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李娟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现状和体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并给出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平台机制

引言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行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2002年,国家科技部就长期困扰科技界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问题提出了“科技大平台”的设想;2004年出台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再次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国家部分平台已进入建设阶段,各省市、相关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启动科技创新平台的规划工作。

1、创新平台组成

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总体架构中,创新平台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头,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平台是成果扩散的关键,包括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提供服务支撑,由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检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交易机构等组成,主要由政府发挥管理调控及环境营造的作用,由中介机构发挥中介服务的作用。此外,这三大子平台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进行自身创新活动的同时,也支撑着平台整体层次的创新。

1.1创新平台的主体

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构成要素为四大主体,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这四者之间通过相互结网而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即构成了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

企业: 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创新力量。企业是实施创新的主体,企业能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成败的关键。要集成

各大集团研究中心的资源,在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

大学: 大专院校在创新平台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大专院校在创新平台中,既可承担研发任务,又可承担教学任务,进行培训和知识传播。

科研机构: 由一些具有技术特长、能持续提供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研发部门参与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

政府部门: 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协调和集成相关科技资源,组织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参与的网状层次结构。

1.2资源支撑体系结构

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结构是指平台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主要由研究与开发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与创新服务平台这三大子平台构成。其中,研究与开发创新平台是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它具体包括创新资源整合平台( 主要有资金平台、人才平台、知识平台、信息平台) 、科技研发平台; 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是整个创新平台的主体层次的创新平台; 创新服务平台是整个创新平台的保障,为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和环境。国企技术创新平台的具体还分为三个层面的子系统,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在信息、网络等技术支撑下,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有:科技项目推荐、融资策划与中介、联合攻关研发、企业难题招标、成果展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评审、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与策划、政策咨询、商业计划制作、管理咨询、干部员工培训等。

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主要包括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其中心任务是: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研究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围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系统化和工程化的研究,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持;收集和调研国内外市场信息,为产品和技术发展决策提出建议;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人才为企业服务,培训企业所需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与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负责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其共享性,单靠产业

内部单个企业的力量无法有效完成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或者创新活动效益不显著。需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安排,来促使寻求产业的相关创新资源的聚集,形成一种具有共享机制的公共架构,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从而有效地使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性的安排,主要由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3个子平台构成。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这些子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创新活动的实际需要,包括在产品构思阶段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各家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提供适当的交流分享机制;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一些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在产品成型后,为企业提供产品性能的检测服务;在进行批量生产及后续的商业化过程中,为企业解决特定的问题,以及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等系列服务,使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2、国企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加强机制创新。本着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目标,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保证创新平台发挥建设效益和科研效益的关键。加强机制创新,要完善开放、流动、共享、合作的运行机制。创新平台不是单纯哪一个企业、学科的平台,不但要面向业内开放,还要面向国内、国际开放,最大限度地吸引科研人员依托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科融合,鼓励人员流动,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倡导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有条件的可以面向校内外实行有偿服务;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开展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作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完善管理机制,在建立健全科研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的同时,应该着重健全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设置专职管理技术岗位,从考核、待遇、职务职称晋升等个方面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措施,保持管理人员的稳定,加强人员培训,制定岗位责任制,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

2.1科学管理机制

现代商业竞争中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是团队项目,消费者的要求日益精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这样的竞争要求无疑需要强大的团队,需要整个团队保持目标一致、科学分工、坦诚沟通、默契协作、有机互补。

为了在科技开发中保证沟通、协调和决策的高效,应基于矩阵结构的核心项目小组法组建产品开发团队,团队的成员包括各专业开发人员,同时也包括生产、采购、市场、销售、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他们分别在研发项目中承担不可或缺的工作。开发团队不仅仅保持科学合理细致的团队分工,同时将流程固化,角色标准化,考核及时化,并且积极进行团队文化培育,保持团队高昂的士气和

良好的内部沟通,保证了整个团队的很好运行。

2.2运行保障机制

在运行中,应本着“政府扶持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区域需求与国家布局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科研项目运行的政策、法律、规范、指南等,健全运行机制。

1.科技研发生命全周期的计划管理

通过对科研项目采用工程化管理模式,通过四级、五级计划的编制,达到对研发项目真正地全周期计划管理。

2.科技研发生命全周期的费用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费用管理规定,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规定,确保研发经费依法合规、科学合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

