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 摄影测量学 名词解释

遥感 摄影测量学 名词解释

遥感 摄影测量学 名词解释
遥感 摄影测量学 名词解释

镜头的分解力:是表征物镜分辨被摄景物微小细节的能力,其大小用在焦平面上1毫米宽度内 能分辨的互相平行的线条数表示,单位为线对/mm 。

相对孔径:镜头的有效孔径D 与焦距f 的比值, 即D /f 。

光圈系数:相对孔径的倒数为光圈系数。

镜头的光强度:从被摄物体发射的光线通过摄影镜头后,能在焦平面产生多大的照度,或者说产生光学影像亮度的能力如何,这种表达镜头产生光学影像亮度的能力称为镜头的光强度。

镜头的视场角与像场角:镜头能在像面上构成影像的范围称为视场,其直径对镜头中心所成的角称为视场角。影像清晰的圆形范围称为像场,其直径对镜头中心的张角为像场角。 超焦点距离: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位于无穷远处的景物可清晰构像;同时离镜头不小于某一距离的所有物体,其构像都清晰,这个距离就称为超焦点距离,通常用H 表示。

景深:当摄取一有限距离景物时,在景物前后一定距离内,其构像都是清晰的。此构成清晰影像的物方纵深范围称为景深,用D.F 表示。

潜影:潜影是感光材料经曝光后产生的肉眼看不见的图像,它能被随后的显影变成可见影像。 光学增感:使乳剂的光谱敏感范围增大,向长波长方向扩展。

感光中心:

全色片:对全部可见光敏感的胶片。

光学密度:表示感光材料经曝光显影后的变黑程度。D =lgO=lg(1/T)=lg(F 0 /F)

曝光量:感光材料的乳剂层在曝光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光通量总和,在数值上等于照度E 和曝光时间的乘积。H = E × t (勒克司·秒)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程度,数值上用感光材料达到某一基准密度时所需要的曝光量来衡量。(S =K/H D )

反差系数:特性曲线直线部分某两点的密度差与其所对应的曝光量对数差之比,即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宽容度:在数值上等于特性曲线直线部分两端点所对应的曝光量的对数差。它反映的是感光材料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影像边缘的清晰的程度,或者说是边界密度变化的程度。

颗粒度:颗粒性是由于银粒的不均匀分布而使人产生的主观印象,而颗粒度是对这种视觉印象的客观度量。

感光测定:在摄影学中,定量的描述感光材料特性的技术过程称为感光测定。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成分的一种度量。当某一光源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部分的 分布与绝对黑体在某绝对温度K (绝对温度零度为-273℃)时的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部分相同时,则称黑体的绝对温度为该光源的色温。

灰雾:感光材料未曝光面积上经摄影处理后产生的密度值。

曝光宽容度:胶片宽容度和景物反差之比。即曝光宽容度=L/U

分解力:表示感光材料的乳剂层能清晰表达被摄景物微小细节的能力,其大小用1mm 宽度内乳剂层能清晰表达的等间隔平行线条的最大数目来表达,其单位为线对/mm 。

彩色的三特征:1、色别:指不同颜色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就是各种颜色的名称,取决于投射到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2、明度:指同一色别的颜色所辐射的能量强弱不同而使人眼感觉到的的差别,取决于人眼感觉的辐射能的量。3、饱和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表示色别与明度相同时色彩之间的差别程度,取决于颜色中所含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 互补色光:任何等量的两种色光相加如能产生白光,则这两种色光就互为互补色光。 大气蒙雾:大气层受太阳光照射以后产生的发光现象统称为大气蒙雾。

像点移位:摄影时,由于飞机的高速运动,使胶片(CCD)上的地物构像沿航线方向产生移动,

A

H f

t W ??=δ

称为像点移位或影像位移。

内方为元素:航摄仪主距

和像主点坐标 称为航摄仪的内方为元素。

焦距:从透镜的像方主点H ′到像方焦点F ′的距离,叫做像方焦距,又叫后焦距.从透镜的物方主点H 到物方焦点F 的距离叫做物方焦距.

1.景深: 摄影中,景物前后一定距离内其物像都是清晰的,此清晰的物方纵深范围称为景深

2. 镜头的分解力:确定镜头对物体细节的表达能力。用在焦平面上1mm 的宽度内,可以分辨的互相平行的最大线条数表示,单位:lp/mm.

