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1

教育法1

教育法1
教育法1

教育法

1、导论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于1996年3月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正式确立。

2、依法治教与教育的法治化(教育法的核心: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的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法治化。教育法治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

3、教育法治化要求做到:(1)主体合法(2)内容合法(3)程

序合法(4)救济有道:救治要符合法律的规定。

4、教育法制建设内容包括:(1)教育立法(2)教育行政执法

(3)教育司法(4)教育法制监督

2、教育法基本理论

1、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育法

是指所有有关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宪法性规范、法律、法规、规定和其他教育规范性文件的总

称;狭义的教育法则仅指教育法律,即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律。

2、教育法的本质:(1)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

体现,我国的教育法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关于教育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2)教育法具有社会性;(3)教育法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

3、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原则(广义):(1)依法治教的原

则是现代法治原则在教育法律制度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运用;

(2)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原则;(3)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4)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5)教育活动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6)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7)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的原

则。

4、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规范的效

力来源。

5、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有下列法律规范和规范性文件(1—6

效率等级递减):(1)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2)有关教育的法律(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4)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5)地方性教育法规(6)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7)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8)我国政府加入的及其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6、法律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所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

关联系的统一整体。

7、法律体系的基础要素是法律规范和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法

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

8、教育法的结构体系由下列教育法律子部门所构成:(1)教

育根本法(2)教育基本法(3)教育主体法(4)教育法活动(5)教育行政法

9、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我国教

育事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教育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社会主义道德与教育法具有密切的关系:(1)社会主义道

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3)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

础。(4)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教育法与政策的关系表现为:(1)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

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法具有指导作用。

(2)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3)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3、教育基本法

1、教育基本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宪法的基本法律:教

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是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该法于1995年9月1日施行。

2、教育法的特征:(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2)原则性和

可操作性相结合(3)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

3、《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

素质,促进社会主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4、《教育法》的适用范围。依据属隶原则,《教育法》第2条

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

法”。

5、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教育

法》第6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我们必须首先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3)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是由教育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应有的内容之一。(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5)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6)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在教育实践推行教育的市场化)。(7)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

6、教育基本制度:(1)国家实行学习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

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习教育制度。

(2)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特殊地区6年制)。监护人必须确保适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目的:建设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确保考试的公平和公正,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科门

类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1类。(7)国家实行扫除文盲教育制度。(8)国家实行教育监督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7、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

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8、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和职权(高等教育:国务院、省、

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以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9、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构中接受教育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他们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他们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

务。

10、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1、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何判断法律责任的存在):(1)

责任主体(2)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指行为人所为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

益,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3)损害结果。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4)直接的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5)主观过错。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12、违反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有关

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

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

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4)违法收费行为,行政处分。

4、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施行)

1、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的地位,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2、教师法的是教师主体法,它的颁布表明了中国教师是一个职

业群体。教师法规范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法上的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3、《教师法》的立法宗旨。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教师的

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度本法”。(1)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2)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3)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师法的特征:(1)教师法是教育主体法(2)教师法是职

业法(3)教师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5、教师的权利:(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

教学改革和试验的权利。(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队,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6、教师的义务:(1)教师由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

人师表的义务。(2)教师由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

学工作任务的义务。(3)教师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教师由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

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5)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6)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7、教师资格许可制度。获得教师资格是公民担任教师的前提条

件,只有具备教师资格的人才能担任教师、从事教师职业。

教师资格由四个要素构成:国籍要素、思想品德素养要素、能力要素(包括业务能力和身体能力)、学历要素。

8、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

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

9、教师资格的限制(禁止:暂时的)和丧失(永久失去):受

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形式处罚

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10、撤销其教师资格:一是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是品

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作弊的,3年内不的再考。

11、教师职务制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小学教师职务

设小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中学设中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包括技工学校文化课、技术理论课教师,其职务设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