3.科技研发生命全周期的质量控制

对研发设计质量,研制设备测试、监测走严格的把关和国家相关部门审查;在文档管理、材料及时存档方面进行抽查和考核,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管理是科技创新平台的最重要的保障机制。

4.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体现形式,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无法转化应用为产品的专利毫无意义,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保障机制。

2.3考核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人才决定着科学研究开发的水平和速度,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使科技精英都积极地投入到国有企业中,使企业拥有一支懂技术、能创新、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为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贡献聪明才智。

科研团队激励是科研团队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激发科研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是提高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也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过去的管理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公正合理的价值回报体系,企业的工作进程及其结果是会产生问题的。管理实践中,研发绩效往往缺乏衡量标准,薪酬绩效机制过于简单,对员工绩效缺乏有效评估;薪酬调整、奖金分配缺乏依据,不利于员工工作改进和能力提升。建立研发衡量标准和员工绩效评估和薪酬分配机制,保障研发组织和流程的有效运作,已成为研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增强创新能力。立足于高起点、高层次,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整个工作的核心。

许多国企团队往往由于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整个团队缺乏共同目标,无法形成合力,使整个团队名为团队,实则各自为战;有的国有企业各个开发小组或者项目组产生畸形的内部竞争,形成不良的风气,很难产生合力;有的国有企业团队定义狭窄,开发部门只把自己部门内部定义为团队,没有从公司整体的高度拓展团队的范围,把市场、生产、采购、客服等上下游部门排除在外,导致产品设计考虑不周,为其他部门制造出很多多余工作。

因此,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今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如下:

1、平台定位要从企业需求出发

顶层规划和企业的迫切需求,是科技研发的源动力。国企科技创新平台需要明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以及需解决的核心技术、整合的资源等。明确对企业发展的带动和实现的经济社会效益、科研条件和技术研发能力建设、获得的资助认证、培养和引进创新团队、形成的技术标准及专利、运行管理模式等。未来几年年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课题、产学研合作计划、重点建设任务或面向产业提纲的创新服务。

2、利用平台创造交流机会

应在行业交流上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科技人才到国外同行业高水平企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做短期访问或进修,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参与相关研究机构及团队的课题攻关,促进他们与国内外的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同时在平台内设置客座研究岗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前来讲学,开展各类培训、研讨或讲座,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起点,增强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各平台间的学术沙龙,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3、完善平台下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应根据各个部门(职位)职责以及在流程当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创造的价值,设计各个部门以及职位的关键考核指标,建立研发衡量标准和员工绩效评估和薪酬分配机制,对研发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激励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保障研发组织和流程的有效运作,牵引形成高绩效研发团队和优秀研发文化的形成。通过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评价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达到激励目标。

4、注重学科间交叉融合

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重大的创新突破更多地发生在交叉学科领域。科研机构之间和研究人员之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以重大科研任务为共同目标的集聚在同一平台上的跨学

科、跨学院的团队研究并不多,这就要求国企从优化配置相关学科的优质资源

角度出发,有组织、有系统地整合现有学科资源,积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以博采众长,建立全新的合作、运行、共享和交流机制,重点培育,产生具有

显示度的、前瞻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四、结语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凭条建设必须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

发挥自身优势,不与高校、研究所做重叠、重复研究工作。不断完善、调整和

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体制改革、机制创立,加强人才

培养,真正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徐建国.建设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9,(3).

[2]李啸,朱星华.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3).

[3]李啸,朱星华.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没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9).

[4]薛捷.广东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9).

[5]李纪珍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若干重点问题研究[R].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报告,2010.

[6]李纪珍等.基于国家和地方互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10,(9).

