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文献研究综述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文献研究综述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文献研究综述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文献研究综述

滑坡动态数值模拟文献综述

引言

由于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斜坡上的土体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造成滑坡事故。根据一项已经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中,滑坡28738处,占这些地区地质灾害总数的51% [1],由此可见,滑坡是一项比较频发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多山的国家,许多高速公路、铁路都绕山而行,还有一些重要的国家战略设施也都依山而建,若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势必会对这些重要设施造成破坏,造成正常的交通和生产秩序的紊乱。因此,研究山体滑坡,实现对滑坡的预报预警是亟需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过许多大型高速滑坡,给人类造成很大灾难。这类滑坡大多具有极高的滑速和极远的滑程,在平缓的地面上,滑速有的超过10Okm/h,滑程可达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并通过远程和高速及其引起的气浪和碎屑流化将不安全区扩展到滑坡形成区以外极远处,致使造成很大的灾害。

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威尼斯省瓦依昂河下游的托克山斜坡,在瓦依昂特水库开始蓄水时坡体整体性高速下滑,激起了巨大的涌浪,致使坝内所有设施遭受破坏;对岸朗格尼亚镇、下游皮拉哥城和维拉诺尼镇、上游拉瓦佐镇均遭涌浪袭击而摧毁,死亡2400余人,整个水库完全破坏,造成震惊世界的灾难性事故【1】。

在我国,特别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这类大型高速滑坡也多次发生,如1983年3月7日发生的甘肃东乡洒勒山大型高速滑坡,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滑出160Om,摧毁4个村庄,伤亡278人,最高滑动速度达30m/s[2].

1985 年6 月12 日凌晨,新滩江家坡至广家岩1300万m3滑坡体高速向下滑动,新滩镇这个千年古镇顷刻之间被推入长江。共有1569 间房屋、780 亩农田、77 艘船只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832 万元。滑坡产生的260 万m3土石高速入江,过江首浪高达70m,江中涌浪达39m,使上、下游各110km 的江段内96 条船只沉没,损失惨重,长江也因此断航一周,造成经济损失1 亿多元。

1991年9月23日发生的云南昭通头寨沟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总体积大约1800x104m3的滑体高速下滑,仅在2~3分钟时间内冲入盘河,滑体的最大移动距离达3.65km,这场罕见的巨型滑坡一碎屑流灾害,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共有216人死亡,202间房屋被摧毁,94户村民半数以上无家可归,300头牲畜被埋,覆盖农田300亩,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3];

2000年4月9日发生在西藏易贡藏布下游的扎木弄巴特大规模滑坡,波及长度2600m,堵塞长度15O0m,形成高130m的天然坝,堵断易贡错(湖)的出口,使正常流量100m3/s左右的易贡藏布断流,而中、上游的地表径流和冰雪融水又不断地注入,使得库容75.4x108m3的易贡错水位由海拔2220m,每天以50cm的涨幅上升,直接威胁着湖区周围藏、汉等多民族居民和享誉中外的易贡茶基地l4]。

2008 年5月12日,汶川8.0 级大地震也触发了大量的高速远程滑坡,造成重大地质灾难,

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如北川县城城西滑坡直接导致1600 人被埋,数百间房屋被毁,北川老县城几乎一半被该滑坡摧毁。如图1-7 所示为位于湔江北川上游约5km 处唐家山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对下游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2009 年重庆武隆的鸡尾山滑坡运行了1.5km,造成10人死亡,64人失踪。2010年贵州关岭滑坡体积约174.9万m3,滑程约1.5km,使得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2013年1月11日上午8时20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特大山体滑坡,46人被山体掩埋,2人受伤。

综上所述,这些滑坡事故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属百年大计,目前修建于峡谷中的高坝大库愈来愈多,正确地预测库区可能的滑坡涌浪,是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证工程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为国民建设节约资金。通过滑坡涌浪预测研究,可以及时采取适当的工程防范和治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滑坡涌浪造成的灾害,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且可为防灾减灾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滑坡所引发的另一次生灾害-溃坝的发生和溃坝洪水的形成属于非正常和难于预测的事件,因而溃坝洪水造成的灾害往往是毁灭性的。但是,如果做好溃坝洪水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洪预案,就可以在灾害发生时大大减轻下游的损失。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社会财富在沿江和水库下游地区不断集中,因此,对溃坝洪水的分析与研究更加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这些重大滑坡事故给我们造成了重大损失,急需用一种更有效的手段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而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模拟已经成为研究和预防灾害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在工程的几乎所有领域都获得了较好的应用和效果,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是研究滑坡灾害机理,找出滑坡运动规律的更有效的手段,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灾害的动态过程,可以对灾害的致灾范围和破坏强度做出预报预防,结合GIS技术,还可以生动逼真地再现灾害的发生过程。

滑坡运动过程特征描述

滑坡的主要研究方法

滑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巨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滑坡涌浪的生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模型模拟滑坡引起的涌浪的发生、发展和衰减。早在十八世纪中期就有关于库岸滑坡撞击水体产生巨大涌浪的现象记载,但人们对涌浪的研究则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滑坡涌浪计算研究主要是从1958年阿拉斯加的Lituya 湾事件以及1963 年意大利Vajont 水库失事之后才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影响滑坡涌浪的因素十分复杂且难以清楚地表述,只能对其估计,加之在计算时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也难以明确确定,所以,直至目前滑坡涌浪的计算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普遍采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经验公式法、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经验公式法起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经典的解析方法。经验公式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及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建立经验公式来研究滑坡涌浪问题。此法简便易行,但存在较大局限性,无法提供完整和系统的滑坡涌浪信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经验公式法有:Noda 法、Kanphuis & Bowering 公式、潘家铮法、水科院经验公式法、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法、Slinger-land & Voight 公式[9]等。

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采用,已取得一定经验。物理模型试验克服了原型观测的一些缺点,因自身原因引起的限制很多,比如模型制作、滑体模型时速控制、场地限制、测量仪器的精度与灵敏度等。

