询问。探访靠的是双脚,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漫游;询问靠的是大脑,是一种尊重史实的谦卑姿态,一种理性的知识分析。目的是辨析历史/文化的确定性,清理我们的来路。在最好的时刻,它应该是极富人文关怀的隐喻性写作:一如“文化苦旅”的总主题概括。《道士塔》不仅是历史的一声叹息,更是沉重的悲泣——因敦煌经卷被掠夺这道流血的文化伤口。但是在开掘历史资源时,余先生主观抒情用力过甚,而细节建构的历史场景则不够充分。不妨首先指出这一点,因为这一倾向在作者的该类写作中时有所见。无论叫大历史散文也好,叫大文化散文也罢,如果不坐实在历史叙事上,这个“大”叫难免大而无当。毕竟史实大于情感,建构一个充分的历史语境是必要的。如果抒情滑向滥情乃至刻意煽情,那就不免媚俗,不免自动消解文本的人文深度。此刻,历史/文化不过是市场经济时代大众阅读的消费品。

道士塔

道士塔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作者余秋雨,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

已经五十二岁了。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

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童谣魅力——统编教材二(下)《神州谣》教材解读与教学设想

阅读?案例剖析 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童谣魅力 —统编教材二(下)《神州谣》教材解读与教学设想 辽宁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三校(110031)王敏 [摘要]《神州谣》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童谣。歌谣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韵脚交替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教学本课,在识好字词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童谣的有趣、感受祖国的伟大。 [关键词]童谣;解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13-0077-02 【教材解读】 《神州谣》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赞美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美的山川、如画的风景,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为祖国繁荣富强共同努力的愿望。歌谣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每节4句,每句3字,韵脚交替出现。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插图有蜿蜒的长城和巍峨的群山,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表现了神州大地的山河壮美,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他们能有这样的理解和感悟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次朗读的效应还不止于此。几天后,我发现《文化苦旅》竟成了一些学生案头的课外读物,并有几个举着书主动来找我咨询或商讨文中内容……这时我方才确认,我的这次尝试成功了。 案例剖析 成功有时也可称为“成果”,无论大小,这“果”的背后总有着匹配的“因”。事后我略加分析,认为这次尝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因”之一:创造性地巧选文本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遴选朗读文本时要多做斟酌,要把握好文本的适用性。如果文本太浅显,就难以激起学生“倾听”的兴趣;反之,如果文本太过深奥,要想让学生一直坚持聆听不走神就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道士塔》这篇文章与学生新近学习的课文《莫高窟》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在阅读层次上无疑又比课文高出一头,所以它较好地起到了一座“桥梁”的作用,衔接、勾连了学生的“已有感知”与“深层感知”,促使学生在听读时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并在其后激发了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的引导对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应该都是有所裨益的。 “因”之二:创造性的朗读形式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之所以为学生朗读《道士塔》一类的文章的效果优于学生自主阅读,是因为我在朗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运用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并根据需要 【学习目标】 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写好“州、岛、齐”3个汉字,积累“神州冲华”等10个词语。 2.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 效果。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童谣的语言形式,感受祖 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童谣引入,读题识“州” 1.多媒体出示童谣《偷油歌》。 对文本本身作一些适当的取舍,从而把偏于理性的文字 演绎成相对更为感性的语言信息,为学生们“搬”开了可 能影响他们阅读顺畅的“拦路石”,让他们更容易产生情 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并内化为自我的感受。 “因”之三:创造性的师生共读构建共情同感的场域 如果这次的朗读尝试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几,我 猜想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在这次听读体验 之中受到的影响不仅来自于身为朗读者的我,也来自于 周边同学们的反应。同学们的一颦眉、一跺脚以及叹息声、怒斥声等,都在那一时段营造了一种让人自然而然 产生共情的独特场域,让学生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从 而受到由外及内的感染而心生感触。 “因”之四:创造性的听读要求设定放松学生心态 我在朗读文章前之所以没有给学生提出任何需要 他们思考的问题和要他们听后要完成的作业,就是为了 让他们带着一个绝对放松的心态来参与。因为在大部 分时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放松的心境恰是他们接受 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强的时候。后来他们的“听后感”完 全是真正的“情动而辞发”,从而成就了一次没有预约的 精彩。 这个儿童延伸阅读的兴奋点的获得看似比较偶然, 但它也提示我们,在引领儿童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征途 上还是不乏可以“疗伤治病”“养身保健”的教育教学良 药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要常怀创造之心,常练 创造之功,常试创造之法,妙手偶得也并非痴人说梦。 (责编韦淑红) 小学教学参考 77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园3道士塔》4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学设计 海原县回民中学 罗小云 选自《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一单元,主题:抨击时弊,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2.引导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 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窟群,在甘肃敦煌境内,始建于公元350年前后,荟萃建筑、绘画、雕塑艺术,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在1900年被撬开后的十多年间,惨遭国内外各方“毒手”,4万余件文物,毁之大半,散失国内外,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常识卡片: 敦煌散失文物书籍的下落 1.英国图书馆 11297册 2.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6000册 3.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4.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14册 5.日本私人