师、教员;技工学校生产实习课教师职务设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教授、副教

授、讲师、助教。

12、教师聘任制度: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

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等形式。招聘是用人单位直接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公开、直接、自愿、透明度

高)。聘期届满后,聘任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协议被称为续聘,双方自愿续签聘任合同。解聘则是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属于辞聘。

13、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

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4、教师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1)违反教师法的民事法律

责任(2)违反教师法的行政法律责任:1、对有关人员侮

辱、殴打教师的,应由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对违反教师法的规定,打击报复教师的有关人员,由其

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改正。3、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教师法的规定或有关部门和负责人违反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而拖欠教师工资的。4、教师如果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不当体罚学生,品行不良侮辱学生,有严重影响教师形象的违法行为的。(3)违反教师法的刑事法律责任

5、高等教育法

1、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于清代末年,真正做出贡献是在20世纪

80年代以后。

2、《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3、自1999年1月1日其施行。

4、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包括

高等职业学校和各类成人高等学校。

5、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活动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6、基本原则(从第6条开始规定):(1)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2)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原则。(3)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4)对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第8条)。(5)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6)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原则。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7)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8)鼓励高等学校与社会、高等学校之间在国内外的协作交流和合作活动的原则。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7、《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1)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的。(2)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成长和发展的,所以,高等教育同样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就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3)我国宪法中明确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建设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一切活动同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8、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根本途径以及根本目标:高等教

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

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0、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

育)和非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

11、我国现行的学位学科门类包括11类:哲学、经济学、法学

(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包括体育

学)、文学(包括语言学、艺术学、图书馆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

12、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

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13、高等学校设立的总体要求: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

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14、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

有组织机构和章程。高等学校的章程包括:1、学校的名

称、地址;2、办学宗旨;3、办学规模;4、学科门类设

置;5、教育形式;6、内部管理体制;7、经费来源、财产

和财务制度;8、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9、章程修改程序;10、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2)有合格

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5、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

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16、高等学校的权利:

1、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相关其他权利(1)招生权: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指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2)专业设置权(3)教学自主权(4)科研和服务自主权(5)海外交流自主权(6)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主要指教职工管理的自主权)(7)财产管理自主权

2、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主要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39条: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

责制。)

17、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导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

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享有教育法和教师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外,还享有:(1)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权利;(2)参见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3)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权利;(4)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利。

18、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应当按照双方平等自愿

的原则进行。

19、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合同分为:(1)定期聘任合同(2)无定

期聘任合同(3)阶段性合同。

20、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学校

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

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

学贷款;(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活动公正评

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

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6)法律、法

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2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规定:对有违

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

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1)警告(2)严重警告(3)记过(4)留校察看(5)开除学籍。

学生由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1)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2)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3)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4)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5)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6)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7)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进行复查,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

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校证明。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家庭户籍所在地。

22、毕业。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

容,未达达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

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23、对于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行为,应当由教育行

政部门责令退回已经招收的学生,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于在高等学校招

收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已经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4、高等学校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如果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

施由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行为,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高等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几种情形:(1)学校

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6)学生有特异体制或者特点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7)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8)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9)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26、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

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应当由所在的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教育教学任务”是指按照聘约确定的或者依照行为人职责规定的应当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2)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行为”是指高等学校教师的人品或者行为严重有悖于社会公德和高等学校教师

的职业道德,严重有损于为人师表的形象和身份,在社会上和学生中产生恶劣影响的行为;(3)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27、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1)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2)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3)考生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4)在考试过程中旁

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5)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6)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7)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8)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

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9)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6、职业教育法

1、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

言的,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

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9月1日起实施。

3、职业教育法得立法宗旨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

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

法。

4、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1)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

分流的原则;(2)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

(3)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

5、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

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6、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2)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3)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

则;(4)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7、义务教育法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

程度的学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

2、义务教育的特征:(1)强制性。1、义务教育就意味着这种

教育是一种责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是承担这种责任的主体;2、只要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都要接受这种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征。(2)全面性。义务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征。(3)权力性(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4)公共性。义务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国家为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这是由政府强制推行的一种社会服