长江科学院[10](1984)应用库首河段的水工模型,选择距离坝址较近且其稳定性差和规模大的新滩滑坡(距坝址26km-27km)和链子崖危岩体(距坝址65km),按不同的破坏条件、规模、不同库水位进行了涌浪试验。庞昌俊[11](1985)在波浪水槽中进行了斜滑坡的涌浪试验来探索岸坡失稳而产生高速整体滑动所激起的涌浪特征和演变规律。袁银忠[12](1990)在模型池中进行了滑坡模拟试验,用以确定数值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涌浪经弯道后的变化及涌浪遇壁爬高及反射规律。王育林等[13](1994)运用河工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方量、不同入江角度的产生的危岩崩滑,进而提出峡谷型河道滑坡最大初始涌浪极其沿程衰减计算公式。余仁福[14](1995)对龙羊峡水库近坝段进行了滑坡涌浪模型试验,模型比例尺是采用1:500。Wiegel、Heinrich、Watts、Fritzet al[15-17]等也都针对不同的滑坡实例进行了涌浪物理试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及数值理论的迅速发展,开始基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如N-S 方程)建立涌浪数值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及三维有限差分或有限元计算。数值模拟可以提供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模型可以重复使用、极大地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但其不能独立于物理模型试验或原型观测而存在。在许多实际问题中,还需要通过原型观测或模型试验提供某些参数并对所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验证。按照不同的滑坡涌浪控制方程的离散方式,有关滑坡涌浪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包括有限单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M)、有限体积法(FVM)、边界元法(BEM)和SPH(smoothed particlehydrodynamics)法等。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有:严骏龙[18](1983),王晓鸿[19](1996),Walters[20](1998)等;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有周剑华[21](2003)、Lynett 和Liu[22](2005)等;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有Heinrich[23](1992),姜治兵[24](2005),任坤杰[25](2006)等;基于边界元法的有S.T.Grilli[26](1999)刘建秀[27](1994)等;基于SPH 法的有杜小弢[28](2006), B. Ataie-Ashtiani[29](2007)等。关于溃坝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两方面进行的。目前数值模拟是溃坝研究的主流,数值模拟一般仍从明渠水流运动方程出发,通过有限差分法(FDM)、有限体积法(FVM)和有限元法(FEM)等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52-58]。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溃坝的模型试验仍必不可少,特别是大型的工程,模型试验的参数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主要依据,同时模型试验的结果能用来验证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可行性[59-63]。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是根据一个地区的历史资料的相关数据,大体得出这个地区的灾害的致灾范围和灾害强度,此方法旨在解决和预测一些影响因素相似的灾害。在此方法中,灾害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有的数据库资料,已有数据库资料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预测的正确与否。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通过对滑坡过程的运动机理和特征的力学分析研究,结合实验模型,对灾害的致灾范围和破坏强度做出预测判断。

数值模拟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能更快速地用计算机计算一些大量重复的计算,避免人类大量的重复劳动,正是基于这点,计算机在工程领域获得了快速的应用推广。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可以将模拟计算的结果用图形生动地表示出来,结合GIS地形数据输入,使得模拟的结果更加逼真,因此,此法方式研究工程问题的潮流。

在1999年,意大利的Yoichi Okura【24】应用这一方法研究不同颗粒大小的石块对其在地面上滑行距离的影响。其在一定的坡度上放置了许多堆积的石块,并通过改变石块大小得出不同的测量数据,从而得出了石块颗粒大小是影响滑块移动距离的因素之一的结论。

离散单元法

离散单元法(DEM)由Cundall[58]于1971年提出,原先主要用来针对材料性质或形体不连续的数值分析,后来被广泛使用在颗粒流体物质。随着理论的趋于成熟与程序的发

展,Cundalll59.62】分别于丨980与1983提出了以离散单元法为理论基础的二维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简称UDEC)与三维Three Dimension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简称

3DEC)分析程序,随后又于1994年与1995年分别发展出PFC(Particle Flow Code)二维与三维颗粒流程序。王泳嘉在1986年首次向我国岩石力学界与工程界介绍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例子。在DEM中,颗粒之间的作用以及内部力的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颗粒簇的接触力和位移通过追踪单个颗粒的运动来查找。动态行为通过时步算法来实施,K假定在每一时步内速度和加速度保持不变即连续分析的显式有限差分方法。DEM基于足够小的时步内,扰动不能传播到相邻颗粒更远的颗粒中这一思想,认为在这一时步内作用于颗粒卜.的力是可以确定的。DEM计算过程选择对颗粒和接触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力和位移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用来确定颗粒的运动,而力和位移则用来获得接触处源自于相对运动的V:接触力。离散单元法弥补了应用连续力学理论分析非连续介质材料时所作出的简化处理(如非连续介质并不满足连续性条件)而导致的理论与实际发生偏离的缺陷

滑坡运动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造成巨大灾害的大型高速滑坡的发生,以及它们最终以流体化的形式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危害,因而,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大型高速滑坡最终导致碎屑流(流体化)的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对该问题的研究已经由过去的结果分析、理论假设或现象推理等,演变为实验研究和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是对于滑坡流动的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不够系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P.E.Kent于1966年提出“圈闭空气导致流体化论”,该理论认为,破碎后的滑坡碎屑体在运动过程中排出的空气快速向上运动,使碎屑体的各块体保持扩张状态,这种扩张状态导致块体间的摩擦系数降低,使碎屑体流态化,碎屑因之而能够越过平坦的地面作高速度、远距离的运动。

Melosh分别于1979年和1986年提出“声波场诱导感声流体化论”,该理论用声波流化机制来解释地震断层、冲击坑塌落和远距离滑坡等地质作用。该理论认为,这些现象中明显

存在的低强度归因于瞬时的强大声波场诱导的“感声流体化”状态,并认为,感声流体化碎屑表现为一种牛顿流体。这种机制描述高频振动,它有可能在一瞬间解除岩体的压力,使运动卸荷区得以发生。

Davis等人也提出了“底部高剪切速度导致流体化论”,该理论的本质是基于这种概念:输入到颗粒状材料物体中的高能引起各颗粒间很高的冲击接触压,冲击压在统计学上是分离性的,物体发生扩胀,内部的抗剪阻力因此而降低,此时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便能够发生流动。该理论认为,高速的碎屑体底部和静止的下伏物质之间的高相对速度即是能量来源。Davis还曾用装入塑料盘内机干砂的单向振动实验和拜格诺德实验成果来论证其设想。

上述这些理论大都建立在滑坡体作高速运动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滑坡产生的高速机理,相应也出现了许多理论。主要有:

(1)美籍华人许靖华161(K.J.Hsu,1975)根据岩崩碎屑流堆积物的几何形态类似于泥石流、熔岩流和冰川堆积,以及它们可以沿着平坦的路程运动异常远的距离,并借助于其冲力涌向高处等,从而提出“无粘性颗粒流说”。实际上将岩崩碎屑流比作大量聚集的无粘性颗粒在流体介质中流动。许氏认为,速度极高的隙间粉尘即粗石块之间存在的岩粉和细粒在高速滑坡运动过程中充当了隙间流体,起着同液体和气体一样的作用。他曾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试图证明这种假说,很遗憾只有一次获得了预期的结果,且实验材料采用的是不同稠度的膨润土悬浮物,这种材料能否模拟高速滑坡尚且值得怀疑。

(2)R.L.Shreve(1966、1968)提出[8],当大型滑坡体快速滑出时,若遇到适当的地形,滑坡体会捕获和压缩原斜坡前方来不及排出的空气而形成气垫层,使滑体能象气垫车一样漂浮。气垫层不仅能对滑坡体起一定的支撑作用,而且还会使滑坡体像飞机一样“飞”起来。他推测,异常小的摩擦系数是捕获空气体积的一种度量,更大的滑坡体可以捕获更多的空气。P.Habib 等人于1975年提出,大规模岩体在滑道上滑动时,重力所做的功消耗在滑道上将产生热量。如果剪切速度足够大,释放的热量可以将岩石中的水转变为蒸汽,构成一气垫层。这种气垫层支撑着滑体,并且起着对运动的润滑作用。如果滑道很深且为一个平面,则滑体可被视为一个刚性体,完全由蒸汽压力支撑。摩擦阻力随法向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如果阻力为零,则滑体可获得一个很大的速度,这是它可以爬上河谷对岸或者翻过一个山丘的原因。

