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目录

1、总论 (1)

1.1 项目背景 (1)

1.2 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1)

1.3编制目的 (2)

1.4编制依据 (2)

1.4.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2)

1.4.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3)

1.4.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3)

1.4.4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4)

1.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4)

1.6建设期限 (4)

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5)

1.7.1投资概算 (5)

1.7.2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5)

1.8效益分析 (5)

2、盘县基本情况 (5)

2.1县域概况 (5)

2.1.1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5)

2.1.2 社会经济状况 (6)

2.1.3 石漠化现状 (6)

2.2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7)

2.2.1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完成情况 (7)

2.2.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7)

2.2.3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的几点体会 (7)

2.2.4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8)

3、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 (8)

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8)

3.1.1生态建设需要 (8)

3.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8)

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9)

3.3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 (9)

4、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 (9)

4.1指导思想 (9)

4.2 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10)

4.2.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10)

4.2.2以生态治理为主,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则 (10)

4.2.3可操作,易实施原则 (10)

4.2.4统筹安排,综合设计,分期分批治理原则 (10)

4.3 建设目标 (11)

5、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

5.1 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 (11)

5.3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 (12)

5.3.1 刘官镇旧普安小流域概况 (12)

5.3.2 保基乡五一桥小流域概况 (13)

5.3.3板桥镇背阴箐小流域概况 (13)

5.3.4马场乡石坝小流域概况 (14)

5.3.5马场乡碗厂小流域概况 (15)

5.3.6刘官镇高官屯小流域概况 (16)

5.3.7保基乡河底下小流域概况 (17)

5.3.8保基乡格所河小流域概况 (18)

5.3.9保基乡干沟小流域概况 (19)

5.4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20)

6、工程设计方案 (22)

6.1 林业植被建设 (22)

6.1.1封山育林设计 (22)

6.1.2人工造林设计 (25)

6.1.3 森林保护设计 (27)

6.1.4 检查验收 (28)

6.1.5建立档案 (28)

6.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计 (28)

6.2.1排洪沟工程设计 (28)

6.2.2小水窖 (31)

6.2.3小山塘工程 (34)

6.2.4拦沙坝工程设计 (35)

7、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7)

7.1 2011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7)

7.1.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 (37)

7.1.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 (37)

7.1.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 (38)

7.2 2012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8)

7.2.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 (38)

7.2.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 (38)

7.2.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 (39)

7.3 2013年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9)

7.3.1 项目初步设计时间 (39)

7.3.2 工程实施进度设计 (39)

7.3.3 检查验收时间设计 (39)

8、施工和组织管理设计 (40)

8.1招投标初步方案与工程监理 (40)

8.1.1招投标方案设计 (40)

8.1.2 工程监理 (40)

8.2施工组织管理 (40)

9、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41)

9.1概算依据 (41)

9.3主要指标 (41)

9.4投资概算 (41)

9.4.1工程总概算 (41)

9.4.2分项工程概算 (42)

9.5 资金筹措方案 (42)

10、效益分析 (42)

10.1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42)

10.2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43)

10.3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43)

11、保障措施 (44)

11.1政策保障 (44)

11.2资金保障 (44)

11.3组织保障 (45)

11.4制度保障 (45)

11.5科技保障 (46)

11.6监测保障 (46)

11.7社会保障 (47)

1、总论

1.1 项目背景

盘县国土总面积4056km2,碳酸盐类岩石面积达2635.98km2,占国土面积的64.99%,是典型的岩溶县。据《盘县石漠化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县石漠化面积1225.21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544.3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42%;中度石漠化面积528.4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03%;重度石漠化面积144.67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57%;极重度石漠化面积7.78km2,占国土总面积的0.19%。

石漠化造成生态环境脆弱,并易引发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减小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200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我县编制了《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50)》。“十一五”期间,盘县被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三年共治理石漠化面积45.98km2, 2011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按照国家发改委《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1-2013年)》,我县本着“轻重缓急,先积极后一般”的原则,组织编制了《贵州省盘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

1.2 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为加强对全县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建设、文体、国土、交通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盘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为盘县人民政府。项目牵头部门是盘县发展和改革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负责对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进行管理,搞好与上级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的衔接和县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组织编制石