Deliber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I Juan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 Tianjin 300461)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analysised in this paper.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also presented ,and several deliber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re give, o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novation platform, mechanism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某某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某某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某某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某某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某某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某某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某某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某某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某某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某某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某某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某某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某某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美科技创新与思考

中美科技创新与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在不断地发展与强大,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但若与美国相比,就不难发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回顾过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在科技的领域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0年代,袁隆平研制出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世界粮食供应的压力。这是公认的一项伟大的科技成果。近几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是非常的引人注目的。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及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中国科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能源领域里,中国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显示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科技取得的成果是令国人骄傲的,但中国科技发展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路甬祥曾指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为了四个“不相适应”。即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人民的期望不相适应。而把中国的科技跟美国的相比较时,中国科技发展的问题便更突出了。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是远远及不上美国的。20世纪以来,美国在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等科技领域中都拥有了明显的优势,这其中的一个因素是美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而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则不够美国。 大家都知道,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研投入及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因素。美国在科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费用,为科技创新打下了物质基础,并且,美国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科技创新打下了智力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的经费不足,据资料分析:“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2003年的科研经费就达27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科研经费的2倍……美国工业界科研投入也很大,如微软件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为50亿美元,接近中国全国研发经费总额的一半。”而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而造成的设备不全、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这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除了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外,科技评价也是影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据了解,中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存在着四大弊端:一是科技评价分类不明确。这样就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二是评价中存在着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三是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四是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筛选机制,不利于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创新人才的发现。以上科技评价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由于创新能力的不足,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美国的存在了明显的差别,其中,最明显的差距便是科技成果的差距。美国的科技成果拿下了不少的若贝尔奖,虽然说若贝尔奖不是评价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的科研与生产的联系很少。而在中国,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研发阶段,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美国与中国不同,美国在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提纲)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科研必要性缺共识 1.科技引领对集团主业的贡献。科技创新贡献能否达到集团战略的高度? 2.科研资金对集团投入的依赖。集团与下属公司对科研资金投入如何平衡。 3.对科研投入回报的长期性、不确定性的认识。投资回报、回报周期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承受? (二)科研管理职责划分缺共识 集团总部与科研单位的职责划分。科研单位与科研部门的职责划分。科研管理管什么、怎么管。 科研方向谁来研究。经费使用的协同管理 (三)科研立项缺方向 1.新选方向缺乏目标 宏观方面,对行业、专业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宏观视野不开阔。微观方面,对集团、省内需求了解不足。 2.既有方向缺乏定力 浅尝辄止,缺乏长期跟踪。长期持续研究的课题方向缺乏整合和总结。 (四)课题研究缺动力

水平不高、进度滞后。 1.课题经费支持方式需完善。 有些课题研究单位不承担科研费用,对申报费用不细致,按一定比例承担费用可能促进谨慎申报费用。 2.科研课题如何让真正想搞的人搞,如何让参加人员真正搞。 3.双创基地的可行性 内部孵化 4.引入外部科研力量的可行性。 (三)成果推广缺成效 (四)氛围营造缺新意 二、工作建议 (一)建立专门团队进行课题成果营销 通过营销,了解客户需求保证精准立项,参与确定研究路径保证成果具备推广前景,主动推介发掘潜在用户,以售后服务带动成果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科研方向长期性跟踪机制 科研工作不随课题结束而结束,一是跟踪国内外进展,二是继续完善课题成果,直至可以推广应用。建立营销团队是有效的长期跟踪机制的组成部分。 (三)走出去,请进来 邀请专家讲座,提高领导人员认识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9.26 【实施日期】2013.11.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2件和一揽子修改17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0号)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3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9月26日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2013年9月26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科技创新引导 第三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第四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章科技创新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科技创新,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科技创新工作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本省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江西。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完善科技进步考核制度,保障科技事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障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科技创新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实施有效转化。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下简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及科学技术人员依法开展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弘扬崇尚科学、鼓励探索、敢于创新、宽松包容的社会风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科学技术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八条本省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鼓励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定在本省设立科技创新奖项,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与思考