(3)Mencl等人在研究中强调空隙水压力对滑体的承托作用,认为在滑速很高时,滑面通过的含水岩层中空隙水压力会急剧增高,使有效正应力大幅度降低,甚至趋于零。Mulle:等强调饱水粘性土的触变作用。后来MullerIg]又以瓦依昂大型滑坡为例做过水的作用使摩擦力突然丧失的实验。

(4)voight和Faust认为,在流体饱和的滑坡滑带内所发生的摩擦热能够使空隙流体压力增高。摩擦系数值大,原始孔隙度高和滑动位移大,以及滑带厚度小和可压缩性低都会促进流体压力升高。在滑动速度快以及壁部岩石渗透性剪胀作用低的条件下,流体压力的升高能够迅速降低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强度,因此适度的滑动在某些条件下可转化成灾难性下滑。还有人甚至认为摩擦热引起的空隙水的体积变化就足够作为一种减小摩擦的机制。

(5)T.H.Erismann于1978年提出,由于摩擦生热及高压力,岩石自身会熔化而形成润滑剂,岩石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起到气垫层那样的作用。

(6)Kerne:等人提出了相对比较简单的岩石自我润滑学说,他们认为,速度增大时,摩擦系数反而减小,是大型滑坡速度异乎寻常的原因。该理论在我们2000年用玄武岩所作的摩擦实验中己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

以上所有这些理论大都能合理地解释某些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高速滑坡的高速机理或滑坡远程运动形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型高速滑坡的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但它们都是在不同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由于摩擦系数的降低而使大型滑坡获得高速,都是将滑坡岩体作为整体来研究的,而并没有考虑某些大型滑坡在运动过程中与途中山体、或在落地时与

地面因碰撞而解体破碎后的运动,对滑坡体的碰撞解体过程更是没有涉及,因而还没有大型高速滑坡碎屑流形成过程及运动机理的研究文献出现。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由于在建国之后关于滑坡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起初对于滑坡的研究缺乏认识,盲目的开挖施工导致了诸多的滑坡事故。知道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才逐渐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要有效地治理和预防减轻滑坡灾害, 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滑坡的分布产生的条件、类型、作用因素, 以及其运动和发生的机理。历经5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国很多著名的工程地质专家和学者也都对大型高速滑坡进行过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胡广韬教授【10】1988年在其专著《动力滑坡学》一书中,提出并论述了有关“滑坡动力学”的二十余项关键性理论、观点和问题,即滑坡营力因素的历史转化性、滑坡动态阶段的差异性、滑坡形成位置的选择性、坡基型剧动式滑坡的功能均衡与滑体的超稳功能、坡基型剧动滑坡的超稳性与其“复活”的条件特殊性、大型高速滑坡的多级冲程与多序次、高速滑坡的启程剧动与行程高速的机理、多冲程滑坡功能转化与滑体稳定性向量问题、多冲程滑坡的超前溅泥气浪与边缘旋流、滑坡危岩体弹性应变能的聚集、高速滑坡启程弹冲速度、地质环境中斜坡破坏的变异等。最主要的研究成果表现在:①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高速滑坡的启程剧动与行程高速的机理,从根本上区分了高速滑坡滑动全过程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动力学效应。②提出启程剧动的“临床弹性冲动加速效应”,并阐述了斜坡岩体锁固段弹性冲动的力学模型,提出了峰残强降加速效应。③对于滑坡体行程过程中的持速机理,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大型高速滑坡在启动后之所以能保持高速运动,甚至“飞行”,不外乎以下几种效应,即滑坡体势动转化加速效应、滑床气垫擎托持速效应、滑床触变液化持速效应和滑程碎屑流持速效应。胡广韬(1995)在《滑坡动力学》一书中,补充了90年代他本人及其研究生关于滑坡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进一步概括地提出、阐述、论证了有关“滑动力学”的二十余项理论、观点和问题【11】,从而使滑坡动力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殷跃平于[12]2000年在《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特征及减灾研究》一文中对2000年4月9日晚,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发生的巨型高速滑坡进行了分析描述,认为该滑坡经历了高位滑动一碎屑流一土石水气浪一泥石流一次级滑坡等过程,具复合性。并将该滑坡的运动全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崩滑阶段、碎屑流阶段、土石水气混合流阶段及抛撒堆积阶段,具有飞行特征,在碎屑流阶段和土石水气混合流阶段气垫层作用及气浪作用明显[13],因而具有显著的流体化特征。

贺可强、安振远【14】于1996年在《崩滑碎屑流的形成条件及形成类型》一文中认为碎屑流是一种高速松散固体流,是与崩滑相伴生的一种独立的地质灾害,其形成条件既不同于滑坡,又不同于泥石流,是具有自己形成条件,运移规律及运动特征的散体流。指出碎屑流的运动形式以流动为主,具有流速快,成灾范围大,遇阻时可改变其流向和多冲程等运动特点。同时认为,崩滑碎屑流不存在滑移面,且受三个基本条件的控制,即固体物质条件,边界条件及潜在聚能条件。并描述这种固体流是在滑坡或崩塌等形成过程中,坡体在高速差异滑移速度和相互碰撞作用下形成的平移剪切移动、跳跃或滚动等综合运动形式,这种综合流动形式形成机理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控制,即碎屑流形成的临界坡度条件、碎屑流形成的滑移速度条件、堆积层结构强度、坡体物理力学性质条件、滑面边界限制条件及坡体堆积层的粒度条件等。并对碎屑流的野外地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碎屑流的物质类型、解体形式等对碎屑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类。

陈自生和张晓刚[l5]于1994年在《1994-04-30四川省武隆山鸡冠岭滑坡→崩塌→碎屑流→堵江灾害链》一文中认为该灾害链由滑坡激化崩塌,崩塌体加积于滑坡体之上,两者结合之后再解体、破碎而成碎屑流,从而对碎屑流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成灾特点进行了简单描

述,并对最终可能造成的灾害作出了预测。

陈自生和杨文[16]于1994年在《1994-03-20四川省高县白崖崩塌性滑坡》一文中对1994年3月20日发生于四川省高县白庙乡芙蓉村的崩塌性滑坡进行了描述,认为“崩塌方量约为110万m3的崩落岩土”物质沿斜下段陡坡运动,随即解体、破碎,转化为碎屑流,又随石炭湾沟向西继续流动,约650m,从而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们认为,滑体物质的主体顺坡向西运动而成碎屑流,除滑床遭铲刮外,沿坡地表物质也被捕获,致使碎屑物质方量大增。碎屑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受地形影响,沿沟发生了3次大的转向。另外,由于在沟的内部存在较多的粘土物质,它对碎屑流的前缘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后续碎屑流的运动。

