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的说明

从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一般要经过下列步骤:不饱和溶液一 饱

和溶液一过饱和溶液一晶核的发生一晶体生长等过程。

制取饱和溶液是溶质结晶的关键,下面应用溶解度曲线加以说明。图中曲线 S 表

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 表示未达饱和时的溶液,使这种溶液变成过饱和 溶液,从而析出晶体的方法有两种:

(1)恒温蒸发,使溶剂的量减少,P 点所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即变成 S 曲

线上的A 点所表示的溶液。在此时,如果停止蒸发,温度也不变,则 A 点的溶 液处于溶解平衡状态,溶质不会由溶液里析出。若继续蒸发,则随着溶剂量的继 续减少,原来用A 点表示的溶液必需改用 A 点表示,这时的溶液是过饱和溶液, 溶质可以自然地由溶液里析出晶体。

圈总吉晶用理的说明

(2)若溶剂的量保持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假如 P 点所表示的不饱和溶 液的

温度由tJC 降低到t 2°C 时,则原P 点所表示的溶液变成了用 S 曲线上的B 点 所表示的饱和溶液。在此时,如果停止降温,则 B 点的溶液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溶质不会由溶液里析出。若使继续降温,由t 2C 降到了 t 3C 时,则原来用B 点表 示的溶液必需改用B'点表示,这时的溶液是过饱和溶液,溶质可自然地由溶液

里析出晶体。

1. 结晶原理(过饱和溶液)

2. 结晶原理(晶核形成与晶体的长大)

障碍的程度因溶液的性质和操作条件不一样,这就是存在过饱和溶液的原因。当溶液的过饱和度超过饱和曲线时,也就是溶液中不稳定的高能质点很多,多到足以不受稳定的低能质点影响,而很快互相碰撞,放出能量,吸引、聚集、排列成结晶,因此不稳定区浓度的溶液能自然起晶。

起晶时一般认为由于质点的碰撞,放出能量,吸引、聚集、排列成结晶,因此不稳定区浓度的溶液能自然起晶。起晶时一般认为由于质点的碰撞,首先由几个质点结合成晶线,再扩大与晶面,最后结合成微小的晶格,称为晶核(晶芽),其他质点继续排列在晶核上,使晶核长大成晶体。

3. 境界膜

处于晶核附近的不稳定高能质点,受到晶体质点的引力,放出能量,排列到晶核上以后,晶体周围的溶液就是一些溶质质点比较稳定的溶液,这些溶液好象一层膜一样包围着晶核,通常称这层膜为境界膜。

4. 伪晶

表面结晶速度小于扩散速度时,不稳定的溶质质点来不及很好地排列,只受到继续通过境界膜的不稳定质点的影响,故可能形成新的晶核,或不规则地附在晶核上生成伪晶。

(二)起晶方法

1自然起晶:将溶液用蒸发浓缩的方法排除大量溶剂,使溶液浓度进入过饱和不稳定区,溶液即自然起晶。

2刺激起晶法:将溶液用蒸发浓缩的方法排除部分溶剂,使溶液浓度进入过饱和不稳定区,然后将溶液放出,使溶液受到突然冷却,进入不稳定区,而自然自行结晶生成晶核。

3晶种起晶法:将溶液浓缩到介稳定区的饱和浓度后,加入一定大小和数量的晶种,同时均匀搅拌,使晶体长大。

二结晶设备

通常结晶设备应有搅拌装置,使结晶颗粒保持悬浮于溶液中,并同溶液有一个相对运动,以减薄晶体外部境界膜的厚度,提高溶质点的扩散速度,以加速晶体长大。

搅拌速度和搅拌器的形式应选择得当,若速度太快,则会因刺激过剧烈而自然起晶,也可能使已长大了的晶体破碎,功率消耗也增大;太慢则晶核会沉积太慢则晶核会沉积。故搅拌器的形式与速度要视溶液的性质和晶体大小而定。搅拌器的形式很多,设计时应根据溶液流动的需要和功率消耗情况来选择。对于一般煮晶锅多采用锚式搅拌,配合溶液在沸腾时的自然循环,可使晶体悬浮,立式结晶箱多采用框式搅拌器,卧式结晶箱多采用螺条式搅拌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