加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10-23T14:14:34.18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8期作者:李莹光[导读] 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创造活力。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动国家政策和战略支撑落地,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创造活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思考 引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一)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核心,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举措,集体吹响了向科技革命进军的创新号角。 (二)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活力空前迸发,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国传统的依靠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要突破瓶颈、再续奇迹,关键要靠科技创新。(三)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和科技大国,企业的竞争力和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格力、国家电网等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站在一起跑进行同台竞技。然而从总体来看,国有企业同国际知名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形势,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全面创新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是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必须担负的重任。 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成就随着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国有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积累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起到了引领和表率作用。(一)科技投入逐年提高 据科技部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企业科研投入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中多数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科研投入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强,表明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愈加突显。(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发表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授权数量逐年递增。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 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42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与受理量相比,授权量更为关键,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长。特别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箭发射、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是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典范。(三)科技人才日益丰富 人力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近两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已达8000万左右,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000余万,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 三、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一)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还存在行政化现象,政企分开不彻底,在人、财、物方面自主性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制较多,困住了企业的手脚,使得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自主权不足,在创新成果的保护、授权、交易和利益分配遇到体制机制上的束缚,激励力度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由于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实行任期制,企业领导调整较为频繁,造成经营目标短期化,企业领导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不高。(二)科技创新投入仍显不足 与自身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上增长显著,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前10家国外企业研发支出就达到1121亿美元,而国内的研发支出10强企业的研发总支出为164亿美元,仅是国外10强企业的15%。 四、推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一)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 众所周知,小学时期是最具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时期。我们不能把孩子捆得太紧,我们不能在孩子发展的路上设置太多的障碍。可是我们却又在不知不觉中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捆住了孩子的思想。一方面,我们迫切希望实施“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学会观察、提问、探究,希望培养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孩子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培养的路上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 一、家庭陈旧教育观念束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觉醒 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读书为生活、读书为当官、读书为了出人头地等成旧的观念;过于关注学生的试卷成绩,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做。舍不得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勇于创新和自主克服困难。由于长期这样的观念灌输,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就出现多种让人惋惜的事情。 二、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而忽视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探究,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可是学生研究什么呢?很多情况是走走过场,写的报告粗制滥造,要么就是老师代笔。这样的探究是探究吗?当学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的时候,考试也就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茧”。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只能走形式,无法得到实质的进步和提高。学校原本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今却在很多方面阻碍了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表现在课程安排太满,学生

负担过重。缺乏科技教育培养的师资。过分追逐各类成绩而忽视脚踏实地的去培养学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探索精神,缺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引导偏离方向,使得科技创新教育举步维艰 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所受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将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穿插科技创新培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我们必将迎来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但让人惋惜的是,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发展的核心。相反,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如知识体系、背景等的制约闭谈科技创新,或者很肤浅的为创新而创新。无法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的了解科学、探究科学。因此这种引导成为了制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茧”。 四、社会环境的驱利化给学生的科技培养造成障碍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逐,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学生盲目的追星、盲目的追逐名牌、盲目的仿效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对科学技术的探究的兴趣不断被冲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没有被真正弘扬。许多媒体电视被韩剧、动漫充斥。这样的氛围下,科学创新教育的种子缺少了应有养分,迟迟不能发芽。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 的决定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赣发[2012]12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10.23 【实施日期】2012.10.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赣发[2012]12号2012年10月23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推动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作如下决定。 一、坚持以协同创新为战略举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一)充分认识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当今世界,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成

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地位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调整科技部署和创新模式,大范围、大跨度整合创新资源,在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展开布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协同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快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现实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异常活跃,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江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借梯登高、巧借外力,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协同创新是深入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作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龙头工程,本身就是协同创新的产物。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在协同创新上有新的更大突破。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大幅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抓好推进协同创新各项工作。 (二)牢牢把握推进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集成资源,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和基地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切实遵循推进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置于首位,积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申报书

计划类别: 指南代码: 申报ID号: 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单位地址:邮编: 合作单位: 单位负责人: 电话: 项目联系人: 电话: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年月日 扬州市科学技术局 二Ο一Ο年制