姜云和尹金平【17]于1992年在《华釜山溪口滑坡一碎屑流》一文中将滑坡一碎屑流按其运动特征分为三个区,即滑坡源区、碎屑流流通区、碎屑流堆积区,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各区的特点。另外,他们还对碎屑流的形成条件了进行了分析,认为形成碎屑流除需具备一定的动力条件(速度条件)外,外部条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①滑体与山包的正面碰撞使物质进一步解体和碎屑化;②山包与平面之间的深沟形成封闭气体,为碎屑流的运动提供气垫效应,并使碎屑流体与空气充分混合;③较为平直的“V”型沟谷,为其运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使之能够持续高速运动。

钟立勋[l8]于1992年在《我国一次罕见的滑坡一碎屑流》一文对云南昭通头寨沟大型高速滑坡的碎屑流运动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滑坡岩体在运动过程中撞击山头后,变成十分破碎的岩石碎块,并以强大的动能沿着头寨沟沟谷向下游方向流动达 2.8km(呈干燥状),直至盘河岸边碎屑物质才停止下来。他根据现场考察发现了许多碎屑物质快速流动的现象:①滑体撞击并削掉了10余个山嘴,酷似冰川的刨蚀作用;②碎屑物结构紊乱、无层序,碎屑一般直径5一10cm,呈千燥状态,既无滑动迹象,又无泥石流液体流动特征;③沟谷中呈现不同组分的纵向物质序列,前缘堆积物高于四周,象一座土坝。无喷射和散布的碎屑,亦无液体流动痕迹。沟谷中碎屑物多处出现向前凸起的纵向波状地形,显示了流动的碎屑波的作用;④规模巨大的的碎屑物之所以能够在(纵向)平缓的沟谷出乎意料地远距离(超过 2.8km)运动,完全来源于巨大的动能。因粉尘和细小碎屑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摩擦阻力。因此,他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滑坡,而是由滑坡转化为碎屑流,不同于滑坡一泥石流。他将形成滑坡一碎屑流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整体滑动阶段;滑体碰撞山脊、碎裂解体阶段;碎屑流动、直至停止阶段。

尽管国内外研究大型高速滑坡机理的成果很多,但多数成果仍属结果分析,理论假设或现象描述及其推理等,深入地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定量研究成果较少,至今为大家公认的理论和成果不多。对于绝大多数最终导致碎屑流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在启程阶段就己获得了较高的速度,并在随后的近程活动阶段表现出持速效应。如前所述,虽然胡广韬等对大型岩质滑坡的启程高速机理及R.L.Shreve、Mencl、Voight、Faust和T.H.Erismann等对近程活动阶段的持速效应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大多属于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及深入的理论研究却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可知,有关大型高速滑坡近程飞行阶段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以及远程活动阶段碎屑流的形成过程、运动状态、运动机理等方面详细、系统地研究,几乎还是空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相当数量的铁路、高速公路及大批水电工程相继进入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如果这些工程途经或直接位于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性差的山谷地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高速滑坡的威胁。一旦这些滑坡高速滑动,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因此,近年来,对于高速滑坡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高速滑坡的发生机理上,即启动阶段,而对于近程(飞行)和远程(碎屑流动)阶段的研究成果甚少,且多为现象分析和理论假设,而没有详细、系统地研究成果,更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

国内外滑坡数值模拟的发展

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滑坡灾害,是基于滑坡理论的研究基础进行的,因此,滑坡理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在国外,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和应用,许多模拟结果已经直接应用于滑坡的预测预防之中。

早在2002年,加拿大的H.Chen【19】和香港的C.F.Lee就一1993年发生在香港的一次重大滑坡事故为研究对象,运用控制方程和拉格朗日定律建立模型,对这次滑坡的过程进行了模拟,重现了滑坡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与事实的坡体运动轨迹基本相同,说明模拟的有效和准确性。

意大利的G.B. Crosta【23】在2005年针对2002年12月发生在本国的一次碎石型滑坡进行了研究,并结合GIS技术,对滑坡发生后碎石的滑动距离和滑动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与历史数据吻合较好。同年,他对2001年Las Colinas的火山喷发导致的滑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细小颗粒流动的运动特性。

在滑坡运动中的非连续变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该模型是石根华博士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后,国内的许多学者如殷坤龙【25】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结合具体的滑坡进行模拟,并且有许多这方面研究的博士论文。

虽然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是,有关计算机模拟滑坡的动态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讲述这方面的系统理论的文献还较少,因此需要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满足大量工程实践的需要。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引用文献

1.Tika,TH.E.&Hutehinson,J.N,Ring shear tests on soil from the Vaiont landslides Surface, Geoteehnique 49 ,No.l,1999,59-74

2.苏伯等.高速大型洒勒山滑坡及其研究.中国典型滑坡.科学出版社,1988

3.谭继中.云南头寨沟大型高速滑坡运动特征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4(l):37-44

4.朱平一,王成华,唐邦兴.西藏特大碎屑流堆积特征.山地学报,2000,18(5),453一456

5.

6·K.J.Hsu,CatastroPhie Debris Streams(Sturzstroms) Generated by Roekfalls,Bull.Geo!.Soe.Amer, 1975,vol.8,225~256

7.Ronald L.Shreve,1968:The Blaekhawk Landslides,The Geologiea lSoeiety of Ameriea SPeeial PaPer , No.108,Boulde Colorado

8.Ronald L.Shreve, Leakage and fluidizationin air-layer lubrieated Avalanehes, Bull.Geol.Soc.Amer,1968,vol.79,654~657

9.L.Muller, New eonsideration of the vaiont slide,Roek Meeh.Eng.Geol.,1968,vol.6,105~121

10.胡广韬.滑坡动力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1.胡广韬.动力滑坡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2.殷跃平.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特征及减灾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4)

13.殷跃平.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概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2)

14.贺可强,安振远.崩滑碎屑流的形成条件与形成类型.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19(3,4),345~351

15.陈自生,张晓刚.1994-04-30四川省武隆山鸡冠岭滑坡一崩塌~碎屑流~堵江灾害链.山地研究,1994,12(4)

16.陈白生,杨文.1994-03-20四川省高县自崖崩塌性滑坡.山地研究,1994,12(4)

17.姜云,尹金平.华签山溪口滑坡一碎屑流.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2,3(2)

18.钟立勋.我国一次罕见的滑坡一碎屑流.兰州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8(5)

19.H.Chen。2002.09。A dynamic model for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on natural slopes。

Geomorphology 51 (2003) 269–288

20. Li-zhong Wang.Development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with displacement-dependent interface shear strength.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47 (2013) 91–101 21. Jian-Hong Wu.Seismic landslide simulations in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7 (2010) 594–601

22. G.B. Crosta. Small fast-moving f low-like landslides in volcanic deposits:

The 2001 Las Colinas Landslide (El Salvador). Engineering Geology 79 (2005) 185–214

23. G.B. Crosta. Forecasting hazard scenario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untermeasure efficiency for large debris avalanches. Engineering Geology 83 (2006) 236–253