漠化实施方案、年度初步设计,编制申报投资计划,资金的监督使用,对工程实施质量、数量和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处理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组织验收等工作。在县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设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作业组,为工程的实施主体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参与编制石漠化实施方案和年度初步设计,组织实施相关工程。项目涉及乡镇由乡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小组责任人,相关股室负责人任成员,成立乡镇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机构,负责落实各项目的实施工作。

1.3编制目的

通过编制实施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确定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三年共设计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使我县石漠化面积进一步减少,为今后石漠化综合治理积累大量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1.4编制依据

1.4.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7月2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1年8月3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10)《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1月20日);

(1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

(1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3)《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

(14)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1995年6月16日);

(15)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

1.4.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1)《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号);

(2)“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发改代赈〔2004〕1003号);

(3)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4)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11]682号);

(5)《关于印发《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09]952号);

(6)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紧组织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的通知》;

(7)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1—2013年)。

1.4.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1)《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2)《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3)《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

(4)《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4月17日);

(5)《贵州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贵州省林业厅,2005);

(6)《贵州省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贵州省林业厅,2002);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96);

(8)《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

(9)《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规程》(2003年12月修订);

(10)《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1月25日);

(11)《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1月25日);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13)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12月17

日);

(14)《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

(1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16)《育苗技术规程》(GB/T6001-1999);

1.4.4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1)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

(2)《盘县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

(3)《贵州省盘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08-2010)》及各年的初步设计。

1.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刘官镇、板桥镇、马场乡、保基乡4个乡镇的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流域内土地总面积 202.43km2,岩溶面积202.43km2,石漠化面积75.02km2。三年共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其中: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58.03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2800.87hm2(其中封禁封山育林841.47hm2,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959.4hm2);人工造林3001.73hm2(其中人造防护林1281.93hm2,人工造经济林1719.8hm2);整合其它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3.04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134.8hm2(其中封禁封山育林50.87hm2,人工促进封山育林83.93hm2);人工造林169.86hm2(其中人造防护林141.33hm2,经济林28.53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排洪沟7.39km,拦沙坝6座,小水窖316口,小山塘8座。

1.6建设期限

盘县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分3年进行,其中:盘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对旧普安、五一桥共两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建设年限为2011年9月—2012年12月;盘县2012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对高官屯、背阴箐、石坝和碗厂共4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建设年限为2012年9月—2013年12月;盘县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对河底下、格所、干沟共3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建设年限为2013年9月—2014年12月。

1.7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7.1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其中: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措施投入2307.77万元,占总投资的69.93%;水利水保措施投入773.23万元,占总投资的23.43%;独立费用219万元,占总投资的6.64%。

1.7.2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项目总投资3300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0.91%;地方配套 300万元,占总投资的9.09%。

投资计划:2011年项目总投入88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800万元,地方配套80万元;2012年项目总投入121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100万元,地方配套110万元;2013年项目总投入121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100万元,地方配套110万元。

1.8效益分析

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投资效益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效益。经测算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14亿元,间接经济效益468.53万元,年增产值561.72万元。新增林草面积达61.07km2,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30.17%,经测算可保土10.63万吨,蓄水总量达到176.86万立方米。项目区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土地生产能力提高,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组织管理和技术运用方面积累更先进经验,为今后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盘县基本情况

2.1县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因地处盘江而得名,是贵州西大门。东邻普安县,南接兴义市,西与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北与水城县毗邻。东经104°17′46″-104°57′46",北纬25°19′36"-26°17′31"之间。县域

国土总面积4056km2,占六盘水市总面积的41%。县城所在地红果距省会贵阳380km(公路里程),距云南省会昆明280km。境内最高海拔2807m,最低740m。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主要河流有拖长江、乌都河、新桥河、楼下河等河流,属于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平均气温为15.2℃,年均降雨量1411.7mm。

全县有耕地1208.21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78%,其中,水田54.016k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7%;园地9.809km2,占总面积的0.24%;林地2000.6691km2,占总面积的49.32%;牧草地381.28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4%;水域及未利用地等456.7229km2,占总面积的11.26%。土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

2.1.2 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37个乡镇(少数民族乡镇11个),450个行政村、52个(社区)居委会。2010年总人口117.99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291人/km2,是贵州省第三大人口大县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县份。全县农业人口94.6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0.22%。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占总人口的16.27%,有彝、布依、回、苗、白、水、黎、川青等27个民族。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38亿元,其中一产完成13.19亿元,二产完成153.44亿元,三产完成43.75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6.3%、72.9%、20.8%,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8.64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9元。