(请按以下纲要编写项目申报书) 一、基本情况 包括项目名称、研究领域、项目依托单位、共建单位及其共建形式、项目建设的地址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体制、核算形式等。 二、项目组建的必要性 说明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发展的现状,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发展需求,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项目组建后对我市相关行业、领域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等。 三、项目组建的可行性 1、技术可行性,说明项目实施涉及的上游技术发展情况,项目实施后预计成果产出的形式和可靠性,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先进程度等。 2、经济可行性,说明项目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项目成果在我市产业化的形式,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项目承担单位的基础条件,说明项目承担单位现有的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情况,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状况,以及人员、队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现状,产学研共建的形式、优势和管理等。 四、项目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项目研究开发和工程化的主要方向 2、项目建设期内主要达到的目标与任务,包括研究开发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内容,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等。 3、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目标。 4、开放服务的形式与考核要求。 5、专家技术委员会组成结构与成员来源。 五、项目实施计划 1、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布局(包括项目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其职责、任务和相互关系)。 2、项目投资规模及建设资金来源与构成比例,项目分年度用款计划。 3、项目建设经费的支出预算及仪器设备添置清单。 4、项目组建的计划进度与考核指标。 5、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6、项目组建领导小组及其项目负责人。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512570974.html,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作者:吴启明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8年第05期 为了突破现有以美国为中心的科技话语体系,我们希望在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中,中国有准备地顺应新技术科技的浪潮,围绕科研去中心化的理念,通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共享科技模式,有序地搭建科技互联网平台:论文发表平台、专利数据平台及科研成果认证平台。其建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科技互联网平台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科技互联网平台是科研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第三,科技互联网平台是传统科研平台的颠覆式创新。在科技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快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发布、运用及认证,并叠加相关的衍生科技产品服务,从而抢抓科研成果归集的互联网阵地,迅速弯道超车、实现中国式科技创新。 一、共享创新模式提出的背景 1.历史脉络下中国科技创新模式 源于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先进的科技创新基因,产生了灿若繁星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体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些铸造技术、建筑技术、焙烧技术至今为他国所称道。 然而,进入近现代社会,特别英国工业化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未能跟上世界变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落后的趋势,也给中华民族也带来很多的苦难。建国后至今,中国科技创新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不断提升,在部分领域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建国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本文按照支持体系的阶段划分,将科技创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6年,以苏联工业化帮扶为主的支撑体系 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都得到了质量的提升,但在两国关系破裂后,加上其它原因,科技的进步除了延续性质的发展,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第二阶段:1978年—2000年,以日本市场出口需求的产业支援体系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钢铁、电器等工业的支援很大,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有提高,但其实中国花费巨大,进口了大量的生产线,仍然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 第三阶段:2001年—2014年,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的贸易服务体系

