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

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

(二)拓展性课程

和国家课程相比,拓展性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志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意味着,它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更应具备一种文化味道。基于这样的开发理念,我校整合学生需求、办学目标、学校资源三方面的因素,对艺体等课程进行适当的补充,开发了“菜单式”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工艺类、体育类、“e”类、科技类、棋类等30多门课程,除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资深的专业人士以及热心家长来校进行每周一次的授课。在规划、设计校本课程时,我们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获取一点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在体验中感受文化、传承文化。

(三)综合性课程

如果说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那么综合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其包括基础类综合性课程,社团类综合性课程,环境类综合性课程。如小讲坛课程,是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舞台,带着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学生们自由申报论坛主题,自己组织听众举办。栏目包含“经典素读”,“科技小奥秘”,“小小演说家”等八大主题。周周有讲坛、次次有精彩;“博物馆课程”是推进校园实物博物馆的建设,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举措,充分展现了学生在探索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近几年,学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手表、玩具、杯子、文具盒、石头、邮票、纽扣等多期大型实物展,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中国符号课程”以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符号的探究性学习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进行了“茶文化”“诗词曲赋”“中国结”等八期;“小舞台课程”以“大同好—”命名的系列活动,如“大同好声音”“大同好舞蹈”“大同好乐器”“大同好吟诵”“曲艺大舞台”……让小舞台的作用最大化,表现学生艺术气息与才华。“书香课程”以图书馆的基地,将读书课与读书活动相结合,扩大阅读量,增强阅读指导,使师生在阅读中丰厚底蕴。我校分别被评为大连市和西岗区“书香校园”,并且在大连市教科所举办的“读百家经典做幸福教师”活动现场会

上做经验介绍。“家长微课程”,激励家长走上讲台,让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借助鲜活的课程资源得以实现,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规则教育等。

我们在开发课程时,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体现了“为孩子未来发展丰厚素养”的教育哲学,使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之间有了显而易见的联系,学校育人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了落地。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课堂是教育教学主阵地,我校坚持进行“学习者课堂”教科研改革的实践,探求富有精神品质和内在力量的课堂。先后进行了以课题《情绪因素对小班高效学习影响》为主题的研究、“先学后教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12456真学课堂”的研究,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生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一)提炼精神内核,主题研修唤醒课堂活力

为激发和调节师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自2011年起我校以立项课题《情绪因素对小班化高效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为校本研修的主题,探究通过调节师生情绪,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更好的实现小班化高效学习。为加强理论培训,开展了“情绪是否是影响高效学习的因素”为题目的辩论会,教师分为四个团队,结合高效课堂理念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继而采用将课题分解为子课题群的方式,以召开小课题发布会、小课题进程说明会以及小课题结题会等平台,激励老师以科研的思维方式进行草根研究。提炼出了立足课题的《小班课堂激发和调节学生学习情绪

策略20条》

《教学设计与反思集》《人格培养个案研究集》《教学案例集》《小课题研究成果集》等初步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全学科课堂教学,形成了大同小学校本化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多篇论文相继在《东北之窗》、《辽宁教育》、《大连教育》、《西岗教育》、《小班化教育专刊》等刊物发表。

当课堂的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时,大同小学的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充满了无限精彩,生命活力激扬了整个课堂。因为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丰富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得以真正的发生,学习的本质也得以真正的体现。

(二)打造课堂范式,模式构建启动思维

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角,让思维真正成为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我校仍然秉承“激发每一个孩子学习活力,提高学习的幸福指数”的课堂文化建设理念,构建了先学后教“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的历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研究阶段研究状态研究成果

入模阶段有板有眼“六学”基本式

铸模阶段有摸有样变式操作体系

创模阶段有声有色个人特色模式我校以“每周一课”互动式校本研修方式来展开研究实践,其操作流程是:定人选课—集体备课—全组调讲—课例观察—互动研讨—总结提升—实践验证,形成一个教学研究的回路。以此通过课例观察,合作互动研究,共同总结提炼了“六环节”模式的基本式为:

独立学习—小组交流—集体反馈—矫正点拨—迁移运用—检测评价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梳理提炼出了操作流程体系,建立起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给老师提供了选择和创新的较大空间,有助于形成个人独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通过再次提炼经验,编辑了《先学后教课堂教学设计集》。在2014年12月2日大连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现场会上,我校谷日升老师运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做课,学校研究经验在大会上交流,接着在12月18日大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校本研修现场会上进行了课例展示和案例分析型教研展示,并被评为大连市校本研修先进单位。

(三)实现价值追求,真学思想植根课堂

为将我们在教学科研探索历程中提炼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中四脚落地,我们开展了“真学课堂”研究,架构了”12456”框架。

“12456真学课堂”具体解释为:

“一核心”——以“学科素养”为核心;

“二目标”——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具有科学素养;

“四维度”——从教师“教”的角度体现真爱和真教;从学生“学”的角度体现真思和真会。以此定位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办学理念植根课堂;

“五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自由度即在学习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整合度即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把完整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延展度即课堂知识像广度和深度延展,向社会生活延伸。

“六环节”——“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式为:

流程:自学互学展学精学会学

操作:独立学习—小组交流—集体反馈—矫正点拨—迁移运用—检测评价“四维度”、“五评价”“六环节”一一对应,指向学生“学会学习”“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在真学课堂里,师生、生生、互动,研究氛围浓厚,在问、答、讲、评、导、练等过程中,相互以情促情、以智启智,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经历情感与智慧的升华。

开展“是真的吗?——从课堂现象看真学”主题论坛。以学科组为单位分为几个论坛团队,梳理自己或身边课堂中实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从而以实际意义出发改变自己的课堂。继而设计多样化研修形式,如“同课异构”“同人异课”“一题多课”等,借助集体备课,课例分析这一载体,同组老师选择相同或不同的教材内容,体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不同教学风格所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以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目前我校全学科参与,编辑了《真学课堂教学设计集》。

(四)改进评价手段,检验与提升教学效度。

作为大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实验点校,我校承担了子项目“兴趣特长养成评价”研究。在实践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个考察点的表现情况,借助于等级量表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期末,在音、体、美、英、综、信、科、国学等学科领域均采用表现性评价来衡量学生学习发展水平。通过评价活动反馈出来的信息,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程度,从而反思教学的优势与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在10月份西岗区教育质量评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 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版,三维目标是版,核心素养就是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让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修改版

让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 ——点评三节县级英语示范课 赵儒尧 核心素养的提出已经几年了,它是教育新的出发点。要让核心素养在操作层面落地生根,需要借助教学平台,提供直观的范例;需要通过教学进行验证。精确设计教学目标,精细进行课堂教学,“为素养而教、用学科育人”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怎样为素养而教,以学科育人呢? 叶澜教授用三个“不是而是”概括了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她认为: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教师不是教学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教师不是学科能力的宣讲者,而是教育教学个性化的创造者。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然而,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必须依靠英语教师去培养、去指导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初中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师需要具备那些核心素养呢?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教学文本的解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这次兴山县中学英语学科推出的“让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专题教研活动,用三节示范课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怎样“为素养而教”、“以学科育人”,使核心素养不再是一个理论话题,它为我县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提供了直观的范例。 一、英语文本的解析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前提

英语文本解析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基础,决定着后续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次的三节示范课,在文本的解读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孙宜波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训练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从词汇入手,由词到词组,由词组到句子,再由句子到篇章进行梯级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既体现了务实的要求,又灵活多变层层递进。贾代英老师的阅读文章的解读更是下了一番功夫,课文中以简约的文字提到了人们抓住鲨鱼、砍下鱼鳍、然后扔回大海,让鲨鱼慢慢死亡的过程。贾老师通过四幅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并且用动词填空的训练形式落实下来,这样残忍这一生词就形象而直观地解析了出来。贾宏达老师通过时间表达方式的训练,引出了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Time flies!告诫学生珍惜时间,挖掘了教材育人的价值,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关键 教学设计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确定教学的形式等,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它毫无疑问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与关键。 1.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次展示的三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简洁务实,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针对中间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听说读写多种训练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而大胆的取舍,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一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 1.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家长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真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用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一举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指定合理的解决方