盘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油菜、蔬菜等, 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32.59万吨。

2.1.3 石漠化现状

据《盘县石漠化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县石漠化面积1225.21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2%。经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其它林业工程的实施,共治理石漠化约85.98km2,(其中石漠化专项资金治理45.98km2,其它生态工程治理石漠化面积约40km2,)石漠化面积由1225.21km2减少到1139.23km2,占国土面积的28.09%,全县石漠化面积下降约2.11%。

盘县岩溶分布和石漠化状况分布相似,存在面积较大、点多面广,石漠化危害程度较大,与非岩溶成交错分布状态,根据石漠化分布情况,可以大致分为西

部、北部、中部和南部四个片区。

2.2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2.2.1盘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完成情况

我县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对白河沟、后头河、哮天龙、秧田沟、水沟、刘官屯、沙坡、石板沟、板桥河等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共治理流域总面积138.79km2,岩溶面积113.93km2,石漠化面积45.98km2,现已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35.88km2,实施封山育林2095.33hm2,人工造林1267.36hm2,人工种草186.67hm2;建设棚圈13800m2,青贮窖2700m3;实施坡改梯39.33hm2;新建田间生产道路0.91km,引水渠3km,排涝渠9.27km,拦沙坝17座,蓄水池(小水窖)71口,沉沙池71口。项目总投资248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00万元,省、市、县筹资285万元,到2011年4月已完成投资1978.8万元,2008—2009年上级下达的治理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2010年国家下达的任务将在2011年11月全面结束。

2.2.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项目实施三年以来,流域内新增林草植被面积35.49km2,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25.57%,保土8.55万吨,蓄水78.19万立方米。同时,通过坡改梯、新建田间生产道路等工程的实施,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亩可增产100公斤,亩增收200元,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着;通过排涝渠、拦沙坝、小水窖等水利工程的实施,让项目区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就业,获取劳务报酬,增加了收入;通过种植防护林、经济林,项目区流域内年增产值165.03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5.9-239.7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93.21万元,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治理,项目区石漠化的演化趋势得到有效遏止,境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项目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同时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逐步总结出先进的治理模式,为今后大面积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2.3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作的几点体会

盘县三年来开展石漠化治理有以下体会:一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根据项

目区特点,在满足石漠化治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二是项目作业设计尽量贴近地方实际。尤其是在工程材料、树种选择等方面,考虑树种的适应性尽量就地取材,以便于节约成本,使项目能够操作,方便实施。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重视农业、水利、林业等技术干部配置,加强专业技术业务培训,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强化技术人员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的检查指导,确保项目成功实施。四是合理安排项目实施,林业项目由项目所属村、组统一组织实施,推荐能人管护或大户和联户承包,经果林采用分户实施、分户经营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由中标单位和组织当地农户实施。工程完工后,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进行产权移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五是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山上育林育草保护生态,山中建设防护林防风固砂,山下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配套水利工程,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2.2.4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标准低。项目资金投入标准低,加上近年各种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持续上涨等因素,项目进行招投标难度较大,一些项目实施需项目区农户投工投劳才能完成。

(2)工程实施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项目受干旱,工程性缺水和严重的凝冻灾害不同成度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3、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

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3.1.1生态建设需要

盘县经过多年实施生态项目建设,全县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9%。但盘县由于人多地少,林粮供需不足等现象,水土流失还较严重。生态成为制约了盘县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3.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盘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山高谷深,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单一,林业、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小。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态工程治理,一方面保持水土,增强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项目区逐步形成林、果等特色产业、使全县农业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各级各部门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政策支持,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政策保障措施;二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和人力保障;三是有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盘县近年计划完成500个村(居委会)的村寨整治,通过实施农村“五改三建一规范”和“四化”工程,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巩固石漠化的治理成果。

3.3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进一步探讨。二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投入标准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四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大多社会经济条件较差,配套投入不足等条件制约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开展。

4、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

4.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关于印发201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11]682号)、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紧组织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的通知》要求,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根据流域立体条件配套设计,综合布局,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按山、水、林、田、路统一规