3.相对孔径:最小孔径与镜头焦距f 的比值,就是d/f.

4.光圈系数:相对孔径的倒数,即镜头焦距f 与最小孔径d 的比值,也就是f/d.

5.镜头的光强度:用来表达镜头产生光学影像亮度的能力.

6.镜头的视场角:镜头能在像面上构成影像的范围称为视场,其直径对镜头中心所成的角称为视场角。

7.镜头的像场角:构成清晰影像的圆形范围叫做镜头的像场,像场直径对镜头中心的张角称为像场角.

8.超焦点距离:当镜头调焦于无穷远处时,在某一有限距离上的景物可构成清晰影像,同时比它更远的景物可清晰构像,比它更近的地方就不能清晰构像了,这个距离就是超焦点距离. 9.物理成熟:卤化银小颗粒在一定的条件下长大为大颗粒的过程,又叫第一次成熟.

10.感光中心:在第二次成熟中形成Ag 和Ag2S 微斑,这些微斑形成了提高AgX 对光的敏感度,故将微斑称感光中心.

11.光学增感:使乳剂的光谱敏感范围增大,像长波方向移动的过程.

12.光晕:在摄影中,当景物较亮时,卤化银晶体会对光的进行散射,同时片基表面还对光进行反射,有可能使影像附近不应曝光的AgX 颗粒也感了光,从而使光点的像扩大,这种现象称为光晕.

13.全色片:对全部可见光敏感胶片.

14.色盲片:乳剂中未加光学增感剂,只能感受波长为500nm 以下的蓝紫光的胶片.

15.正色片:又叫分色片其乳剂感色范围约为350nm 到580nm ,不感红光.

16.光学密度:指感光材料在曝光和显影后的致黑程度,用D 表示,在数值上等于lg1/T ,T 为透光率.

17.曝光量:感光材料的乳剂层在曝光时间里单位面积上所受光通量的总和,等于照度与曝光时间的乘积,即:H=E*T.

18.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对光敏感程度的指标,感光材料达到某一规定密度所需的曝光量越大,感光度越小.

19.反差系数: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等于影像反差与景物反差的比值.

20.宽容度:分为胶片宽容度和曝光宽容度.胶片宽容度反映感光材料记录亮度范围的能力,等于特性曲线直线部分对应的曝光量对数差.曝光宽容度=胶片宽容度/景物反差.

21.清晰度:影像边沿清晰的程度,或者是边界密度变化的速度.

22.颗粒度:对感光材料中颗粒的不均匀性的一种客观度量.

23.感光材料的分解力:乳剂层能清晰表达被摄景物微小细节的能力,用1mm 宽度内,乳剂层能清晰表达等间隔平行线条的最大条数,单位为”lp/mm ”.

24.三原色光:所有色光都可以由红光、蓝光、绿光由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所以,在摄影中把k f 00,y x

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25.互补色光:若两色光相加后得白光,则该两色光就互称互补色光

26.彩色的三特性:即色别、明度、饱和度,它们用来描述色的变化.色别决定于人眼睛接收的光谱成分;明度决定于人眼感觉的辐射能量;饱和度决定于颜色的纯洁性.

27.色罩:使用带色成色剂,使冲洗出来的片子蒙上了一层颜色

28.日光型彩色片:它的三层乳剂对红、绿、蓝的表现能力差不多,适用于在日光或闪光灯下拍摄

29.灯光型彩色片:它的三层乳剂对蓝光的表现能力较强,适用于标准钨丝灯或强光灯下拍摄.

30.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方向与地平线的夹角

31.大气光学厚度: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大气几何厚度与大气单位厚度减弱系数的乘积,即套。=K*r。

32.大气蒙雾:大气层受太阳光照射以后产生的发光现象,又叫大气烟雾。

33.大气窗口:能够穿过大气层的电磁波波谱段.