务。

3、义务教育法的特点:(1)概括性(总共只有18条)(2)原

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4、《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1)发展基础教育(2)促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2006年1月4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

案)》。

6、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1)保障义务教育经费(2)实施素

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3)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4)加强学校管理,保障学校安全,规范学校收费(4)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教学业务水平。

8、民办教育法(2002年低,民办教育法促进法颁布)

1、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1)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

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实现民办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3)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2、促进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

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使用本法。

3、民办教育的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

理。

4、3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

业的组成部分。

5、5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

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6、民办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原则(2)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3)鼓励保护原则(4)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7、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民办教育:

民办非企业法人)

9、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1、教育侵权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

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

2、教育侵权行为的特征:(1)违法前提的特殊性(2)违法主

体的多样性(3)违法性质的双重性(4)救济方式的综合

性。

3、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一是指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

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二是指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从而使个别的法律主体任然可以在恢复正常的法律关系中正当地享有权利。

4、“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即是指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

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

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5、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1)事后救济的原则

(2)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3)正当程序原则。指法定的国

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6、我国目前主要的法律救济方法一是行政救济,二是民事救

济。另一种特殊的救济制度,即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7、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主要是由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

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构成。

8、教育申诉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

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

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

9、教育申诉制度的特点:(1)教育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

和学生申诉制度两部分组成。(2)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3)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4)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10、申诉书的内容包括以下事项:(1)申诉主体的姓名、性

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等,委托代理的,还应包括指定代理人的有关情况;(2)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3)申诉要求;(4)申诉理由;(5)附项。

11、教师申诉的管辖具体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和

移送管辖。

12、所谓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

人)认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

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即复议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

13、行政复议的特征:(1)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

争议是行政复议的前提条件。(2)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为申请人,以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3)行政复议是一种

行政活动,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活动。(4)行政复

议以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审查内容。

(5)行政复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6)复议机关包括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和组织。(7)行政复议依法具有不同的法律

效果。复议决定对于执法争议不具有终局的效力。

14、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4)便民性原则。

15、复议管辖分为上级管辖、本机管辖、特殊管辖、移送管辖、

指定管辖等。

16、行政复议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17、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

政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18、行政诉讼的特征:(1)诉讼前提的特殊性(2)诉讼被告的

恒定性(3)诉讼主体的多元性(4)程序启动的被动性

(5)审理对象的限定性(6)举证责任的倒置性(不遵循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

19、行政诉讼VS行政救济制度:(1)性质不同(2)受理机关不

同(3)适用程序不同(4)审查范围不同(5)法律效力的

终局性不同。

20、行政诉讼法的特殊原则:(1)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

则(2)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21、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2、行政诉讼的程序总体上包括案件的起诉与受理、法院审理案

件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另外还包括执行程序。

教育法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5、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6、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8、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是? 答:(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答:(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法的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2.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3.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4.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 补救的法律制度。 5.教育法的遵守: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6.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取得的主体资格。 8.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 的约束,它是依法产生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 9.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而应当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所谓公定力,是指教育法规定的事项,是表达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和意志的,为此,该事项具有公认而确定的效力,即公定力,他人不得自行否定其效力。这与民法、刑法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民法和刑法一般都涉及当事人双方,如原告和被告双方,最后依据民法、刑法裁决。教育法则不然,它所规定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在当事人之间一般都具有不对等性,也就是说,不论这种关系的对方意见如何,只要国家机关依法下达了指示或命令,这种法律关系就形成了,关系的相对方就必须履行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任何个人无权否定教育法规定的法定效力。 2.学生提起申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小,可由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作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内。 最后,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3.教师聘任制有哪些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学生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 a)年义务教育制度。 A、九 B、十 C、十一 D、十二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 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 3、义务教育实行(a)领导,( ) 统筹规划实施,( ) 为主管理得体制。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4、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得,其父母或者其她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 d)批准。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得工资水平应当(b )当地公务员得平均水平。 A、相当于B、不低于C、略高于D、略低于 6、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得( c),加强对薄弱学校得建设。