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合理配置生态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治理石漠化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4.2 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4.2.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因各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石漠化程度和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和对策,因地制宜,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有机结合,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有效地治理石漠化,防止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优先保证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4.2.2以生态治理为主,兼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更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核心,以治理、预防石漠化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改善项目区农民生活条件,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项目建设做到预防、治理、保护三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兼顾,生物、工程等措施到位,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4.2.3可操作,易实施原则

在保证石漠化治理面积的前提下,项目设计应贴近实际,节约成本,方便操作和实施。尤其是在工程材料、树种选择等方面,尽量考虑就地取材;施工方案可行,技术方案设计以当地已经或能够掌握、可以操作为前提,从而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4.2.4统筹安排,综合设计,分期分批治理原则

石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的工作。因此石漠化综合防治要全面规划,对各种工程措施进行科学组装配置。整

合流域内其它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效益。

4.3 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用3年时间(2011-2013年),在所选择的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等9条小流域内共治理岩溶面积202.43km2,治理石漠化面积61.07km2。专项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58.03km2,其中实施封山育林2800.87hm2;人工造林3001.73hm2;整合其它资金治理石漠化面积3.04km2,林草植被建设实施封山育林134.8hm2; 人工造林169.86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排洪沟7.39km,拦沙坝6座,小水窖316口,小山塘8座。流域内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5.42%提高到55.59%,森林覆盖率提高30.17%,保土10.63万吨,蓄水总量达到176.86万立方米。

5、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

5.1 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

一是根据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和《盘县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06---2050年)》及国家、省对石漠化综合防治相关精神进行选择。二是选择小流域地理位置重要,土地面积在50km2以内,是一个封闭的小流域,流域内岩溶面积和石漠化面积较大,石漠化危害程度较严重。三是项目群众积极性较高,通过石漠化治理具有较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较好。四是所选择的小流域集中,确保规模治理。根据以上原则,经现场实地勘测,确定2011—2013年盘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选择在刘官镇的旧普安、高官屯,板桥镇的背阴箐,马场乡的石坝、碗厂,保基乡的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共9条小流域进行治理。

5.2 工程总体布局

盘县2011—2013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布局在旧普安、高官屯、背阴箐、石坝、碗厂、五一桥、河底下、格所河、干沟等9条小流域,工程类型涉及林草植被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工程布局的总体思路是:将各个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流域内的石漠化问题为目标进行系统设计,注重点、线、面,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总结

西秀区2009年石漠综合试点工程 鲤鱼冲小流域治理措施七眼桥段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西秀区七眼桥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08日 目录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二、计划任务 三、实施情况 四、投资情况 五、项目工程完成情况 六、竣工自查情况 七、申请验收报告 八、图片资料 附: 1、区政府实施意见 2、资金管理办法 3、项目批复文件 4、项目资金文件 5、乡领导小组文件 6、项目中标通知书 7、项目移交书 8、封山育林项目资料

9、机耕道项目资料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鲤鱼冲小流域地处西秀区东南侧宁谷镇境内,据中心城区4公里左右,流域涉及宁谷镇的大寨、七眼桥镇虾蚆村和东关办事处的;罗仙村。涉及土地面积779.48公顷。流域总人口2321人,劳动力人数1477人,人均耕地0.11公顷,基本上为坡砂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鲤鱼冲流域土地面积779.48公顷,其中有农用地746.32公顷,裸岩石砾面积29.37公顷。项目区土地的综合质量,从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等多方面来看,在项目区内坡度小于5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机械化操作,由于单一的农业生产,人为对土地的不良索取,再加上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土地水土流失连年加剧,石漠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发展。 项目涉及的七眼桥镇虾蚆村辖4个自然村,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距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约十公里,全村共有住户251户,人口1259人,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850亩,旱地200亩。农

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生态环境薄弱。2008年末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二、项目计划任务 项目计划投资45.22万元,其中: (一)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投资15.23万元。 封山育林107.16公顷(人促58.483公顷),建护林碑牌2座,规格为:2.5米×4米;项目总投资15.23万元,国家投资15.23万元。 (二)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投资21.59万元。 1、田间生产道路建设:新修鲤鱼冲4#机耕道0.9公里;项目总投资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万元,地方自筹0.1万元。 2、引水渠:(1)新修鲤鱼冲3#引水渠0.1公里;(2)新修鲤鱼冲4#引水渠1.1公里;(3)新修鲤鱼冲5#引水渠0.8公里;项目总投资21.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29万元,地方自筹0.3万元。 (三)项目其它费用:3.4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七眼桥镇鲤鱼冲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按资金建设管理要求的四制原则,于2009年12月3日开标确定中标单位后,项目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历经半年的实施后,到目前为止项目已全