34.航向重叠与航向重叠度:在航摄中,为了进行立体观测和像片连接,要求相邻相片之间有一定重叠.在同一航线内相邻像片间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行向重叠度是航向重叠的度量,计算公式为:qx=Px/Lx,其中Px是沿航线方向在地面上的重叠长度,Lx是像幅沿航线方向在地面上的投影长度。

35.旁向重叠与旁向重叠度:在航摄中,为了进行立体观测和像片连接,要求相邻相片之间有一定重叠.相邻航线之间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旁向重叠度是旁向重叠的度量,计算公式为: Qy=py/ly*100%,其中Py是旁向重叠宽度,Ly是像幅旁向边长。

36.最大许可曝光时间:航摄中,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最大容许像移值所需要的曝光时间,其计算公式为:t<=的塔max*H min/Wf.

37.镜头畸变差:由于物镜残差的存在,使通过前节点的入射光与后节点的出射光不平行,使实际像点出现偏差,这就是镜头的畸变差.

38.航摄仪内方位元素:航摄仪主距fk和像素主点坐标x0、y0称为航摄仪的内方位元素,它是航摄仪的检定内容之一.

39.相对航高:摄影时飞机离航摄分区内平均基准面的高度.

40.平均基准面:它是一个基准平面,它的高程为最低基准面高程与最高基准面高程的算术平均值.

41.基高比:投影基线与行高之比,即B/H.

42.航摄比例尺:在航摄中,焦距与航高的比值就是航摄比例尺,它要与成图比例尺相适应。

43.像片倾斜角:航摄仪的主光轴与通过镜头的铅垂线所夹的角.

44.航线弯曲度:在一航线上,将首末两像片主点连线,该直线到航线的最远距离(的塔)与连线长L之比叫航线弯曲度

45.旋偏角:相邻两像片主点连线与像片沿航线方向的框标方向的夹角.

摄影测量学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空中三角测量: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控制点,计算待求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测量方法。 2像点位移:由于在实际航空摄影时,在中心投影的情况下,当航摄的飞行姿态出现较大倾斜即像片有倾斜,地面有起伏时,便会导致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在理想情况下的构像,产生了位置的差异,这一差异称为像点位移。 3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个摄影站点间的空间距离。 4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应有一定范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5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相邻两像片的重叠度 6同名核线:同一核面与左右影像相交形成的两条核线,其中核面指物方点与摄影基线所确定的平面。 7像片的内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的参数,f,x0,y0 8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10绝对定向元素: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与其影像上对应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2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填空 1、4D 产品是指 DEM 、DLG 、DRG 、DOM 。 2、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3、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4、模拟摄影测量是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 5、解析摄影测量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6、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主要包括底片变形改正,摄影机物镜畸变差改正,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7、共线方程表达的是像点、投影中心与地面点之间关系。 8、立体摄影测量基础是共面条件方程。 9、把一条航线的航摄像片根据地物影像拼接起来,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现为弯弯曲曲的折线,称航线弯曲。 10、航摄像片为量测像片,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11、地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12、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像点的z 坐标值都为-f 。 13、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三个直线元素(Xs 、Ys 、Zs ):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三个角元素(?、ω、κ) ) :描述像片的空间姿态。 14、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目的、标准是两像片上同名像点的投影光线对对相交。 15、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任务是利用解析计算方法处理立体像对,获取地面点的三维空间信息。 16、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各自的像平面坐标系的x 、y 坐标之差,分别称为左右视差、上下视差。 17、解析法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是同名光线对对相交于核面内。 18、解析绝对定向需要量测 2 个平高和 1 个高程以上的控制点,一般是在模型四个角布设四个控制点。 1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按数学模型分为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光束法。 20、像底点上不存在投影差,但存在倾斜误差。倾斜航片上等比线上点的倾斜误差等于零。 21、立体模型空间相对定向时,连续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单独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 22、某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为(x,y),摄影仪主距为f ,则该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y ,-f )。 23、摄影测量采用的五种常用坐标系中,地面测量坐标系是左手系。 222 v w b b φωκ、、、、22211ωκ?κ?、、、、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 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 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用图)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 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评价与预 报的统称。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 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 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立具有代表性判别 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象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靠不同地 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 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地物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是通过与判 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12、灰阶: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不同表现在五行图像上是色调的深浅不同,色调 深浅的分级为灰阶。 13、光谱效应:由于各种地物的物质成分、表面结构以及表面温度等的不同,造成了光 谱特性的差异。地面遥感是多波段的,不同地物在相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同一底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因此,对不同波段的图像判读,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称为光谱效应。即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遥感探测能