592册 6.韩国汉城博物馆 2000余册 印度、瑞典、奥地利……

……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今天,就让我们去亲历那段文物流失的伤痛历史,一同走进《道士塔》。 二、速读文本 读懂文章需先找突破口。面对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强烈感情的一句话是—— “我好恨!” 快速阅读文本,依次思考并讨论以下同题: (一)恨什么?(对象、行为、原因) (二)恨的实质是什么? (三)怎样写“恨”的? (一)恨什么?(对象、行为、原因) 恨的对象之一:王道士 行为: 1.刷白洞窟壁画 2.毁掉洞窟雕像

语文粤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 15 道 士 塔

[学生用书P98(单独成册)])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瑰.丽/傀.儡噱.头/谑.而不虐奢靡./所向披靡. B.诡.计/桅.杆歼.灭/三缄.其口蹊.跷/下自成蹊. C.囹圄./龃龉.甄.别/渐臻.佳境载.体/千载.难逢 D.脂.肪/造诣.寤.寐/毋.庸置疑裨.益/无裨.于事 解析:选A。A项分别读ɡuī/kuǐ,xué/xuè,mí/mǐ;B项分别读ɡuǐ/wéi,jiān/jiān,qī/xī;C项分别读yǔ/yǔ,zhēn/zhēn,zài/zǎi;D项分别读zhī/yì,wù/wú,bì/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组是() A.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 ....,真是心旷神怡! B.如果你不关心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那么你企图说服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对牛弹琴 ....。 C.长年奋战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巡山队员们,深刻展现了可可西里人风餐露宿 ....、不怕吃苦的担当精神。 D.小说《红楼梦》里,林黛玉貌若天仙,才.华横溢 ...,可是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体弱多病。 解析:选A。“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据《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近80%的老年人表示,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 B.与会专家指出,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 C.从短期看,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部分项目实施PPP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融资成本,增强建设运营效率。 D.古代典籍《尚书·洪范》认为,幸福就是享有“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健康安宁、敬修德性、老而善终等方面,这把幸福指向了各方面都好的生活。 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据”和“显示”杂糅,应只保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按照整个语句的逻辑发展,“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应改为“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C项,搭配不当,“减少”应改为“降低”,“增强”应改为“提高”。