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2-2014)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2012-2014年) 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 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 项目编制单位: 二〇一年月

引言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年来,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为统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进程,我们以规划大纲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施方案编制成果,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第一章总论 内封 注明实施方案编制主持单位的资质证书及主要参加部门及人员情况。 资质证书至少具有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的工程咨询证书与农业行业的调查证书。 一、项目背景 简要阐述岩溶地区、所在省(市区)、县(区)的石漠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与主要危害及成因,介绍本县石漠化防治工作情况及主要成绩与经验,介绍本次石漠化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编制过程、成果特色等情况。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说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组织机构与队伍。 三、编制目的 说明本次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四、编制依据 分4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三)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四)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巫溪县2016 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部分) 组 织 设 计 巫溪县金晟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七年二月

目录 1 行业技术标准 (1) 2 工程综合说明 (1) 3 对本工程重点、难点及特点的分析 (3) 4 施工总体布置 (4) 5 现场施工管理 (7) 6 施工总进度计划 (10) 7 施工工艺和方法 (11) 8 土石方开挖 (12) 9 砌石、砖工程 (12) 10 砼工程 (13) 11 水泥砂浆勾缝及抹面工程 (14) 12 施工劳动力计划、施工设备的投入 (14) 13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5) 14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8) 15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19) 16 施工设备及工期保证措施 (21) 1 行业技术标准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DL/T5109--1999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6)《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 (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2 (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9 (10)《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11)《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引用标准说明:在合同履行期间,上述标准及规范如有新颁布和修改的,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我方发出变更通知予以调整。 2 工程综合说明 2.1 项目背景 巫溪县2016 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根据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6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渝发投〔2016〕503 号)和巫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下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6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巫溪发改委〔2016〕413 号)文件精神,由巫溪县林业局和水务局协同实施2016 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水务局负责水利部分的建设。项目选择巫溪县宁厂镇作为建设地点,规划治理岩溶面积31 平方公里。 工程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项目区毗邻公路,交通便利,但项目区地势陡峭,作业环境艰苦,作业难度较大。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 (2011年4月28日在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 安顺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安顺市石漠化治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安顺市石漠化现状 安顺市国土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露出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52%。在岩溶面积中,石漠化面积为296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04%,石漠化程度在省内仅次于六盘水市,居全省第二。 表1-1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石漠化现状情况 单位:平方公里

二、石漠化治理三年规划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对我市6个试点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批复》,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三年共集中治理小流域45条,治理石漠化面积406.38平方公里。占全市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的13.68%,涉及6个区县、39个乡镇,项目区总人口50.39万人。总投资209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000万元,地方投资2972万元。 表1-2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 三、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我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6个县被纳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并于2008年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1年2月,我市按照《安顺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内容,已全面完成了2008年、2009年度的

石漠化综合治理内容。 1、2008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2008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612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2612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完成封山育林育草3474.23公顷;人工造林1977.17公顷;人工种草264.26公顷;改良草地172.17公顷;棚圈建设5161平方米;坡改梯56.74公顷;蓄水池293个;沉沙池277口;田间生产便道9.97公里;机耕道19.34公里;灌溉渠8.36公里;排涝渠17.97公里;谷坊7座;拦沙坝2座。2008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已经通过县级自查及市级验收。 2、2009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2009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538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5538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封山育林育草6237.08公顷;人工造林3816.71公顷;人工种草883.92公顷;改良草地34公顷;棚圈建设17840平方米;青贮窖4390立方米;坡改梯274公顷;蓄水池213个;沉沙池169口;田间生产便道12.23公里;机耕道59.46公里;灌溉渠53.25公里;排涝渠19.11公里;谷坊10座;山塘整治2座。2009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县区正在组织自查验收。 3、2010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2010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6600万元。计划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129.01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封山育林育草6601.18公顷;人工造林4734.65公顷;人工种草914.2公顷;改良草地642.58公顷;棚圈建设27311平方米;青贮窖11300立方米;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

