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句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文言句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文言句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文言句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文言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四)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第二课时

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

D.具告以事

3.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

4.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C.亦足以畅叙幽情D.晤言一室之内

6.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D.都督阎公之雅望

9.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12. 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

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3. 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良庖岁更刀,割也。

14.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

④对曰:“将以衅钟。”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

⑩构怨于诸侯。○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2王坐于堂上。

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

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

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邻女说

[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聘之者。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数:数落,责备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自媒:推销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

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B. 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

翻译: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

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

翻译:

参考答案

1. D (都是定语后置句。)

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B.宾语前置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

3. A

4. C (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

5. C (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

6. A (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

7. 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

8. 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9.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10.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11.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④○11省略句⑤⑥⑨判断句⑦被动句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

1.C

2.B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 (3分)

(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 (4分)

(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文言句式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判断句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做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 形式: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 形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 形式:。 4、环滁皆山也。 [答案] 形式: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 形式: 二、被动句练习题 (一)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二)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被动句) 二.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2003年全国高考题) ①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②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被动句) 四、宾语前置句练习题 (一)按下列要求做题 1.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 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二.请翻译下列划线的文言句子,并指出宾主语前置的条件。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案: 条件: 2、沛公安在(《鸿门宴》) 答案: 条件: 3、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 条件: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答案: 条件: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条件: 6、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答案: 条件: 7、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一、“……者,……也”译为:……是……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者……也”译为:……的是…… 1、族秦者秦也。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者也”译为:……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四、“……也”译为:……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3、环滁皆山也。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必为窃疾矣。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 4、项燕为楚将。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 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 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非……”译为:……不是……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非……也”译为:……不是……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 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谈到文言文中的句式,是好多同学迷惑的地方,特别是其中的倒装句根本模不着头脑。究其原因就是不懂语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分为四类,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于省略句而言无非是省略主语、谓语、介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 诸如:你把书拿来了吗?(我)拿来了。省主语 我去过杭州,他也去过(杭州)。省宾语 他走过去把皮包放(在)茶几上了。省介词 还有谁去?我(去)。省谓语。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上下文具体推断,在这里就不再详说了。下面重点说说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般句中有谓语动词“是”。文言文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没有谓语动词“是”,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句中常用介词“被”引出施事者。

最新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一)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 D、何由知吾可也 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选出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青,取之于蓝 D、虽董之以严刑 6、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 D、百姓之不见保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夫水,智者乐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而诸侯敢救赵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客有吹洞箫者 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句读之不知 C、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D、会于西河外渑池 12、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王语暴以好乐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为大梁夷门监者②至于激于义理者不然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④忌不自信 ⑤见羽旄之美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⑦未可以为信也 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赵氏求救于齐⑩南冥者,天池也 A、①⑩/②⑤/③④/⑥⑧⑨/⑦ B、①⑦/②⑩/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⑩/②⑧/③④/⑤/⑥⑨/⑦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14、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①⑧/②⑦/③⑤/④/⑥⑩/⑨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⑨/⑧⑩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⑩/⑨C、①⑧/②⑤/③⑥/④⑩/⑦⑨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二) 15、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戍卒叫,函谷举 C、断头置城上有碑仆道 D、而今安在哉余是以记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 “没有……的人(事、物)”。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 “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 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 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 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 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 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 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 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 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文言句式练习(一)判断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环滁皆山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非我也,兵也。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三、阅读下文,指出划线句子是何种句式。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2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zì)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3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4此夷吾之愚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 “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 前的标志。“有”是动词, 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 2.“不……乎” 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 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 3.“何以……为”,“为”是动词, 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

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安……以为”。如:“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标点辨析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 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 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 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 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 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 误,特分析如下:

高中文言句式练习题带答案

一、判断句练习题 1、“乃”帮助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辅助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辅助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二、被动句练习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三、20选择题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专业word可编辑.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专业word可编辑.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C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 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AC 【参考译文】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

[精]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文判断句,以及其他语种的判断句作用相同。判断句是一种逻辑关系,在于明确关系、属性,与形容、夸张、比 喻不同。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⑤“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⑧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例: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句式测试卷(含答案)

文言文句式测试卷一、翻译(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亡秦之续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非生而知之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不拘于时,学于余。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戍卒叫,函谷举。 而刘夙婴疾病。 (3)古之人不余欺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技经肯綮之未尝。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府吏见丁宁。 (4)甚矣,汝之不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竖子不足与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有碑仆道。 二、指出句式,并进行补充和调整。(近两年全国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题) 1、【2019全国卷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句式:(补、调,标志) 2、【2019全国卷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句式:(补、调,标志) 3、【2019全国卷3】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句式:(补、调,标志) 4、【2019北京卷】吾无取乎尔也。 句式:(补、调,标志) 5、【2019天津卷】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句式:(补、调,标志) 6、【2019浙江卷】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句式:(补、调,标志) 7、【2018全国卷1】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句式:(补、调,标志) 8、【2018全国卷2】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句式:(补、调,标志)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焕,而文理不及之。 句式:(补、调,标志) 9、【2018全国卷3】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句式:(补、调,标志) 10、【2018浙江卷】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句式:(补、调,标志)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句式:(补、调,标志) 11、【2018江苏卷】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句式:(补、调,标志) 三、翻译包含固定句式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详解

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详解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文言特殊句式测验与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固一世之雄也。 C.非我也,岁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例:几以不纳死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戍卒叫,函谷举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人不暇自哀(《过论》)译文:“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2)宾语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高中文言句式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句式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A、宾语前置 B、判断句 C、被动句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E定语后置、 F、省略句 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2.輮以为轮()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不拘于时。()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客何为者?() 18.大王来何操?() 19.沛公安在?() 20.籍何以至此?() 21.具告以事() 22.贪于财货() 23.此天子气也。() 2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9.何以伐为() 30.无乃尔是过与() 31.欲呼张良与俱去。() 32.毋从俱死也。() 33.奉厄酒为寿。() 3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6.加彘肩上。() 37.置之坐。() 38.若属皆且为所虏() 39.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40.寓军邠州。() 41.无伤也!请辞于军。() 42.欲谁归罪?() 43.段公,仁信大人也。() 44.以如司农治事堂。() 45.栖之梁木上。() 46.南冥者,天池也。() 47.翱翔蓬蒿之间。() 4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0.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句式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今年高考考什么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满分必备攻略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文言句式训练题(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句式练习题 一.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A、宾语前置 B、判断句 C、被动句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E 定语后置、F、省略句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輮以为轮()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5.不拘于时。()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7.客何为者?() 18.大王来何操?()19.沛公安在?() 20.籍何以至此?()21.具告以事() 22.贪于财货()23.此天子气也。()2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2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2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9.何以伐为()30.无乃尔是过与() 31.欲呼张良与俱去。()32.毋从俱死也。() 33.奉厄酒为寿。()3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3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36.加彘肩上。() 37.置之坐。()38.若属皆且为所虏() 39.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40.寓军邠州。()41.无伤也!请辞于军。()42.欲谁归罪?() 43.段公,仁信大人也。()44.以如司农治事堂。() 45.栖之梁木上。()46.南冥者,天池也。() 47.翱翔蓬蒿之间。()4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0.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