24. Yoichi Okura. Engineering Geology 83 (2006) 236–253. Engineering Geology 58 (2000) 109–124

25. 殷坤龙. 新滩滑坡运动全过程的非连续变形

分析与仿真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1(7):959~962 2002 年7 月

普通大学生长跑锻炼者的运动损伤调查【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体育教育 普通大学生长跑锻炼者的运动损伤调查 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查阅,本文总结了与长跑有关的运动损伤详细信息,包括损伤发生率,损伤种类,损伤原因以及预防受伤的建议。 慢跑目前在欧美和国内都有着非常大的运动参与量。但是慢跑中发生的损伤也很多。 Mechelen(1992)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跑步者的损伤率约为37%-56%。而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研究(Clement et al.1981;Maughan,1983)显示,膝关节是跑步运动最常见的损伤部位,而髌骨软化和髌骨表面疼痛是最常见的膝损伤。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跑步中人体下肢和双脚在不同硬度的运动表面不断完成蹬地、离地、触地等一系列连贯的技术动作,承受着慢跑触地时带来的各种振动冲击。 张笑昆经调查研究得知,年轻运动员的损伤概率为40.16%,要远高于年龄高一些运动员的27.42%。这应该是年轻运动员缺乏训练的经验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等原因造成的。而通过运动员损伤时间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是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发生的损伤。 肖梅,张毅经研究总结出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些原因。1. 思想麻痹,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认识不足。2.准备活动不充分。3.学生身体素质差。4. 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赵国云,人体在跑步过程中人体需反复承受1-3倍于自身体重的地面冲击力(Nigg B.M. & Wakeling,2001)。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这重复的冲击力是导致运动损伤一个主要原因,这种大强度和重复性的应力会使人体在跑步过程中因冲击产生过劳损伤,因而运动表面在这一损伤过程中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忽视。60年代后期,合成的塑胶表面就被认为是造成田径损伤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之后为了减少运动过程中的冲击负荷,研究者们提出通过改良和设计运动表面(包括运动鞋)的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缓冲效果,希望能够藉此来减少并预防运动损伤。 王乃茹,黄辉,研究发现,在整个马拉松比赛过程中, 腿抽筋(肌肉痉挛) 的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脚底起泡,原因可能与马拉松的跑程长、持续时间久、能量消耗大的项目特点有关, 与比赛时鞋袜的舒适度和赛道的路面硬度等也有关。而肌肉拉伤和皮肤摩擦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是由于马拉松比赛持续时间久, 对比赛服装的要求也较高,

终身体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048105808.html, 终身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一、终身体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体育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期.陈琦. [2].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3期.韩勤英. [3].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郑国荣. [4].终身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目标动机特征研究——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陈海鸥. [5].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3期.吴贻刚. [6].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4期.欧阳萍. [7].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1年4期.王红.王东桥.孙鲁. [8].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 《江苏高教》.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王林. [9].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期.邵伟德.

大数据文献综述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来源......................................................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大数据隐私与安全................................................ 大数据在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宏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中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微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 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

跆拳道运动损伤文献综述

跆拳道运动损伤文献综述 (专业:体育教育姓名:韩杰学号:110111092) 摘要:目前跆拳道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各健身俱乐部都开设跆拳道运动项目,各大高校体育专项也有跆拳道项目的学习。跆拳道的特点是动作刚劲有力,有身体接触,并且属于竞技运动项目,大量采用腰部和下肢的运动,以击打对方为目的对抗性运动,从而不可避免的发生运动损伤,研究发现,损伤部位以足部,关节部位为多见;损伤性质多为软组织损伤,韧带撕伤,肌肉拉伤;最严重的是肾脏损伤及会阴部损伤,损伤原因主要是缺乏准备活动,思想麻痹及报复心理。通过文章初步了解跆拳道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如何预防治疗。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损伤预防 引言 跆拳道运动最初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项以脚为主,以手为辅极具观赏性和激烈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它的独特魅力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现如今各大高校都以开设有跆拳道选修课,此项运动的特点是动作刚劲有力,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属于竞技运动项目。虽然选修课中是以健康第一为原则,但由于跆拳道大量采用腰部和下肢进行较大运动量的练习和训练,肌肉和关节运动幅度加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这样一来不仅对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将直接影响该项目运动在各高校的正常开展。所以研究损伤的原因和如何预防非常重要。

1.损伤部位 从表1可以看到头躯干、上肢、下肢和其他部位的损伤分别13.7%、22.3%、58.8%和52.2%损伤部位中足、膝、肘关节尤为突出,分别为47、41、36人次,占调查受伤人数的20.2%、17.6%和15.5%。[1] (1)不同练习年限的损伤发生情况。练习年限不同,其损作的发生率也不同,按年限的长短长短依次为19.3%、33.3%、30.3%和17.1% 基本符合练习者的心理和练习的实际情况。初学者往往练习简单的基本动作,且自己也担心受伤,而在练习中更外小心谨慎,而练习2~3 年者,实战练习明显增加,且心理上对防护有所放松。 (2)损伤部位发生情况调查显示:损伤发生部位较广,但以踝膝关节损伤较多见,约占调查人数的45%,其次是肘关节约占12%,再次是头部损约占10% 以上损伤与他人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但未曾有会阴阴囊和肾受伤的报道,此次调查发现会阴及阴囊受伤约占2%,肾脏挫裂伤住院治疗的有1例,其损伤特点与跆拳道运动技术动作特点要求其吻合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损伤部位发生频度与练习年限有关练习在1 ~2年内者损伤相对较少,且没有明显明显差别,而3 年者最多,可能是由于初学者,动作技术不太熟练,在练习过程中,不敢用全力,而4年者,动作技术娴熟,能够做出收自如,点到为止会阴、阴囊损伤多见1年的初学者,由于对护裆不太适应,而

运动处方的文献综述

运动处方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国民体育休闲观念的增强,运动处方的规范推广与普及工作势在必行。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指导健身的前景是极为广阔。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进行体育锻炼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推广价值。我国在校大学生是国家今后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运用不同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为我国各阶层的群众的健身锻炼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的概念: 在医学上,人类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类人群,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预先准备好适应所有人的运动处方,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运动负荷的反应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运动处方的制定要做到对“症”下“药”,克服锻炼的盲目性. 1953年,西德的黑廷格和缪拉等关于“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的运动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的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对运动处方的广泛关注。我国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情况看,研究和应用尚不够普厦。后有多位专家学者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角度对运动处方的概念作了界定:运动处方是一种根据体育锻炼或运动的人的现实状态,具体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结

合生活环境重要任务和运动爱好等个人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和频度及注意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强体、防治疾病目的。 我国和国外运动处方的发展: 运动处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运动处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有了很大进展。199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美国运动医学会联合提出:把原来的“强健模式”修改为“健康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把原来运动方案中过高的运动强度降下来,建议以快走或类似快走强度的运动方式为主,每天累计运动时间为30分钟以上。 与国外运动处方的研究相比我国尚缺乏大样本、大规模、多指标、长时间跟踪、多学科之间协作的研究;运动处方的个性化研究比较薄弱,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确化、科学化,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研究还不够;在坚持健康评价和体能测试方法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还需实现简捷化和实用化;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处方的教学工作、社区与家庭运动处方的推广工作亟待加强,这将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和科学健身思想的传播:应用型专业人才欠缺。因此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人才。 运动处方的制定: 在进行运动处方的制定前,必须对其进行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包括体格检查和运动测试.运动测试中可采用台阶试验等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类

