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0年5、6月份)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0年5、6月份)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0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5、6月份)

坚决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
2010年05月06日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降低20%和10%左右。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各地区、各部门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四年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就目前的进度看,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特别是从去年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长,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趋势明显减缓,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众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彻底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们的资源就难以支撑、环境就难以容纳、社会就难以承受、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是一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事关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攻坚之年,因此,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
目前,距离目标的最后期限已经不足8个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国务院及时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又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决战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各地区、各部门真正

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扎实地把工作做细、做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010年05月11日
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化武器,为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期盼在贯彻落实上动真格、下功夫、见实效。
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基层探索和创新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监督链条。《责任追究办法》细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了责任追究的主要情形,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方式,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杀手锏";《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报告的有关事项和审核程序,前移了监督关口,为选人用人安装了"过滤器";《"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要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强化了全委会在用人监督上的作用,为评估选人用人效果提供了"度量衡";《离任检查办法》规定市县党委书记即将离任时,要对其选人用人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是一种"用人审计"。四项制度全面加以实施,将有力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进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要增强原则性、体现战斗性,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得罪人。对报告的事项要认真审核,严格入口监督;对民主评议的结果要充分运用,做到奖优惩劣;对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要切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查实的用人问题要纠正问责,不搞下不为例。要做好四项监督制度的宣传,将有关执行情况在党内和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监督、参与监督、支持监督。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检查工作和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硬任务,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要有硬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整饬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干部人事纪律松懈现象,始终保持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在继续整治拉票贿选问题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买官卖官行为,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要密切关注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新变化新动向,不管刮的是什么风,不管风从什么地方来,都要坚决抵制。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机制,坚持有案必查、鼓励自查、上级督查。坚持实报必查、查实必究、失职追责。既要发挥查处的惩戒功能,更要发挥查处的教育功能,做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
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担负重大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带头落实制度要求,坚决纠正违反制度行为,用党性原则、刚性制度和铁的纪律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遵守四项监督制度,自觉履行用人职责、规范用人行为、接受用人监督。

万紫千红总是春--祝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开幕
2010年05月11日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经过3年的筹备,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羊城广州隆重开幕。在这个三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上,在半个月的艺术嘉年华上,我国文化创作领域的丰硕成果将得到集中展示,广大群众将有机会检阅并品味一个个与这个时代共呼吸的艺术佳作。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艺术节,是全面展示文化繁荣发展的艺术盛会。过去的3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3年,是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3年,也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的3年。这3年的厚积薄发,让人触摸到一个文化大国在复兴之路上的清晰轨迹,感受到一个文化大国日渐坚实的软实力。
文化凝聚力量,艺术放飞梦想。在本届艺术节上,将有从全国精选出的65台优秀剧目参加"文华奖"的评奖,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历届艺术节的纪录。这些剧目涵盖了戏曲、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木偶剧等几乎所有现存的传统剧种,其中有不少"国宝"剧种。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剧目大都演出过数百场,经受了市场的检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另外,本届艺术节还从全国报送的845个作品中评选出290个节目,参加第十五届"群星奖"作品类决赛,也创造了历届之最。专业演出和群众文艺创作的共同繁荣,绘就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色满园图。
作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创新之举,首届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将在广州举行,"演交会"将直接

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产业战略的高度给文化产业规划了一个清晰的前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才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此次"演交会"创纪录的展览面积、国有院团和民间资本的共同参与、可以预期的交易量,都将把我国的舞台艺术推上一个更开阔的发展格局。"演交会"上,还将有近10家国外演出公司或经纪公司参与,把中国优秀的艺术演出推广到国际市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权益的时候,中国艺术节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预祝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圆满成功!