A、学习与培训 B、沟通与合作 C、培训与流动 D、交流与互访 7、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 d),促进学生得全面发展。 A、辩证分析问题得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得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与实践能力 8、在民族地区与边远贫困地区工作得教师享有( c)津贴。 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D、特殊奉献补助 9、对未完成义务教育得未成年人与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得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C、学校D、人民政府 10、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a教育得权利,保证义务教育得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a),制定本法。 A、宪法与教育法 B、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教育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 1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与补课得同志可以去其她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 b )。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法律名词解释

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和基础),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特点: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专门活动,是国家机关实施职能的活动。 2、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一个中心,两个中心点。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 原则性:指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必须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邓小平立法思想为指针。 灵活性: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实现原则所必需、许可的各种具体形式、方法和步骤。严肃性:指法律必须具有权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制定、生效,就应当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不变,决不能朝令夕改。 连续性:是指创制、修改、补充法律时应当保持与原有法律在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衔接,法律应当吸收或保留原法律中那些合理有用的成分。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阶段: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完备阶段。 准备(起草)阶段:包括立法动议的形成、草拟法律草案条文,修改、补充法律条文,征徇有关单位和个人意见等。 确立(形成)阶段: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和审议;法律审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完备阶段:包括法的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等。 系统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 法律(规)整理: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汇编:指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如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类别或问题的性质,按照效力层级、时间顺序,作出系统排列,汇编成册。 法律编纂:是指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属于某一部门的全部现行法律顾问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编制成更加完善并具有特定结构的、统一的部门法典的法律。 法律的实施:指通过一不定期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的适用: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 法律解释: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教育法试卷及答案

教育法测试题及答案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5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是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教师主要通过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3. 是依法治教的要求,也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管理效率、保护有关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的需求。 4.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5.学校依法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承担责任。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______。 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2.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______。 A.在全国范围适用 B.只在本地区适用 C.只在本校适用 D.在外国也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______。 A权利B义务C权利和义务D权力 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______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校长B学校负责人C有关直接负责人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

人 5.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___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 A.15B.20C.30D.60 三、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 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D.自力救济 2.以下哪些处罚种类属于教育行政处罚:() A.警告、罚款 B.责令停止招生 C.撤销教师资 D.吊销办学许可证 3.李某是一名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A、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D、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 4.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有:() A.自行协商解决; B.申请调解; C.伤害事故的赔偿; D.不予理睬 5.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提起学生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 A.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的 C.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 D.对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职业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2、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 4、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的经费。 6、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 7、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举办企业和从事社会服务的收入应当主要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8、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 9、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10、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力。() √ 2、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3、企业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 4、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 × 6、国家不支持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扶持发展职业教育。() × 7、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不给予劳动报酬。()

卫生法学-名词解释

卫生法学-名词解释

1 .卫生法 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保护人体健康活动形成的卫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卫生法律关系 指由卫生法所调整的国家卫生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它们的内部机构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卫生管理和医药卫生预防保健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 .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是指用以调整卫生关系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它是卫生立法的基础,卫生司法的依据,卫生活动的准则。 4 .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 卫生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卫生法律关系中享有卫生权利和承担卫生义务的人。 5 .卫生法律关系的客体 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卫生权利和卫生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6 .卫生法律关系的内容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8 .医疗事故 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Medical staff)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

损害的事故。 9 .医学会 是由医学科学工作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等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医学社会组织。医学会是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的专门机构。 10.医疗过失 医疗过失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11.知情同意权 是指病人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并可以对医务人员所采取的防治医疗措施决定取舍的权利。 12.药品管理法 是调整药品监督管理,确保药品质量,维护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3.药品标准 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必须遵守的法定依据。 14. GMP 是英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译文简称。 GMP是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15. GSP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 案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9月1日起施行。 2、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4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5、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7、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8、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9、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10、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11、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6、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除外。(×)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所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9、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0、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除外。(×)