学科领域信息可视化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为例[文献综述]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学科领域信息可视化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为例 学院:商学院 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部分 随着信息的日益丰富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一问题促使信息可视化领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有时也被称作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近几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所谓信息可视化,就是将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利于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和支持决策。信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引文分析可视化。自从加菲尔德创立引文索引数据库以来,引文分析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科学结构的分析、科学技术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科研绩效的评价等方面。它借鉴了很多科学可视化的技术,但又不同于科学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中的数据主要是物理世界、自然科学中的数据,例如卫星传回的数据等;而信息可视化中的数据来自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一般是比较抽象的数据,如金融数据、商业信息、文献等。信息可视化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1]: 1 提供了一条直观理解大量数据的途径。通过可视化,能够立刻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 2 能够查询到没有预想到的现象。 3 能够发现数据本身的问题。合适的可视化方式可以揭示出数据本身以及人为造成的数据错误。 引文分析主要运用数学和逻辑学等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2]。因为引文分析要处理大量的抽象的引文数据,信息可视化所具备的诸多优势无疑能促进引文分析应用这项技术。因此引文分析可视化最近几年在国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经被应用于科学史研究、科学结构分析、知识领域显现等。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层次较低,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分析探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中所采取的技术与方法对我国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目前已进入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需要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庞杂信息当中的模式和知识,帮助我们决策。可视化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强认知能力,此即信息可视化的意义所在。信息的日益丰富决定着未来用户界面主要是一种信息界面,就某种意义而言,信息可视化代表着下一代用户界面的方向[2]。因为引文分析

【体育理论课】_-2016、2运动处方概述

运动处方概述 一、运动处方的发展史、现状和概念 (一)运动处方的发展史和现状 1954年,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KARPOVISH)首次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采用“运动处方”这一术语,并得到了国际上认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运动处方的概念和理论,并在体育院校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此门课程,进入21世纪,国内外均有很大的进展,由应用于康复领域,发展到预防和健身领域。与国外运动处方研究相比,我国尚缺乏大样本、大规模、多指标、长时间追踪、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 (二)运动处方概念 运动处方概念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士)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实验、身体素质/体适能测试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订对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 简单地说: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的健康、体力状况及心血管功能状态,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二、运动处方的目的 (一)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科学锻炼。 运动处方要求体育锻炼遵循科学、安全、有效、个性化,针对运动个体制定运动项目、强度、时间和频度。 (二)促进体质健康和疾病康复 可以指导锻炼,使肌肉力量、耐力、爆发力、身体的灵敏性、技巧性、平衡性、柔韧性等素质和运动能力加强;把运动当作康复疗法的一种手段,严格地按处方进行,可以大大提高运动中的安全感,尽可能少地出现意外危险。 三、运动处方的分类 (一)根据处方的应用目的可分为四类:

黄土边坡研究现状综述

黄土边坡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本文对关于黄土边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关待解决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土边坡;研究;综述 一、黄土边坡的特点 黄土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垂直节理发育,具有较强的结构性; 胶结物质形成的加固粘聚力是其强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 黄土天然含水量普遍较低,强度较高,高陡的黄土边坡十分普遍。由于黄土颗粒间的胶结物质耐水性差, 土体含水量增大就会弱化加固粘聚力的作用, 使黄土的强度降低,乃至出现许多工程破坏[1]。 二、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1、地质构造在黄土分布区,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差异性上升,形成了特殊的黄土台塬及黄土梁, 强烈的河流下切及后期黄土的堆积,形成高陡的边坡外形, 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各种构造结构面控制了滑坡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及滑坡的时空分布。 2、黄土岩性黄土岩性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内在因素。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多大孔隙;颗粒分选良好,以接触胶结型为主; 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 富含碳酸盐,遇水浸湿后强度显著降低。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育的因素之一。沟谷的发育和切割程度直接影响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沟谷越发育,切割越严重,滑坡就越多。黄土沟谷地形坡度陡峭,沟谷切割较深,沟谷的谷缘线以下地形坡度接近或大于黄土内摩擦角,斜坡稳定性差。 4、水的作用地表水入渗和地下水位上升,一是造成沟谷地表侵蚀严重,使边坡稳定性减弱;二使黄土含水量增大,胶结物质形成的加固粘聚力减弱,易产生滑坡;三是水的侵润使滑动面上岩土软化和水解,降低滑动面土的抗剪强度; 四是降水渗入坡体, 增加上覆土体重量,地表水沿黄土裂隙或节理下渗,往往在斜坡局部地区形成较高的水头,使土体内的静水压力和动力压力增高, 引起土体下滑力的增大。

体育舞蹈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体育舞蹈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2 9:46:06 点击:2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优美的动作、华丽的舞姿而备受广大师生喜爱。然而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正确、动作失误、思想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经常会给学生带来运动损伤,极大的影响着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对体育舞蹈中常见的损伤以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力量素质训练、准备活动、正确技术的掌握、疲劳的消除等方面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体育舞蹈;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前言: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合体育与艺术的体育项目,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国际舞。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技巧,在展示舞蹈技艺的同时,也散发着诱人的艺术美感。 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体育舞蹈事业也走向了新的高度。如今体育舞蹈成为了高校内一项重要的体育教育科目,备受广大师生喜爱。然而令人困扰的是,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训练中经常会造成机体的损伤,给学生带来身体的痛苦,同时也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发展。 1体育舞蹈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体育舞蹈运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常见的有骨折、挫伤、腱鞘炎、髌骨劳损、疲劳性骨膜炎等。不同的年龄以及不同的性别所发生的运动算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女子损伤的机率要大于男子,年龄越小出现损伤的机率越高。在学习摩登舞的学生中,出现损伤最多的是肌肉拉伤问题,学习拉丁舞的学生出现皮肤擦伤较多。此外,丁舞和摩登舞在出现损伤的部位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学习拉丁舞的学生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上下肢也腰腹部,常见的损伤有大腿肌肉拉伤、腹直肌劳损以及踱趾关节劳损等损伤,并且大部分主要是急性损伤。 学习摩登舞的学生损伤部位主要体现在胸部、颈部以及上肢,常见的损伤有肩三角肌拉伤、裸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大腿内收肌拉伤等,损伤大多为慢性损伤。 2体育舞蹈运动损伤原因分析2.1训练因素体育舞蹈学习中学生出现损伤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来自训练方面,这里又涵盖主观和客观两个具体的小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机体素质、思想注意力等内容。体育舞蹈运动得以实现优美的舞姿华丽的动作无不需要身体的力量以及耐力作为基础,如果学生身体素质薄弱的话,那么其身体肌群力量也不会强大,无法支撑复杂动作的完成,从而在学习和练习中造成损伤;其次,由于技术动作不到位,容易造成身体的失去平衡引发损伤;另外,学生自身的思想注意力如果不集中,会容易造成动作的偏差,给身体带来损害。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训练场地、训练方法等内容。恶劣的场地条件过滑、过硬都很容易造成多发性的损伤,而训练方法如果不能够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训练内容过强超过学生的身体条件,又或者是训练方法单一,增加了身体局部的负荷量。