目录 1基本情况 (1) 1.1遵义县石漠化概况 (1) 1.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08-2010)实施方案概况 (1) 1.2.1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1) 1.2.2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2) 1.2.3实施方案的建设规模和布局 (2) 1.2.4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情况和进度安排 (4) 2 2010年项目区基本情况 (7) 2.1项目区概况 (7) 2.1.1社会经济概况 (7) 2.1.2土地利用现状 (7) 2.1.3石漠化现状 (7) 2.2小流域概况 (8) 2.2.1自然条件和资源 (8) 2.2.2社会经济情况 (11) 2.2.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 (12) 2.2.4石漠化现状、成因及主导因子 (15) 3工程设计依据及原则 (18) 3.1设计依据 (18) 3.1.1法律法规 (18) 3.2.2规程规范 (19) 3.2.3相关文件与技术资料 (20) 3.3工程设计原则 (21) 4工程建设任务及建设内容 (23) 4.1 2010年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及规模 (23) 4.1.1 2010年全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区的建设目标及任务 (23) 4.1.2 2010年石漠化专项资金安排的建设内容和规模 (23) 4.3 石漠化治理对策及模式 (24) 4.3.1治理对策 (25) 4.3.2治理模式 (26)

4.4工程总体布局及建设内容 (28) 4.4.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8) 4.4.2治理措施总体布局 (31) 4.4.3建设内容 (32) 5工程设计 (33) 5.1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 (33) 5.1.1经果林营造工程 (33) 5.1.2生态林营造工程 (40) 5.1.3封山育林 (44) 5.2草食畜牧业发展 (46) 5.2.1人工种草 (46) 5.2.2棚圈建设 (49) 5.2.3青贮窖 (50) 5.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50) 5.3.1道路工程 (51) 5.3.2小型蓄排工程 (52) 5.4科技支撑 (60) 5.4.1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6) 5.4.2技术培训体系与计划 (66) 5.4.3科技推广方案及内容 (67) 5.4.4配套技术研究方案 (68) 5.4.5监测体系 (69) 6项目组织、质量与进度管理 (71) 6.1施工组织管理 (71) 6.1.1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 (71) 6.1.2制度建设 (71) 6.1.3资金管理 (73) 6.1.4项目建设 (73) 6.2招投标方案设计 (74) 6.2.1招标的范围 (74) 6.2.2标段划分 (74)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3) 1.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 1.2石漠化现状、原因及危害 (5) 第二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 2.1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现状 (8) 2.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0) 2.3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1) 第三章编制依据、原则与目标 (12) 3.1指导思想 (12) 3.2编制依据 (13) 3.3编制原则 (14) 3.4建设思路 (15) 3.5建设范围 (17) 3.6建设目标 (18) 第四章规划建设内容 (19) 4.1林业治理措施 (19) 4.2水利设施建设 (27) 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29) 4.4扶贫项目建设 (34) 第五章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 5.1封山育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 5.2人工造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5) 5.3四旁绿化珍贵树种需要量 (36) 5.4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及人工 (36) 第六章投资概算 (37)

