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

摘要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它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是制约其生存和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

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新型融资模式。它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展开综合授信,充分发挥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达到多方共赢。因此,它极具研究价值以及实际应用的潜力。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然后从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等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继而引申出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的优势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随后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现状,揭露出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以期望能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目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二、文献和理论综述 (2)

(一)文献综述 (2)

(二)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综述 (3)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6)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6)

(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7)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8)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0)

四、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 (11)

(一)降低准入门槛,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 (11)

(二)有效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2)

(三)与核心企业信用捆绑,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誉度 (12)

(四)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12)

五、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3)

(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3)

(二)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所面临的问题 (13)

六、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16)

(一)国家应继续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16)

(二)加强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17)

(三)商业银行提高认识,建立专业化管理体制,培养专业人才和团队 (17)

(四)政府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 (18)

(五)大力发展物流业 (18)

(六)多方合作对融资企业加强监管 (19)

七、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多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了,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虽然中小企业在规模上或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与大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期,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融资难问题更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政府和金融机构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其融资困难的局面,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弱点以及外部的环境体系,导致融资难这一问题始终存在。

上个世纪随着供应链概念的诞生,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模式中,通常存在一个核心大企业,在其上下游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其服务,交易中产生出大量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一种新型的融资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其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整条供应链上的“产-供-销”链条运转顺畅。

这种新型的融资业务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渠道。本文在此大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还为供应链金融今后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分七个部分对供应链金融解决我国

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文献以及供应链金融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综合阐述。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地位并分析了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融资困难的成因。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对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第七部分得出结论,供应链金融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和风险,我们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措施,使供应链金融得到完善和更好的发展。

二、文献和理论综述

(一)文献综述

毕晓韵、彭芳春(2010)指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充当经济增长引擎、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等独特功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融资难却制约着其生存和发展。邓茹、杨鉴凇(2009)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匮乏的严峻现状。融资难问题引起了业界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杨健(2010)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型融资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冯静生(2009)以及韩克勇、祝文峰(2010)先后将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模式进行比较,将其打破传统模式局限的特点一一罗列阐述。丁汀、李雪梅(2009)详细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主要运营模式,并结合其特点提出了供应链金融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优势在于:降低了门槛、提高了信誉、减少了成本等,事实上,该模式的优势在国内的实践中是显而易见的,鲍旭红(2009),陈新平(2008),覃宇环(2009)分别对供应链金融的各项优势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概括。然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各商业银行争相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宾海珍(2010)为我们介绍了如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推出的供应链金

融品牌。继而冯瑶(2008),刘汝德、章文燕(2010)经过调查研究,对供应链金融当前应用范围不够广等发展现状给予了分析,引出了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国内有不少文献都对供应链金融出现的问题做了罗列分析和建议,比如陈李宏、彭春芳(2008)站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角度,指出其存在供应链聚集风险等,此外,祝文峰(2010)也指出了作为合作监管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因发展水平较低,行业欠规范等原因导致的问题。这些文献虽然极具针对性,然而大多是从单一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缺乏全局性,这就为本文的供应链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扩宽了思路和视野,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从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行业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概括总结,并提出一系列完整合理的改善措施和发展建议,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完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综述

1、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供应链理论日渐流行。所谓供应链,就是指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整个过程被看作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因而被称之为供应链。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个企业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会在价格、交货、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企业提出苛刻要求,给这些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而这些上下游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一方面遭受核心企业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结果导致资金链紧张,整个供应链失衡,从长远来看,这种失衡最终势必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利益。由此可见,如果要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不能单单停留在单个主体上,而应该从整个供应链出发来寻求新的融资途径。在此背景下,一项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2、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与物流相结合的产物,即包含了金融服务功能的供应链服务。它是指商业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

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将其描述为“1+N”的模式: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企业,然后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弱势中小企业,以缓解其融资困难和供应链失衡等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提升商业信用,促进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①

3、供应链金融的三种主要融资模式

为了更加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结合中小企业运营管理周期的特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三种。②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设置的。它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这个模式中,如果融资企业出现问题无法偿还贷款,那么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就要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债务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的风险也因此被有效地转移和降低。

(2)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指在上游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条件下,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业务除了需要银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制造商参与之外,还需要仓储监管方的加入来负责对质押物监管及评估。融资企业通过该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提取货物并分批支付货款的权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授

①张晓涛,《金融创新视角下银企双赢的融资解决方案》,《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0期,第34-36页

②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华北金融》2010年第3期,第20-23页

信贷款的业务。该模式将中小企业的仓单、存货、商品合格证等“死”物资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从而向“活”的资产转换,这样既缓解了中小企业现金流短缺的压力,又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运营能力。