让人民满意
2010年05月12日
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两年,汶川地震灾区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着一场重整河山、再塑民生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恢复,这更是一场高水平的重建。如今的灾区,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这份恢复重建的壮丽答卷,人民满意,世界惊叹。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根本。把灾区群众的利益当做根本利益,把保障人民的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不到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四川全省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重点。两年间,民生成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与否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中央财政和18个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都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如今,3000多所需重建的学校,已有2600多所竣工;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近六成已竣工......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优美的是社区,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满意的是群众。
让人民满意,体现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根本宗旨。"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

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这一切,宣示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这一切,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汉旺镇老厂大钟,时间仍然定格在14时28分;旁边,3.5平方公里的花园式新型场镇已然崛起。两年过去,震区灾后重建将逐步转向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挑战仍存,艰辛仍在,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灾区干部群众的奋发自强,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灾区重建定将书写出一份又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组织创先进 党员争优秀 群众得实惠
2010年05月14日
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各地陆续启动。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兴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努力形成科学发展主题突出、整个活动百花齐放、每个单位都见实效的生动局面。
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化,对于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认识搞好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创先争优活动抓紧抓好。
要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次创先争优活动,重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在平时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先进模范作用。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和内容,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完成本单位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确定争创主题,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积极性,防止形式主义。要加强分类指导,把党委领导与系统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把抓业务与抓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行各业创先争优的具体内容。要注意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认真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帮助群众解

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要借鉴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探索创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别是要注意抓好县这个关键层级,县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责任。要建立健全督查机制,适时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研督查。要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媒体的作用,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大对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05月15日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文件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三十六条政策措施,是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若干意见》与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脉相承,是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针对民间投资发展而出台的又一综合性政策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久之策。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和长期政策。《若干意见》强调,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民间投资与其他投资一视同仁。《若干意见》坚持和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贯态度,有利于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民间投资全面启动。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实际需要。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民间投资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鼓励

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由刺激性政策推动向内生性活力带动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为民间资本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利于提振民间投资意愿,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已占半壁江山,但在产品结构、组织规模、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若干意见》强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要"多管齐下",既要优化组织结构、鼓励做大做强,又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更新换代;既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又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立足国内苦练内功,又要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要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要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要强化为民间投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民间投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监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抓住新机遇,激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推动我国的民营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搭建文化产业腾飞的舞台
2010年05月15日
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14日隆重开幕。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的召开吸引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目光,还有世界的目光;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更传达着文化对于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的风向标意义更强。我国文化产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文化产业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新型产业类型不断崛起。今年初以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文博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它不但展示着中国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更是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试验田。文博会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年度报告、文化产品和服务

出口统计报告、文化科技和新媒体发展趋势等权威信息的发布,都将被看作是对国家未来文化产业政策的权威解读,而中国新媒体影视动漫节、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高峰论坛、版权贸易发展高峰论坛等,更将成为观点碰撞、思想激荡的平台。
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国际化程度更高。众所周知,文化贸易能够产生更多更高的附加值,同时可以把文化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在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更多的推广平台,需要更合适的对接桥梁。文博会从一开始就注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文化产品的交易,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好的平台之一。本届文博会还成功实现了"世博-文博"的对接,许多正在参加世博会的国家都将带着自己的文化产品出现在文博会上,许多来自世博会的创意也将在文博会上有多元的体现,中西文化有了更多相互打量、相互学习的舞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期待这一届文博会灼灼其华,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走出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喜看深圳文博会的成果
2010年05月18日
红荔飘香五月天,鹏城盛会喜空前。全面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17日在深圳圆满落幕。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大型文化产业展会,自2004年创设以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累计成交金额达到2700多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文博会正在逐渐成长为展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本届文博会在前五届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展思路,在展会规模、专业化程度、贸易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刷新了历届文博会的纪录。首先是展会规模空前,主展馆有65个国家和地区1797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海内外文化企业参加,有10000多名海外采购商到会。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首次实现"满堂红"、"全家福";其次是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核心层更加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参展率显著提高。这不仅体现了全国各地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前热情,也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正朝着科技、文化有机结合的路子迈进。
本届文博会还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交金额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化产业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深圳

文交所与多个省市自治区及金融机构、文化机构签约,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创造了更多机会。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文化企业30强"、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指数体系等权威信息和体系的发布,使文博会的功能更加丰满,正在实现从单纯的博览交易平台向兼顾权威政策和信息发布平台的嬗变。
通过与上海世博会对接,本届文博会的国际化程度也达到新高。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要走向世界,首先需要通过充分的自我展示,获得更多国际专业人士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世界目光的青睐。此次来自世博会的高级访问团、文化机构、文化演出团体和专业人士聚集文博会,为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产品创造了宝贵的机会,也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平台。
文博会从初创到现在,正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为文博会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基础;文博会的成长兴旺,则见证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成果,并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期待永不落幕的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贯彻执行《解释》为契机 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
2010年05月18日05
近日,中央纪委印发了《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这对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惩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规范工程建设秩序,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安全、廉洁、高效运行,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工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高度,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将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抓紧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并将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行为作为治理工作的目