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等。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学内涵的具体化。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实验和责任。 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科学态度(这里的态度指的大态度的概念)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影响:1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入手;2关注最基本的方面(学科核心素养);3明确本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什么); 如何落定: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如何培养技术运用的能力?今天围绕一点来说说。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学生思维: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发展顺序:实物——图像——符合(文字)。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呈现核心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呈现核 心素养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呈现核心素养 临漳县第三小学马丽从基于三维目标的教育教学,转变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在理念上和方法实现新的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来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也需要学生更新学习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其关注的焦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向了素养,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升华的过程,而变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不再局限于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时刻体现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关切;学生的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再现和理解教师教授甚至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参与课堂呈现素养提升。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是教与学的综合,也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教师敢放手,学生爱参与,课堂才一定会有惊喜。 这些慕课、微课等新形式,对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基于当下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些行

之有效的新教法、新学法,还不能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果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就会产生了一些不太理想的结果。有些教师,则以各种理由或者借口,拒斥改变,试图“一招破百招”,以“应试”作为追求理想教学效果的“不二秘籍”。学科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将打破当下的固有格局。那些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而那些固步自封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因失效而逐渐丧失其原有市场。这种变化对于目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并不容易。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改变,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变成充满生气的课堂,也才能让学生们有更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实际上是给教师开拓了展现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发现适合自己特色的方法,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

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9春学期全员培训高中语文作业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尤其是具备语文核心素养…… 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理论、理念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开花乃至结果。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文道统一,听说读写互相促进,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 当下的问题是:这些还需要坚守吗? 相信在培训过程中,对以上问题你通过琢磨、切磋,“于我心有戚戚焉”。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为例,说说体会,谈谈看法。 要求:(1)小角度。(2)不抄袭。(3)800字。 如何使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要定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那么如何让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比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文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应该占据首位,继而是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三维目标的确定使语文学科素养得到体现。 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中,我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些学科素养。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在教学是我就紧紧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同等重要,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核心素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 □柯中明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成为一个符合国家和时代需要,能被家长和社会接纳且深受学生爱戴与尊敬的教师,他们必须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方面下功夫。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即“甜味”“酸味”“辣味”“苦味”“鲜味”。 “甜味”,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教育需要爱,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根据儿童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具备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这颗大爱之心,首先是建立在尊重儿童个性的理性之爱、科学之爱基础之上;是建立在读懂儿童内心世界的智慧之爱、和善之爱的基础之上;其次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和谐、安全、愉悦的师生关系

之中;其三就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中。所谓慈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给儿童带来成长、进步、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能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痛苦。对于儿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困惑,不是无视,更不是漠视,而是设身处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对话、交往、探索,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颐指气使。这样的大爱之心对儿童而言,这种滋味是甜的;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而言,这种滋味也是甜的。 “酸味”,教师应该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优秀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成为一位优秀教师需要外部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这种职业坚守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可以说是略带酸楚的。教师职业岗位平凡,但意义重大。当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既要抗拒外在社会的诱惑,又要扛起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由此,教师要守住清贫、清净,用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教师要守住平凡、平淡的工作境遇,用对教育炽热的爱去面对工作;教师要守住对教育真理的坚守,能坦然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我们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在外在浮躁和功利的氛围中,能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生活中的酸楚味转化为抗压的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作者: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 作者简介: 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1]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任何学科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指标,十八个基本点如何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哪些是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全体体现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词,即:创新意识、模型思想、数据分析意识、应用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当核心素养与我们的《课程标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线的教师才有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 接下来,我们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注重课程开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都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本着渗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能开发出保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课程。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抓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任何教育理念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抓好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词的内涵。二是分析教材,了解到各册教材内容有哪些,甚至每册教材中的哪个知识点中渗透了什么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向指导。三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探寻一种适应自己、适应学生,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有思维含量的,有生长点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多元评价,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某种角度讲,评价是行为的指挥棒。评价的指向直接会影响行为的改变。目前,我国高考制度发生了变化,随之我们的义务教育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方式就不可忽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教育形式。那么,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关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而是要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客观、科学、激励性的评价。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指向结果,还应该重视其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等。评价的方式必须是多元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家长评、自己评、小组评、老师评,多方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落实。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的倾心、热心、尽心和责任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李镗