4、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是对银行传统信贷模式的全面改革,它将现金管理、企业理财以及贸易融资等金融产品整合在一起。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打破传统单个企业融资模式的局限,直接切入到核心企业。从供应链全局出发,以点带面地实现客户的群体开发。供应链金融深层次地对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交易关系进行分析,对其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切实有效地控制和把握,从而更好地针对运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充分发掘了供应链的价值,一来开发了中小企业的市场,二来也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

(2)供应链金融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信用评级标准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对单个企业孤立的、静态的信用评级转变为向该企业所在的供应链整体的动态信用评级。商业银行不再片面强调授信主体在所处行业中的规模以及财务指标,而是对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认真地分析,考察资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交易对手的资信,将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有效规避了向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

(3)供应链金融可以较好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把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通畅,银行想要获得企业的资信实力、盈利状况等信息都相对比较容易,这就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了潜在的风险。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尚无统一标准。我们国家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数次调整之后,在2003年2月19日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单位联合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重新规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新的标准根据资产总额、企业职工人数和销售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该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如表3-1所示。

表3-1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数据来源:《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它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辅助大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大中小企业并存,且呈金字塔型。塔尖是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塔基则是数量众多的中型和小型企业。这是因为,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专业化和分工意味着即使是大企业,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别的企业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以其数量多、覆盖面广等特点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2、中小企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中小企业的新建,以及中小企业新建后的扩张这两种方式,可以促进就业人员的增加。中小企业可以灵活组织并吸收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并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劳

动岗位和就业机会,大大降低了政府安置就业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中小企业是辅助大企业稳步发展的坚实力量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日益增强。在生产领域中,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加工零部件,可以和大企业一起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扩散产品。通过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辅助和协作,有利于大企业降低成产和管理成本,实现低成本扩张。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为大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除了自身筹资和传统的银行贷款之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采用上市融资、引进外资、民间借贷等多种融资形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突出,这是因为在融资实践中,中小企业依旧是以自筹资金为主,但自筹资金又十分有限,其次通过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又普遍惜贷,至于其他融资方式,中小企业普遍认为难度高,获得融资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现阶段看来,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状况并不乐观,大致情况如下:、

1、直接融资渠道门槛高、准入严格

直接融资渠道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私人资本市场。目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但是因为在二级流通市场上有比较严格的准入条件,门槛偏高,能符合规定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另外,为了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央行也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小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但是由于其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达到净资产6000万以上、成立3年以上、近3年连续销售增长20%等9个硬性指标,使得中小企业对发行债券普遍兴趣不大,有资料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债券规模仅占我国金融市场的4%,高门槛、高成本以及高信用级别致使该项业务始终未能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再者,作为国外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风险资本市场,在我国也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总而言之,现

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遭遇了高门槛和政策性限制,要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融资还是相当困难的。

2、间接融资渠道尚不成熟

间接融资渠道包括: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民间借贷、融资租赁、典当融资等形式。除了银行贷款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之外,其他几种形式仍然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1)我国当前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证劵公司、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等,然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份额仅占贷款总额的8%左右,可见企业贷款还是由银行垄断,但是银行贷款偏好于大企业大项目,致使中小企业失去银行融资渠道,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也使得中小企业缺乏融资替代品。(2)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一种补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信贷的不足,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民间借贷自身存在的隐患及可能引发的负面因素也不容轻视。一来在融资利率上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对国家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一定冲击。二来容易导致部分企业资金恶性循环,陷入另一场资金短缺的灾难。(3)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与融物同时进行的融资方式,灵活性大、融资风险小、限制条款少,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产,然而其缺点在于其资金成本相比其他融资方式要高得多,加上融资租赁合同时不可撤销的。因此一旦企业财务发生困难,固定的租金就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4)就典当融资而言,它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能满足的资金一般都是期限短、数额小的流动资金。由于典当融资的贷款利率较高,因此企业一般在非常急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典当融资。综上所述,间接融资渠道的不成熟,导致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阻,资金链断裂。

3、内源融资匮乏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其内部融通的资金(主要包括折旧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是中小企业资本融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具有资金成本低、效益高、使用时间相对稳定等特点。但是,中小企业在初期阶段规模小,资本能力较弱,而且其所有者一般都是以自然人为主,资金实力相对有限,因此,通过内源融资获得的资金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融资能力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担保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困境。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之一。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借贷双方拥有不同的信息,借款方拥有关于自身资金使用和资信等方面的信息,而贷款方却因为收集成本太高不能获得信息的这种状况。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贷款人无法确定哪些借款人会违约,哪些会发生偿付困难,因此为了保障资金安全,贷款人常常会放弃交易。