标之一。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尤其是通过插手干预工程建设谋取私利的行为,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必须坚决治理并予以纠正。
《解释》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根据《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中任务分解的内容和《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和招标投标活动指导意见》等八个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典型案例,将党员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并谋取私利的行为细化为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与矿业权审批出让、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管理等九个方面,三十九种具体行为表现形式,并明确了所应适用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条款。同时,《解释》对党员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或者未造成较大损失,但给本地区、本单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行为,明确了党纪处分依据。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不得违反规定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配合党委政府,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执行本解释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履行职责,依照《解释》严肃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尤其是通过插手干预工程建设谋取私利的行为。要建立案件通报机制,对于已经查结的典型案件,要及时公布,回应社会关切。在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还要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注意运用查办案件工作的成果,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摸清工程建设领域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发现制度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有关单位提出建议,协助他们逐步建立防范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
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不断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把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举措
2010年05月19日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了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

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重要举措。
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多次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从教育抓起,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要求,建设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廉政教育基地因其承载着廉洁高尚的廉政理念以及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风范、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是广大群众培养廉洁意识、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和中央纪委的部署,深入挖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地)、革命旧址、历史文化名胜所蕴涵的丰富廉政内容,联系反腐倡廉实际进行充实、完善和补充,建设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廉政教育基地。这次公布的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就是经过优中选优评选产生的。这些基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生动记录了我们党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廉尚廉的悠久历史,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勤政廉政的崇高精神。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真实故事,无不昭示着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崇廉尚洁的传统美德,阐发着干净做人、廉洁做事的基本理念,为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廉洁精神和培养清风正气提供了宝贵资源。
命名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命名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为契机,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用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当代英模的勤廉精神、古代先贤的清廉事迹来教育人、激励人、感召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树立清正廉洁、秉公用权的价值理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组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到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各类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参观纪念活动,将廉洁从政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廉洁意识、陶冶道德情操,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要进一步挖掘廉政教育基地的潜力,完善基础设施,充实廉政内容,提高陈列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加强基地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人员、责任、经费到位,让廉政教育基地真

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精神文化家园。

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05月20日
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思想观念和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关乎中国发展的重大抉择,从未像今天这样刻不容缓,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
行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变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正在以可贵的历史主动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回应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拓展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承前启后的2010年,是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尽管经济延续着回升向好的趋势,但我们面临的形势仍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也决不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
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推进这种转变,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今天,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逐渐取得了共识。然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地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以

务实的态度、切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就必定能够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为我国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引擎、创造新优势。

打好医改攻坚战
2010年05月24日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医改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医改全面启动实施,稳步有序推进。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医改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一年来,医改的方向正确、思路明确、措施得力。一是始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公共财政安排的重点。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二是牢牢把握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原则。首先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强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三是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近期重点推进改革。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就医费用,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按照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方法步骤组织实施。对于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今年是医改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增大。尤其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今年,要继续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中心任务,统筹推进近期重点改革,突出惠民措施,增强改革实效,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为如期完成医改三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医改是一道世

界性难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及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条件,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打好医改攻坚战。要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医改主力军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医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为民惠民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0年05月28日
人才是强国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一重要论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惟有人力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培育好、开发好、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早一天播种就早一天收获,先一步布局就先一步赢得主动。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入,优先创新人才制度,是构筑人才优势的必备条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各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放眼长远,培养造就青年英才任重道远。形成急需人才跟得上、后备人才后劲足的良好局面,需要统揽全局、细加谋划、奉力笃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良禽择木而栖",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要靠创新体制机