6.1概算依据 (37) 6.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 6.3投资概算 (40) 6.4资金筹措 (42) 第七章效益评价 (43) 7.1生态效益 (43) 7.2社会效益 (44) 7.3经济效益 (45) 第八章工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46) 8.1管理机构 (46) 8.2项目管理 (46) 8.3计划管理 (47) 8.4资金管理 (47) 8.5信息管理 (48) 8.6保障措施 (48) 某市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小班设计卡片 (50)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某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某市西北部。 (2)地形地貌 全市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盆地等地形,由九条山脉和某盆地、坪石谷地构成。南岭山脉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全市,形成东北~中部~西南一线高耸、西北和东南倾斜的地势。西部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石山密集,基座相连,呈现为峰丛。境内主峰老蓬顶海拔1737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56座。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的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坪石谷地的周边,属山地地貌。 (3)河流水系 境内武江是北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全长260千米,在某境内长110千米,年平均流量97M3/秒,主要支流有:宜章河、白沙河、田头水、九峰水、大源水、西坑水、廊田河、南溪水、辽思河、嘉昌水、张溪水、王坪水等。除宜章河、白沙河、南溪水等少数支流发源于湖南省外,其他支流均发源于本市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4)气候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郧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书 前言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继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治理生态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郧县地处鄂西北巴山区,是山水资源大县,是经济困难大县,是发展希望大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要淹没区,同时也是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的58个县市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万亩,岩溶区面积万亩,占,其中石漠化土地万亩,占 %,潜在石漠化万亩,占。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万亩,中度石漠化万亩,强度石漠化万亩,极强度石漠化万亩。近年来,郧县石漠化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蔓延态势,是郧县当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有效地遏止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关于郧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2011-2013年)的批复》(鄂发改农经〔2011〕544号)有关文件要求,我县于2011年5月中旬开始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依据《郧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2008-2010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编制了郧县2011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一、综合说明 1、项目名称:湖北省郧县2011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2、项目主管部门:郧县人民政府 3、牵头组织单位:郧县发展和改革局 4、技术支撑单位:郧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郧县水利水电勘探建筑 5、项目实施单位: 6、项目建设区:根据郧县流域分布状况和省发改委2011年投资建议计划和建设任务,按照《郧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要求,2011年首先治理汉江流域,这个流域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位于郧县中部汉江河谷,包括溪清凉寺河、曲远河等条小流域,项目涉及乡镇。 7、工程建设容及规模:从2011-2013年共治理岩溶面

当前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王录生 国家林业局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刊《人民日报》2006年6月23日)中对石漠化作了如下界定:“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按照这一定义,石漠化的成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于人口增多,人们为了生存,进行垦植、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所形成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二是由于工业、交通、水利等建设中因开挖山体使岩石裸露所形成的石漠化。三是在矿山开采和工业生产中所形成的砾石堆积和土地退化现象。如:煤矿开采后所形成的矸石山等等。 石漠化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始进行治理。由于形成的原因各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现按先简后繁的顺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先看第二类:由于大规模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开挖山体(所谓“拉槽”),形成岩石裸露,因需要防止滚石、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必须及时进行治理,在项目设计中就有“护坡”工程。所以资金,是有保证的。但是,由于所裸露的岩石,没有泥土,恢复植被难度较大。 经多年研究,我省科农公司已经研究成功“灌木护坡”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贵州省建设厅已为之制定了技术标准。由于恢复了植被,效果是长期的,无需重复进行维护,造价也不高,景观和生态效益非常好。所以在技术上也已解决问题。 我省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利以及城市工业建设,很需要广泛使用这项技术。但是“灌木护坡”是一项新技术,知名度不高。而“护坡”工程在目前的招投标中,并未能单独招标,多数施工单位又不掌握这项技术,所以也就难以推开。可是,一旦工程完工,投资用完,想重做,就不可能了。所以,这类石漠化的治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项目资金管理和新技术的推广问题。 再看第三类:在矿山开采和工业生产中形成的砾石堆积和土地退化现象。由于政府重视,按规定已责成企业进行治理或已由有关单位收缴了专项资金。所以资金不是问题。有的科研部门对这个问题已进行了研究,对各类植物的抗逆性、耐寒、耐旱、耐贫瘠等情况也已了解。问题是:目前,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不多,或是治理效果不佳甚至失败。所以矿山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组织问题,政府要鼓励这类企业取得资质并加快发展。 问题较多的是第一类:因进行垦植所形成的石漠化。由于长时间的植被破坏,我省是全国八个有岩溶面积分布的省、市、区中石漠化面积很大、程度最深、危害最大的省份。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多。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我省需要进行治理的石漠化面积有多大? 我国学术界按岩石裸露程度将其分为轻度(裸露岩石占31%—50%)、中度(占51%——70%)、强度(占71%—90%)和极强度(占91%以上),而将占20%—30%的称为“潜在石漠化”,20%以下称为“无石漠化”。按此分类贵州的石漠化面积为3.3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0%。潜在的石漠化面积为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 笔者认为,按石漠化的程度在理论上作如此分类也无不可,但作为石漠化治理问题来说,不应被概念所误导。石漠化治理绝不只是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而将“潜在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地区排除在外。实际上对“潜在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更为迫切。因为如果不治,要不了多久它们就将“升级”,石漠化将永无休止。况且,在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大体上已无人居住,中度石漠化地区居民也已不多。我省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地区。居住在这类地区的农户生存十分困难,不论从扶贫,还是从石漠化综合治理来看,都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轻、中、强和极强这四类石漠化地区,而必须顾及“潜在”和所谓“无石漠化”地区。所以我省需要治理的石漠化面积就不止3.32万平方公里,至少有8—9万平方公里。况且按小流域分片治理,也不可能将30%以