具体内容 核心素养的内容 01 核心素养的背景 02 核心素养落实的途径03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

六大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 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每个素养有三个要点——18个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 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 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 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需要。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重点是: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 ,尊重、维护人的尊 严和价值;能关切人 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等。 审美情趣重点是: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 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 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具有发现、感知、欣 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 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 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 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 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 展和升华美等。

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18-07-19T11:42:40.9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9期作者:韦育扬[导读] “核心素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掌握的知识程度,而是应该理解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它更应该包括一个人的知识、道德、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 韦育扬(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那柳小学广西贵港 537127)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9-0078-01 “核心素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掌握的知识程度,而是应该理解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它更应该包括一个人的知识、道德、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 在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起始时期。小学生的各种意识都正处于萌芽状态,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在课堂上去开发小学生核心素养这块“处女地”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去落实。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教师不是看他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更不是看他如何牢牢地把学生套住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下,而是看他是怎样教会学生自己地去探索、研究,主动学习。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的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有积极的学习状态,自觉地学习,应当学而不厌,逐渐拥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小学生, “口”字的写法是一笔写成,写出来的跟“O“也差不多了。每碰到这种学生,我首先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构字方法,再耐心地告诉学生正确的书写顺序。然后给学生正确的范写,最后让学生照着写,并且反复多写,形成惯性动作,之后隔天再检查,再强调巩固,养成习惯。 学生能否主动去学习,是靠我们老师的培养。事实证明,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一般都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我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去着手:1、教育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习惯,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前该准备些什么,比如学生的坐姿,课本与文具盒放哪个位置等都要明确要求。2、课堂纪律、听课习惯。大家都知道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状态,以及老师上课的质量与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明事理,会感恩。 我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孝”即孝敬父母,它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内容。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现在很多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是萌芽状态。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就应该好好地运用课本上的故事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知明事理,学以致用。比如,学习《锄禾》,在给学生讲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吃的饭从哪儿来的吗?这时肯定会有些学生响亮回答是买来的,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从地里种出来的,我们要珍惜它,要感激农民伯伯,要不然我们连饭都没有吃。这样会让学生明白事理,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感激之情。又如在教学《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慢慢品读体味母亲此时的心情,感受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从而,相机引导学生要如何才能报答自己父母这样深厚的恩情。除此之外,我们常常讲“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育学生对自己有点滴帮助的人要懂得感恩,善待身边的人。学会做人、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明辨是非,勇于担当 人的志气要从小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要有勇气挑战,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心。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小学生面对错误时,强调理由,推卸责任的多,主动认错,勇于担责的少;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绕道而行的多,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少;面对作业,被动应付,字迹潦草的多,积极主动,按时按量完成的少。实际这是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能勇于担当,逃避心理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造成诸多的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针对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培养学生责任心,就必须做到知行统一。知道对错,明白是非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坚持正确,改正错误又是另一回事,知道容易做到难。因此,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靠简单的口头说教,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灌输为渗透。“情感交流”、“角色互换”等在情感体验活动,被列入我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观念,调整了教学方向,不再做主讲者、安排者,而是做一个旁观者、指导者,做一个风筝放飞者,对学生少口头灌输,多安排亲身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大胆为学生松绑,不对学生的种种行为给予过多的关注,而是给他们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还学生一片蓝天,鼓励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干得多了,想得就多,就会有比较,有分析,就会获得经验。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而教师拽线又控制了学生飞行的方向,既让学生飞得高,飞得愉快,又不让学生偏离轨道,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要告诉学生在索取别人的恩惠时,又要懂得回报——感恩;既要明辨是非,又要勇于担当。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思想品质工程。只有立足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