【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 )。 A、2006 .9.1 B、2007.1.1 C、2007.9.1 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b)的建设。A、城市学校B、薄弱学校C、农村学校 3、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b)。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4、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c)批准。 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凡年满(b )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A、5 ,6 B、6 ,7 C、7 ,8 6、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c)。 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c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c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b )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10、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a)。A、引咎辞职B、受到党纪处罚C、追究行政责任11、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c)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A、填鸭式B、题海式C、启发式 12、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a),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A、寄宿制学校B、全日制学校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13、(b)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A、初中B、普通学校C、小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1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c)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1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c)予以保 障。A、家庭B、学校C、人民政府 1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b)。A、制度保障B、安全保障C、经费保障 18、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c)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A、低于B、不低于C、高于 19、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c)的平均工资水平。A、工人B、医生C、公务员 2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c)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A、低于B、不低 于C、高于 二、填空题。

最新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法学》名词解释

1、教育法:教育法是调整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以国家机关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进行的办学活动、公民的学习活动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所从事的与教育有关的活动中发生的,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学生或其家长、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的规范内容。 2、依法治教: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自己做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 3、政策:就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以整个社会代表者的身份,为实现对社会的国家领导和为处理国内外事务而制定的行动方针、路线和原则。 4、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由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如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规定和调整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基本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通常规定和调整某一方面带根本性、普遍性的法律。 6、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这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行使其职权的一种表现,也是使其行政权得以通行的必要措施。 7、教育法律体系: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它是国家制定的,以教育内外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8、广义的立法:是泛指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9、狭义的立法:是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特定、具体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10、立法程序:法律制定的程序又称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法律制定的法定程序是不同的,但是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步骤:(一)法律议案的提出。(二)法律草案的审议。(三)法律的通过。(四)法律的公布。11、学校的法律定义: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机构。其中既包括学制系统以内,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12、组织机构: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根据其活动本身的性质要求而在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成员之间形成的权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结构。 13、学校及领导体制:有时也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它反映的是学校内部的管理权力与责任在党、政、群之间不同的分配关系。在这种分配的教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分工是建立在法规原则的基础之上,协作是建立在利益原则、情感原则、指令原则的基础之上。一般来说,学校领导体制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关系。14、办学自主权: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不同于民法上的或行政法上的权利,它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活动的资格和能力,一般叫做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专有的权利,是教育机构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 15、学业证书:是对受教育者学习经历、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的证明,是国家承认的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一经批准设立,就具有了依法颁发学业证书的权利,对经考核成绩合格的受教育者,按其类别,颁发毕业证书、结业证书等学业证书。 16、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法律的主要内容,它具有普适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特点。法律规范的普适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特点是通过它的特点的逻辑结构而实现的。具体的讲,法律规范是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假定、处理和奖惩。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有合乎特定的条件,出现特定的情况,才能适用特定的法律规范。 同时假定必须明确,否则,就不能得到正确的适用。 17、教育法体系:法律体系是以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为基 础,以部门法为主体,以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不同的法律 规范构成的不同层次为结构,以和谐一致的内容和完整统 一的形式所构成的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教育法体系是法 律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它是国家 制定的,以教育的内外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 综合。同法律体系一样,教育法体系并不是一国现行法律 规范的简单相加,教育法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反映教育 发展规律的要求,反映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其他要素的关系。教育法要正确的反映这些关系和要求, 就不能随意制定,就必须是以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 指导思想,以不同内容的法律规范组成的若干部门法为横 向结构,以不同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不 同层次为纵向结构的严密、完整、协调发展的一套法律规 范。 18、法律文本:法律文本是法律文件的主体内容,文本中 的规范性内容和非规范性内容必须经过一定的结构才能 形成完整的法律。