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蔡道雄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板

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1、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立地类型是小地形、土壤( 土层厚薄) 、水文条件、小气候和植被等各种构成要素, 即立地因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反映了坡向、坡位、土层分布、土层厚度等方面的变化。 该区类型的分布格局具有一定规律, 即从洼地到峰丛顶部, 立地类型的分布格局呈”耕地-林地-荒地”或者是”耕地-荒地”过渡, 立地条件则有较好到一般再到较差和极差。 Ⅰ1主要位于平洼地和山脚地带, 土层连续而深厚, 立地条件最好; Ⅰ2为坡度较缓的坡地, 主要分布在山脚至山坡中下部, 土层连续, 但土层厚度较小而裸岩率较大, 立地条件次之; Ⅰ3为陡坡耕地, 主要分布在山坡的中上部, 坡度大, 多为石穴土, 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 在耕地中立地条件最差。 Ⅱ1郁闭度较大, 但由于面积有限, 密度较小且没有形成乔、灌、草等层次结构, 生态调节作用不明显;

Ⅱ2密度低, 郁闭度小, 生态调节作用微乎其微。 Ⅲ以荒山坡地为主, 同时也包括一些弃耕地, 其现存植被全部为低矮灌草丛: Ⅲ1以藤刺灌丛为主, 高度在1m以上, 分布较为均匀, 灌草植物生长较好, 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能力; Ⅲ2以草丛为主, 高度不足1m, 灌草植物生长一般, 自然恢复能力较差; Ⅲ3植被稀疏, 自然恢复能力最差。 在广西石漠山区, 小气候环境因子如光照、气温和湿度等除受外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外, 还与该植被生态系统或具体地段的群落结构、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等因素紧密相关。生境异质性是广西石漠化山区植被恢复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主导性因子, 如果脱离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具体要素, 一味强调森林的恢复而在不宜人工干预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 即便选择适生优良的乡土树种, 也可能造成脆弱生境的严重或者再次破坏, 因而必须在小尺度上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一般而言, 石漠化山地上部与阳坡光照较强, 空气及土壤较为干燥, 土层浅薄, 需要选择耐旱性较强、喜光的阳生性树种; 而山地下部和阴坡光照较弱, 空气和土壤较为湿润, 能够选择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的乡土树种混交建立先锋性群落。在土壤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低的荒山缓坡或退耕地, 采取直播灌草和定植乔木幼树的方式构建乔灌木群落; 而植被覆盖较多、群落高度较大和乔木幼

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巫溪县2016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部分)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巫溪县金晟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七年二月

目录 1 行业技术标准 (1) 2 工程综合说明 (1) 3 对本工程重点、难点及特点的分析 (3) 4 施工总体布置 (4) 5 现场施工管理 (7) 6 施工总进度计划 (10) 7 施工工艺和方法 (11) 8 土石方开挖 (12) 9 砌石、砖工程 (12) 10 砼工程 (13) 11水泥砂浆勾缝及抹面工程 (14) 12 施工劳动力计划、施工设备的投入 (14) 13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5) 14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8) 15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19) 16 施工设备及工期保证措施 (21)

1 行业技术标准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DL/T5109--1999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6)《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 (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2 (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9 (10)《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11)《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引用标准说明:在合同履行期间,上述标准及规范如有新颁布和修改的,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我方发出变更通知予以调整。 2 工程综合说明 2.1 项目背景 巫溪县2016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根据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渝发投〔2016〕503号)和巫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下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巫溪发改委〔2016〕413号)文件精神,由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石漠化综合治理 试点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市府办发[2009]24号 【发布部门】六盘水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的通 知 (市府办发〔2009〕24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六盘水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二日六盘水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下简称试点工程)建设管理,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及相关行业规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试点工程是指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在2008-2010年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三条试点工程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石漠化治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综合手段的运用,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配套使用,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 第四条试点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基本建设财政管理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组织保障 第五条市、县分别成立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部门。市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统筹协调解决全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为申报年度计划、下达投资计划、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