摄影测量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 2航向重叠 3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4相对航高 5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6外方位元素 7核面 8绝对定向元素 二、问答题 1.写出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式并说明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2.指出采用“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和“相对定向+绝对定向”两种方法计算地面点坐标的基本步骤。 3.简述利用光束法(一步定向法)求解物点坐标的基本思想。 4.简述解析绝对定向的基本过程。 5.简述相对定向的基本过程。

6.试述航带网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步骤。 二、填空 1摄影测量的基本问题,就是将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 2人眼产生天然立体视觉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的存在。 3相对定向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两种常用的相对定向元素系统的特点及相对定向元素。 2倾斜位移的特性。 3单航带法相对定向后,为何要进行比例尺归化?怎样进行? 4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基本思想。 5何谓正形变换?有何特点? 四、论述题 1空间后方交会的计算步骤。 2有三条航线,每条航线六张像片组成一个区域,

采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1)写出整体平差的误差方程式的一般式。(2)将像片进行合理编号,并计算带宽,内存容量。 (3)请画出改化法方程系数阵结构简图。 参考答案: 一、 1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想信 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加以 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影的对象 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2供测图用的航测相片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的重叠。 3知道像片的内方位元素,以及三个地面点坐标和量测出的相应像点的坐标,就可以根据共线方程求出六个外方位元素的方法。

遥感类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 模拟图像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连续变化,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又称光学图像 数字图像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的、用离散数学表示的图像。数字图像的最小单元是像素 遥感数字图像(digital image)是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图像。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电磁波谱 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电磁辐射的能力,随所反射的电磁波波长变化而变化。如以横坐标表示波长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其反射率(或反射亮度系数)可构成反映反射光谱特性的曲线,称为反射光谱曲线 高光谱图像: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中获取有关数据得到的遥感图像,波段多,波段范围一般<10nm 高空间分辨率图像:空间分辨率<10m遥感图像 遥感影像地图以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为基础,经几何纠正,配合数字线划图和少量注记,将制图对象综合表示在图面上的地图。遥感影像地图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与几何信息,又有行政界限和属性信息,直接提高了可视化效果 遥感图像模型:传感器探测地物电磁波辐射能量所得到的遥感图像从理论角度归纳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 多源信息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复合后将更有利于综合分析,一般包括匹配和复合两个步骤 像素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像素是A/D 转换中的取样点,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像素值称为亮度值(灰度值/DN值)。亮度值的高低由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辐射强度决定。由于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性质不同且受大气影响不同,相同地点不同图像(不同波段、时期、种类)的亮度值可能不同,因此灰度值是相对的,仅能在图像内部相互比较。只有来源于同一物理过程或经标准化处理后才能将两景图像灰度值进行比较 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称为遥感图像解译,分为目视解译(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颜色、形状、位置)和计算机解译(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的系列操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

遥感原理复习

遥感原理试题(1) 代码:428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4分) 1、维恩位移定律 2、光谱分辨率 3、发射率 4、合成孔径雷达 5、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6、成像光谱仪 7、主动遥感 8、航空遥感 9、数字图像 10、航片数字化 二、选择题(20分,每空2分) 1、下列遥感卫星中,图像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是() A 、IKONOS B、LANDSAT7 C、QUICKBIRD D、SPOT5 2、下列遥感传感器中,图像光谱分辨率最高的是() A、MODIS B、MSS C、TM D、HRV 3、下列遥感卫星中,由印度发射的是() A、NOAA B、EOS C、CBERS D、IRS 4、太阳辐射的峰值波长位于()波段 A、可见光 B、近红外 C、远红外 D、微波 5、常温地物发射辐射的峰值波长位于()波段 A、可见光 B、近红外 C、远红外 D、微波 6、干涉雷达的英文简称是() A、SAR B、INSAR C、DINSAR D、LIDAR 7、彩色遥感图像的三原色是() A、红黄绿 B、红黄蓝 C、红黄青 D、红绿蓝 8资源卫星一般选择太阳同步轨道,是为了() A、保持大致相同的比例尺 B、保持大致相同的光照条件 C、形成较大的区域覆盖 D、方便轨道控制 9、SPOT HRV图像的成像方式是() A、摄影 B、线阵列CCD C、面阵列CCD D、光机扫描 10、下列软件中()不是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A、PCI B、ENVI C、MAPINFO D、ERDAS 三、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 1、大气对太阳辐射主要有哪些影响?设计遥感器时如何考虑这些影响? 2、光机扫描仪成像与线阵列CCD成像的比较。 3、微波遥感的特点? 4、简述遥感数字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例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说明其原理。 5、什么情况下需要对遥感图像进行灰度重采样?例举一种重采样方法,说明其原理。