文本按层次可分为章、节、条、款、项 等,按性质可分为总则、分则、罚则、附则等。总则一般 是法律文件的开端部分,主要规定该法律的立法目的、立 法依据、任务、原则、使用范围和实践效力等内容。总则 是整个理论的法律概括。分则是法律文件的实质性部分, 一般规定该法律的具体的各个部分内容,如支持、保护、 发展或者禁止、限制、取缔的内容,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允 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等等。罚则是对分则中禁止实施 的行为所规定的制裁措施。在教育法律、法规文件中,由 专设法则部分的,也有只用相应条款加以规定而不设专章 的,也有把奖励和处罚合起来单设专章的。附则是关于法 律的实施规定,如法律的公布时间和生效日期,法律的废 除、修改程序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有的法律文件 有负责专章,也有的仅用最终条款来规定这些内容。 19、法律渊源:法律渊源简称法源,人们往往从不同的意 义来理解法律渊源这一概念。在法学著作中,人们一般是 从形式意义来使用法律渊源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根据法律 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法律渊源是法律规范 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社会组织规范的一个重 要标志,只有体现国家意志并具有代表这种意志的某种特 定形式的社会规范,才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20、法律实施:法律实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 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实施法律规范 的活动。因此法律实施的过程就是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的具体运用、贯彻和实现的过程,就是将法律中设定的权 利与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中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并进而将 体现在法律中的国家意志转化为人们的行为的过程。法律 的实施具有两种方式,即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21、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广 义的法律适用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 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法律 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的活动。法律适用的专门机 关可以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 判机关。 22、法律的遵守:法律的遵守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 机关都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它们的 行为都是合法的行为,而不是违法的行为。 23、教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条的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这是教师的法律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l)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对教师身份特征而言的。教 师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条件。主要有:一是 教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二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 识;三是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有关规定,如语言表 达能力、身体状况等。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对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 的。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 本的条件。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承担其他职责的同 时,也承担教育教学职责,并达到教师职责基本要求的人 员,也可以认为是教师。(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 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 对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24、教师权利:教师权利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法享 有的权力,是国家对教师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 及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法 律上教师的权利包括教师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以及要求 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 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护其权利。 25、教师义务:教师的义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 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 定行为。教师做义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积极义务是指必须做出一定行 为的义务,消极义务是指不做出一定行为的义务。(2)绝 对义务和相对义务。绝对义务是指一般人都应承担的义 务,相对义务是指特定人承担的义务。(3)第一义务和第 二义务。第一义务是指不侵害他人的义务,第二义务是指 由于侵害他人的权利而产生的义务。 26、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教师培训是相 对于职前教育而言的,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帮 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 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培训制度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 27、教师培养:教师培养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各级各类学 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学历教育,属于教 师的职前教育。在当前世界范围而言,师资培养教育大体 上可分为以下三类:“定向型”师范教育,即在独立设置 师资培养机构培养师资,其培养目标是定向,以前苏联为 代表。“开放型”师范教育,即在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师资, 以美国为典型。“混合型”师范教育,即在一个国家同时 采用“定向型”、“开放型”两种师范教育体制。日本、欧 洲都采用这种制度。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定向型”师 范教育,各级师范院校成为师资培养的主体。但根据我国 《教育法》的规定,非师范学校也承担培养中小学教师的 任务。 28、教师考核: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 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法》第34条 规定,通过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法》还规定, 由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的主管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 29、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 位等多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其中经济地位决定了教师 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以及教师从事该项职业的积极性 和责任感;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在 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社会文 化、观念、道德等构成的综合形态中的地位。 30、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 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31、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 许可制度。 32、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 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 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33、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 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包括 职务设置、任职条件、职务评审。 34、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 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 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专用制度。 35、学生: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按照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 的公民。它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学生是国家社会成员,是 国家公民;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获得学籍的公民;学生是在学校