当前国内的中小企业缺乏正常渠道的信息披露监管,因此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达到融资目的,串通审计机构制造虚假的财务报表。金融机构想要通过这些报表来了解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和背景是比较困难的。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性,中小企业可能会因此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外,即使金融机构想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也会因为风险太大而被迫放弃,从而导致中小企业丧失宝贵的融资机会。

2、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因此固定资产只占企业资产的一小部分,主要资产以原材料、产品库存等流动资产形式存在。然而流动资产由于价值起伏大、生产过程中物理形态容易发生变化、监控难度大、监督成本也比较高等原因,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往往不乐意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要求用固定资产抵押。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真正能依靠资产抵押获得的贷款数额是相当有限的。

3、担保资源匮乏

我国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来

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差强人意,具备担保资格的企业数量很少。二来,作为担保企业,一旦借款方无法按约偿还债务,则需要承担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那就势必会给担保企业带来损失。现如今,随着我国企业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资信佳、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不再愿意提供担保。再者,我国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和替代,而非互补与协作,因此,中小企业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那里得到担保。这些状况往往使得担保变得有名无实。

4、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所处的产业以密集型为主,产业水平普遍较低,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大多处在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中,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业绩差、生存能力欠佳,因此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四、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融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作为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一种有效新途径,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降低准入门槛,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不再单一地评估单个企业的实力状况,也不再单纯地看重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将关注的重点从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贷款准入控制转变为每笔具体的业务交易。在整个融资过程中,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以及历史信誉情况进行重点考察,通过资金链连续、封闭地运作,保证每一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贷款风险。这就非常适用于那些由于财务指标不达标而无法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它们现在可以通过交易真实的单笔业务来申请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它们的资金需求。

(二)有效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由于相互之间的交易,因此信息比较通畅,对交易对手的信誉、资信实力、盈利水平等情况都较为清楚,这就使得银行能比较容易地获得企业信息,一来降低了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二来银行可以随时掌握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风险。此外,在供应链中,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以及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因此银行通过对其发展方向的把握,也能较为容易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这就有效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积极性。

(三)与核心企业信用捆绑,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誉度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将中小企业的信用与核心大企业进行捆绑,也就意味着将核心大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中去。银行从原来只对中小企业单个的信用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的真实贸易背景、稳定性及其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把单一企业的风险转移到了整条供应链上,从而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降低到与核心大企业贷款相近的水平,使中小企业的信誉程度也有了明显地提高,并且成为与核心大企业风险相当但收益更高的客户群体。

(四)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其自身可以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就较为宽泛,并且通过利用各银行之间的竞争,能将服务购买成本最小化。因此,如果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作为代表来与银行进行洽谈,那么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因为核心大企业凭借其自身的规模、资信实力等往往能为中小企业取得更加优惠的融资条款,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其资金压力。

总而言之,供应链金融业务充分发挥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物流各自的优势,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又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带上了创新与发展的道路,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获得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五、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来其发展趋势却十分迅猛,然而由于国内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还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开展的,物流企业则更多是扮演着合作者和监管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

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先行者与开拓者。它在2003年开创性地推出了“1+N”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2005年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在2006年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活动的序幕。根据深圳发展银行2010年度的业绩公告显示:自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来,深发展已经成功帮助4000多家中小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其累积授信出账已经超过了8000亿元。

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其他各家银行也争相推出了各自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并在国内展开了大力地宣传。③比如:①浦东发展银行的“供应链融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②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服务③兴业银行的“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④中国银行的“融货达”“融信达”等一些列供应链金融业务。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享受到了供应链金融平台带来的融资便利。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已然呈现出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供应链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所面临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引起了国内多方的关注与重视,尽管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业务规模日渐庞大,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新兴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③吴建强,《我国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思考》,《当代经济》2009年10月(上),第144—145页

1、缺乏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虽然国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相继出台过一些政策,比如《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计划合作框架》、《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都局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当客户有贷款需求时,仍然习惯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国家的政策对供应链金融这个新业务模式的支持和引导还远远不够,有待加强。

2、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开始建立,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率先提出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推进有关试点工作。比如上海首先启动个人信用征集试点,又开通了“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浙江省开通了全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北京市也开通了“企业良好行为信息系统”以及“企业不良行为信息警示系统”等,然而,如果全面客观地对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加以考察则不难发现,当前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用缺失现象依然普遍,对银行信贷威胁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

(1)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无法有效收集与准确评估,对于失信的状况也无法及时记录与公开。在此情况下,银行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数据就无法做到独立调查与分析,导致银行不能准确把握供应链的整体情况,也就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发展决策来相应调整信贷额度,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2)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与个人的诚信意识相对较弱。由于在企业内部缺乏信用管理以及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常常会有恶意拖欠、商业欺诈等现象出现,导致供应链各成员间缺少可靠的信用保证。