遥感 摄影测量学 名词解释

镜头的分解力:是表征物镜分辨被摄景物微小细节的能力,其大小用在焦平面上1毫米宽度内 能分辨的互相平行的线条数表示,单位为线对/mm 。 相对孔径:镜头的有效孔径D 与焦距f 的比值, 即D /f 。 光圈系数:相对孔径的倒数为光圈系数。 镜头的光强度:从被摄物体发射的光线通过摄影镜头后,能在焦平面产生多大的照度,或者说产生光学影像亮度的能力如何,这种表达镜头产生光学影像亮度的能力称为镜头的光强度。 镜头的视场角与像场角:镜头能在像面上构成影像的范围称为视场,其直径对镜头中心所成的角称为视场角。影像清晰的圆形范围称为像场,其直径对镜头中心的张角为像场角。 超焦点距离: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位于无穷远处的景物可清晰构像;同时离镜头不小于某一距离的所有物体,其构像都清晰,这个距离就称为超焦点距离,通常用H 表示。 景深:当摄取一有限距离景物时,在景物前后一定距离内,其构像都是清晰的。此构成清晰影像的物方纵深范围称为景深,用D.F 表示。 潜影:潜影是感光材料经曝光后产生的肉眼看不见的图像,它能被随后的显影变成可见影像。 光学增感:使乳剂的光谱敏感范围增大,向长波长方向扩展。 感光中心: 全色片:对全部可见光敏感的胶片。 光学密度:表示感光材料经曝光显影后的变黑程度。D =lgO=lg(1/T)=lg(F 0 /F) 曝光量:感光材料的乳剂层在曝光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光通量总和,在数值上等于照度E 和曝光时间的乘积。H = E × t (勒克司·秒)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程度,数值上用感光材料达到某一基准密度时所需要的曝光量来衡量。(S =K/H D ) 反差系数:特性曲线直线部分某两点的密度差与其所对应的曝光量对数差之比,即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宽容度:在数值上等于特性曲线直线部分两端点所对应的曝光量的对数差。它反映的是感光材料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影像边缘的清晰的程度,或者说是边界密度变化的程度。 颗粒度:颗粒性是由于银粒的不均匀分布而使人产生的主观印象,而颗粒度是对这种视觉印象的客观度量。 感光测定:在摄影学中,定量的描述感光材料特性的技术过程称为感光测定。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成分的一种度量。当某一光源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部分的 分布与绝对黑体在某绝对温度K (绝对温度零度为-273℃)时的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部分相同时,则称黑体的绝对温度为该光源的色温。 灰雾:感光材料未曝光面积上经摄影处理后产生的密度值。 曝光宽容度:胶片宽容度和景物反差之比。即曝光宽容度=L/U 分解力:表示感光材料的乳剂层能清晰表达被摄景物微小细节的能力,其大小用1mm 宽度内乳剂层能清晰表达的等间隔平行线条的最大数目来表达,其单位为线对/mm 。 彩色的三特征:1、色别:指不同颜色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就是各种颜色的名称,取决于投射到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2、明度:指同一色别的颜色所辐射的能量强弱不同而使人眼感觉到的的差别,取决于人眼感觉的辐射能的量。3、饱和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表示色别与明度相同时色彩之间的差别程度,取决于颜色中所含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 互补色光:任何等量的两种色光相加如能产生白光,则这两种色光就互为互补色光。 大气蒙雾:大气层受太阳光照射以后产生的发光现象统称为大气蒙雾。 像点移位:摄影时,由于飞机的高速运动,使胶片(CCD)上的地物构像沿航线方向产生移动, A H f t W ??=δ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习题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名词解释: 1、遥感 2、遥感技术 3、电磁波 4、电磁波谱 5、大气窗口 6、光谱反射率 7、光谱反射特性曲线 问答题: 1、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2、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 3、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 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名词解释: 1、遥感平台 2、遥感传感器 3、卫星轨道参数 4、升交点赤经 5、轨道倾角5、近地点角距 6、卫星姿态角 7、重复周期 8、近圆形轨道 9、与太阳同步轨道10、近极地轨道 11、小卫星 问答题: 2、以Landsat-1为例,说明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及其在遥感中的作用。 3、叙述地心直角坐标系与地心大地直角坐标系的差别和联系。 4、获得传感器姿态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其原理。 5、简述遥感平台的发展趋势。 6、LANDSAT系列卫星、SPOT系列卫星、RADARSAT系列卫星传感器各有何特点?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名词解释: 1、遥感传感器 2、红外扫描仪 3、多光谱扫描仪 4、推扫式成像仪 5、成像光谱仪 6、MSS 7、TM 8、HRV 9、SAR 10、INSAR 11、CCD 12、真实孔径侧视雷达13、合成孔径侧视雷达14、全景畸变 15、动态全景畸变 16、静态全景畸变 17、距离分辨率18、方位分辨率19、雷达盲区20、粗加工产品 21、精加工产品22、多中心投影 填空题: 1、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大体上可分为等几种。 2、遥感传感器大体上包括几部份。 3、MSS成像板上有个探测单元;TM有个探测单元。 4、LANDSAT系列卫星具有全色波段的是 ,其空间分辨率为。 5、利用合成孔径技术能堤高侧视雷达的分辨率。 6、扫描仪产生的全景畸变,使影像分辨率发生变化,x方向以变化,y 方向以变化。 7、实现扫描线衔接应满足。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全景畸变引起的影像比例尺变化在X方向①与COSθ成正比②在X方向与 COSθ成反比③在X方向与COS2θ成正比④在X方向与COS2θ成反比。 2、全景畸变引起的影像比例尺变化在Y方向①与COSθ成正比②与COSθ成反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编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 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 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 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7、像场 :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 :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 :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 :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 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 1、k 2称为核点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 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 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 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 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成 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 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33、空间后方交会 就是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值反求像片外方位元素 ()()()()(){}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 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b为常数2897.8 4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8-1.0um)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1.3-2.5um)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

