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及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

学四年级下册第4~5页例1、例2。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加、减法混合,乘、除法混合,有加减法和乘除法混合以及含有小括号的四种混合运算类型。例1主要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例2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明确乘除混合法运算的顺序。教材中创设了“冰雪天地”的生活情境,以解决在“冰雪天地”中游乐时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时我注重依托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利用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可以时一步加强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法和学法的分析。

新课标指了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积极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教学中,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掌握混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与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混合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混合法的运算顺序。

难点:帮助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和口算卡片。[设计意图:主要是依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借助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学准备

(1)口算下列各题。

24+12= 36÷4= 158-26= 8×9=

47+25= 48-19= 124÷4= 240×3= 750÷15= 64+36= 100÷25= 54÷6=

(2)笔算下面各题

255÷15= 647+258= 925-146= 312×24= 教师指4名学生板演,余者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旧知识的回忆主要是为了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假如老师把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大家能不能计算呢?(也许能)想不想一起来探究学习呢?(想)(板书课题: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2)创设情境

教师: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打篮球、乒乓球……) 你知道北方人冬天喜欢玩什么吗?(滑雪、打雪仗…..)今天我们来解决滑雪场上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教材第2~3页的滑雪场情境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学生

在小组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说一说,议一议。

A、图画上画了些什么?显示了哪些信息呢?人们各自在做些

什么呢?

B、图画上智慧小精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现在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你能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贴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3)探究例1

教师:在这副挂图上大家已经了解了很多信息,并提出许多问题,

我们再来研究智慧小精灵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出示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

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教师让学生阅读信息内容,理解题意。

①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应怎样列式计算呢?这个问题你能

解决吗?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72-44=28(人)

b. 72-44+85=113(人)

28+85=113(人)

②汇报交流:请列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学生分别说说解答思路.

③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思路是相同的都是先求中午离去44人

后剩下的人数,再求现在滑冰的人数,只是第二种方法列出了一

道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这样写比较简单.

④教师:加法和减法混合在一个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只有加、减法的算式,应按从左到右依将次计算。

板书:72-44+85

=28+85

=113(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加、减混合计算的脱式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再比较解答过程,发现知识,体验计算过程,理解计算顺序。〕

(3)探究例2

①出示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

计接待多少人?”

教师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②你会怎样预计6天接待多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并各自列出综合算式。

③指名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算式。学生汇报时可能会有两种不

同的方法。

方法1:先算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6天接待的人数,列

式为:987÷3 ×6

方法2:先算6天里有几个3天,再求6天接待的人数,列为:

6÷3×98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列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④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两道算式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呢?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中议一议,明确:只有乘、除

法的算式应按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⑤师生共同完成答题过程,板演时教师强调计算步骤书写格式。

板书:987 ÷3 ×6 6 ÷3 ×987

=329 ×6 =2 ×987

= 1974 (人) =1974(人)

⑥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试着用递等式算一算。

a. 75-9+23 37+56-24

b. 75÷5×16 27×16÷4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议一议。

教师指几名学生板演解答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归纳计算顺序。

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你们认为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并归纳出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顺序。

(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根据计算体验,总结归纳出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材第5页下面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指名说一说运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

教师指几名学生板演解答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8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作业

第8练习一第2、3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例1:72-44+85 例2:987 ÷3 ×6 6÷3×987

=28+85 =329 ×6 =2÷987

=113(人) =1974(人)=1974(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不仅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还形象地展示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以及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第三单元 第2教时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2教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经历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70-20×3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创设情境 1、谈话:出示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新授 1、提问(1)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2)你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划出先算部分,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过程,书写格式 表述算式 2、提问(1)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2)你是怎样列式的?表示什么意思? (3)解答时先算什么? 划出先算部分,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过程,书写格式 表述算式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四)练习巩固 1、出示。 同桌交流,尝试表述 指名交流 独立计算,3生板演,全班评改。 2、出示第33页想想做作第2题 同桌交流,尝试表述 指名交流 3、出示第33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交流,突出对比“同级运算”与“不同级运算” 4、出示第33页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判断,提问:你是怎样估计的? 突出:运算顺序 5、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计算,2生板演 6、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解答第(1)(2)题,指名板演;交流评改 指名提问,全班列式 (五)布置作业 第33页第2题。 课前思考: 1:教学例题时,先要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2:“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3: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 4;第6题图中提供的信息较多,要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下数学第48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习题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4×3=12 7+4×3 12+7=19 =7+12 =19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 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及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 学四年级下册第4~5页例1、例2。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加、减法混合,乘、除法混合,有加减法和乘除法混合以及含有小括号的四种混合运算类型。例1主要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例2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明确乘除混合法运算的顺序。教材中创设了“冰雪天地”的生活情境,以解决在“冰雪天地”中游乐时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时我注重依托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利用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可以时一步加强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法和学法的分析。

