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91.89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史

——浅评《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

在《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以下简称《小叙》)中,纪昀仅 用 280 个字的篇幅就概述了从易学产生到宋代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 实际上它勾勒出了我国易学发展的轨迹,对易学发展中的流派、研究 方法等作了中肯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总叙》的核心内容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儒者沿彼,学凡六变”,通过论述“六变”,阐明经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同样,在《小叙》中,以“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为中心来论述 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

一.关于易学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小叙》曰: “而《易》则寓于卜筮······盖犹太卜 之遗法” 。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界和人本身, 人们软弱无力,故“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通过占卜, 人们趋利避害、祈求赐福。《尚书·洪范篇》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 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可见,占卜在人们生产生 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周易》一般为史官所垄断, 发展水平不高,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免于 火灾。到了秦代,《周易》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利用政权,使 《周易》一步一步走向神学化。

第二阶段, 《小叙》曰: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禨

焦,入于 祥” 。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见《汉

书·刘歆传》),这个时期,易学得到了充分发展。据《汉书∙ 儒林传》, 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之《易》皆祖田何,大 谊略同,惟京氏为异。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在著作《孟氏京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京氏段嘉》十二篇中都体 房》十一篇、

现出以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内容。故《周 易》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摹仿自然,发展到了预测自然, 甚至进一步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个工具。

第三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 。《周易》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 不切于民用”

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 演愈繁,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 《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 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

“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 汉人讲 《易》, 第四阶段,《小叙》 曰:

依象解辞, 句句都要附会《易》象。而八卦之取象,除《说卦》所载 之外,汉人又补充了很多“逸象” ,仅就我们所知,即有荀氏九家“逸 象”三十一种(见《经典释文》),并被朱熹采入《周易本义》,虞氏 五世家传孟氏《易》学,其八卦取象更十倍于荀氏九家之《易》,八 卦共有三百三十一种取象。在这种情形下,王弼一扫汉人象数之说, 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主张言《易》最重得“意” ,提 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于是出现义理一派。

第五阶段,《小叙》曰: “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 正如王弼把注《周易》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一样,胡瑗、程 颐也以此作为发挥自己理学思想的工具。在程氏《易传》中,《周易》

“理”能“遍理天地之道”

“理”不但是《周易》

的“象”出自“理”

象数、阴阳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在程颐看来,甚至《周易》 作为一部筮书而能占筮,究其原因,也无非是一个“理”字在起作用。

第六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 。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 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 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

总的看,《小叙》 所勾勒的易学发展的轨迹是清晰的,纪昀按照 “义 理派”和“象数派”的发展为线索,将易学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这 也体现了纪昀等馆臣研究易学的方法。 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十全十 美的:其一,不能很好地体现易学发展过程中内容上的变化。其二, 就今天看来,这种划分还没有涉及到清代及近代易学的发展情况。作 为以考证为主的清代,在易学的发展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于近 代, 易学发展走向自然科学化、 百科全书化, 这点是纪昀无法概括的。

二.关于易学流派的划分

在易学“两派六宗”的划分上,纪昀所说的“两派”可定名为 “义理派”和“象数派” ;纪昀把《易》学史上古往今来的《易》学 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这作法基本上把握了《易》学发展的规律。

宗、 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实际是占卜禨

“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 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 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 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 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 一范围。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 观点。

《周易》是观象系辞,以数推衍,也离不开象数。只是禨祥、图 书类著作,大多是创造性地解释《周易》,它们往往在《周易》的基 础上又创出了另外的一个相关体系,不能照搬解易。重要的在于从各 派中吸取与《周易》一致的内容,博采众家之长,而不是去排斥某一 流派。两派六宗在说明《周易》上都有不同贡献。从总体上说,象数 派的最大贡献是保留了积古的传述内容。 而最大的错误在于为易传寻 找象数依据。义理派的最大贡献是精微地阐明了易理,最大的错误在 于扫荡象数。离开象数,《周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 空洞的理论。而离开义理,《周易》就会成为无法理解的梦呓。

但是关于“六宗”的代表人物上,纪昀等馆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 疑点:列举京房、焦延寿、陈抟、邵雍、王弼、胡瑗、程颐、李光、 杨万里九家《易》学,而西汉田何、施雠、孟喜、梁丘贺《易》都得 立学官,京氏《易》依附孟氏,有京、焦却不及四家。这是疑点一。 东汉荀爽、刘表、马融、郑玄并称四大家,只字未提;费氏《易》贯 两汉而绵延不绝, 一直影响到三国曹魏时期的王肃和王弼, 史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