最新《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A)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 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地物的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复杂性,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目视能力。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 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 段。 11、光谱反射率:p =P P/P O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P占总入射能量R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p。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丫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 和波长入的函数。(19页公式)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入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当绝对 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卩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②反射率等于0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不 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 7、像场?: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1、k 2称为核点 ?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 成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 差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 素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考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理论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数字图像: 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 续的、用离散数学表示的图像。 2.遥感数字图像: 是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图像。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 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3.像素: 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像素是A/D转换中的取样点,是计 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 4.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 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的系列操作过程。 5.频率域: 频率域基于傅里叶变换,频率域的图像处理是对傅里叶变换后产 生的反映频率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 二、简答 1.怎样理解图像处理的两个观点:离散方法的观点和连续方法的观点 答:(1)离散方法的观点认为,一幅图像的存储和表示均为数字形式,数字是离散的,因此,使用离散方法进行图像处理才是合理的。与该方法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空间域。空间域图像处理以图像平面本身为参考,直接对图像中的像素进行处理。 (2)连续方法的观点认为,我们感兴趣的图像通常源自物理世界,它们服从可用连续数学描述的规律,因此具有连续性,应该使用连续数学方法进行图像处理。与该方法相关的一个主要概念是频率域。频率域基于傅里叶变换,频率域的图像处理是对傅里叶变换后产生的反映频率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完成频率域图像处理后,往往要变换回到空间域进行图像的显示和对比。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答:(1)物理学中电磁辐射、光学和电子光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地理学知识是有效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认识地球客观世界的基本条件;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信息处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信息论的基础和方法,才能保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4)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知识。 三、填空 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增强)、(图像校正)、(信息 提取)。 2.图像校正也称图像恢复、图像复原,校正的方法除了图像增强中的一些方 法外,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其中硬件系统 主要由计算机、(数字化器)、(大容量存储器)、(显示器)和(输出设备)、操作台。 4.在计算机中,基本的度量单位是(比特(位))。存储一幅1024字节的8 位图像需要(1MB)的存储空间。一景正常的包括7个波段的LANDSAT5的TM图像文件,至少占用(200MB)的存储空间。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库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 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5、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3、 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请绘出小麦、湿地、沙漠、雪的典型光谱曲线图,并分别对这些光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出说明。 5、 遥感某火电厂冷却水的热污染(温度梯度为90-50度),试问在哪个波段、选用何种传感器,在每天什么时刻及天气状况下,遥感最为有利,为什么(b=2.898×10-3m.K,计算精确到0.1um)。 6、 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7、 光的合成怎样推算新颜色?用色度图说明。 8、加色法和减色法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加色法,什么时候用减色法? 9、 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第三章