(3)此外,目前国内对于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也未能有效建立。

3、商业银行的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

(1)当前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多数还未能设立专门负责供应链金融相关工作的贸易融资部门,大多数业务的营销、推广、管理工作,都被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这就导致了职责不够明确,协调性差,指挥困难等困难,一方面增加了经营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2)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各方面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业务人才,对融资业务的管理、风险的控制常常力不从心,在开拓市场及客户维护服务方面的能力也不尽如人意。

4、国内信息技术水平比较滞后,缺少信息服务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发展水平已然取得了质的飞跃,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起来,国内目前的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情况都比较滞后,这一情况也使得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技术含量较低。由于国内的银行、企业、物流各自的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导致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资金流和物流对接以及信息共享这两方面都还没能有效实现,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中小企业的财务和交易情况也未能完全透明化,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还会存在,对供应链金融的推进和发展形成障碍。

5、国内物流企业经营水平有限,物流行业规范性较差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中,物流企业除了对贷款后的质押、抵押物提供监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更多提高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发展成熟并且实力强大的物流企业。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水平相当有限,根据调查,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为百人以下的小型运输仓储公司,规模在五百人以上的仅有11%左右。受限于规模和资本等因素,大多数物流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实力不够雄厚,配运网络不够完善,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很难满足银行提出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要求。此外,我国暂时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物流法律,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法规多散见于其他法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者,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到了600万。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当前我国整个物流行业的规范性较差,比如单据没有统一标准、物流标识应用正确率不足15%等,物流行业整体处在一种相对混乱的局面中。

6、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银行最为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交易风险,因此,即使某个企业未能达到银行规定的某些标准,只要它依托的大企业是信誉良好的,那么银行就会淡化对该小企业自身的信用评价状况,并且仍然对这笔交易给予授信,促成交易实现。鉴于这样的情况,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在融资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诸多不良影响就会迅速蔓延到整个供应链上,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灾难。

六、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多方共赢的融资模式,特别适用于解决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虽然这项业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仍然值得继续深化和发展下去。

(一)国家应继续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中央财政预算还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此基础上,国家和各地政府可以根据供应链金融这一业务模式的特点,结合各地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可执行的政策法规,一来可以将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业务模式规范化,二来也可以促进它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可以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相关政策,比如:大力发展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专营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融资产品创新;要求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宽松环境,使其能够获得与大型企业同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其次,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健全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加强财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减轻其负

担。此外,各地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息、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

(二)加强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并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1、首先可以通过经济、法律以及社会舆论等手段,建立起诚信的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对拥有并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在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便利,而对于失信的企业或个人则给予必要的惩戒,加强监督和制约,增加其失信成本,发挥警示作用,以此来培养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2、其次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范围、信息详尽完备、使用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企业信用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再整合公安、银行、民政、社保等部门的信用信息,然后根据信用信息以及评估的结果建立信用档案。这对我国的金融生态坏境将会有显著的改善。

(三)商业银行提高认识,建立专业化管理体制,培养专业人才和团队

1、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各个商业银行新的利益增长点。传统的信贷业务在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少,因此,从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向新型融资业务模式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将供应链融资业务提高到战略层次,整合银行内部最精英的资源为这项业务服务,为其发展创造最佳环境。

2、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时候,基本都是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这样的弊端就在于管理十分混乱,协调性差、资源也不能得到最好地利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专门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设立一个独立的专业的管理部门,明确其权利与责任,由该部门统一管理各分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为该业务的发展提供结构上的保证。

3、对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建立从业资格考核认证制度,只有通过培训考核得到了相应的资格认证之后才可以上岗从业,既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又能保证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专业性。此外还可以从多种渠道引进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引进的人才来培养银行自己的人才,以此带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全面发展。

(四)政府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政府可以构建一个公共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它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既权威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企业分散在各个机构组织的信息,比如工商登记系统的信息、银行里的信息、海关系统的信息、税务机构的信息、物流中介中的信息等,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使企业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且成为大家可以交互使用的共享信息。通过这个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对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推荐,同时反过来也可以向银行推荐优秀的项目与企业,一方面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物流业

鉴于国内物流行业当前经营水平十分有限、规范性较差的状况,我国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规模也应该向国际化及大型化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完善将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1、国家应尽快制定针对物流行业活动的法律规范,为物流行业设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物流行业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2、物流企业自身也应积极建立具有自己企业特点的物流操作流程与规范,并且能够依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国家可以加大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力度,以缓解当前人才缺失的问题。企业也应注重公司员工素质的提升,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员工向高级物流人才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