体育科研方法的文献综述概要

体育科研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体育科研方法主要以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 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研究工具。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 它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 , 学会设计课题 , 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 ,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 为将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教学法现代化 一体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内容、步骤 1. 教学内容分解 教学内容分解 , 必要时可以打散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在教学过程中 , 内容的各部分可独立实施教学,最后再系统归纳、融会贯通。 2. 教学步骤设置 教学步骤最好与论文写作步骤相吻合 , 即 : ( 1 论证选题 , 包括学术性、前瞻性、时代性、交叉性。 ( 2设计研究方案 , 包括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内容和原则。 ( 3 收集资料 , 包括原则和要求、资料的来源、收集资料的方法。 ( 4 整理资料 , 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分类和分组、数据统计图表、计算样本统计量。 ( 5 分析资料 , 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 ( 6 结果描述 , 包括总体推断、统计表、统计图。 ( 7 撰写学位论文 , 主要强调论文的格式及要求。教学过程要贯彻以应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 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 , 了解科研方法和过程 , 培养具体操作能力 , 写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二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明显增多 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 从研究构思、设计和取样 , 到数据的采集、测量、统计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报告 , 体育科学研究运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尤为突出 , 因而其方法来源问题更为重要 , 不提方法来源是一种缺陷。通过

计算机图形学文献综述

计算机图形学论文 学号: 11001010123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 110010101 姓名:王俊才 指导教师:傅由甲

一.摘要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计算机图形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作为一个学科,计算机图形学在图形基础算法、图形软件与图形硬件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当代几乎所有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用来加强信息理解和传递的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图形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然而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我国的主要高校都开设了多门计算机图形学的课程,并有一批从事图形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究所。在浙江大学建立的计算机辅助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关键词:实现2D/3D 图形的算法,纹理映射,发展简史,发展趋势 二、计算机图形学中运用到的技术算法 (1)OpenGL 实现2D/3D 图形的算法 OpenGL(全写Open Graphics Library)是个定义了一个跨编程语言、跨平台的编程接口的规格,它用于三维图象(二维的亦可)。OpenGL是个专业的图形程序接口,是一个功能强大,调用方便的底层图形库。OpenGL是个与硬件无关的软件接口,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如Windows 95、Windows NT、Unix、Linux、MacOS、OS/2之间进行移植。因此,支持OpenGL 的软件具有很好的移植性,可以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OpenGL是图形的底层图形库,没有提供几何实体图元,不能直接用以描述场景。但是,通过一些转换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AutoCAD、3DS/3DSMAX等3D图形设计软件制作的DXF和3DS模型文件转换成OpenGL 的顶点数组。 OpenGL是一个开放的三维图形软件包,它独立于窗口系统和操作系统,以它为基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十分方便地在各种平台间移植;OpenGL可以与Visual C++紧密接口,便于实现机械手的有关计算和图形算法,可保证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OpenGL使用简便,效率高。它具有一下功能: 1.建模:OpenGL图形库除了提供基本的点、线、多边形的绘制函数外,还提供了复杂的三维物体(球、锥、多面体、茶壶等)以及复杂曲线和曲面绘制函数。 2.变换:OpenGL图形库的变换包括基本变换和投影变换。基本变换有平移、旋转、变比镜像四种变换,投影变换有平行投影(又称正射投影)和透视投影两种变换。 3.颜色模式设置:OpenGL颜色模式有两种,即RGBA模式和颜色索引(Color Index)。 4.光照和材质设置:OpenGL光有辐射光(Emitted Light)、环境光(Ambient Light)、漫反射光(Diffuse Light)和镜面光(Specular Light)。材质是用光反射率来表示。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核心的界定观点: “核心”一词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一位德国医护人员Joseph Pilates提出。 Ian Hasegawa提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 王卫星对核心的界定: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国内外核心力量的定义 脊柱稳定性是人们关于核心力量较早的科学研究,由Panjabi在1985年首次提出,认为脊柱稳定性主要依靠被动脊柱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部分系统联合控制,并在1989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中位脊柱”的问题。 核心力量是控制重心运转、传递上下肢肌肉力量的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Jeff Stephenson在《Core Training:Designing a Program for Anyone》的研究中提出,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特别是静力姿势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核心集群的本体感觉,有助于运动期间维持躯干合理的动作姿势,甚至是可以使身体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姿势从而达到运动的要求。 弗拉基米尔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发展腹壁肌肉的力量,使肌肉张力增加腹压升高,腹腔脏器产生流体静压强增加,还可以支持并传递一部分机械负荷和缓冲冲击,同时可阻止腰椎过度前屈。 王卫星指出核心力量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2)为上下肢传递力量。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4)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5)预防运动损伤。 国内核心力量训练的问题或现状 力量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 (1)对力量素质训练计划结构认识不清 (2)忽视力量练习与专项练习的结合 (3)忽视整体力量与局部肌肉的协调发展 (1)盲目跟风,不求甚解 核心力量作为来自国外的较新的理论,某些部分被不求甚解的误会和夸大,甚至造成了某些训练方法一时风靡,比如有些运动员几乎全盘舍弃原先的训练方法,全部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来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有很多运动队短时间内全套配备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器材,绳梯、平衡垫、平衡盘、小篮架、实心球、悬吊、弹带等等,而结果却可能还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训练工具和手段背后的原理,在实际训练中也不能正确和充分地运用这些器材条件,去的训练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对核心概念认识不清) (2)轻视浮躁,欲速不达 有些运动员甚至教练员在最初接触和了解某些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后,主观感觉比传统力量训练方法更为简单易行,随即产生了一定的轻视和浮躁心理,认为只需通过简单的模仿和短期的练习就可以全面开展核心力量训练,因而忽视了去分析和研究核心力量理论所包含的真正指导性意义,不对发力过程、运动角度及动作的标准性进行精雕细刻,也忽略了循序

基于微课的近五年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微课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翻转课堂、微课的质疑对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近5年的分析。对微课的认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也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共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内涵与特点;研究状况;翻转课堂;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11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对微课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话题,介于此,我想从学者们对微课的解读、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的发展课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微课的理解的误区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微课的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3)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