关于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干思考

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思考学员:刘爱珍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关于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干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各个科技领域也不断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能力,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关键在于农业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行了详细阐释。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体制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创新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创新体制以及政策不够完善,在宣传和推广方面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及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性和核心举措。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受到我国科技发展的制约,本文结合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汇总和综合,对我国发展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以研究,以此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的步伐,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及政策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创新体制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存在矛盾,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求对原有人员组合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时出现的问题是,被优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员却无处安排,使得科研单位的骨干人员越来越少,相反勤杂人员却越来越多;第二,农业科技推广与资金和物资供应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大多需要以实物作为推广的载体和主题,但是目前资金与物资之间的脱节情况,使得新产品的推广受到阻碍;第三,行政推广与基层经济组织的涣散存在矛盾,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推广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推广,然而基层租住的涣散,尤其是村级组织的涣散,使得相关部门无法承担起推广农业科技的职能,新型的农业科技技术无法形成规模和体系;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的不够完善,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地域性强,而且研究周期比较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同时由于农科服务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导致农村信息渠道不流畅,科技人员很难深入到基层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相关科技服务的需求。 1.2农业科技推广力差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30%,在这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就占据了一半以上,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都相继转移到了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或者是入城打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思考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01-08T14:10:36.04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11期作者:姚剑波[导读]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我国在诸多科学技术高精尖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 姚剑波 天津科学技术馆天津 300200 摘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我国在诸多科学技术高精尖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融合 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一)科技创新对科学普及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创新应用范围的拓展和实用化速度的加快,它已不自觉的成为科学普及的巨大动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关键。5G网络、区块链已成为网络热词,普及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而科学普及本身,是在人类科技创新上的延展。科学普及的本质是大众科学,在生活中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越大,科学普及越深入人心,成效越显著。传统的科学技术有它的经典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当前,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墨守成规的思想无法推动社会前进。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时代特点,实现科学普及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科学普及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社会化、大众化。当大众掌握了科学技术之后,科学发展就会呈现出更广阔的空间、体现出更强的生命活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好比鸟的两翼,它们共同作用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同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活中各类大大小小的改变都源于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每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普及都是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激发。 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的态势 (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的优点 科学普及的过程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会对科学技术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促使科技创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融合还能够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会对社会发展水平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曾经风靡全国的打鸡血疗法是一个典型的可笑至极的例子。现在,我们肯定都已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是在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素质较为低下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么简单的骗局,大众却都信以为真。诸如此类还有几年前,一则关于日本核危机的新闻竟然引起中国的抢盐风潮。一篇不实的新闻报导,可以随意引导舆论,大众竟然深信不疑。以上一系列事件都是我国公民尚缺乏科学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这项任务的成功与否对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一些科普作品,虽然涉及一些科学知识,但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这种不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特点的作品,是缺乏科学内涵的。甚至,个别科普作品内容混乱,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引入一些不严谨、不科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似是而非,哗众取宠。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很多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理论和方法创新浩如烟渺,许多伪科学的东西也趁机夹杂其中。应当指出,伪科学传播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当科技创新达到很高的速度和水平时,信息的篡改泄漏风险上升呈指数化趋势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和个人的隐私将遭到严重威胁。 三、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的建议 在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工作中,首先要坚持认真贯彻和执行相关法律及政策。其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机制应该逐步完善。可建立科学普及推广小组,实行工作责任制,将目标分配到各个部门,使他们之间相互建立合作关系和检查监督关系。对于这类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任务效果的产生,不会立刻出现成效,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根据平时制度的实施情况阶段性开展总结评比,对于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此外,还可以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主题宣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例如,出版科普推广读物;发放科普知识宣传手册;请专业人员为大众普及各类科学知识,举办科普主题讲座;在各类公益性场馆场所,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建设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交流平台。 四、结束语 当前,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对于创新型社会建设十分重要。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容忽视。我们要从基础做起,不断壮大科普人才团队力量,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渠道,使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工作充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重视科技普及要等同科技创新,王庭大,《科技与生活》2012 [2]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宋北辰,杨红梅 [3]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比翼高飞,刘嘉麒,《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 [4]浅析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张义,《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理论、战略和实施要点,把握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要素,介绍我国实施创新要素驱动的特点,并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要点,进一步说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标签:科技创新体制;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战略;方法 前言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当时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为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科技部组织实施具体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行动。至此,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格局是按照“理论”-“战略”-“行动”格局,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战略指引;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系列具体行动。 1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理论 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在社会学上,创新是指基于人类发展的目的,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造、突破,创造某种具有新颖性、特殊性和价值性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在经济学上,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如方法、途径、物质、模式等),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行为。 科技创新属于某种类型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涉及到政府机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技术组织、个人等主体,包括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赣府发[2009]19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6.15 【实施日期】2009.06.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09]19号2009年06月15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省政府决定在2009-2012年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即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江西崛起新跨越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我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10个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要以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从而大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中部崛起步伐,实现富民兴赣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一)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1.光伏材料; 2.风能与核能; 3.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 4.航空制造; 5.半导体照明; 6.金属新材料; 7.非金属新材料; 8.生物和新医药; 9.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 10.文化及创意。 围绕以上1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快引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一批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工作心得:关于全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思考

工作心得:关于全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思考 为全面深入了解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谋划科技创新未来发展蓝图。我带领市科技局先后深入开发区、金川集团公司、金铁集团公司、金泥集团公司、金化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民营企业,围绕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开县、区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全局,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以集聚科技资源、建设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市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政策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专利资助办法》、《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若干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对企业或个人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再创新项目和技术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从201X年开始,我市设立了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其中:市级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

县区财政每年各拨付100万元),对每年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给予奖励。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科技创新的氛围逐渐浓厚,为“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健全。我市从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着力构建企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取得显著进步。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研发机构9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并已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我市还积极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在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建筑面积26200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创业园,其中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创业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7大服务平台。 (三)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科技投入的引领下,企业科技驱动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科技投入比重逐步提高。一是科技项目立项层次不断提高。2010年至201X年,全市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3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7项,国家支撑计划4项,星火计划2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研发经费达2700多万元。二是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193件提高到201X年的519件,授权量由61件提高到268件,分别增长了2.69倍和4.39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 件,居全省第3 位。2010年至201X年,全市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获省级科技奖励8项。三是科技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