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孔德:1、实证主义;

2、《实证哲学教程》首次提出社会学之一概念;

3、社会学之父;

4、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

5、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6、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秩序”和“进步”;

7、实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康有为:群学。

凯特勒:第一次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力图用他创造的统计手段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列宁:认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雷文斯坦: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规律”

林德夫妇:1、社区全貌研究;

2、《中镇》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推动了后来的学者进行一系列类

似的研究。

马克思: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

和社会学巨著;

2、社会学主要奠基人;

3、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4、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5、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默顿:1、《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2、显功能、潜功能。

帕森斯:1、《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

2、维持社会系统的必要功能条件:适应(经济子系统)、达鹄(政治子系统)、

整合(社会共同体子系统)、维模(文化子系统);

3、社会行动三要素:目标、情景、制度。

斯宾塞:1、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2、《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3、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4、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5、社会进化论: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斯莫尔: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

索罗金: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

滕尼斯:社区类型学→《社区与社会》。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

涂尔干:1、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

2、《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3、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先在性、外在性、客观性和强制性;

4、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5、提出“失范”概念;

6、研究社会学采用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

韦伯: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2、提出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

3、合理性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吴文藻:提出并推行“社区方法论”。

伊顿爵士:《贫民的状况》。

张之毅:《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博格:从运动学角度提出人口转移有两种方向,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种力的相互作用促使或阻碍人口向城市转移。

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费孝通:《江村经济》、《禄村农田》。

戈特曼:城市群。

哈维格斯特:社会化过程分为6个阶段。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霍华德:《英国和韦尔士监狱的状况》。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孔德、马克思、斯宾塞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涂尔干、韦伯

孔德:研究社会的科学;

涂尔干:研究社会事实;

韦伯:研究社会行动(合理性);

索罗金:研究社会关系;

齐美尔: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塞:1、《冲突的社会功能》。

2、功能冲突论。

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1、

2、辩证冲突论。

霍曼斯:

}交换理论。

布劳:

布鲁默:

}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许世廉 社会学家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学者 孙本文 瞿秋白

吴文藻 毛泽东 费孝通 李达

林耀华 许德珩

韦伯:

}人文主义方法论

狄尔泰:

韦伯:生活风格理论

消费的社会学理论

凡勃伦:炫耀性消费理论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论

勒庞:乌合之众理论

集体行为理论

斯梅尔瑟:价值累加理论

奥尔森:搭便车理论 麦卡锡 、扎尔德:资源动员理论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人文区位学理论 霍伊特:扇形理论

哈里斯 、厄尔曼:多核心理论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城市群研究理论 格迪斯:组合城市理论

芒福德: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柯布西耶: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戈特曼:城市群理论

麦吉:城乡融合区

戴维斯 、摩尔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达伦多夫: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格劳恩特:

}制定出一套从数量上研究社会规律的方法,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 配第:

帕森斯:

}结构功能论。 默顿:

巴纳德:“组织平衡轮”

组织行为理论 麦克雷戈:“X ”理论和“Y ”理论

摩尔斯

权变理论(超“Y ”理论) 洛斯奇

李景汉

定县调查 晏阳初

杨开道

清河调查 许仕廉

晏阳初

在河北各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 张鸿钧

晏阳初

《告语人民》赛珍珠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

现代社会学美国理论界的其他代表人物 一、科塞的冲突理论 1、冲突理论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是公认的冲突理论的大师。马克思认为,不同社会阶级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社会结构调节合变迁主要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发生革命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2)齐美尔的社会交往形式理论。齐美尔把冲突看成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不仅仅只是如马克思所讲的引起社会解体,冲突也会促进社会团结。 (3)韦伯的思想。韦伯认为,冲突主要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传统型统治向卡里玛斯型统治的转变,或者由卡里玛斯型统治向现代法理型统治的转变过程中而产生的,冲突起源于权力、财富以及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以及低水平的社会流动。 2、科塞的冲突论 生平:1913年出生于柏林。在纳粹获取政权前离开高中。1933年初亡命巴黎。由于纳粹阻挡了家庭对流亡者的经济支持,法国政府又不允许外籍人工作,他只好打黑工,他作过推销员、秘书,以及他在晚年已经回忆不起来的多种营生。同时又由于法国当时的大学是免学费的,他幸运地就读于巴黎大学文理学院。 因为他懂得德、法、英三国语言,最初选择了比较文学专业。向导师汇报论文题目时说,打算研究维多利亚时代英德法三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学风格的关系。导师惊讶地说,对社会结构感兴趣应该学社会学呀。这样科塞转向了社会学。 1941年去美国。1948年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这期间芝加哥大学到纽约招募教师,科塞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他自认为从教学中收益颇多。但二年后他还是决定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当时的哥大社会学系正值其黄金时期,教师中有莫顿、伯纳德·巴伯。金斯利·戴维斯、拉扎斯菲尔德、米尔斯、林德等人,研究生班的同学中有利普塞特、布劳、古尔德纳等高材生。 他最初的学位论文企图全面研究齐美尔,但指导教师默顿不允许,默顿要求他怀抱更大的独创欲。于是他选择了齐美尔著作中的一节“冲突”,去阐发和开拓。论文题目是“社会冲突的功能”,1954年他获得哥大的学位,两年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同名著作出版。 科塞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任该会执委十年,以后又任学会理事。还曾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 (1)社会冲突的类型 一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所谓现实性冲突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冲突,因此,冲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例如,工人为了增加工资而参加罢工就是现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作者: ————————————————————————————————日期: ?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四、 五、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七、? 八、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十六、

十七、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关系性社会结构 C.规范性社会结构 D.整体性社会结构? 二十二、 二十三、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 B.人口规模 C.人口结构 D.人口分布? 二十五、 二十六、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文化边际 C.文化震惊 D.文化排斥? 二十八、 二十九、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 B.孙本文 C.李达 D.费孝通? 三十一、 三十二、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有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2.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和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3.社会学的三种理论施教的基本观点: 4.社会化: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的过程。 5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 6.库利的镜中我:自我的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7.米德的角色置换(角色借用):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8.初级社会化: 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

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目标和期望。 17. 组织: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群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 18.社区:居住某一特定区域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围绕日常的互动模式而组织起来 19.反功能:组织社会或其组成部分满足其需求 20.显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被认知到的和预期一样的结果 21.潜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违背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结果 22.符号互动论: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86):“符号互动论” 三项基本原理: a. 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 b.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c.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自我的交流。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就是一门人得行动与社会关系得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得社会生活中得各种相互关系得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与部分(团体与制度)得建构方式、部分得功能,以及部分之间得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得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得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得一种聚合,它通常就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得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得基本要素或者最小得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得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得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得,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得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得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得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得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得文化模式当做中心与标准,以此衡量与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得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得文化模式不能评价与比较。“好得文化就就是适合当地环境得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得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得思想上得迷惑、混乱与心理上得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得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就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得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得社会规范,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得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就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得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得幻想得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得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得形式。” 16、道德就是以善恶与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得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就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得、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得、调整社会与人们相互关系得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得文化规范内化得过程,并形成独特得个性得过程。从社会来说,就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得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得社会人得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得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得社会化。 3、继续社会化也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得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