新课标指了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积极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教学中,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掌握混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与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混合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混合法的运算顺序。 难点:帮助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纪连荣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吗?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追问:这是谁列的?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当出示7+(4×3)时问: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四)练习辨析,进一步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出示: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修改后)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两步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按顺序正确地计算。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师:上新课之前,先来考考大家对上节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掌握如何。 课件出示练习 6×4+7 90-12×5 师:独立完成。 师: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课件出示) (同时板书:有乘法和加、减法→乘法) 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老师把这句话中的一个字改了,大家注意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齐读。同时板书:有除法和加、减法→ 师:到底应先算什么?大家大胆猜测一下。 生:除法。 生:加法、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添加板书“→除法”、“加法”或“减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验证到底先算什么吧。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图中有哪些商品?把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全部都说出来吧。生:。。。。。。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师:要求一共应付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生同桌交流,汇报: 生1:用一支钢笔的价钱加上一个订书机的价钱。 生2:用一个订书机的价钱加上一支钢笔的价钱。 师:怎样求一支钢笔的价钱?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并请两个同学板演。 生1: 40÷5+12 生2:12+40÷5 两生对话进行: 师: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列式及计算过程,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 师问生1:假如现在你就是老师,我想问你为什么先算40÷5? 生1:40÷5是一支钢笔的价钱,要先算钢笔的价钱,最后把它们的价钱加起来。生1:我这样讲解你们明白了吗? 师:有什么想问生2 的吗? 生:12+40÷5这个列式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先算40÷5? …… 师:我想问这两个同学,你们的列式不同,为什么计算结果却一样? 师:(对比两个算式说)这两位小老师表现非常不错。不管是一支钢笔的价钱加上一个订书机的价钱,还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加上一支钢笔的价钱,都要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也就是要先算40÷5的商,所以,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都应先算除法。也就是说,不管除号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什么?(除法)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有一点点感悟了吗?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跷跷板乐园去看一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 表扬:你观察的真仔细,知道了每个跷跷板上的人数。 追问:谁再来说说你知道的数学信息? 生2: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在旁边等待的有7人。 表扬:你更会观察了,找到的数学信息真完整! 师:谁能像他那样把数学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生3: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在旁边等待的有7人。 表扬:你听讲真认真!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1:3个跷跷板有多少人? 追问:你们会解答这道题吗? 生:3X4=12人 师:谁还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2:玩跷跷板的人比等待的人多多少人? 追问:这道题,你们会列式吗? 生:3X4-7 师:谁还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3: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课件出示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把你的列式写在答题纸上,并计算出来。(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预设1:分步算式 4×3=12(人) 12+7=19(人) 追问:这是谁列的?说说是怎么想的。 回答:4×3=12求的是3个跷跷板上一共的人,再用12加7个等待的人,就是跷跷板乐园一共的人。 表扬:你的思路真清晰! 预设2:综合算式 4×3+7 =12+7

三年级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4×3+7 =12+7 =19 7+(4×3) =7+12 =19 追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 先算4×3? 追问:见下页。 7+(4×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初步掌握用递等式实行脱式计算的过程和书写格式,并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准确实行计算。 2.在学会用递等式表达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水平,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书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指名学生读教学目标 二、新授 1.出示例1的情境图,谈话:小军和小晴一起去商店买学习用品。 从这幅图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1)出示问题(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2)通过交流,板书学生所列的分步算式,并要求他们结合列出的算式说说思考的过程。 (3)引导综合算式。 介绍:像刚才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列了两道算式,并一步一步地去解答,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道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能够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含有两步运算的算式。 结合解题思路边介绍,边板书。写出求3本笔记本价钱的算式5×3,将5×3 看作一个整体,并与20相加,即5×3+20,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 (5)初步理解运算顺序,介绍书写格式。 提问:用这道综合算式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先算什么? 师明确: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写“=”,再在“=”后面写3×5的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与“20”要照抄下来写在相对应的位置(第二行的第一个数字与上一行第一个数字对齐),板书: 5×3+20 =15 + 20 讨论交流:接下来该算什么?你认为15+20的结果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明确:接着对齐第二行的“=”,在第三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和答语(教师边说边板演) 5.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1)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怎样想? (3)鼓励: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如有困难,能够先列分步算式。 (4)讨论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运算顺序,试着用递等式计算。 6.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比较:观察2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像这样的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二年级下册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 授课教师:孙慧菊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幻灯片: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过渡:那么在一道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幻灯片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幻灯片: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反馈交流,总结有加法又有乘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1)、分步算式4×3=12(人) 12+7=19(人) 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过渡:你能将这两个算示并为一个综合算式吗? (2)、指导学生合并综合算式 板书:综合算式 4×3+7 =12+7 =19 师边板书边小结: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在算式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3)、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三)、反馈交流,总结有减法法又有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渡:在混合运算中,加减法是好朋友同一级,乘除法是好朋友同一级,把加法换成减法,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板书:16-24÷6 1、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反馈交流。(注意纠正典型错题)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10-10-20 17:18:15|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 【教学要求】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会把分步算式按顺序合并成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加法在前,乘法在后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口答列式:(出示卡片)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⒈教学例题1。