教育法律法规练习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教育部 2.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和根本法是() A 《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教育法》D《中国人民共和国基本教育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根据法规()的不同划分的 A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B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 C规定的内容D适用范围 4.《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属于() A教育单行法B教育行政法规 C地方性教育法规D教育规章 5.教育法规中确立的有关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基本制度和原则等,必须符合()A儿童身心发展规律B我国基本国情C《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D教育内在规律6.在我国,颁布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A国务院各部、委、局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7.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下列属于特殊法的是() A《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 8.《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属于() A教育行政法规B教育基本法C教育单行法律D教育规章 9.教育法律法规是以()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A社会规范B国家强制力C党的领导D社会主义价值观 10.“可以”“有权”“不受``````````干涉”这样的文字表述经常出现在()规范中 A义务性B授权性C强制性D任意性 11.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是按照法律规范的()分类的 A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B强制性程度C法律后果D自愿程度 1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的法律关系 A隶属型B平权型C调整性D保护性 13.下列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内容的是() A学校与政府B学校与社会C学校与教师D学校与家长 14.()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法律事实B法律规范C法律条文D法律责任 15.下列属于教师申诉范围的是() A政府行为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B企业单位侵犯其合法权益 C事业单位侵犯其合法权益D其他个人侵犯其合法权益 16.规定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是() A强制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 17.“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这属于() A义务性规范B授权性规范C制裁性规范D奖励性规范 18.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中不包含() A法定条件B法律后果C法律事实D行为准则 19.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关系 A权利义务B诚信C合同D社会契约 20.学校因管理不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学校负责人主要承担()

教育法试卷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试试题 学校:姓名: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自9月1日起施行。 2、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4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和。 5、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管理。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7、学校、教师可以对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8、国家建立以为主、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9、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和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10、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11、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6、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除外。()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所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9、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0、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除外。() 11、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12、受教育者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1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14、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15、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三、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什么时间修订的? 2十六大提出的新教育方针是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法》解读

《九年义务教育法》解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于2006年9月1日正式施行。新法共分8章63条,与1986年的旧法相比,法规条文在数量上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3倍多,在内容上基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对《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重要概念、基本原则做了基本的法律规定,然后分“第二章学生”、“第三章学校”、“第四章教师”、“第五章教育教学”、“第六章经费保障”、“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分别对义务教育各方面进行了法律规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对旧义务教育法的全面修订和更新,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将在相当时间内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起到规范保障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作为立法的根本出发点 受教育权是现代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必须予以保障。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非常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立法依据是宪法、教育法。这一规定反映了义务教育法立法的本质。比较而言,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提出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宽泛而不明确。所以,新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本质。 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平等性。 强制性。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典型特征。这种强制,既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国家而言。非义务教育则不是强迫的,而是选择性的,自愿的。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特别突出了这种强制性。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里特别突出了义务教育是所有儿童、少年“必

教育政策法规名词解释

教育政策法规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 1、教育法规:就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与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与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制化就是教育法律化与制度化的简称,它就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与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3、学业证书制度: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的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其她证书。 4、学业证书:就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她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者其她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其学业情况的凭证。 5、学制: 6、法律责任: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她人佥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7、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学校、公民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她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8、教育申诉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对学校、其她教育机构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不服,或者在其佥权益遭受伤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申明不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 9、学力:学习能力,即就是一种与相应的学历教育毕业的人具有同等学习能力的意思。 10、职业教育: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种类的职业教育学校与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法律活动。 12义务教育:就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就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13、校长负责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14、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概念:指学生在学校管理下发生的人身伤害。包括身体与精神伤害,不包括学生遭受的财产损失,也不包括教育工作者受到的伤害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测试题 一、单项选则题: 1、不满( B )的未成年人就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她的法定监护人代理民事活动。 A、九周岁 B、十周岁 C、十一周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