滑坡治理及监测综述

滑坡治理及监测方案研究 摘要:滑坡作为边坡失稳最为长见的地质灾害,给世界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过内外地对滑坡的治理及监测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滑坡的治理,监测方案。滑坡的治理方法主要有:抗滑桩、清方减重、加载反压和排水工程。滑坡的监测方案主要有:地表变形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抗滑桩监测。 关键字:滑坡治理监测 1、引言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1]。从本质上讲,滑坡是土体或岩体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遵循由高处向地处运动规律的自然现象,但是,如果滑坡的发生对集体或个人的财产、人身安全构成损失,那么就将这种自然现象称为滑坡灾害[2、3]。 滑坡灾害作为边坡失稳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世界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开采矿山,修筑道路等一系列的活动的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多的受到滑坡灾害影响着。据有关资料统计[4-8]:前捷克斯洛伐克有滑坡9164处,占地6万公顷;意大利受滑坡威胁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瑞士四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占70%以上,己调查的体积大于1 km3的特大型滑坡就有几十处;亚美尼亚有各种规模不等的滑坡3500多处。 对滑坡变形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监测,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一方面可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滑坡灾害进行预测预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对治理后滑坡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治理工程的好坏,同时可以确保人民生命的安全。因而对滑坡的治理和监测既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又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滑坡的治理 由于滑坡的频发性和极大的危害性,滑坡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一直为世人所关注[9-15] 欧美国家自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对滑坡灾害治理的研究,由于早期人们对滑坡的性质和滑坡机理认识的不足,对大、中型滑坡只能做到避让,对于小型滑坡主要采用清方减重、加载反压、抗滑挡墙和排水工程进行治理,其中排水工程尤为重视。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治理滑坡的方法主要是清方减重、加载反压、抗滑挡墙和排水工程等措施。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对土地的利用也逐渐增多,遇到的滑坡灾害越来越多,仅采用清方减重、加载反压和排水工程等措施治理的滑坡,大部分都只是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地质条件的改变以及外界因素的触发,很多滑坡又复活了,抗滑支挡工程成为治理滑坡的迫切需要[16-18]。随抗滑支挡作用的普遍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外最早成功的应用了抗滑桩治理边坡,由于抗滑桩具有布置灵活、施工简便以及对滑坡扰动较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早期抗滑桩的设计主要是参照桩基的设计,直到70年代末,国内外许多学者才对抗滑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为:刘光代等[19]用压力盒对6070年代在成昆铁路和宝成铁路几个堆积土滑坡中的抗滑桩进行了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作用在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大致呈抛物线形,且推力经三到四个月后达到高峰,随后逐渐稳定。马骥[20]对单根抗滑桩的受力条件进行了室内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出了在受力初期

运动营养研究的文献综述-模板

运动营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过去30年间,美国运动营养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运动营养在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和避免疲劳、预防损伤方面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20XX年第59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受邀的荣誉演讲者、来自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营养和运动科学系的Melinda Manore教授的演讲,回顾了近30年来美国运动营养研究的变化和进步,以美国饮食营养协会历年来提供的运动员饮食营养标准和具有发展标志性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讨论了历年来对运动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以及营养补充剂的摄入建议,并对未来运动营养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关键词:运动营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补水;电解质;营养补充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XX)08—0054—07 在20XX年第59届美国运动医学(ACSM)年会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营养和运动科学系的MelindaManore教授作为受邀的荣誉演讲者回顾了美国运动营养研究发展的历程。在过去将近30年里,运动营养作为一门科学,从开始有意识进行肝糖负载到如今科学验证增进机能的各种增补剂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运动员的所食所饮与其健康、身体重量和成分、运动中能量供给、运动后恢复时间、大赛中运动成绩,都有着紧密的。大强度的运动训练除了可以提高运动成绩,也有可能会因为增加了脱水的可能性和加大对营养素的需求而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正确的营养可以让各种年龄阶段的人最大限度地维持高强度的运动状态。本文跟据ACSM年会上Melinda Manore教授的演讲,以美国饮食营养协会历年来提供的运动员饮食营养标准和具有发展标志性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以主要的营养素为讨论重点,回顾了近30年来美国运动营养研究的变化和进步。 1 碳水化合物 1982年,Felig等人发现,健康男性以60%~65%最大摄氧量的强度骑功率自行车会造成血糖浓度低于45 mg/dL,而低于50 mg/dL的血糖水平就被定义为低血糖。1984年,Sherman和Costill指出,限制马拉松成绩的因素除了存在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外,肌肉内外的能源储备和利用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导致马拉松运动员疲劳的基本原因是肌糖原耗竭。随后,Fielding和Costill等人发现,每30 min补充 g糖可在4 h的骑车运动中使血糖水平维持在90 mg/dL,虽然

信息检索可视化文献综述

信息检索可视化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比较方法对近几年我国研究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了统计研究,描述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信息检索;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展望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信息检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的信息检索大多集中在关键字匹配方面,对其语义的处理涉及的不多。因此,虽然有较高查全率,但查准率却不高,同时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分布的信息空间,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是实现人机交互学习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它可以代替人来完成繁杂的信息收集、过滤、聚类等任务,实现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化。 2 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方向与状况 近几年,国内关注信息检索可视化的专家学者也逐渐增多。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学者关注面向网络及大规模信息资源的检索可视化技术、各个具体领域的可视化、各种算法的改进等具体问题。国内现今对于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研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2.1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主要是对国外现有的信息检索可视化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引入式学习。李春旺分析了国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化信息系统,FilmFinder、CoBrowse及WA V系统。最后阐述了当前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文燕平在总结分析了已有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WWW信息检索可视化的一般原理,并指出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实现需要始终坚持以支持信息检索为目标的原则。张学福在文中论述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基本问题,包括:信息检索模型、信息内容描述、可视化映射技术、可视化显示技术、全局映射与局部映射、实时可视化和人工参与的可视化等。 2.2 技术开发

(整理)体育康复提纲

第一章运动处方概述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运动处方概述 一、运动处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并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二、运动处方的种类 随着康复体育的不断发展及运动处方应用范围的扩大,运动处方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常见的分类有:(一)按锻炼的对象和作用分 1.治疗性运动处方 以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为主要目的。 2.预防性运动处方 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 3.健身、健美运动处方 以提高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美为主要目的。 (二)按锻炼的器官系统分 1.心血管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2.运动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3.神经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4.呼吸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内容 运动处方的内容应包括运动种类(types)、运动强度(intensity)、运动时间(duration)、运动频度(frequency)及注意事项等。 一、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types) 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可分为三类,即:耐力性(有氧)运动、力量性运动及伸展运动和健身操。(一)耐力性(有氧)运动 耐力性(有氧)运动是运动处方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运动手段。在治疗性运动处方和预防性运动处方中,主要用于心血管、呼吸、代谢、内分泌等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以改善和提高心肺、代谢、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在健身、健美运动处方中,耐力性(有氧)运动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保持理想体重的有效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的项目有:步行、慢跑、走跑交替、上下楼梯、游泳、自行车、室内功率自行车、步行车、跑台、跳绳、划船、滑冰、滑雪、球类运动等。 (二)力量性运动 力量性运动在运动处方中,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肌肉神经麻痹或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以恢复肌肉力量和肢体活动功能为主。在矫正畸形和预防肌力平衡破坏所致的慢性疾患的康复中,通过有选择地增强肌肉力量、调整肌力平衡,从而改善躯干和肢体的形态和功能。 力量性运动根据其特点可分为:电刺激疗法(通过电刺激,增强肌力、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免负荷运动(即在减除肢体重力负荷的情况下进行主动运动,如;在水中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等。抗阻运动包括:等张练习、等长练习、等动练习和短促最大练习(即等长练习与等张练习结合的训练方法)等。 (三)伸展运动及健身操 伸展运动及健身操较广泛地应用在治疗、预防和健身、健美各类运动处方中,主要的作用有放松精神、消除疲劳、改善体型、防治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 伸展运动及健身操的项目主要有:太极拳、保健气功、五禽戏、广播体操、医疗体操、矫正体操等。 二、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intensit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