师谈话:同学们都逛过文具店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这个文具店看看。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生自由回答)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 们试着自己解答。(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请两生板演 学生可能这样列式:3 × 5 = 15 (元)15 + 20 = 35(元)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谈话:同学们,像刚才你们用两个算式来解答,在数学上叫分步列式解答,你们能不能将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个综合算式解答呢? ⑷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5)生汇报交流,请两生板演。 学生列式:3 × 5 + 20 (6)分析: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 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个算式,它不仅仅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是一个混合算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使用运算顺序实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实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和使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实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4×3+7 =12+7 =19 7+(4×3) =7+12 =19 追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 追问:见下页。 7+(4×3) =7+12 =19

二年级数学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doc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P48页例 2。 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没有括号的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整数四则运算方法,会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也曾学习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但这些试题要么是同一级运算,要么是乘加、乘减算式,都是乘法在前,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因此本单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教学乘除法在后需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两步式题,这一内容很重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制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美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含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说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说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游乐园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容易由分步列式过渡到列综合算式,很自然地理解相关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利用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断提高理解水平,让学生由分步列算式,再过渡到列综合算式;让学生通过比较列出的不同的综合算式,进一步理解和突出运算顺序,这样层层推进,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3、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并综合算式,并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顺序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 4×7=15+10-8=6÷ 3×2=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渗透法制内容和爱护环境教育。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材依据】 苏教版第七册第30-31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以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续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来解决两部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部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算24点。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玩“算24点”游戏时,我们都在与哪些运算打交道?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二、尝试探究,明确规则 1.尝试解题,感受规则。 (1)分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规则。 ①出示问题:教师叙述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这两级运算。(多媒体)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场文具柜,他们想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信息?知道了这些价格信息,再来看看两位小朋友都买了些什么?(多媒体) 出示问题1:小军买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多少钱?谈话:你能帮小军解决这个问题吗?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我们跟他们一起去逛逛吧,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各是多少?

小军买了哪些文具呢,我们来看看。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生2:小军一共用了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小军一共用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5×3=15(元) 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

《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公开课教案.doc

第二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在昨天的数学课里还知道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吗? 生1:我学到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课件出示) 生2:我学会了怎样写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 生3: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算一算 12+4+3=46 15+10-8=17 2×4×7=56 6÷3×2=4÷ 这些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二、讲授新课 师: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那么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又如何计算呢? 课件出示课题: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2、齐读课题 3、教学例2: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面有很多玩的项目,你们还想去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再次来到游乐园,看看哪里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请打开48页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28页主题图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在跷跷板乐园里,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 生2:还有7位小朋友在周围观看。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表内乘除法和20内加减法混合练习题_A4分栏

4 X6= 8+5= 25-5= 3+8= 3X9= 56 -8= 9+6= 8X7= 10+5= 9X2= 63 -9= 7+9= 45-9= 13-4= 12-2= 3 X8= 5+7= 63-7= 8+7= 6X8= 40-8= 3+9= 2X7= 5+8= 6X4= 6+8= 9X3= 17-9= 24-8= 9+9= 7+4= 18-2= 17-8= 28 -7= 15-8= 12-8= 72-8= 8+5= 10-5= 6+5= 7+6= 40-5= 7+8= 42 -7= 7+8= 9+7= 6X3= 5+9= 3X6= 4+8= 7X5= 8+9= 64-8= 7+7= 27-3= 5X3= 7+5= 12-3= 13-7= 4X9= 7X9= 5+9= 18-3= 8+5= 28-4= 3X4= 5X6= 5+6= 9X7= 12-7= 7X6= 12-8= 8X6= 15-7= 35-7=