遥感图象获取原理 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3、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 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第四章 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1、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公为哪几类? 2、 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测定像片的比例尺? 3、比较航空摄影像片与地形图的投影性质有什么差别? 4、 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航天遥感与卫星图像 1、 试从技术特性和应用两方面,对航天(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作一比较。 2、航天遥感平台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 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 4、简述卫星图像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1、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 什么叫辐射误差,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3、什么叫大气校正?试说明回归分析和直方图校正的原理。 4、 几何校正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像元灰度重采样?有几种方法?各有何优劣?几何校正时对GCP有何要求? 5、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 1、解析相对定向:根据同名光线对对相交这一立体相对内在的几何关系,通过量测的像点坐标,用解析计算方法解求相对定向元素,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确定模型点的三维坐标。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将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动态 GPS 定位技术获取的摄影中心曝光时刻的三维坐标作为带权观测值,引入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整体求解影像外方位元素和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的理论和方法。 3、主合点:地面上一组平行于摄影方向线的光束在像片上的构像 4、核线:立体像对中,同名光线与摄影基线所组成核面与左右像片的交线。 5、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的重叠度。 6、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7、影像匹配:利用互相关函数,评价两块影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 8、影像的内方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 9、影像的外方元素:描述像片在物方坐标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0、景深: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11、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2、空间后方交会: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或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13、摄影基线:相邻两摄站点之间的连线。 14、像主点:像片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15、立体像对:相邻摄站获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两张影像。 16、数字影像重采样:当欲知不位于采样点上的像素值时,需进行灰度重采样。 17、核面:过摄影基线与物方任意一点组成的平面。 18、中心投影:所有投影光线均经过同一个投影中心。 19、单模型绝对定向:相对定向所构建的立体模型经平移、缩放、旋转后纳入到地面坐标系中的过程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20、数字影像内定向:同一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与其扫描坐标不相等,需要加以换算,这种换算称为数字影像内定向。 21、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22、内部可靠性:一定假设条件下,平差系统所能发现的模型误差的下界值 22、外部可靠性:一定显著性水平和检验功效下,平差系统不能发现的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23、摄影学: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相片,通过相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技术。 24、影像信息学:是一门记录、储存、传输、量测、处理、解译、分析和显示由非接触传感器影响获得的目标及其环境信息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

南大遥感名词解释

南大 1、遥感: 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识别地物的原理: 2、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把有关地球的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的虚拟地球,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的高度综合,数字地球建设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场纵深变革。 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4、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大气窗口波段透射率/% 应用举例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0.3~1.3 μm>90 TM1-4、SPOT的HRV 近红外 1.5~1.8 μm80 TM5 近-中红外 2.0~3.5 μm80 TM7 中红外 3.5~5.5 μm NOAA的A VHRR 远红外8~14 μm60~70 TM6 微波0.8~2.5cm 100 Radarsat 5、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即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等于0。也叫完全辐射体。 6、航空相片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称为像片比例尺,用1/m表示。平坦地区、摄影时像片处于水平状态(垂直摄影),则像片比例尺等于像机焦距(f)与航高(H)之比。 7、加色法: 8、混合像元:若像元包含多种土地类型,则为混合像元。遥感所获取的光谱信号是像元所对应的地表物质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9 、DTM: 2.辐射源:能够向外辐射电磁波的物体。任何物体都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电磁波。 3.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常用温度为5900K的黑体辐射来模拟; 4.其辐射波长范围极大;辐射能量集中于短波辐射。 4.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μ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大于6μ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3-6μ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 5.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焦耳J;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