长生塔读后感

长生塔读后感 长生塔读后感(一) 《长生塔》这本小说是巴金爷爷写的。《长生塔》这本书由“长生塔”和“还魂草”组成,其中,“长生塔”还包括“序、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和能言树”。 在“序”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写这本书的原因、书中的简要 内容和自己的故事。还希望能让快要被现实生活闷死的大人在这 本书中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长生塔”围绕着作者父亲给作者讲的故事来写。文中描写 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皇帝,但他渐渐老了,于是想长生。一位老臣认为:重建一座“长生塔”,让皇帝在那里吸收灵气。 于是,许多“贱民”来建“长生塔”。“长生塔”建成了一部分后,皇帝就要不行了。皇帝登上“长生塔”时,山崩地裂,“长 生塔”倒塌了。 “塔的秘密'”写了作者的一个梦:一天,一位老人带他去 了“长生塔”。皇帝带作者看他父亲,父亲先给作者吃了一颗糖,然后对他说:修筑“长生塔”的工人在基石中藏了一张“塔的秘密”。结果,那颗糖就是“塔的秘密”,作者知道后,因为这个 秘密如果放在活人的肚皮里暖一些时候,在塔里烧了,塔就会倒塌,便用刀铺开肚皮。 “隐身珠”主要写了:一位教书先生有一颗隐身珠,差役知

道了,来到他家搜查,教书先生的儿子把发现的珠子放在嘴里。可被发现了,教书先生的儿子把珠子吞进去,差役也就走了。后来,他变成了一条龙!龙哭着经过的地方都变成了河,只有那个村庄还存在。 “能言树”主要写了:有一对兄妹,哥哥被抓了去,差役把他的眼睛夺走了,妹妹让他回家,但他不想当一个废人,所以不肯。他们的泪水落在了一棵树上,那棵树说话了,给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心。 “还魂草”主要写了巴金爷爷长大后的现实生活,他的生活很不如意,他给一个叫“莉莎”和一个叫“秦家凤”的女孩子讲了一个叫“还魂草”的故事。 作者用这本书描写了旧时代生活的不公平,想让国家管一管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也有人是这样,有些人,依着权力,横行霸道,某些人,像皇帝一样,在别人的痛苦上建立自己的快乐,这样的人是没有群众基础的,也不会得到拥护的,最后还是难逃被结束的命运。还有些国家官员,像皇帝一样,不理政事,眼里只有金钱,搞得民不聊生,而且他们大批抽取国库的钱,更有甚者,把钱捐了出去,抽空国库,最后没有一个不“落马”的。 “长生塔”不能使人长生,只有好人才能长生,我们一定要有好心,要不然,沙上的楼台是不稳的。如果人人都跟故事中那些只在乎自己利益的人那样,那,世间还有王法么? 长生塔读后感(二)

《道士塔》赏析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足以警策每一个中国人:决不能重蹈覆辙。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如今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文化正面临别国的掠夺,比如说,无耻的韩国人成功地完成了江陵端午祭的申遗,唐朝时代的琵琶如今却被日本人收藏,而我们束手无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有一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流入他人的口袋。

《道士塔》同步练习

《道士塔》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酷热(chì)蹊跷(ráo)为虎作怅(chāng) B发酵(xiào)骈体(pián)风餐露宿(sù) C间隔(jiàn)劲旅(jìn)动辄得咎(zé) D圆寂(jì)倒溯(sù)牝鸡司晨(pìn) 2.下列同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符箓欣羡肇事轻歌曼舞 B筹划谄媚清亮重蹈复辙 C官邸忠厚相持利令志昏 D妥贴糟践搓商舐犊之情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亚洲地域宽敞。跨寒、温、热三带。只因各地地势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B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 来。 C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事实上,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 能有“即兴”)。 D“你明白吗,”那声音最后说:“今后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那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已受了 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略略交谈几句,就明白了道士的________。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余外。道土要的 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②球迷们纷纷指出如此众多的手续规定得________过于繁琐。 ②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_______的晚霞。那儿,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A品味不免凄凉B品位未免凄艳 C品位不免凄艳D品味未免凄凉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B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情愿搬家。 C他太卑微,太微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D关于科学精神匮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吁,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缘故之一确实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 B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 化交流驿站,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C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专门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 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D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