制去构建。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培养人才,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才能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才智是人的力量,品德是人的灵魂。培育、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时刻不可放松对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爱国奉献、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素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迅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完善的政策,定能迎来"揽得天下英才"的喜人局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快速发展、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所干的事业是前无古人、充满希望的开创性事业。伟大的时代是英才辈出的沃土,伟大的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去开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能够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依靠创新引领成长
2010年05月29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五年多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多次专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到高校视察指导工作、与学生代表座谈、给大学生回信,亲切关怀大学生成长成才。
浇花浇根,教人教心。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青年的灵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辅导员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积极、健康、向上成为主流。他们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目前各类高校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超过11%。
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只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创新首先在课堂上。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许多教师潜心钻研、相互交流,改变灌输式教学,打造"精彩一课",在思政课上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查阅研究相关经典资料,然后结合现实在课堂上展开研讨。这种把上课当成研究,把问题当成学问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坐得住",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入耳入心。
创新又在社会实践中。各方携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创新还体现在新平台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等新技术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今,校园网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新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快速、广泛的作用。
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不足。毋庸讳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有待继续提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平台、创新手段和方法。创新无止境,只有以学生为本,贴近他们,服务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有效。
继续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定会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0年05月31日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鲜明揭示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历史经验证明,较之于优先积累物力资本的国家,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国家不仅发展速度更快,而且发展质量更高、后劲更足。一些国家的经

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能迅速提升,就在于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惟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才能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最根本的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人们的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轻视人才资源开发。比较重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以及其他结构调整,轻视人才结构调整。比较重视各个领域、行业、项目中的物质投入,轻视人才投入。比较重视一般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轻视人才制度创新。这些都制约了我国人才作用的发挥,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把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关键就是坚持"四个优先":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即是确立人才资源相对其他资源的优先开发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即是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即是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即是高度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设计,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必能使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工作重点 统筹人才建设--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0年06月02日
人才工作千头万绪,建设好各类人才队伍是中心任务。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环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加强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离不开一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离不开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

人才队伍。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离不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对人才队伍建设布局作出了全面安排,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纲要的部署,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突出人才建设的工作重点,关键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发展遭遇瓶颈和短板。只有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们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占领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只有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才能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奠定最可依靠的人才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突出工作重点的同时,应该加强统筹协调,注重整体推进。在实践中,要统筹好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与非公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统筹好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急需人才与后备人才的队伍建设,尤其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全社会形成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做好这些工作,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扎实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建功立业,我们必将迎来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用好用活人才 提高人才效能--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0年06月03日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我们的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换句话说,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

用才是最终目的。人才只有用好了,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现实情况看,在不少地方,人才使用离"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首先是人才"不够用",主要是结构性短缺,高端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严重不足;其次是人才"不适用",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再者是人才"没用好",缺乏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合适舞台和条件,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克服论资排辈、封闭循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陈旧落后的用人观念,另一方面更要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使用的体制性障碍,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人才的培养开发,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以致用、以用为本。人才的评价和发现,要坚持实践第一、德才兼备,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以贡献评价人才。人才的选拔任用,要坚持民主、公开、择优、竞争,唯才是举、机会均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人才的科学配置,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作用,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务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的激励保障,要结合工作业绩、体现人才价值,激发广大人才的内在动力。只有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构筑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的使用效能才会不断提高。
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人才工作始终,克服人才管理中"官本位、行政化"的倾向,进一步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就会脱颖而出、不断涌现,全社会的创新智慧就会如清泉出涧、奔流不息。

坚持德才兼备 提高人才素质--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0年06月04日
一支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必定是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这样的队伍,应该具有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的品格,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队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素质。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具备良好品德,才有忠于事业、为民服务的恒久动力;具备出色才干,才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技能。德才兼备,我们的人才队伍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创造骄人的业绩。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对人才工作一贯的要求。从"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到"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在德才兼备原则指导下,新中国培养造就选拔任用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些人放松了品德修养的要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人才队伍中责任缺失、信念动摇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如何把握好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是人才工作新的时代考题。
坚持德才兼备,提高人才素质,要进一步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和引导各类人才努力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到党和人民需要、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的地方经受考验、积累经验,鼓励各类人才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激发各类人才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是人才队伍建设须臾不可放松的重要任务。
国以才立,才以德先。只有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提高人才素质,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才能形成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和谐城市需要文化滋养
2010年06月07日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讨也逐步走向深入。透过世博会这个窗口,人们的目光越过日新月异的建筑形态,聚焦于城市的内在品质,寻求和谐城市之道。
和谐城市需要文化的滋养。
自人类有城市以来,无论其怎样变化、更新,都离不开自己一脉相承的历史和文化。它穿越时空,不断丰富、积淀,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根基。那些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