9+6= 2X9= 3+9= 28 -4= 17-8= 8+7= 7X6= 16-7= 32 -4= 9+2= 6+7= 2X7= 9+7= 3X6= 8+3= 5X8= 6+8= 5X7= 6+8= 5+8= 6+7= 6X9= 5+9= 2X8= 9+2= 5 X7= 9+6= 48-8= 9+8= 8X9= 6 X5= 9+9= 56-8= 18-9= 7X2= 4X3= 14-5= 64-8= 20-9= 49-7= 8X4= 8+6= 20-4= 12-7= 56-7= 24-4= 10-8= 10 -2= 5X6= 12-3= 7+5= 9 -3= 12-5= 4X9= 6+9= 6+8= 18 -H6= 7+9= 5X3= 15-5= 8+3= 6-3= 20-2= 6X4= 8+9= 4+6= 12 -4= 11-3= 35 -7= 13-5= 15-7= 40-8= 19-5= 42-7= 8+4=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20-08-27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首先我出示挂图以情景导入,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不足点: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由于时间的伧促,对“想想做做”第六题解答实际问题的题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计算下面各题 2×9+3= 4×5+7= 7×2+3= 4×8-10= 6×5-9= 8×7-9= 3×9-12= 39+5×4= 48-12×3= 36×9-19= 27×6+48= 64-3×()=43 3×()+24= ()×5-10=15 应用题 1.小明有一本故事书,每天看了5页,看了9天,还剩35页没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2.桌子上有7行小方块,每行6个,现在取走6个小方块,还剩多少个? 3.每千克菠菜中大约含有3千克脂肪,每千克菠菜中蛋白质的含量约是脂肪的8倍,每千克菠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脂肪多多少千克?

计算下面个各题 5×7+25= 4+3×8= 2+4×7= 42÷7-6= 64÷8-4= 64÷8-4= 16-25÷5= 81÷9+5= 27÷9+18= 8×8-9= 85÷5+3= 46÷2-15= 87÷3+8= 把下面每组中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42÷6=7 (2.)48÷6=8 (3)42÷7=6 (4)24÷8=3 20-7=13 15+8=23 6-2=4 15+3=18 应用题 1.二年级一班有36名同学没有蛀牙,没有蛀牙的人数是有蛀牙人数的9倍,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青蛙妈妈抓了120只害虫,小青蛙说妈妈,你捉的害虫只数是我的3倍,小青蛙和青蛙妈妈一共捉了多少只害虫? 3.小明读一本故事书,每小时读9页,4小时后,还有40页没读。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计算下面各题 (45-17)×6 (38+22)÷6 (90-45)÷5 (40-31)×7 (267-183)÷3 (193-127)÷6 (46+38)÷4 (35+57)÷2 应用题 1.三年级两个班去植树,一班植42棵,二班植52棵,平均每个班植多少棵? 2.下面是学校两个篮球队球员的身高统计情况 欢乐队球员的身高统计表 单位:厘米 队员王强谢明李雷王小飞刘思 身高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对球员的身高统计表 单位:厘米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分享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 算

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跷跷板乐园去看一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 表扬:你观察的真仔细,知道了每个跷跷板上的人数。 追问:谁再来说说你知道的数学信息? 生2: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在旁边等待的有7人。 表扬:你更会观察了,找到的数学信息真完整!

师:谁能像他那样把数学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生3: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在旁边等待的有7人。 表扬:你听讲真认真!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1:3个跷跷板有多少人? 追问:你们会解答这道题吗? 生:3X4=12人 师:谁还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2:玩跷跷板的人比等待的人多多少人? 追问:这道题,你们会列式吗? 生:3X4-7 师:谁还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3: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课件出示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把你的列式写在答题纸上,并计算出来。(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预设1:分步算式 4×3=12(人) 12+7=19(人) 追问:这是谁列的?说说是怎么想的。 回答:4×3=12求的是3个跷跷板上一共的人,再用12加7个等待的人,就是跷跷板乐园一共的人。 表扬:你的思路真清晰! 预设2:综合算式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修改后)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执教:韦景规)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两步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按顺序正确地计算。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师:上新课之前,先来考考大家对上节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掌握如何。 课件出示练习 6×4+7 90-12×5 师:独立完成。 师: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课件出示) (同时板书:有乘法和加、减法→乘法) 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老师把这句话中的一个字改了,大家注意看大屏幕(出示课件)。齐读: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同时板书:有除法和加、减法→ 师:到底应先算什么?大家大胆猜测一下。 生:除法。 生:加法、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添加板书“→除法”、“加法”或“减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验证到底先算什么吧。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图中有哪些商品?把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全部说出来吧。生:……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师:要求一共应付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学生同桌交流,汇报: 生1:用一支钢笔的价钱加上一个订书机的价钱。 生2:用一个订书机的价钱加上一支钢笔的价钱。 师:怎样求一支钢笔的价钱?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并请两个同学板演。 生1: 40÷5+12 生2:12+40÷5 两生对话进行: 师: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列式及计算过程,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 师问生1:假如现在你就是老师,我想问你为什么先算40÷5? 生1:40÷5是一支钢笔的价钱,要先算钢笔的价钱,最后把它们的价钱加起来。生1:我这样讲解你们明白了吗? 师:有什么想问生2 的吗? 生:12+40÷5这个列式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先算40÷5? ……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有一点点感悟了吗? 师:我想问这两个同学,你们的列式不同,为什么计算结果却一样?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对比两个算式说)这两位小老师表现非常不错。不管是一支钢笔的价钱加上一个订书机的价钱,还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加上一支钢笔的价钱,都要先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