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这组诗中,诗人慷慨怀古,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风格深沉悲壮,一扫齐梁以来绮靡病态的诗风。不仅如此,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登幽州台歌》试题集锦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理解

2.“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理解

4.“悠悠”是什么意思?

(“悠悠”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5.“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独怆然而涕下”体现了什么?

(孤独寂寞凄凉)

(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全诗理解】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引起共鸣?(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单寂寞凄凉)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9.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10.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1登幽州台歌专项训练(含答案)

1 登幽州台歌 名句默写 1.2017·鄂州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2.2015·娄底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3.2018·龙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018·日照]模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2018·日照模拟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 3.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日照模拟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2017·泸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 [唐]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 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 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 岁、36 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 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高中语文课文《登幽州台歌》赏析与练习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知人论世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三、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

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案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字词。 悠悠: 怆然: 涕: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代诗人,字。后世称为陈拾遗。 (四)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孤单悲苦心绪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 二、课中学习 (一)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大相比,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4.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二)感受品味。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6.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7.《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这组诗中,诗人慷慨怀古,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风格深沉悲壮,一扫齐梁以来绮靡病态的诗风。不仅如此,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登幽州台歌》试题集锦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理解 2.“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理解 4.“悠悠”是什么意思? (“悠悠”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5.“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独怆然而涕下”体现了什么? (孤独寂寞凄凉) (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全诗理解】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引起共鸣?(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单寂寞凄凉)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9.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10.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 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学生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讲解诗文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

(完整word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比较教学 一、导入主题 (看一小段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引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宋诗词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宋诗词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宋诗词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呢?《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诗歌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读古诗的内容,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读懂你”,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学生自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通过哪个字词怎么体会到的?(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每个小组选好代表上黑板写上关键词和相对应的情感,并做好解说。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短短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他们或从艺术魅力去研究,或从时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从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总给人言之未尽的感觉。其实当时陈子昂写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叹的百感交集和愁肠满腹的复杂心情交汇而成。 一、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重感慨 1.第一重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感叹世道沧桑,心中悲痛万分,以歌当哭:“过去和将来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2.第二重感慨——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寂感。 诗人在文坛上的革新运动,无论愤慨也好,大声疾呼也罢,然而与其响应者廖廖无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妙不可

言,刹那间万籁俱寂,百川滞流,只有诗人独自饮泣。此时“初唐四杰”早已辞世,而王维、李白、杜甫等巨擘还不曾出生,这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异常孤独?同时,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艳颓靡文风、应制取宠媚态,一种突兀的孤寂感如同狂风骤雨,瞬间将诗人置于空旷无依的悠悠苍穹之中。 3.第三重感慨——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忧伤感。 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弃鲁周游列国开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说实现人生的抱负了……于是乎他们的命运便与渴望权力与拒绝权力连在一起,成为文人们难以摆脱的人生情绪和命运锁链。”[1]像诗人这种刚直不阿、率真坦诚、忧国忧民的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诗人与武周王朝的隔阂,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怅,在文坛上的孤掌难鸣,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渐感叹时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暂无奈。“前不见古人”,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不能见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见到“我”;“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我”等不及见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见到“我”。能见到“我”的和“我”所能见到的,只是这个时代;而偏偏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古代英雄,亦没有将来俊杰。人生苦短,过客匆匆,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4.第四重感慨——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 诗人以“天地”为经线,以“古人”和“来者”为纬线,以他那颗独一无二的心灵穿梭时空、超然物外,与“古人”和“来者”进行着无限的交流。这首诗本是登临之作,而全篇没有一个字描写所见所闻。难道诗人没有看到、听到周围的一切吗?不是。想来诗人此刻已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眼前的景物和个人的荣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这宇宙、这时空是永恒的!诗人所创造的这种物我一体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阅读 (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登幽州台歌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周帆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2910人评分) 8.3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翻译 写赏析 下载 收藏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

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47鉴赏 作者:佚名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陈子昂是武后时期崭露头角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的诗 人,他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传统。 2、代表陈子昂诗歌创作最杰出成就的诗歌是三十八首(),《登 幽州台歌》即为其中的一首。 3、《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4、与《登幽州台歌》所含孤独之叹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有 ( )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6、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起到了振起一代诗风的 作用,所以他被后人誉为() 7、《登幽州台歌》语言风格是() 二、简答 1、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内涵丰厚? 2、《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主旨在封建社会有何普遍意义? 三、论述 1、试述《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2、学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思想得到了丰富,你认为该怎样对待人生的孤独与渺小? 3、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的风格是“沉郁悲壮”的? 一、填空 1、风雅 2、感遇诗 3、燕昭王纳贤 4、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等 5、直接抒情 6、唐诗之祖 7.苍凉 二、简答 1、因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命运之叹,又含人生孤独渺小的哲思 2、反应出大多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因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压抑人才,有远大抱负的士子们没有更多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只能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之价值,而此又是险途,故多坠入怀才不遇之境遇 三、论述 1、景藏情中、沉郁悲壮、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意象对比强烈。 2、积极进取的精神、善良的情怀追求人生的成功、应对一切,化解孤独与渺小,不等而已。 3、所取“时空”意象宏大,所发感慨人生孤独渺小是超越时空的千古之叹,表现的是博大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